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如何看待西班牙人
❶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西班牙人這個俱樂部的歷史和他們和巴薩的關系謝謝了!
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樂部(加泰羅尼亞語:Reial Club Deportiu Espanyol,西班牙語:Real Club Deportivo Español)是一家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足球俱樂部,為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的球隊之一,成立於1900年10月28日。球隊主場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的主要體育場 Estadi Olímpic Lluís Companys,可容納 56,000 人。西班牙人是西甲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俱樂部之一。1900年Angel Rodriguez建立了西班牙人俱樂部,由熱衷於從英格蘭引進的新奇運動的大學生所組成。為於其他被外國選手統治的巴塞羅那俱樂部區分,俱樂部起名叫Sociedad Española de Footbal。西班牙人隊也是為對抗類似巴薩的外國人俱樂部,西班牙人所創建的第一支球隊。 1912年,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八世授名皇家稱號,球隊更名為皇家西班牙人隊。經數次微小的名字改動後,球隊名字正式定為Reial Club Deportivo Espanyol.俱樂部的球衣顏色原來是黃色。1910年俱樂部向當地人釋出善意,西班牙人選擇了藍白色作為球衣和隊徽的背景色,這是源於一位偉大的加泰羅尼亞將軍 Roger de Lluria(羅傑.迪.洛瑞亞),他在中世紀率領的艦隊巡航地中海,有效的保護了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利益,而他的盾牌顏色正是藍白色。球隊在西班牙聯賽已有60次躋身於甲級行列參賽的記錄。在1995-1996年賽季開賽前,他們已參加了1782場甲級聯賽,他們曾在1933、1967、1973年獲得聯賽季軍,這是他們在西甲聯賽中的最好成績。雖然聯賽不曾問鼎,西班牙人卻在杯賽中屢有斬獲。1929年和1940年該隊兩次奪冠,這是該隊歷史上唯一值得驕傲的。該隊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當數1986~1987賽季歐洲聯盟杯決賽,當時,他們以一記點球飲恨,敗給了勒沃庫森隊,其落敗的經過令人感覺非常可惜。1962年,西班牙人隊進入了一個可怕的賽季,最終跌落乙級,此後他們的成績浮沉不定,不斷在甲乙級之間徘徊,進進出出間,這支元老球會的光澤逐漸消退,甚至漸漸被人遺忘。1987年,西班牙工業巨子弗朗西絲科·佩爾羅接管了這支球隊,但球隊成績仍然差強人意,在1993年再度跌入乙級。同年,一位出版富商費而南多·拉爾進入了球會的管理層。第二年,該隊便殺回甲級。1994~1995賽季,該隊以14勝15平9負的不俗戰績晉升聯賽第六名。這一好成績再度燃起了球迷心中的希望。從西班牙人隊目前實力和狀態來看,要想超過傳統列強巴塞羅那和皇家馬德里是很困難的,但對於熱情如火的西班牙人隊球員和球迷來說,永遠沒有冬天。西班牙人和巴薩的歷史淵源:早在1899年,巴塞羅那俱樂部以城市代表隊的身份出現時,不僅加泰羅尼亞人有份參與,很多的外來移民也可以自由加盟,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創始人之一的瑞士人胡安·加斯珀。一年之後,只接收西班牙人參與的西班牙人俱樂部在巴塞羅那成立。這就是世仇的開始。巴薩從一開始就高舉加泰羅尼亞獨立大旗,而西班牙人始早早就倒向了馬德里的統治。上世紀20年代,西班牙內政紛亂的階段極化了加泰羅尼亞地區同皇家政府的矛盾,兩支球隊陣營也涇渭分明——巴塞羅那因當地群眾基礎好而在經濟實力上逐漸發展壯大,西班牙人則靠著走上層路線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加泰羅尼亞的根卻已抓不住土壤了。這也是本土球員更多的西班牙人在巴塞羅那當地卻極少有鐵桿球迷支持的一大主要原因,而巴塞羅那雖然近年來更多地以多國部隊的形象出現,在當地的支持度卻有增無減。隨著時光的流逝,當政治開始遠離足球的時候,西班牙人的實力已再無法同以往相提並論,但殘留在該隊支持者心中的對巴塞羅那的憎恨卻沒有消亡,由於近二、三十年來西班牙人在戰績上無法同巴薩相比,西班牙人的球迷們甚至在很多的時間里會客串皇馬的球迷,當巴薩與皇馬兩隊在積分榜頂端較勁時,他們會為皇馬的每一個進球歡呼。雖然西班牙俱樂部後來將西班牙語的俱樂部名稱Espa駉l改成加泰羅尼亞尼的Espanyol,但他們的「本地化」進程因其誠意不足而不見太大成效。西班牙人近幾個賽季總是會在降級區徘徊,巴塞羅那的球迷也出了句口頭禪:「我們很高興看到西班牙人在乙級聯賽奮斗。」不知他們的願望本賽季能不能實現。
