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灣能釣到什麼魚

墨西哥灣能釣到什麼魚

發布時間: 2022-09-21 02:15:14

Ⅰ 美國紅魚的釣魚方法

美國紅魚,原產於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灣,又名紅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學名Sciaemops Ocellatus。外形與我國出產的大黃魚較為相似,但因其體色隱約泛紅,故名「美國紅魚」(以下簡稱「紅魚」)。紅魚雖屬於暖水性魚種,但它適應環境能力較強,能耐低溫,在攝氏2度至33度范圍均能存活,18度至30度其生長速度最快。紅魚食性范圍較廣,對餌料要求不是很高,小雜魚、蝦、貝類及人工餌料均能滿足其生長需求。紅魚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主要是該魚的肉質細嫩、少刺,其外觀色澤鮮艷,食用味道鮮美。據測定,紅魚的蛋白質含量比大黃魚高,但脂肪含量低,屬於上等的海味珍品。
由於紅魚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我國於1991年開始引進並進行繁殖,初始僅限於南方的熱帶水域,後隨繁殖、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養殖范圍由南至北,不斷得以擴大。青島海域大面積利用網箱養殖紅魚大約始於2000年前後。不少養殖單位及個人,為加快周轉,早得效益,只在水溫適宜得季節,由福建等熱帶水域引進體重大約在300-500 克左右的魚苗,直接放於網箱養殖,經幾個月的育肥促長,體重接近1000克左右時進入市場。養殖過程中,由於台風及網箱破損等原因,致使紅魚逃逸數量巨大,且個體較大。近幾年來,在網箱周圍及附近的灘塗、磯礁、防波堤等地方均有釣獲。如潮水適時,又逢魚群,其釣獲量頗豐。所釣紅魚體重也大小不一,小的300克左右,大者接近4000克,這些紅魚到底全部是逃逸的還是有一部分是逃逸後在自然水域繁殖的,筆者由於缺乏相關知識及調查,不敢妄下結論。紅魚生性兇悍,有蠻力,由於口吻較大,吞食兇猛,釣獲時非常刺激,極有樂趣。
下面就青島海域紅魚的幾種釣法簡述如下,有條件的釣友不妨一試:
1、筏釣
經養殖單位或個人許可,可乘其交通船登上養殖紅魚的魚排(由幾個或數十個養殖網箱通過木板聯結而成),選擇網箱的之間的縫隙或拆去魚網的空格,下線垂釣。釣具最好使用手線。由於紅魚的力氣較大,一般選擇8號左右(粗線也可防止勒手)的尼龍線為主線,長度視水深情況確定,末端拴50克左右中通活動鉛墜,在墜前40厘米及墜後各拴18號丸世魚鉤(其他鉤門較寬的長柄鉤亦可),腦線採用4號線即可,長度30厘米左右。垂釣時鉛墜著地,緊線後,一餌落底,一餌離底10厘米左右,要不時提動或移動魚線,使水下的魚餌呈活動狀,以便吸引紅魚吞食。為享受手感而不願用手線的釣友(如筆者)也可用較硬的船竿或短海竿,鉤、線、墜要求及釣法基本同上,只是主線可稍細一些。市場在賣的筏釣竿由於太細軟,不容易控制上鉤的紅魚,魚在沖撞時極易掛在懸垂的魚網上,造成竿折、線斷、魚亡,所以極不實用。既是用手線或船竿、海竿,中魚時也需迅速上提,盡量控制魚的沖撞范圍,以免掛鉤跑魚。魚餌最好採用養殖場日常投放的面條魚,也可用白蝦、離蝦,沙蠶及岩蟲勉強可以,只是容易招引小黃魚(六線魚)、小黑頭(君魚)咬鉤,摘鉤掛食太耽誤時間,容易喪失釣紅魚的良機。之所以選擇網箱的縫隙或空格垂釣,是因為養殖者往網箱里撒餌料時,有不少餌料通過網箱的網眼遺漏下落,而逃逸的紅魚早已習慣於食來張口,坐享其成,因此巡遊范圍不大,久居不離。由於紅魚具有聚群習性,一旦有魚開口咬鉤,便可連續上魚。
2、磯釣或防波堤釣
晚秋、初冬季節,由於水溫下降,(低於10攝氏度時)紅魚已停止生長,網箱里的成品紅魚大多已進入市場,即便還有沒賣出的,有條件的養殖戶也將紅魚移至室內飼養,而無條件進行室內養殖的,養殖戶也絕少或不再向網箱投放餌料。此時,生活在網箱附近的紅魚(逃逸的),無奈地結束了食來張口的貴族生活,要生存就必須走出來自己打食。這時再在網箱上垂釣無異於空耗大好時光了。網箱養殖,為避風浪大多選擇在港灣附近或水質較好的灣汊里。紅魚大概沒有大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習性,即使離開網箱區域,也不會走的很遠,這時,養殖區附近的磯礁或港灣的防波堤,便成了垂釣紅魚的極好釣點。由於磯礁或防波堤上長滿海草和貝類,又是小魚、小蝦會聚的地方,自然就成了紅魚的覓食佳地。如同垂釣其他海魚一樣,垂釣紅魚也要選擇適當的潮時,否則容易事倍功半。在青島地區,根據筆者的實踐及其他釣友的經驗,紅魚咬鉤的高峰期在滿潮前的一個小時左右,或低潮初漲後的一個小時左右,其他時間便所獲了了,即使有魚,也是極個別的散兵游勇,極難群聚。在磯礁或防波堤上垂釣,最好選用5米左右的硬調磯釣竿,阿波的浮力可以稍大一些,主線6號、腦線4號即可,魚鉤還是選用丸世18號或其他鉤型、大小相似的。首選魚餌還是小面條魚,因為紅魚對它是認知的,畢竟是它的一種習慣餌料;小蝦和岩蟲也不錯,還可以兼釣真鯛(海鮒)、君魚(黑頭)。紅魚咬鉤兇猛,吞食餌料後掉頭就走,從不送漂,所以,當看到阿波下沉後,一兩秒後即可抖腕剎鉤,提魚上岸。連續釣到兩叄條紅魚時,即可判定已經遇到魚群,這時最好能用海水浸濕的玉米面加蝦糠(做海米剩下的皮和碎屑)或砸碎的貝類打窩,這樣可較長時間地留住魚群,增加魚獲。
3、灘塗釣
在沒有磯礁或防波堤的灣汊周邊,只要灣汊里有過養殖紅魚的網箱,特別是確認曾經逃逸過紅魚,其灣汊的灘塗,也是垂釣紅魚的佳地。灘塗垂釣紅魚,最好選用3米左右調性較硬的海竿,鉤、線、墜的配置如同筏釣一樣,餌料也不外乎上述幾種。灘塗釣紅魚,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好潮汛,即滿潮前的一小時左右,其餘時間魚獲均不理想。灘塗最好是沙石混雜。再就是拋竿不能太遠,水深一米左右即可,特別是夜間垂釣,由於紅魚不受驚嚇,敢於在淺水區覓食,有時就洄遊於潮頭,水深半米左右,離岸也就三五米遠。以上是筆者在青島附近海域垂釣紅魚的一管之見,其他海域是否適宜不得而知,不妥之處還望釣友特別是青島地區的釣友們指正。

