西班牙舞曲有哪些人寫
A. 莫什科夫斯基 簡介
莫里茲·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1925)莫什科夫斯基,波蘭籍的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1854年8月23日生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德名布雷斯勞),1925年3月4日逝於法國巴黎。早年先後就學於德國德累斯頓音樂學院、柏林斯特恩音樂學院和柏林庫拉克音樂學院,後定居柏林,在庫拉克音樂學院任教鋼琴多年。1873年在柏林初露頭角,舉辦鋼琴演奏會;後又在德國其他城市和法國巴黎登台演出,確立了他的鋼琴家的地位。1886年出席英國倫敦的愛樂音樂會,以後經常以鋼琴家和指揮家的身份,活躍在英國的音樂舞台。1897年起,常在巴黎登台演奏;1899年被選為德國柏林學會會員。作為一位作曲家,莫什科夫斯基以創作異國情調,特別是西班牙風味的作品著稱於世。早期作品《西班牙舞曲》Op.12 名噪一時。此曲原為鋼琴二重奏,後應音樂界的需求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成為歐美音樂會中經常演奏的節目。著名的D大調《小夜曲》Op.15 原為樂隊作品,演出後風行一時,也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他的樂隊組曲《來自全世界》Op.23 則大大地張揚了異國情調的風格,試圖表現出世界各國的民族風情。1892年,他效法梅耶貝爾(1791-1864)的大歌劇,創作了西班牙摩爾族題材的歌劇《末代摩爾王波奧布迪爾》Op.49 ,同年4月21日初演於柏林獲得成功。翌年又演出於布拉格,並譯成英文,演出於紐約。歌劇中的《馬拉加舞曲》(西班牙南部馬拉加地方的三拍子安達露西亞民間舞曲)特別受人歡迎,經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作品。其他樂隊作品有交響詩《聖女貞德》Op.19、《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0、兩首《樂隊組曲》Op.39 和Op.47、《E大調鋼琴協奏曲》Op.59、《幻想曲》等。
莫什科夫斯基的鋼琴作品一向為鋼琴家所推崇,除了上述《西班牙舞曲》外,《船歌》Op.27、《小品》Op.28、《秋》Op.36-4、《火花》Op.36-6、《西班牙隨想曲》Op.37、《吉他》Op.45-2、《鋼琴組曲》Op.50、《愛情圓舞曲》Op.57-5 和《寵兒圓舞曲》等,也是鋼琴音樂中的佳作。他的《十五首鋼琴練習曲》Op.72 ,常被鋼琴教師用作中等程度的鋼琴教材。他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Op.24 則常被用作高級鋼琴教材。
B. 《木偶的步態舞》的者是法國作曲家德彪嗎
《波萊羅舞曲》由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作於1928年。《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 變奏;
3、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 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復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復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復共進行了九次。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
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酒店裡,一個少女在翩翩起舞。開始時她只是緩緩跳動,舞姿優美而輕盈。隨著音樂的逐漸熱烈,舞蹈也越來越歡快奔放,迷住了在場的人們。他們開始隨著音樂打著節拍助興,並情不自禁地於少女一起歡舞,最後在狂歡的氣氛中結束。
拉威爾在該作品中採用了非常獨特的手法:全曲在一個固定的節奏背景上,由兩個主題及其不斷的交替反復組成。節奏充滿活力,貫穿全曲始終。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開始轉調; 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樂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第一主題舒展明亮,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該主題先由長笛在低音區輕輕奏出;期間經單簧管反復之後,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題被作者稱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風格。
兩個主題在調式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照,連續反復了八次,整個音樂在進行過程中,旋律、節奏和速度始終保持不變。在第三次反復時,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聲部,彷彿兩個調甚至三個調同時存在,產生了多調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題的不斷反復中,力度從弱到強,不同樂器的應用和色彩不斷的變化,使得情緒越來越熱烈。臨近尾聲,旋律突然轉為E大調,又迅速轉回C 大調,在不協和的音響和強烈的節奏中,以變格的方式結束了全曲。
該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A 長笛1
A1 單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單簧管1
A2 抒情雙簧管1
A3 長笛1、小號1
B2 中音薩克斯1
B3 高音薩克斯1
A4 短笛2、圓號1、鋼片琴
A5 雙簧管1、抒情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2
B4 長號1
B5 短笛1、長笛2、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2、中音薩克斯
A6 短笛1、長笛2、雙簧管1、單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中音薩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長笛1、雙簧管1、英國管1、小號1、各分兩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長笛1、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1、高音薩克斯、長號1、各分兩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圓號4、小號4、高音薩克斯、中音薩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長笛2、小號4、高音薩克斯、中音薩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關於拉威爾:
生平】
1875年3月7日,傑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出生 在比利牛斯山谷靠邊境的一個小城西布恩。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裡認 識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他們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後,添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結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這條通路。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入巴黎音樂院鋼琴預科,兩年後升入貝里奧老師的鋼琴班並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 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於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萊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院學生。後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里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創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院中「名聲不 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福萊也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於新奇。
