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什麼時候在西班牙流行
① 黑色幽默是第幾張專集里的/周傑倫什麼時候出道的
第一張
《JAY》
2000年11月01日
周傑倫在四歲時,周傑倫開始學鋼琴,開啟了周傑倫的音樂之路。
國小時開始創作,在與父母親看完一部講述音樂家的電影後,自己拼拼湊湊的完成一首古典樂曲。
12歲時,畢業於台北的忠孝國小。
國中的時候,開始嘗試創作流行歌曲,第一次創作的歌曲叫天長地久。
15歲時,畢業於台北的金華國中。
高中時在學妹代為填表報名參加超級新人王的節目,因為他在節目中伴奏的優異表現,被吳宗憲給發掘,並進而簽約成為旗下的創作人。
1997台灣TVBS-G超級新人王節目 年度亞軍,同年畢業於淡江高中音樂班。
同時還在S.B.D.W義大利餐廳鋼琴彈奏打工。
1998年6月 第一首發表的歌曲是「三暝三日」,收錄在吳宗憲的台語歌專輯中,正式開啟傑倫的音樂創作之路,之後並獲得各方的邀歌。
2000年11.06 正式出道,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傑倫」。
② 什麼叫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流行的一種文學流派,是一種內涵極為豐富的文學創作方法。它用獨特的思維和誇張的語言,嘲諷作家想要嘲諷的社會現象,被評論家們歸納為「絕望的喜劇,病態的荒誕,陰沉的笑,絞刑架下的幽默,大難臨頭時『致命一蟄』的幽默」。為了表示與馬克·吐溫式的幽默相區別,它被冠以「黑色」之名(black humor)。其代表作家及主要作品有:約瑟夫·海勒(《第22條軍規》、《煩惱無窮》)、托馬斯·品欽(《V》、《萬有引力之虹》、《拍賣第49批》)、小庫爾特·馮內格特(《冠軍早餐》、《貓的搖籃》、《五號屠場》)、約翰·巴斯(《迷失在開心館中》)、唐納德·巴塞爾姆(《亡父》、《白雪公主》)等。
「黑色幽默」派否認自文藝復興以來確認的人的品格和價值,認為人在荒謬、瘋狂、異化和絕望的生存環境中,常會出於無可奈何的心情,來嘲笑自己命中註定的厄運。他們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情節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幅幅奇譎怪異的畫面,使讀者感到既新鮮又愕然,邊閱讀邊好笑;在深度閱讀中,進而內心產生震驚,感悟到自身與環境的荒誕性。他們的審美特徵是:(通過內摹仿和移情作用)體驗陰沉和痛苦,郁悶和憂愁,反常的辛辣,悲憤的玩世不恭,以及人際關系與世界秩序的無邏輯和非理性。它的鋒芒,指向一個異化的、虛偽而殘忍的「理性」世界,揭示它那種病態的可惡、可憎、可笑和可怕,呼籲對人的尊重和對良心的保護。
「黑色幽默」的藝術特點是:(1)立意怪譎,異想天開,用超越常情的細節、人物和場面和陰郁神秘的氣氛來渲染主題,描摹荒誕,表現普遍意義;(2)用冷漠的、無可奈何的、自嘲的幽默,透過表面的荒誕喜劇色彩來表現深刻的悲劇性;(3)塑造非傳統英雄式的(倒霉蛋式)主角,表現人類受一切異化力量壓迫的生活本質;(4)小說結構鬆散凌亂,把現實生活的片斷與荒誕的幻想拼接在一起,用非線性的、甚至非邏輯的敘事手段,達到形式創新的目的。正因為它既超越傳統的文學創作方法,又有別於通常所見的現代派,因此不少學者把「黑色幽默」列入後現代派。
③ 歐亨利黑色幽默的歷史和現狀
首先是關於黑色幽默的基本概念:黑色幽默,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摘自網路)
歐亨利的小說被稱作含淚的微笑,主要是在他筆下的小說中多描繪一些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而在讀者為小說結尾的出人意料(歐亨利的另一大標志)而驚奇並感到愉悅時,市場也會被小說中那些小人物的辛酸所打動,所以有含淚的微笑之稱。這跟作者本身的遭遇也有關系。想要更好得理解,建議讀一下《最後一片葉子》,(一譯《最後的常春藤葉》)
如果有興趣,不妨和《第二十二條軍規》對比讀一下,這是黑色幽默的一大經典。
歐·亨利的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但他受到了居伊·德·莫泊桑和馬克·吐溫的影響。他常讀莫泊桑的作品,「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項鏈》等小說的啟發而形成的。他的幽默和誇張深受當時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響,其中幽默小說和諷刺小說的集大成者就是馬克·吐溫。他創作時並不考慮什麼創作的規矩,怎樣想來就怎樣寫。然而,他的寫作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供讀者消遣」。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還沒有哪位評論家說過歐·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響,他的小說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1917年,他最後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流浪兒》(Waifs and Strays)出版了。1918年,美國設立了「歐·亨利紀念獎」,一年頒獎一次,獎勵每年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延續至今。每年五月,位於奧斯汀的「歐亨利博物館」還會舉辦「世界雙關語錦標賽」。
