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舞曲哪些方面表現民族風格
『壹』 歌曲的體裁有哪些
★★首先指明,音樂的體裁不應只包括器樂體裁
一.體裁
作品的存在形式。(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等;音樂的體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
二.音樂體裁的分類
現把音樂眾體裁分為兩大類:聲樂體裁、器樂體裁。
1.聲樂體裁:清唱劇、歌劇、音樂劇、彌撒和安魂曲、合唱、齊唱與重唱、康塔塔、牧歌、聲樂套曲和組歌、藝術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搖籃曲和船歌、宣敘調和詠嘆調等。
2.器樂體裁:奏鳴曲和交響曲、交響音樂和交響詩、音詩、音畫、協奏曲、套曲和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隨想曲和狂想曲、軍樂和進行曲、圓舞曲、變奏曲、改編曲、創意曲、敘事曲、諧謔曲、幽默曲、練習曲、托卡塔、重奏和獨奏曲等。
:)分序號小結一下
------------------------------------------
1. 曲調(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於18世紀的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紀盛行於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常用於組曲。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於瑞士鄉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3. 贊美歌(anthem,英)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聖經,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4. 詠嘆調(aria,意;air,英、法;Arie,德)獨唱曲,是歌劇、清唱劇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
5. 敘事歌;敘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⑵19世紀盛行於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⑶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6.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義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來源於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弦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盪漾的節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
8. 搖籃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9. 布魯斯(blues,英)一譯藍調。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於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於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稱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萊羅(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穩定的中速,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奏。拉威爾的管弦樂《波萊羅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寫有這種風格的鋼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於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⑵現流行於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農(canon,系)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嚴格卡農",也有帶些變化的"自由卡農"。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譯大合唱。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模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巴赫留存於世的二百餘部康塔塔是經典之作。
15. 隨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器樂曲,多為古鋼琴作品。⑵技巧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⑶19世紀用於形式較為自由的樂曲,常借用著名曲調為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義大利隨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譯恰空。盛行於17世紀的風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題或一連串固定的和聲進行之上作多次變奏。
17. 室內樂(chamber music,英)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曲,早期曾包括聲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最常見的是古典時期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現在雖常在音樂廳演奏這類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
18. 眾贊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贊美詩曲調,最早出版於1524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還曾創作過一些)。其特點為:採用本國語演唱,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聖歌。起初為單聲部,後來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17、18世紀眾贊歌成為重要的音樂創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風琴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贊歌旋律為素材。
19. 眾贊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眾贊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通稱,盛行於17、18世紀。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會眾唱贊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贊歌前奏曲體裁。
