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不跟西班牙爭奪菲律賓
㈠ 西班牙曾想用兩萬人征服明朝,最後卻沒有實施,為什麼
西班牙曾想用兩萬人征服明朝,最後卻沒有實施,為什麼?因為太傲慢了,發現打不過,西班牙曾經制定過一個詳細的計劃:由10000-12000名西班牙軍隊、5000-6000名日本人、500名奴隸和一些菲律賓人組成的25000人的遠征隊,與葡萄牙軍隊(當時的西班牙國王也是葡萄牙國王)聯合征服大明。按照當時西班牙的邏輯,他們願意派遣2萬人去征服明朝,這足以「給面子」。當然,傲慢是不能吃的。西班牙人的傲慢被幾記耳光喚醒。
這個瘋狂的計劃後來沒有實施。原因是西班牙受到如此嚴厲的教育,以至於它被打回了原來的形狀,因此它無法接觸到東方。也許有一個所謂的征服計劃,但它被許多人遺忘了。誰知道呢?或者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東西,都是後人編造的?無論如何,它最終沒有得到實施,更不用說收效甚微了。不管人們怎麼說。然而,在個案的基礎上,想像是可以的,也是無害的。
從地理上講,明朝與西班牙不同,但時代不同了。可以想像,他們可能會相遇,甚至發生沖突。因此,這個所謂的征服計劃可能已經提出,但尚未實施。而西班牙人,因為當時有幾個擴張中的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所以他們非常強大,所以他們不可避免地將觸角伸向東方,然後與明朝變得不友好。接下來,提出了所謂的征服計劃,這並不出乎意料。這甚至意味著一切都是可能的。
㈡ 西班牙曾經想二萬人征服明朝,為什麼最後卻沒有實施
在進攻明朝前,西班牙就集結了130艘戰艦去進攻英國,但是並沒有取得勝利,實力受到削弱,自然進攻明朝的計劃也沒有得到實施。
㈢ 西班牙曾想用兩萬人征服明朝的計劃,究竟是怎樣的
17世紀初,西班牙國力強盛,憑借無敵戰隊的組建,打敗很多國家,在歐洲地位非常凸顯,位居第一。實力雄厚的西班牙並沒有就此打住稱霸世界的野心。只見西班牙殖民者在亞洲還不斷擴張領土,搶占殖民地。甚至還企圖憑借菲律賓這個小國家作為陣地,戰勝明朝。可見其西班牙狂妄自大。就連西班牙殖民者好不把中國放在眼裡,聲稱只要用不到100人的兵力,就能把明朝毀滅,足以可見西班牙殖民者驕傲蠻橫。然而,為什麼西班牙希望利用2萬兵力征服明朝的計劃卻沒有實施呢?
總而言之,為什麼西班牙希望利用2萬人戰勝明朝的計劃未實施,主要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對明朝認識不足;荷蘭國力不斷強盛等原因造成的。戰敗後的西班牙,再也不可能征服明朝,甚至稱霸全世界。
㈣ 菲律賓沒被鄭成功拿下,真的是因為婚外情嗎
1654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地區,鄭成功所率領的部將成為明朝末期最後殘存的勢力之一。面對清軍的攻勢,鄭成功也無法匹敵,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島廈門、金門等地。
為了有一處堅實的固定地盤,鄭成功將目光放在被荷蘭殖民的台灣島上。
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與島上駐守的荷蘭大軍交戰,翌年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鄭氏統治台灣的時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朝採取了計劃達20年的「遷界令」,阻斷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交流,斷絕台灣的經貿財源。鄭氏集團為此深感焦急,為了緩解清政府「遷界令」對台灣造成的打擊,鄭成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繼續向南進軍,攻佔菲律賓群島。
鄭經的這次代價最高的婚外情,是導致鄭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鄭成功的死亡也導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失之交臂。若鄭成功攻佔菲律賓,中國極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島嶼、近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㈤ 西班牙曾想用兩萬人征服明朝的計劃,為什麼最後沒有實施
怎麼說呢,這個時候的西班牙已經步入到了整個帝國的末期階段!此時的西班牙,由於長時間占據著世界第一殖民地國家,這樣一個稱號,擁有著無敵艦隊,所以西班牙這個時候飄了!他認為這個世界全部都應該成為這個殖民地,去發現他的金礦,他的銀礦來支撐這個龐大且腐朽的西班牙帝國。
但是教會方面對這個事情堅決反對。反對的原因我們尚且不得而知,但是總體來講可能是當時蒙古軍隊打的確實有點兒狠!所以教會方面對於這個事情避而不談,甚至於反對此事的推行,就這樣籌備了一年多的軍隊,就立刻什麼用場都派不上,畢竟教會不同意在大義的名分上面!西班牙帝國是吃了虧了,再拖拖拉拉之中,過了幾年就迎來了跟英國的決戰。
接下來劇情大家都知道,西班牙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西班牙就此沒落,此後再也別提什麼帶著兩萬人去征服中國,這樣的計劃,自保都很困難!
㈥ 西班牙曾想用兩萬人征服明朝的計劃,最後為什麼沒有過來
明神宗時期,西班牙的一位總督確實對西班牙的國王說過:給他20000個人,他就把明朝打下來,送給國王。但是這位總督沒想到,這個計劃就只停留在計劃階段,後面就沒了音信。
明朝時期,也就是16世紀,那時候交通並不發達,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之間相互並不了解彼此,對於彼此的了解更多的是從傳言中獲取信息。既然相互不了解,難道西班牙不怕失敗嗎?事出必有因!
古代輪船可不像今天,動力強,航行快。古代輪船在順風的情況下,最快速度只能達到25海里/小時,但是平均下來只有15海里每小時,但是從西班牙到明朝的距離約有10000公里左右。並且海上的風險也是不可預測的,這給這只王牌艦隊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由於距離遠,他們在路途上消耗的時間就會特別長,那麼後勤供給,食物的供應也是一個難題。
㈦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㈧ 荷蘭和西班牙爭奪台灣島時,明朝為何坐視不管呢
日俄戰爭時期,外國軍隊在中國的國土上開戰。其實早在1641年,就有過兩個西方國家在中國境內發生戰爭,因為時間遙遠且戰爭規模遠不如近代,所以知名度不大。這兩個國家是荷蘭和西班牙,發生戰爭的地點則在中國台灣,確切地說是荷蘭與西班牙,為爭奪中國台灣而爆發的爭霸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