拉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 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築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而設。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者可到設在羅馬的梅迪奇庄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諾、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 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 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嘗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 了。1903年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制,決定再作一次嘗試。此時,他已發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作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個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卻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預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平。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 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於精雕細琢的藝術並不好感。 但是正義驅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學 生,他已經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傑出的青年大師之一。……拉威爾不是作為學生,而是作為一個身份已經證實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於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使音樂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
二十世紀初,巴黎的藝術生活十分活躍,蒙馬台區和拉下區住著許多不滿現實的青年藝術家。拉威爾亦與一批藝術上反對保守勢力、追求標新立異的藝術家結為朋友,他們自 稱「搗亂分子協會」,成員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萊、卡爾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亞、鋼琴家瑞卡多·維涅,稍後還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畫家、作家、評論家。他們常常在畫家索爾德的畫室里就藝術、音樂、文學和政治進行長時間的、認真的討論,徹夜地彈琴、喧鬧,使周圍的鄰居不得安寧,不久就搬到僻靜的德拉日家中聚會。拉威爾的鋼琴組曲《鏡》就是題獻給這個協會的會員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樂會上首演,「搗亂分子」們全部出動為之助威,生怕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實際上,拉威爾的見解遠不如這個協會其他成員來得激烈,他總是溫文爾雅,被人稱為「道道地地的波特萊爾式的公子哥兒。」
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雨桑德》於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爾深受感動,這時,兩位作曲家才初次會面。1903年拉威爾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對他的影響。有的評論家認為他是德彪西忠實的後繼者,的確,他們接受了相近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樣追求色彩性 的音樂效果,但從拉威爾以後的發展來看,兩人在美學觀上是不一致的。拉威爾甚至對有人說他的《水的婚戲》是受德彪西的影響表示抗議。
1905年以後是他主要的創作時期,產生了《鵝媽媽》組曲、 《夜之幽靈》、一些歌曲及喜歌劇《西班牙時光》等。1909年, 俄羅斯芭蕾舞團風靡巴黎,給拉威爾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拿 了作品去找經理狄亞吉列夫並接下了一個任務:根據希臘神 話《達夫尼與克洛埃》寫一部芭蕾舞劇。為了寫出這份精巧 的總譜,他花了驚人的心血,單是最後一場酒神宴就寫了一 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傷感的圓舞曲》首演並不出色,後 在舞蹈家特魯哈諾娃的請求下,將它編成一部情節類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劇《阿德萊德或花的語言》則轟動一時。這一 成功促使他把《鵝媽媽》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為題材, 也編成了芭蕾舞劇。
在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寫作時,拉威爾結識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們一起在日內瓦湖畔的克拉倫斯住了一 陣,兩人合作為穆索爾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時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寫《春之祭》,看了這份總譜,拉威爾產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同樣的震動。在瑞士又接觸到勛伯格的音樂。這些現代主義音樂對他的影響,都在這一年他 寫的《馬拉美的三首詩》中反映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波及到這位音樂家,他入伍當兵,在軍中任貨車駕駛員。戰爭對他是一場可怕的經歷,他逐漸對 帝國主義的嗜殺深惡痛絕,感到德、法兩國人民捲入這場戰 爭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不顧輿論的指責,拒絕簽名支持一個旨在阻止法國演出德國音樂的組織。1917年他的母親去世, 更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健康急劇惡化,於這年夏天 退役。
大戰對他的影響在停戰後還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時情 緒低落,寫得很少。悼念戰死友人的《庫泊蘭之墓》,花了兩 年的時間才完成。為換一下環境,恨作精神,他移居鄉下, 動手寫作幾年前狄亞吉列夫委託他寫的芭蕾音樂《大圓舞曲》。作品完成並在音樂會上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後,狄亞吉列夫卻認為它不適合演出而加以拒絕。拉威爾大為惱怒,兩 人從此絕交。此時,他還將許多時間用於旅行演出,幾乎訪 問了歐美各國,指揮演出門已的作品。後在離巴黎不遠的風景如畫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別墅,在那裡專心作曲, 過著恬靜平淡的生活。創作了輕歌劇—芭蕾《孩子與魔法》 《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曲《茨岡狂想曲》、《波萊羅》及兩部鋼琴協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場車禍,頭部受傷。不久,出現了偏癱的徵兆。曾嘗試休假治療,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無顯著好轉,自此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腦手術無效,於28日凌晨在醫院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拉威爾的生活與創作處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對藝術持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嚴格地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 『革命』,而只是一種『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就有一個勃魯斯樂章),但我從未企圖摒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 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 (我從未中止過對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 去時代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可不是一 個擅長於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 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作曲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 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他重視旋律的作用,曾對他的學生——著名的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說過:「在一切有生命的音樂中,都有一個含蓄的旋律輪廓」。他運用的調式及和聲都新穎別致,常用自 然調式、五聲音階及不解決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總是以 傳統和聲為基礎,從不在無調性的領域里走得太遠。