20. 協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稱作獨奏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的協奏。形成於18世紀,通常為快-慢-快三個樂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協奏曲模式中,第一樂章有兩個呈示部,即樂隊先呈示主題,然後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第一樂章(有時也在末樂章)將近結束處有"華彩樂段"(cadenza),即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
21.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意)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多樂章作品,是由幾件樂器組成的獨奏小組和管弦樂隊的協奏。主奏組大多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大提琴、古鋼琴組成,通常為2-5件樂器,它們細膩纖巧的音響與宏亮的樂隊合奏形成鮮明對比。
22. 庫朗(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於17和18世紀初的活潑的三拍子舞曲,常用於組曲。
23. 恰爾達什(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譯查爾達什。匈牙利舞曲,由緩慢而憂郁的lassan段和快速熱烈的friss段構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爾達什舞曲。
24. 嬉遊曲(divertimento,意)盛行於18世紀末的輕松怡情的多樂章室內樂或小樂隊作品。在莫扎特的嬉遊曲中,也有些比較深刻嚴肅。
25. 二重協奏曲(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兩件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26. 二重奏(唱)(et,英;o,法;etto,意)供兩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個聲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器樂二重奏(除鋼琴二重奏外)還專門稱做o。
27. 練習曲(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專為練習樂器演奏技巧而作的樂曲。19世紀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強了這種體裁的藝術性,使之成為音樂會上的正式曲目。這類作品稱為"音樂會練習曲"。
28. 凡丹戈(fandango,西)活潑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響板和吉他伴奏。
29. 幻想曲(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樂曲,總體特點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帶有幻想的性質。⑴文藝復興時期指不採用舞曲形式或變奏手法而採用復調技巧自由寫作的器樂曲。⑵巴洛克時期即興性的鍵盤或琉特琴樂曲,如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⑶古典主義時期在寫法上比奏鳴曲更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鋼琴《幻想曲》K396、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op.27no.2(作者標明"類似幻想曲的奏鳴曲")等。⑷浪漫時期帶有幻想色彩的樂曲,如勃拉姆斯的鋼琴曲《幻想曲》op.116。⑸根據現成主題(民歌、他人音樂素材)所寫的樂曲,如李斯特《根據貝利尼歌劇<夢游女>主題而作的幻想曲》等。
30. 法朗多爾(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國舞曲,目前仍流行於普羅旺斯一帶。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中的《法朗多爾舞曲》。
31. 弗拉門科(flamenco,西)盛行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歌舞體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帶有悲傷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門科是一種典型風格。
32. 賦格(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個主題上構成的多聲部(至少二聲部)復調作品。單聲部的主題在原調上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依次進行模仿。主題在全曲多次出現,中間有數個"間插段",它們大多採用主題片斷作素材,在不同調性上進行豐富多樣的變化,也可引進新材料。最後一次主題在原調上完整出現,便告結束。賦格可用於一部獨立的作品,也可用於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稱作"賦格段"。
33. 加伏特(gavotte,英)盛行於17世紀的法國舞曲,傳入宮廷後,成為當時各種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劇、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34. 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英)一譯"素歌"。羅馬教會所保存並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單聲部旋律,節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為依據。分為兩大類:⑴用於教堂舉行彌撒的成套聖詠,內容集中於耶穌最後的晚餐與受難;⑵用於修道院每天不同時辰祈禱的"日課"聖詠。
35. 哈巴涅拉(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譯"阿伐奈拉"。起源於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為切分音。19世紀傳入西班牙。
36. 哈里路亞(hallelujah,希伯萊;alleluia,拉)希伯萊文原意為"贊美上帝之歌",是聖經中歡樂地贊美上帝的專門用詞。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常將其用於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作品,如亨德爾《彌賽亞》中的合唱"哈里路亞"。
37. 幽默曲(humoresque,法)盛行於19世紀的一種形式較為自由的器樂體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38. 即興曲(improperia,法)盛行於19世紀的鋼琴小曲體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靈動的特性。如舒伯特的鋼琴即興曲。
