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西班牙式地鐵什麼樣
❶ 深圳地鐵羅湖站的車站結構
車站主體結構為三層四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採用明挖順做法施工。總建築面積為43210平方米。車站裝修設計根據周邊環境的特點,以速度、秩序、安全、通暢、易識別等為前提,力求簡潔新穎、明快大方,體現動感的特色。羅湖站遠期早高峰小時客流量14657人次,設計客流量為19054人次/小時。
地下一層為交通層,其作用主要是把地鐵車站和羅湖口岸、火車站、羅湖商業樓、高架人行平台、下沉廣場及地面廣場聯系在一起,實現地鐵與其它交通工具的換乘。
地下二層為站廳層,主要布置了集散廳(付費區、非付費區)、設備與管理用房及出入口通道等。
地下三層為站台層及軌道層,
站台層採用西班牙式月檯布局即由一個島式月台和兩個側式月台組成。平常使用一個島式月台和一個側式月台。平常使用的兩個月台中,一個側式月台為落客月台,而另外的島式月台則接載從羅湖往機場東方向的乘客。車站總長為354米,交通層總長為411米。
軌道層,羅湖站有三條軌道,兩條靠月台的是常用軌道,另外一條是事故停車軌道。
❷ 地鐵站台選用島式或者側式是出於什麼考慮
車站形式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高架優先考慮側式,地下優先考慮島式,這里有車站結構的選擇。以路中側式車站為例,一般高架車站都是橫牆承重,車站的承重體系主要由道路綠化帶上的墩柱和大蓋梁來完成,側式車站相比於島式車站的優點就在於它能把軌行區帶來的機車和人流壓力以最簡便的傳遞方式由墩柱直接承重。 另外線路對於車站的島側形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受到地形或是地下構築物的影響,線路線間距無法滿足正常的島(側)式,那車站的形式就會相應的調整。比如高架車站站前站後設有道岔,那上下行線間距就會被拉大,普通的側式車站就無法滿足其要求,車站形式就需要調整為島式車站。 還有,「側式站台的存在是為日後方便擴建或者疏導客流「的說法很奇怪,所有車站的客流設計標准都參照遠期高峰小時的客流量,還需要乘以超高峰系數,再結合普通人的佔地面積,站台長度算出站台所需要的實際寬度。一般站台刨去柱子和樓扶梯的寬度,剩下的凈寬(單邊)不會小於2.5m,這也是地鐵規范中規定的站台供行人站立空間的最小寬度。如果發生容量過小的情況,無非設計失誤,或者客流估算失誤。 至於擴建,你要預留介面,站台部分擴建,那是有可能的;要麼換乘車站分期開工,在預留介面處砌磚牆暫時封堵,到時候敲掉磚牆方擴建,那也是很正常的;要是站台整體擴建,對不起,站台擴建了相應的軌行區也要擴出去,搞不好站廳層也要擴建,出入口人防段需要調整,那整座車站即使不是推倒重來,也必須暫停使用——代價太大了。
❸ 深圳地鐵四號線分類(島式車站,側式車展,島側混合車站)
福田口岸站:與東鐵線落馬洲站換乘。福田口岸站的結構共分四層,其中第三層為出境大廳,第二層為入境大廳,而第一層則為車站站廳。兩個側式月台及一個島式站台設於底層,平常使用一個島式月台和一個側式月台。平常使用的兩個月台中,一個側式月台接載從各地往皇崗口岸(2011年的福田口岸站)方向的乘客,而另外的島式月台則接載從福田口岸往少年宮方向的乘客。這種設計在歐洲被稱作西班牙式月檯布局。(地下站)
福民站:福民站的結構共分二層,其中一個島式月台設於下層,而上層則為車站站廳。車站並設有兩條軌道。(地下站)
會展中心站:與羅寶線換乘。會展中心站的結構共分三層,其中第二層為一號線站台,其中第三層為四號線站台,而頂層則為車站站廳。車站並設有四條軌道。(地下站)
市民中心站:兩層結構。地下為側式月台。一樓為車站大廳。二樓為站台。(地下站)
少年宮站:龍崗線和龍華線換乘站。分兩個站廳,兩個站廳分別都是兩層結構。龍華線採用側式站台。龍崗線採用島式站台。一層都是車站大廳。乘客若需換乘須步行135米的路程。(地下站)
蓮花北站:蓮花北站為兩層結構,是島式站台。(地下站)上層為車站大廳,下層為車站
上梅林站:上梅林站為兩層結構,是島式站台。(地下站)上層為車站大廳,下層為車站
民樂站:民樂站為兩層結構,是島式站台。(地面站)上層為車站大廳,下層為車站
白石龍站:白石龍站為兩層結構,是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深圳北站:深圳北站為四層結構。與五號線環中線換乘。三樓為4號線車站,二樓和一樓分別為4號線和5號線站廳,負一樓為5號線車站。龍華線車站為島式站台,環中線車站為側式站台。
