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人吃的魚是什麼魚
① 墨西哥有一種魚鼻子像電鋸一樣請問那是什麼樣的魚
鋸鰩科 Pristidae 軟骨魚類
下圖為 鋸鰩 Pristis pristis
② 墨西哥有一種會走的「魚」叫(),文章除了向我們介紹了這種「魚」的樣子,還介紹了它什麼
一種瑪麗魚 瑪麗魚原產中美洲的墨西哥,體色金色的種類稱為金瑪麗,它的白化種也是體金黃,但眼睛是紅色的。瑪麗魚有多種人工選育的變種,包括性狀穩定,己成為獨立魚種的黑瑪麗,腹部膨大如氣球的氣球瑪麗,尾鰭呈叉形的琴尾瑪麗等。[1] 中文名瑪麗魚外文名 POECILIA LATIPINNA 產 地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國水 溫 25~28℃℃ 硬 度 9~11 PH值 7.2~7.6 1其它信息編輯中文名:瑪麗魚別名:黑摩利、花摩利、三色摩利、珍珠摩利、金摩利、銀摩利等瑪麗魚科種:鱂魚科(卵胎生)食物:活水蚤、搖蚊幼蟲等動物性飼料及開水燙過的碎菠菜葉或萵苣葉性情:瑪麗魚性情溫和,喜在水的各層游動價格:一元一條。品種:瑪麗魚體長8-12CM,體色有紅、黑、銀、黃,四色等,常見品種有燕尾紅瑪麗、燕尾黑瑪麗、三色瑪、高鰭紅瑪麗、高鰭金瑪麗、皮球銀瑪麗等。屬於熱帶魚。[1-2] 2形態特徵編輯瑪麗魚的雄魚背鰭高大,臀鰭尖形,雌魚背鰭一般,臀鰭圓形,是卵胎生魚類,產仔時帆鰭瑪麗(珍珠瑪麗) 一般不需要特殊照顧。每尾雌魚一次可產仔20-50尾,仔魚產出後即可游動覓食。體長約8-10厘米,性情極溫和,從不攻擊它魚,雜食,愛啃吃藻類,可喂碎的植物綠葉,對水溫適應能力較強,但對水質較為敏感,需要經常換新水。 [3] 3生長環境編輯瑪麗魚性格溫和,飼養容易,對水質要求不高,喜歡弱鹼性的硬水,適宜水溫為20℃~24℃,水溫低於18℃易患水霉病和白點病。食性頗雜,容易接受各種動物性活餌以及人工餌高帆瑪麗料,同時,也喜歡啄食水草、水族箱缸壁上蔓生的青苔,所以在飼養過程中,不但要注意需要定期喂飼植物性餌料,以助其生長發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由於瑪麗魚喜歡啄食的特性,在水質環境較差或嘴部受傷的情況下,極易感染細菌導致口霉病的發生。瑪麗魚體質較強健,比較容易飼養,它們甚至可以忍受10℃左右低溫,但並不是說,它們可以在這個極限水溫生長良好,長時間的低溫環境,同樣很容易導致它們受黴菌感染生病,直至死亡。 [1] 4生活習性編輯跟胎鱂科家族的其它成員相比,瑪麗魚類有2點較特別:一是喜歡硬水,在大多數熱帶魚喜歡的微酸軟水中雖然能成活,但會不安地躁動,一旦換成硬水,跳躍次數明顯減少;二是它們比別的胎鱂魚更愛吃素,一定程度上說明它們比較膽小,不適合與別的快游魚混養。喜歡含鹽分的鹼性硬水,可同其它花將鰭魚類混養,為汽水魚。生活習性瑪麗魚類食性較雜,除喜歡動物性餌料外,還特別愛吃植物性餌料,它們會不停地啃食水草和缸壁上的青苔,所以又有魚缸清潔夫的美稱。[1] 5分類學編輯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鯉齒目 Cyprinodontiformes 亞目:鯉齒亞目 Cyprinodontoidei 科:花鱂科 Cyprinodontidae 種:黑瑪麗魚 分布:墨西哥
③ 這是什麼魚能吃嗎
如圖 , 養殖魚類 藍太陽魚 學名
刺臀魚科 (日鱸科)Centrarchidae 太陽魚屬 Lepomis 魚類
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地區
棲息於緩動性溪流的靜止池水、湖泊與池塘。常在植物的附近出現,屬肉食性,稚魚以水生昆蟲與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著名的游釣魚,可食用或觀賞,另為重要的養殖魚種。
④ 這是什麼魚
美國紅魚
原本分布在美國大西洋一帶,抗病力強、成長快速、存活率高、又耐低氧,非常適合高密度的養殖。它一年半即可長到36公分,兩年則達55公分。台灣是在1987年由水試所引進魚卵,1989年繁殖成功後,開始推廣到民間養殖。但由於宗教放生的行為,自1998年起即已在台灣彰化一帶的西海岸所釣獲,正式成為台灣海水魚的外來種,可能會對台灣海洋生態造成不利的影響。 該魚是美國和墨西哥的重要垂釣和捕撈對象。其肉味鮮美,適於清蒸和燒烤,燒烤的紅魚排風靡美國。亦成為美國的重要養殖魚類。目前在我國已普遍開展養殖,前景廣闊。
