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西班牙如何成功
① 二戰中歐洲因戰火一片焦土,為什麼西班牙能中立、置身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由帝國主義反動勢力所策劃的、旨在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全世界共有61個國家、80%以上的人口捲入了這場戰爭。德國軍隊1939年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同年的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全面爆發了。
二戰是在40個國家的領土和海戰區及大洋戰區進行的,歐洲是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在空前嚴酷慘烈的戰斗中,歐洲大地受盡了戰火的蹂躪變成了一片焦土,可就在這片焦土中,就有這樣的一塊"快樂的綠洲",在整個戰爭期間獨處於戰爭之外,享受著安定、富足的和平生活,這塊"綠洲"就是西班牙。
當時的西班牙統治者是弗蘭西斯.佛朗哥,他曾經是西班牙長槍黨首領,靠著武裝叛亂奪取政權而上位的獨裁統治者,怎麼能夠在戰火席捲整個歐洲的局勢下,任它狂風暴雨我自巋然不動呢?戰後的許多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的西班牙之所以不參戰,是因為當時西班牙國內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允許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西班牙內戰剛剛結束。經濟上,生產、生活資料極端匱乏,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百廢待興;政治上,國內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翼集,都還保存著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隨時有可能推翻佛朗哥的獨裁統治。因此想要站穩自己的腳跟,佛朗哥就不敢再窮兵黷武了,而是要想辦法穩定局勢,在政治上堅決地排除異己,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點觀點,認為是西班牙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其帶來的政治優勢所決定的。西班牙國家的版圖,地扼直布羅陀海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二戰開始後,無論是盟國還是德意兩國,都積極地拉攏西班牙,爭取西班牙加入自己的陣營。1930年3月英國為解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特地從阿根廷運送了一批食品賑濟他們,並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萬英鎊的貸款,允許它從盟國進某些禁運的工業原料。1941年年初,美國也以紅十字會的名義給予西班牙價值150萬美元的食品和葯物援助。隨後,美國國會還在羅斯福總統的授意下通過法案,同意放鬆美國商人對西班牙進行石油輸出的控制。而德、意兩國則早在佛朗哥剛開始建立政權的時候就曾給予過大力支持。1940年5月,義大利宣布將西班牙所欠的債務從70萬里拉減免到50萬里拉。德國則源源不斷地將軍火機械和精密武器輸送給西班牙。希特勒甚至還答應佛朗哥,戰後把他渴望已久的直布羅陀海峽割讓給他。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語: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內戰期間推翻民主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軍隊領袖,西班牙國家元首,大元帥,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長槍黨黨魁。1936年發動西班牙內戰,自1939年開始到1975年獨裁統治西班牙長達30多年。
正是交戰雙方的種種利益引誘,使得佛朗哥無法決定倒向哪一方。而交戰雙方也不能以武力相逼,以免事與願違把佛朗哥推向對方。佛朗哥自己也在與交戰雙方的周旋中,意識到如果西班牙倒向其中任何一方、加入戰斗的後果都將不堪設想:那將會使西班牙直接淪為戰爭的前沿地帶,遭受戰火的無情摧殘。對於西班牙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誰都不加入、誰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立場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佛朗哥個人的政治主張所致,他只主張反對蘇聯,並無意與任何西方國家為敵,正是這種思想,促使他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立場。西班牙內戰時,蘇聯曾給予佛朗哥的反對派以大力的支持。佛朗哥上台後,蘇聯仍然與它所支持的這些黨派保持聯系。因此佛朗哥認為如果西方國家相互敵對,只能是兩敗俱傷,反而使蘇聯坐收漁利。西方國家的敵人應該是蘇聯,而不是其他的國家,所以佛朗哥只把蘇聯當做自己的敵人。1941年6月德國大舉入侵蘇聯時,佛朗哥甚至還專門組織了一支約2萬人的"藍色軍團"跟隨希特勒作戰。對西班牙的這一舉動,佛朗哥特別強調"藍色軍團"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蘇聯的一貫立場,並不表示西班牙是參加軸心國作戰。
從以上的觀點,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西班牙保持中立的依據所在,但細細琢磨會發現有一個問題很難解釋,那就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居然能夠容忍佛朗哥在他的鼻子底下扮演變色龍的角色。西班牙國力不強,德軍完全可以一舉攻佔而多得一個戰略要地。希特勒沒有這么干,這可與他的性格不符,這又是為什麼呢?
② 西班牙在二戰中起了什麼作用嗎
雖說佛朗哥在德國和義大利的幫助下打贏了西班牙內戰,但在二戰中雖說西班牙有隨時倒向軸心國的跡象,但一直到二戰結束西班牙一直都處於中立狀態。
雖然在戰前,德意幫助佛朗哥發動政變,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權.但是西班牙國力不強,並且位處於直布羅陀北岸,假如西班牙參戰,英國為了保衛直布羅陀海峽必將全力擊潰西班牙..西班牙當然不會傻到去當德意的馬前卒.但是為了報答德意兩國,在德國入侵蘇聯時,西班牙組建了第250「藍色」步兵師,以志願軍的形式隨同德軍參加入侵蘇聯的戰斗...
其實在二戰中的歐洲,根本就沒有西班牙的戰略空間...德國橫掃了歐洲大陸,並且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義大利入侵北非,企圖將地中海收為己有...那西班牙參戰他還能得到什麼?北方就是德國的傀儡維希法國,南邊是德意的北非,東邊是義大利的地中海...西班牙根本就沒有底盤可以拿.
