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什麼時候統治西班牙的
『壹』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介紹
西班牙歷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貳』 西班牙歷史的帝國時代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陣(tercios)在歐洲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盡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並(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斗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並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占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范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並。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叄』 西班牙哈潑斯王朝是什麼最好有典故,介紹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起源:
發生於1525年的巴瓦之戰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其女胡安娜(即「瘋女胡安娜」)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腓力(即卡斯蒂利亞的腓力一世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斐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斐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腓力的兒子,西班牙王子兼奧地利大公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譯查理)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佔領突尼西亞等地。西班牙的統治地區包括德意志、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突尼西亞和美洲殖民地。16世紀時的西班牙成為了西歐強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和艦隊。
其後於1556年查理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肆』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王朝的終結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為了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完整,卡洛斯二世遺詔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由於與奧地利王室的近親關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親奧地利的,而路易十四決心在西班牙建立一個親法的政權。他為了他的孫子得以繼承西班牙王位,他執意廢除與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的《1700倫敦條約》。神聖羅馬皇帝,卡洛斯的表親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卡爾大公競爭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毀約為由,於1702年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法國的宿敵英國和荷蘭,初期曾一度承認菲利普的繼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斷西班牙和英荷兩國的貿易關系,將兩國推向奧地利的一邊,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廢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兒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奪回他姐姐瑪麗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蘭護國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場更為堅定。英國,荷蘭聯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漢諾威和普魯士都站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邊。巴伐利亞和科隆選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國和薩伏依公國就站在法國波旁王室的一邊。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現了反波旁的武裝,而阿拉貢、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軍元帥,薩伏依歐根親王帶領奧軍於1702年進佔法國勢力范圍米蘭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而英軍統帥,馬爾巴羅公爵 約翰·丘吉爾亦帶領英軍,進入西屬尼德蘭,支援荷蘭。而奧地利軍隊也在阿拉貢、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等西班牙領土站穩了腳跟,英軍更乘機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尼德蘭低地和北美洲成為此戰的主要戰場。這場戰爭爆發時,英王威廉三世剛駕崩不久,因此戰爭主要戰事都發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時,因此在北美又稱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經過多年交戰,歐洲各國的緊張關系因為各種因素緩和下來。在英國,親法的扥利黨獲得政權,而波旁王朝也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因此三國於1713年簽定烏得勒支和約。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軍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據點巴塞羅那的陷落,促成了奧法拉施塔特和約和巴登和約。而奧西之間的領土紛爭直至1720年,四國同盟之役後的議和才得以最終解決,原來西班牙所領有的比利時和義大利轉到了奧地利王室手中。
『伍』 哈布斯堡王朝是何時建立,何時滅亡,現在如何
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哈布斯堡王朝後期繁衍甚廣,因而出現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個分支。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哈布斯堡城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今天的奧地利和德國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公國,旋即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
魯道夫一世最終於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雖暫時失去帝位,但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都被劃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開始哈布斯堡王朝的進一步發展。
發展及鼎盛期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持有奧地利公爵的爵位。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將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但這些劃分最終導致內外奧地利分治。
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兩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奧波德(Leopold)簽定協議。艾伯特的子孫將擁有內奧地利公國,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奧地利公爵家族絕後才得以結束。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再次歸由一位公爵統領。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內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但不久後的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葬身沙場,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一位表親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也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馬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統統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西米連的兒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贈與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
馬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馬西米連的兒女,多與外國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西屬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首位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顎圖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
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徵戰一直繼續。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顎圖曼土耳其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顎圖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費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兩位代理人,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本章節的資訊,請參看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費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費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費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後於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們的奧地利表親不惜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搶回王位,但最後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將部分哈布斯堡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對波旁王室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承認。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里薩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里薩皇後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奧地利帝國又被改稱為奧匈帝國。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被肢解,奧地利成為共和國,舉家被迫流亡海外。
王朝覆亡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和德國,他們的首領是奧地利末代皇太子奧扥·馮·哈布斯堡。
『陸』 誰能介紹下哈布斯堡王朝興衰始末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弗蘭茨·斯蒂芬,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斯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起源
家族徽號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對立國王,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為主的家族領地,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為奧地利家族。
[編輯]
發展及鼎盛期
[編輯]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地示意圖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簽定協議。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著不同的領土。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一。
[編輯]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編輯]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連一世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連的兒子美男子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沖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帝國的勢力大大增強。
[編輯]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馬克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Charles V,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Carlos I))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
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編輯]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奧斯曼帝國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布達佩斯)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編輯]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兩位代理人,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編輯]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參見: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斐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斐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斐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編輯]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參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勃艮地公爵查理(Charles,西班牙語名:卡洛斯(Carlos);德語名:卡爾(Karl))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其後於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在宮廷權貴的壓力下,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姑母,菲利浦三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莎與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對此強烈不滿的哈布斯堡奧地利分支與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西班牙波旁王朝將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其他一部分義大利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承認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
[編輯]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參見: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里薩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里薩皇後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奧地利帝國又改稱為奧匈帝國,對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施二元統治。皇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而於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遭到肢解,奧地利成立共和國,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編輯]
王朝覆亡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卡爾的父親是奧地利末代皇儲、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奧托·馮·哈布斯堡。
『柒』 哈布斯堡王朝是怎麼覆亡的
為了鞏固權利和繼承財產幾乎都是近親結婚,估計後面都生育力極低,最後一位國王,全歐洲都知道沒有生育能力而且身體羸弱,領導力不行。然後就一戰戰敗,奧匈帝國解體,然後就木有然後了
『捌』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簡介
1701~1714年英、法、奧地利等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戰爭。
16世紀時,西班牙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和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宗親,曾是歐洲的殖民強國,但1588年對英國的海戰失利,海上霸權逐漸削弱,但陸上還保持強大的軍事優勢。
164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對法國和荷蘭戰爭中遭到重創,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國力衰落,被英國、法國和荷蘭取代了商貿權和制海權。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卡洛斯二世因為其祖上時常與同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遺傳下了一系列絕症。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和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並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里薩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 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和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被迫退出戰場。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佔領了直布羅陀。
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
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佔領了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腓力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和腓力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年 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簽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玖』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什麼時候滅亡
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影響力最大、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家族,該家族成員曾出任過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荷蘭以及德國等國君主。 可是到18世紀,這個家族卻突然衰落,其原因令人困惑。然而科學家們最新研究發現,亂倫和近親結婚可能是導致這個歐洲皇室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奧地利共和國取代。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