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馬路市場在哪裡
1. 有世界花園美譽的國家是哪裡
有兩個國家被稱為世界花園國家:
瑞士「世界花園國家」
地理:瑞士是歐洲中西部的一個內陸國。東與奧地利、列支敦斯登接壤,南鄰義大利,西接法國,北連德國。 瑞士境內多山,大約58%的面積屬於阿爾卑斯山區,分為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西北的汝拉山區和瑞士高原三個自然地形區。高原佔全國總面積的32%,西北的汝拉山,約占國土的10%。最高點杜爾富峰,海拔4634米,最低點馬喬列湖,海拔193米。在山區、高原、谷地上分布1494個自然湖泊,最大的是日內瓦湖(又名萊芒湖),面積581平方公里。境內冰川有140個,總面積達1951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4.7%。萊茵河是流經瑞士最大的河流,境內長375公里,流域面積達2796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67.6%,是瑞士經其它國家通往北海和國際航道。羅訥河是第二大河,流域面積達6947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8%。
氣候:瑞士地處溫帶的北部,由西向東伸展的阿爾卑斯山,成為該國的氣候分界線。氣候自西向東由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向冬寒夏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阿爾卑斯山以南是海洋氣候,阿爾卑斯山以北有時受西歐海洋氣候的影響,溫和而潮濕,有時受東歐大陸性氣候影響,有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天,溫差變化幅度大。瑞士全年平均氣溫8.6℃,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
人口:瑞士資源除岩鹽較豐富外,石油、天然氣、黃金幾乎沒有。森林佔25%。社會 人口密度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162人。瑞士高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全國4/5的人口都集中在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50人以上。而阿爾卑斯山區人口僅是高原區的1/8。城市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61%。出生率由1950年的18.1‰下降到1990年的1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近年來瑞士的外籍人口量增加。以義大利人為最多,其次是西班牙、德國人、法國人、奧地利人等。
民族:瑞士可劃分四個民族:總人口700多萬,德意志瑞士人。佔全國人口62.8%,法蘭西瑞士人佔全國人口的16.9%,義大利瑞士人佔全國人口3.4%,雷托羅曼人不到全國人口1%。 瑞士語言以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首都是伯爾尼。
經濟: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該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每年是4萬多美元,除了鍾表業聞名於世,它的金融、制葯、旅遊業也非常發達,瑞士人民友好、熱情,盡管有些時候有點保守。清潔、秩序是每天必須做到的。在我們的城市和鄉鎮,生活非常安全。我們有獨立的精神,尊重傳統,共享至少4種語言,方言有幾十種。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在瑞士極富吸引力的民間習俗中,深深植根於民族的歷史。豐富多彩的市場反映出瑞士的城市生活風俗。季節的劃分以傳統節日和群眾盛會為標志。其中有些慶祝寒冬的結束,另有一些則是慶祝葡萄喜獲豐收。
城市:瑞士主要城市有:日內瓦、蘇黎士、洛桑、伯爾尼、巴塞爾、錫永等。被各國人民稱作「花園的國家」,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觀光客人,同時也吸引了很多留學的人員。
世界花園-新加坡
新加坡概況
花園城市國家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來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來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入口。
相傳在遠古時代,來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珙馬王子在少上航行時,被狂風刮到了一個小島上,王子上島後遇見一頭渾身赤紅、頭生黑毛的怪獸,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於是將這個不知名的小名的島命名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城"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延今,獅子的形象也成為小島的標志。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總面積600多千米,共有50多個島嶼和礁灘,以新加坡島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91·6%。新加坡幾乎是一個沒有農村的國家,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同時因為這里的氣候極為溫暖濕潤,加上新加坡人又十分重視城市建設,所以境內花繁草茂、整潔美麗,由此新加坡被人們稱為"花園城市國家"。
