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為什麼這么悲慘
Ⅰ 西班牙帝國在美洲的殖民統治真的非常殘暴嗎
得益於15世紀末哥倫布向西開辟新航路,意外到達了西印度群島和北美,不久,西班牙人便以狡詐的手段,只用少許力量就殘酷地征服了中美洲,隨後又在南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拓展、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
隨著歲月的推移,人們對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越發不滿,這些人當中就有已是改奉新教國家的法國人。人們得知西班牙人在那裡建立了宗教法庭,西班牙征服者迫使土著居民處於被奴役的悲慘地位。但是,西班牙人自己則把這種慘狀當做是其對手編造的虛假傳說,而不予理會。
印第安酋長
1544年,歐洲的印刷機傳到了墨西哥,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美洲一共包括兩個大總督轄區,即墨西哥轄區和秘魯轄區。此外,還有22個主教轄區。每個總都區都有一所大學。利馬大學建於1551年,墨西哥大學建於1553年,當1636年北美的哈佛學院在新英格蘭建立時,西班牙美洲已經有了5所歐洲式的大學了。
Ⅱ 緯度的秘密:為什麼西班牙人熱情如火,德國人
可以這樣說吧,緯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民族性格。越趨於寒帶,陰霾越重的地區,民族性格越嚴謹、縝密;反之,越是溫暖晴朗陽光普照的地區,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早年看過阿莫多瓦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好多西班牙老人為什麼都窮苦、邋遢、悲慘,而德國老人則基本上都過得安康體面?那是因為青壯年的德國人在工作掙錢儲蓄的時候,青壯年的西班牙人在夜夜笙歌縱酒狂歡呢。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務實、勤勉、埋頭苦幹,不肯苟且,德國人的這種民族性格是非常著名的。
其實,就西班牙和德國這兩個對比度強烈的民族來說,沒什麼好評價的,也談不上價值序列的高低排列。這只是生命觀的差異。有的人,把生命視為不同階段,是一生這個概念,於是,勻著過,每個階段都很仔細,每個階段都盡量過得不錯。而有的人則認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只體現在青春這個階段,所以要及時行樂,至於說到後面沒本錢了,那就能怎麼混就怎麼混吧,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好在還可以死。
有意思的,高緯度性格,因為寒冷、嚴謹、縝密、有序,所以,絕望感就更為強烈;不少德國電影是這樣的,還有好些北歐電影也是這樣的,比如著名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就以其濃重的終極追問意味,而讓人感覺質地十分緊密甚至是過於緊密,因而有窒息感。而低緯度性格看似混雜凌亂,卻有著一種特別的通達和幽默在裡面,跟高緯度性格的糾結和追問不同的是,低緯度性格有一種天然的混沌迷糊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自在逍遙,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為首的西班牙電影和一些南美電影,在這些電影中,無論是怎樣的境遇怎樣的遭遇,中間都有頗為可口的喜劇感。
看講述德國人性格的一些文章,是這樣概括的。比如,潔癖,講究清潔和整齊,德國主婦是全世界最喜歡打掃衛生的主婦;還比如,德國孩子一般都會在寫完作業後才玩耍,因為德國人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娛樂;再比如,說半夜12點,停在紅燈前的那輛車,一定是德國人開的……德國人較為共同的特點就是: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
老實說,我真有點像德國人。我這人,有潔癖,做事認真、勤奮,特別講究秩序,無論是居家還是做事,秩序井然就能讓我安詳。而我恰恰也是半夜12點也會把車停在斑馬線前等紅燈轉綠燈的那種人。有人曾經對我說,你像個德國女人。
