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帝國巔峰時期是多少年
A. 西班牙歷史的帝國時代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陣(tercios)在歐洲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盡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並(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斗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並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占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范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並。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B. 各個國家在世界上稱霸的時期 , 比如中國的元朝 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最鼎盛時期 - - 越多越好.
馬其頓
亞歷山大大帝 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守護者」;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即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他維持了以馬其頓領導的統一希臘諸城邦,並征服了波斯及其它亞洲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他用13年時間征服了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之一。
印度
阿育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根據佛經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 ,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蘇深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羅馬共和國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大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的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統一了地中海沿岸
前215年-前148年羅馬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其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立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凱撒大帝通過高盧戰爭(前58年-前49年)征服高盧地區,使之成為羅馬的高盧行省。
羅馬帝國
(前27年—395年),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扶菻和驪軒,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他的軍事行動成功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至最大,東起兩河流域,西達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至埃及、北非,北抵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統治地區《元史》記載『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大致范圍西到新疆東部,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說直到北冰洋),東到鄂霍次克海。
法蘭西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出生於科西嘉島,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腓力二世時期是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期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台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見圖1)。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800年的的西班牙帝國擁有16,300,000平方千米土地.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國家所取代,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在1921年,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7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見圖2),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勛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一家斯里蘭卡的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國人。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最終「日落」。
C.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3)西班牙帝國巔峰時期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
D. 西班牙什麼時候最強大