新加坡不但以清潔、美麗而聞名,更以豐富多彩的旅遊景點而獨具魅力。裕廊旅遊區、虎豹別墅、聖陶沙島等都是旅遊的好去處。另外,參觀唐人街、小印度區、阿拉街及土生華人坊等民族聚居地,更可體會到各民族獨特的傳統和風俗。
購物也是去新加坡旅遊的重要項目之一。這里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中值得選購的紀念品有古玩、蠟染花布及各種民族手工藝品等。
主要旅遊點:魚尾獅公園、紅燈碼頭、翡翠山莊、裕華園、星和園、裕廊飛禽公園、裕廊鱷魚樂園、新加坡動物園、夜間野生動物園
、唐城、小印度、阿拉街、聖陶沙島等等。
旅遊備忘錄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
氣候:地近赤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溫差小,9月至翌年1月雨水很多。
交通:新加坡是世界著名港口和航空轉運站,航空和海運事業均十分發達,島上有扇形分布的公路干線,市內有地鐵。
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懂英語和華語。
貨幣:新加坡元(S$)面值1元、2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等多種,硬幣有1分、5分10分等,100分為1 元。除銀行外,另有多處貨幣兌換處,但注意不要到黑市兌幣。
購物:烏節路及附近地區為現代化大型購物中心,小印度、阿拉街和荷蘭街為工藝品最佳采購地。
飲食:自來水可直接飲用,無需煮沸。風味美食有華人的肉骨茶、海南雞飯,馬來人的牛肉沙嗲,印度人的薄餅、羊肉湯等等。具飲食特色的應為大排檔。希爾街、卡佩芝路、唐人街、紐頓城等處為著名美食街。
其它:新加坡十分清潔,遊客必須隨時注意保持環境衛生,不要亂丟污物,不能隨地吐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地道和天橋,否則重罰。
聖陶沙島
聖陶沙島是位於新加坡南部海域中一美麗的小島,面積約3千米,1970年以前是英軍基地,現為新加坡最大的旅遊度假勝地。
聖陶沙島通過一條堤道跨海大橋與新加坡大陸連為一個整體,遊客前往可以乘坐纜車、遊船和汽車三種交通工具,十公方便。島上遍布廳花異草,環境十分優美。同時,由於島上擁有美麗的海灘、眾多展覽館以及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來觀光游覽者絡繹不絕。
主要游覽點有:新加坡蠟像館、奇石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海底世界、蝴蝶昆蟲博物館、珊瑚館、音樂噴泉等等。其中,著名的珊瑚館是就地取材,表現海島特色的傑作。它是用石頭建成,依傍在山坡崖壁之間,進入館內猶如進入洞窟一般,館外空地上圓柱形的珊瑚塔,表層被鑲上萬千珊瑚,好像整座高塔全部由珊瑚飯砌成,令人嘆為觀止。
聖陶沙島分為三部分,有歷史,自然和陽光世界。歷史世界有臘像館頗為吸引人,古老的海防大炮陣列也可以參觀一下。陽光世界則以引以為榮的白沙海灘引人贊嘆,香格里拉酒店在這兒也設有別館,設計很像一些關島才能看到的酒店,幾乎每一房間都有一個供你曬太陽的露台,每層樓還設有幾間VIP房,露台當然是大得可愛。
自然世界裡,蝴蝶館是可以參觀。而整個聖陶沙島的壓軸也在自然世界裡面,也就是剛開放不久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顧名思義也就是讓人有在海底散步,欣賞種類海底生物的海洋館。門票也就特別貴,每張坡幣拾元。進入海底世界就象到地下室似的下樓梯,沿路可以看到不少生物缸,缸大生物多,和自然景象雷同。海底世界的最底層則設有電動自動人行道,只要站在人行道上,可以穿越大大小小的海洋世界,兩旁和頭頂盡是各式魚類,有極小的熱帶魚,也有大條海鰻和鯊魚。遊客可以看到潛水無在水中游來游去的餵食魚群,很有趣味。海底世界的漫遊大概可以花費近四十分鍾的時間,使遊客大開眼界。島上有單軌電車作為代步工具,環游全島一周需45分鍾。
2. 摩洛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哪裡
其位於摩洛哥西北部,遠離大都市的繁華。整座城市被藍色覆蓋,而究竟為什麼處處被塗成藍色,一直是這個小鎮最神秘的地方。
少有人踏進這座城
這個小鎮叫做舍夫沙萬(Chaouen),坐落在摩洛哥西北部里夫山寬闊的山谷中,是摩洛哥西北地區的伊斯蘭聖城。這里的很多居民大部分都是15世紀晚期逃難於此的西班牙摩爾人後代,16世紀時舍夫沙萬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並有過自己的一段輝煌,然而不到一百年就被摩洛哥打敗,成為摩洛哥北部版圖的一部分。這里在1920年被西班牙佔領以前不對任何外國人開放,那時的舍夫沙萬並沒有顏色。
為什麼是藍色
從走進這座城開始,樓梯、台階、牆壁、門板、窗檯、花架、郵筒…….所有目光能見到的地方全被刷成了藍色,有天藍、藏藍、群青、湖藍、普魯士藍…….小到一粒石砂大至一面牆為什麼都是藍色呢?