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靠譜,但無趣,一般來說都是虛無主義者。這我知道的。
對德國女人,從感覺上講,我一向有點敬畏。敬的比重要比畏大很多。這就是一種感覺,沒什麼道理,更沒什麼論據。這種感覺來自德國的哲學、德國的緯度、德國特有的黑森林氣息。
最初關於德國女人的影像感覺是早年在好萊塢大放光芒的瑪琳-黛德麗。她是從20年代中期開始走紅的女影星,成名作是1930年的《藍天使》。《藍天使》之後,她到了美國簽約派拉蒙公司,然後在很多部電影中出任主角。這個長相有點男性化且嗜好男性服裝的德國女演員,以其硬朗沉靜的表演風格,很快征服了美國觀眾,與來自瑞典的葛麗泰?嘉寶分坐當時影壇的兩把後座,相當於東宮西宮的味道。
上個世紀20、30年代美國影壇的兩位皇後,在進入40年代後,前後選擇了退隱。嘉寶的退隱是特別絕然和徹底的,她是1941年拍完最後一部電影《雙面女人》之後,在36歲的巔峰期選擇離去,從此徹底從公眾視野中消失。黛德麗選擇的是一種漸退的方式,戰後,她離開了電影圈,重新做回了早年的歌廳歌手,四處巡迴演出。然後,她一點點越退越遠,直至徹底消失。
瑪琳-黛德麗和嘉寶,都是高緯度國家的女人。她們的例子可以再次有力的證明,高緯度性格跟虛無是有天然的親近感的。而且,越繁華越虛無。
德國人的味道是非常特別的。他們嚴謹、端素、條理分明、舉輕若重,幾乎不帶什麼游戲色彩。他們不是沒有玩笑,但那種玩笑傾向於歇斯底里的鬧劇風格,與英國人的幽默和法國人的詼諧相比,口味顯得比較重。在東方,與德國特點有類似和相通之處的國度,應該就是日本。德國的鬧劇電影和日本的鬧劇電影,有好些都有一種笑得幾乎閉氣的癲狂譫妄,讓人有點驚駭。
有時想,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結盟,說起來背後是有一種相通的氣場的。這種氣場跟同是高緯度的地理位置是不是有什麼關聯?二戰軸心國結盟中為什麼會加上一個義大利?這有點令人費解。義大利和德國與日本,民族氣質差別太大,多少有點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但義大利氣質中含有某種癲狂自大的成分,這一點倒是與德國和日本不謀而合。
日本文化中的「清簡」之味,源頭是東方的佛學和哲學本質。在西方人中間,我估計也只有德國人是最有可能體會並欣賞的。從電影的角度講,「清簡」的代表人物是小津安二郎,而在世界影壇上,最著名的小津安二郎的西方學生,就是德國人維姆-文德斯。
德國女導演桃麗絲-多利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傾慕者。在對小津的崇拜方面,比她更為人所知的是維姆-文德斯。文德斯稱小津為其「電影上的父親」,還拍了一部記錄片《尋找小津》,憂傷無措地想用鏡頭捕捉1960年代屬於小津的東京景象。當然,他找不到了,所以憂傷無措。
但就劇情電影來說,桃麗絲-多利可比文德斯更多更好更逼真地采了小津的氣。2008年春天上映的《櫻花盛開》,讓眾多影迷為之傾倒。我認為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電影佳作。
看資料上說,桃麗絲-多利是少數持續創作超過20餘年的德國女導演,她的電影,諸如,《預約下一世紀的溫柔》、《光脫不戀》、《漁夫和他的妻子》等,票房和口碑雙贏,接二連三獲得國際影展大獎的肯定。但就東方觀眾來說,真正進入視野並為之贊嘆的她的作品,就是《櫻花盛開》。
生之無奈,生之苦痛,老年的悲傷,失去,永別。這些是所有人都要體會的東西。我喜歡《櫻花盛開》這部電影講的道理,那就是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就是這樣的。人生旅程就是一個走下坡路的過程,只是,有的人在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幾眼不錯的風光,摘得幾朵美麗的花兒,而有的人就乾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顧,一點也不留戀往返,徑直走下去就是了。前者並不一定比後者更快樂,因為那是幻覺;後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為連幻覺都喪失了。我喜歡《櫻花盛開》,就是因為,它呈現了幻覺的色彩,也呈現了生命的本質,而很多作品是無法將二者兼顧呈現的,但《櫻花盛開》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櫻花盛開》有一種安之若素的味道。這也是小津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這個被別人視為帶有高緯度性格的人來說,我更傾向安於本質。只有安於本質,幻覺才更像是幻覺,也才能夠更加純粹地享受幻覺。
