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最大的岩石在哪裡
Ⅰ 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礦在哪裡
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堡(Grasberg)礦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金礦。該礦由一個儲量世界最大的單體金礦和一個儲量佔世界第二位的銅礦所組成,2004年產銅92.3萬噸,產金64.54噸,分別占當年世界礦山總產量的6.2%和3.5%。格拉斯堡礦床發現於1988年,1990年1月建成產。
圖1. 格拉斯堡礦區的地理位置、選場和外運碼頭
格拉斯堡銅-金礦區位於新幾內亞島西半部的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Irian Jaya),地理坐標:南緯4度11分,東經136度49分(圖1)。礦區內還有雷姆巴赫蒂姆巴伽(Lembah Tembaga)、庫星萊爾(Kucing Liar)、大鐵帽(Big Gossan)、杜姆(DOM)、伊歐茲(IOZ)、杜(DO)、伊爾茲堡(Ertsberg)和伊爾茲堡東(Ertsberg East)等一系列獨立礦床(圖2)。
格拉斯堡礦區屬於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金-銀礦。
格拉斯堡雜岩位於中央伊里安島查亞大陸邊緣弧。空間位置基本一致的兩個不同階段的侵入體形成了兩個同軸巢狀的、礦化類型有細微差別的斑岩礦體,在火成雜岩體的邊緣同時形成了富硫化物的矽卡岩。侵入岩極其相關的成礦作用其放射性同位素年齡范圍在2.7-3.3 Ma之間。第三期和最後階段的侵入活動形成的南卡里(Kali)岩脈,基本上不產生什麼礦化。包括容礦岩石和格拉斯堡矽卡岩在內的圍岩石灰岩主要是始新世的碎屑碳酸鹽,靠近基底的部分則與粉砂岩和砂岩互層。
圖2. 格拉斯堡礦區的礦床形態、露天采場、巷道、礦石傳送設施和選場
早期的侵入階段形成了達拉姆(Dalam)火山角礫岩筒,其深部礦化較弱的網脈狀帶中賦存著大量的浸染狀銅金礦化。達拉姆火山角礫岩筒破碎強烈,碎屑和基質在成分上屬於閃長岩質。礦化主要為黃銅礦,銅的平均品位達1.2%,金為0.5 g/t。達拉姆火山角礫岩帶的頂部位於原始地表以下800米的深處,根據那裡的火山碎屑堆集和火成碎屑岩的組合特徵與產狀,可以推斷現在的地表可能是一個低平火山口剝蝕後的殘留體。
中期侵入階段形成的格拉斯堡主岩株,是高度發育有石英-磁鐵礦的張裂隙網狀脈的物質主要來源,並形成高品位的銅金礦化細脈,銅的平均品位為1.5%,金為2g/t。本階段的侵入岩沒有破碎,岩性為斑狀二長閃長岩。本階段的礦化賦存在格拉斯堡主岩株中,同時也出現在將其完全包圍的達拉姆火山角礫岩筒中。圍繞格拉斯堡主岩株發育的同心環狀硅化蝕變,也疊加在早期的達拉姆礦物相中。
浸染狀和網脈狀礦化局限在侵位於第三紀緊密褶皺的碳酸鹽地層中的侵入岩內,礦化從地表海拔4200米一直延伸到最深的鑽探穿透的海拔2700米處。
格拉斯堡礦床是格拉斯堡雜岩中的主要礦床。礦床最初構成一座高度為4100米山體的核部,1998年已經露天開採到了3000米水平(圖3)。礦床包括一個高品位的核部,是目前開採的主體部分,下部還有一個重硫化物帶和深部礦床。
礦山以露-坑聯合方式,用礦塊崩落法采礦,礦石通過平硐中的傳送帶運出集中到礦場。礦場設備包括一座電站、幾台破碎機以進行粉碎和篩選、幾台選礦機、濃縮機和一個泵站。精礦占固體重量的65%,由三條管道從聯合選礦廠運送到74英里外的阿馬馬派爾(Amamapare)港口(圖1)以裝船外運。除了采礦設備設施外,還建有一個機場、一個港口、一條110公里長的道路、一條空中纜車線路、一座醫院和相關醫療設備、兩個住宅區、學校和一座具有其它設施的城鎮,能夠充分滿足17000人的需求。