Ⅱ 淡水食肉魚有哪些

1、黑魚

黑魚性情兇猛,營底棲生活,屬於肉食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淺水區。黑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

2、黃顙魚

黃顙魚,屬淡水底層魚類,白天喜歡棲息於水底層,不常活動,夜間游至水體的中、上層覓食。黃顙魚為溫和肉食性魚類,喜食小魚、小蝦、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飼料。

3、鯰魚

鯰魚是肉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少刺、美味濃郁,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營養豐富,尤其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4、黃鱔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魚。黃鱔之攝食多屬啜吸方式,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即張口啜吸。

5、刀鰍魚

淡水魚,棲息於礫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於石縫或洞穴中,分布於淮河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廣,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部分植物為食,適水溫為24 - 28℃,喜好弱酸性的軟水。

Ⅲ 誰知道這是什麼魚

  • 如圖 , 人工繁育的 Electric Blue Acara秀美安迪麗魚、藍寶麗魚 學名

  • 慈鯛科Cichlidae安迪麗魚屬Andinoacara 熱帶魚類

  • 下圖為 秀美安迪麗魚 Andinoacara pulcher(藍寶麗魚 Aequidens pulcher),

  • 棲息在帶混濁的靜水或清澈的開放水域,肉食性,以昆蟲、甲殼類、蠕蟲等為時。

Ⅳ 世界十大淡水魚叫什麼名

第十名鱷雀鱔

鱷雀鱔(Alligator Gar)是北美7種雀鱔魚中最大的一種,能長到300多磅,它們主要分布在從墨西哥到美國弗羅里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蘇里河和俄亥俄 河下游,以至尼加拉瓜境內的兩個湖泊。用輪竿釣上來的雀鱔的世界紀錄是279磅,由比爾·弗爾瓦德於1951年在德克薩斯州釣獲。雀鱔的長滿利牙的大口以及它在吞餌前喜歡拖著游一段距離的習慣,使得它很難上鉤,因此,許多漁人更喜歡用魚叉來捕獵,不用「大浮釣」法來釣取。大浮釣是一種延線釣法,是用一大塊泡沫塑料作浮漂,拴一節4英尺長的PVC(聚氯乙烯)管子或用一節樹枝拴在結實的連結環上,在連結環另一頭繫上2英尺長的金屬腦線拴鉤。漁民用切成塊的鯉魚肉作釣餌,夜晚時在水面一次投下許多大浮釣。

雀鱔在吞食前喜歡銜著釣餌在水面游,由於PVC細管和大浮漂能隨之移動,沒有拉力,因而不會引起雀鱔的警覺。雀鱔上鉤後會跳出水面,然後是猛拽釣線或是在船邊翻滾,我們帶著棍子制服它們,但棍子也往往被弄斷。德克薩斯州不少水庫的雀鱔如此之多,以致像克魯格這樣的漁民將它們運到路易斯安娜州的魚市上去出售。由於這種魚數量很大且對其它魚類有害,德克薩斯州「公園和野生動物局」發放許可證,允許商業性捕魚。雀鱔魚肉味鮮美,但加工起來不容易,宰殺雀鱔需要一把砍刀,一把剪金屬薄片用的平頭剪和一把大號的魚片刀,我們甚至開玩笑說要用鏈鋸來剖開它。