Ⅲ 為什麼南歐的西班牙人這么殘忍
西班牙人的性格是典型的南歐人的性格,美國人的好動,不成方圓,日本人的認真有較大差別,還是社教,容易接近和交朋友,熱情奔放:他們開朗坦誠,而要成為生活的主人
Ⅳ 歷史上當成奴隸販賣的印第安人,下場究竟有多慘
哥倫布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新大陸的航海家,同時他也是新大陸第一位奴隸販子。
Ⅳ 關於西班牙征服者
背景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大批西班牙人湧入美洲,希望通過探險和征服來獲得財富與爵位,征服軍的組成人員是少部分的白人和許多印地安土著.時代大約為16世紀到17世紀
著名的征服者有以下幾位
埃爾南 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1485——1547)1519年,科爾特斯在尤卡坦半島登陸,一路向阿茲特克人的國家前進,途中憑借出色的外交手腕贏得了許多憎恨阿茲特克人的印地安部落的支持。1519年9月8日,西班牙人第一次進入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阿茲特克皇帝盟蒂祖馬接待了他們,但不久他反而被西班牙人俘虜成為了階下囚。1520年5月,由於擔心科爾特斯反叛,古巴總督派特使前來逮捕科爾特斯,於是科爾特斯離開特諾奇蒂特蘭去之交戰,副官佩德羅 德 阿爾瓦拉多留守。其人比較貪婪而且不知好歹,留守期間不擇手段斂財,而且在阿茲特克人祭神的日子耀武揚威鎮壓反叛終於激怒了阿茲特克人。科爾特斯打敗了特使的部隊回城後得知此事覺得不妙,決定偷偷撤出特諾奇蒂特蘭。1520年6月30日晚上,西班牙人偷偷撤出特諾奇蒂特蘭但被憤怒的阿茲特克人發現,戰斗中西班牙人損失了一半的人員以及所有搶來的財寶,此夜被西班牙人稱為「悲慘之夜」。西班牙人逃回其印第安盟友處養精蓄銳。1521年5月30日,重整旗鼓的西班牙人再次包圍了特諾奇蒂特蘭城。8月13日該城再次落入西班牙人手中,科爾特斯重建受損的特諾奇蒂特蘭,改名為墨西哥城(即今墨西哥城),阿茲特克國家滅亡。
弗朗西斯科 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6——1541)1531年1月,皮薩羅率領不足200人的隊伍踏上了征服之路。1532年11月15日,他到達了印加帝國境內的卡哈瑪卡村,派出副官埃爾南多 索多去會見印加皇帝阿塔華爾帕(其實是去摸摸印加人的底)。索多回來匯報說印加人擁有強大的軍隊,於是皮薩羅布下了一個陷阱,他邀請阿塔華爾帕來談判。阿塔華爾帕低估了西班牙人的狡猾程度,只帶了一支沒什麼武裝的部隊。西班牙人發動伏擊戰,擊潰了印加部隊並俘虜了阿塔華爾帕。阿塔華爾帕想要用黃金作交換恢復自由,不過在籌集黃金時印加人派出了軍隊來營救皇帝。此舉無異於幫倒忙,皮薩羅為絕後患處死了阿塔華爾帕,諷刺的是臨死前還強迫他皈依了天主教。然後立了向西班牙國王效忠的阿塔華爾帕的兄弟作傀儡皇帝。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軍隊開進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印加帝國滅亡。皮薩羅作為首任總督統治了原印加帝國所有地區並繼續派探險隊向南擴展疆土,在這一廣大地區後來成立了秘魯總督區。
希梅內茲 德 奎薩達Jiménez de Quesada(1509——1579)1536年奎薩達被派往聖馬爾塔(在哥倫比亞)作大法官,幾乎一到當地,他就獲得了總督的權力當年4月5日他率領600名士兵以及200名船員向馬格達萊娜河流域進發,克服了疲勞飢餓並打敗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後,奎薩達到達了哥倫比亞中部平原地區,他將此地命名為新格拉納達,並於1538年8月6日在此地建立了聖菲波哥大城。即現今的哥倫比亞首都
西班牙征服者一堆一堆的,大多數都死在了征服的路上,以上3個是運氣好功成名就的,其他不太著名的如拉科薩,萊昂,巴爾迪維亞之類的就不說了