39. 間奏曲(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40. 幕間曲(劇)(intermezzo,意)⑴盛行於16、17世紀在戲劇幕間演出的帶有音樂的短劇,它是18世紀喜歌劇的前身。⑵在戲劇或歌劇兩幕之間的器樂曲。同interlude。⑶一種獨立的器樂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鋼琴小曲。⑷多樂章作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中較為的短小樂章。
41. 引子(introction,英)樂曲的開頭部分,常見於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較大型作品,通常為慢速,與快板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42. 爵士樂(jazz,英)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的音樂風格。其中含有非洲鼓樂的節奏、歐洲的和聲、美國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魯斯(即"藍調")、"拉格泰姆"(ragtime,一譯雷格泰姆)等諸多因素。稱之為Jazz大約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義模糊。之後發展出多種類型,如搖擺(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43. 吉格(jig,英;gigue,法)16世紀出現的英國舞曲,17世紀盛行於歐洲,常用於組曲。快速活潑,三拍子。
44. 霍塔(jota,西)源於阿拉貢地區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響板伴奏。
45. 利德(lied,德)原意為歌曲。現專指德、奧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的歌曲。其特點是歌詞選用短小的詩作,音樂和詩歌緊密結合,鋼琴伴奏部分擔任重要的烘托氣氛和描繪情景的作用。
46. 牧歌(madrigale,意;madrigal,英)義大利古老的世俗聲樂曲。最早出現於14世紀,大多為二聲部(也有三聲部的)復調形式,至16世紀發展為以五聲部最為常見的復調重唱或合唱。此外還有獨唱形式,如蒙特威爾第的作品。
47. 進行曲(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隨隊伍行進的音樂。兩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樂句對稱。常用於歌劇、交響曲中,如威爾第歌劇《阿伊達》中的大進行曲,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
48. 彌撒曲(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舊教)用於聖體聖事禮儀的音樂,由成套的聖詠組成,用拉丁文演唱。常規的彌撒形式有五個固定部分:慈悲經(Kyrie)、榮耀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羔羊經(Agnus dei)。中世紀後期開始對其中某些樂章進行多聲編配,以後更是出現了豐富而自由的創作。
49. 瑪祖卡(mazurka,mazur,波)波蘭民間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節奏帶有附點,強拍常處於第二或第三拍上。肖邦將其高度藝術化,作有大量鋼琴瑪祖卡。
50. 小步舞曲(menuet,法;minuetto,意;minuet,英)17世紀盛行於法國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間,後成為宮廷舞。18世紀常被用於多樂章器樂曲,如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
『貳』 西班牙音樂特點
班牙與北歐相反是一個南方國家.這個國家從很早以前就接受義大利和法國音樂,民族主義音樂的興起是在十九世紀末.西班牙音樂的特點是開朗、熱情、節奏明快,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阿爾貝尼斯、格拉納多斯、德法亞等人,他們的音樂基礎是南國舞曲.霍塔、包萊羅、馬拉寬娜、塞基迪利亞等西班各地方的舞曲以各種形式成為他們作品的素材,德法亞的舞劇《愛情是魔術師》、《三角帽》等是代表西班牙的名作,尤其管弦樂曲《西班牙花園之夜》是一部宛若西班牙風景和風俗的寫生畫似的作品.
『叄』 .為什麼稱格林卡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創始人她的民族風格表現在哪方面
從19世紀起,一些過去在音樂創造方面較為落後的國家開始起步,出現一大批音樂家,他們的創造力求符合本民族的傳統與特色,強調在音樂中反映民族精神內容,音樂中的民族主義也就此產生。在所有國家中,擁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與宗教音樂傳統的俄羅斯取得最廣泛的成功。格林卡是俄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的《伊萬•蘇薩寧》是第一部真正的俄國民族歌劇,在劇中格林卡將俄羅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傳統的義大利歌劇的框架中。這部作品同他的另一部名作《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一同奠定了俄國民族歌劇的基礎。所以稱格林卡被尊稱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他的兩部歌劇《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不僅是俄羅斯歌劇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劇史上的傑作。他的代表作還有管弦樂序曲《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還作有管弦樂曲、室內樂曲、鋼琴曲和歌曲等。「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格林卡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他與俄羅斯民眾的親密關系,而且也可以用來概括他的音樂創作。格林卡從本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精華,表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氣派,體現民族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性格的系列音樂創作,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和世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格林卡作為俄羅斯音樂之父而載入史冊,正由於他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他為建立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深厚傳統,以及在創作、表演、教育、理論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體系奠定了基礎。格林卡是歐州各國後來崛起的一大批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亞納切克、格里格、尼爾森和西貝柳斯等人的先驅和旗幟。