中文學名
美國紅魚
拉丁學名
Sciaenopsocellatus
別 稱
眼斑擬石首魚、擬紅石首魚、
二名法
Sciaenops ocellat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輻鰭魚綱
目
鱸形目
科
石首魚科
屬
擬石首魚屬
種
S. ocellatus
分布區域
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水域。
引進情況
1991年引進我國,並開展繁殖養殖
形態特徵
美國紅魚呈紛錘形,側扁,背部略微隆起,以背鰭起點處最高。頭中等大小、口裂較大、呈端位,齒細小、緊密排列、較尖銳。鼻孔兩對,後一對呈橢圓形,略大。眼上側位,後緣與口裂末端平齊、中等大小,分布於頭兩側。前鰓蓋後緣為鋸齒狀,後鰓蓋邊緣有兩個尖齒的突起。梯鱗、側線明顯、背部呈淺黑色、鱗片有銀色光澤,腹部中部白色,兩側呈粉紅色,尾鰭呈黑色、最明顯的尾基部側線上方有一黑色園斑。全長為體高的2.65-2.7倍。
湖南小吃工藝:蒸法尖椒蒸紅魚的製作材料:自製農家紅魚400克,鮮尖椒50克,菜籽油50克,瀏陽豆豉25克,香菜、姜、蔥各適量。尖椒蒸紅魚的介紹:紅魚為湖南農民自製的一種食品,風味雋永,鮮香可口。因魚中加了紅曲米、醬油等腌料,成品紅潤誘人,頗受顧客喜愛。尖椒蒸紅魚的特色:紅魚肉質緊密,有嚼頭,為下酒佐飯之佳餚。教您尖椒蒸紅魚怎麼做,如何做尖椒蒸紅魚1.將紅魚切成6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條,排好扣放入沙缽內,內里放上姜絲、碎尖椒及打結蔥。2.蒸籠燒沸,將紅色放入,淋入菜籽油,下瀏陽豆豉,用保鮮紙密封後,旺火蒸20分鍾至熟。3.上桌前去掉保鮮紙,扣入大盤內,撒少許香菜即成。尖椒蒸紅魚的製作要領:1.紅魚本身已腌有底味,在調味時應酌情掌握;2.保鮮紙用在蒸制時,可保存菜餚本身風味,注意上桌前應去掉。清蒸美國紅魚的做法 原料:Snapper fish (就是大家聽說過的來自南美的紅魚),生薑,蔥,李錦記蒸魚豉汁,蘑菇,海鹽,黑胡椒,西蘭菜花,料酒少許。· 魚洗凈,用點海鹽和胡椒腌制一小會兒,大概15分鍾左右就可。· 放入盤中,淋上料酒,李錦記蒸魚豉汁,蘑菇,姜絲,蔥絲,備用。· 蒸鍋上爐,等水開了就放魚開蒸。10分鍾左右就可。· 蒸魚的同時另起鍋燒開水,把菜花燙一下,在開水裡加點菜油可以保持顏色鮮亮。· 等魚蒸好了,就可以擺盤放入菜花點綴,再加入現磨的黑胡椒就可。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⑤ 墨西哥白龍王是什麼魚
皇帶魚
(Regalecus glesne),又稱布倫希爾蒂,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金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bn、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
罕見活體白龍王現身墨西哥淺海 身長竟達4.5米
巨大海蛇的故事折磨了無數勇敢的探險者和水手數百年,現在墨西哥淺海中驚現一條罕見的活著的白龍王又稱皇帶魚,體長可達4.5米。芝加哥謝德水族館(SheddAquarium)組織專家旅遊,他們在墨西哥柯蒂斯海(Cortés)清澈海水中發現一條活體皇帶魚,其體長約5米。背鰭幾乎與身體同樣長。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又稱布倫希爾蒂,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金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bn、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廣布於熱帶深海。它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體亮銀色;腹鰭紅色,槳狀,故英文原意為「槳魚」。背鰭亦呈紅色,很長,有兩層樓那麼高,始於頭頂如鬃冠。很少見於水面,有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也曾被東南亞誤認為傳說中的「龍」。