在色彩心理學上藍色被認為是大海的象徵,是博大的顏色,有著勇氣、冷靜、理智、永不言棄的意思,因此有解釋之一說是藍色源自小鎮對於大海的敬畏。而在伊斯蘭教中,藍色是一種純潔的顏色,對於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來說或許也是忠誠的象徵,因此有人說藍色來源於這個地方的宗教信仰。
藍色也被認為是和平的象徵,有人說選擇藍色是因為在1930年移居至此的猶太難民對天空、天堂更是對和平的嚮往,因此這種藍色是由猶太人帶來的。還有人說選擇藍色是因為在夏季可以有散熱作用,竟然說法最多的是:為了防蚊!!!讓蚊子誤以為到處是水,就不會飛過來。(什麼鬼,蚊子是有整座山那麼多嗎,嗡嗡嗡…….好像去見識一下)
舊城區的露天市場
舊城區每周的市集活動是最能體現摩洛哥市井小民最真實生活情形的,這里販售著時尚小皮包、摩洛哥傳統服飾、生活用品、傳統工藝品,還有會跟蔬菜擺在一起賣的大麻。
在市集上還可以一睹世代居住在里夫山上的摩洛哥原住民——柏柏爾人的真貌,帶著傳統的大帽子,穿著紅白條紋長裙,毛毯披肩,沙萬的風味盡在其中。
舊城區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輕松與平和的,藍色明亮的色調籠罩著所有的牆壁、街道,加上紅色的波浪形瓦蓋成的屋頂,有幾分安達魯西亞的風格的點綴,使得小鎮極為獨特。
公共澡堂
舍夫沙萬另一個特色就是它位於山腰間的Hamam(公共澡堂),據說只有這里的水才是真正取自里夫山頂融化的雪水。Hamam是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洗浴方式,和桑拿有點類似,不過更注重水浴過程。
Hamam最初的用途是跟宗教聯系在一起的,在穆斯林教義里做禮拜前需要「凈身」,也就是徹底地清潔身體。因此,最正宗的Hamam 都是和清真寺修建在一起的。
幾何般的巷弄
在舍夫沙萬,巷弄很多,並且非常的崎嶇,是個徒步的好地方。如果想真正領悟小城的藍色風情,需要一步一步踏著台階而上,隨便選個漂亮的門,或者藍色的街道,隨身一站,就是一張極好的照片。當穿梭在巷弄里的時候,俯瞰就像是在一個交錯的幾何圖形上行走,繞來繞去,幾乎很難走完的感覺,看似在探險,卻又不會迷路。
還會經常遇到悠閑在牆角的貓咪~
因此,它被稱作這座城的小精靈~
「舍夫沙萬才是摩洛哥該有的樣子,100年了一直都是這個樣子。」這是當地人說過的一句話。的確,當整個摩洛哥都被時代帶動著越走越快的時候,藏在里夫山裡的舍夫沙萬,也許保留著人們對摩洛哥所有的幻想。
3. 中國哪個地區哪一路段的公路汽車是靠左行駛
台灣右行
澳門左行
交通規則中的兩個「陣營」
世界人口最多的5個國家中,有3個是靠行右駛的:中國、美國和蘇聯。另外兩國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則是靠左側行駛的。其他各國也各不相同。例如,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國、希臘、墨西哥和摩洛哥諸國是靠右行駛的,而南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泰國和日本諸國則靠左側行駛。
北美大陸的國家均靠右行駛,只有鄰近的島國靠左行駛。除蓋亞那和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外,所有南美國家都靠右行駛。歐洲各國也靠右行駛,但不列顛、愛爾蘭和馬爾他除外。非洲和亞洲的交通規則也各不相同。
馬車夫的位置
18世紀以前的風俗,曾對交通規則產生過影響。不論是沿著馬路還是沿著胡同步行或騎馬,順著左側行動是一種保護性姿勢,在必要時雙方都能抬起右臂拔劍或挺矛。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從左側上下馬,騎士們的上馬石最初都散放在左側的馬路牙子上。
羅馬教皇卜尼法八世在1300年宣布舉行第一個基督大慶紀念時聲明「條條道路通羅馬」,並指示赴羅馬的朝聖者須靠左行走。這個布告帶有法律上的強迫性,影響西歐大部,歷時500多年。
為什麼近來大多數不受英國影響的國家要改為靠右行駛呢?其原因可追溯至18世紀後期,當時大貨車是由6匹或8匹馬成雙成對地拉著的,如美國東部的大篷車。趕車的坐在馬後的左側,用右手執鞭趕車前行。當迎面駛來兩輛馬車擠在一條窄路上時,兩個車夫自然而然地把車側移至右邊。這樣能俯視自己的左側,以免撞擊車軸或車輪。