格林卡的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 音樂作品中取材的民族性特點
《卡瑪琳斯卡亞》完成於1847至1852年間, 作曲家採用兩首俄羅斯民歌《從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瑪琳斯卡婭》作為素材,其中充分展示了大眾人民的現實生活。
西班牙序曲《阿拉貢·霍塔》全名為《阿拉貢·霍塔主題輝煌隨想曲》, 其音樂生動描繪出西班牙民間節日歡舞的五彩繽紛的熱烈場面。
《馬德里之夜》同樣也是一首採用西班牙民間旋律寫成的樂曲, 充分的展示了西班牙人民生活及西班牙民間旋律的特色。
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響音樂之一, 意在贊頌真理智慧英勇氣概與忠貞的愛情,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主題。
這些作品更貼近民心,更符合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的需求,音樂在題材上使人民群眾更容易接受,是真正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的民族音樂。
(二)音樂作品中旋律的民族性特點
《卡瑪琳斯卡亞》在旋律方面,開始是緩慢抒情,悠緩的民間歌曲,之後便是急速活躍熱烈的舞蹈歌曲,同前一個寧靜緩慢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其旋律也具有相同的一面,樂曲中四度音程范圍內的下行音階式的進行,使兩個主題旋律彼此接近又相互結合。
《阿拉貢·霍塔》在旋律上,樂曲色彩華美富麗,給人以情緒沸騰歡樂的感覺。第一主題中木管樂器奏出的旋律優美賦有歌唱性,同輕快活躍的霍塔旋律形成前後間的呼應作用。兩旋律似二重變奏曲,相互交替,反復出現。
《馬德里之夜》在旋律上,幾支民間旋律依次出現,這些西班牙旋律有的優美,有激昂,有的熱情。但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音樂旋律鮮明生動,充滿了濃郁的東方情調,把人帶到了一種樂觀自信、英勇果敢的古老神話的境界中。
幾部作品的旋律各有所長,但都共同的表現出一個特點,那就是音樂的民族性特徵。 喚起了人民心中共同的民族情結。
(三)音樂作品中配器的民族性特點
《卡瑪琳斯卡亞》在配器方面, 在婚禮歌曲上採用木管樂器變奏,以此來模仿民間的扎列卡管,蘆笛及牧角的音響。在舞蹈歌曲中則運用弦樂器的撥弦來模仿三角琴的演奏。
《阿拉貢·霍塔》在配器上,樂隊的規模比較大,樂器中豎琴、打擊樂器起了重要作用。
《馬德里之夜》在配器上,手法輕巧纖細,引用西班牙舞曲中必不可少的響板打出的特殊節奏,充滿著濃郁的西班牙風情,使樂曲顯得更加輕快、活躍。
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在配器上,採用小提琴、中提琴、木管等樂器演奏那些歡快活躍的旋律,展現出了活躍、歡慶的光明色彩,為英雄形象的塑造添加了有力的因素。
每部作品在配器上的運用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在配器上的某些特殊處理又彷彿是民間音樂的再現。
(四) 音樂作品中曲式結構的民族性特點
《卡瑪琳斯卡亞》在樂曲結構上, 兩個俄羅斯主題體裁與音樂風格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抒情細膩,速度緩慢,賦予歌唱性;一個歡快活躍,速度極快。
《阿拉貢·霍塔》在曲式結構上,樂曲採用奏鳴曲形式寫成。 樂曲的兩個主題在性質及和聲結構上具有相似的特點。
《馬德里之夜》在曲式結構上,樂曲運用多主題的色彩對比原則,其中包括音色、調性、節奏等方面的因素。
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採用奏鳴曲形式寫成,第一主題豪放歡快,一展英雄主義色彩;第二主題在音色、力度等方面與第一主題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最後,序曲採用引子中像拳頭一樣有力的和弦不斷反復,以此結尾。
總的來看,每部作品在曲式結構的安排上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 但其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音樂的民族性。
『肆』 法雅 西班牙舞曲的簡介
莫什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作於1876年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Op.12 ,由五首樂曲組成,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用西班牙風格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構成,演奏效果卓著,廣受世人喜愛。其中又以第一至第三首最廣為流傳,經常連在一起演奏。除了四手聯彈版本之外,還有鋼琴獨奏版(於1910年出版),以及改編的管弦樂、室內樂以及其他樂器獨奏曲等多種版本。
西班牙作曲家。1876年11月23日生於加第斯。1899年畢業於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1907年又入巴黎音樂學院,後定居阿根廷。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伍』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音樂主要表現形式是什麼音樂,那時期各國的民族音樂發展情況及特色
它的名稱叫20世紀近現代時期,額。。和浪漫時期很像!它聽起來十分模糊,怪怪的貌似有旋律有沒有旋律。
它的特點:不穩定的調性,或無調性。旋律不一定很優美,有時有強有力的敲擊和旋,有時聽起來很空洞,有時又密集。爵士風格就屬於20世紀,稱為藍調。節奏也不穩定,和聲很模糊。要麼踏板全用要麼全不用。還含有許多撞音,不和諧音。
撞音:兩個音像是相撞了,聲音非常刺耳、尖銳
(1)晚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理查·施特勞斯(德)、馬勒(奧)、拉赫瑪尼諾夫(俄)。
(2)印象主義(主張用音樂描繪從外界得來的瞬息印象,重視和聲色彩)。主要作家有:德彪西(法)、拉威爾(法)、杜卡(法)、雷斯庇基(意)。
(3)表現主義(主張用音樂表現人們內心的下意識沖動或慾望、幻覺、夢魘等)。主要作家有:勛伯格(奧)、貝爾格(奧)、威勃恩(奧)、巴爾托克(匈),斯克里亞賓(俄)。(勛伯格與威勃恩又是無調性音樂的創始人,他們與貝爾格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
『陸』 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特徵:
印象派音樂不會通過音樂直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圖畫。相反,它描述了更多的感覺或印象,這些圖片給我們,使神秘和模糊的氣氛和語氣。
在音樂的形式上,短的和不規則的形式被用來更好地反映印象派音樂更自由的特點。印象派音樂是從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梁之一。雖然這種音樂流派主要集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在現代音樂的發展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後來,20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系」、「序曲」等幾個流派或多或少受到印象派音樂的影響。