西班牙之所以十分熱衷於在中美和南美擴張,主要是看中了這里豐富的黃金和白銀。恩格斯曾說「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踏上一個新發現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瘋狂掠奪下,美洲很快成為了西班牙的黃金寶庫。據統計,在殖民統治的300年間,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掠奪了約2500噸黃金和10萬噸白銀。在16世紀,西班牙壟斷了世界金銀總量80%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帝國」。
西葡航海運動。黃金白銀的大規模流入,使得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國家。西班牙憑借雄厚的金融實力,打造了「無敵艦隊」,聯合哈布斯堡王朝一同稱霸西歐。1580年,西班牙腓力二世用無力吞並了當時第二號的殖民國家——葡萄牙王國,這一年是西班牙霸業的頂峰。
E. 西班牙什麼時候最強大
西班牙在16世紀的時候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當時它的海軍隊伍是全球頂級的,橫掃歐洲國家,因此還落了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F. 西班牙在15、16世紀的巔峰時期有能力打敗法國嗎
可以,並且打敗過。
15世紀和16世紀的西班牙,是歐洲國家中最強的一環。無敵艦隊橫行海上,方陣步兵無敵於歐陸。西班牙王國,名義上是王國,實際上已經可以說是「帝國」了。並且,在義大利戰爭中,西班牙方陣步兵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法蘭西騎兵。義大利戰爭,以哈布斯堡王朝的勝利結束。奧西兩國,在當時都是哈布斯堡王室。
在這之後,西班牙稱霸地中海。
在這一時段,歐洲有一位最強大的君主,就是卡洛斯一世。他身兼數職,西班牙國王、西西里國王、奧地利大公、拿波里國王、低地君主、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及新大陸殖民地的最高元首。
身為哈布斯堡王室的成員,卡洛斯一世盛極一時。法國是無法對抗的。
直到17世紀前半葉,西班牙帝國衰弱,法國才起來。
G. 誰能詳細說說西班牙帝國發展史
西班牙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外族侵略史。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西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西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一、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顏色鮮艷、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將葡萄和橄欖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里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斗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欖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採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於爭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西班牙民族比較單一,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若干少數民族構成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是卡斯蒂利亞人,講西班牙語,約占人口的73%。少數民族主要有加泰羅尼亞人,約占人口15%,主要居住在巴塞羅那及周圍地區;加利西亞人約占人口近7%,主要居住在西部大西洋沿岸;巴斯克人約佔5%,生活在北邊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
此外,也有稱為巴倫西亞人和安達盧西亞人的,因早與其他民族同化,已不算單獨民族。即使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加泰羅尼亞人、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亞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卡斯蒂利亞人也無大的區別,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在西班牙境內,還生活著約1萬名吉卜賽人。西班牙政府以前不願承認他們為境內合法的少數民族。近十幾年,政府與周圍鄰國一樣,也專門撥出巨款為他們建造房屋,使其安居樂業。
加泰羅尼亞大區有六萬人口,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和四個省份:巴塞羅納省,萊達省,葛羅納省,以及塔拉國納省。自治政府。完全獨立的語言: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對它的獨立自治的自豪感。
大區呈三角狀,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大區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資源。從地中海海岸到內陸山脈和比利牛斯山,無論是景色還是植物都表現出無盡的多變性。還要加上地理地貌上的驚人的多樣化,從蒙塞拉高原到噶羅查的火山區。
運動愛好者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福音:出色的運動地,帆船,滑雪,高爾夫,冒險運動項目以及徒步漫遊都有著高品質的設施。
藝術愛好者也並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加泰羅尼亞有著極為多變的建築風格和藝術運動大幅度選擇面:羅曼式,哥特式以及巴洛克式,浪漫派以及離我們更近些的現代派的火暴。它產生了擁有廣大民眾擁戴的著名(或不太著名的)的藝術家:古蒂,達里,米羅,保·卡薩爾斯。。。。。。
加泰羅尼亞也是一方有著驚人豐富的歷史的水土,從新石器時代起這里就開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臘人,後來是維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後是穆斯林,都佔領過這塊土地。公元800年摩爾人在波提耶的失敗標志著法蘭克人對加泰羅尼亞的再征戰的開始。十世紀末,巴塞羅納公爵布萊爾二世王從加泰羅尼亞公國得到了獨立。1200年到1550年間,這里有過政治,商務和經濟的極大擴張。傑穆王於1229年佔領了馬爵克,1245年佔領了瓦倫西亞。
