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原油為什麼減產
❶ 國際原油最近為什麼跌得那麼嚴重
1,一方面是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石油供應處於高位,使得供求失衡更加明顯,令石油價格持續受壓。
2,歐佩克國家內部不統一,使得通過減產來支撐油價較難實現,。
3,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現有包括世界主要產油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在內的12個成員國。據歐佩克官方統計,2013年,歐佩克石油儲量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81%,2014年7月與8月平均日產原油3035萬桶,佔世界總產量的近40%。依靠其豐富的石油儲量及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所佔份額的優勢,歐佩克通過調節石油產量對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漲落發揮重要作用。
❷ 為什麼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將會枯竭,這件事被喊了幾十年,曾經石油被人們視為黑色黃金,每桶高達數百美元,但是今天我們很少再聽見石油未來會枯竭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從現在的油價就可以看出來發生了啥事,目前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依然保持著增長,但是每桶油價卻已經跌至10到15美元。
我們目前在大力發展新型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核能,其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應對石油枯竭,而是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
有鑒於此,對未來石油的預測並不是短缺問題,而是石油大量的開采帶來難以想像的環境問題。
❸ 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石油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跌入負值!受美國石油市場供應嚴重過剩、合約即將到期及得克薩斯州將決定是否減產等因素影響,紐約原油期貨價格20日早盤低開,盤中持續走低,尾盤加速下跌,收於每桶-37.63美元,跌幅超300%。油價跌入負值,這是紐約商品交易所1983年開設輕質原油期貨交易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❹ 原油市場的噩夢要來了,熱帶風暴,克勞德特即將襲擊墨西哥灣沿岸,啥情況
1.利比亞計劃在8月出口120萬桶原油。根據運輸計劃,利比亞將在出口180萬桶原油。利比亞仍處於內戰中,自1月以來,東部部隊一直阻礙能源,特別是石油的出口。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已多次宣布原油出口出現不可抗力。這導致利比亞大部分能源輸出停止,儲油罐滿了。
自從歐佩克+決定放鬆減產,俄國計劃每天增產40萬桶原油,原油產量開始增加,供應量增加,原油不好;雙風暴可能在下周初登陸美國,短期內會對油價產生影響,影響程度需要特別關注最新的影響;技術上,近3個月國際原油保持區間波動,波動幅度有所下降,而國內原油在持續回調後有企穩跡象。
❺ 國際油價為什麼會跌得那麼快
原因很復雜,簡單介紹如下:
油價暴跌的主要因素是美聯邦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發表的對經濟滑坡表示悲觀的言論。他說,許多金融市場和機構仍面臨相當大的壓力,能源價格進一步攀升、信貸環境緊縮、以及樓市進一步萎縮的可能性,均給成長前景帶來嚴重的惡化風險。與此同時,通膨上升的風險近期來也有所加劇。因而幫助金融市場恢復穩定是美聯儲的當務之急。
受伯南克講話的影響,周二美元匯率重挫到歷史最低水平,同時美國股票市場一片驚慌。美國銀行股類整體走低,道瓊工業指數兩年來首次收於11000點下方。美元兌歐元匯率盤中跌破1:1.6,下降到1:1.6037美元的歷史最低水平。
需求受到嚴重抑制
需求受到抑制也是周二油價暴跌的因素之一。在經濟增長放緩及節能措施加強等因素影響下,周二歐佩克下調了對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期,暗示該組織可能認為到年底前無需增加石油產量。美國萬事達卡咨詢公司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7月11日當周,美國汽油消費日均942.9萬桶,僅僅比前一周上升3000桶,但是比去年同期下降5.2%,這是年同比持續12周下降。過去的四周,美國汽油需求量比去年同期低3.5%,這是四周平均水平連續22周下降。
歐佩克在其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警告稱,市場基本面因素已明顯減緩,預計這一趨勢將延續至明年,甚至還有可能會加速惡化。預計2009年全球對歐佩克石油的需求將可能出現200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預計2008全球對石油日均需求量8681萬桶,比去年日均增長100萬桶;預計2009年全球對石油日均需求量將增長90萬桶,比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日均增長低10萬桶。經合組織經濟減緩和高油價將影響石油需求,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09年。預計非經合組織地區2009年石油日均需求增長120萬桶。
❻ 「勞拉」颶風為何會導致墨西哥灣的原油減產
颶風勞拉已經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一個地區登陸。目前已經造成當地數10人死亡或者是失蹤,還有受傷。根據有關媒體表示鞠躬老啦,是一個世紀以來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最強的風暴之一。目前已經造成了當地大面積的停電和嚴重的洪澇災害。
因為颶風老大的影響,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減產了至80%左右。美國相關的公司再去工作後,相繼外恢復海上了相關的油氣生產設施。有關的數據表示截止到當地時間8月30日的中午已經有122個設施重新投入使用,但是墨西哥灣的原油產量還是減少達到了82%左右。
颶風來臨時,我們一定要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在家中的人們應該及時的照顧自己的房屋門窗。同時將自己屋外的一些花盆等重型的物品全部收進屋內,避免颶風將他們吹落,傷害到過往的人員。颶風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准備好相關的一些物品幫助我們度過此次颶風。