美國要求對開車輛靠右行駛的已知最早的一項法令是1792年賓夕法尼亞州頒布的條例:規定在蘭開斯特市和費城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公路上通車只能靠右行駛。國家早期生產的汽車,舵輪放在前座左側,以便容易讓過狹路相逢的車輛,正如過去大篷車一樣,也是左側挨著左側地錯車的。
美國汽車商生產舵輪在左的汽車,似乎影響加拿大人靠右行駛。其後,南美各國也成為美製汽車的市場。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大多數法國貨車頗似大篷車,車夫也坐在馬後左側,這就推動了靠右行駛。法蘭西革命時代,反天主教的羅伯斯庇爾及其雅各賓派成員又發出舊令「靠左行駛」,壓倒靠右部隊以及他的大型輜重車都靠右行駛,公民仿效,遂成傳統。凡被拿破崙征服的國家,右行成為慣例。甚至在埃及也是如此。
從左駛改為右駛,俄國是在沙皇時代改變的,中東國家是在奧斯曼帝國時代改變的,而中國則是在1946年國民黨時期改變的。不過,英國未改,英國現在或過去統治的大多數國家也未改。在1981年,只有兩個英國控制下的地方改為右側行駛,一個是直布羅陀,因為它接近靠右行駛的西班牙;一個是貝里斯,因為它靠近右駛的瓜地馬拉和墨西哥。
英國的影響范圍
英國為什麼要保持靠左行駛的規則呢?主要原因似乎是英國18世紀和19世紀的貨車比大篷車小,而且車夫座位在前。車夫坐在右側座位上,這樣他才能右手揮動長鞭而不碰身後的貨物。如果迎面來車,車夫就引車左行,使臨近車輛貼身而過,不相碰撞。生產汽車時也是如此,很自然地把舵輪裝在右側,司機左手調擋,右側可見車外的後反射鏡。然而,用腳方式卻符合世界標准,即左足踏離合器,右足踩車閘和加速器。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皆用右手、右足的緣故。所以,右足要做的事兒也多些。
到19世紀,英國的左行影響不僅傳到附近的歐洲,而且還傳到遙遠諸國,如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太平洋的島嶼。靠左行駛的英國軍隊的長期佔領,使南非、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至今車輛還靠馬路左側行駛。
自19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英國把左行法規引進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國際租界。跟著是中國和菲律賓。後來到1859年,海軍准將培利打通日本進行國際交往之後6年,維多利亞女王派遣全權大臣羅斯福·阿爾考克爵士赴日,勸說它下令左行。當時的日本非常仰慕英國,就接受建議,規定左行,一直延續到今天。美國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本想把它改為右行,但未成功。
瑞典是歐洲大陸最後未被拿破崙征服的靠左行駛的國家。他們縱然於1527年變為馬丁·路德的信徒,可是除了卡爾12世紀統治的16年是靠右行駛以外,都遵循1300年羅馬教皇卜尼法八世的法令。但是,1967年他們又改為靠右行駛了。這種變化的一個原因,是所有薩勃型和沃爾窩型汽車的大型出口市場都要求舵輪放在左側。
八小時的改革
最近,有兩個國家,或者更准確地說,有兩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從右行改為左行。一個是東帝汶島,即從前靠右行駛的葡萄牙的殖民地,它在1976年變為靠左行駛的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所以改為左行。一個是沖繩,它在最近也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該島居民在美國佔領下是靠右行駛的。而在1978年7月,它又成為左駛的日本的一部分,於是就改為左行了。7月29日晚上10點鍾起,禁止通行8小時。這給工人們時間以改變交通標志、信號燈和停車站。日本特派2,500名警察加強戒備,在戰略地點停駐了百輛救護車。到上午6點鍾,一聲警報後開動了所有的交通信號,大街和馬路上的車輛都靠左行駛了。這次變動共花費了8,000萬美元。
按照我國交通規則,汽車、行人要靠右邊走。但是,我國的雙軌火車要靠左行駛,這是什麼原因呢?