他所運 用的節奏則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約。他偏愛舞曲體裁,如法國 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頓,西班牙的馬拉加尼亞、哈巴涅拉、波萊洛等,拉威爾將這些舞曲處理得典雅情致、明晰優 美,具有法國音樂的特點。拉威爾是位公認的管弦樂大師, 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管弦樂配器的方法,充分發揮每個樂器的 表現性能,形成異常精美與華麗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結構 明確,織體清晰,總的風格傾向於古典音樂的純凈優美和富 於幽默感。而拉威爾最重要的創作特徵是對技術的盡善盡美 的追求,盡管他技術高超,但對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復推 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罷休。他曾對他的傳記作 者馬紐埃爾說:「我的目標是技術完美,因為我確知這一目 標永遠無法達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斷向它靠近。」因拉威 爾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戲謔地地稱他是位「精巧的瑞士 鍾表匠。」
拉威爾還是個優秀的教師,但僅教幾個他感興趣的私人 學生。在他自己學習時期,經常以馬斯奈(法國作曲家,1842一1912)的話「為了掌握自己的技術,必須研究別人的技 術」作為格言;當他教授學生時,常常給青年作曲家的一個 勸告是:「找個藍本來臨摹。如果你沒有什麼要說的話,最 好還是臨摹。等到體有話要說時,你自然不會照抄的,那 時,你的個性會最明顯地呈現出來。」他也寫過少量的但很 有特點的文章,對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總是充分肯定;對有 才華的青年人更是積極支持。
總的來說,拉威爾的生活圈子狹小,藝術天地有很大的 局限。綜觀其作品,題材比較狹窄,作品的內容很少直接源自當時的社會生活,而多是對景物的描繪和表現童話、傳說 故事等,音樂中缺乏對生活的熾熱的感情。這反映了十九 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 的狀況下,一部分知識分子企圖脫離社會現實的心理狀態。 在早期,拉威爾的音樂受到印象主義思潮的影響;但從後來 的發展來看,他逐漸擺脫了印象主義的美學思想的約束,寫 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動,色調明朗,在藝術上有許多創造 並給後人以啟迪和影響的作品。他的音樂,是以法國的音樂 文化為基礎的,而在充分發揮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他有著 許多的創新。因此,拉威爾在法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一、吉普賽女郎·鬥牛士·《波萊羅》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員伊達·魯賓斯坦約請拉威爾(1875—1937)為她寫一篇舞蹈音樂。最初,拉威爾不願為此創作新的作品,但答應把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茲(1860-1909)的幾首鋼琴曲 改編為管弦樂曲。後來拉威爾知道阿爾貝尼茲作品的配器權屬於費爾南德斯·阿爾博斯(1863-1939),他已為舞蹈女演員阿根蒂娜把阿爾貝尼茲的作品改編為一首舞蹈組曲,於是拉威爾不得不創作新的管弦樂曲。
他心中醞釀著一個配器構思,要把這個作品寫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是一個巨大的「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復。在以壓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聲以前,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拉威爾這個別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萊羅》。《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里,魯賓什坦打扮成一個吉卜賽女郎,頭上插著梳子,圍著圍巾,站在檯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彩。跳得愈來愈紅火的舞蹈,引起了圍觀者的愈來愈狂熱的情緒。最後,他們把她抓起來,高高地舉到自己的頭上。
《波萊羅》在巴黎演出後,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注目。愛爾蘭舞蹈演員多林(1904-)把它作為自己的獨舞保留節目,連續演出許多年;俄國舞蹈演員利法爾(1905-)演出的《波萊羅》,雖仍作為西班牙主題來處理,卻避而不跳傳統的西班牙舞。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 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真正的波萊羅已很少共同之處。其舞台設計,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紅的天空,利法爾化妝成一個鬥牛士,剛從鬥牛場上勝利歸來,以滑稽的姿態逗引著一位傾慕他的婦女。他的敵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奪走了這個婦女,鬥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傷。歡度節日的人群繼續他們的狂歡,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舞台上漸漸擠滿了人,樂隊最後的「漸強」伴隨著鬥牛士的死去。
二、兒童組曲《鵝媽媽》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原來是四手聯彈鋼琴組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兒童組曲 — 採用兒童題材、為兒童創作、供兒童演奏的組曲。採用兒童題材 — 內容取材於法國作家貝洛(1628—1703)、奧努瓦夫人(約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話;為兒童創作 — 這部組曲是1909年拉威爾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兩個孩子創作的,並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們;供兒童演奏——1910年4月,這部組曲在巴黎獨立音樂協會的一次音樂會上初次演出時,擔任 鋼琴四手聯彈的是六歲的韋爾熱爾和十歲的拉米。《鵝媽媽》作為一部地道的兒童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兒童了。但拉威爾告訴我們:「我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因此手法就必須單純,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棄不用。」可見作曲家也是懷著一顆童心來創作的。
1911年,拉威爾把《鵝媽媽》改編為管弦樂組曲,後來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並用間奏曲把它們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舞劇由拉威爾根據貝洛等的鵝媽媽故事編劇,讓娜·於加爾編舞,1912年1月首演於巴黎。這是一出別有情趣的兒童舞劇,拉威爾特地設計了一個 小舞台,演出弗羅麗娜公主之夢的童話故事,顯得分外小巧玲瓏,稚態可掬。兩個扎著黃頭巾的 黑孩子擔任司幕和換景。故事以睡美人為藍本,紡車之舞一場,公主在花園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紡車旁。公主跌倒在紡車上,錠子刺痛了她的腰。當她著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時候, 朝廷群臣們圍著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著是一系列的夢:在緩慢的小型圓舞曲伴奏下,開始了 美人與野獸的對話,後來野獸變為一個漂亮的王子。
兩個黑孩子在間奏曲的樂聲中調換布景。下一個夢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們穿過樹林,一路撒下麵包屑,作為回家時的指路標志。但當孩子們睡著時,小鳥把路上的麵包屑吃了個精光…… 下面的場景是擺設著十八世紀中國古玩的皇宮,寶塔皇後(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聲音階的叮當聲和鑼聲伴奏著東方風味的舞蹈。王子登場,發現弗羅麗娜公主睡在仙園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來了。《鵝媽媽》舞劇在英、美演出時,常常刪了拉威爾為舞劇音樂增寫的兩樂章和間奏曲,完全按照 《鵝媽媽》組曲五樂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園——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獸。演的是一個小女孩夢中的奇遇,每一樂章都是以她為主角。
在這里都可以看到
8m
C. 誰知道鋼琴曲(西班牙舞曲)是誰的曲子作者是誰啊原版作者
展開全部
肖斯塔科維奇
的《
西班牙舞曲
》
望採納!