❷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感知嗎
新研究表明,由於母語描述時間的方式不同,時間的流逝可能會根據你使用的語言加快或減慢。
英語使用者可能會說「漫長」的一天,而希臘語使用者或許會說一「整」天。科學家認為,這些細微差別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
來自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的團隊稱其研究還表明,使用兩種語言會刺激大腦採取新的思考方式。
研究小組成員之一,蘭卡斯特大學的Panos Athanasopoulos表示:「語言能悄然改變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用這種語言特有的方式感知時間。」在實驗中,40個西班牙人和40個瑞典人看了幾段電腦動畫,內容是一條緩慢增長的線。所有動畫時長均為3秒,但線條的最終長度並不一致。
研究人員預測,瑞典人因為用描述距離的方式談論時間,所以更難估計流逝的時間長短——他們的預測是正確的。
而西班牙人用描述體積的方式談論時間(他們會說「小」憩,而不是「短暫」休息),因此不管最後線條多長,西班牙人都能更清楚地意識到,動畫長度均為3秒。
研究人員之一,斯坦陵布希大學的語言學家Emanuel Bylund解釋說:「瑞典人往往認為,線條長得越長,所需時間也越長;西班牙人卻不會被此迷惑,他們似乎認為不管線條延長多少,在另一個實驗中,志願者看了一個罐子被慢慢填滿的動畫,動畫長短固定,但罐內填充物的最終數量不同。果然,這次西班牙人更難估計過去了多長時間。
❸ 美國的祖先是英國嗎
美國的祖先有英國人,但也有其他人種。
因為美國是由兩類人構成的,分別是原住民(印第安人、夏威夷土著、阿拉斯加土著等等)和世界各地移民及其後裔。移民及其後裔佔了總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可以說原住民的祖先當然是印第安人、夏威夷人等,外來移民的祖先當然是來自全世界各地。
早期赴美移民,以英國人以及愛爾蘭人居多。後來,又有源源不斷的人群從歐洲其他國家(德國、俄國等)、非洲撒哈拉以南、中國、日本、印度、中東、拉美等地湧入美國。移民後裔們的祖先也就分別追溯到許許多多的國家和地區。
美國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相繼移民至此。18世紀前,英國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
美國早期移民的定居地:
美國最早的殖民者有荷蘭人,瑞典人,德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及葡萄牙人等。
法國殖民者主要定居在北部沿勞倫斯河一帶。
瑞典來的主要定居在沿特拉華河一帶。
荷蘭來的則主要定居在哈得遜河一帶。
德國,蘇格蘭,愛爾蘭來的殖民者則居住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一帶。
西班牙人則在弗羅里達一帶殖民。
從非洲來的黑人則主要分布在新英格蘭,中部殖民地和南部地區,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則遍布整個美洲大陸。
❹ 歐洲各國人是怎樣相互調侃其他國家的
法國人——部分西班牙人(尤其是加泰羅尼亞人)不喜歡法國人,他們覺得法國人太傲慢。一個來自巴塞羅納的女人告訴我:「拜託!誰喜歡法國人啊?沒人!」瑞士人也不喜歡法國人,他們鄙視法國當局和法國人的懶惰。至於英國人嘛,他們對法國人的感覺最為復雜,一半討厭法國人,另一半則喜歡法國人。那些討厭法國人的英國人傾向於喜歡美國人,反之亦然。在英國人的眼裡,法國人臭、沒禮貌(他們從不排隊);而且納粹進軍的時候,法國人並沒有奮起反抗,所以英國人認為法國人很懦弱。法國人同時也不喜歡英國人;法國人看不起比利時人,覺得他們很**;從我的經驗來看,法國人對西班牙人和德國人也沒有好印象。