(可及性:4分——有的地方很易到達;謹慎性:4分——警惕性相當差;豐富性:3分——有些水域數量很多;最大重量:8分——300磅並不鮮見;實際重量:7分——100多磅的很常見;兇猛性:8分——很兇猛,一旦讓它掩藏起來即無法釣上來;非凡性:10分——常跳,能猛拉猛拽,在水中翻騰打滾。總分44分,名列第十。)

第九名王鮭(大鱗大馬哈魚)

在阿拉斯加的凱耐半島,一位釣手同王鮭(Chinoodsalm on)搏鬥了36小時,當時有一些電視攝像師在場,想攝下這項新世界紀錄,但結果是線斷魚逃。「釣這種魚就像在打仗一樣,阿拉斯加的戶外活動愛好者兼作家克里斯·巴汀說道:」它沖撞起來就像火車頭一樣,能一口氣拉走數百英尺的釣線,然後便潛到水底攢力氣,如果在它試圖休息時你的釣具不能牽動它,你也許得等上一天,而要是你的釣具經不住考驗,你最好還是呆在家裡別出來。「王鮭是為了產卵才游入江河的。當它們處於魚苗和幼鮭階段時在江河生活一兩年,待到長成兩三歲的成鮭便游回海洋。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最後再游回它們出生的河流產卵,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自然生長的王鮭分布在南到加利福尼亞,北到北極南邊的這一大片地區。現在人們已成功地將它們移殖到北美五大湖區和一些大型水庫中,但王鮭之王仍只在阿拉斯加才有,那裡的河流里有許多60磅的大傢伙。1985年5月17日,拉斯·安德生在凱耐河創造了97磅4盎司的世界紀錄。王鮭能游多快?巴汀說:」當愛到鯨的追逐時,它們由於游得太快停不下來而常常飛落到海灘上。「王鮭上鉤後會耍各種花樣力圖掙脫,它們能像二戰時的日本的神風隊那樣以身體撞船,能撞扁鋁質船體,能破壞木製船頭,它們能跳到船上、岸上,能輕易地破壞質量不是太好的釣具。阿拉斯加的王鮭長的這么大,也許是因為在寒冷的、流速很快的水中作長途遷徙需要非凡的耐力和力量,巴汀說:」阿拉斯加王鮭身上的脂肪比任何別的地方的魚都要多,在育空河,王鮭能夠在60天里不吃任何東西遊上2000英里。「

(可及性:4分——相比而言較易到達;謹慎性:6分——大多數剛游入江河的王鮭沒見過擬餌,吃鉤很大膽;豐富性:6分——相對來講數量不少;最大重量:6分——約100磅;實際重量:7分——許多魚達到50磅;兇猛性:7分——很兇猛;非凡性:9分——抓牢釣竿,記住它跳的次數,要隨著它跑,別讓它把釣線拉盡拉斷。總分45,名列第九。)

第八名巨骨舌魚

作為一名魚類學家和耶魯大學的戶外活動計劃專家,艾德·米格道爾斯基有機會到世界各地釣魚。他的一個「難忘的記憶」是1953年在蓋亞那(當時為英屬蓋亞那)的儒普魯尼河遇到的一條巨骨舌魚(Pirarucu)。他共釣到過兩條這樣的魚,一條長5英尺、重93磅,另一條長6英尺4英寸,重148磅,令人嘆為觀止。米格道爾斯基和兩名馬可西部落的土著人經過1小時40分鍾的搏鬥才將這條大魚弄上他們的獨木舟,魚的身軀幾乎和小船一樣長,它的重量使船隻剩下3英寸露在水面上。他的釣魚成果成了國際新聞,《紐約時報》在頭版作了報道,一些科學雜志也相繼轉載。巨骨舌魚是一種老的魚種,它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熱帶叢林水域中,它們常見於巴西、秘魯的亞馬遜河流域,以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遜水系的支流中。這種龐然大物長著尖而長的頭、青色的金屬般的背、古銅色的側部和大塊的鱗片,有的鱗片邊緣顯出鮮艷的紅色。巨骨舌魚主要棲息在水流緩慢的河裡,甚至能在含氧量很低的水域生存,因為它有巨大的氣囊,這種氣囊是由肺葉的組織構成,可以充當附加的呼吸器。它也能像大西洋的大海鰱一樣浮到水面吸氧。米格道貌岸然爾斯基指出,可根據巨骨舌魚常潛伏在水面障礙物下,伺機張開巨口吞食獵物和釣餌,這種魚上鉤後雖然不跳出水面,但也拚命地擺動身軀或在水面使勁翻滾。