基督教王之間的姻聯標志著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盡管兩個王國各自保持著自己文化和語言上的獨特性。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王國之間很快出現了首次紛爭。1640年民眾起而反抗中央政權,即"收割者戰爭"。西班牙王權繼承戰期間,加泰羅尼亞支持奧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敗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頒布法令,取消獨立政府機構,禁止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關閉大學。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於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吸收加泰羅尼亞語。
到1932年才恢復了自治政府,加泰羅尼亞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獨立。內戰期間(1936 - 39年)佛朗哥派的勝利使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而復失,加泰羅尼亞語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復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權(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權)。
如今的加泰羅尼亞人向新生鮮事物和現代敞開了大門,同時又忠實於它的傳統,它的民歌,因而顯得特別活躍。它必須為爭取它的獨立身份得到承認而戰,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結局是有說服力的:1990年,加泰羅尼亞語被承認是一種歐洲語言,並成為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使用的官方語言的一種。
H. 西班牙歷史(從古至今)
古代歷史 西班牙是一個文明古國,在伊比利亞半島發現了距今約20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還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古代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居住著伊比利亞人,公元前9~前8世紀克爾特人從中歐遷來,進入半島,逐漸與伊比利亞人融合,稱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公元前6~前5世紀,半島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伊比利亞文化,有了文字。後來,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也在西班牙建立僑居地。公元前 6世紀時,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定居。公元前 218年羅馬帝國興盛並開始進攻迦太基,發生羅馬-迦太基之戰,公元前206年羅馬人佔領加的斯,統治西班牙達兩個世紀。西班牙逐漸羅馬化。
中古歷史 公元 4世紀末 5世紀初羅馬帝國衰落後,居住在中歐的蘇維匯人、西哥特人相繼侵入西班牙。西哥特人瓦利亞( 415~419在位)於415年建立了以圖盧茲為都城的西哥特王國。西班牙逐步封建化。711年阿拉伯人瓜達萊特打敗西哥特人,西哥特王國滅亡。西班牙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任命的總督治理, 756年,阿卜杜·拉赫曼一世(731~788)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後倭馬亞王朝。在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時期,逃亡的西哥特貴族聯合山區人民在半島的北部逐漸形成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納瓦爾、加泰羅尼亞和葡萄牙等信奉天主教的王國。這些小王國逐漸合並,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於1137年合並,卡斯蒂利亞和萊昂於1230年合並。146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與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1479~1516在位)結婚,1479年兩國合並。羅馬教皇 亞歷山大正式授與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天主教國王」的稱號。這些合並起來的王國進行了長達8個世紀的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運動。1492年,天主教國王的軍隊在格拉納達打敗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王朝,統一了西班牙。
1492年在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此後半個世紀內,西班牙向美洲擴張,建立殖民地,對美洲進行掠奪。國內工商業發展,出現了手工工場。
近代歷史 1516年查理一世繼西班牙王位,1519年又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稱查理五世。查理一世將王位傳給其子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在位時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和領地有美洲大部分土地、菲律賓、荷蘭、加那利、米蘭、西西里、撒丁、葡萄牙和尼德蘭等。1571年西班牙在希臘的勒班陀打敗了土耳其艦隊。1588年,腓力二世派出「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結果在英吉利海峽遭到慘敗。1580年,腓力二世征服葡萄牙,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在西班牙統治之下。1581年,尼德蘭革命爆發。1609年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1668年葡萄牙重新獨立。西班牙日益衰落。1700年查理二世死後無嗣,1701年西班牙發生了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戰爭(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4年戰爭結束,法國路易十四之孫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1700~1724,1724~1746在位),從此在西班牙建立起波旁王朝的統治。西班牙的經濟逐漸恢復。農業、畜牧業已很發達,工業中心在塞維利亞,擁有近代棉紡織工業,已能生產呢絨、絲綢、毛織品等,煉鐵工業也緩慢地近代化了。16~17世紀是西班牙文學藝術的「黃金世紀」,出現了《唐吉訶德》等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