科學告訴人們,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並且自西向東轉,赤道附近的線速度約每秒460米,南北兩極的軸心的速度幾乎等於零。我國地處北半球,當兩列火車相遇時,火車靠左行,西邊軌道上的火車受的力向西,東邊軌道上的火車受的力向東,由於它們受的力都向外側,火車不會相撞。相反的話,如果火車靠右行,西邊軌道上的火車受的力向東,東邊軌道上火車受的力向西,火車受的力都向內側,當兩列火車相遇時相撞的危險性會增大
4. 來一篇西班牙旅遊攻略,詳細點的、。
您好!
西班牙旅遊不可錯過的城市:
1、夢想之城馬德里
作為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不能錯過。這里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日照時間為歐洲城市之首。要領略馬德里精華,你可以從太陽門出發。
左側的西班牙皇宮是世界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宮殿之一,同時也是僅次於凡爾賽宮、維也納皇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它外觀具有盧浮宮的建築美,整個王宮的建築融合了西班牙傳統王室建築風格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宮殿裝飾華麗,精美絕倫。
皇宮對面是西班牙廣場,中央豎立著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西班牙文學大師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的作者)的紀念碑。你還可以登上1948年建成的馬德里塔(一座現代化的寫字樓),它曾是全歐最高樓。在頂樓一邊喝咖啡,一邊鳥瞰全城,令人身心舒暢。
馬德里還有馬約爾廣場、西貝雷斯噴泉廣場、普拉多博物館等可以去看看。
2、藝術之城巴塞羅那
忘不了1992年奧運會湛藍晴朗的天空。巴塞羅那,因被塞萬提斯描繪成「最美麗的城市」蜚聲世界。
米羅和畢加索的驚世藝術作品會讓你無法平靜。而高迪設計的建築物則會讓你驚嘆不已。高迪博物館、高迪藝術館,遊人絡繹不絕。城市的標志建築——聖家教堂,也是他的設計,至今施工100餘年,仍未竣工。每一細微處的設計都飽含創意。
此外,哥特區、蘭布拉大道和極富現代氣息的Paseo de Gracia大道各展風采,米拉之家、巴特約之家等也非常值得前往。
3、永遠過節的塞維利亞
作為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自治大區首府,塞維利亞具有安達盧西亞所有的特點:熱情、奔放和永遠都過不完的節日。
安達盧西亞是西班牙鬥牛和弗拉明戈舞的起源地。塞維利亞的浪漫氣息孕育了西班牙17世紀文學的輝煌,唐璜的故事就發生在塞維利亞市中心的聖克魯茲區。另外每年四月節是當地最熱鬧的節日,全城狂歡,熱鬧非凡,姑娘們都會身著艷麗長裙,像公主一樣趕赴這個盛大的節日。
在塞維利亞還有塞維利亞大教堂、阿爾卡薩王宮城堡、金塔、塞維利亞鬥牛場等。
如果需要一本隨行的西班牙旅遊攻略,可以去http://www.17u.com/destination/guide_show_2933_11.html下載西班牙的旅遊攻略。
如預訂過程有任何疑問歡迎咨詢客服人員哦~~
5. 關於西班牙留學的語言學校的問題!希望過來人給點經驗!