義大利人——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對義大利人的評論大部分是正面的,但是主要還是因為義大利的美食。北歐人認為義大利人懶惰、古里古怪,而且可能國家管理不當(主要是因為,自二戰以來,義大利政府已更迭50餘次)。我的一個荷蘭教授解僱了一個義大利人,他是這么說的,「所有的義大利人都只關心義大利面和媽媽。」反過來,義大利人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也沒什麼好感。而且在義大利內部,南北分裂非常嚴重。北方人抱怨南方人的懶惰、不思進取,而南方人則抱怨北方人沒文化且不懂得享受生活。
德國人——歐洲其他國家人認為德國人勤奮、嚴謹、缺乏幽默感。二戰是德國最大的污點,歐洲其他國家人也因此無情地戲弄和嘲笑德國人。盡管德國是一個經濟強國,但是歐洲其他大部分國家的人都不想學德語,也不想在德國留學(或者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德國留學)。德國的食物也不受待見,只有柏林的一些有活力的地下俱樂部對年輕的歐洲人有一點吸引力。最反感德國要數荷蘭人和丹麥人了,因為德國曾頻繁侵略這兩個國家。當德國人在荷蘭問路時,荷蘭人通常會告訴他最短的離開荷蘭的路線,或者直接說「把我們的自行車還給我們!」,因為二戰的時候德國曾經沒收過荷蘭的自行車。丹麥人不喜歡你把他們的首都名念成「ko-pen-HAH-gen」,因為這是德語發音。你既可以用英式發音(用「HAY」代替「HAH」),也可以用丹麥式發音(在此無法表示)。德國人對他們西邊鄰國的喜愛遠大於其鄰國居民對他們的喜愛,但是他們瞧不起東方鄰國,尤其是波蘭。但是有一點很奇怪,對於曾經強烈抵制他們侵略的捷克人,他們倒是懷有一絲敬意。
斯堪的納維亞人(北歐人)——他們受到大多數歐洲人的尊重,因為他們的高質量生活標准……還有他們金發碧眼的外表。但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內部,他們對彼此有些固執的看法。挪威人、丹麥人和芬蘭人都認為瑞典人愚蠢又嚴肅。挪威人被認為是有種族歧視的。丹麥人比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更直率,脾氣性格也有點古怪。北歐人比較內向,但即使以北歐的標准來看,芬蘭人也還是非常內向的。除了討厭德國的丹麥人和討厭俄羅斯的芬蘭人以外,北歐人對其他歐洲國家的人並不反感。
比利時人——荷蘭人和法國人都認為比利時人是**。反過來,比利時人認為荷蘭人是一群脾氣暴躁的怪B,法國人是一幫傲慢無禮的二B。
荷蘭人——如北歐一樣,荷蘭因其繁榮的經濟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南歐人羨慕嫉妒恨。但是,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聲譽也響徹歐洲,他們的固執和刻板也和他們的德國表親有得一比。但是他們不喜歡別人把他們和德國人做比較。如果你提醒他們,說他們的國歌里有一句「van Duitse bloed(來自德國人的血)」,那你就遇到如同死寂的沉默。大家不喜歡荷蘭人,還因為荷蘭人是歐洲最著名的守財奴。因為這一點,無論他們去哪旅行,都不受待見。他們去法國南部露營時,甚至會囤好水,把所有物資准備好。在被眾人鄙視的時候,荷蘭人也鄙視所有人。是的,他們的自以為是並非空穴來風。
瑞士人——即使是德國人,也認為瑞士人極度的嚴謹死板。瑞士人與「友好的」和「熱情的」這兩個詞完全沒有關系,直白地講,他們是粗魯無禮的。要注意的是,講法語的瑞士人和講德語的瑞士人是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的。講法語的瑞士人就是再版法國人,不過瑞士的食物沒有法國那麼乏味,對當局的態度也沒有法國那麼隨便;講德語的瑞士人跟德國人比是青出於藍,他們比德國人理嚴肅、死板而古里古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瑞士的好,所以有一點很明朗,外籍人口(大部分來自歐盟國家)占瑞士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要注意的是,瑞士人的德語是變體的德語,如果你只接觸過標準的德語,那你會覺得瑞士人的德語非常奇怪。
西班牙人——說實話,對於和來自西班牙的負面評論都很少。沒人真正討厭西班牙人,而且西班牙人基本上也不討厭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是的,與法國相鄰的部分西班牙人不怎麼喜歡法國人)具體原因不明。但是,千萬別講一口拉丁美洲口音的西班牙語,不然上帝都不會原諒你的,因為仍然有很多西班牙人非常鄙視拉丁美洲人。西班牙人自認為是白種歐洲人,如果你把他們和拉丁美洲人扯上一丁點兒關系,他們會感覺倍受污辱