1807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西班牙北部和中部的要塞,1808年任命其兄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於5月2日在馬德里爆發反對法國人的起義 (見彩圖)。起義很快遍及西班牙,各地先後建立新的地方政權「洪達」。1811年A.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在西班牙游擊隊的配合下,將法軍趕出西班牙。1812年西班牙議會在加的斯通過憲法。1814年國王斐迪南七世(1808,1814~1833在位)復辟,廢除1812年憲法,導致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長期斗爭。1820年爆發激進主義者 R.del雷戈·伊·努涅斯領導的革命。1833年斐迪南七世去世後,王室發生內戰(見卡洛斯戰爭)。1868年9月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往法國。1873年 2月11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阿馬德奧退位,同一天,王宮議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在位)執政。1886年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在位)繼位。西班牙此時已完全衰敗。
西班牙歷史 現代歷史 1898年美西戰爭中西班牙失去了最後的殖民地。古巴、菲律賓和波多黎各相繼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12日,王朝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逃往國外,西班牙建立第二共和國(史稱第二共和國)。1936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得到德國A.希特勒和義大利B.A.A.墨索里尼的軍事援助。經歷3年內戰,1939年4月佛朗哥任國家元首,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佛朗哥為擺脫在國內外孤立的窘境,在國內對民主勢力作出一些形式上的讓步,1947年通過《王位繼承法》。對外投靠美國,雙方簽訂軍事協定,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一世繼承王位。 西班牙歷史 1976年 7月,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任命A.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進行改革,制定新憲法,舉行議會普選,承認各政黨和工會的合法地位,實行各民族、地區自治體制,對軍隊進行改革和調整。1978年12月29日,西班牙宣布實行議會君主制。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獲勝執政。政局基本穩定。1985年7月,政府進行改組,F.岡薩雷斯·馬克斯任首相。1986年 6月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再次獲勝,蟬聯執政。西班牙於1973年3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I. 西班牙帝國是如何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
日不落帝國指太陽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霸權。
西班牙帝國: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或阻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這表現在1525年俘虜法王的帕維亞之戰、1527年擒獲教宗的羅馬之劫,確立西班牙在西歐與南歐的霸權地位。(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
帕維亞之戰發生於1525年2月24日,是義大利四年戰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在此戰中,法國王室統帥波旁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因與法國國王的家族矛盾,憤而出賣國家,投奔查理五世,率領部分法國軍隊及一支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在帕維亞城下襲擊由弗朗索瓦一世親自帶領的法國軍隊,法軍被各個擊破後大敗,弗朗索瓦被夏爾三世俘虜後轉交給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將他囚禁在馬德里,而最終兩國簽署馬德里協議,迫使弗朗索瓦一世為了取得自由,不惜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不但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還繼續出兵和查理作戰。
西班牙在帕維亞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查理五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英語: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1526-1529年)。
