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哪裡買白銀

西班牙哪裡買白銀

發布時間: 2022-09-10 05:54:26

㈠ 清代時,世界一半的白銀都在中國,它們從哪裡來的

說到貨幣自然離不開黃金,黃金由於穩定性好,所以被當成不會貶值的東西,除了黃金之外,銀子也是古代重要的錢財計量物,明朝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中國已經聚集了大量財富,古代財富主要用白銀來衡量。


後來鴉片戰爭,英國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加上戰後割地賠款,中國這些白銀大多數又全部要賠了出去,想想也真是夠冤的,你覺得呢?

㈡ 在世界近代史早期西班牙掠奪的金銀財富去哪兒了

說起來可笑,那個時候有很多到了中國,讓後後來又賠款出去了。

工業革命以前,西歐國家在對中國的貿易過程中,它們生產的商品,中國人不需要。然而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茶葉卻是他們所必須的。1500年—1600年,西班牙人在對中國明朝的貿易過程中,都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為了購買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西班牙必須使用白銀支付(因為白銀在明朝成為通用貨幣)。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57噸至86頓)。數量之大,令人驚訝。來往貿易的帆船就叫馬尼拉大帆船。載著美洲的白銀來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然後裝載絲綢、瓷器、茶葉回美洲或行銷世界各地。

㈢ 根據材料一,明朝中國的白銀供給主要來源於哪裡

明朝中國的白銀供給主要來源於西班牙南美殖民地。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白銀集散地,而歐洲人則更像《泰坦尼克號》裡面的窮小子傑克。誠然,歐洲人只有用美洲的白銀來與中國進行貿易,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擁有了貨幣主導權。恰恰相反,白銀短缺帶來的通貨緊縮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的重要因素。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紛紛出海找黃金白銀,而美洲滿足了歐洲人對貴金屬的渴望。黃金白銀是財富的象徵,但是貨幣只有流動才能創造財富,按照貨幣的定義,歐洲人將大量的白銀出口到中國,換取陶瓷、絲綢等奢侈品,在貿易的循環中實現財富的增值。除此之外,黃金與白銀的比價,中國是金賤銀貴,歐洲人拿著白銀換中國的黃金,然後再倒賣到歐洲,也是一筆盈利的買賣。無論金銀比價還是貿易,都推動中國成為白銀的聚集地,有人說中國是白銀的「墳墓」,因為全世界主要的白銀都流向中國。
歐洲人的貿易逆差是白銀流向中國的「推力」,而中國貨幣的「白銀化」是一個重要的「拉力」。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中國事實上採取了白銀本位制,田賦、徭役都換算為白銀,雖然政府沒有規定白銀作為貨幣的法律地位,但在經濟交往活動中白銀作為本位貨幣的地位卻被承認了。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貨幣化的進程,因為貨幣是債務關系顯性化,對貨幣的需求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交換活動增加帶來的需求,另一個是經濟貨幣化帶來的,也就是既有的存量財富需要貨幣化來表達出來,從而增加交易的靈活性。明代也是如此,雖然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但是卻無法滿足需求。
當白銀成為中國的本位貨幣之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貨幣的多寡幾乎由外部力量來決定,一旦外部白銀的流入減少或者中斷,就會引起通貨緊縮。17世紀前半期,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不斷減少,歐洲人忙於「三十年戰爭」,主要大國都捲入其中,包括西班牙。而西班牙控制著墨西哥和南美的白銀,與此同時,日本對中國的白銀出口也趨於停滯。套用貨幣發行的觀念,中國經濟已經深深地白銀化了,但是卻沒有掌握白銀供應的主導權,因此,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白銀流入減少,勢必會導致一場貨幣危機,這種危機與財政危機、邊患危機相互疊加最終讓明朝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從明朝的機制來看,白銀供給一直是「外生」因素,似乎沒有辦法對沖外部的風險,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隨著經濟的增長,貴金屬供應不足或者中斷帶來的風險一直存在,為了緩和這種危機,政治貨幣就被發明出來,明初發行的「寶鈔」就是很好的辦法。但是明朝政府沒有能夠很好地控制通脹的危害。而歐洲人正經歷著一場金融革命,債券市場、中央銀行、部分准備金制等制度被發明出來,真正的貨幣霸權也就從這些創新中被發明出來,而中國則與世界潮流越來越背道而馳了。