圖3. 格拉斯堡礦區的露天采場
截止2003年12月31日格拉斯堡礦區估算的儲量/資源量為:概略的(Probable)礦石儲量269.6億噸,平均品位Cu 1.08%,Au0.98g/t,Ag3.72g/t;推測的(Inferred)礦石資源量,186.1億噸,平均Cu品位0.6%,Au0.4g/t,Ag2.20g/t。
格拉斯堡礦山近年以來的金屬產量詳見下表。由於該礦銅金共生,產量巨大,因此是目前世界上生產成本最低的銅-金礦山企業。
年份
銅(萬噸)
金(噸)
銀(噸)
2005
54.84
32.81
5.02
前3季度的產量
2004
92.3
64.54
60.96
2003
97.59
101.46
201.36
2002
86.44
50.75
199.12
Ⅱ 世界最大石頭在哪叫什麼名字
在澳大利亞,是艾爾斯岩。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
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
高斯的測量員橫
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
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澳大利亞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獨體岩,是突崿(tor, 孤立的巨大風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這塊獨體岩(當地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稱它為Uluru)是由長石砂岩構成,能隨太陽高度的不同而變色。這塊岩石在日落時分最令人驚豔,因夕照使它呈現火焰般的橙紅色。
艾爾斯岩高出周圍荒漠平原335公尺(1,100呎),呈橢圓形,長3.6公里(2.2哩),寬2公里(1.5哩)。較低的斜坡上由於較弱岩層的蝕化而
出現溝槽,而頂部有因罕見的暴雨所帶來的大水沖刷出的溝渠和窪地。岩石位於烏盧魯-卡塔朱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58年初建時稱艾爾斯岩-奧爾加山
國家公園〔Ayers Rock-Mount Olga National
Park〕)內,底部有一些淺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視為聖地,洞內有雕刻和繪畫。吉萊斯(Ernest
Giles)於1872年發現該岩石,他用前南澳大利亞總理艾爾斯(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1985年艾爾斯岩的正式所有權授予當地原住民,原住民則將該岩石和國家公園租借給政府,為期99年。參觀者可經由東北面450
公里(280哩)處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乘車到達該地。艾爾斯岩附近旅遊度假地的建築顏色與周圍的沙漠融為一體。1987年艾爾斯岩及其周圍的公園被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Ⅲ 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哪個面積最大
法國,下面是西歐主要國家面積排行
法國 55.2萬平方公里
德國 35.7
義大利 30.1
英國 24.5
希臘 13.2
葡萄牙 9.2
奧地利 8.4
荷蘭 4.1
瑞士 4.1
Ⅳ 西班牙全部面積絕大部分領土在哪裡
Ⅳ 西班牙最高的山叫什麼名字在哪裡
西班牙最高山為泰德(Teide)山,高度為3718 m
位於特內里費TENERIFE島上
但特內里費不是加那利群島7個島嶼中最大的島嶼.