希臘人——對其他歐洲國家而言,希臘人只是名義上的歐洲人,但是希臘人堅稱自己是歐洲人。自然而然,如果說希臘人不是歐洲人,是對他們的強烈刺激。
波蘭人——除了安靜以外,波蘭和波蘭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了。波蘭算是一個大國,有四千萬人口。在2005年,當以波蘭為主的一批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時,大家曾擔心東歐人在歐盟的泛濫。德國人非常不喜歡波蘭人,在德國的九個鄰國中,波蘭是最不受德國人待見的。在德國人眼裡,波蘭人就是一群偷車賊。確實如此,德國和波蘭的關系就像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一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也差不多(收入差距、戰爭歷史、語言障礙等等)。波蘭人則把他們的憎恨轉移給了他們東邊和南邊的鄰居們,雖然他們不喜歡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立陶宛人,但他們更討厭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奇怪的是,他們對德國人並沒有特別的情緒,也許是因為他們仍然害怕德國吧——所以你在波蘭永遠也聽不到關於德國人的笑話。
捷克人——對西歐人來說,捷克算是東歐一個不錯的亮點,但是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布拉格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和旅遊勝地吧。捷克人和德國人有點兒像——有些粗魯、直白和冷酷。波蘭人不喜歡捷克人。
奧地利人——綜合了德國人和巴爾幹人的最好和最差的特質,奧地利人雖然懶散,但是他們的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值得一提。據說奧地利是希特勒的出生地,但是從來沒有像德國一樣為大屠殺道歉過。除德國人以外,大多數西歐國家的人對奧地利是中立態度。德國人認為奧地利人不思進取,不能代表德語國家的良好形象。但出於對哈普斯堡王朝的懷念,東歐國家的人對奧地利是敬仰的態度。
英國人——如果你把英國人稱之為歐洲人,大約一半的英國人會生氣,那麼相信你開始了解英國了。英國就是美國的乖乖狗,與歐洲對抗也是美國要英國這么做的。英國人有禮貌,但是有點兒牆頭草(所以被稱為Janus Britain兩面神),還有點兒勢利。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都不錯,主要是英國之外的人對他們並不了解。直面歐洲其他國家對英國的負面情緒的,當然首當其沖是英格蘭了。畢竟,倫敦就在英格蘭嘛。
英格蘭還因其居民敲詐遊客而臭名昭著,比如阿姆斯特丹和伊比薩,那裡的居民噪門大而且酒品差。
反過來,英格蘭人對其他所有人也看不順眼。這就是為什麼很難找到一個對歐洲其他國家(或者對美國,或者對其他洲的國家)不持負面想法的英國人了。歐洲到處都住著英國人,而且他們在一個國家住得越久,他們就越討厭那個國家,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回自己的國家。
愛爾蘭人——雖然誇大了他們在美國人心裡的重要性,但是愛爾蘭其實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愛爾蘭人禮貌而謙虛。愛爾蘭人名義上討厭英國人,但是我沒見哪個愛爾蘭人真正討厭英國人。總體來說,來自和對於愛爾蘭人的情緒似乎都是積極正面的。
我個人對葡萄牙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其他國家人的感知和被感知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你還有其他內容要添加,請在下面評論。幾年前,我在義大利見過一張海報,多少可以總結一些方面:
在天堂……
工程師是德國人
廚師是法國人
警察是英國人
情人是義大利人
一切由瑞士人統領
在地獄……
工程師是法國人
警察是德國人
廚師是英國人
情人是瑞士人
一切由義大利人統領
❺ 西班牙力壓瑞典晉級卡達世界盃,球隊的整體實力如何
11 月 14 日星期日,西班牙隊在塞維利亞以 1-0 戰勝瑞典,晉級卡達 2022 年世界盃決賽。尤文圖斯租借前鋒阿爾瓦羅·莫拉塔在第 86 分鍾的進球足以確保他們的通過,並讓瑞典人參加明年春天的附加賽。只需要一分就可以領先 B 組,西班牙人作為奪冠熱門進入了這場比賽。瑞典只能在塞維利亞令人驚嘆的拉卡圖哈體育場取得勝利,才能獲得小組第一。