僅供參考。
④ 「黑色幽默」流行與哪國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興起的小說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西方文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布勒東就發表了名為《黑色幽默文選》的作品的但在當時這個名稱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輯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該派名稱由此流傳開來。那麼,什麼是「黑色幽默」呢?美國作家尼克曾舉了一個例子,通俗地解釋了這種幽默的性質。某個被判絞弄的人,在臨上絞架前,指著絞刑架故作輕松地詢問舒暢子手:「你肯定這玩藝結實嗎?」於是引起轟笑。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譯為「大難臨頭的幽默」。此外,它還被稱為「病態幽默」、「黑色喜劇」、「絕望喜劇」等。「黑色」含有絕望、痛苦、恐怖和殘酷告的意思。「黑色幽默」與傳統正常的幽默區別很大:傳統幽默的思想基礎是樂觀主義的,人們相信善最終能戰勝惡,引發輕松、歡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礎卻是悲觀主義的,既然面對的是死亡、是荒誕,那隻能痛極而笑,化痛為笑,只能不以為然地拿痛苦開玩笑,以喜劇的方式去表現悲劇的內涵,從而釀就了苦澀陰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它的主要內容在於表現世界的荒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極悲觀,他們否定個人選擇積極行動的可能性。面對荒誕,唯一可做的事僅僅是玩世不恭地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暫時舒緩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正因為他們以幽默的人生態度與慘淡的現實拉開了距離,所以一改以往荒誕文學作家的驚愕、困惑、憤悶的心態,而是把荒誕當做一種合理的存在,然後進行從容地描繪,在絕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誕小說」之稱,也是採用荒誕的形式去表現荒誕的內容。作家拋棄了傳統小說的敘事原則,打破一般語法規則,採用誇張、悖論、反諷的手法和剋制性冷漠的敘述進行創作。場景奇異超常、情節散亂怪誕、人物滑稽可笑、語言睿智尖刻。以喜寫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爾基一樣好》(1979),庫爾特·馮尼古特的《貓的搖籃》(1963)、《第五號屠場》(1969)、《頂呱呱的早餐》(1973),托馬斯·品欽的《V》(1963)、《萬有引力之虹》(1973),約翰·巴思的《煙草經紀人》(1960)、《牧羊童賈爾斯》(1966),唐納德·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此外,法國作家博里斯·維昂里也被認為是黑色的幽默小說家。他的短篇小說《回憶》運用幽默的筆調描寫主人公的跳樓自殺。一個棄世輕生的人輕盈得像只鳥兒飛離聳入雲端的大廈頂層,「空氣在他耳畔歡唱」。作家荒誕地極大延長了他的墜樓時間,插入了意識流式的回憶。此君美哉悠哉,飄飄欲仙,每下降一層就盡情欣賞玻璃窗內或公開、或隱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還和一妙齡美女共飲美酒。他回憶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後墜落街頭,摔成了一個"紅色的美杜薩"。作者以調侃的態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寫悲的典型。
馮呢古特的《貓的搖籃》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其背景是個虛構的島國「山洛倫佐」。此國的統治者是宗教領袖博克儂和政治領袖、暴君麥克凱布,他們兩人表面上勢不兩立,實際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會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書中到處都有自相矛盾、違反學理的幽默,如博克儂填寫表格時,在「業余活動」一欄里填寫的是「活著」,而在「主要職業」下面填寫的卻是「死亡」。再如書中的一個人物卡爾斯,在回憶他的父親、一位為人類造福的科學家時,這樣寫道:「父親在工作的時候通宵不睡,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能找到一個活人治療一下,可是走過一張床又一張床,我們年到的都是死人。於是父親咯咯地笑起來了,當他用電筒上上下下地照著外面堆的那些死人時,他越發咯咯地笑個不停。」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最大的笑聲是建築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懼之上」的最好的注腳。小說還表露出作者對科學進步的否定的態度,最偉大的發明「九號冰」卻成為毀滅人類的禍首。