Ⅵ 全世界最大的海盜王國在哪裏
世界十大"臭名昭著"的海盜島 1. Tortuga位於海地北海岸,屬於多岩石的島嶼,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海盜基地。1630年左右由於劫持西班牙的商船而被法國政府驅趕的海盜就定居於此。在影片《加勒比海盜1》中,Tortuga就是海盜首領Jack和Will最先趕赴的島嶼。 2. Port Royal(皇家港口)群島位於牙買加,是16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航海港口。當時的英國政府鼓勵海盜定居在此並襲擊過往的法國和西班牙商船。在1692年6月份那次非常嚴重的地震使海水淹沒了島嶼上的城鎮之前,這里都被稱為「海盜樂園」。位於弗吉尼亞的航海博物館中對此次地震有著比較詳細的記錄,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 在《加勒比海盜3中》,Jack船長成功離開了毛利人的島嶼後遵循著terage的指示來到了這里,並在這里找到了名叫dalama的吉卜賽女人。 3. Nassau(拿騷)位於巴哈馬群島中北部的新普羅維登斯島(New Provindence)北岸,距美國的邁阿密城只有290公里。這里曾經是一個非常破爛不堪的小鎮,甚至連真正的房子都沒有。但是Nassau卻見證了歷史上海盜的黃金時期,作為當時加勒比海域最強大的海盜集團,這里出現了歷史上很多非常有名的海盜首領,比如Calico Jack、Rackham、Anne Bonny和黑鬍子。一直到1725年英國政府特派伍德·羅傑斯來此「剿匪」,這里的海盜團伙才慢慢消失。所以拿騷島的格言為「消滅海盜——振興經濟」。 4. Cayman Islands(英屬)開曼群島由佛羅里達邁阿密以南480英里的3個加勒比海島嶼組成,包括大開曼島、小開曼島和開曼布拉克島。在1503年被哥倫布發現,由於正好位於墨西哥和古巴航線的中間,可以作為海盜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經常被海盜用作基地,特別是臭名昭著的黑鬍子——愛德華·蒂奇。1722年左右,托馬斯·安斯蒂斯海盜船航行到大開曼島附近的時候,被英國軍隊發現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死傷了很多船員。 5. St.Croix(聖克洛伊島)在海盜的黃金時期還只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由於處於三角貿易區的中心位置,又有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隱蔽的港口,所以為過往的海盜提供了非常完美的隱蔽場所。1717年1月,英國的士兵在此擊敗了海盜約翰,戰爭的倖存者在這里幾乎被餓死,恰巧另外兩個海盜單桅船救了他們並一起逃往了VirginGorda(維京果島)。 6. Virgin Gorda(英屬維京果島)是1493年由哥倫布在尋找新大陸的第二次旅途中發現的群島,島的得名是因為哥倫布認為從海上看過來它就像一個躺著的有著突出的腹部的女人。該島因為鋸齒狀的海岸線為海盜提供了非常安全的停泊地點,包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海盜「黑鬍子」和基德船長。 7. LaBlanquilla島位於委內瑞拉,在島上能夠看見的距離內沒有多少船隻經過,《海盜共和國》的作者科林.伍德認為它是那些為了躲避巴貝多島和法屬馬提尼克島法律制裁的人們的非常好的藏身之處。海盜「布萊克·薩姆」於18世紀在島上創建了他的海盜基地,並藏匿了很多珍寶。這些寶藏於1984年被發現,委內瑞拉政府將於2007年6月份開始用這些寶藏建設國家旅遊設施。 8. 宏都拉斯群島的ROATAN島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珊瑚礁群,使得該島在17世紀就成為了上百個海盜團伙的基地,包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摩根船長」和「LaurensdeGraff」。在這里,海盜們襲擊來往的西班牙商船,獲得了很多來自亞洲的瓷器和來自秘魯的銀器。有傳言說20世紀60年代有很多探寶者找到了「摩根船長」的一些寶藏,而且據說這里肯定還有更多未被發現的財寶。 9. 根據安格斯所著的《海盜的歷史》,17世紀末,法國政府在一些海盜團伙的幫助下,以「基德船長」的名義襲擊了St.Kitts(聖基茨)島。基德船長生於英國受雇於法國,當他偷了法國軍隊的一艘船並將船開到了尼維斯島的時候,很快就成了英國的英雄。但是最後還是因為曾作為海盜而被指控,並在泰晤士河邊被實施了絞刑。 10. Guadeloupe(法屬瓜德羅普島)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部,根據《海盜共和國》的作者科林·伍德的描述,著名的「黑鬍子」海盜(在他鬍子上插著兩根點燃的導火線並在其牙齒上釘了徽章)在1717年11月28日逃離該島,逃走的同時還偷走了一艘法國的運糖船。
Ⅶ 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叫什麼名字在哪個國家