就在比賽即將結束之際,丹尼奧爾莫的遠射被羅賓·奧爾森出色地推倒在橫樑上。對瑞典人來說不幸的是,球落在了莫拉塔面前,莫拉塔冷靜而冷靜地將球切入了守門員的球網,在體育場周圍掀起了瘋狂的場面。
❻ 緯度的秘密:為什麼西班牙人熱情如火,德國人
可以這樣說吧,緯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民族性格。越趨於寒帶,陰霾越重的地區,民族性格越嚴謹、縝密;反之,越是溫暖晴朗陽光普照的地區,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早年看過阿莫多瓦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好多西班牙老人為什麼都窮苦、邋遢、悲慘,而德國老人則基本上都過得安康體面?那是因為青壯年的德國人在工作掙錢儲蓄的時候,青壯年的西班牙人在夜夜笙歌縱酒狂歡呢。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務實、勤勉、埋頭苦幹,不肯苟且,德國人的這種民族性格是非常著名的。
其實,就西班牙和德國這兩個對比度強烈的民族來說,沒什麼好評價的,也談不上價值序列的高低排列。這只是生命觀的差異。有的人,把生命視為不同階段,是一生這個概念,於是,勻著過,每個階段都很仔細,每個階段都盡量過得不錯。而有的人則認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只體現在青春這個階段,所以要及時行樂,至於說到後面沒本錢了,那就能怎麼混就怎麼混吧,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好在還可以死。
有意思的,高緯度性格,因為寒冷、嚴謹、縝密、有序,所以,絕望感就更為強烈;不少德國電影是這樣的,還有好些北歐電影也是這樣的,比如著名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就以其濃重的終極追問意味,而讓人感覺質地十分緊密甚至是過於緊密,因而有窒息感。而低緯度性格看似混雜凌亂,卻有著一種特別的通達和幽默在裡面,跟高緯度性格的糾結和追問不同的是,低緯度性格有一種天然的混沌迷糊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自在逍遙,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為首的西班牙電影和一些南美電影,在這些電影中,無論是怎樣的境遇怎樣的遭遇,中間都有頗為可口的喜劇感。
看講述德國人性格的一些文章,是這樣概括的。比如,潔癖,講究清潔和整齊,德國主婦是全世界最喜歡打掃衛生的主婦;還比如,德國孩子一般都會在寫完作業後才玩耍,因為德國人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娛樂;再比如,說半夜12點,停在紅燈前的那輛車,一定是德國人開的……德國人較為共同的特點就是: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
老實說,我真有點像德國人。我這人,有潔癖,做事認真、勤奮,特別講究秩序,無論是居家還是做事,秩序井然就能讓我安詳。而我恰恰也是半夜12點也會把車停在斑馬線前等紅燈轉綠燈的那種人。有人曾經對我說,你像個德國女人。
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靠譜,但無趣,一般來說都是虛無主義者。這我知道的。
對德國女人,從感覺上講,我一向有點敬畏。敬的比重要比畏大很多。這就是一種感覺,沒什麼道理,更沒什麼論據。這種感覺來自德國的哲學、德國的緯度、德國特有的黑森林氣息。
最初關於德國女人的影像感覺是早年在好萊塢大放光芒的瑪琳-黛德麗。她是從20年代中期開始走紅的女影星,成名作是1930年的《藍天使》。《藍天使》之後,她到了美國簽約派拉蒙公司,然後在很多部電影中出任主角。這個長相有點男性化且嗜好男性服裝的德國女演員,以其硬朗沉靜的表演風格,很快征服了美國觀眾,與來自瑞典的葛麗泰?嘉寶分坐當時影壇的兩把後座,相當於東宮西宮的味道。
上個世紀20、30年代美國影壇的兩位皇後,在進入40年代後,前後選擇了退隱。嘉寶的退隱是特別絕然和徹底的,她是1941年拍完最後一部電影《雙面女人》之後,在36歲的巔峰期選擇離去,從此徹底從公眾視野中消失。黛德麗選擇的是一種漸退的方式,戰後,她離開了電影圈,重新做回了早年的歌廳歌手,四處巡迴演出。然後,她一點點越退越遠,直至徹底消失。