(6)西班牙舞曲哪些方面表現民族風格擴展閱讀:
印象主義音樂在使用新的和聲和音樂方面,德彪西是現代音樂的先驅。他建造的那種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
主要是採用完全沒有半音關系的「全音階」和許多在空氣中根本聽不見的「泛音」。德彪西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帶有閃爍性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聽他的音樂覺得不知所雲,但當他們聽慣了的時候,便發現其中妙趣無窮了。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胞拉威爾了,但拉威爾並沒有象德彪西那樣過多使用全音階和聽起來奇怪的和弦,他更擅長從管弦樂隊里抽取音色的深淺明暗度,在這方面無人能及。
例如《波萊羅舞曲》,節奏和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但這首西班牙舞曲藉助拉威爾對力度的純熟使用(從輕到響或從響到輕的變化)和對音色的巧妙結合,聽起來使人感覺變幻莫測,趣味無窮。
『柒』 天鵝湖分幾個樂章,分別有哪些舞曲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4幕,op.20,作於1876年。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於民間傳說,劇情為:公主奧傑塔在天鵝湖畔被惡魔變成了白天鵝。王子齊格費里德游天鵝湖,深深愛戀奧傑塔。王子挑選新娘之夜,惡魔讓他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傑塔以欺騙王子。王子差一點受騙,最終及時發現,奮擊惡魔,撲殺之。白天鵝恢復公主原形,與王子結合,以美滿結局。
後人根據這部舞曲的音樂,後來選編出一套舞曲,共6曲:
1.場景,選自第1幕終場音樂。為慶祝王子成年,為他舉行歡樂的酒宴,天空中突然飛過一群天鵝,引起王子打獵的念頭。
2.圓舞曲。第1幕第2段的音樂,村民們為取悅王子而跳的舞曲。
3.天鵝舞曲,選自第2幕一組總稱為「天鵝舞曲」的第4首——4隻小天鵝。
4.場景,第2幕緊接在「小天鵝舞」後的音樂,齊格費里德對奧傑塔一見鍾情,兩人充滿抒情氣氛的雙人舞音樂。
5.匈牙利的查爾達什舞曲。第3幕中一組總稱為「特性舞曲」的第1首,在王子挑選新娘的晚會上,各國客人表現的各種民族風格的舞蹈。
6.場景,選自第4幕第2個場景和終場的頌歌。奧傑塔得知王子已愛上了黑天鵝,滿臉淚痕,跑回來告訴女伴,並跟她們告別。她覺得與其永遠做惡魔的奴隸,不如死在湖裡,惡魔回來,暴風雨來臨。最後轉入頌歌主題,王子出現,以歌頌愛情最後戰勝死亡,戰勝惡魔的凱歌而告終。
《天鵝湖》的音樂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每一場的音樂都極出色地完成了對場景的抒寫和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個角色性格和內心的刻劃,具有深刻的交響性。這些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並有高度交響性發展原則的舞劇音樂,是作者對芭蕾音樂進行重大改革的結果,從而成為舞劇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其中許多音樂都是流芳百世佳作,這里只能選擇其中著名的幾首加以介紹。
舞劇的序曲一開始,雙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調引出故事的線索,這是天鵝主題的變體,它概略地勾劃了被邪術變為天鵝的姑娘那動人而凄慘的圖景 (片段1)。 全曲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結束時的音樂。這一幕是慶祝王子成年禮的盛大舞會,音樂主要由各種華麗明朗和熱情奔放的舞曲組成。在第一幕結束時,夜空出現一群天鵝,這是樂曲第一次出現天鵝的主題,它充滿了溫柔的美和傷感,在豎琴和提琴顫音的伴隨下,由雙簧管和弦樂先後奏出(片段2)。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間的《查爾達什舞》。音樂的前半段舒緩而傷感,如舞蹈前的准備(片段 3),音樂後半段節奏強烈,顯示出舞蹈者的粗獷,是一首狂熱的舞曲(片段4)。 《西班牙舞》,音樂富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族風味,西班牙響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樂的民族特色。音樂前半部分熱情奔放,氣氛熱烈(片段5),後半部分則充滿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義大利風格的舞曲,整個舞曲以小號為主奏,音樂活潑,前半段平穩, 後半段則節奏越來越快,氣氛越來越熱烈, 是一首塔蘭泰拉風俗舞曲(片段7)。《四小天鵝舞》也是該舞劇中最受人們歡迎的舞曲之一,音樂輕松活潑,節奏干凈利落,描繪出了小天鵝在湖畔嬉遊的情景,質朴動人而又富於田園般的詩意(片段 8)。
『捌』 音樂的發展史
第一章 音樂的起源和上古時期的音樂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但從古至今在音樂中卻沒有國界之分和種族之別,所謂樂器,就是奏出音樂的工具。如前所述,音樂的起源是以聲帶為樂器的「歌唱」,但人類伴隨著智慧的發展,開始了使用工具。不僅利用聲音唱歌,而且在管上鑿孔或者張弦撫弄以奏出音樂作為游戲,這就產生了樂器。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並發現了醫葯,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論及古代中國音樂的書籍,據說為數不下三百種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樂家,關於論述音樂的隨筆很多。他曾正式習琴,在悲哀與歡樂的時候都撫琴以慰,並傳授弟子。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的秩序,「樂」是取得諧調。也就是說,在他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力圖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孔子非常愛好古琴,並能自行作曲,關於音樂的評論也可見於論語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詩、舞和音樂融為一體,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作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樂的盛況以及音樂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的弦樂器,以及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自古以來就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
五、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話的面紗。阿波羅神主掌音樂,其下有九位繆斯(Muse)女神,將音樂稱為Music或Musik,希臘樂器中,有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還有叫做齊特爾(Kithara)的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六、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這就是根據弦的長度,以一比二作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計算出來了。
