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是如何在戰爭中失敗的
⑴ 美西戰爭西班牙為什麼會失敗
美國早就為戰爭做好了准備。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強大艦隊,部署在世界各戰略要點上,其中駐香港的亞洲艦隊早已升火待發。國會已徵兵20萬,並擁有速射野戰炮、電報、電話等先進裝備。反之,西班牙毫無准備,在古巴的20萬西軍只有1.2萬人能打仗,其餘多是老弱病殘。海軍僅有一些舊式木殼軍艦。在菲律賓也只有4.2萬人的軍隊,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亂,軍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同美國作戰沒有獲勝希望。
⑵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原因是什麼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⑶ 美西戰爭中為什麼西班牙會失敗
美國的戰爭目的決定了在西班牙殖民軍被打敗後,美國人要把屠刀指向曾與其共同作戰的菲律賓人民。1899—1901年,美軍用暴力鎮壓了1896—1901年菲律賓革命。1898年12月10日,美西兩國政府簽訂《巴黎和約》,規定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群島轉讓給美國美國的戰爭意圖完全暴露。
總之,1898年的美西戰爭,不僅在美國歷史上、乃至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是國家壟斷資本對外經濟擴張的必然產物,是美國統治集團發動的一次重斷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成了美國、乃至世界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重要標志。
⑷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⑸ 宗教戰爭的大輸家西班牙輸了什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遭受到的最嚴重的失敗是與英國的戰爭,當時在英國掌權的是一個女人,結過多次婚的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
這個伊麗莎白女王是個熱心的新教徒,非常聰明,意志堅強,目標明確,但是也自負和殘忍。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衛國家抵禦天主教徒的攻擊,這樣的天主教徒在英國也有許多。她無情地迫害他們。她逮捕並處死了自以為也有權力統治英國的蘇格蘭信天主教的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一個無比漂亮和嫵媚的女人。伊麗莎白也幫助尼德蘭的新教市民與腓力二世作戰。
對於這種敵視天主教會的態度,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怒不可遏,他決定為捍衛天主教而佔領英國或將其消滅。他花費巨資裝備了一支強大的艦隊:130艘大帆船,2000多門大炮,2萬多名西班牙士兵。這些數字讀起來很快。可是你想想看,你想像一下海上擺上130艘船。這就是無敵艦隊,這就是說,這是一支大型艦隊。它於1588年從西班牙揚帆出航,帶著全體武裝人員,帶著夠6個月用的武器和食品。
這時,小小的英格蘭島似乎根本不可能抗擊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但是這和當初波斯戰爭時的情況沒有兩樣。這些負荷重的大船作戰時笨重、不靈活。英格蘭人根本就不進行真正的海戰,他們乘著他們的快捷的小船駛近過來,轟擊艦隊,隨即就逃逸而去。然後他們就讓著了火的、沒有人的船揚帆向西班牙艦隊駛去,把擁擠在一起的大量西班牙戰船攪了個天翻地覆,致使西班牙人在英格蘭附近的陌生海域里迷了航向,四散開來。
最後大部分均在大風暴中毀滅。只有全部船隻的幾乎不到一半返回西班牙,而且即便是這些船隻也根本就未曾登陸英格蘭。但是腓力二世沒有將這一深深的失望情緒流露出來,據說他曾友好地感謝了艦隊司令並說了這樣的話:「我派你去和人作戰,沒有派你去和風浪作戰嘛。」但是英國人不僅在西班牙的水域里追擊西班牙船隻,英國商船也在美洲和印度海濱攻擊西班牙商船。
英國人和荷蘭人不久便將西班牙人從印度和美洲許多富有的港口排擠出去。他們開始在西班牙殖民地的北方,在北美洲,建立商業代理處,完全就像腓尼基人曾做過的那樣。許多英國人在宗教戰爭中受迫害或驅逐,如今他們到那裡去過更自由的生活。在這些印度港口和居民點里,實際上並不是英國和荷蘭這些國家在行使統治權。在那裡行使統治權的,是英國和荷蘭的商人,他們聯合起來經商並把印度的財富運往歐洲。這些人稱貿易商行的貿易公司也僱傭士兵。
哪裡的印度人對他們不友好或者不願意以足夠便宜的價格出售商品,士兵們便被派出去「懲罰」哪裡的人民。這種狀況不比西班牙人對美洲的印第安人作戰時好多少。在印度,英國和荷蘭商人也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沿海岸的各個地區,因為印度君主們互相不團結。不久,人們在北美和印度便講法國西北面的這個小島上的語言——英語,這樣又產生了一個新的世界帝國。
一如當初拉丁語通過羅馬帝國成為世界語言,今天英語也變成了這樣的語言。好啦,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這些,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點贊。
⑹ 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是如何沒落的
如果說16世紀,是西班牙的時代,人們一定不會反對,作為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最早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四處殖民擴張,其極盛時期的殖民地面積多達3150萬平方公里,比同時期排名第二的葡萄牙足足多了六倍多,是最早擁有“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帝國。
西班牙還對美洲大陸瘋狂掠奪,將當時佔全球開采量的83%金銀據為己有,它也因此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西班牙的崛起,僅僅維持了一個世紀,就從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走向了沒落,這是為什麼呢?
