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席德床墊怎麼樣

西班牙席德床墊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4-21 04:33:10

① NANA中關於R字南京鎖有什麼故事呢

最先源於Sex Pistols(性手槍合唱團)的貝斯手Sid Vicious,他的女友Nancy Spungen送給他一條瑣,只是翻譯成南京鎖(跟南京沒有關系拉):希望鎖住彼此的心和他們的這段感情.(不過後來結局很慘呢,Sid殺了Nancy,後來自己也磕葯過度死掉)
玩PUNK的人都視Sex Pistols為教祖,NANA他們也不例外,而且她和蓮也與上面提到的兩位很相似,所以她送蓮鎖也就不奇怪了.

Sid 和Nancy的故事

四個英國青年—John Lydon, Steve Jones, Paul Cook以及Glen Matlock在六十年代末,組成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龐克樂團:『Sex Pistols性手槍』!在適逢英國經濟風暴、失業狂潮的七十年代,『性手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兩年,卻如同排山倒海的龍卷風一般席捲全英,甚而影響到全球,至今只要一提到龐克音樂/文化,馬上就聯想到『性手槍』。打著反叛、顛覆旗幟的龐克音樂,有些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另有些人(特別是藍領階級及青少年)則將之奉為圭臬。『性手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們以英國社會低層的角度,狠狠地批判當權者及資產階級;再加上原始粗糙卻具生命原動力甚至有暴力傾向的表演方式,以及崇尚虛無主義、高唱無政府失序混亂狀態的內容,因此雖然在當時被禁,卻依然在地下形成一股勢不可擋革命潮流。
在多年後的今天看來,『性手槍』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搖滾樂的批判性、原創性與獨立性發揚光大並將之傳承下去,帶起以反叛為精神的龐克文化,造就了後世大量以獨立精神的地下非主流樂團。

1977年12月,一個星期日的午夜,紐約。電視上正在播放的是對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的訪談,節目的名字叫「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席德的單曲《我的路》(My Way)被拿來作為開場白,主持人被歌曲逗得坐不下來,席德則笑得最厲害——「真他媽的不錯,是不是?」。節目的形式是讓觀眾打電話進來提問,由我們的朋克明星作答,電話鈴鈴鈴地響個不停。第一個電話打進來,這個自稱大學教授的人說:「60年代,那些搖滾明星看起來都像是畸形;70年代,這些人就像是妖怪,怎麼……」席德惡狠狠地打斷他的話:「掛電話吧,跟你自己說去,你這個婊子。」——這就是答案。

下一個電話來自一個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人,一上來直接就針對主持人:「為什麼你們要做這么一個節目,什麼……」席德再一次搶先回答:「跟你自己說去吧,變態!」席德大聲打了一個嗝,分貝足以超過協和式飛機,然後他坐回來,用手胡亂搓搓頭發,對著鏡頭做鬼臉——席德現在終於放鬆了(節目開場前,電視台的人把一束俗氣的假花擺在席德面前,席德試圖拿掉它們。工作人員沒好氣地說,「是因為它們幹了嗎?是嗎?」結果席德把它們泡在了一個大水罐里)。

這種狀況持續了1個小時,觀眾提的都是些帶侮辱性或很荒謬的問題,席德就一個個報以惡狠狠的回答。

黎明之前

1957年5月10日,一個叫約翰·西蒙·里奇(John Simon Ritchie)的孩子——即日後的席德·維瑟斯,出生在倫敦,沒過多久父親就丟下這對孤兒寡母一走了之。母親安妮窮困潦倒,不得已帶著孩子來到地中海上一個西班牙屬小島——依比沙(Ibiza),和她的朋友們一直住到1965年。這樣也就沒什麼可驚訝的了,他的成長環境自然與眾不同,身處母親形形色色的朋友當中,他最早學會的是用西班牙語大聲賭咒發誓。安妮則頻繁地換工作,她最固定的工作就是販賣大麻,她被強尼·諾頓(Johnny Rotten)稱為「古怪的嬉皮士」。

席德八歲時母子二人回到倫敦。為了給自己和孩子找到一個棲身之地,安妮聽信了朋友的話,以為假裝吸毒成癮就能被救濟有房子住,結果假戲成真,自己被毒品搞得神魂顛倒,孩子也被放任得越來越野。可也就在這個時期,安妮再婚嫁給了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這個視席德如己出的好父親在結婚的同年就去世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點沒准會教育出一個不一樣的席德,誰知道呢?