著名的艾爾斯巨石(土著語為:烏魯入)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岩體
澳大利亞中部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北領地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俗稱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因此每年吸引著來自澳大利亞國內外約40萬遊客前去觀賞。
甭說外國人,就是澳大利亞本土人,如果你告訴他你已游覽過艾爾斯巨石,那也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目光。其原因主要是因路途遙遠,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費用。艾爾斯巨石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nangu 阿南格族)的聖山,是澳大利亞的發祥地。由於她充滿著無限神秘色彩,走進澳大利亞中部,親眼目睹這一巨石的風姿,是我到澳大利亞以來一直期盼的夢。2004年10月初,趁放長假的機會終於圓了我在澳大利亞的夢——走進中部,親眼目睹了她那奇特、多變而迷人的風姿。直至今日仍回味無窮,索性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一行六人一早從堪培拉乘飛機出發,經阿得雷德、艾麗斯泉市換機,三起三落終於在當日下午1:30分到達了艾爾斯機場。當我們從空中第一眼鳥瞰到艾爾斯巨石時,心情萬分激動,馬上拿出數碼相機想從空中拍攝下她那壯觀景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無論怎麼聚焦也無法拍攝下來,頓時她就更給我們一行人增加了「聖石」的神秘色彩。
當飛機降落後,我們馬上從機場租了一輛日產尼桑牌四輪驅動吉普車,急轉直下沿著寬闊的公路朝艾爾斯巨石駛去,大約半個小時後,公路的右前方一座粉紅色的巨石在藍天、白雲、紅地、綠草的映照下突現在我們面前,瞬間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等不及把車停泊到艾爾斯巨石的停車場,就急不可待地半路剎車,先遠距離地好好欣賞欣賞這一世界奇觀——艾爾斯巨石。啊!艾爾斯巨石,你太美了!太壯觀了!我們為你而來了!頓時同行的朋友們就是一通狂拍。
艾爾斯巨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她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跡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好似一座荒涼禮贊般的、超越時空與地空間的天然豐碑。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有的說是數億年前從太空上墜落下來的流星石,其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浮在了地面。有的則說是一億兩千萬年前與澳洲大陸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積物,恐怕這個難題將成為千古之謎。
1873年一位來自南澳的測量員,名叫威廉�6�1;克里斯蒂�6�1;高斯橫跨這片荒漠,正當他飢渴難耐之時,突然一座巨大的石山展現在他的面前,當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因疲勞而產生的幻覺,沒想到竟是一座奇特的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因此就以時任南澳洲總理亨利�6�1;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岩石。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把這座聖岩交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里已開辟成了一座國家公園,英文名字為Uluru-Kata Tjuta Nationnal Park,這個公園現在已被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組織列入保護名單。