瑪琳-黛德麗和嘉寶,都是高緯度國家的女人。她們的例子可以再次有力的證明,高緯度性格跟虛無是有天然的親近感的。而且,越繁華越虛無。
德國人的味道是非常特別的。他們嚴謹、端素、條理分明、舉輕若重,幾乎不帶什麼游戲色彩。他們不是沒有玩笑,但那種玩笑傾向於歇斯底里的鬧劇風格,與英國人的幽默和法國人的詼諧相比,口味顯得比較重。在東方,與德國特點有類似和相通之處的國度,應該就是日本。德國的鬧劇電影和日本的鬧劇電影,有好些都有一種笑得幾乎閉氣的癲狂譫妄,讓人有點驚駭。
有時想,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結盟,說起來背後是有一種相通的氣場的。這種氣場跟同是高緯度的地理位置是不是有什麼關聯?二戰軸心國結盟中為什麼會加上一個義大利?這有點令人費解。義大利和德國與日本,民族氣質差別太大,多少有點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但義大利氣質中含有某種癲狂自大的成分,這一點倒是與德國和日本不謀而合。
日本文化中的「清簡」之味,源頭是東方的佛學和哲學本質。在西方人中間,我估計也只有德國人是最有可能體會並欣賞的。從電影的角度講,「清簡」的代表人物是小津安二郎,而在世界影壇上,最著名的小津安二郎的西方學生,就是德國人維姆-文德斯。
德國女導演桃麗絲-多利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傾慕者。在對小津的崇拜方面,比她更為人所知的是維姆-文德斯。文德斯稱小津為其「電影上的父親」,還拍了一部記錄片《尋找小津》,憂傷無措地想用鏡頭捕捉1960年代屬於小津的東京景象。當然,他找不到了,所以憂傷無措。
但就劇情電影來說,桃麗絲-多利可比文德斯更多更好更逼真地采了小津的氣。2008年春天上映的《櫻花盛開》,讓眾多影迷為之傾倒。我認為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電影佳作。
看資料上說,桃麗絲-多利是少數持續創作超過20餘年的德國女導演,她的電影,諸如,《預約下一世紀的溫柔》、《光脫不戀》、《漁夫和他的妻子》等,票房和口碑雙贏,接二連三獲得國際影展大獎的肯定。但就東方觀眾來說,真正進入視野並為之贊嘆的她的作品,就是《櫻花盛開》。
生之無奈,生之苦痛,老年的悲傷,失去,永別。這些是所有人都要體會的東西。我喜歡《櫻花盛開》這部電影講的道理,那就是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就是這樣的。人生旅程就是一個走下坡路的過程,只是,有的人在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幾眼不錯的風光,摘得幾朵美麗的花兒,而有的人就乾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顧,一點也不留戀往返,徑直走下去就是了。前者並不一定比後者更快樂,因為那是幻覺;後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為連幻覺都喪失了。我喜歡《櫻花盛開》,就是因為,它呈現了幻覺的色彩,也呈現了生命的本質,而很多作品是無法將二者兼顧呈現的,但《櫻花盛開》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櫻花盛開》有一種安之若素的味道。這也是小津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這個被別人視為帶有高緯度性格的人來說,我更傾向安於本質。只有安於本質,幻覺才更像是幻覺,也才能夠更加純粹地享受幻覺。
❼ 西班牙這個國家怎麼樣
西班牙是歐洲最具吸引力的國家之一,人口39,88萬。西班牙領土面積為50.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大陸僅次於法國和俄羅斯的國家, 因此西班牙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連接歐洲、非洲和美洲的紐帶,也是地中海的匯合點。
氣候方面,西班牙一年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區受地中海的影響,屬溫帶。生活比較舒適。春、秋兩季相對較長,陽光充足,氣候宜人。
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的占人口90%,信奉基督教新教者佔10%;也有少數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徒。西班牙語是其官方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和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❽ 西班牙,瑞典文化