到了席德十幾歲的時候,安妮再也管不了他了。他深愛音樂,崇拜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T-Rex,模仿偶像穿著誇張、女性化的衣服,行為越來越過激和古怪。Sid Vicious這個名字前半部分得自朋友約翰·萊頓(John Lydon,即強尼·諾頓)的寵物鼠(席德不喜歡這個名字),後半部得自盧·里德(Lou Reed)的一首歌。他們兩人和其他一幫人自稱「約翰斯」(Johns),經常出沒於倫敦國王大道的一家時尚服裝商店,店主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一個嗅覺靈敏的時尚人物。當1975年麥克拉倫邀請約翰·萊頓參加他組建的「性手槍」(Sex Pistols)時,席德決定組建一個自己的樂隊——「傳奇之花」(The Flowers Of Romance)。雖然樂隊里也出了像後來「偽裝者」(Pretenders)里的克雷西·海德(Chrissie Hynde)這樣的明星,可樂隊本身卻總浮不出水面。之後席德還參加過「蘇西克斯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做鼓手。當「性手槍」漸漸受人關注時,他就做了「性手槍」最狂熱的追隨者。

1977年2月,約翰把他介紹進樂隊填補離隊的貝斯手空缺。他的推薦理由是席德招人「喜愛」的性格和漂亮的長相。這時「性手槍」剛剛做了那期著名的電視「罵人節目」,一下子名聲大震。讓名聲和聚光燈沖昏了腦袋的席德馬上答應下來,一周後他學會了彈貝斯。事實上,席德根本對音樂一竅不通,錄音時的貝斯部分都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包辦的,而做現場表演時他的擴音器通常是關著的。他曾向「摩托頭」(Motorhead)的萊米·凱爾密斯特(Lemmy Kilmister)請教過,據萊米講,席德是個無可救葯的學生。

1977年初,前「紐約妞」(New York Dolls)的強尼·桑德斯(Johnny Thunders)帶著他的樂隊來倫敦「淘金」,隨隊還帶來了一個年輕的「骨肉皮」——南茜·勞拉·斯龐根(Nancy Laura Spungen)。南茜1958年2月27日生於費城,一出生就患有黃疸病,之後麻煩就沒斷過。因為她哭得太厲害,3個月大就第一次服用鎮定劑;4歲的時候看了第一個精神病醫生;13歲時第一次吸毒,到了15歲她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

南茜來倫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和「性手槍」上床。首先她盯上了強尼·諾頓,但被他拒絕了;然後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很快也被甩了;席德是她的第三選擇。沒過多久,南茜和她的毒品一起就把席德搞得神魂顛倒,隊友們都拿他沒辦法。他們的美國「災難」之行中,在舊金山,席德用貝斯砸了台下一個觀眾的腦袋;在達拉斯,他在自己的前胸劃上「Gimme A Fix」(快看我),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血從他的臉和前胸一直流到他的黑牛仔褲,他揭開手臂上的綳帶扔向觀眾,把原來的傷口弄得更深的同時露出滿足的微笑;去舊金山的路上,一個卡車司機把點著的煙頭摁在自己手上向他挑釁,席德就用一把刀割開自己的手,同時平靜地繼續吃午飯。

和南茜在一起的日子,席德的角色在紳士和野獸間來回擺盪。南茜生病時,他像保姆一樣喂她吃飯,每天向她母親匯報她的健康情況。南茜的母親回憶,打電話時席德顯得有禮貌又害羞。當他們兩人訪問斯龐根家族費城的家時,席德很隨和,充滿孩子氣。可另外一些時候,席德會虐待、毆打南茜,南茜也向母親承認身上的傷是席德造成的。

1978年1月樂隊解散後,席德來到美國,南茜安排他在堪薩斯和費城做獨唱演出,給他定個人發展計劃,由於席德自己缺乏信心,最終不了了之,他做個大明星的美夢註定無法實現。席德演唱時模仿強尼·羅頓,只得到一片噓聲。他註定只是一個追隨者,永遠不會是一個領導者,強尼的影子和南茜的控制讓他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到那時為止,席德個人事業最大的成功應該是那首《我的路》(我聽過的、最搞笑的歌),歌曲是和前隊友史蒂夫·瓊斯一同在巴黎錄制的,一舉一動都在南茜的控制之下,她儼然成了席德的保護人,席德像依賴母親一樣依賴她。到了1978年底,這對不開心的情人之間,靠著毒品維持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和危險,不過至少他們還是相愛的。