(可及性:10分——很少有人能到達最佳的垂釣水域:謹慎性:5分——超級食肉魚;豐富性:7分——特大的巨骨舌魚很少見;最大重量:6分——或許有200~250磅;實際重量:6分——大的巨骨舌魚在50~100磅之間;兇猛性:6分——上鉤後掙紮起來兇猛有力,但結實的釣具是可以釣起大魚的;非凡性:6分——不跳出水,便擺動起來能令一大片水面沸騰起來。總分46,名列第八。)

第七名六須鯰

世界上最長的淡水魚無疑是白鱘,但緊隨其後,並且更加神秘的便是六須鯰(Wels)——一種據說可達16英尺長,650磅重的蛇狀大鯰。但是沒有照片,也沒有骨架等任何實物可以證實。有關它的傳說廣為流傳,引人入勝。六須鯰到底有多大?釣癮十足的英國釣魚專家兼釣魚專欄作家凱文·麥道克斯在《鯰魚》一書中描繪了他在歐洲各國追蹤六須鯰的釣魚旅行記,他說,耐心、適合的釣具以及對出產六須鯰的水域情況的了解是釣獲50磅以上大鯰的必要因素,麥道克斯的釣魚隊在德國的施納肯賽河釣起150多磅的六須鯰。大多數歐洲大陸國家的河流和水庫中都生長有六須鯰。英國的水域也引種了這種魚,但它們的最大體型似乎小了一些,據悉最大的六須鯰生長在俄羅斯、土耳其和東歐國家。和美洲鯰魚一樣,六須鯰也喜棲息在洞里或水下雜物中間,大的鯰魚主要在夜間或光線較暗時進行捕食,這種食肉魚類什麼都吃,從不錯過任何捕食機會,麥道克斯成功地釣上六須鯰的釣餌包括「湯元」——是用麵粉和成面團再捏成一個個面球煮熟而成,用活鯉魚或魚肉塊做釣餌效果也是不錯的。大鯰魚上鉤後會猛烈地擺動身體、打滾或作距離不大的有力沖刺,釣它們要用9~12英尺長的結實的釣竿。

(可及性:6分——西班牙、法國和德國境內的釣點很方便即可到達,而俄羅斯等國的釣場較難去;謹慎性:8分——很難上鉤且密度很小;豐富性:7分——中等大小的六須鯰數量並不很少;最大重量:8分——今天特大的六須鯰也許存在;實際重量:6分——很少釣起100磅的大鯰:兇猛性:6分——力量很猛;非凡性:6分——逃跑時力量巨大,但不是特別難對付。總分47,名列第七。)

第六名哲羅魚

哲羅魚(Taimen)和多瑙河哲羅(Huchen)同屬鯖科魚類,廣泛分布於歐洲大陸、俄羅斯和中亞地區。有記錄的最大的哲羅魚重231磅、長84英寸,是1943年在扣圖伊河上用商業捕魚網捕獲的,最大的多瑙河哲羅重132磅、長73.2英寸,是1873年在多瑙河上捕獲的,而釣上來的多瑙河哲羅的世界紀錄是1985年在奧地利創造的,重76磅11盎司。美國西雅圖的克賴因伯格環球旅遊社的約翰· 拜茲,曾到西伯利亞對哲羅魚進行了幾次實地考察,拜茲認為:「它們像是大馬哈魚同北美狗魚的雜交魚。哲羅魚是頑強的、 刁 鑽的對手,在它上鉤後的頭10分鍾里,你完全被它支配著,一條60磅的哲羅魚跳出水面幾次以後,便朝附近的水下障礙物游過,如果還掙不脫鉤,就會使勁向下游逃跑,如果你運氣不錯,能與之相持半個小時,它就會乖起來了。」「哲羅魚絕對是淡水魚中最兇猛的一類,我曾遇到過它們將三角錨鉤全部拉直,它們的像刀片似的利齒甚至能咬斷金屬腦線。」哲羅魚是極富侵略性的食肉魚,根據拜茲的同伴湯姆·耐特的介紹,他們曾剖開過一條80磅重的哲羅魚,在其腹內發現4條大馬哈魚,每條都有四五磅重,還有一名研究人員發現一條11磅的死哲羅魚,它正試圖吞下一條和它體重相同的11磅的白斑狗魚。釣哲羅魚的人常用模仿冬鼠和旅鼠的擬餌,哲羅魚特別愛吃徙途中橫渡河流的旅鼠。 茲說,最好的釣餌是6英寸長的鼠狀擬餌。

(可及性:8分——需要大量的時間,但去的路線並不難;謹慎性:6分——目前的哲羅魚還不怕人,但很快就會變得謹慎起來;豐富性:7分——僅僅根據估猜,大哲羅魚很希罕;最大重要:6分——也許有100磅;現實重量:5分——20至40磅重;兇猛性:7分——較凶,但比其它一些猛魚遜色;非凡性:9分——像特種空降兵,逃跑起來飛快。總分48,名列第六。)