(網路配圖)
三、四處發動戰爭。
從殖民地運回的財富,不僅讓貴族們窮奢極侈,也讓他們的自信心和擴張野心爆棚,為了維持自己在歐洲的統治,財大氣粗的西班牙四處發動戰爭。
從查理五世開始,西班牙就和法國、奧斯曼、荷蘭、瑞典及普魯士輪番交戰。岡布萊戰爭、荷蘭獨立戰爭、英西戰爭、三十年戰爭以及法西戰爭,幾乎和歐洲各國打了個遍,在1519年到1659年近140年時間里,西班牙只過了兩年沒有戰爭的日子。
戰爭勞民傷財,損耗巨大,從殖民地源源不斷運回的金銀,支撐著西班牙的對外爭霸戰爭,但隨著白銀減產和海運航道受到攻擊,本土經濟凋敝的西班牙,面對工業發達的英法新生列強,終於被壓垮。
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簽署《比利牛斯和約》,橫行一個世紀的鬥牛士從此一蹶不振,不僅失去大量歐洲領土,連家門口的直布羅陀也被英國人奪去,曾經打下的殖民地不是鬧獨立,就是被搶走,就連“日不落帝國”的帽子,也被英國人戴在了自己頭上。
如今西班牙的領地面積,只有50.6萬平方公里,縮水至巔峰時的1.6%,曾經老牌的日不落帝國,就這樣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⑺ 為什麼西班牙人民在民族革命戰爭中會失敗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⑻ 請教西班牙內戰共和政府的失敗原因
1、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力量消弱
第一,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內部分裂。
共和政府在馬德里保衛戰勝利後進行了改革,雖然有了明顯的進展,但卻是治標不治本的,沒有適應時勢的要求。許多措施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反而出現了混亂狀態,比如,大多數的社會民主黨和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爭取勝利的八項條件」,拉爾哥·卡瓦列羅的追隨者們反對共產黨人提出的民主土地改革。由此可見共和政府內部並不是團結的,甚至出現了離心現象。
第二,共和國政府控制區域縮小、軍事力量銳減。
1938年初,國家的疆土已有百分之六十落在了法西斯分子手中。與此同時,面對共和政府不斷惡化的局勢,一些人們產生了投降的念頭,雖然共和政府企圖扭轉這種局面,但自身的力量越來越小,已無力扭轉大的趨勢。到1939年2月9日,共和國只剩下約佔全國領土四分之一、人口約一千萬的中南部地區了。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共約七十萬人,而且軍隊裝備也不良。在10月30日發生了埃布羅河戰役,這次戰役使共和政府和叛軍都受到了重大削弱,但叛軍可以從德意兩國得到武器的補充,而共和政府得到蘇聯援助的物資卻被卡在了加泰羅尼亞。
第三,國際縱隊撤出。
1938年7月初,倫敦不幹涉委員會通過了所謂「召回外國志願軍的計劃」。共和國表示同意撤出一萬名國際縱隊隊員,這個數目占當時在共和軍中全部外國人的百分之八十,這一計劃又削弱了共和政府的力量。應該說,國際縱隊幫助共和政府取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但瓜達拉哈拉戰役在成為國際縱隊輝煌勝利的同時也成為了國際縱隊輝煌的轉折點。志願加入國際縱隊的人在早期達到一個高峰後日漸減少,組建國際縱隊的最初六個月,總共招募了1、8萬人,而後面的六個月里,到達訓練營的國際縱隊新兵只有6464名。最主要的是國際縱隊傷亡率非常的高,使人們不敢再報名參加。尤其隨著佛朗哥主力的回師,埃布羅河南岸很快變成了雙方的絞肉機,短短兩個月里,渡過埃布羅河的7000名國際志願者的傷亡率達到了75%。於是西班牙共和國領導人涅格林在國際聯盟宣布單方面撤出所有外國戰斗部隊。1938年10月,國際縱隊開始陸續撤出西班牙。在整個戰爭期間,國際縱隊志願軍的總數達三萬五千人。其中法國派往共和制西班牙的志願軍約九千人,波蘭――五千人,義大利――約三千五百人,美國――二千八百人,英國――二千人。參加國際縱隊作戰的還有一千加拿大人,一千二百匈牙利人,一千二百南斯拉夫人,三千德國人和二千奧地利人。國際縱隊的撤出,使共和政府的戰斗更加艱難,力量更加分散。