D. 柴可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介紹
《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Op.12 ,由五首樂曲組成,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用西班牙風格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構成,演奏效果卓著,廣受世人喜愛。
其中又以第一至第三首最廣為流傳,經常連在一起演奏。除了四手聯彈版本之外,還有鋼琴獨奏版(於1910年出版),以及改編的管弦樂、室內樂以及其他樂器獨奏曲等多種版本。其中五首分別是:C大調、g小調、A大調、降B大調、D大調。
(4)西班牙舞曲有哪些人寫擴展閱讀: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廣大知識階層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義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
E. 給下著名古典音樂家的資料
古典:巴赫
布蘭登堡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
d小調小提琴二重協奏曲
G弦上的詠嘆調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亨德爾
水上音樂
焰火音樂
《彌賽亞》之哈里路亞
快樂的鐵匠
廣板
維瓦爾第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魯特琴與長笛
古典主義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劇《費德里奧》
G大調小步舞曲
獻給愛麗絲
土耳其送行曲
波凱里尼
小步舞曲
戈賽克
加沃特舞曲
塔蒂尼
科萊里主題變奏曲
勃拉姆斯,
c小調第一交響曲
e小調第四交響曲
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德意志安魂曲
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學院節慶序曲
搖籃曲
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d小調第一零一交響曲《時鍾》
升f小調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
清唱劇《創世紀》
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小號協奏曲
小夜曲
莫扎特
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協奏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單簧管協奏曲
降E大調第三圓號協奏曲
G大調弦樂小夜曲
C大調長笛,豎琴協奏曲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魔笛》
歌劇《唐璜》
安魂曲
土耳其進行曲
小步舞曲
帕格尼尼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羅西尼
歌劇《威廉·退爾》序曲
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
歌劇《賊雀》序曲
索爾
b小調練習曲(月光)
韋伯
邀舞
《自由射手》序曲
浪漫主義
肖邦
華麗大圓舞曲
一分鍾圓舞曲《小狗》
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
降G大調圓舞曲
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
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
降E大調夜曲
升F大調夜曲
降b小調夜曲
降A大調夜曲
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
c小調練習曲《革命》
E大調練習曲《離別》
第一號敘事曲
第一號詼諧曲
第七號前奏曲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門德爾松
a小調第三交響曲(蘇格蘭)
A大調第四交響曲(義大利)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仲夏夜之夢
無詞歌之春之歌
無詞歌之威尼斯船歌
乘著歌聲的翅膀
舒伯特
b小調第八交響曲《未完成》
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
鋼琴五重奏(鱒魚)
軍隊進行曲
《羅莎蒙德》序曲
音樂瞬間
小夜曲
聖母頌
魔王
《冬之旅》之苦提樹
野玫瑰
舒曼
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萊茵》
a小調鋼琴協奏曲
童年情景之夢幻曲
交響練習曲
狂歡節
《曼弗雷德》序曲
奉獻
核桃樹
詩人之戀
瓦格納
《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
歌劇《唐豪塞》
婚禮進行曲
歌劇《女武神》
柏遼茲
幻想交響曲
羅馬狂歡節序曲
羅密歐與朱麗葉
拉科奇進行曲
多普勒
匈牙利田園幻想曲
弗蘭克
d小調交響曲田
格林卡
《魯斯蘭與柳德來拉》序曲
古諾
聖母頌
歌劇《浮士德》之徽風圓舞曲
小夜曲
李斯特
前奏曲
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愛之夢第三首
鍾
尼古拉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序曲
奧芬巴赫
威尼斯船歌
天堂與地獄序曲
拉夫
卡伐蒂那
斯美塔那
《我們祖國》之沃爾塔瓦河
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
老約翰·施特勞斯
拉德斯基進行曲
蘇佩
《輕騎兵》序曲
《詩人與農夫》序曲
威爾第
歌劇《茶花女》
歌劇《阿伊達》
歌劇《奧賽羅》
歌劇《弄臣》
歌劇《命運之力》
歌劇《納布科》
歌劇《游吟詩人》
伊拉迪埃爾
鴿子
後浪漫主義
芭達捷芙絲卡
少女的祈禱
鮑羅丁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D大調弦樂四重奏
歌劇:《伊戈爾王》
夏布里埃
西班牙狂想曲
德沃夏克
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E大調弦樂小夜曲
狂歡節序曲
第十首斯拉夫舞曲
幽默曲
母親教我的歌
伊凡諾維奇
多瑙河之波圓舞曲
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比才
歌劇《卡門》
《阿萊城姑娘》
布魯克納
E大調第七交響曲
德里勃
舞劇《葛菲利亞》
福斯特
故鄉的親人
我的肯塔基故鄉
蘇珊娜
老黑奴
美麗的夢神
格里格
《培爾·金特》
a小調鋼琴協奏曲
挪威舞曲
春
馬勒
D大調第一交響曲《巨人》
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
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千人》
大地之歌
拉赫瑪尼諾夫
e小調第二交響曲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升c小調前奏曲
練聲曲
柴科夫斯基
f小調第四交響曲《命運》
e小調第五交響曲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12序曲
義大利隨想曲
弦樂小夜曲
舞劇《天鵝湖》
維也納的氣質圓舞曲
雷鳴電閃波爾卡
閑聊波爾卡
拔弦波爾卡
《蝙蝠》序曲
舞劇《胡桃夾子》
舞劇《睡美人》
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歌劇《黑桃皇後》
《羅密歐與朱麗葉》
旋琴套曲《四季》
旋律
憂郁小夜曲
如歌的行板
穆索爾斯基
圖畫展覽會
小約翰·施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
南國玫瑰圓舞曲
皇帝圓舞曲
春之聲圓舞曲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天方夜譚組曲
客商之歌
野蜂飛舞
羅薩斯
乘風破浪圓舞曲
魯賓斯坦
F大調旋律
浪漫曲
約瑟夫·施特勞斯
維也納村燕圓舞曲
天體音樂圓舞曲
泰雷加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近代音樂
阿爾貝尼茲
探戈
布魯赫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蘇格蘭幻想曲
德彪西
月光
牧神午後前奏曲
大海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
艾倫貝格
森林水車
格拉那多斯
第五號西班牙舞曲
麥克道威爾
致野玫瑰
米查姆
巡邏兵進行曲
米夏埃利斯
森林中的鐵匠
奧爾特
鍾錶店
布拉加
天使小夜曲
肖松
音詩
狄蓋特
國際歌
埃爾加
威儀堂堂進行曲
謎語變奏曲
愛的祝福
隨想曲
格什溫
藍色狂想曲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歌劇《波基與貝絲》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馬斯涅