⑥ 太陽魚圖片,太陽魚是什麼魚
太陽魚,淡水魚類,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魚體長24-40公分。大多數太陽魚都擁有格外出眾的色彩,而美麗的太陽魚種類中最為奪目的種類就是這一款被稱為「嫦娥」的種類。
其閃爍著耀眼的金屬藍色調的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紋,眩目而美麗的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這是它們明顯的標志。總種類約有30種,屬於多次性產卵的魚類。主食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也吃水生植物、小雜魚和小型軟體動物。
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和全美國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太陽魚分布。個體較小,常見的多為50—100克/尾,大型約為2千克/尾。
(6)墨西哥人吃的魚是什麼魚擴展閱讀
太陽魚的種類:
1、黑刺蓋太陽魚
常與白刺蓋太陽魚同時發現,黑刺蓋太陽魚喜歡較大較清澈的水,廣泛地分布於池塘、湖泊及河流中。平均重量在340-680克之間,最大可達2.27千克。產地:北美東部由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灣,並廣泛引進至其他各地。
2、綠色太陽魚
原產美洲,在美國是作為游釣對象 、餌料魚及食用魚。常棲息於水的中、下層,在較大的水面 ,尤其是水生植物叢生處集群生活,冬天在深水中越冬。不善跳躍, 但發現水面有餌料時, 則迅速游上水面,吃進餌料後立刻轉身,此時尾部露出水面,有拍打水面的聲音 。
3、藍鰓太陽魚
目前江浙一帶和廣東部分地區(如順德)已經開始進行太陽魚的人工養殖,順德養殖的太陽魚以藍鰓太陽魚居多。在形態特徵上,藍鰓太陽魚的體型和尼羅羅非魚有些相似,它的體形呈橢圓型,身扁背高,個體較小,普遍為80克/尾 - 150克/尾,外觀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鰓蓋後緣長有一深藍色形似耳狀的軟膜。
⑦ 太陽魚俗稱什麼魚
太陽魚(學名:Lepomis gibbosus),鱸形目太陽魚科動物。 太陽魚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魚體長24-40公分,大多數都擁有格外出眾的色彩,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紋,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主食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也吃水生植物、小雜魚和小型軟體動物。
中文學名
太陽魚
拉丁學名
Lepomis gibbosus
界
動物界
門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目
鱸形目
科
太陽魚科
分布范圍
太陽魚原產於北美,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和全美國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分布。個體較小,常見的多為50—100克/尾,大型約為2千克/尾。
太陽魚
從形態來看,藍鰓太陽魚的體型有些似尼羅羅非魚,外觀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鰓蓋後緣長有一黑色形似耳狀的軟膜,是所有太陽魚的一個共同特徵,只是不同種其「耳膜」有不同顏色及不同形狀而已。
太陽魚的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或淡橙黃色,背部呈淡青灰色,間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縱紋,但不太明顯。頭小背高,肉質豐厚。
生態習性