黑夜之後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切爾西飯店,可能已經輝煌不再,但它一直是一個受人崇敬的神秘聖地,一個先鋒人物們偏愛的天堂,一個搖滾明星世界巡演途中首選的落腳點——馬克·吐溫曾經在此停留,還有尤金·奧尼爾、簡·方達、迪倫·托馬斯和鮑勃·迪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在這兒),然後是搖滾樂隊「傑佛遜飛船」和「感恩而死」。這里的逸聞趣事多得數不過來,最轟動的應該就是1978年10月12日的謀殺案了。席德被指控謀殺女友而入獄,麥克拉倫請求「維京」和「華納」兩個唱片公司為席德出5萬美元的保釋金,他保證要為席德出一張唱片,並且至少可以賺到10萬塊。「維京」很快匯款過來,席德被保釋出來。在宣布了「性手槍」將用一張聖誕專輯來慶祝席德的回歸後,麥克拉倫在他的商店裡開始出售新款T恤衫,上面印著「我還活著,她死了,我是你的」。

母親擔心他再出事,就飛去美國照顧他。她為席德提供毒品,然後看著他注射進去,自己才放心去睡覺——這就是席德的母親,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一個用毒品照顧孩子的母親。

席德在給南茜母親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一直知道我們將死在同樣的地方,我們希望死在彼此的懷抱里,每當想到這些我就忍不住要哭。我向她發過誓,如果她出了意外我也不活了,她也發了同樣的誓。這是我對我的愛最後的承諾。」席德的朋友推測是毒品販子圖財害命殺了南茜——當晚曾有2個毒品販子進過他們的房間——可回頭看一看,南茜曾經多次試圖自殺,她母親可以輕易地設想當時的情景,南茜很有可能刺激席德殺了她,以便結束自己的痛苦,並且證明他對她的愛。

有一天晚上,飯店侍者目瞪口呆地發現渾身濕漉漉的席德揮舞著小刀割自己的手臂,同時尖叫著說:「我要和南茜在一起!」12月,因為和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兄弟托德(Todd)在夜總會打架,他再次被捕。麥克拉倫這次有點兒猶豫不決,他覺得這是席德遠離毒品的好機會,不過最後還是出錢再次把他保釋出來,這是1979年2月1日。

當晚,席德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和朋友們慶祝自己重獲自由,近2個月沒碰過毒品的他這次想讓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對不良反應他根本沒在意。午夜過後,恢復過來的席德,又用了在母親的錢包里找到的毒品。第二天母親發現兒子因為吸毒過量死在了床上。在他的護照里發現了一張字條:「我們有死亡契約,我必須守約,請把我埋葬在我愛的人身邊,連同我的皮夾克、牛仔褲和摩托靴。再見!」發狂的安妮拚命給南茜的母親德伯拉·斯龐根(Deborah Spungen)打電話,問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同她的女兒合葬,德伯拉驚訝地拒絕了。可這是席德最後的心願,於是他火葬後幾天的一個晚上,安妮悄悄爬進賓州的「大衛王猶太公墓(King David Jewish Cemetery)」,把兒子的骨灰撒在了南茜的墳墓周圍。

席德究竟是死於自殺還是意外我們無從考證,談起這些安妮也只會淡然一笑,然後遞上一張小紙條,標題是「南茜」,上面席德潦草地寫著:「我的小女孩,你所有恐懼都逃不出我的雙眼,擁你入我臂彎帶來欣喜無限,曾吻去你的淚水,但現在你人已不在,除了痛苦只剩空虛一片,如果不能為你而活,人生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歌迷都認為席德的死是朋克精神的終極表現,是他甘心成為朋克運動犧牲品的標志。他的魅力可以和詹姆斯·迪恩與瑪麗蓮·夢露相比,而事實上他們都是失敗者,是社會的犧牲品,這種死亡毫無光榮可言。

一張叫做,《席德演唱》(Sid Sings)的獨唱專輯在他死後由維京唱片公司出版,收錄了《大家來吧》(C'Mon Everybody)、《別的東西》(Something Else)等歌曲,當然還有翻唱自保羅·安卡(Paul Anka)和富蘭克·西納楚(Frank Sinatra)的《我的路》。1986年亞歷克斯·考克斯(Alex Cox)導演了電影《席德和南茜》(Sid and Nancy)。強尼·諾頓評價道:「表演席德的傢伙還不錯,但也只是一種舞台表演,和真人比差遠了。」真人?那「真人」又是怎樣的呢?即使是席德的朋友和熟識的人對他的回憶也是相互矛盾的——遲鈍,聰明但不善表達,敏感,有破壞性,善良,暴躁,被動,還有暴力——最統一的形容詞應該就是「麻煩」了。