建議去Salamanca,那裡的語言環境一流,消費公平,環境也好,有各種西班牙知名語言學校。
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波倫亞大學能與之相比。薩拉曼卡大學建校以來,受到以羅馬教廷為首的歐洲上層階層的大力支持,建立了以神學、法學、人文學、文學、語言學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學教育體制。從中誕生了無數的學者、文人和政治家。
學校簡介:
學校嶄新的教學設施,舒適的教學環境,溫馨的休息區,是薩拉曼卡唯一一所配備殘疾人設施的學校。學校的學生可以免費使用網路、接聽電話和接收傳真。另外,學校覆蓋無線網路,可攜帶個人電腦在任意教室里上網。學校的主要生源來自歐洲,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一所真正國際學校所具備的學習氛圍。
BWECEO 就位於薩拉曼卡市中心plaza mayor,離薩拉曼卡大學5分鍾的路程,薩拉曼卡大學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其歷史至今已有近800年之久,世界上僅有索邦大學(巴黎第一大學)。
6. 為什麼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中國為什麼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7. 摩洛哥在哪兒,有哪些景點
摩洛哥王國,簡稱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沿海阿拉伯國家,東部以及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伊斯蘭教是摩洛哥的國教。99%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主要為遜尼派;其餘人口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
哈桑二世清真寺:伊斯蘭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建築面積2公頃,長200米,寬100米,屋頂可啟閉,25扇自動門全部由鈦合金鑄成,可抗海水腐蝕,寺內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是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
8. 被譽為「天使之城」的城市是哪
曼谷。下面為介紹:
曼谷
泰國首都,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湄南河三角洲,距河口約40千米。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約561萬。城市地跨湄南河兩岸,地勢低窪,平均海拔不足2米。氣候濕熱,年平均氣溫27.5℃,年降水量1500毫米。原為漁村,1767年起吞武里王朝於河西吞武里建都,1782年成為暹羅王國都城,國王拉瑪一世在此建造宮殿(見曼谷大王宮)、營建寺廟、修築城牆。二世、三世時期城內增加許多佛廟,五世拆城牆修馬路建橋。1892年通電車,1900年與大城市之間修通鐵路。1916年六世建朱拉隆功大學。1937年劃分成曼谷和吞武里兩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發展迅速,面積、人口大大增加。1971年兩市合並成曼谷-吞武里都市區,面積達290平方千米。1972年京畿曼谷府和吞武里府合並,組成曼谷吞武里京都,又稱大曼谷,面積2000平方千米。市區河道縱橫交錯,水上貿易甚盛。工商業發達,世界著名米市。有碾米、紡織、製糖、建築材料等廠。交通樞紐,北、東、南線鐵路皆以此為起點。北郊廊曼機場,距市區24公里,為東南亞運量最大的現代化國際航空港。全國最大海港,碼頭沿湄南河兩岸分布,年吞吐量約1,500萬噸,全國95%進口貨和75%的出口貨由此出入。市內名勝以大皇宮、玉佛寺、雲石寺、鄭王寺等著名。有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以及朱拉隆功、政法、農業、藝術、醫科等大專院校。東南亞經濟活動中心,聯合國在此設有經濟、糧食、農業、衛生、銀行等機構。曼谷原意"天使之城",有"佛廟之都"之譽,為黃袍佛國之泰國首都,是泰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曼谷位於湄南河畔,距暹羅灣4公里,離入海口15公里,全市面積1568平方公里,人口600餘萬。市內河道縱橫,貨運頻繁,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曼谷港,是泰國和世界著名稻米輸出港之一。
曼谷下轄24個縣、150個區,主要部分在湄南河以東,共有六個主要工商業區,以挽叻區的是隆路最為繁榮;以王家田廣場"最大";以施樂姆街最為"洋氣";以唐人街市場最為龐大繁華。湄南河沿岸地區,是泰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旅遊景點密集區;達思特地區,則是泰國新的政治中心。
二百多年前,曼谷尚是小漁村,直至1782年,泰國國王拉瑪一世將首都從一河之隔的吞武里遷至曼谷,曼谷才自此逐漸擴大、繁榮起來,如今,已一躍而為泰國最大、東南亞第二大城市。
還有洛杉磯,洛杉磯是僅次於紐約的美國第二大城市,她坐落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 State)的西南部。城市面積11290平方公里,地區(County為縣或郡)總面積為10567平方公里。除局部為丘陵地帶外,路面平坦,平均海拔為84米。四季陽光明媚,氣候宜人。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乾燥少雨,年降水量為375毫米,以冬雨為主。洛杉磯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太平洋的開闊盆地之中。大洛杉磯地區除包括洛杉磯縣和橙縣、凡圖拉縣部分外,還擁有郊區的衛星城市88個,以及尚未建市的140個社區。