第四,蘇聯的撤退。
在內戰初期,蘇聯積極支持共和政府,在財力方面,在1936年蘇聯政府就支援共和政府300多萬美元,人力方面,蘇聯向西班牙派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專家和志願者,幫助共和政府制定作戰計劃和參加作戰,據記載,1936年10月,在西班牙作戰的蘇聯飛行員已經達到300人,專家也至少有387名,這些飛行員都表現非常英勇,殲擊機飛行員切爾內赫擊落德國一架戰斗機。[8]物力方面,數據統計,蘇聯向西班牙共和軍交付的屋子總量有:227架飛機、206輛坦克、60輛裝甲車、196門中口徑火炮、340枚德國造火箭筒、3600挺重機槍、3150挺輕機槍、16萬支步槍、12萬枚手榴彈以及數萬發炮彈和幾百萬發子彈。[9]
蘇聯在內戰之初積極支持共和政府,他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集體安全政策得以實現,英法可以加入到人民陣線一方,但英法竟然採取了「不幹涉」政策,不予蘇聯在內戰中共進退,這就使得蘇聯害怕英法與法西斯國家形成反蘇聯盟,所以蘇聯不得不另謀出路。為了避免英法與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結,蘇聯放棄了一貫倡導的集體安全政策,開始推行個體安全政策。所以,在1938年以後蘇聯逐漸減少了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支持,並撤回軍事顧問與志願軍。
在1938年――1939年這一年中,共和政府內部出現了分歧,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小,與叛軍的軍事對比上也大不如從前,而國際縱隊和蘇聯的撤退更加消弱了共和國政府的力量,這也預示著共和政府的失敗。
2、德意干涉的加強及對佛朗哥叛軍的支持
早在1936年11月,德國就建立了「康多爾」軍團,此軍團擁有強大的防空設施、機械化部隊、坦克和裝甲車。它的全體戰斗人員超過六千人,而空軍在剛建立時就已有八個轟炸機和驅逐機大隊、一個水上飛機大隊。
馬德里保衛戰佛朗哥叛軍失敗後,德國和義大利加強了對叛軍的援助,在叛軍佔領的整個地區瘋狂的動員和訓練新的武裝力量。在1937年初,叛亂分子已擁有一直相當強大的、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隊。1937年3月初,義大利的正規軍佔領了馬拉加。德國軍艦炮轟了共和制西班牙的沿海一帶。3月8日,德意開始對馬德里進行又一次進攻,在德國飛機、坦克和炮隊的支援下,有五萬義大利軍被調到這里。4月26日,德國飛行員對蓋爾尼卡進行了連續數小時的轟炸,使蓋爾尼卡變成了一片廢墟。
在共和政府國內外局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佛朗哥的裝備和有生力量在不斷的增長,在加泰羅尼亞,只有三萬七千支步槍的不足十二萬名的共和軍士兵,對抗者差不多三十萬佛朗哥分子、義大利人、德國人和摩洛哥人的軍隊。每一架共和國飛機要對付十五至二十架法西斯飛機。
在德意的積極支持下,佛朗哥叛軍於3月28日攻陷了馬德里。德意對叛軍的支持可以說對整個戰爭的進程起了重大影響,當叛軍陷入困境的時候德意的支持無疑是雪中送炭,在1938年以後加大對叛軍的支持,加速了戰爭結束的進程。
在整個戰爭中,義大利共派出官兵73000人左右,還提供給叛軍700多架飛機、700多輛坦克以及火炮、機關槍等等。軍援的總值約120―140億里爾,等於義大利一年軍事預算的兩倍。(關於義大利和德國對佛朗哥的軍事援助,各種統計數字相差很大。義大利出兵的數字多至15萬,少至5萬。對德國投入兵力的估計,多至5萬,少至5000―6000人。)沒有義大利和德國的支援,叛亂分子是絕對不可能獲勝的。
3、英法美「不幹涉」與中立政策對西班牙的影響
第一,截斷了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武器來源,消弱了抵抗力量