沉思
蒙蒂
查爾達什
薩拉薩蒂
流浪者之歌
卡門主題幻想曲
普契尼
歌劇《蝴蝶夫人》
歌劇《藝術家的生涯》
歌劇《托斯卡》
歌劇《圖蘭多特》
歌劇《賈尼·斯基基》
聖-桑
動物狂歡節
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骷髏之舞
引子-隨想迴旋曲
蘇薩
星條旗永不落
華盛頓郵報
蘇克
弦樂小夜曲
愛之歌
托斯蒂
小夜曲
維尼亞夫斯基
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華麗波蘭舞曲
莫斯科回憶
拉威爾
波萊羅舞曲
茨岡
《達芙妮與克羅埃》組曲
薩拉薩蒂
流浪者之歌
卡門主題幻想曲
西貝柳斯
芬蘭頌
D大調第二交響曲
C大調第七交響曲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圖翁涅拉的天鵝
理查·施特勞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英雄生涯
托賽里
小夜曲
瓦爾德退費爾
溜冰圓舞曲
現代音樂
安德森
打字機
號手的節日
巴伯
柔板
布里頓
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迪尼庫
霍拉舞曲
法雅
西班牙花園之夜
約納森
杜鵲圓舞曲
克萊斯勒
維也納隨想曲
愛之歡樂
愛之憂傷
中國花鼓
美麗的羅絲瑪琳
瑪斯卡尼
歌劇《鄉村騎士》間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
彼得與狼
古典交響曲
《羅密歐與朱麗葉》組曲
勛柏格
凈化之夜
肖斯塔科維奇
d小調第五交響曲《革命》
C大調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奧爾福德
博基上校進行曲
巴托克·貝拉
樂隊協奏曲
柯普蘭
《阿巴拉契亞之春》組曲
德爾德拉
回憶
格羅菲
大峽谷組曲
哈恰圖良
馬刀舞曲
萊哈爾
輕歌劇《快樂的寡婦》
金與銀圓舞曲
奧爾夫
布蘭詩歌
龐塞
小星星
雷斯庇基
羅馬的噴泉
羅德里戈
阿蘭胡埃斯
斯特拉文斯基
《火鳥》組曲
舞劇《春之祭》
F. 帕薩卡里亞的主要的代表人物
「帕薩卡里亞」原指一種3/4拍的西班牙舞曲。巴赫的前輩,同樣是北德管風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寫過同題作品 (賦格放在開始)。巴赫顯然是受他啟發,但其飛揚的想像力和膽略把前輩遠遠甩開。這部作品,幾乎可以當作管風琴上的《哥德堡變奏曲》,它由一個八小節長的主題引導,發展出二十個變奏,然後接入賦格。與《哥德堡變奏曲》不同的是,它的主題多數時候由腳鍵盤重復,雙手以重巒疊幛的變奏為主,但也有過幾次高昂的主題出現。從一開始,腳鍵盤沉穩地「宣讀」 一遍八小節長的主題,雙手便以附點八分音符粉墨登場。各個變奏或者改變節奏,或者引入八度做對比,上行下行相交錯著,其間音栓配置不斷變化。到了第六變奏,開始以十六分音符往上沖,高潮開始。在一叢叢犬牙交錯的十六分音符雙音中,主題仍在腳上篤實地前行。到了帕薩卡里亞中部,腳鍵盤旋律暫歇片刻,雙手上分解和弦步步登高,成為天上幾點星辰,然後穩落在一個巨大的七和弦上,開始下一個變奏—其間步履闊大的迂迴和決絕令人唯有敬畏。結尾五個聲部齊上陣,喧嘩著回憶一下以往的變奏,兩小節後銷聲匿跡,然後賦格接過尾聲和弦中的一個音挺身而出,以帕薩卡里亞旋律為主題,開始剝繭抽絲地玩弄著迷人的對位。這部分居然更好聽,主題稍稍變化後在左右手和腳上穿行,伴以兩條對抗的對位聲線。這一段,密如子彈的一排排十六分音符間幾乎連呼吸都沒有,機械得令人難以置信,可是依然好聽,大概是由於主題上下穿行之際打造出一副骨骼雄奇的布局,此時細部的平直單調倒「酷」得可愛。有意思的是,高潮之後,兩小節長的雙手同時顫音,雙腳演奏十六分音符,平穩而又自得地駛入結尾。
G. 外國的小提琴名家有哪些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作曲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亞那。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托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亞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11歲,在熱亞那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幼年即學琴,後去熱那亞和帕爾馬學習,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歲旅行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顯示出驚人的才華。
他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用於小提琴的演奏,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於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後出版。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等。
。
帕格尼尼的父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歲時就開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後來又讓他師從小提琴家塞爾維托·科斯塔學習。帕格尼尼8歲時便創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並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爾的協奏曲。9歲加入市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11歲就登台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12歲時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並登台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隨後又赴帕爾瑪,師從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學習。返鄉後,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自己的作品。13歲開始在義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後,他的琴聲又遍及法、奧、德、英、捷克等國。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師羅拉跳下病榻,自愧無顏為師。法國著名小提琴家羅多爾夫·克羅采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為他驚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記中寫道:「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為此,人們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稱作「惡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無論到哪裡演出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源源而來的金錢,又因他嗜賭的惡習而輸的精光。據說他父親也是個賭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掉了。在帕格尼尼為演出無琴發愁之際,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里製造的名琴「卡隆珀」,這使演出大為增色,獲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餘,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於日內瓦博物館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間,他忽然隱居起來,據說在練習吉他和務農,也有人說是為了與一位年長而富裕的寡婦之間的戀愛而躲避起來。此間,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1805年,23歲的帕格尼尼復出赴義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被拿破崙的妹妹莉薩·波拿巴·巴喬基聘為皮昂比諾的音樂指揮。三年合同期滿後,帕格尼尼的蹤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復出,在義大利許多城市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維也納、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均引起轟動。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馬賽,然後去尼斯,並於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後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如文學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他對肖邦、柏遼茲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柏遼茲還應帕格尼尼之邀寫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獻給他。而帕格尼尼雖從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夠輝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給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柏遼茲2萬法郎。