「有的人喜愛他,有的人認為他是妖怪,但是真正的惡人通常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考克斯說,「我想電影把席德和南茜浪漫化了,但並不是要贊揚他們,因為這里毫無光榮可言。」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在媽媽到來之前,席德拚命地把南茜弄亂的房間整理干凈,因為他為南茜的不修邊幅感到害羞。

席德死後,南茜的母親在為女兒出的書《我不願如此生活》(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里寫道:「(席德死了)噩夢終於結束了,我們要搬到別處住——那裡的房間南茜沒有住過,椅子她也沒有坐過,到那時我要為我的寶貝女兒真正痛哭一場。我和她父親要為吸毒的孩子建立一個基金,這對於南茜來說太晚了,但可以給其他類似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個希望。」她還相信席德不是兇手,「我把席德當成是一個夥伴,我認識他很久了,他一直是一個舊派的人。我對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會發表看法,因為這與我和他無關,他只是被人操縱了——這才是所有的問題。席德不會殺南茜,絕對不可能。」

除了南茜母親的書,還有很多關於席德的書。1992年由凱斯·貝特森(Keith Bateson)和艾倫·帕克(Alan Parker)合著的《席德·維瑟斯的生與死》(Sid Vicious: The Life and Death of Sid Vicious);2003年馬爾科姆·巴特(Malcolm Butt)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 Rock 'n' Roll Star);最新的是艾倫·帕克獨立完成的《生命飛逝》(To Fast To Live),今年4月15日出版。

今年是席德去世25周年。這么多年來,人們一直喋喋不休地爭論他的行為和愛情,謀殺和自殺。席德註定會一直給我們「搗亂」下去,過去、現在還有將來很久……

建議你去看一部根據上述真實故事拍攝的電影
中文名稱:席德與南茜
英文名稱:Sid & Nancy
別名:崩之戀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6年08月29日
電影導演:亞歷克斯·考克斯 Alex Cox
電影演員:
加里·奧爾德曼 Chloe Webb 大衛·海曼 Debby Bishop Andrew Schofield (I) 埃克桑達·伯克利 派瑞·本森 Tony London 山迪·巴朗 西·理查森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② 席德維瑟斯的詳細介紹

