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如何打造奔牛節
⑴ 西班牙奔牛節是從哪裡起源的
根據記載,在公元1591年時即有奔牛節慶存在。這個中世紀即持續舉行的傳統慶典,在現代還是備受矚目。除了驚險刺激的活動內容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SanFermín)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Navarra)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
16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從1951年開始,聖費爾明節僅僅持續兩天,活動包括演講、音樂會、競賽和鬥牛。後來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遊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納參與慶祝。
⑵ 西班牙奔牛節有什麼歷史淵源
西班牙奔牛節的由來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
⑶ 西班牙的奔牛節由何而來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⑷ 奔牛節最後是如何收場的
在西班牙,是以高音喇叭的聲音結束!
一年一度的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熱熱鬧鬧地開場了。過去只是從電視上看到這個奇特節日中人與蠻牛前跑後追的場面——奔牛節的精彩絕非僅僅是奔牛。
紅白色的海洋
每到節日來臨,潘普洛納全城百姓都會身穿白色衣褲或裙裝,戴一條紅領巾,腰間扎一條紅腰帶,有的人還戴頂紅帽子,走在街頭感覺就像融入了一片波濤涌動的紅白色海洋。而那些沒穿節日服裝的人則會感覺遠離了節日氣氛,成了名副其實的旁觀者。因此,外來遊客到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購置一套「行頭」,迅速地把自己裝扮起來。
記者注意到,全城居民和遊客90%都身著節日服裝。問過幾個當地人白衣紅帶有什麼講究,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不管它們代表什麼,一個城市的節日不僅使當地人整齊劃一地穿上節日服裝,而且讓絕大多數外來遊客也入鄉隨俗,這在世界上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年輕人的樂園
節日期間,潘普洛納每天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遊人。他們當中很多是西班牙本國人,而且大部分是年輕人。
潘普洛納老城區成了這些年輕人聚會的場所。他們暢飲美酒,跳舞唱歌,玩到興頭上,用飲料甚至沙拉醬互相潑灑。有的姑娘從樓上陽台向下灑酒,小夥子們則站在樓下任憑酒水澆在自己頭上,並齊聲向姑娘唱起求愛歌曲。他們通宵達旦地狂歡,盡情地享受著年輕帶來的快樂。
潘普洛納市政府請來了外國樂隊和歌舞隊,在廣場上演出助興。業余歌手、鼓手、風笛手和雜耍藝人也在街頭一展才藝,他們並不為掙錢,只是湊個熱鬧。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在潘普洛納的老城區和周圍地區,到處都能聽到歌聲、音樂聲和喝彩聲。
在潘普洛納過節沒有任何舒適可言。這里旅館極少,如果沒有親友投靠就只有湊合了。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飯店,但一天516歐元的高價讓人卻步,最後只好在一個華人診所的沙發上將就了一宿。年輕人無所謂,晚上玩,白天困了找個草坪蓋張被單就睡,潘普洛納變成了「露天大旅館」。人們吃得也很簡單,麵包夾火腿,再來杯飲料,即便是親朋好友聚會也不過如此,沒有人計較吃喝。
勇敢者的游戲
終於等來了奔牛節的重頭戲——奔牛。早晨8點,840多米「奔牛道」兩旁早已擠滿了人。6頭解去韁繩的蠻牛沖出牛圈,膽大心細的引牛童手持捲成圓筒的報紙,跑在奔牛前面。牛童跑累了,就鑽進街邊的木欄,接替者從另一邊木欄鑽出繼續引導。在這個奔跑的隊伍里,有許多勇敢的年輕人,他們一邊跑,一邊逗牛,牛在人們的吶喊聲中驚慌地狂奔。有的人摔倒了,有的人被牛挑傷或踩傷了,但人們的熱情始終不減。
經過一場激烈的人牛狂奔,這些重達600公斤的公牛終於被趕進了鬥牛場的牛圈裡,而那些參與奔牛的勇士則留在鬥牛場中,等待參加接下來的集體鬥牛表演。不久,一頭小公牛被放了出來,瘋狂地奔跑和沖撞人群,業余鬥牛士們一邊挑逗公牛一邊躲閃攻擊,不少人被牛頂起後摔倒,甚至被踩踏、被頂翻。動作越驚險,越能博得觀眾的叫好聲。表演中有兩個人受傷被抬出場外,但是這對表演並沒有影響。一頭牛累了,換一頭再來。當高音喇叭宣布游戲結束時,還沒盡興的鬥牛士們久久不肯離去,舉著胳膊要求再放一頭牛出來。
⑸ 西班牙奔牛節活動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節慶的第一天,由市政廳廣場發射火箭炮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文藝、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是通宵達旦地開心享樂,白天興趣盎然地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結束
聖費爾明節的結束一樣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時。熱鬧了204小時的人們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廳前的廣場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蠟燭,取下自己的聖費爾明圍巾。同時還要高唱Pobredemí(可憐我吧)"PobredeMí,PobredeMí,quesehanacabadolasfiestas,deSanFermín"(可憐我吧,可憐我吧,聖費爾明節離我而去)。結束活動大約持續半個小時。
⑹ 西班牙奔牛節的由來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⑺ 西班牙奔牛節有什麼意義
西班牙奔牛節的意義為:
1、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
2、西班牙人認為奔牛節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膽識、技巧和意志的機會,讓男人們有機會證實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活動越危險才越能展現個人的勇氣和能力,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激怒公牛,讓場面變得驚險而刺激。
3、西班牙文化中這種對榮譽的感悟和認同,使西班牙人在追求生命和榮譽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追求榮譽,這也是奔牛節這樣的活動能夠在西班牙誕生、發展並延續至今的原因。
(7)西班牙如何打造奔牛節擴展閱讀
聖費爾明節(西班牙語:San Fermín),又名奔牛節。是屬於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首府潘普洛納市的一項傳統慶祝活動,因為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著作《太陽照常升起》描寫過其中的奔牛活動而聞名於世。
聖費爾明節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在節日的幾天里,每天都有6頭兇悍的公牛追逐著數百名壯漢,沿著「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
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城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
⑻ 西班牙人如何度過在旁普羅納鎮舉辦的奔牛節
在西班牙的鬥牛活動中,旁普羅納鎮舉辦的奔牛節是一個高潮。該項活動起始於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鬥牛從柵欄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數以千計的穿著旁普羅納傳統服裝的年輕男人和觀光客,則冒著被牛隻沖撞和踩踏的危險,開始在牛群前拚命奔跑,他們要跑一公里長的路,一直跑到賽牛場才停止。下午,在街頭狂奔的鬥牛將與勇敢的鬥牛士再次激戰。
盡管每年的奔牛節活動上都會有人受傷甚至喪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樂此不疲。
⑼ 西班牙奔牛節的介紹
西班牙奔牛節一款敏捷小游戲,游戲大小為2926K。
⑽ 如何看待西班牙奔牛節
我覺得西班牙的奔牛節特別有意思,所以呢,我們可以趁機去體會體會,趁年輕的時候都去看看,給這個人生留下比較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