太陽魚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生長適溫范圍大,可在1~38℃水溫狀態下生活,水溫2℃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完全能自然越冬。它適應性廣,食性雜,群體產量高,能自然繁殖。
飼養方法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喂冰鮮魚等動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來替代天然餌料,飼料的蛋白含量在32%至36%便可,較易養殖。江浙一帶和廣東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太陽魚的人工養殖。
其養殖模式較靈活,既可以單養,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傳統水產品種套養。在廣東一帶,太陽魚基本上是與鰻魚套養。因太陽魚不爭餌料,還能凈化水質,故養殖成本較低。
廣東的繁殖季節為3月至10月,水溫20 ℃以上。1冬齡魚即可進行繁殖。 卵粒很小,剛孵出的幼苗餌料主要是浮游生物,隨著個體的增長,達到2.5㎝時可輔投人工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必須32%以上。個性溫馴,攝食時搶得不凶,而且攝食量小,在大面積的魚塘里進行馴化配合飼料比較困難,應該是在繁殖池裡培育到體長2.5㎝以上時,再把它轉入其他面積較小的水泥池或土池來進行馴化配合飼料。
太陽魚是中上層魚類,馴化時對沉落水底的飼料不會攝食,所以投配合飼料時必須做到少量多次,因其口徑小,配合飼料應該為粉狀或微粒狀。馴化時全池潑灑,然後再補充浮游動物。隨著馴化的進行,逐步增加配合飼料量而逐漸減少浮游動物量,最後完全馴化成攝食配合飼料,此時魚苗達到3-4㎝即可放下魚塘養成。
魚苗下塘前10天要用茶枯把魚塘消毒,用茶枯清塘有兩個好處:
①可以徹底殺滅野雜魚蝦。
②茶枯具有很好的肥水作用。
清塘後至魚苗下塘時,塘水已經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對魚苗下塘後的成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養成魚最好是單養搭配少量鰱、鱅魚,基於種類的體態較小,攝食能力較差,因此不能與其他個體較大搶食較快的魚類混養。每畝魚塘可放養4㎝左右的魚苗3000尾。
魚苗下塘後,每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0%,每日分4次投飼,並且每次投料都要較大面積潑灑,根據魚苗的攝食情況再確定是否逐漸縮小投飼范圍,魚苗下塘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面積投喂,可縮小至一個范圍投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隨著魚苗個體的長大,日投飼量逐漸改為魚體重的4%,每天投料可改為2次。當水溫降到10℃時,根據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投料量。
當池塘水需要換水時,加水口必須用網過濾,以防其他較大型的野雜魚混入池塘,殘殺幼魚。太陽魚抗病能力強,但水質長期處於惡化,仍會影響其生長,使其抵抗力降低。 因長速度較慢,個體達到80-100克/尾時即可上市,在池塘經6個月的養殖便可達到100-150克/尾。在養殖過程中,雄魚比雌魚生長速度較快,個體亦較大。
⑧ 請問是什麼魚
如圖 , 人工繁育的慈鯛科魚類 具體哪種不知 學名
慈鯛科 Cichlidae 黑麗魚屬 Melanochromis 魚類
下圖為 縱帶黑麗魚 Melanochromis auratus, 俗稱 非洲鳳凰
背鰭上有一條黑色條紋。成年以後的雌魚依然保持著這種體色,雄魚則變成了深藍黑色,體側有一條發出金屬光芒的淺藍色條紋從腮蓋後緣到尾柄末端。這種魚的領地觀念很強。幼魚期可混養,雄魚時常爭斗,所以混養需要較大的水族箱和較多的水草、岩石等隱蔽場所供弱勢魚躲藏。成魚應單養
⑨ 介紹下墨西哥行走魚
墨西哥鈍口螈(英文名稱:Axolotl),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