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明朝的官位怎麼樣
『壹』 明朝的官職劃分,有什麼作用呢
這個問題有意思,官職劃分有什麼用?有大用處!
而官位是皇帝給的,職務也是朝廷分的,所以這種強化作用不言自明。
『貳』 明朝官員職位是怎麼分配的
明朝官職簡介(中央)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叄』 明朝時官銜制度
明代官銜
1.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勛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2.從一品官: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勛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武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4.從二品官:布政指揮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5.正三品官: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6.從三品官: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運使、留守指揮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7.正四品官:僉都御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8.從四品官:祭酒、參議運司、宣慰副使、宣撫。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9.正五品官: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文官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勛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10.從五品官: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運副、正提舉、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文官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勛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11.正六品官: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大仆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2.從六品官: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正理問、運判、州同知、正提舉安府副長官。文官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顯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3.正七品官:都給事中、編修、監察御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14.從七品官: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運司宣慰經歷、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文官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15.正八品官: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運司知事、京縣欽天監、主簿、御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職郎;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16.從八品官: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運司知事、挈壺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撫經歷、知觀。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佐郎。
17.正九品官: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歷、營膳丞、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文官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18.從九品官: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文官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19.未入流的官: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灰粯櫻?br>
1. 一、二品都可稱「夫人」。
2. 三品叫「淑人」。
3. 四品叫「恭人」。
4. 五品叫「宜人」。
5. 六品叫「安人」。
6. 七品叫「孺人」。
『肆』 明朝地方上的各種官職都叫什麼都是幾品都管什麼
1、府:
知府,一人,正四品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同知,無定員,正五品府;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
通判,無定員,正六品府;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掌推勾獄訟之事;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出守列郡,稱為權知某府或某州或某縣事;
照磨,一人,從九品府照磨所;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
2、州
知州,一人,從五品州;任各州長官,掌一州之事;
判官,無定員,從七品州;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
吏目,一人,從九品 州;掌文書;
3、縣
知縣,一人,正七品縣;管理一縣行政;
縣丞,一人,正八品縣;縣長之輔佐;
主簿,一人,正九品縣;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典史,一人,未入流縣;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
4、巡檢司
巡檢,從九品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
副巡檢,從九品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
(4)西班牙明朝的官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伍』 明朝官職按品級排名
1、宗人府
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並按時撰寫帝王譜系,記錄宗室成員子女的嫡庶、名稱封號、嗣職襲位、生卒年間、婚嫁、喪葬謚號等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均為之向皇上匯報,並引薦賢才、記錄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設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並命親王掌管,秦王朱樉為第一任宗人令。此後,均以元勛外戚大臣兼領,不再專設官員,其負責事務轉移至禮部。
2、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三職的合稱,正一品。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職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長為太師、徐達為太傅、常遇春為太保。建文年間,三公職位被撤。直到永樂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復三公職位,但無實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國公張輔為太師,沐晟為太傅,陳懋為太保,當時三公官職,幾乎為專授。自宣德、正統年間以後,三公成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
3、中書省
明朝中書省,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間的行政中樞。其中丞相為明朝中書省的最高級長官,負責統領六部。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
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4、明朝內閣
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明太祖廢除宰相。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咨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
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5、六部
明朝中書省時期,七卿長官均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罷中書,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設尚書、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屬最高長官為明朝吏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明朝禮部尚書、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明朝工部尚書,其常常與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稱「九卿」。
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獄訟,以由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其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陸』 求明朝官員名稱 品級 職務和現在相當於現在什麼位置
明朝(中央官員品級)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另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正二品吏部尚書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戶部(財政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正二品戶部尚書1名,正三品戶部左右侍郎2名 禮部(禮儀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正二品禮部尚書1名,正三品禮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國防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書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書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設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書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9、內閣:
設內閣大學士,正五品,管理國家政事要務。一般大學士連任其他職務抬升品級。
編輯本段明朝(地方官員品級)
縣:
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
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編輯本段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曆年間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柒』 明朝官職與品級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從中央到地方設置了各級官職,每一個官職都有對應的品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都有相應的權力。
那麼,明朝的這些官職與品級你都熟悉明白嗎?它們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下面,筆者簡單來敘述一下。
明朝中央官制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這些都是虛職,一般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或增官,用來表面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的身份,並沒有具體的管轄權利。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也屬於虛職,和三公一樣,沒有實際權利。
內閣:大學士(正一品),皇帝的智囊,皇帝的旨意,朝廷的政策一般都從這些人的手中發出。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部長為尚書(正二品),副職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部下又設司,司長為郎中(正五品),副職為員外郎(從五品);各司辦事官位主事(正六品)。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負責全國的監察工作,副職為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下面還有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
明朝建國後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省,即十三道(明末增至十五道),對應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正七品),他們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各到監察御史巡按本道,考察地方官員,史稱「巡按」。
『捌』 明朝的千戶職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明朝的千戶官位是正五品官,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官員。
千戶,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初專授予漢人降臣,後也用以稱女真軍事組織猛安,統領謀克,隸屬於萬戶。元代相沿,其軍制千戶設「千夫之長」,亦隸屬於萬戶。元代千戶所統領百戶所:統兵七百以上稱上千戶所;從四品金牌,兵五百以上稱中千戶所。
(8)西班牙明朝的官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選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
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正五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官品,處於官制中九品十八級的第九級。
明朝正五品官職:
(月俸十六石)華蓋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春坊大學士、翰林院學士、庶子、通政司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寺卿、光祿寺少卿、六部郎中、欽天監正、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宗人府經歷、上林苑監正、按察使僉事、府同知、王府長史、儀衛、正千戶、宣撫使同知。
『玖』 明朝官職大小排行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史志中有記載的,由考中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193人。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公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兩者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興化有兩位禮部尚書(周如磐、朱繼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陳俊加封太子少保,他們都是興化品位最高的官員。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9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明朝興化人共出了12位尚書,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餘九人為翁世資(戶部)、鄭紀(戶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雲同(刑部)、郭應聘(兵部)、陳經邦(禮部)、曾楚卿(禮部)、林蘭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監察機構,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興化人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消。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興化人當布政使的有27人,巡撫3人,其官職均為正二品。
正三品官員興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報機關)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監察機構)按察使9人。
從三品官員興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19人,都轉運使司(中央在地方的辦事機構)轉運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設立的牧養軍馬機構)卿2人。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興化人官居知府的有85人。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員,數以百計。
明朝興化官員政績顯赫,許多人被載入史冊,成為興化的驕傲和楷模。
明代興化人考中進士的有571人(其中仙游35人),文進士563,武進士7人,賜進士1人,以明經薦辟6人,特奏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