㈣ 西班牙的貿易銀圓與金幣是什麼樣的

在西班牙參觀了多個博物館,常見的是昔日這些裝貴金屬幣的箱子,這在其他地區幾乎不曾見。這個特色展品讓人自然聯想起當年西班牙殖民者進行大規模海上貿易時的重要商品:專為貿易製作的金銀幣。

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獲得大片殖民地,因距離歐洲太遙遠,限制了一般貿易交往,除少量香料·寶石外,殖民地出產的貴金屬便成了重要的大宗商品。

為便於交易,西班牙人將採集到的貴金屬製成錢幣,經太平洋·菲律賓運到中國采購絲綢、茶葉、瓷器,再販往歐洲····日積月累,這條大洋商道的海底就一路留下許多沉船。這在當今世界還催生出一項專業:海底尋寶!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㈤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

明朝和清朝早期,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國中是比較大的,那時的中國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一定規模,但那時的中國人還很封閉,遠洋貿易幾乎沒有,但西方一些國家的遠洋貿易已經非常興隆,他們對中國的很多產品有大量的需求,主動前來貿易,造成中國貿易順差逐年加大,也就是白銀流入中國。

白銀換黃金——跨洲大套匯,16世紀後葉和17世紀,明清時期,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同時也有大量的黃金外流,以黃金換白銀,這就是所謂的套匯。

那時的中國產業健全,貨品豐富,能夠自給自足,對進口西洋貨品沒有依賴,基本上只有單方向的出口,所以嚴重貿易順差,白銀流入中國。西方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後來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逐漸平衡了中國的順差。但到後期,中國進口的鴉片已經高過了出口的貨物,反而造成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5)西班牙哪裡買白銀擴展閱讀

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自14世紀末開始,隨著民間用銀、官方賦役折銀,白銀貨幣極大地擴展,15世紀末白銀貨幣化在社會內部的膨脹,促使出現了海外貿易熱潮,使得貨幣和財產進一步活躍了起來,喚起了人們新的更大的白銀貨幣需求。

嘉靖年間,白銀在社會流通領域中已經占據主幣的地位。此時,一方面出現了國家財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會上從皇族到小民都有對於白銀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會的商業性行為,正說明了無論從國計還是從民生都存在著對白銀的大量需求。

16世紀全球化開端,這種中國社會內部產生的巨大需求形成與全球的互動,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我們切不能忘記,此前伴隨白銀貨幣化過程的,是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從折銀到征銀,這是明朝賦役改革有別於歷朝歷代的根本特徵。

發展到張居正改革,核心是財政改革,改革存留於世的兩部重要文獻《萬曆會計錄》和《清丈條例》,證明了白銀貨幣成為國家財政體系主體的趨向,表明中國古代兩千年以實物和力役為主的國家財政體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的財政體系轉型,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

㈥ 我國明朝時期沿海到處可見的"西班牙白銀"指的是什麼產自什麼地方

西班牙白銀就是西班牙銀圓.
這種銀元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白銀產地,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開始鑄造銀幣,它的幣面花紋有西班牙帶王肖像。這種銀元被稱為西班牙本洋,在廣東一帶被稱為「佛頭」,它具有成色統一、規格整齊、便於計算攜帶等優點,在世界殖民地間廣泛流通,英國商人在與中國正常貿易中也大量使用這種銀元。由於在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這種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廣東地區。

㈦ 南美洲哪裡出產白銀或者歷史上哪裡出產白銀

白銀之國
國名由來西班牙語中,阿根廷與拉普拉塔兩詞意義相同,均為白銀」。 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遠征隊到達南美大陸後,從一個寬闊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內地。探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帶著很多銀制的飾物,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後來又將拉普拉塔區改為省。 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並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 阿根廷一詞源於拉丁文,不僅是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同時寓意貨幣」、財富」。

㈧ 西班牙殖民經濟獲得大量白銀,為何卻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在近代西方大國崛起中,西班牙與葡萄牙是最先崛起的國家,葡萄牙首先開辟大西洋到印度的航線,殖民非洲大陸,最先進行黑人奴隸貿易,隨後西班牙抵達到了美洲,殖民美洲,葡萄牙、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先擁有最廣袤的殖民地的國家。

並且,西班牙對殖民地的開發短時間,是很難看到成效,因為殖民地的資源開發需要長期時間來完成,這對西班牙而言都是極大的負擔。所以,西班牙在殖民美洲時,就已經嚴重透支了本國國力。而後來,隨著殖民地的逐漸擴大,西班牙的國力耗損也開始達到了一個高度,但是殖民經濟這塊肥肉又不忍心放棄,於是西班牙政府為了維持殖民地的發展,不惜繼續花費重金投入到其中,又繼續透支國力,如此,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㈨ 為什麼說白銀是很尷尬的貨幣