第二章 中世紀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教會比國家或其它社會集團,都有更強大的統治權力。在那個時代,包括哲學的各種學問和藝術都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由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在教會音樂中,開創了復調音樂的形式並完成了對位法。最初印刷樂譜,是教會為了作彌撒而用的。鍵盤樂器的興起以至其教授法,沒有一件事能夠離開教會而產生。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紀教會的遺產。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的內容雖然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也不能說與中世紀的教會無關。
教會音樂,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式音樂 :「羅馬風格」一詞主要來自那個時代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遺物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其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迴音產生庄嚴的和聲感,其純朴、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是完全一致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Gregorian Chant),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在漫長的中世紀里,音樂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聖詠,它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聖詠中,已經有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里第亞調式、混合里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伊奧尼亞調式及愛利亞調式,進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在格雷戈里一世時代,已經在羅馬設立了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
安普羅修斯(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的形式等。在聖詠中,歌詞與語言的語勢、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關系以極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決,它們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現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這一時代為止的音樂藝術的總結。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 :從十三世紀中後期到十四世紀,歐洲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北歐興起了哥特風格的藝術,哥特風格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建築方面。在音樂中,哥特風格從未明確地形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形式,但起始於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形式,相當明確地表現出哥特風格的特徵。在十二世紀時期的許多經文歌中,除了庄嚴的格雷戈里聖詠的固定旋律之外,還有採用舞蹈旋律和愛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藝復興與音樂 :音樂上的文藝復興,略晚於其他文藝形式如文學、美術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舉出弗朗切斯·蘭迪諾(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採用了同時歌唱三種不同歌詞的這一大膽手法,留下了許多牧歌和敘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則完成了四聲部手法。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手法,更導致了以巴赫為頂峰的對位法理論的完成。
從十一世紀末葉到十三世紀末葉,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上的顯著表現是出現了游吟詩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詩歌內容有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贊美詩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內容等等。作為樂器則使用類似豎琴那樣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
第四章 巴羅克時代的音樂
一、巴羅克(Baroque)風格: 從年代上說,大體上從十六世紀末到1750年間的音樂,稱為巴羅克音樂。十六世紀末葉,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上演,也是以喬萬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為中心的「威尼斯樂派」的全盛時期。而1750年則是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羅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可以認為以巴赫去世而告結束。
巴羅克(Baroque)一詞,原來的意思是形狀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築方面來表明一種藝術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以希臘、羅馬的形式美為第一性的,對之而言,巴羅克風格是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也是後來興起的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前提。
巴羅克時代的歐洲音樂以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幾個國家為代表,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