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系的事務,波旁公爵夏爾三世率領軍隊攻打羅馬,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法國在蘭德里亞諾戰役被西班牙再次擊敗,正式放棄米蘭予西班牙;教宗更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結束科涅克同盟戰爭(英語: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並建立更和諧關系。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台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800年的西班牙帝國國土面積達1600萬平方公里。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海權抗衡壓制,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J. 西班牙帝國的黃金年代
日不落帝國(1521—1643年) 16及17世紀有時被稱為西班牙的黃金年代(SiglodeOro)。
在16世紀,西班牙就從新西班牙得到了相等於1萬5千億美元(1990年的物價)的黃金及白銀。當時其版圖之廣,使之經常被譽為「日不落帝國」。這個黃金時代中運轉不靈的帝國,其權力重心並非遠在內陸的馬德里,而是塞維利亞。哈布斯堡王朝揮霍從卡斯蒂利亞和美洲殖民地得來的財富,為其利益而在歐洲屢開戰端,數次拖欠借款,使西班牙破產。帝國與卡斯蒂利亞人民的矛盾,終於引發1520至22年的卡斯蒂利亞社區起義。哈布斯堡的政治目標有數:
獲取美洲(金、銀、蔗糖)和亞洲的產物(瓷器、香料、絲綢)。
削弱法國的勢力,並阻止其東進。
維持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霸權,以助天主教抵抗宗教改革。
抵抗穆斯林對歐洲的威脅,尤其針對奧斯曼帝國。
兩位天主教君主(ReyesCatólicos)的政治婚姻,使其外孫查理繼承了卡斯蒂利亞在美洲的帝國、地中海的阿拉貢帝國(包括今義大利大部份地區)、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及弗朗什孔泰的王位。故此,此帝國是以領土傳承而建立,而非征戰。
查理平定了卡斯蒂利亞社區起義後,成為歐洲最有權勢的人,其歐洲帝國無可匹敵,直到拿破崙年代為止。此外,他又嘗試在沃木斯議會遏止宗教改革,但馬丁·路德拒絕公開放棄其「異端邪說」。而且,他對宗教的虔誠,並未能阻止其嘩變的部隊劫掠羅馬教廷。
哥倫布之後,一群稱為西班牙征服者的探險戰士繼續在新大陸開拓殖民地。這些軍隊利用當地族群和國家的爭端以獲益。當地一些勢力為了打敗比自己強大的敵人,而過於渴求與西班牙人結盟,例如印加人及阿茲特克人。後來,其他歐洲殖民勢力都經常利用同樣的戰術。而且,疫病的傳播也使西班牙人更輕易征服美洲大陸。疫病(例如天花)在歐洲常見,在新大陸卻從未出現,使得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這造成勞工短缺,因此殖民者最初非正式地漸漸開始大西洋奴隸貿易(詳見美洲原住民人口歷史)。
當中最成功的西班牙殖民者領袖,可能是荷南·科爾蒂斯。他帶領一支小軍隊,並同時有大約二十萬名美洲原住民的支持,於1519至21年間征服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將墨西哥納入西班牙帝國版圖,作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礎。此外,佛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後來更成為秘魯總督,可說是同等重要。征服墨西哥後,黃金城市的傳言(北美洲的基維拉和西沃拉Quivira、Cíbola;南美洲的黃金國ElDorado)引起更多遠征活動,不過很多都空手而回;即使找到城市的人,都發覺所得的比預期少得多。其實,礦場成立後,美洲殖民地才開始為王室帶來大部分收益,例如波托西礦場(1546年)。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於是攻擊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沖突。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會戰(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和蘭德里亞諾戰役(1529年)受挫。結果,弗朗索瓦退出戰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 帕維亞會戰及奧格斯堡和約(1525—1555年)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會戰中擊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當時,教皇克萊芒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尼亞克同盟戰爭,但是失敗。
後來在1527年,查理漸漸厭倦教皇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系的事務,並攻陷羅馬,使教皇蒙羞。結果,克勉七世與繼任的教皇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
1529年,教皇與查理簽署巴塞羅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系。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而且,西班牙需要出兵,以推翻佛羅倫薩共和國。
1533年,克萊芒七世拒絕讓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麥哲倫主導一支西班牙船隊進行環球航行,途中在菲律賓去世。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JuanSebastiánElcano)將會承繼領導工作,使航行成功。
1528年,著名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里亞(AndreaDoria)與查理五世結盟,打敗法國軍隊,使熱那亞重新獨立,也讓查理有改善財政的機會。同年,熱那亞的銀行首次借貸給查理。
西班牙更積極在新大陸建立殖民地,在1530年代建立新格拉納達(今哥倫比亞),在1536年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
西班牙曾訂立法例,保護其美洲殖民地的原住民,首條法例在1542年建立。法例的法律意義,成為現代國際法的基礎。歐洲殖民者藉著殖民地的遙遠,感到權力受制時,便發動叛亂,使部分新法律(LeyesNuevas)被廢除。後來,約束力較弱的法律訂立,用以保護原住民,但紀錄顯示這些法律效力不足。監護征賦制(Encomienda)重新建立,印地安人不受保護,反而受到剝削。