第一次大規模的征服是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
南美被征服的順序是由北到南,首先被征服的是加勒比海的各島嶼,這也是南美勢力最多最復雜的地方,各國勢力都想佔有這里的糖資源.之後是墨西哥,因為它地形平坦沒有御敵屏障,並且盛產黃金.再然後是被皮薩羅征服的印加帝國和南美北部的沿海,墨西哥和原印加帝國領土西班牙用了很長時間來發展與鞏固,而亞馬遜平原因為一部分給了葡萄牙和難以進入等原因沒有被仔細探索,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也沒有被征服,也許這兒太貧瘠了
Ⅵ 踢過歐聯杯的西班牙人,為何會降級到西乙
西班牙人的降級或許用不著到才預料的到,其實早在本賽季第一場巴塞羅那同城德比結束後就有徵兆。當時憑借武磊的絕平進球,西班牙人2-2戰平巴薩,貌似迎來一波新希望,但是2勝5平12負的糟糕戰績就已經註定了球隊降級的命運。半程11分墊底,西甲聯賽歷史上罕有保級成功的先例。再次回到同城德比,西班牙人降級成為實錘,而回顧整個賽季,西班牙人真正的降級原因總結下來共有7條:
這個賽季,他們甚至已經提前打破隊史最差西甲單賽季戰績,此前為7勝16平15負積37分(1988-89賽季)。本賽季西班牙人隊創下了勝場最少,負場最多的歷史新紀錄,攻防兩端均失衡,多場保級關鍵戰役輸球,所有因素綜合,降級成為唯一結局。
Ⅶ 西班牙人為何毀去絕大多數瑪雅文字記載
歷史的安排,使瑪雅文明僅留下遺跡;入侵的西班牙人毀去絕大多數瑪雅文字記載,僅留下三本瑪雅古書,使後人已難以破譯瑪雅人的文化,從何而來,為何而終…… 殘存的瑪雅古書中,記載的不是瑪雅人自己的歷史紀事,而是記載著從地球的創造起源到人類的歷史。這本瑪雅人自身的「神話」,記述許多神奇事跡,認為地球是靈魂的凈化場所,目的在使其不斷地向上再向上凈化升華。 「地球並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於地球所有」,預言中道出了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卻暗喻著人類的尊貴,並非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而是只有人類能在地球這個凈化場所,完成靈魂的凈化與升華,成為宇宙中真正的高級生命。 同時瑪雅人預言了這次人類會隨歷史演進,漸漸地遺忘了這個關系;預言了現代人類,在變異科學帶動下發展出現代科技,恣意妄為地濫用地球資源,以為自己是地球的擁有者,主宰這兒的一切。當世界物慾橫流時,即象徵著第五太陽紀末期的到來。這合理解釋了考古學家不明白為什麼瑪雅人的編年史始於西元前3114年,第五太陽紀的起始,並預言這次人類將歷經長達5125年的瑪雅大周期,於西元2012年迎向最終(1)。同時預言西元1992~2012年前後二十年的地球更新期(Earth Regeneration Period)將有宇宙大法弘傳和出現能與宇宙意識共鳴的新人類(2)。更新期後地球進入預言中的同化銀河系(Galatic Synchronization)人類將邁向另一新的文明(3)。 驚醒吧!人類,地球並非人類所有,就像學校並非學生所有,對於一個未完成學習的學生,他就該屬於學校。當學生錯誤以為自己是學校的主體,進而企圖主宰學校,不是利用學校完成學習,而是想掌控學校資源時,這些學生必將難逃淘汰的命運!人不是白白來到人世的,設計這個不完美的人世間,本來就是提供人類能在此完成其生命的覺醒與凈化! 驚醒吧!「人類在龐大的宇宙中算不了什麼,地球也只是一粒宇宙塵埃,人要想被高級生命重視,那就修!也成為高級生命!」 許多人都聽說過「瑪雅」這個文明的傳說,大部分人對於瑪雅人的印象與美洲叢林脫離不了關系。提到瑪雅人,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群身著鮮艷羽毛服飾的印地安人,繞著圈圈在月光下進行著神秘的儀式,中間站著法術高強的祭司。的確,瑪雅人居住的地點就在今天的中美洲,神秘的遺跡也在幽靜的叢林里,然而有幾個人知道,瑪雅人跟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中國人與蒙古人有密切的關系。他們留下來的巨大石造遺跡與高超的藝術作品,連今天的技術都望塵莫及。今天我們何不放下原來的觀念與看法,重新深入瑪雅人的故居,看一看他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與文明。 