紅山站:紅山站為兩層結構。為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上塘站:上塘站為兩層結構。為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龍勝站:龍勝站為兩層結構。為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龍華站:龍華站為兩層結構。為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清湖站:清湖站為龍華線終點站。清湖站為兩層結構。為島式站台。(高架站)下層為車站大廳,上層為車站。
龍華線二期工程(蓮花北站至清湖站)由港鐵建造,所以站內的立柱都是各種顏色的馬賽克。頗有特色,即讓乘客賞心,又能讓乘客過目不忘。
❹ 西班牙的地鐵叫「Metro」嗎
西班牙地鐵是Metro,其實,西班牙地鐵還有一個學名,一個很洋氣的學名:ferrocarril metropolitano。
Ferrocaril就是輕軌列車,Metropolitan是大都市的意思,合一起就是大都市裡的輕軌列車。其實不像英語那樣有地下的意思。只有在1969年,特意加了一個Sburbano。為了表示只有城裡人才能坐上地鐵呢,就取了Metropolitana中的前面幾個字母:Metro。
❺ 西班牙式月檯布局的介紹
西班牙式月檯布局源自1930年代至今西班牙巴塞羅那地鐵流行採用的月檯布局,因此亦稱巴塞羅那解決方案。其原理是一條軌道由兩組月台供列車停靠,有時會被設計成一邊月台只供乘客下車,而另一邊相反只供乘客上車或候車用,但亦有例子是兩邊皆可自由上下車。盡管西班牙式一詞理應是代表最先應用這款設計的地方,甚至其名稱亦受到歐洲部分地區鐵路應用(例如德國)。但根據記錄,紐約地鐵(BMT)的Chambers Street站於1913年就已經被建造成這種月檯布局(4軌5月台、3島2側)。
❻ 世界上最大的地鐵系統在哪裡
地鐵是我們日常工作經常搭乘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地鐵的故障卻經常發生,所以對地鐵的安裝和品牌都要選擇有保障性的地鐵。下面我告訴最大的地鐵系統是哪裡
世界上最大的地鐵系統
1、倫敦地鐵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直譯就是“地下的東西”,它是世界上的第一條地鐵。時至今日,倫敦地鐵在總里程和車站數量上仍居世界之首,倫敦也因此被稱為“建在地鐵上的都市”。
開通於140多年來,倫敦地鐵有12條線路縱橫交錯,總長超過400公里。1856年開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運營。它長約7.6千米,隧道橫斷面高5.18米、寬8.69米,為單拱形磚砌結構。當時是以蒸汽機車牽引列車。1890年又建成一條地下鐵道,長5.2千米,隧道為圓形,內徑3.10~3.20米,鑄鐵管片襯砌。用電力機車牽引列車,為世界上第一條電氣化地鐵。現在英國倫敦地鐵列車通過第三軌供直流電,電壓為600伏。列車運行速度約32千米/小時,最大時速達96千米。倫敦地鐵於1971年開始在維多利亞線區應用遙控和計算機技術操縱列車。
倫敦地鐵在戰爭時期曾被用作地下掩體。二戰期間,每晚平均有6萬居民進入隧道,最多時達17.7萬餘人。右圖為倫敦市區及郊區地鐵圖,白色為一區,綠色為二區,明黃色為三區,橘色為四區,紫羅蘭色為五區,粉色為六區。
2、巴黎地鐵
巴黎地鐵(Le Métropolitain de Paris,簡稱為Métro)是法國巴黎的地下捷運系統,由巴黎大都會鐵路公司(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 de Paris)負責營運。目前巴黎地鐵總長度221.6公里(133.7哩),有14條主線、2條支線,合計380個車站、87個交會站。
地鐵路網拓展大致分為三階段:1900年代到1920年代間,興築路線以巴黎核心路網為主;1930年代年代至1950年代,路線擴展至近郊;1960年代至1980年代以建設大區快鐵(RER)的路網為主,整體路網於1990年代末期完工。
巴黎人對他們的地鐵系統是十分自豪的。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目前巴黎地鐵無論從其覆蓋的范圍,管理的完善還是運行的效率來看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巴黎地鐵每天的客流量超過600萬人次,僅從這個數字您也可以想像這個龐大的地下交通系統的發達程度。有一個說法:無論您站在巴黎市區的哪一個點,離您500米內肯定有個地鐵站。這個說法可能並不嚴格成立,但從中也可以看到巴黎地鐵網點的密集程度。