第五名新幾內亞鱸魚

在新幾內亞群島的第二大島新不列顛島南部海濱的釣魚營地,有這樣一句俗話:「釣線越粗,斷線的聲音就越響。」莫爾斯強調說,釣這里的魚要用40磅釣線接80磅的金屬腦線,用大號錨鉤掛8英寸長的釣餌,並配以非常結實的碳素混合竿,他說:「魚上鉤後一寸也不能讓它。」但做到這一點是幾乎不可能的。這里水流湍急,速度達每小時5海里,而且水中還有浮木雜草,地形異常復雜。有魚咬鉤啦!竿尖立即被拉得直指水中。釣手掙扎著想保持平衡,但還是被巨大的拽力一步步拖到船的邊緣……最後,當魚拉著小船逆流游去時,優質尼龍線還是從繞線輪上連根斷掉。嘣;前面提到的那句俗話應驗了。莫爾斯說,新幾內亞鱸魚有兩種,一種叫黑鱸,主要生在急流中;另一種叫花斑尾鱸,生活在河流上游。鱸魚都長著德國獵犬似的利齒,力如蠻牛。據說曾見過70磅的大鱸,但大多數用鉤、線釣上來的魚是18~30磅。一盤48磅鱸魚是曾釣出水的最大的魚。

(可及性:10分——很難到達;謹慎性:8分——大魚對船的發動機聲和擬餌很快就警惕起來;豐富性:5分——目前那裡魚很多,關鍵是怎樣到那裡去把它釣上來;最大重量:5分——達到50磅的魚顯然不多;典型重量:4分——是前十名中最小的魚之一;兇猛性:10分——在同一個重量級中它是最兇猛的;非凡性:7分——新幾內亞鱸魚花樣不少,但從不跳出水面。總分49,名列第五。)

第四名尼羅河鱸魚

這種食肉性魚吃食很兇猛,上鉤後,它會不停地跳出水面,試圖脫鉤。尼羅河鱸魚是踞蓋魚科的最大成員,據說曾有過400多磅的大魚,但國際釣魚聯合會的世界紀錄是191.5磅,由安迪·戴維森1991年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上釣獲。尼羅河鱸是非洲許多水域土生土長的大魚,本世紀50年代,人們在克約伽湖放養了這種魚,讓尼羅河鱸來捕食當地漁民不捕的小麗魚科魚類,這樣,鱸魚就能長得更大且肉質會更鮮美在人們還未來得及對在克約伽湖放養鱸魚的影響進行評估之前,尼羅河鱸已經被引進維多利亞湖。10年之間,克約伽湖的河鱸已經站穩腳跟、繁衍後代了,到了80年代,尼羅河鱸已成為維多利亞湖上的主要肉食性大魚。它們以幾十種小魚為食,並使其中的幾種已經滅絕。引進河鱸給湖中的土生魚帶來災難並使商業捕魚量減少,但另一方面,它們的成長也給這一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垂釣魚種。我們可以預言,維多利亞湖上將會產生更多的垂釣紀錄。

(可及性:8分——遠在非洲,但有路線可達;謹慎性:6分——有人說它們很容易咬鉤,但大傢伙肯定難上鉤;豐富性:7分——在維多利亞湖很多;最大重量:8分——可能達400磅;實際重量:6分——大多數河鱸重50至100磅;兇猛性:7分——力大無比,但只在開闊水面掙扎,熟練的釣手加上好的釣具很少讓魚脫鉤。非凡性:10分——能跳出水面多次,並猛力掙扎。總分52,名列第四。)

第三名: 大頭魚

英國釣魚專家約翰·威爾遜聲稱:「沒有任何魚可以同巨大的大頭魚相提並論。」用四五十磅拉力的線同一條中等個頭的大頭魚鬥上幾個小時之後而它竟沒有一點疲倦的跡象,這是常見的事。它的一次沖鋒就可以將全部釣線從繞線輪中拉盡,垂釣者要麼跳下激流著魚游,要麼站在原地等著釣線被魚拽斷後像子彈一樣回來。大頭 魚能夠長到100多磅重,9英尺長。但是,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難釣的淡水魚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蠻勁以及所棲息的環境,大頭 魚生活在印度山地河流的最湍急的激流中,那裡的水速達到每小時10~15英里。威爾遜和他的同伴安迪·戴維森(他是國際釣魚聯合會尼羅河鱸的紀錄保持者)走訪了印度南部的卡弗里河。這種魚有巨大的鱗片,(大者如手掌!)並長有肥厚的嘴唇,用來吸食小魚、蝦蟹和石質河底上的其它生物。它還長著堅硬有力的大咽齒,能夠嚼碎魚和蝦蟹甚至大號魚鉤。至於釣餌,威爾遜和戴維森用印度南部的主食 谷粉和成面團,做成球狀釣餌,或用6~8英寸長的魚作活餌掛釣,為了保持釣餌在激流中不被沖走,需用3~6盎司重的大墜,大頭魚的吃食動作很兇猛,不像它的近親鯉魚那樣小心謹慎。

(可及性:10分;謹慎性:7分——只要能到那兒,它就吃你的鉤;豐富性:7分——到了那裡,那裡就有魚;最大重量:7分——也許有100磅的;實際重量:能釣到40~60磅的;兇猛性:10分——地形越復雜, 魚就越凶;非凡性:8分——跑起來力大無比。總分55,名列第三。)