白銀國放黃金色,宮錦袍添紫綺裘。——《八月十三夜與張檢法泛武溪》

在一些古裝劇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富人經常用銀子來打賞下人,而對比現在銀的價格,每個人內心都會浮現一個詞:豪橫。其實在古代,一兩銀子就足夠一個家庭一年的開支,而這些有錢人打賞下人竟然都是一荷包銀子的賞賜,就不免讓人懷疑這些銀子的真實性。況且,銀這種貨幣是從明朝開始通行的,不知那些拍攝明朝以前電視劇的人有沒有讀過歷史。

對於因為白銀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其實也是國與國之間爭鋒的問題,一開始白銀不多的時候,大家爭的無非是哪一個國家擁有的白銀更多,到後來,白銀泛濫,大家改用黃金,卻也沒放棄對白銀的吸納,到最後造成我們白銀大量流失,歸根結底還是國力之爭。雖然一開始,中國富得流油,到最後還是便宜了美國。

㈩ 明代中葉以後,流通使用的大量白銀,那麼這些白銀是從哪裡來的呢(要詳細點,用來寫論文的)

首先要知道中國並不是白銀儲量豐富的國家。

來源主要有三個

1、墨西哥,這些白銀產自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中國與墨西哥的貿易主要是通過菲律賓的馬尼拉進行中轉的,1565年,「聖巴勃羅號」從菲律賓返航美洲,從而開辟了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的往返航線。1574年(萬曆二年),兩艘馬尼拉大商帆滿載中國貨物駛向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標志著著名的馬尼拉大商帆貿易正式投入運營。就這樣,西班牙人把輸入馬尼拉的中國貨物(包括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製品、硝石、火葯、食品、家禽、家畜等,尤以紡織品為大宗)運往美洲,再把白銀輸入中國。由於西屬美洲市場需求甚殷,中國絲織品和棉織品很快躍居馬尼拉大商帆輸往美洲貨物榜首,並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貿易的終結。把白銀運往中國。由於歐洲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用硬幣購買中國商品,巨額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鴉片貿易興起前夕。西屬美洲流往馬尼拉的白銀開始每年約100萬比索,後來達200-300萬比索,有時甚至超過400萬比索。1571-1821年間, 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索之多,其中絕大部分(亦有1/2、1/4之說)又轉輸中國。有些外國學者則估計美洲白銀總產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國。僅1631年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2、日本,日本不僅用白銀購買中國貨物,而且用白銀交換中國錢幣。日本白銀流入中國,年代早於美洲白銀,流入途徑有民間走私貿易和葡萄牙人開展的轉口貿易兩途。有明一代,中日關系一直談不上熱絡,倭患頻仍和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更使兩國關系落到冰點以下,明廷因而將對日貿易懸為厲禁,隆慶元年重開海禁時仍將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趨利本性最終使這種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紙虛文,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成為中日直接貿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賓之前的嘉靖年間,正當中國白銀需求日增之際,中日走私貿易已經使不少日本白銀流入中國。盡管如此,中日直接貿易畢竟因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約。與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關系的葡萄牙人遂乘虛而入,利用中日兩國給予的優惠待遇,在中日貿易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後就主動招引日本人赴廣東方面貿易,最終建立了以澳門和長崎為軸心的葡日貿易網路。中國學者估計,16世紀最後25年間,日本生產的白銀半數外流,其中大部分為葡萄牙商人運走,每年數量達50-60萬兩;到17世紀前30年,每年運出100多萬兩,有時高達200-300萬兩。 葡萄牙歷史學家在17世紀初估計葡萄牙大商帆每年從日本輸出的白銀價值超過100 萬金幣。而根據日本學者新井白石調查,僅慶長六年至正保四年(即明萬曆二十九年至清順治四年,西歷1601-1647年)的47 年間, 日本白銀輸出總量即達7480餘萬兩,大半輸入中國。日本白銀外流中國數量之大,使日本政府為之不安。為減少白銀外流,日本政府於1689、1715年兩度頒布法令,限制中國赴日商船數量和貿易額。

然而白銀流入中國,並非僅有貿易一途,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套匯業務也是一條重要渠道。16、17世紀間,中國、日本、歐洲三地金銀比價存在較大差價,中國金銀比價為1∶5.5-7,日本為1∶12-13,歐洲為1∶10.6-15.5,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可獲利一倍以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1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3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