帕格尼尼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備受疾病的折磨。他從小就病魔纏身,一生中幾度死裡逃生。46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又染上嚴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兒子於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後,他的演出越來越少。過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後來他的聲帶也壞了,成了啞巴,只能靠兒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譯來與人溝通,可見他一生的成就來得多麼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為了隱藏自己獨創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後,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傑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12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6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鍾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精彩迷人,無愧於它的標題《鍾聲》。作品1851年剛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練習曲。原作與改編曲雙雙傳於後世,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他還創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種室內樂作品等。
一、獨弦操聖手
義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傳奇式的人物,他創作和演奏過不少小提琴"獨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議的絕技,據說是在監獄里練就的。他曾因殺妻坐牢,看守准許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為消遣,他就在這根G弦上練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崙的姊妹盧卡和皮翁博公主埃麗薩·巴切科契請他到她的宮廷里當樂長,每兩星期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經,常常不等他演畢就離席,但還是十分欣賞他天才的創造力,經常鼓勵他發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當時有一個貴婦人和他相戀,要求他寫一首隻用兩根弦演奏的《愛情場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愛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熱情的回答;最後, G弦和E弦上的雙音結合成愛情的二重唱。貴婦人聽了他的演奏大為感動。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轉的語氣對他說:"你剛才演奏了在兩根弦上無與倫比的東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發揮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應試試看。幾星期後,他果然寫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軍隊奏鳴曲(作品31號),標題是《拿破崙》。8月,在廣大宮廷聽眾之前演奏了這個作品。他後來所作的《瑪麗-路易絲奏鳴曲》(作品65號)、《宣敘調和三首詠嘆調的變奏曲》等,也都是專用G弦演奏的"獨弦操"。
二、吉它藝術的忠實探索者
帕格尼尼這個名字,總是與小提琴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詣,則鮮為人知。事實上,帕格尼尼不但會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為了潛心研究吉它,曾放棄了公開的小提琴演奏活動達數年之久。
歐洲的古典吉它藝術在十八世紀曾盛極一時,這與當時的幾位吉它藝術家如索爾、阿瓜多、朱里亞尼的努力倡導是分不開的。這幾位傑出人物作古之後,歐洲古典吉它藝術一時趨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得以復興。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時代,正是古典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他將許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機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強了小提琴的表現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稱藝術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幾乎都以技巧艱深而著稱,但他的吉它曲卻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優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藝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幾首堪稱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在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對吉它藝術苦心扶植,為吉它藝術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維尼亞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蘭的盧布林,父親是醫生,母親善彈鋼琴。他的音樂天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發掘,當他八歲時有位捷克小提琴家聽了他演奏後,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歲起便愛上小提琴,八歲已能參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歲時母親帶他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這所世界聞名的音樂學院有一條清規戒律,不收12歲以下的外籍學生,在此之前他們曾經拒絕過少年李斯特的入學請求,但是這次院長奧柏破例收下了維尼亞夫斯基。他被巴黎音樂學院接受,進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後他轉到Lambert Massart的門下,1846年畢業時,他以輝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維奧蒂《第17小提琴協奏曲》,獲畢業比賽第一名,這時他只有11歲,尚不到巴黎音樂學院的入學年齡。畢業於該校之後他私下 還與Massart學了兩年。1848年他與他的弟弟(彈鋼琴)一起於巴黎開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們更前往聖彼得堡開了五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甚至當時已在宮廷中擔任獨奏家的比利時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 (1820-1881)] 也稱贊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蘭,結識了一位波蘭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開始嘗試作曲,同時也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不足,隔年15歲的他又回到巴黎音樂院學和聲,一年後他便畢業。