3、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地鐵全稱為列寧莫斯科市地鐵系統 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是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軌道系統(第一是)。地下鐵道考慮了戰時的防護要求,可供400餘萬居民掩蔽之用。不少車站融入了卓越的設計風格以及大理石立柱的設計使得地鐵富麗堂皇。
由於歷經了以及後蘇聯時期的各種動盪,這些車站從建設至今,許多都已經不是當初建成時候所命名的名字了,這些車站名字的變更可以窺見社會的變更。其中最早建成的車站其名為卡岡諾維奇(Л. М. Кагановича)。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鐵之一,它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享有“地下的藝術殿堂”之美稱。
4、馬德里地鐵
馬德里地鐵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地下鐵路系統,於1919年10月17日由當時國王阿方素十三世開幕。直至現時,共有281個車站,其中27個為兩線轉乘站,12個為3線轉乘站,1個(美洲大道站,Avenida de América)是四線轉乘站。全個地鐵網路包括十二條主線及一條支線,合計長度為281.58公里。有3站提供同線轉乘,以前往其他地區,而有21站提供與馬德里近郊線的轉乘。
此外,馬德里地鐵旗下亦包括三條電車線,稱為輕鐵(Metro Ligero),總長度27.78公里,共設38個車站。
地鐵及輕鐵共設319個車站,總長度為309.554公里。以長度計,這是全球第三大的地鐵網路(僅次於紐約地鐵及倫敦地鐵),但值得一提的,是馬德里市區人口只有約三百萬,全都市區人口約六百萬,全球都市人口排名約50。
5、東京地鐵
東京地鐵(日文:とうきょうちかてつ,羅馬拼音:Tōkyō Chikatetsu)可以泛指由兩個單位共同營運的東京都會區地下鐵系統,包含:東京地下鐵股份有限公(東京地下鉄株式會社)所經營的東京地下鐵路線(東京メトロ線/東京Metro線)。東京都交通局所經營的都營地下鐵路線(都営線)。
東京地鐵公司的前身為1941年依“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法”成立的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又稱為營團地下鐵;經營的路線通稱為營團線)。在此之前,原本是由最早開業的“東京地下鐵道”與後來開業的“東京高速鐵道”兩間公司,各自興建並經營兩段地下鐵路線區間。之後政府出面整合,先是讓雙方的路線相互直通運轉,最終藉由收購股份的方式,將兩間公司合並,並協同當時的東京市,以及其他私鐵業者共同投資,組成特殊交通法人—“營團”。
戰後,新組成的東京都政府有意廢止營團,將地下鐵全面收歸都營。但當時的運輸省(今國土交通省)認為:營團地下鐵為國家出資,具有高度公共性的事業體,且為戰後復興所需,因此應予存續。2004年4月1日,為因應行政組織改革而正式公司化(由政府與東京都共同出資)並改為今名(經營的路線也隨之改稱),並以2007年達成完全民營化為目標。目前共經營9條路線。
東京地鐵總里程達到世界第四位。作為擁有如此之多的人口的城市,東京地鐵從根本上舒緩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此外快捷的地鐵也有效控制了汽車的數量,使得東京也避免了在城市高速發展中遭受了象墨西哥城那樣的環境污染,在東京,只有百萬富翁和計程車公司才買車,大多數的人便是這樣整日整夜地過著“線上”生活,而其中的一半時間,又在地下。地鐵是東京最亂最沒有詩意的地方,但又是東京最活色生香的“夢華錄上河圖”。
6、首爾地鐵
首爾地鐵是世界前五大載客量最高的鐵路系統,位於韓國的首都首爾特別市,一天載客量可達4百萬人次,服務首爾和周邊京畿道的首都圈。首都圈電鐵以首爾的八條地下鐵路為主,並輔以國鐵的盆唐線及仁川地鐵的兩條路線,合共11條路線。現時整個鐵路系統里,單單是國鐵運營路段以外的地下鐵路線,其總長度已達278公里。而未來更有一條新路線及多條路線的延長工程正在開展中。
7、蒙特利爾地鐵
蒙特利爾地鐵(Montréal Métro)是蒙特利爾市、Longueuil市和Laval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蒙特利爾交通局(STM)管理。整個系統包括4條線路,73個車站。蒙特利爾地鐵是世界上少數使用膠輪路軌系統的重鐵系統,其技術採納自法國的巴黎地鐵的MP-59列車。它是世界最繁忙的地鐵系統之一。