黎明之前
母親安妮窮困潦倒,不得已帶著孩子來到地中海上一個西班牙屬小島——依比沙(Ibiza),和她的朋友們一直住到1965年。這樣也就沒什麼可驚訝的了,他的成長環境自然與眾不同,身處母親形形色色的朋友當中,他最早學會的是用西班牙語大聲賭咒發誓。安妮則頻繁地換工作,她最固定的工作就是販賣大麻,她被強尼·諾頓(Johnny Rotten)稱為「古怪的嬉皮士」。
席德八歲時母子二人回到倫敦。為了給自己和孩子找到一個棲身之地,安妮聽信了朋友的話,以為假裝吸毒成癮就能被救濟有房子住,結果假戲成真,自己被毒品搞得神魂顛倒,孩子也被放任得越來越野。可也就在這個時期,安妮再婚嫁給了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這個視席德如己出的好父親在結婚的同年就去世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點沒准會教育出一個不一樣的席德,誰知道呢?
到了席德十幾歲的時候,安妮再也管不了他了。他深愛音樂,崇拜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T-Rex,模仿偶像穿著誇張、女性化的衣服,行為越來越過激和古怪。Sid Vicious這個名字前半部分得自朋友約翰·萊頓(John Lydon,即強尼·諾頓)的寵物鼠(席德不喜歡這個名字),後半部得自盧·里德(Lou Reed)的一首歌。他們兩人和其他一幫人自稱「約翰斯」(Johns),經常出沒於倫敦國王大道的一家時尚服裝商店,店主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一個嗅覺靈敏的時尚人物。當1975年麥克拉倫邀請約翰·萊頓參加他組建的「性手槍」(Sex Pistols)時,席德決定組建一個自己的樂隊——「傳奇之花」(The Flowers Of Romance)。雖然樂隊里也出了像後來「偽裝者」(Pretenders)里的克雷西·海德(Chrissie Hynde)這樣的明星,可樂隊本身卻總浮不出水面。之後席德還參加過「蘇西克斯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做鼓手。當「性手槍」漸漸受人關注時,他就做了「性手槍」最狂熱的追隨者。
這就足夠了。別看他有形有款的為貝斯調音,對一個70年代英國真正的朋克來說,頭腦與身體任何一個都比音樂技巧來的重要。他就是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英國最重要的朋克樂隊——sex pistols的樂手之一,他們以一種瀆神的勇氣強暴所有既有的規則。席德的加入,他被接受的理由是招人『喜愛』的 性格和漂亮的長相。事實上,席德曾向「摩托頭」樂隊的萊密-凱爾密斯特請教如何彈貝斯,但根據萊密-凱爾密斯特講,席德是個無可救葯的學生。
四個英國青年—John Lydon, Steve Jones, Paul Cook以及Glen Matlock在六十年代末,組成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龐克樂團:『Sex Pistols性手槍』!在適逢英國經濟風暴、失業狂潮的七十年代,『性手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兩年,卻如同排山倒海的龍卷風一般席捲全英,甚而影響到全球,至今只要一提到龐克音樂/文化,馬上就聯想到『性手槍』。打著反叛、顛覆旗幟的龐克音樂,有些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另有些人(特別是藍領階級及青少年)則將之奉為圭臬。『性手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們以英國社會低層的角度,狠狠地批判當權者及資產階級;再加上原始粗糙卻具生命原動力甚至有暴力傾向的表演方式,以及崇尚虛無主義、高唱無政府失序混亂狀態的內容,因此雖然在當時被禁,卻依然在地下形成一股勢不可擋革命潮流。
在多年後的今天看來,『性手槍』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搖滾樂的批判性、原創性與獨立性發揚光大並將之傳承下去,帶起以反叛為精神的龐克文化,造就了後世大量以獨立精神的地下非主流樂團。
1977年12月,一個星期日的午夜,紐約。電視上正在播放的是對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的訪談,節目的名字叫「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席德的單曲《我的路》(My Way)被拿來作為開場白,主持人被歌曲逗得坐不下來,席德則笑得最厲害——「真他媽的不錯,是不是?」。節目的形式是讓觀眾打電話進來提問,由我們的朋克明星作答,電話鈴鈴鈴地響個不停。第一個電話打進來,這個自稱大學教授的人說:「60年代,那些搖滾明星看起來都像是畸形;70年代,這些人就像是妖怪,怎麼……」席德惡狠狠地打斷他的話:「掛電話吧,跟你自己說去,你這個婊子。」——這就是答案。
下一個電話來自一個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人,一上來直接就針對主持人:「為什麼你們要做這么一個節目,什麼……」席德再一次搶先回答:「跟你自己說去吧,變態!」席德大聲打了一個嗝,分貝足以超過協和式飛機,然後他坐回來,用手胡亂搓搓頭發,對著鏡頭做鬼臉——席德現在終於放鬆了(節目開場前,電視台的人把一束俗氣的假花擺在席德面前,席德試圖拿掉它們。工作人員沒好氣地說,「是因為它們幹了嗎?是嗎?」結果席德把它們泡在了一個大水罐里)。