當他學生的日子一結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處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國他就與他的弟弟舉行了200場的音樂會。如此頻繁的演出,除了為他們帶來好評外,也遭致一些負面的批評,其中包括有位俄國作曲家也是樂評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這些天才,並認為這兩兄弟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證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創作並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維尼亞夫斯基與魯賓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後來魯賓斯坦便極力邀請維尼亞夫斯基與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一同推動音樂發展。從1862年到1868年維尼亞夫斯基便在聖彼得堡新成立的音樂院中任教。
四年後,也就是1872年,維尼亞夫斯基再度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頭兩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與魯賓斯坦共舉行215場表演,結束後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維尼亞夫斯基卻與Paulina Lucca合作繼續次年的演出。如此雖然為他獲得財富,卻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歐洲,隨即繼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職到1877年止,然而期間仍不斷舉行音樂會。1876年在德國的巡迴表演,更讓人將他與Sarasate(薩拉薩蒂,西班牙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相比較。
之後維尼亞夫斯基雖然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為了經濟需求,他仍不斷巡迴表演,最後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生與俄羅斯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祖國那時正被沙俄帝國吞並大部分,而是因為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的文化逐漸發達,文學、美術、音樂都有很大發展,彼得堡已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名城。從1851年到1859年間維尼亞夫斯基多次到俄羅斯演出,在俄國他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兄弟二人結成畢生好友,他病重時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家裡,他最終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樂家一樣,維尼亞夫斯基也未能盡享天年,不滿45歲就離開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後的眾多小提琴家中,維尼亞夫斯基可說是最接近頂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他不僅能輕松地炫耀過人的技巧,更能另聽眾感動得落淚。他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魯賓斯坦稱贊他為:「當代無庸置疑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 維尼亞夫斯基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習慣大不相同:他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以食指第二關節以上部分壓緊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稱的『俄國式握弓』應該正是源自維尼亞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維尼亞夫斯基結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後的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從他的馬祖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深具波蘭民族主義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則是在練習曲的創作上(L'ecole moderne與Etudes-caprices),可說是僅次於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作品。
3.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死於紐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小提琴,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同時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後來在奧伯(Jacques Auber)的指導下,當他七歲時便獲得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許入學 — 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 他在那裡跟隨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學習小提琴,並與布魯克納(Bruckner)學習樂理共三年的時間。九歲舉行第一場演出,並空前非凡地在十歲獲得第一名成績。之後他前往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師馬薩(J. L. Massart)繼續學習小提琴。1887年他與四位都較他年長十歲左右的小提琴學生同獲首獎畢業,當時他年僅12歲,至此之後他在琴藝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 接下來的數年間,克萊斯勒在音樂事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其間甚至有朝醫學及美術方面發展的舉動,但在無法忘情小提琴的情況下,再度重返樂壇。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則大獲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萊斯勒返回奧國從軍,1914年因傷退伍並前往美國,但因反德情緒高昂,他只好暫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動。1941年他在紐約街頭漫步時遭車撞傷而不省人事,音樂界一度認為他沒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樂壇,演奏孟德爾頌(F.Mendelssohn)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且技不減當年。
克萊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為主。年輕時唯恐因自己名氣不夠大,使人不願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舊時期音樂家的風格創作許多樂曲,並將樂曲冠上那些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使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廣為流傳。另外他也改編其他形式的樂曲而為小提琴曲,並為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裝飾奏(Cadenza),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音樂資源。
4.薩拉薩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
H.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的人物經歷