並列第一名:白鱘

白鱘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已有報道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於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於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由於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於40英寸以及大於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現在,「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後都會反復跳出水面,然後拚命掙扎著沖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可及性:10分——鱘魚棲息地很難到達:謹慎性:7分——僅據猜測:豐富性:6分——在某些地區,有的鱘(如白鱘)100磅以上的數量較多;最大重量:10分——現在的最大鱘魚可能不超過2000磅,但500磅以上的白鱘還是有的;實際重量:10分——200礦業的鱘很常見;兇猛性:8分——勁頭很大;非凡性:10分——上竄下跳,會沖刺,到了船邊便拚命打滾。總分61,並列第一

第一名:亞馬遜鯰魚

鯰魚王

在距亞馬遜河幹流數百英里之外的一些支流河水湍急。當地的集市上能見到體長超過10英尺的大鯰魚,小河尚且如此,那麼游弋在幹流的魚有多大呢?「我剛放下釣鉤往下一看,就意識到我的50磅拉力的線不消半分鍾就要斷了。」一位名叫透德·史密斯的釣魚能手1989年在《釣魚迷》雜志的文章中這樣寫著。這是他第一次試釣亞馬遜巨鯰,釣點在玻利維亞境內的上亞馬遜河的支流 拜尼河上。當地的印第安人對透德的大塊身材和力氣表示欽佩,但卻瞧不起他的通常用來釣北美狗魚的釣具和50磅的釣線,他們說,「這只能逗巨鯰。」盡管透德也釣上過重達80磅的大魚,但以前從未見過的巨鯰還是一再斷線而去。透德還告訴我們一些傳說,說巨鯰能拖著獨木舟任意遨遊,甚至將人從船上拖下水、咬掉人的手指等。有兩次,他用鯊魚鉤掛10磅重的魚作釣餌,然後拴400磅拉力的線並把線系在樹上——而第二天,樹和釣線全不見了……科學家米切爾·戈爾丁教授從1976年開始研究亞馬遜諸支流的魚類和漁業資源,他說他曾見到過250磅、7.5英尺長的巨鯰,國際釣魚聯合會的紀錄是256磅9盎司,由基爾伯特·福南迪斯於1981年在巴西的索利莫斯河釣取。1914年,當泰迪·羅斯福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亞馬遜河時,一名隨隊醫生量到了一條9英尺多長的巨鯰。

這類魚的紡錘形的體形使它有足夠快的速度在湍急的河水中洄遊,也使得用常規釣具釣它們的人屢屢斷線折竿,束手無策。和巨鯰同屬一科的另一種亞馬遜鯰魚,其強健有力的身軀也能長到250多磅,它吃食許多魚類,因而可用活餌或塊狀肉餌來釣取。當地人喜歡用放手線釣法。要在它們生活的急流中用輪竿來垂釣,顯然,它們是難以征服的。一向樂觀的透德相反,200磅的釣線接同樣拉力的金屬腦線,配以大墜和鯊魚鉤,完全能夠釣上300磅的大魚。只要沒有水下樹樁之類的雜物,結實的海竿可以釣上幾百磅的大傢伙。記住,同大魚搏鬥時要系好船上保險帶或穿上救生衣,以防不測。最近,科學家們指出,捕魚量的增加已經危及巨鯰的生存,與世界各地的情況相似,這些形體碩大的傢伙數量正在銳減,也許今後幾年是釣巨鯰的最佳時期。

(可及性:10分——它們生活的地區很難、甚至幾乎無法到達;謹慎性:5分——它們是無所顧忌的吃食機器;豐富性:8分——不詳,不同地區密度不同;最大重量:10分——也許是淡水中最大的肉食性魚類;實際重量:10分——好的釣具能釣上二百磅巨鯰;兇猛性:10分——力可拔樹;非凡性:8分——拉力巨大,但不跳出水面。總分61,名列第一。)

Ⅳ 大西洋什麼魚多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著實有難度,我們人類目前對海洋的認知還很不全面,海洋中和海底世界的生物種類只能靠商業捕撈、探測器和潛水等方式進行了解,那麼海洋魚類有多少種、每種的數量有多少更是無從得知。

長期以來,對於一個海域中的魚類資源,主要依靠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統計。第一種是通過商業捕魚、水產銷售和休閑捕魚等方面的記錄數據,能夠很直觀看到某個區域每年的各種魚類捕撈數量,然後可以估算當地這種魚的種類和數量。但是,這個方法有明顯的缺點,就是漁民的捕撈帶有很強的傾向性,就是哪裡容易捕到魚,就喜歡到哪裡去,在一定程度上會拉高這些魚類所佔的比例。

第二種方法就是科研機構通過采樣測算出的數據。科學家們在一個海域內,選取許多典型點位,模擬漁民的方式即拖網法進行捕魚,盡量追求平均化、全覆蓋、多時段,減少漁民的那種商業傾向,這樣結果會比較精確一些。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陷,比如對深海魚類采樣效率不高,對經常遷徙的魚類易重復計算等。後來,藉助水下機器人、水下聲吶等高新技術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洋魚類資源的研究水平。

拿大西洋來說,要說那種魚最多,可以綜合濱海各個國家每年的漁業資源報告,結合科學家們在該海域的眾多科研成果,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這么一個結果,那就是金槍魚的數量估計最多。