《第五號屠場》是一部反戰小說。主人公畢利能夠突起時間隧洞,飛行於過去和將來之間。他參加了戰爭,被捕後關入德集中營,目睹了法西斯種種暴行,他也反對盟軍對德國平民的狂轟亂炸,並借在另一和平星球的游歷,反襯出血肉橫飛的地球的丑惡與恐怖。
品欽的小說《V》中有兩個場景:一是地面上的「海員酒吧」,這里充斥著醉生夢死的海員和放浪形骸的妓女;另一個場景是骯臟的下水道,一位牧師懷著虔誠的心情鑽到這里給老鼠佈道,一個中年人穿過下水道,尋找母親和自己的生活道路。地面酒吧本是人類正常的活動場所,但人們卻在裡面干著烏七八糟、非正常的勾當;人不可能鑽到下水道里生活,但人們卻在地下尋找上帝、尋找自我、尋找正常的生活。作者運用標準的結構上的反諷手法,來發掘荒誕之中的幽默。
《萬有引力之虹》是品欽的另一部力作。題目是以虹來描狀導彈動運行的軌跡。德軍用V-2導彈襲擊倫敦,它油落的地點總是同一美軍情報官發生性行為的地方相吻合;後該軍官被派往德國調查導彈的秘密,發現主持製造導彈的德國軍官是個性變態者,他把情慾鑄進了導彈,情慾與科學一起造成了人類的毀滅,兩者都意味著死亡。品欽對科學也是持否定態度。
約瑟夫·海勒(1923),黑色幽默小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雖不多,但影響極大。1923年5月1日,約瑟夫·海勒生於紐約,其父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他5歲時父親去世,家庭陷於貧困,中學沒畢業就當了郵差。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19歲就應征入伍,服役於美國空軍,當投彈手,執行過約60次飛行任務。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二戰結束後,約瑟夫·海勒的大學學習或從事教學研究。1952他涉足報界,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1961年,約瑟夫·海勒的處女作《第二十二條軍規》問世,轟動文壇,從而奠定了他在西方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1974年,他代表了第二部力作《出了毛病》,小說通過某大公司高級職員斯洛克姆的視角,反映了美國社會、特別是中產階段的精神危機,「出了毛病」就是對這種危機的高度概括。斯洛克姆生活富裕、官運亨通,可總是憂心忡忡。他害怕上司,也害怕下級,他討厭妻子,也討厭兒女。每天都害怕「可怕的怪事」發生,「然而沒有怪事本身就是一件驚人的怪事」。周圍的人跟他一樣「不愉快」,人人自危,個個恐慌。斯洛克姆明知這世界肯定是「出了毛病」,卻搞不清為什麼「出了毛病」,「毛病」「在哪裡,只剩下痛苦的無奈的譏笑和自嘲」。1979年,約瑟夫·海勒出版了第三部長篇小說《像高爾德一樣好》。它通過一位美國猶太裔大學教授畸形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深刻地提示了美國官僚政治的腐敗,是用黑色幽默風格寫成的二戰後美國最優秀的政治諷刺小說之一。
⑤ 黑色幽默請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
黑色幽默,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同時周傑倫第一張音樂專輯《傑倫》中的第六首歌曲也叫做《黑色幽默》,詞曲由傑倫完成創作,鄺盛執導mv,歌曲深刻的描述著周傑倫內心感情世界的一環,剖白的記憶著女友離去時,那一刻的心情,全新大陸十二人弦樂團加上傳統舊式Band的表現,呈現出一種英式的復古風格; 另外還有同名電視劇。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 黑色幽默
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背景
黑色幽默產生,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繁榮於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的。當時美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一方面社會矛盾,勞資矛盾頻繁,另一方面麥卡錫主義使整個社會形成了壓抑窒息的氛圍;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戰事的失利和美軍慘痛的傷亡,更使全國反戰情緒高漲 黑色幽默
,局勢比較動盪,社會狀況比較混亂。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現實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傳統的道德觀念遭到拋棄,生活與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懷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中小資產階級出於對共產主義革命的先天恐懼心理,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於是產生了對現實採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布勒東曾編過一本名為《黑色幽默文集》的書,1965年,美國作家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將60年代以來的美國報刊上發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風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編成一本小書出版,取名為《黑色幽默》。