8、北京地鐵
北京地鐵服務於中國北京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它始建於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條地鐵線路建成通車,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 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鐵1號線和13號線縮短高峰運行間隔的第一天,地鐵全網客運量突破300萬,達到3018347人次,全線開行列車2306列,其中加開臨客82列。至此,北京地鐵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日客流超過300萬人次的地鐵系統。2008年3月6日,地鐵客流突破430萬人次,達到434.57萬。
9、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並中,和九廣鐵路合並成港鐵(意為香港的鐵路)。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並期間,香港的地鐵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發展成一個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的鐵路系統網路,共有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10、紐約地下鐵道
紐約地下鐵道New York,Subwayin,紐約市於1868年首次建成高架鐵道並投入客運,後因雜訊及污染嚴重,除保留少量郊區線路作為以後興建地鐵的延伸線外,陸續予以拆除。
第一條建於地下的地鐵於1907年建成通車。有地鐵線路31條,總長443.2千米,設車站504座,居世界首位。其中地上線路約佔44%,絕大部分為高架線。地下部分除過河段等少數區段用盾構法施工外,絕大部分均用明挖法施工。
地鐵軌距1435毫米,分別以600伏、625伏和650伏直流3軌供電。紐約地鐵的特點是24小時運營,有些運量較大的線路,還採用3條或4條軌道,實現了快慢車分道行駛。
❼ 地鐵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圖片)
地鐵樣子如圖:
地鐵組成構件:
1、隧道:很多地下鐵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主要干線上的為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鐵路的列車體積一般比較小。有時隧道甚至能影響列車的形狀設計,例如倫敦地鐵的部分列車便是。
2、動力:大部分的城市軌道系統都是使用動力分布式(即動車組列車),而不使用動力集中式。如果使用動力集中式,經常會用推拉運作。
3、系統:部分較為先進的系統已開始引入列車自動操作系統。倫敦、巴黎、新加坡、廣州、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車長都毋需控制列車。更先進的軌道交通系統能夠做到無人操控。
4、車輛:最初的城市軌道系統車輛是木製的,後來改為鋼制以減少一旦發生火災造成的危險。自1953年開通的多倫多的地下鐵路,車輛開始再改良為鋁制,有效減少維修成本和重量。
(7)地下西班牙式地鐵什麼樣擴展閱讀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大,如地鐵每公里造價動輒七八億元以上,運營期還需要長期依靠財政補貼。因此,需要統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和地方政府財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李連成表示,「公共財政收入和地區生產總值是反映城市建設實力的重要指標。
2003年以來,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征地拆遷費用的上漲,使得目前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造價已經大幅提高。十幾年前的建設申報條件已經滯後於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