許多人為了攀登艾爾斯巨石而來到這里。攀登的地方只有西面一個入口,這條路線就是當年高斯攀登的路線,當年高斯赤著腳往山頂爬,磨得兩腳血泡模糊,疼痛難忍,然而當他到達頂峰時卻激動地喊道「我值了!美景報償了我。」當我們來到入口處正准備攀登時,突然看見入口處左側矗立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牌子,上邊用漢、英、法、日等語言寫著:「為了表示對土著傳統文化的尊重,請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話,請沿著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艾爾斯巨石對當地土著人來說是一座聖岩,他們認為這里是宇宙的中心,是祖先神聖居住的地方,他們為此而頂禮膜拜,敬若神明。傳說洞內居住著彩色蛇神,因此人們定期前來朝拜。這座聖山本來是除了祭司以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攀登的,因此有很多土著人對旁人攀登這座聖山表示不滿。然而只是以攀登為目的而來的遊客又是當地人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土著人只好默認。本想痛痛快快爬到岩峰的我,為了尊重當地土著人的風俗,即刻改變了主意。為了節省時間,乾脆先開車圍著巨石轉一圈,以示初來乍到的我們對這座聖山由衷的景仰與崇敬之情。
聽從岩峰上下來的澳大利亞朋友介紹,攀登這座巨石一般人往返需要1個半到2個小時,當然也有英雄好漢創下了上下僅用13分鍾的記錄。攀登時最好帶上一瓶水和一雙防滑手套,只要身體健康,穿著合適的鞋子都可以爬到頂峰。道路險要之處裝有鎖鏈,你可以藉助它往上爬。攀登的時間最好選擇上午,雖然風大,但是不會太熱。巨石頂峰7月份(澳大利亞的冬天)最低氣溫會達到零下5度,12月(澳大利亞的夏天)則會達到零上50度。裝有鎖鏈的地方坡度很大,一定要抓牢,否則萬一遇到狂風會被吹倒,那就會丟了性命。為了紀念攀登過程中不慎丟了性命的人,其紀念碑雕刻在攀登處右邊的岩石上。聽說站在巨石頂上可以遠眺那一望無際的荒漠,眼界十分開闊,除了遠處45公里的奧爾加斯(The Olgas),幾乎什麼都沒有,間或長些茅草和耐旱的沙漠樹木,也顯得十分渺小。我們由下往上望,深紅色的巨石上,依稀可見一條狹長的略發白色的小路,那是因遊人攀登時久的緣故而形成的。在同一條狹小的石路上人們自然分成了上下兩排縱隊緩緩有序地向上向下行走著。
除了攀登領略巨石的美景外,還可以環行散步觀看,聖岩全長9公里,走完全程一般人需要3個多小時,途中你可以觀賞巨石上雕刻著的土著民族岩石藝術和繪畫,繪畫向人們介紹著居住在巨石附近的阿南格族的傳說。途中有一座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奠的殿堂,洞壁上保留著史前壁畫和崖刻,大多是動物的形態以及他們信仰的圖騰,雖年代已久,但仍依稀可辨,她向來訪者述說著土著人祖先的業績和神聖的故事。在這附近還有一個名為坎踞峽谷(Kantju Gorge)的小池塘,下大雨時雨水沿著岩石滑落到池塘,會形成一座十分壯觀的瀑布,美不勝收!
開著車子觀看聖山,真的是別有一番天地,我們奇跡般地發現這座聖山很會「變臉」,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她那千姿百態的美容。遠遠望去這塊巨岩的表面十分圓滑而光亮,像一座紅色巨型的大理石碑,碑石上似乎沒有一道裂縫和斷痕,只有無數條整齊的縱溝橫紋和大小不一形狀奇特的凹凸處,那都是歲月留下的風化與水化的痕跡。仔細觀看,有的地方像是一朵巨大的蘑菇頭;有的像是雄壯的獅身;有的像是突起高大的駝峰;有的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像是巨大的瀑布群;有的像是打鬧戲逗中的母子獅;有的像是浩浩盪盪的八仙過海;有的像是一張張極富性感的嘴唇,或大張或微閉,真是不勝枚舉。面對巨石你可以展開你那豐富想像的翅膀去尋覓與遐想。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介紹給大家,那就是一處最有名的「袋鼠尾巴」,這條巨大的「袋鼠尾巴」約有200多米長,緊緊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還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面,真是活靈活現,與鮮活的袋鼠尾巴別無兩樣。據說這條「袋鼠尾巴」象徵著男根,是製造生命的源頭。在殿堂「凹狀入口處」則象徵著女陰,為生命來源的出處。無論如何解釋,這條巨大雄健的「袋鼠尾巴」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這座聖山的的確確是屬於澳大利亞的」。
更加吸引觀光客的非變幻多端的巨石色彩莫屬了,一般來說一日之內巨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換出七種顏色,簡直精妙絕倫!巨石不斷變換的色彩,彷彿是一位十分愛美的千姿百態的模特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在更換著她的時裝。黎明前,艾爾斯巨石穿著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詳地躺在那廣博無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朧惺忪的模樣。