二、巴羅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羅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可以說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則他們的音樂就是塔頂,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的義大利的新音樂,並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爾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就讀於威尼斯樂派的大師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國後,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此外還創作了許多受難曲。許茨的風格對後來的兩位巴羅克音樂大師巴赫、亨德爾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集成傳統音樂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著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而巴赫的音樂,在聲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預示了以後的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
三、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就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羅倫薩,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且穿上戲裝演出,而整個故事是由一個合唱隊唱出來的,這無疑就是歌劇的雛形了。後來經過發展,故事裡的每個角色由一個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節目之間,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台詞將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贊美詩:被叫做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用叫做詠嘆調的真旋律來表現。不久,詠嘆調開始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聲音。那時,無論一部歌劇是在義大利還是在英國或德國上演,它的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的,而它的宣敘調部分則用那個國家的語言演唱。
義大利的巴羅克音樂中,弦樂可與早期的歌劇相提並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弦樂與歌劇相結合,做為古序曲而得以發展。歌劇的序曲必須是以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最後再以快速終結這樣的三部分構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而當時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於巴赫的音樂家,他們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另外,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家輩出,如阿瑪蒂、瓜爾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還活躍在舞台上,顯示出空前絕後的藝術魅力。
四、巴羅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這一時期的法國,以巴黎為中心,以各地王侯貴族的府邸為背景,歌劇和古鋼琴音樂極為盛行。當時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自成長,可說是接近於舞劇的形式。
巴羅克時代,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動聽,同時具有很強的舞蹈特點,內容也較為深刻,並大量運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古鋼琴這種樂器,常常附以代表巴羅克文化的裝飾,它與羽管鍵琴等都是今日鋼琴的前身。在這方面最著名的大師,是庫泊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們的作品中有許多是為古鋼琴譜寫的組曲,其中有許多曲目至今仍用現代鋼琴廣為演奏。拉莫於1722年出版的和聲學概論,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和聲學理論著作。
第五章 古典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的萌芽,發生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因此,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諧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
二、初期古典樂派 :文藝復興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第一派,是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第二派,是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爾及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在古典派音樂中,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這種形式。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也是在曼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三、維也納古典樂派: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玖』 柴可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介紹
《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Op.12 ,由五首樂曲組成,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用西班牙風格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構成,演奏效果卓著,廣受世人喜愛。
其中又以第一至第三首最廣為流傳,經常連在一起演奏。除了四手聯彈版本之外,還有鋼琴獨奏版(於1910年出版),以及改編的管弦樂、室內樂以及其他樂器獨奏曲等多種版本。其中五首分別是:C大調、g小調、A大調、降B大調、D大調。
(9)西班牙舞曲哪些方面表現民族風格擴展閱讀: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廣大知識階層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義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
『拾』 外國古典音樂問題!!!!