一方面,沿海各個國家再漁業資源報告中,金槍魚都榜上有名。另一方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金槍魚的6個種類,在大西洋里都有分布。第三,在金槍魚屬中,鰹魚身形最小、數量也最多,一下子拉高了金槍魚類的總體數量。在所有捕獲到的金槍魚中,黃鰭金槍魚產量最大,以它為代表的金槍魚,由於營養價值非常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大西洋作為第二大洋覆蓋了地球的五分之一,包含111866公裏海岸線。 北大西洋是所有大洋中最鹹的。全球魚類捕獲量的20%來自大西洋。 科學家和地理學家從南北兩個方面將大西洋大致分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各有不同的洋流,影響世界各地的天氣。 海洋不會像池塘里的水一樣靜止不動。它移動起來更像輸送帶,這是由大范圍的溫度和鹽度變化所驅動的。快速移動的表層流和緩慢移動的深海流都使水在全球循環。

海水不斷試圖找到平衡。溫水比冷水密度小,所以當水冷卻時,它會下沉,溫水會代替它。含鹽量高的水也會流入含鹽量低的水中。這些因素驅動洋流,這一過程也稱為溫鹽循環。 墨西哥灣暖流加熱海水,然後溫水向北移動,迫使冷水下沉並向南移動。隨著洋流向南極洲移動,上升流將冷水推回表面,推動洋流向世界各地流動。科學家估計洋流一次旅行大約需要500年。

大西洋是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的家園,既有可以在海面上觀察到的,也有人類幾乎看不到的。 大西洋充滿了生物多樣性。在海底1000多米處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珊瑚、魚類和軟體動物。 許多其他動物生活在大西洋,從海豚到海龜。 大西洋中最多的魚類是天使魚。 有大約100種不同種類的天使魚生活在大西洋,天使魚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河流中,另一種生活在鹹水中,通常被稱為海洋天使魚。

這兩種魚之間也有一些區別,比如從它們的身體描述來看:天使魚淡水呈三角形,長度只有幾厘米,海洋天使魚可以長到幾十厘米,顏色鮮艷。 這兩種類型都很難在室內水族箱中飼養,因為它們生活在非常特殊的水域條件下,並且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水域變化的影響,所以當變化太大時,它們很容易死亡。淡水天使魚可以生活在干凈的水中,溫度在25到30度之間。當繁殖季節到來時,雌性淡水天使魚可以一次產卵100-1000枚,幾天後就會孵化。它們通常在平坦的葉子上或水下產卵。

海洋天使魚可以很容易地在淺暗礁中找到它們,深度只有50米左右。海洋天使魚通常獨自游泳,由一隻雄性和一些雌性組成。海洋天使魚直接在水中產卵,並與浮游生物混合直至孵化。它們的圖案和鮮艷的顏色標志著如何容易和快速地找到它們,除此之外,它們的顏色會在成熟時改變。 像淡水天使魚一樣,海洋天使魚也吃一些比它們小的物種,如:小魚、蝦、對蝦和珊瑚中的藻類。海洋天使魚有時也會成為一些較大動物的獵物,如鯊魚、海洋哺乳動物或人類。它通常也被一些在陸地上的鳥吃捕食。

看到這個問題腦海里瞬間跳出來兩種魚,這兩種魚算是北大西洋的標志性海產,也是歐洲近代史的參與者。
第一種魚製成的罐頭堪比生化武器,令人聞之色變,它也是「海上馬車夫」發家的法寶;為了第二種魚,某個北歐小國不惜挑戰無常之一的英國。它倆就是大西洋鯡魚和大西洋鱈魚 。

大西洋鯡是鯡屬的模式種,大西洋鱈魚是鱈屬的代表性物種,這兩種魚算是北大西洋各國漁業的招牌 。 大西洋鯡最長可達45厘米,最重1.05千克。大西洋鯡被瑞典人做成「臭名遠播」的鯡魚罐頭,是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黑暗料理 。 而荷蘭人吃鯡魚雖然不會像瑞典人做的那麼刺激,但也非常豪放,就是用一把小刀將鯡魚去頭去骨去內臟之後,加上一些調料直接生吃。在近代,荷蘭也依靠鯡魚積累財富,為日後成為「海上馬車夫」打下基礎。

荷蘭位於北海沿岸,而北海之後被列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荷蘭人在14世紀就掌握了最先進的鯡魚加工、儲存和運輸方式,依靠販賣鯡魚進行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日後實現了由鯡魚販子向「海上馬車夫」的華麗轉變 。