這種狀況持續了1個小時,觀眾提的都是些帶侮辱性或很荒謬的問題,席德就一個個報以惡狠狠的回答。
席德的著名還不在於他自己,而在於他與女友南茜的一切。多年前的一月,他正為此無比絕望的蹲在監獄里。
1977年初,前「紐約妞」(New York Dolls)的強尼·桑德斯(Johnny Thunders)帶著他的樂隊來倫敦「淘金」,隨隊還帶來了一個年輕的「骨肉皮」——南茜·勞拉·斯龐根(Nancy Laura Spungen)。南茜1958年2月27日生於費城,一出生就患有黃疸病,之後麻煩就沒斷過。因為她哭得太厲害,3個月大就第一次服用鎮定劑;4歲的時候看了第一個精神病醫生;13歲時第一次吸毒,到了15歲她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
南茜來倫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和「性手槍」上床。首先她盯上了強尼·諾頓,但被他拒絕了;然後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很快也被甩了;席德是她的第三選擇。沒過多久,南茜和她的毒品一起就把席德搞得神魂顛倒,隊友們都拿他沒辦法。據席德的隊友回憶,在席德與南茜交往期間,南茜簡直就像席德的老娘。他們的美國「災難」之行巡演中,席德用貝斯砸了台下一個觀眾的腦袋;在達拉斯,他在自己的前胸劃上「Gimme A Fix」(快看我),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血從他的臉和前胸一直流到他的黑牛仔褲,他揭開手臂上的綳帶扔向觀眾,把原來的傷口弄得更深的同時露出滿足的微笑;去舊金山的路上,一個卡車司機把點著的煙頭摁在自己手上向他挑釁,席德就用一把刀割開自己的手,同時平靜地繼續吃午飯。
和南茜在一起的日子,席德的角色在紳士和野獸間來回擺盪。南茜生病時,他像保姆一樣喂她吃飯,每天向她母親匯報她的健康情況。南茜的母親回憶,打電話時席德顯得有禮貌又害羞。當他們兩人訪問斯龐根家族費城的家時,席德很隨和,充滿孩子氣。可另外一些時候,席德會虐待、毆打南茜,南茜也向母親承認身上的傷是席德造成的。
樂隊解散後,1978年底,這對沖突不斷卻仍然相愛的情人之間,靠著毒品維持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和危險。1978年10月,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切爾西飯店,席德被指控謀殺女友而入獄,女粉絲們穿上了印著「我還活著,她死了,我是你的」的新款t恤。
但席德的朋友曾推測這樁著名的謀殺案另有隱情,可能是毒品販子謀財害命殺了南茜——當晚曾有兩個毒品販子進過他們的房間。且南茜曾多次試圖自殺,很有可能是她自己刺激席德殺了她,以便結束自己的痛苦,並且證明他對她的愛。
1979年2月2日,時年21歲的席德因吸毒過量而死。他的母親安妮在他的護照里發現一張字條:'我們有死亡契約,我必須守約,請把我埋在我愛的人身邊,連同我的皮夾克、牛仔褲和摩托靴。再見!'
傷心欲絕的安妮發狂的給南茜的母親打電話,問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同她的女兒合葬,被拒絕了。可這是席德最後的心願。於是,在他火葬後幾天的一個夜晚,這位悲傷的母親悄悄爬進賓州的 戴維王猶太公墓(king david jewish cemetery) ,把兒子的骨灰撒在了南茜墳墓的周圍。
席德在題為《Nancy》的一首詩中寫道:
我的小女孩,
你所有恐懼都逃不出我的雙眼,
擁你入我懷帶來無限欣慰,
曾吻干你的淚水,
但如今你的人已不在,
除了痛苦只剩下無盡空虛,
如果不能為你而活,
人生於我毫無意義可言。
英文版:
You were my little baby girl
And I knew all your fears
Such joy to hold you in my arms
And kiss away your tears
But now you're gone
There's only pain and nothing I can do
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
If I can't live for you
尤其是最後兩句,這是 席德—維瑟斯 傳誦至今為數不多的值得緬懷的經典話語。
席德死後,南茜的母親在為女兒出的書《我不願如此生活》(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里寫道:「(席德死了)噩夢終於結束了,我們要搬到別處住——那裡的房間南茜沒有住過,椅子她也沒有坐過,到那時我要為我的寶貝女兒真正痛哭一場。我和她父親要為吸毒的孩子建立一個基金,這對於南茜來說太晚了,但可以給其他類似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個希望。」她還相信席德不是兇手,「我把席德當成是一個夥伴,我認識他很久了,他一直是一個舊派的人。我對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會發表看法,因為這與我和他無關,他只是被人操縱了——這才是所有的問題。席德不會殺南茜,絕對不可能。」
席德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朋克精神的本質和美學標准——無政府主義、極端暴力、質疑一切、仇恨社會、毒品和性、危險的浪漫,以及自毀的藝術。
席德的自殘與放浪形骸,乃至最終死去,被很多歌迷們認為是朋克精神的終極體現。可他只是時代的犧牲品。也許這種告別的游戲毫無榮耀,帶給我們的,只有絕望和傷害。