首先要弄清楚「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詞的概念。
一、「巴洛克」的概念
「巴洛克」是一個時期的簡稱,這個時期通常是指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這150年的范圍。這個時期內產生的音樂作品,習慣上便稱之為「巴洛克音樂」。當然時間的概念是刻板的,藝術形態則是相對靈活的。
或許有人要問,「巴洛克」為何意?其實它本與音樂無關,「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意思是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來才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二、巴洛克音樂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並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為突出的一點。雖然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曾被一些專家批評為「矯揉造作」,但卻是此後歌劇發展的一個基礎。聲樂領域的其他表現形式還有神劇、經文歌、清唱劇、受難曲和彌撒曲等,這些都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依然佔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很迅速,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各種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和奏鳴曲等諸多表現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發展、演變,從而成為了後來更為成熟的形式。
三、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
音樂在巴洛克時期的大發展也得益於這個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時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應該是義大利人蒙特威爾蒂,他出生於1567年,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過渡中顯赫的人物」、「歌劇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但現如今他似乎被我們所忽視,起碼在國內普通音樂愛好者當中,熟悉蒙特威爾蒂以及他作品的人不會很多。維瓦爾蒂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實他和蒙特威爾蒂一樣,也是義大利人,但是他卻比蒙特威爾蒂晚出世一百多年!所以蒙特威爾蒂堪稱巴洛克音樂的祖師爺。另外,巴洛克時期的法國音樂不可小視,庫普蘭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樣出生於法國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樂家,他曾被譽為「十八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作曲家」。拉摩與庫普蘭一同構建了法國巴洛克音樂的輝煌,兩者都是撥弦古鋼琴領域出色的作曲家。巴洛克時期德國音樂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其實亨德爾也是德國人,但他的創作大多在英國完成,而且還入了英國國籍,所以通常被視為英國作曲家。泰勒曼這個名字或許顯得比較陌生,但在十八世紀他在世的時候,聲譽甚至超過巴赫,但作品流傳卻不是很廣泛。
通常我們大家更為較為熟悉的巴洛克音樂作曲家是現面三人——維瓦爾蒂、J.S.巴赫以及亨德爾。他們屬於同一時期的偉大音樂家,維瓦爾蒂最年長,出生於1678年;而巴赫與亨德爾都出生在1685年。維瓦爾蒂的名字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緊密聯系在一起,這部作品應該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樂,甚至堪稱流傳最廣泛的古典曲目。雖然其貢獻遠不如後面二人來的大,但知名度卻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協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質。巴赫被譽為「音樂之父」,他的功績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見的。亨德爾則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師,從他的音樂中可以感受到愉悅、優雅,他的協奏曲作品、歌劇、神劇都是巴洛克時期最為寶貴的音樂財富。
四、巴洛克音樂的演奏
最後簡要談談巴洛克音樂的演奏。對當今的指揮與樂團而言,演繹巴洛克音樂有兩種主要的方法。其一是採用現代樂器演奏,但是縮小樂團規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則是採用古樂器或者仿古樂器演奏,甚至成立專門的小編制巴洛克樂團或者古樂團。兩種方法相比,顯然後一種演繹更能貼近巴洛克音樂的本質。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曾經有專業樂評人說過——樂手手中的樂器是次要的,關鍵是他們對音樂的領悟與表現力,現代樂器同樣能夠體現出古樂的精妙、感人之處。當今巴洛克音樂演奏方面的好手包括:加迪納與他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哈農庫特與他的維也納愛樂協會古樂團以及馬里納與他的聖馬丁室內樂團,他們都是當代樂壇巴洛克音樂最為權威的詮釋者。所以購買由這三位名家指揮的巴洛克作品錄音是相當安全的。
---------------------------------
至於西班牙風格的古典音樂有很多了,比如:
夏布里埃爾(Emmanuel Chabrier)的《西班牙》(Espana)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colai 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
莫斯高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此外還有拉威爾的《帕凡舞曲》、《西班牙狂想曲》等,其它著名的西班牙作曲家還有圖里納、羅德里格、古里迪、烏塞迪扎加、法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