我在瑞典留學 所以只回答瑞典部分了。
瑞典人 斯堪的納維亞人 維京人的後代
瑞典冬季運動如很盛行 因為天氣冷 雪很多很厚。
同時因為緯度的原因 冬天的時候每天日照只有大概4小時 由於長期黑暗和寒冷 瑞典人性格會很寡言 顯的很冷漠
但是只要和他們聊天 他們會很熱心的幫助人 而且大多很善良。
瑞典很重視女權,經常能看到很強勢的女人 和很害羞的男人。
瑞典超市裡面買的酒都是度數極低的 買真正的酒只能去一個類似酒局的地方買,年齡要到20歲才行
是因為瑞典人很愛喝酒 經常喝到酩酊大醉,喝醉了就完全看不出平時的冷淡和羞怯了 變得很健談。會發瘋 呵呵。
他們從小大多都有教育不能種族歧視 大部分是針對個人 不會針對某國人或某種族人而歧視。
瑞典人愛干凈 很講究 很注重室內裝潢。就算在學生宿舍房 自己的房間里也要弄的像小公寓一樣。並對一些人簡陋的房間、不美觀不美味的食品嗤之以鼻。
很講誠信 和素質 有人在火車上丟了筆記本電腦 兩天之後還能找回來
總體來說很單純 也很信任其他人。
一夜情的經常發生 大部分是在周末的party酒後亂性
食物很清淡。聖誕節的時候有人會吃有名的麋鹿肉 但是很貴。
世界文化名人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內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了解的 希望能幫上忙
❾ 西班牙人的生活水平,社會環境2項具體如何
西班牙人均GDP目前大致為36000美元左右,當然明顯高於葡萄牙的25000美元,也略高於日本和義大利(人均約35000);和老牌的富裕程度被世人高估的發達國家----英國(約40000),德國(約38000)相比,差距不是很大,;和西歐5大國中最富裕的一員----法國(人均約44000)相比,差距大約為9000美元左右;但如果西班牙的人均GDP水準和荷蘭(約51000)、比利時(約48000)、奧地利(約50000)、瑞士(約64000)等或北歐國家(瑞典約54000,挪威約85000)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西班牙在經濟水準和科研力量方面和歐洲北半部國家差距較大,而且勞工工作時間也偏長,失業率偏高----在經濟合作組織32個成員國(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和部分較富裕拉美國家共32個)中,西班牙雇員年平均工作時達1800小時,西歐發達國家平均都在1500小時上下,最低的荷蘭僅1300多小時(基本規律是發達或准發達國家內部,人均GDP越高,工作時越小,壓力越輕)。西班牙失業率一直偏高,達10%以上,高於大多數其他的發達國家。
但是聯合國有一個更有意義的對國民生活水準和社會環境的評估系數----HDI(人類發展指數),這個是結合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普及,環境保護,人均壽命,犯罪率等方面的,這樣綜合算的話,西班牙的排名相對高的,高於英國和德國,估計和西班牙自然環境相對較好,南歐人愛護家庭尊重老人的傳統,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人均壽命長有關(西班牙人均壽命超過80歲,居歐洲前茅)。
附:
2009年人類發展指數主要發達國家的排名:
1 挪威 0.971 2 澳大利亞 0.970
3 冰島 0.969 4 加拿大 0.966
5 愛爾蘭 0.965 6 荷蘭 0.964
7 瑞典 0.963 8 法國 0.961
9 瑞士 0.960 10 日本 0.960
13 美國 0.956
15 西班牙 0.955
18 義大利 0.951
21 英國 0.947 德國 0.947
34 葡萄牙 0.909
❿ 瑞典人的英語為什麼那麼好
瑞典有很好的英語環境。比如,他們在公司上班大家都說英語,雖然口音參差不齊,但都能流利的用英語交流;他們看的英文電影是絕對不會重配音的,字幕都很少有。所以嚴格來說,英語對瑞典人不算外語。
英語是第二官方語? 是的,甚至在某些場合,英語比第一母語更官方
瑞典對於英語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考核制度是什麼? 具體制度不清楚,只知道通常一個瑞典小孩的父母都會說英語,所以從小就開始耳濡目染
瑞典人的英語水平能達到什麼水平(標准)?基本上就是母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