❼ 歷史原油最高價147.91的背景
我給你一篇2007-08原油最瘋狂時候的一篇分析報道,裡面詳細的寫出了原油瘋狂的背後原因,僅供參考。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創下歷史最高價的背後
國際原油期貨收盤價創下歷史新高,與前兩次有很大不同。2005年的主要因素是颶風給墨西哥灣沿岸美國石油開采和煉油業帶來的巨大損失。2006年的主要推動因素是中東政局惡化引發的「政治溢價」。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油價上漲,主要動力則是基本面的支持——市場供需不平衡。
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率已連續四年超過4%,是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盡管油價持續走高,但在經濟強勁增長的基礎上,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上升。
國際能源機構最新發表的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將達到8600萬桶,比去年增加2%,而2006年較2005年的增速僅為0.9%。
國際能源機構還預計,未來幾年,受世界經濟增長強勁的推動,世界能源需求將繼續走高。到2011年,全球每天所需原油為9580萬桶。
與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石油供給能否及時跟上?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認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油能力已接近峰值,未來增產空間不大。報告預計,今後5年內,非歐佩克產油國年均增產速度不會超 過1%。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呼籲歐佩克將日產量增加100萬桶,以實現全球 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
歐佩克目前的日產量比去年同期少170萬桶。由於2006年第四季度國際油價大幅回落,歐佩克在2006年11月初將原油日產量削減了120萬桶,2007年2月再次削減50萬桶。在歐佩克實行限產保價措施之後,目前的油價已經較歐佩克第二次減產時上升了將近五成。
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負責人蓋伊·卡魯索近日呼籲,歐佩克今年下半年應提高原油產量,以避免油價過高。如果歐佩克無所作為,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庫存就會太少,這將導致油價繼續上漲。
面對各方的增產建議,歐佩克卻拒絕增產限價。歐佩克第一大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近日表示,目前油價持續走高並非由於供應短缺,而是全球性煉油能力不足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造成的。歐佩克輪值主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源部長哈米利也表示,油價走高與歐佩克無關,到目前為止歐佩克還沒有理由增加產量。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原油供給增長放緩是本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但煉油能力不足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3年和2004年,在全球石油需求分別增長2.4%和3.2%的情況下,煉油能力僅分別增長0.4%和0.3%。
市場分析人士還指出,奈及利亞局勢不穩、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局勢動盪、北大西洋颶風季節的風險、資金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的對沖基金進行投機交易活動等因素,也是油價上漲的動力。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將在高位運行,一些機構也紛紛調高對油價的預測。
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是9月11日將在維也納舉行的歐佩克部長會議。雖然一些歐佩克成員國拒絕增產限價,但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近日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暗示,歐佩克並不希望油價上漲失控,如果油價漲至每桶80美元,歐佩克可能做出增產限價決定。
❽ 全球十大原油生產國都是誰
歐佩克和俄羅斯官員呼籲世界上一些主要產油國,包括歐佩克內部和外部的產油國形成共識,支持到2018年底前實行限制原油供應的努力。
外界普遍預計,歐佩克將在11月份的下次政策會議上推遲宣布延長原油減產協議的決定。然而,最近幾天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上,因為市場預期國際原油價格將在3月後進一步走高,從而支撐了當前原油價格。
歐佩克和俄羅斯官員敦促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採取共同行動,以減少全球原油供應過剩。CNBC以下盤點了全球10大原油生產國:
第十名:挪威
根據聯合組織數據行動(JODI)網站上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8月份,挪威每天的原油產量為157萬桶,低於7月份的日產162萬桶。
第九名:安哥拉
今年8月,歐佩克成員國、非洲第二大產油國安哥拉的原油日產量為168萬桶。這也是該國連續第三個月增加原油產量。
第八名:墨西哥
墨西哥8月份原油日產量為194萬桶,這是該國連續第三個月減少原油供應。
據報道,墨西哥副能源部長表示,歐佩克組織尚未與該國就延長削減原油產量至2018年底的計劃進行協商。
包括墨西哥在內的幾個非歐佩克產油國,都支持歐佩克組織的原油減產協議,希望能耗盡全球原油過剩庫存。
第七名:奈及利亞
根據聯合組織數據行動(JODI)網站的數據,奈及利亞今年8月份的原油日產量為199萬桶。
作為非洲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奈及利亞表示,一旦該國原油產量穩定在該水平之上,其將考慮進行生產限制。歐佩克給奈及利亞和利比亞提供了豁免,因為去年兩國因為內部沖突導致原油產量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