由於1876年美國南太平洋鐵路修建到洛杉磯,在1890年洛杉磯地區又發現了石油,吸引了全美各地豪傑,進而促使了洛杉磯地區的大規模發展,時至1982年她超過了芝加哥,一躍而升為全美國第二大城市。
一、天使之城話由來
早在1769年西班牙的探險家踏上這片「樂土」時,他們就十分得意地看到了未來的殖民地的希望:這里有南國的氣候,肥沃的土地,而當地的印第安人卻又十分純朴。一位名叫喬尼帕洛西拉(Father Junipero Serra)的神父計劃在這個洛杉磯城最初的發源地——聖蓋博山谷(San Gabriel)興建教堂群建築,試圖通過這些傳教的機構,使印第安原住民皈依基督教而歸屬西班牙管轄。在1771年他們正式帶領一批西班牙拓荒者開始在此興建教堂,這就是社區的第一個教會中心,此後,在西班牙國王的命令下,加州的總督又在此有計劃地興建了牧場、農田、傳道院和教會廣場。為了吸引更多的 「移民」來此定居而稀釋印第安原住民,加州總督又以金銀和土地作為誘餌,試圖能將鄰近的墨西哥人吸引到這塊殖民地上來,可是一時卻無法得逞,無可奈何之下,總督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親自去附近鄉下的農田裡召喚人民,動員他們在此落戶。
9. 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性。這突出表現在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有力地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2、航運中心轉移
3、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使世界成為一體化。(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上原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非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新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國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傳播到歐亞大陸。像玉米、馬鈴薯(土豆)煙草等美洲特產很快傳到亞、非、歐各洲。非洲所產的咖啡傳到歐美,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
4、亞洲、非洲和美洲人民帶來了殖民奴役。(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新航路開辟時,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是向東航行——迪亞士、達伽馬,因而其殖民地出巴西以外,都是東方的島嶼和據點。地圖動態顯示。其中中國的哪一領土被葡萄牙佔領?生答:澳門。中國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已於1999年12月20日收回其主權。西班牙支持的航海是向西航行——哥倫布和麥哲倫,所以西班牙的殖民地除亞洲的菲律賓外均在美洲。地圖動態顯示。)殖民者在殖民地進行大肆掠奪。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葡萄牙在15世紀末以後的100多年間,從非洲運出黃金達27.6千克,從亞洲掠奪了大量的瓷器、絲綢、珍珠、寶石等。西班牙在美洲強迫印第安人開採金礦、銀礦。正是:印第安人屍骨成山,殖民強盜金銀滿船。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殖民掠奪,成為歐洲當時最富有的王室。此後更多的歐洲國家加入到殖民掠奪中來,亞、非、拉美等國從此相繼進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
10. 新航路的開辟對西班牙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最初的獲利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侵佔了大片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但他們並沒有將這些財富轉變為資本原始積累,而是去滿足他們奢侈的生活享受,英國、法國、荷蘭卻從中受益,尤其是英國,最初採取海盜搶掠的方式,從西班牙和葡萄牙處獲得財富,使得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矛盾激化,最終在無敵艦隊之戰中英國戰勝西班牙,成為殖民霸主,並逐漸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最終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西班牙一蹶不振,漸漸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首先,新航路的開辟: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1.引起商業革命(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為大西洋沿岸)2.引起價格革命(封建主衰落)3.西歐揭開殖民擴張的序幕(資本原始積累)4.沖擊思想文化領域。 英國因新航路開辟,再加上其地理(大西洋航運中心)、經濟(發達的工場手工業)、軍事(首屈一指的海軍)、政治(政府重視)上的優勢,崛起。相繼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西班牙則從此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