日出時,巨石穿上了淺紅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嬌媚;到了正午巨石則穿上了橙色夏裝,一副朝氣蓬勃、火辣辣的強悍;傍晚夕陽西下,巨石則又穿上了深紅或醬紫色的秋裝,一副千錘百煉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臨前,巨石則又穿上了黃褐色的晚禮服,一副高貴顯赫的端莊;夜幕降臨後,巨石則脫掉了所有的時裝,與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閑懶散的模樣;風雨前後巨石則又披上了銀灰或近於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寧靜、剛毅木訥的厚重。萬一遇到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那就毫無辦法攀登巨石和觀賞她那變幻多端的色彩了,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番壯觀景色——你可以盡情地觀賞壯觀瀑布中的巨石。風雨中,巨石則又換上了碩大的黑色蓑衣,迎接著暴風雨的考驗,大雨過後無數條瀑布從蓑衣上急淌直下,一副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壯觀景象。偶爾風雨過後,彩虹高懸天邊,又好似給巨石鑲嵌上了一條巨型的五彩發帶。總之,很難用語言把巨石變幻多端的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關於艾爾斯巨石百變顏色的原由眾說紛紜,但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斷與考證,認為艾爾斯巨石主要由紅色礫石組成,其含鐵量相當高,岩石表層的氧化物隨著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不斷地變化著其顏色。這種奇妙變幻的光影,給艾爾斯巨石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神奇。
我們雖早已從艾爾斯巨石回到了首都堪培拉,然而激動的心情猶存,盼望著下一次再次走近你——艾爾斯巨石,那時我一定再與你親密接觸,再一次親眼領略你那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容顏。
Ⅷ 世界上最大的石頭在哪
在澳大利亞,是艾爾斯岩。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澳大利亞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獨體岩,是突崿(tor, 孤立的巨大風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這塊獨體岩(當地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稱它為Uluru)是由長石砂岩構成,能隨太陽高度的不同而變色。這塊岩石在日落時分最令人驚豔,因夕照使它呈現火焰般的橙紅色。
艾爾斯岩高出周圍荒漠平原335公尺(1,100呎),呈橢圓形,長3.6公里(2.2哩),寬2公里(1.5哩)。較低的斜坡上由於較弱岩層的蝕化而出現溝槽,而頂部有因罕見的暴雨所帶來的大水沖刷出的溝渠和窪地。岩石位於烏盧魯-卡塔朱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58年初建時稱艾爾斯岩-奧爾加山國家公園〔Ayers Rock-Mount Olga National Park〕)內,底部有一些淺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視為聖地,洞內有雕刻和繪畫。吉萊斯(Ernest Giles)於1872年發現該岩石,他用前南澳大利亞總理艾爾斯(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1985年艾爾斯岩的正式所有權授予當地原住民,原住民則將該岩石和國家公園租借給政府,為期99年。參觀者可經由東北面450公里(280哩)處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乘車到達該地。艾爾斯岩附近旅遊度假地的建築顏色與周圍的沙漠融為一體。1987年艾爾斯岩及其周圍的公園被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Ⅸ 哪一年西班牙發現了大量的岩石壁畫
1879年,人們在西班牙桑坦德附近阿爾塔米拉的山洞裡發現了大量的岩石壁畫。
壁上所繪的動物幾乎和真的一樣大小,有野牛、馬、公野豬和鹿等。但在1902年以前,人們一直沒弄清它形成的確切年代。山洞裡非常黑,所以藝術家必須靠用動物油脂作燃料的燈照明來工作,壁畫是用礦物製成的不同顏料繪制而成的。
Ⅹ 世界上最大的岩石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中部的維多利亞沙漠中,有一塊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靜靜地橫卧著。它高約400米,底沿周長約10千米,佔地而積約1200公頃。1873年,探險家威廉·戈斯發現了這塊巨石,便以當時澳大利亞總理艾爾斯的名字,把它命名為「艾爾斯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