1543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宣布首次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結盟,並與奧斯曼軍隊佔領西班牙控制的城市尼斯。亨利八世雖然不滿查理五世阻止他離婚,但更不滿法國,所以跟查理五世一起侵略法國。雖然西班牙在薩伏伊的切雷索萊戰役遭受重大挫敗,但法國仍然難以威脅西班牙控制的米蘭,又在北方敗於亨利八世,故此被迫接受不利的條件。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領導奧地利軍隊,繼續在東方與奧斯曼軍隊交戰。查理則處理早前未解決的國內問題,由路德派德意志諸侯及其他新教邦國組成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
這個同盟已經跟法國結盟,並阻止一些德意志人企圖破壞它的行動。可是,法王弗朗索瓦在1454年戰敗,使其與新教徒的同盟瓦解,令查理有可乘之機。首先,在1545年,特倫託大公會議舉行,查理嘗試進行和談。然而,新教領導層在會上感到被天主教徒出賣,於是參與由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茨發動的戰爭。於是,查理帶領來自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入侵德意志,希望能恢復帝國統治。1547年,查理的軍隊在重要的米爾貝格戰役擊敗新教徒,令施馬爾卡爾登同盟崩潰。1555年,查理與新教邦國簽署奧格斯堡和約,並根據他的「統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拉丁語:cuiusregio,eiusreligio)原則,重建德意志地區之穩定,但並不受西班牙和義大利宗教人士的歡迎。查理對德意志的政策,令西班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天主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保護者。這樣的先例,在七十年後令西班牙參與戰爭,並結束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查理決定多在海岸與奧斯曼軍隊作戰,結果牽制了奧斯曼軍隊企圖在地中海東部進侵威尼斯共和國領土之攻勢。當奧斯曼軍隊進犯西班牙東岸,查理才親自率兵進攻非洲大陸(1545年)。 聖康坦到勒班陀戰役(1556—1571年) 查理五世唯一合法婚姻所生的兒子腓力二世(1556至98年在位)與叔父斐迪南一世瓜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腓力二世視西班牙為他帝國的基礎,但西班牙人口僅有法國的三分之一,難以為帝國提供足夠的兵力。後來,腓力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聯姻,使西班牙與英格蘭結盟。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深具野心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與西班牙發生沖突。腓力二世繼位後,繼續進行西班牙與法國的戰爭,先後在皮卡第的聖康坦戰役和格拉沃利訥戰役擊敗法軍。1559年,兩國簽署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永久確認西班牙在義大利的主權。和約簽署後慶祝典禮舉行,亨利參加馬上槍術比賽時被斷矛插中,數天後去世。在往後的三十年,法國陷入長期內戰與動盪,故此不能在歐洲強國競賽中與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競爭。於是,由1559至1643年,沒有法國威脅的西班牙國力達到巔峰,版圖擴張至最大。
1557年,腓力二世統治的西班牙面對破產,於是給熱那亞銀行財團發展的機會。它們使德意志銀行集團陷入混亂,並取代富格爾家族(TheFuggers)成為西班牙的金融巨頭。哈布斯堡王朝制度累贅,熱那亞銀行為之提供流動借款和可靠的穩定收入。王朝則協助銀行,將塞維利亞不太可靠、來自美洲的白銀迅速運到熱那亞,以提供更多資本。
1565年,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PedroMenendezdeAviles)創立聖奧古斯丁,並建立殖民地佛羅里達。後來,法國海軍軍官讓·里博(JeanRibault)與150名同胞企圖在西班牙佛羅里達建立非法殖民地,不久後被德阿維萊斯擊敗。聖奧古斯丁很快就成為重要的戰略地點,讓滿載金銀的西班牙船隻從新大陸的殖民地航行到西班牙。
同年的4月27日,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MiguelLópezdeLegaspi)在菲律賓創立首個永久的西班牙殖民地,馬尼拉大帆船正式開始服務。這些大帆船把貨物經太平洋從亞洲運載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爾科;然後,貨物又在墨西哥運上西班牙珍寶船隊,最後運返西班牙。1572年,西班牙為了促進此貿易活動,建立了馬尼拉。
當時,西班牙需要軍隊負責佔領葡萄牙,以穩定對其之統治。而在1576年破產的西班牙,就仍然在恢復元氣。1584年,奧蘭治的威廉被一名神智不清的天主教徒刺殺。這位受尼德蘭人歡迎的抗爭領導人之死,似乎能令戰爭結束,但事實恰恰相反。1586年,伊麗莎白一世出兵支持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其部下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Drake)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攻擊西班牙商船,並特地主動進攻港口加的斯。1588年,為了停止伊麗莎白一世的干預,腓力派遣無敵艦隊以攻擊英軍。當時天氣良好,英格蘭派遣較小型和敏捷的戰艦,而且得到在尼德蘭的間諜幫助,得以做好做戰准備。結果,英軍擊敗了為數更多、防備更佳的西班牙戰艦。雖然西班牙遭受重大挫敗,但隨後的德雷克—諾里斯遠征(1589年)是英西戰爭(1585至1604年)的轉捩點,使西班牙占上風。幾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艦隊是歐洲最強,直到1639年的唐斯戰役中,逐漸疲乏、弱態漸現的西班牙被尼德蘭海軍擊敗。
法王亨利二世去世後,西班牙參與法國的宗教戰爭。1589年,瓦盧瓦王朝最後的國王亨利三世在巴黎城外去世。其繼位者、首位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納瓦拉的亨利四世是能力出眾的領導者。他在阿爾克戰役(1589年)和伊夫里戰役(1590年)擊敗法國天主教聯盟,取得重要勝利。腓力二世堅決要阻止亨利成為法國國王,於是分派軍隊到尼德蘭,並在1590年入侵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