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銀元一元相當於多少文
『壹』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於現在多少錢呢
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復雜。
中國自從清末鑄造銀元開始,到建國時期廢除銀元使用紙幣,前後不下50年時間。
而其實中國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就開始流行洋人使用的銀元。
比較有名的是鷹洋,也叫作墨西哥鷹洋。
這種大洋非常可靠,重量27.07克,含銀量高達95.30%,一度成為中國的主要大洋。
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度支部調查統計,當時中國所流通的外國銀元約有十一億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
這樣算來,中國使用大洋的時間超過100年。
我們按照今天來類推,2018年上海平均工資,月均7832元。
當然,這是所有人平均工資,不是工人。而工人工資應該還會低一些,應該是6000多元。
按照8到10塊大洋類推,差不過一塊大洋就是600到800元。
很多人用糧食的價格來推算大洋,其實這是不對的。
清朝民國時期,中國始終陷入糧荒中,糧食價格較高,人民收入主要用來吃飯。
而今天中國人吃飯早已不是問題,糧食價格是很低的。
至於銅元,也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我們以光緒元寶為例,大概是100個銅元換一塊大洋。但其他銅幣價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沒辦法說。
『貳』 墨西哥鷹洋銀元值多少錢
墨西哥鷹洋一元,90%銀,27.0克左右。墨西哥是產銀大國,在華流通過的外國銀元中,數它品質最佳!老一輩的人也最愛用它打銀飾。
目前原味好品交易價270元左右,普通版。(個別好年份版別不在此價之列)
『叄』 古代的錢一元等於多少文
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不如貝幣、刀幣、銅幣。秦半兩錢、漢三株、五銖錢,魏晉到五代基本以銅錢和黃金為主要貨幣,宋開始流通的主要是白銀、銅幣四川等地還出現了紙幣——交子;明清時期出現了銀票、當票等。這些錢摺合現在多少人民幣呢?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肆』 一個大洋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頭,民國成立後,1914年制定了《國幣條例》,並且確定了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元」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23.9克,一塊大洋相當於「1銀元」。據資料介紹,清末與民國初期,五個銀元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個銀元可以買一擔米(即100斤米);民國後期一個銀元是一擔谷(即100斤谷)。如果用這個價格等效現在的實物價格的話,民國初期一塊大洋價值近似於今天的400元,而中後期則只值得今天的200元左右。
現在,一塊大洋兌換價兩到三百人民幣,但是由於大洋本身屬於一種銀幣,因此,在收藏市場中,受到了許多藏友歡迎,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市場價一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
拓展資料:
銀元的發展歷程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
『伍』 一塊大洋等於多少人民幣
在民國以前時期(1912年以前),一塊大洋(一兩銀子、一枚銀元)=800元人民幣;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塊大洋=400元人民幣;在解放後(1949年10月1日之後)一塊大洋=200元人民幣。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頭,是民國時候的一種銀幣,當時的面值為1元。但是,那時的「1元」並非是現在的1元。據說,當時的一個袁大頭能夠購買500個包子,並且普通的家庭一個月只需要2個袁大頭就夠了。
由於大洋本身屬於一種銀幣,因此,在收藏市場中,收到了許多藏有歡迎,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
銀元的發展歷程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
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
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洋
『陸』 1塊大洋現在相當於多少錢
在民國以前時期(1912年以前),一塊大洋(一兩銀子、一枚銀元)=800元人民幣;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塊大洋=400元人民幣;在解放後(1949年10月1日之後)一塊大洋=200元人民幣。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頭,是民國時候的一種銀幣,當時的面值為1元。但是,那時的「1元」並非是現在的1元。據說,當時的一個袁大頭能夠購買500個包子,並且普通的家庭一個月只需要2個袁大頭就夠了。
由於大洋本身屬於一種銀幣,因此,在收藏市場中,收到了許多藏有歡迎,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
(6)墨西哥銀元一元相當於多少文擴展閱讀
大洋基本屬性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民國)大頭、小頭、船洋、漢版等,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這是當時中國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的結果)。
『柒』 有誰知道鷹洋(墨西哥銀元)現在的市場價是多少
鷹洋(墨西哥銀元)現在的市場價是多少
一、墨西哥鷹洋現在價格:是在300-1000元左右。
二、墨西哥鷹洋鑄造時間:1823年