同年,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發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確的將這類作家稱為「黑色幽默」派,於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在美國誕生。
學派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科馬克·麥卡錫等。
分析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思想基礎
「黑色幽默」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現代派文學流派。20世紀60年代,它在美國興起並發展起來,它與法國的荒誕派戲劇相呼應,因此也叫「荒誕小說」。「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庫特·馮尼格、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詹姆斯·珀迪以及法國的維昂。這一流派影響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尼格的《第五號屠場》以及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
文學淵源
「黑色幽默」文學具有深遠的文學淵源。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就採用誇張的手法和荒誕的情節,寫了許多政治諷刺喜劇,這大約是最早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品。受阿里斯托芬的影響,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伏爾泰的《老實人》等等都帶有「黑色幽默」的痕跡。二十世紀,隨著文學的發展,卡夫卡的《審判》、《變形記》等,美國作家韋斯特的《整整一百萬》更多地體現了「黑色幽默」的精神。這些作品為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然而,同一般人們的印象並不一致的是:「黑色幽默」文學最早產生於法國。法國作家塞利納和鮑里斯•維昂是「黑色幽默」文學的先驅。1932年,塞利納出版了轟動法國文壇的小說《長夜漫漫的旅程》,是最早的一部「黑色幽默」小說,對後來美國「黑色幽默」派作家影響很大。維昂的長篇小說《生命浪花》則直接影響了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發展。五十年代法國興起了荒誕派戲劇,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而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也被美國作家們所接受。這樣,「黑色幽默」文學的產生以及在美國的興盛便是必然的了。 「黑色幽默」雖然已經成為流行的概念,然而其具體的含義卻仍然很模糊,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被譽為黑色默「司令官」的弗里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思想情緒上的黑色東西與幽默東西的結合:它既是幽默的,又是絕望的,在幽默中含有陰沉的情緒,在絕望中又能發出大笑。被譽為「黑色幽默」派理論家的尼克伯克則認為「黑色幽默」具有辛辣、病態的特徵。美國學者奧爾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把痛苦與歡樂、異想天開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的喜劇。它要求同它認識到的絕望保持一定的距離;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對待意外、倒退和暴行。」 「黑色」是與光明與歡樂相對立的,指的是一種思想情緒方面的病態特徵,即陰沉和郁悶,憂愁與痛絕望情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而「幽默」則是對客觀現實的諷刺與嘲笑。當病態的情緒與傳統的幽默相結合時,就反映了辛辣、悲憤和玩世不恭的情緒。「黑色幽默」派作家根據現實的生活環境而創造出一個荒謬可怕的世界,來揭露現實世界的荒謬與丑惡。他們對現實世界感到悲哀和絕望,只好通過玩世不恭的諷刺嘲笑來發泄自己的痛苦與絕望的情緒。有人說「黑色幽默」是在絕望的條件下用喜劇形式來表現悲劇內容的文學形式,是不無道理的。所謂「黑色幽默」就是絕望的喜劇、是絞刑架下的幽默,大禍臨頭時致命一蜇的幽默。總之,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絕望的幽默」。
藝術特徵