發現過程 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時進入南美洲,他們以入侵者的角度佔領這個全新的大陸。當時中南美洲的住民過著原始的農業生活,對於西班牙人的堅船利炮自然是毫無招架之力,很快地,西班牙人也將他們的信仰帶到此地,有兩個傳教士,看到了當地人信仰巫術與迷信,就放了一把火把他們所藏的古老典籍全部給燒毀了。誰知道這些書不是別的,它們正是消失已久的瑪雅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寶典,裡面詳細記載了他們當年輝煌的科學成就與文化。也許是天意如此吧,今天研究瑪雅文明的學者只能從斷簡殘篇中拼湊出瑪雅當年的盛況。 叢林里的巨石遺跡 瑪雅的金字塔可說是僅次於埃及金字塔的最出名的金字塔建築了。他們看起來不太一樣,埃及金字塔是金黃色的,是一個四角錐形,經過幾千年風吹雨打已經有點腐蝕了。瑪雅的金字塔比較矮一點,也是由巨石堆成,石頭是灰白色的,整個金字塔也是灰白色的,他不完全是錐形的,頂端有一個祭神的神殿。瑪雅金字塔四周各有四座樓梯,每座樓梯有九十一階,四座樓梯加上最上面一階共三六五階(91x4+1=365),剛剛好是一年的天數。 瑪雅人非常重視天文學的數據,他的建築里處處都是這些關於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除了階梯數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五十二個四角浮雕,表示瑪雅的一世紀五十二年。 瑪雅的天文台也是充滿特色的建築物。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不論是在功能上或外觀上,瑪雅的天文台與現在的天文台十分類似。以凱若卡天文觀測塔為例,建築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的台階一階階地通往大平台。與現在的天文台有些相似,也是一個圓筒狀的底樓建築,上面有一個半球型的蓋子,這個蓋子在現在天文台的設計是天文望遠鏡伸出的地方。底樓的四個門剛好對准四個方位。這個地方的窗戶與門廊形成六條連線,其中至少三條是與天文相關的。其一與春(秋)分有關,另兩個與月亮活動有關。 這座凱若卡天文觀測塔是遺跡中最大的天文觀測塔,其它遺跡也有類似的建築。他們在位置上都與太陽及月亮對齊,近年來考古學家認為古時候瑪雅的天文學家建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天文觀測網。 這些建築物以今天的角度看也足以令人稱奇。以瑪雅金字塔來說,巨大的石塊如何切鑿,搬運到叢林的深處,再把一塊塊十幾噸的石塊堆積起來,堆高至七十米處,要是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及起重設備,是難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生活在叢林里的民族,為什麼要花這么大的功夫,建立一個天文觀測網?歷史記載,望遠鏡是伽利略十六世紀才發明的,接著才有大型天文台的出現,而天文觀測網的觀念是近代才出現的,這樣的觀念可說是相當先進。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瑪雅人當時的科學與今天相比毫不遜色。 瑪雅人與中國人 以下從幾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瑪雅人與中國人關系的蛛絲馬跡。 文字:瑪雅人使用象形文字,文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象形文字很相近,但符號組合比漢字還復雜,至今尚未有人能完全解讀。藝術:以袋足彩陶罐袋為例,罐上的乳狀袋足和鮮艷的色彩,以及對比強烈的紅、黑色幾何圖案非常醒目。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乳狀袋足是中國史前陶器中最有特色的器形,但它竟然在美洲多支印地安民族的陶器上可以看到。玉器:瑪雅文物中有很多是玉器,在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和美洲瑪雅人兩個民族,喜愛玉石並且具備精巧的玉器雕琢能力。更為巧合的是這兩個民族都有把玉與生命、繁衍連系起來的信仰,有些瑪雅玉器竟與江南史前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飾驚人的相似。信仰:瑪雅文化中的羽蛇神形象與中國騰雲駕霧的龍有些相像。