1868年,阿爾貝尼茲全家搬往馬德里,從此阿爾貝尼茲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卓越的鋼琴演奏才能受到高度贊揚,被譽為西班牙最傑出的天才,經常被比作「莫扎特」。但是後來阿爾貝尼茲卻對鋼琴演奏變得極端焦躁和厭惡,他開始變得叛逆,後來又離家出走。12歲的時候,他甚至乘船偷渡到阿根廷。據說他曾經靠在咖啡館里彈琴來維生,後來他才得以舉行了一系列音樂會,並賺了很多錢。後來他又靠這筆錢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和美國。在紐約的時候,一貧如洗的阿爾貝尼茲不得不去做碼頭搬運工,為那些從西班牙輪船上下來的有錢人搬運行李。他也曾靠反彈鋼琴(背朝鋼琴,同時用手指背面彈琴)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他靠著這些 「特技」才得以賺得足夠的錢來旅行以及重返歐洲。
實際上阿爾貝尼茲在美洲大陸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875年,他在波多黎各舉行了一系列的音樂會。他從那裡又去了古巴,1875年秋在返回西班牙之前他又舉辦了幾場音樂會。有趣的是,年輕的阿爾貝尼茲作為偷渡客四處旅行,他的父親卻是一名海關檢查員。1875年春天,小阿爾貝尼茲偷渡到古巴的哈瓦那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在當月30日從加迪斯(Cadiz)港口出發去其它地方赴任,就在他離開加迪斯的當晚,阿爾貝尼茲在當地舉辦了一場音樂會。
15歲那年,阿爾貝尼茲回到了西班牙,並在巴塞羅那、巴倫西亞、薩拉曼卡等地舉辦了多場音樂會。阿爾貝尼茲意識到自己童年時期的天賦已經走向尾聲,然而從一個音樂神童轉變為一個成熟的音樂家絕非易事,因此他在1876年5月進入了Leipzig音樂學院。他希望通過在世界著名音樂學府中的學習來獲得一定的聲望。他開始跟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學生Louis Maas和Salomon Jadassohn學習鋼琴和作曲。但在不到兩個月後,阿爾貝尼茲卻因經濟上的困難、討厭德語以及不習慣老師們對他的嚴格要求而離開了薩克遜,那裡曾經是巴赫、舒曼和門德爾松一度居住過的地方。
1875年,阿爾貝尼茲在國王阿方索(Alfonso)十二世的私人秘書的幫助下獲得了皇家的資助,而去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學習。1879年,他在那裡獲得了鋼琴大賽的一等獎。此後又到歐洲進行巡迴演出。然而當時他最大的夢想卻是能夠跟弗朗茲·李斯特學習鋼琴。於是,在20歲那年,他離開布魯塞爾來到布達佩斯。
令人遺憾的是,阿爾貝尼茲卻沒能完成他的夙願,因為當時李斯特正在魏瑪。阿爾貝尼茲費勁力氣到了布達佩斯,卻發現李斯特那時已經不在那裡住了,於是他只好又回到了馬德里。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在西班牙的各個城市到處舉辦音樂會。他還一度擔任過一個薩蘇埃拉演出公司的經理和指揮,同時創作了他第一批音樂劇作品——三部薩蘇埃拉,其中就包括Cantalones de Gracia。
1883年是阿爾貝尼茲生活的轉折點,在結束了南美的旅行之後,他在巴塞羅那定居。在那裡,他結識了素有「西班牙民族音樂之父」稱號的菲里佩·佩德雷爾。佩德雷爾是一名音樂教師、作曲家,同時也是一名音樂史料研究家,他整理了大量古老的西班牙音樂。作為一名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的信條是「西班牙的作曲家應寫出西班牙自己的音樂」,即紮根於西班牙文化的音樂,從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中獲得自己的音樂元素和技巧。佩德雷爾的理念極大地影響了阿爾貝尼茲,後者因此創作出了完全不同於當時歐洲沙龍音樂風格的作品。他創作了很多舒伯特、肖邦以及勃拉姆斯風格的短小鋼琴作品。
1883年,阿爾貝尼茲與他的第一個學生Rosita Jordana結婚,1885年,他們夫婦搬到了馬德里。阿爾貝尼茲作為一名鋼琴教師和高水平的演奏家很快在當地獲得了聲望,人們認為他的演奏堪與19世紀著名的鋼琴大師李斯特和安東·魯賓斯坦相媲美。1889至1892年間他在英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以及法國等地巡迴演出,作為一名音樂會鋼琴演奏家,他在此時達到了他的藝術頂峰。
遺憾的是阿爾貝尼茲所處的正是鋼琴演奏人才輩出的年代,潘德烈夫斯、帕赫曼、索菲·蒙特等人都曾在1890年的春天在倫敦舉行了音樂會。這種激烈的競爭無疑使阿爾貝尼茲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困難重重。
在此期間,阿爾貝尼茲還創作了大量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例如古風組曲(Suites Anciennes)——三首新巴洛克風格舞曲;一部李斯特風格的練習曲(Deseo: Estudio de Concierto)。他的第一部鋼琴協奏曲(Concierto Fantastico,Op.78)也是在1886年左右寫成的。更為重要的是,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創作出了受西班牙音樂元素影響的器樂作品,例如西班牙組曲(Op.47,只有 Granada,Cantaluna,Sevilla和Cuba),西班牙舞曲和西班牙隨想曲(Op.70),Torre Bermeja(Op.92,No.12)等等。
1890至1893年間,阿爾貝尼茲大部分時間呆在倫敦,他對音樂舞台作品的興趣又重新點燃,除了寫一些鋼琴作品以及定期在倫敦和歐洲其它城市舉行音樂會以外,他成功的創作了幾部小歌劇和藝術歌曲,並且曾擔任過一陣威爾斯王子劇院的作曲家和指揮。1893年他正式獲得了這個職位的任命,但他卻拒絕了這份工作,回到了西班牙,又在1894年秋去了巴黎。就在阿爾貝尼茲離開倫敦前,他結識了一位富有的銀行家——F.莫尼-庫茨(拉蒂莫爵士),後者的業余愛好就是創作戲劇並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配上音樂搬上舞台。出於對家庭收入的考慮,阿爾貝尼茲答應為這位銀行家的劇作創作音樂。然而合作卻並不那麼讓人愉快,阿爾貝尼茲常常因此大發雷霆。他們一共只完成了三部歌劇(分別是《亨利·科里弗爾德》、《莫林》和《佩皮塔·希門尼斯》)以及一些藝術歌曲,直到1905 年,這種合作關系終止。不過他們的第二部歌劇《佩皮塔·希門尼斯》(Pepita Timenez),以Juan Valera所寫的一部著名的小說為台本的歌劇卻在歐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且成為當代西班牙歌劇中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
阿爾貝尼茲創作這三部歌劇的時候生活在巴黎,他在那裡結識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他是歐內斯特·肖松家的常客,在那裡他認識了許多著名的作曲家象弗雷、杜卡斯、以及查爾斯·鮑德斯,後來又經他們的介紹去了Schola Cantorum私人音樂班教授高級鋼琴課程。這種富裕的音樂環境也極大的影響了阿爾貝尼茲,他感到了自己早期作品的不足之處,認為它們缺乏深度,他認為他應該嘗試創作一些更有魄力、更有內涵的作品,從那時起,阿爾貝尼茲開始了他晚期的音樂創作。
1900年以後,阿爾貝尼茲的生活開始變得痛苦不堪,他患了布萊特氏病(腎小球腎炎),一種最終奪去他生命的腎病。他的夫人也開始病重,同時,他的一個孩子的死亡更加重了他的痛苦,這使他根本無法完成他那幾部已經開始創作的詩意的作品。
身患重病的阿爾貝尼茲又重回他所熟悉的舞台劇作以及鋼琴作品的創作,在1905~1909年間,他創作了著名的《伊比利亞》,一部由12首鋼琴作品所組成的組曲,共四卷。這部作品有著豐富的內涵以及復雜的作曲技巧,它們是西班牙民族音樂(特別是安達路西亞音樂)與歐洲印象派以及浪漫樂派音樂所交織成的復合體。
1909年三月,令人幾乎無法忍受的病痛迫使阿爾貝尼茲一家從奈斯搬到了法國比利牛斯山附近的康伯萊班(Cambo-Les-Bains)。1909年5月18日,阿爾貝尼茲在那裡去世,後來他的遺體被運回巴塞羅那,葬在Southwest Churchyard。
I.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作曲家啊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2、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貝多芬的桀驁不馴。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3、老施特勞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從小學小提琴,後來從師維也納歌劇院提琴手伊格拉茨·馮·惠利。1817年以後,他在米夏愛爾·潘配領導的流行舞蹈樂隊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約瑟夫·蘭納的維也納圓舞曲樂隊里拉琴,有時擔任指揮。1825年,他和瑪麗亞·安娜·施特賴姆結了婚,生了三個兒子,這時,他離開了蘭納,自己組了一個樂隊,並為這些樂隊寫了不少樂曲。
4、小施特勞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春之聲》等曲目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
5、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