綜述 黑色幽默不同於一般幽默的地方在於,它的荒誕不經、冷嘲熱諷、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悶、眼淚和痛苦、憂郁和殘酷,因此,在它的苦澀的笑聲中包含著淚水,甚至憤怒。後來,人們通常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黑色幽默」這個詞。 強調世界的荒謬和社會的瘋狂 「黑色幽默」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強調世界的荒謬和社會的瘋狂。它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描寫的人物形象 描寫一些病態、畸形的人物形象,是「黑色幽默」派文學的又一特徵,「黑 黑色幽默
⑥ 黑色幽默指的是什麼意思
「黑色幽默」雖然已經成為流行的概念,然而其具體的含義卻仍然很模糊,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被譽為黑色幽默「司令官」的弗里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思想情緒上的黑色東西與幽默東西的結合:它既是幽默的,又是絕望的,在幽默中含有陰沉的情緒,在絕望中又能發出大笑。被譽為「黑色幽默」派理論家的尼克伯克則認為「黑色幽默」具有辛辣、病態的特徵。
⑦ 黑色幽默的出處和意思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40年,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布勒東出版了《黑色幽默選集》一書,但這個詞到60年代才風行起來。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黑色幽默不同於一般幽默的地方在於,它的荒誕不經、冷嘲熱諷、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悶、眼淚和痛苦、憂郁和殘酷,因此,在它的苦澀的笑聲中包含著淚水,甚至憤怒。後來,人們通常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黑色幽默」這個詞。
一個百姓所理解的冷幽默:
「冷幽默」這個詞不是出自於《論語》、《詩經》、《尚書》,也不是馬克思、培根、普希金發明的,更不是現代流行的摩登新名詞,而是我一時興起,隨口掰的。
「冷幽默」其實和人們常說的幽默、風趣沒什麼兩樣。只是,我願意這么稱呼它。我是在很討厭一些人為了討好別人,刻意地說那一堆不知道重復多少遍的自以為水準很高的令人發笑的話,然後如願以償地看著周圍的的人笑得前俯後仰,自己也「哈哈」的陪著笑。我初二時的一位物理老師便是這樣。剛開始,我非常欣賞他的幽默,因為它的精緻;後來,當我聽說他在其他班上課時,原封不動地照說那段「經典對白」,不由得大為反感,因為它的矯情造作。我想了半天也搞不懂,那位老師沒必要討好學生啊!那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平易近人?抑或是表現自己的水平?還是體現自己的「為人師表」?
「冷幽默」是那種淡淡的、在不經意間自然流露的幽默,是讓人發愣、不解、深思、頓悟、大笑的幽默,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幽默。之所以稱之為「冷幽默」,是因為不僅要幽默,還要「冷」。說到這里,到讓我想起一個人——我們的新上任的語文老師Mr.陳。看,他那高傲的甩在兩邊的頭發,那透過厚厚的鏡片閃著精光的眼睛,那泛著淺淺的笑的微抿的唇,百分之百「冷幽默」的料!果然,他開口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班裡的氣氛活躍起來了,每個人臉上洋溢著笑意。我也笑了,我不知道其他人為什麼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我其實一點兒也不想笑。可我卻笑了,也許是看到了Mr.鍾的笑容吧。那並不是一個咧著嘴的燦爛笑容,那是微笑,冷冷的微笑,略帶諷刺的微笑。對了,這便是我喜歡的「冷幽默」!
送上幽默:
冷幽默:
穿錯:
飯廳內,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對不起,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氣,「那我沒弄錯,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傷心故事:
有三個人到紐約度假。他們在一座高層賓館的第45層訂了一個套房。
一天晚上,大樓電梯出現故障,服務員安排他們在大廳過夜。
他們商量後,決定徒步走回房間,並約定輪流說笑話、唱歌和講故事,以減輕登樓的勞累。
笑話講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層,大家都感覺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來講個幽默故事吧。」
彼德說:「故事不長,卻令人傷心至極:我把房間的鑰匙忘在大廳了。」
黑色幽默:
那年我們家很窮。
窮的沒有飯吃。
但是,我家有一根火腿。
每次吃飯,家裡人就看著那火腿吃。這樣,就不會覺得飯很淡。看一眼火腿
吃一口飯。於是,我們吃的很開心,很飽。
但是,到了那年,
家境有那麼一點好轉。
我也長的足夠強壯。
我能夠爬上那梁
看看火腿的模樣。
我發現
那火腿其實是泥巴做成的。
那飯,後來才知道,就是玉米渣子。
祝樓主開心,希望您能成為和平天使.(嘿嘿,有沒可能呀?)