鯡屬的三種鯡魚佔了鯡科魚類總捕撈量的90%,而大西洋鯡魚又佔了其中的50%以上。
大西洋鱈魚是一種高價值的食用魚,可以長到2米,為了捕撈這種魚,北歐小國冰島不惜三次挑戰英國,這三次大規模漁業沖突被稱為「鱈魚戰爭」。
為了能捕撈更多的鱈魚,冰島在1958年、1971年、1974年三次與英國爆發沖突,最終迫使英國讓步,也讓大多數國家開始宣布本國的200海裏海界,改變了世界海洋規則。
北大西洋的特產魚類還有大西洋庸鰈,是鰈形目(俗稱比目魚)中的最大者,可以長到3米300公斤,極限體型大約3.2米500公斤 。大西洋庸鰈可以潛到2000米深處,在這種魚的胃容物里發現過海豹的殘骸,而庸鰈沒有食腐的習性,所以這種魚有能力捕食海豹。
曾經的全球四大漁場中,有兩個位於北大西洋,那就是北海漁場和紐芬蘭漁場,這兩大漁場的成因都與寒暖流交匯有關 。非洲西南海岸、墨西哥灣、巴西和阿根廷沿岸也有大規模的漁場。

但自上世紀下半葉開始,久負盛名的紐芬蘭漁場就開始衰落,進入無魚可撈的局面。 1992年加國就下達了紐芬蘭近海漁場的禁漁令,消減了鱈魚的捕撈配額,但幾十年過去了,鱈魚的數量並沒有恢復,紐芬蘭漁場難以重現昔日的繁榮。這也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 。

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上層里的魚類,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廣闊水域,是一種大洋性魚類。金槍魚的形狀很奇特,整個身體呈流線型,順著頭部延伸的胸甲,彷彿是一塊獨特的能夠調整水流的平衡板,可以減少它在游動過程中產生的阻力。金槍魚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得它能夠迅速向前沖刺。

金槍魚對環境有獨特的適應能力,它的生長潛力也很大。為了所處的環境,它腹部和背部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是金槍魚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金槍魚腹部的顏色比背部淺,從海裡面向上看它的時候,它淺淡的體色跟海面的顏色差不多;而從天空往下看的時候,它又跟海洋深處水的顏色差不多。金槍魚靠上下體色的差異既能夠躲避空中和大海里的天敵,又能夠巧妙地迷惑其他生物,以便於捕食。金槍魚是一種肉食性的海洋魚類,它們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魚類和甲殼類動物。

金槍魚種群意識很強。如果從飛機上貼著海面往下看,會發現成群的金槍魚排著整齊的隊列向前游動。體小的在前面,體大的在後邊,最前邊的是一條「領頭魚」。因此,在捕撈金槍魚的時候,吸引住這條「領頭魚」是個關鍵。

金槍魚不喜歡強光,如果夜間想利用聚光燈來誘捕就很不容易。另外,金槍魚的嗅覺雖不靈敏,但視力卻相當好,如果往海里扔些小魚,它會很快地發現並且趕來捕食。根據金槍魚的這些生活習性,人們創造了捕捉金槍魚的三種主要方法:竿釣法、圍網法和延繩釣捕法。

金槍魚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魚類,它游泳速度快、旅行范圍遠達數千里,能作跨洋環游。近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對金槍魚進行「標志流放」試驗,他們把捕到的金槍魚標上記號後,再放回大海,觀察它們的洄遊路線,結果漁業工作者從回捕的金槍魚中發現,有一種金槍魚能夠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沿岸游到日本近海,全程長達8500千米,平均每天游26千米;另一種金槍魚橫跨7770千米寬的大西洋只用了119天,每天游的路程都超過65千米;還有一種金槍魚竟然能夠從澳大利亞灣穿越印度洋,最終抵達大西洋彼岸,它的長途洄遊的耐力實在令人欽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64條「高度洄遊魚種」所指的魚種,大都屬金槍魚類。所以,金槍魚不愧是魚類中的游泳能手。金槍魚在整個世界海洋東闖西竄,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所以,有人把它稱為「沒有國界的魚類」。

金槍魚有50多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個兒」比較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體重六七百千克;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千克重,大小相差很懸殊。金槍魚的繁殖能力比較強,一條50千克重的雌魚,每年大約產卵500萬粒,如果這些魚卵都能授精孵出幼魚,並且長成500千克重的大魚,那麼,一條雌魚和一條雄魚就能夠生產出250萬噸金槍魚,這相當於全世界金槍魚的總捕獲量。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絕大部分的魚卵活不到成熟期,能夠孵化出幼魚的只是少數。即使孵化出了幼魚,其中的多數又成了其他成年魚、海鳥和其他海洋動物的犧牲品,而且金槍魚還有同類魚相殘殺的惡劣習慣。所以,幼魚的存活率極低,估計只有百萬分之一二的小生命能長成大魚。不過除了天敵之外,金槍魚在大海里也有保護者,鯨和鯊鯨就是它的好朋友,它們經常游在一起。金槍魚如果碰上了天敵,就會趕趕緊靠近鯨或鯊鯨,藉助朋友的龐大軀體來掩護自己,大有背靠大樹好乘涼之態。

目前,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從事捕撈金槍魚的漁業生產。近年來,世界金槍魚的年產量保持在300萬噸上下,除印度洋以外,一些海洋的金槍魚資源已經充分利用。因此,保護金槍魚資源,也是擺在世界海洋漁業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

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也是重要的捕漁區。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盛產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正在積極發展人工養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個人認為大馬哈魚多!我喜歡吃大馬哈魚。

Ⅵ 墨西哥灣有哪些魚

經常看到的就是沙丁魚和鮭魚和紅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1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1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7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5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0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0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3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