瑪雅壁畫上的羽蛇神頭像、瑪雅祭司所持雙頭棍上的蛇頭雕刻也接近龍頭的造型。除此以外,瑪雅人對於羽蛇神,和中國人對於龍的祭拜,都與祈雨有關。人種:從人種學上來看,瑪雅人和中國人都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的獨有特徵,而且研究證明瑪雅人與中國人的掌紋線極為近似。太極圖:在瑪雅的廢墟中,竟發現與中國一樣的太極圖,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陰陽魚」。 火箭浮雕 考古學家在謎一般的瑪雅遺跡中搜尋多年,找到許多瑪雅的文物,其中有許多令人難以理解其中的涵義。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其中有些可以辨識的竟然跟今日的尖端科技非常的接近。 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間,墨西哥籍考古學家路利教授 (Alberto Ruz Lhuiller)在巴倫傑神殿的「碑銘神廟 (The Temple of The Inscriptions)」中,發現在巨大石室的牆上刻有九位盛裝的神官,及一位帶有奇妙頭飾的青年浮雕。經過仔細地觀察,發現這個浮雕與現在的太空船十分相似!浮雕中的圖畫,畫著一個青年正在操作一台機器,這個機器的前端是流線型的,看起來十分精密復雜,還有類似儀表的東西。青年頭戴頭盔,頭盔上有兩條管子接著。他彎著腰和膝蓋。雙手正在操縱著一些操縱桿,位置較高的一隻手正在調節把手般的東西,較低那隻手的四根指頭,在操縱類似摩托車把手般的控制器。雙眼前視。左腳跟擱放在有好幾道槽痕的踏板上。操縱者後面有個類似內燃機的設備。內燃機箱後方可以看到有火焰噴出。 瑪雅碑銘神廟的浮雕中,刻畫了一個帶頭盔的青年,正在操作一台類似飛行器的機器 路利教授在巴倫傑神殿所發現的浮雕和瑪雅碑文有密切的關系。被解讀出來的碑文中,一節這樣描述「白色的太陽之子,仿效雷神,從兩手中噴出火……。」懷疑的人會說,這段恐怕是古代瑪雅人對太陽崇敬所想像出來的情景。但是根據路利教授所發現的石雕,及碑文中所記載的那節卻是「真實」。 仔細想想,這個浮雕看起來與登陸月球的登月小艇真有幾分類似呢。如果這張圖真的是當初瑪雅人照著他們建造的機器畫的,那麼他們已經具備從事太空探險的能力。也許那些精密的歷法,正是遨遊太空的瑪雅人所需要的。 水晶頭顱骨 一九二七年在中美洲的貝利茲(Belize)的瑪雅遺跡中發現的水晶製成的頭顱骨就更令人嘆為觀止了。這顆水晶頭顱骨完全以石英石加工研磨而成,大小幾乎和人類的頭顱骨相同。高一二?七公分,重五?二公斤,是依照一個女人的頭顱骨所雕成。 瑪雅人依照人的頭骨所雕成的水晶頭骨,展現了成熟的解剖學與光學技術。並且利用了某種現在科技仍未掌握的碰撞技術所製成(圖片提供:「水晶頭骨之謎」的作者Chris Morton & Ceri Louise,中文版由Shanghai Bertelsmann Culture Instry出版,簡體中文版由Current Affairs Publishing House出版) 從照片看起來這頭顱骨不僅外觀十分逼真,而且內部結構都與人的顱骨骨骼構造完全相符。其工藝水平極高,隱藏在基底的菱鏡和眼窩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鏡組合在一起,發出眩目的亮光。 我們知道,現代光學技術產生於十七世紀,而人類准確地認識自己的骨骼結構更是十八世紀解剖學興起以後的事。這個水晶頭顱骨卻是在非常了解人體骨骼構造和光學原理的基礎上雕刻成的,瑪雅人是怎樣掌握這些高深的解剖學和光學知識的呢? 還有,水晶即石英晶體,它的硬度非常高,僅次於鑽石(即金鋼石)和剛玉,用銅、鐵或石制工具,都無法加工它。即使是現代人,要雕琢這樣的水晶製品,也只能使用金鋼石等現代工具。經研究證實,此水晶頭顱骨是利用某種碰撞力量雕刻成的,但現在科技仍未掌握此技術。 從這個奇異的水晶頭顱骨來看,瑪雅人掌握的工藝技術,相當高超。現代人引以為傲的工藝技術跟這個水晶頭顱骨比起來,真是黯然失色! 以現代的科學理論與技術發展速度來看,我們恐怕至少還要五十或上百年才跟得上瑪雅人的科技水平呢!
Ⅷ 西班牙人為什麼敢殺印第安人
因為印第安人與世隔絕,西班牙人高速發展的時候,印第安人還處於原始狀態,光武器都不是一個等級的
Ⅸ 為什麼南歐的西班牙人這么殘忍
窮山而水出刁民,南歐比較窮,刁民多,刁民一般也是殘忍的。採納我的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