補充:幽默專業的解釋,不是俺寫的,是轉載的,你們一看也知道了,這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所以給大家共享,呵.
⑧ 黑色幽默的文學淵源
「黑色幽默」文學具有深遠的文學淵源。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就採用誇張的手法和荒誕的情節,寫了許多政治諷刺喜劇,這大約是最早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品。受阿里斯托芬的影響,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伏爾泰的《老實人》等等都帶有「黑色幽默」的痕跡。二十世紀,隨著文學的發展,卡夫卡的《審判》、《變形記》等,美國作家韋斯特的《整整一百萬》更多地體現了「黑色幽默」的精神。這些作品為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然而,同一般人們的印象並不一致的是:「黑色幽默」文學最早產生於法國。法國作家塞利納和鮑里斯?維昂是「黑色幽默」文學的先驅。1932年,塞利納出版了轟動法國文壇的小說《長夜漫漫的旅程》,是最早的一部「黑色幽默」小說,對後來美國「黑色幽默」派作家影響很大。維昂的長篇小說《生命浪花》則直接影響了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發展。五十年代法國興起了荒誕派戲劇,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而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也被美國作家們所接受。這樣,「黑色幽默」文學的產生以及在美國的興盛便是必然的了。
「黑色幽默」雖然已經成為流行的概念,然而其具體的含義卻仍然很模糊,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被譽為黑色幽默「司令官」的弗里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思想情緒上的黑色東西與幽默東西的結合:它既是幽默的,又是絕望的,在幽默中含有陰沉的情緒,在絕望中又能發出大笑。被譽為「黑色幽默」派理論家的尼克伯克則認為「黑色幽默」具有辛辣、病態的特徵。美國學者奧爾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把痛苦與歡樂、異想天開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的喜劇。它要求同它認識到的絕望保持一定的距離;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對待意外、倒退和暴行。」
「黑色」是與光明與歡樂相對立的,指的是一種思想情緒方面的病態特徵,即陰沉和郁悶,憂愁與痛絕望情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而「幽默」則是對客觀現實的諷刺與嘲笑。當病態的情緒與傳統的幽默相結合時,就反映了辛辣、悲憤和玩世不恭的情緒。「黑色幽默」派作家根據現實的生活環境而創造出一個荒謬可怕的世界,來揭露現實世界的荒謬與丑惡。他們對現實世界感到悲哀和絕望,只好通過玩世不恭的諷刺嘲笑來發泄自己的痛苦與絕望的情緒。有人說「黑色幽默」是在絕望的條件下用喜劇形式來表現悲劇內容的文學形式,是不無道理的。所謂「黑色幽默」就是絕望的喜劇、是絞刑架下的幽默,大禍臨頭時致命一蜇的幽默。總之,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絕望的幽默」。
⑨ 為什麼西班牙在16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高潮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一度繁榮,西班牙在16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高潮。在16世紀前期,由於反動教會百般阻撓先進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人文主義文學不可能順利發展。當時貴族騎士文學在全國廣泛流行,而市民們所喜愛的是流浪漢小說。到16世紀後期,西班牙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人文主義作家,使西班牙文學進入「黃金時代」。
⑩ 什麼是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英文名:black humor
美國現代文學流派 。盛行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後期,1965年 ,弗里德曼將12位作家的作品編為一本短篇小說集 ,題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稱由此而得。黑色幽默小說力求突出生存環境的荒謬冷酷,嘲諷挖苦和攻擊傳統價值與美學觀念,表現世界的異化、人性的淪落與情感的破碎。有評論家稱之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玩笑」。黑色幽默是可以說是反理性、反理想主義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