③ 西班牙歷史上有沒有煕德這個人真的有這個人嗎

我在西班牙讀高中,你說的是Cid么,西班牙有個英雄史詩叫cantar de mio cid,熙德之歌,這是很古老的東西了,事情應該是真的,不過不全是像史詩里說的那樣。
下面是我從網上找來的:
西班牙人的民族英雄-席德(El Cid)

時而攻擊回教徒

時而反對基督徒的投機軍事領袖─席德

變身為抗拒回教的西班牙「民族英雄」

標準的騎士道和十字軍。

羅德里戈·迪亞斯·德·維瓦爾(Rodrigo Díaz de Vivar),人稱席德(El Cid)(1040年—1099年7月10日),卡斯蒂利亞貴族,瓦倫西亞的征服者和城主,具有西哥德人的血統。

活躍於11世紀,在歷史上他反復無常,比較像一個傭兵隊隊長,反復周旋於天主教與伊斯蘭教諸王公之間。

十一世紀末起,歐洲人為收回被回教徒佔領的聖地耶路撒冷,在教宗的號召下組織軍隊,發動了將近兩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騎士傳奇故事,如《劫後英雄傳》中所述。

但西方人以武力對付回教徒並非始自1095年,事實上,從八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摩爾回教軍隊踏上西班牙,基督徒和回教徒之間一直就有軍事沖突。

查理曼的祖父鐵錘查理擊敗回軍於普瓦捷,以及查理曼遠征西班牙無功而還(由此而有史詩《羅蘭之歌》的產生),是這些軍事行動中較著名的例子。

西班牙從八世紀(公元711年)被回教徒佔領後,西班牙人即進行「收復失地」(Reconquista)運動,直至15紀末(1492年)方才"光復"國土。

西班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就是最早的「十字軍史」,由於它的規模比十一世紀末展開的「十字軍」運動為小,而且未受廣大歐洲人民的注意,因此歷史學家將它視為「地方性」的十字軍。並組成最古老的軍事宗教騎士團卡拉特拉瓦騎士團(Calatrava Order)發展出歐洲騎士道。

在西班牙人光復失地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動人的騎士傳奇故事,西班牙史詩《席德之歌》就是絕佳的例子。

十一世紀後半葉,西班牙卡斯蒂利亞(Castile)王國在國王桑喬二世(Sancho II)和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兄弟二人統治時,是「收復失地」最成功的時期,而這也是英雄席德的時代。

席德(El Cid)是信奉回教的摩爾人,對西班牙民族英雄德·維瓦爾(Rodrigo Diaz de Vivar)的稱呼,意即「主人」或「大人」「首領」,最後大家稱他為「席德」而不名。

1043年席德於西班牙北部的布爾果斯城附近的比瓦爾(Vivar)出生,因勇敢善戰,二十二歲時即擔任桑喬二世的「掌旗官」,也就是今天一般所謂的皇家軍隊指揮官。

1067年卡斯蒂利亞國爆發內戰,國王之一的桑喬二世想並吞里昂,命令席德率兵攻打阿方索六世,據說席德並不贊成這場侵略戰,但主君的意願席德只得接受,因為服從是中古歐洲騎士的美德之一。

1072年桑喬二世在扎摩拉一役被殺,無子嗣繼承王位,乃由其弟阿方索六世接掌卡斯蒂利亞政權,在此狀況下,席德處境頗為尷尬,加以他直言無隱的個性,得罪了阿方索六世身邊大臣如加爾西亞伯爵,結果遭敵人誣陷,而被國王阿方索六世放逐。

放逐期間,席德投靠薩拉戈薩的穆斯林王朝服務了近十年。

公元1086年北非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s)滅後倭馬亞王朝侵略西班牙,阿方索六世在撒格拉哈戰敗,不得已放下身段,取消對席德的放逐令,召請他回國御敵。

不久他又回到薩拉戈薩,並致力於征服瓦倫西亞摩爾王國的工作,在此席德不但表現了騎士的英勇美德,也顯現出非凡的政治智能,因為他運用謀略攻取瓦倫西亞。

1094年席德名義上,奉阿方索六世命令統治瓦倫西亞,事實上他是獨立的封君,完全控制瓦倫西亞,所以有人認為這里是基督教的殖民地。

1099年席德逝世,享年五十六。他死後穆拉比特王朝柏柏人武僧再度人侵瓦倫西亞,阿方索六世以該城易攻難守,縱火焚之,並將席德遺體運回卡斯蒂利亞,而以其故鄉布爾果斯建陵墓供人瞻仰,所以這里成為西班牙人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綜觀席德的一生,雖然以追求個人的名利為主,而且也不以宗教信仰為意,但他不失為傑出的軍事統帥,同時也是手腕靈活的政治人物,只是史詩《席德之歌》將其事跡混雜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因此許多事變得真假難分。

西班牙地處歐洲邊陲,公元711年遭摩爾人入侵後,忙於重整天主教勢力,力圖對抗摩爾人,因此無暇加入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雖然如此,西班牙騎士展演中世紀的西班牙歷史,寫下雋永的《席德之歌》,以史詩歌詠民族英雄驅逐異教徒的偉大事跡,紀錄了騎士精神,發揚於十字軍東征。

當時伊比利半島分為回教徒佔領區及天主教徒佔領區,各佔領區各有無數的小王國,情況類似日本戰國時期。有時彼此聯盟攻打「異教徒」,有時又彼此爭斗。所以當時騎士這個行業相當盛行。騎士道源於天主教文化對抗蠻族異教的歷史因緣,席德天生勇武,處在這種環境下,自是各路人馬爭取的要角。只要誰出價高,或誰賦予他搶奪、任意搜括戰利品的權利,他跟他的手下就幫誰。