三、墨西哥鷹洋鑄造規格:花邊鷹洋;直邊鷹洋。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
四、墨西哥鷹洋概述:
墨西哥鷹洋是指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使用的新鑄幣,它是從1823年開始鑄造的。兩者規格相同: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成色90.30%。
鷹洋大體分為兩種,1897年以前的花邊鷹洋和1898年以後的直邊鷹洋。兩者規格相同: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成色90.30%。花邊鷹洋面值為8瑞爾(Real),直邊鷹洋面值為1比索(Peso)。銀元正面是一展翅雄鷹,嘴叼長蛇(花邊鷹洋蛇尾與鷹翅相連,直邊鷹洋蛇尾與鷹翅不相連),單腿立在仙人掌(國花)上,邊緣上方書西班牙文「REPUBLIKAMEXIKANA(墨西哥共和國)。背面中央為一頂自由軟帽。帽檐書有西班牙文「LIBERTAD(自由)」字樣。帽周圍放射長短不一的光柱(花邊鷹洋與直邊鷹洋光柱數也不相同,花邊鷹洋自由帽頂部的3支光柱中間一支較短,直邊鷹洋中間一支較長。圖案象徵著力量、忠誠、和平和自由。
晚清民國年間,外國銀元輸入中國者,屬墨西哥鷹洋最多。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度支部調查統計,當時中國所流通的外國銀元約有十一億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
四、墨西哥鷹洋圖片
『捌』 在古代的貨幣中,一錢等於多少文
古代一貫錢等於1000文錢。
古時的銅錢中有方孔,常用繩子穿著,每1000枚銅錢1串叫一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寶文幣制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
自此錢幣不在以重量而是以紀年作為名稱。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
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書法也達到巔峰,錢文有多種書體,以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最為著名。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玖』 墨西哥鷹洋銀元價格是多少
截至2020年1月份,一般年份的墨西哥鷹洋價格大概一萬多元錢。
墨西哥鷹洋銀元重量為27.07克,直徑為39毫米,分為花邊鷹洋和直邊鷹洋兩種,這兩種鷹洋規格相同,但是在面值上有所區別。
墨西哥鷹洋銀元由貴重金屬和白銀合金鑄造而成,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珍貴,不是所有國家能鑄造的,這與墨西哥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墨西哥盛產貴金屬,所以在鑄造這樣的貨幣上有很多優勢,另外鷹洋做工精細,圖案也很講究。
所以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空間。尤其是現在收藏貨幣的人越來越多,已經有不少人都把墨西哥鷹洋作為自己的收藏目標。
例如1886年墨西哥鷹洋大概在10255元錢;而一些特殊年份的鷹洋價格則非常高,比如1895年鷹洋大概10萬元錢左右。還有些不經常流通的鷹洋價格則達到百萬元,比如1894年墨西哥鷹洋8的成交價在1007820元錢;而1863年墨西哥小帽鷹洋則達到1013800的成交價。
(9)墨西哥銀元一元相當於多少文擴展閱讀:
墨西哥鷹洋的成色較其他外國銀元為佳,而且多年不變,人們都樂於使用。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南部、中部各省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成為主幣。上海的外國銀行發行紙幣,在民國八年(1919)以前都以墨西哥鷹洋為兌換標准。
美國曾鑄造貿易銀元,正面是女神坐像,手裡拿著一枝花,背面是鷹像。美國想用貿易銀元來爭奪墨西哥鷹洋的地位。但是,因為美國貿易銀元的成色不高而最終失敗了。
『拾』 清朝晚期時一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一快銀元,按現在市價,大約值170元左右。你最好去當地的人民銀行查詢,可以得到准確的結果。但是你最不要賣它,因為還有升值的潛力
銀圓,是我國近代歷史上通用的一種錢幣,這種貨幣形制從西班牙、墨西哥等國傳入,清光緒年間開始製造中國的銀圓,俗稱「龍洋」,隨後在市面上流通。銀圓於民國二十四年廢除。銀圓兌換採用十進制位,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一分為十文。通用銀圓的重量約為26。7克,圖案以龍和人物頭像為主。龍洋多數是清朝所鑄,如大清光緒元寶等。銀圓中常見的人物像,有民國時期的袁世凱,孫中山等。
鑒定銀圓的價值,應先分出朝代、年號、發行機構、版別等。像清朝時湖北出的凡重一兩銀圓、廣東局出的雙龍銀圓、陝西所出的光緒元寶、「吉」字一兩銀圓等,每枚價值幾十萬元。1998年。「吉字」一兩銀圓拍賣出單枚100萬元的高價。戴冠袁世凱像背飛龍銀圓、孫中山像背飛三鳥銀圓與奧、英、意、日、美版銀圓均是珍品,如「十八年地球版」曾拍賣到50萬元一枚。
由於一些銀圓極為珍貴,因此鑒定真假很重要。鑒定的主要方法有:一是看形制是機器沖壓還是翻砂,凡是翻砂均是假幣;二是看文字是否凹凸,風格與當時韻味是否相符,用放大鏡看就一目瞭然;三是看齒輪,假幣齒輪遠不如真幣規整,兩者一對比特別明顯;四是看顏色,銀圓應是白色,有包漿、銀銹,擦掉及露白,不同的含銀量,顏色略有差異,清朝銀圓含銀量最高90%,最低50%,通常是88%;五是聽聲音,真銀圓敲擊後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感覺沉穩,而含銅量最高的假銀圓敲擊後發出的聲音尖高,全銅鍍銀的假銀圓聲音短促,夾銅或夾鉛的假銀圓聲音呆滯而沒有轉音,挖補的假銀圓聲音低啞或為「啞版」;六是用比重法測試,白銀的比重為10。5,低於黃金、白金比重,而高於銅、鉛、鋅等其他普通金屬的比重,由於假銀圓都摻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鉛、鋅等其他普通金屬比重,由假銀圓和真銀圓比較一下,即可辨出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