英法美在西班牙內戰初期採取的「不幹涉」 和中立政策,其實質就是「綏靖政策」推行的一種方式,其目標是以犧牲別國的利益安撫侵略者,保全自身利益,以換取和平和安全。但是這一政策的實行損害西班牙共和國的利益,尤其是「不幹涉」委員會的成立,要求各參加國實行武器禁運政策,這樣就截斷了西班牙共和國得到武器的途徑,蘇聯支援共和政府的武器不能到達作戰前線,致使共和國士兵的裝備在戰爭後期顯得較為落後,武器也出現了短缺現象,作戰比較困難。而佛朗哥叛軍則可以從德意兩國得到武器,內戰後期,德意對叛軍的支持力度加大,英法美等國則聽之任之,任由德意的張狂行為。美國雖然沒有加入「不幹涉」委員會,但它也實行了「不幹涉」政策,在戰爭中,叛軍所需的石油75%以上是美國石油公司提供的。比如在1938年7月25日的埃布羅河戰役,雖然叛軍傷亡達8萬多人,但是,在12月底進攻加泰羅尼亞時,叛軍加上意、德侵略軍,約有34萬人,裝備著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共和國的軍隊只有12萬人。[12]在1939年1月,共和國軍隊在得不到不記得情況下,加泰羅尼亞全境陷落。所以英法美的「不幹涉」政策變相的削弱了共和政府的力量。
第二,大漲了德意及西班牙叛軍的士氣
英法等國對德意法西斯國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使德意更加肆無忌憚的公開支援佛朗哥叛軍,由於英法美的默認,法西斯國家的氣焰更加囂張。這時歐洲的一些小國家開始坐立不安,他們害怕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於是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就比如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就投入了德意法西斯的懷抱,無形之中就壯大了法西斯陣營的力量。而由於英法美的「不幹涉」政策,使它們與蘇聯之間更加不信任,進而不能夠團結在一起,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嚴重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總之,英法美企圖利用德國仇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心理,讓德國的侵略矛頭指向蘇聯,但卻恰恰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不幹涉」政策成為了變相的「干涉」政策,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使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得不到援助的情況下節節敗退,最終政權落入了佛朗哥手裡。
⑼ 近代西班牙是如何衰落的
因為西班牙一開始就只能依靠掠奪來積累財富,同時自己也不願意跟隨工業發展的腳步,後面靠工業發展的國家越來越多,財富已經不能成為西班牙致勝的法寶了,就只能衰敗下去。
其實,很多國家不能在前幾個世紀持續發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工業革命可以說是發達國家發展的一個重大原因,基本上很多參與並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國家在現在都比較發達,例如英國和美國,西班牙沒有及時發展生產力就是衰敗的一大原因。
⑽ 美西戰爭中為什麼西班牙會失敗西班牙不是還有遼闊的殖民地嗎
首先,西班牙擊沉了美國的一艘戰艦,美國人民同仇敵愾,主動向總統請戰,其次,20世紀初的時候,美國通過電氣革命,國力已經遠遠強於西班牙,打仗主要拼的是國力和國家戰時的動員和生產能力,西班牙雖有廣闊的殖民地,但主要是掠奪當地的資源,綜合實力這方面明顯弱於美國,然後就是美國的正確戰略和充足的准備,提前判斷出了英國的中立態度,而且菲律賓在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下,渴望獲得自由,所以他們支持美國抗擊西班牙殖民者,後來美國又佔領了菲律賓就是後話了。最後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和戰時的發揮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