這一點跟其實《席德之歌》里擁有高亮情操的主角個性有所出入。

《席德之歌》雖然摻雜了不少的傳奇,以致有真假難分的情形,給予歷史學家相當的困擾。

但基本上,《席德之歌》是以現實主義的情調,描寫十一世紀西班牙人抗拒回教徒,收復失土的歷史情形,也以豐富想像的詩歌藝術,啟發中古歐洲人民無窮的想像力。

所以才能使這位時而攻擊回教徒,時而反對基督徒的投機軍事領袖──席德,化身成了抗拒回教的「民族英雄」、標準的騎士道和十字軍。

④ 席德·梅爾的作品

以下按年份列出其比較著名的作品
王牌戰機(1982年)— 是梅爾第一次以主創人員製作的游戲。
王牌悍機(1982年)
弗洛伊德的叢林(1982年)
北約指揮官(1984年)
首航(1984)
接近肯尼迪(1985年)
F-15獵鷹(1985)—是最早的戰斗飛行模擬游戲之一。
沉默使命(1985),一個二戰潛艇模擬游戲,梅爾第一次嘗試不使用儀表艙。
席德·梅爾的海盜(1987年)
F-19隱形飛機(1988年)
F-15獵鷹Ⅱ(1989年)
隱秘行動(1990年)
鐵路大亨(1990年),一個經濟類模擬游戲,它逼真地描繪了美國與歐洲早期的鐵路發展,那是一個鐵路公司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的年代。這個系列有四部作品。
文明(1991年),目前為止梅爾最成功的作品。它被譯為多種語言,銷售超過6百萬份。這是一個回合制戰略游戲。
海盜黃金版(1993年)
殖民帝國(1994年),是一個主題為早期歐洲在新世界中殖民的回合制戰略游戲,游戲的時間跨度為1492年至1850年的獨立時代。想要獲得勝利,玩家必須宣布獨立,並且贏得與歐洲殖民者(包括法國、英國、荷蘭和西班牙)進行的革命戰爭的勝利。
文明Ⅱ(1996年)是 文明的續作。布賴恩·雷諾茲 是游戲的首席設計師。
席德·梅爾的蓋茨堡戰役(1997年)
席德·梅爾的安提塔姆戰役(1998年)席德·梅爾的蓋茨堡戰役和安提塔姆戰役他南北戰爭系列的一部分。
席德·梅爾的半人馬星座(1999年)布賴恩·雷諾茲 是這個以外星文明為主題的游戲的首席設計師。席德·梅爾的半人馬星座 設定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以思想派別替代文明的劃分。這是一個更加全面的文明版本,有著獨特的經濟與獨一無二的軍事設計和外交。
文明Ⅲ(2001年),是這個系列的第三個作品。有著更好的規則,圖像和游戲操作。這個回合制戰略游戲可以從遠古一直玩到現代。它獨特的外交與文化引進很像梅爾的另一個游戲--席德·梅爾的半人馬星座,這使得該款文明是系列中迄今為止最好賣的。
席德·梅爾的模擬高爾夫(2002年),與馬克西斯 公司的模擬系列主創人合作項目。
席德·梅爾的海盜(2004年),是1987年廣受歡迎的席德·梅爾的海盜的續作,增強了畫面效果,並且根本的改變了游戲方式,增添了全新的交際舞部分。
文明Ⅳ,於2005年八月25日發售。文明Ⅳ 一個完全的三維引擎代替了在文明Ⅱ和Ⅲ中使用的等比例地圖。這個版本增加了宗教觀念,這同時建立於文化和外交原理從原來的具體化。
席德·梅爾之鐵路,於2006年10月27日發售。當Take two關閉PopTop Software小組並將其加入Firaxis,梅爾再次成為鐵路大亨系列的負責人,而這個游戲也成為了 鐵路大亨3的續集。
文明V,於2010年9月21日發售。此為文明系列的最新作品。文明V繼續沿用了前作Ⅳ中的三維視圖,畫面卻較前作有著質的變化。其最大的改動是將前作的網格改成了六角格機制,採用了嶄新的戰斗系統、深度的外交互動、以及各種游戲功能,將令玩家獲得豐富的游戲體驗。在文明五中,領袖有了自己的聲音、動作等前作中沒有的部分,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創新。

⑤ 富森美傢具有訂制實木衣櫃的嗎

好像有,還有床墊,西班牙進口品牌,席德床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2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