僅僅為了報恩就把本國人民投入到一場無利可圖的全面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大戰)中去,完全不理智.佛朗哥也不是傻子啊...
西班牙唯一想要的只有直布羅陀海峽,所以1940年西班牙出兵佔領了丹吉爾,但一直保持著中立,並未與英國開戰...英國為了保持西班牙的中立,也不斷的給予西班牙經濟援助..
政治是只講利益而不講情義的...事實上也證明了西班牙不參戰的先見之明...因為佛朗哥曾給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了一封長信,意思是說如果德國能拿出一個德、意必勝的證據來,酉班牙馬上加入德、意集團...可惜德國拿不出這個證據...
西班牙最強硬態度的時候就是40年以及41年,宣布西班牙是"非交戰國",意思就是西班牙的志願軍加入德軍,西班牙入侵摩洛哥宣布收回直布羅陀海峽等行為僅僅是本國與這些國家的沖突,並不代表西班牙加入德意與英的爭霸戰...(二戰是後人起的名字,當時在歐洲,這場戰爭僅僅只是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在爭奪歐洲霸權而已)
到了1943年,法西斯節節敗退,讓佛朗哥看清了法西斯陣營不可能取得勝利,所以將西班牙由非交戰國變回了中立國...西班牙的不參戰政策讓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活到了最後....
③ 關於二戰時期的西班牙
``````````樓上有毛病,墨索里尼是義大利的。
當時西班牙是民族主義者、獨裁者佛朗哥的法西斯政黨長槍黨統治的!
一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為止。
西班牙在二戰中給德國提供軍需物資,並且為德國組建出征蘇聯的志願軍,還作為德國獲取英美的情報基地。
西班牙與日本除卻《馬德里備忘》還有在經貿方面有一定聯系,但是規模不大,畢竟兩國遙遠且商路不暢。倒是在意識形態上有些認同。
④ 都是法西斯國家,西班牙的結局怎麼和德意日如此不同
南歐最強國——西班牙的經濟復興
文史君說:
西班牙在20世紀產生的激烈變革,總體上講是分幾個時段的。第一個時段是弗朗哥上台前的民主化政府時期,這個時期的西班牙內政是溫和的,經濟狀況是低迷的。第二個時段是從弗朗哥上台到七十年代結束統治,這個時期西班牙的變動較大。在戰後,弗朗哥政府從總體上接受了西方對西班牙的民主改造,其政權性質也在逐步的發生變化。通俗來說就是不那麼“法西斯”,而是愈發地“德謨克拉西”起來。第三個階段我們談的比較少,是從弗朗哥下台後直到今天的新西班牙,她正在以其特有的活力重新活躍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之上。西班牙的明天將會怎樣?讓我們對她送上屬於自己的美好祝願吧!
⑤ 二戰西班牙是唯一沒有參戰的世界強國,他們為何要獨善其身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
二戰對於整個人類來說,無疑是場災難,因為在二戰中死去的人太多了,據悉在這場大戰中死去的人就有一億人之多!而這場世界大戰,也相應地波及到了數十個國家。而在這場大戰下耗費掉的資金,更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所以,小編說這場大戰,對整個人類來說那就是一場災難,一點都不為過。
本著這個原則,西班牙在弗朗哥的領導下,本著獨善其身的原則,在國與國之間大發戰爭財,對於一個西班牙自身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最明智的做法。
⑥ 二戰,西班牙是個怎樣的存在戰後結局如何
翻看關於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有很多國家都參與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西班牙這一個國家來說,他們並沒有參與到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但是這一個國家之中的結局也並不是很好。它被各國孤立,只能自己尋求發展。
從上面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班牙最終結局是被各國孤立,只能獨立發展。
⑦ 西班牙內戰後的西班牙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⑧ 西班牙在二戰中為何能夠中立
一、自身力量弱小
西班牙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很不發達,經濟十分落後,又經過三年內戰,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必要的工業原料和設備極其缺乏,黃金、外匯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嚴重不足,且災荒頻繁。擺在西班牙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務是怎樣使精血已枯的人民擺脫另一場戰爭,恢復發展經濟。同時,國內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它左翼集團還保存著大量的力量,佛朗哥特別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來發展經濟,穩定政局,以維護其獨裁統治。
二、佛朗哥個人因素
首先,佛朗哥意識到,如果西班牙參戰,就會成為歐洲戰場的前沿陣地,必然使西班牙蒙受巨大災難,他無意與西方世界的任何國家為敵(只主張反對蘇聯,因為蘇聯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給反對佛朗哥的派別大力支持)。因此,佛朗哥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大力發展經濟,以滿足國內百姓的需要。其次,佛朗哥拒絕德意要求而參戰,還有對德意的勝利充滿疑慮,佛朗哥認為美英這兩個帝國有可能聯合作戰,並將英倫三島作為反攻歐洲的跳板,從而打贏這場戰爭。1940年8月,隨著不列顛之戰的持續,他已看清,英國將堅持戰斗,而這場戰爭很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德國能否獲勝,毫無把握。在沒有絕對把握勝利的情況下,佛朗哥是不敢參戰的。同時他還擔心失敗後遭受英國的報復,因為西班牙有漫長的海岸線易受攻擊。再次是佛朗哥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因而,佛朗哥一再採用拖延戰術,避免捲入戰爭。
三、英美的拉攏
西班牙北依比利牛斯山,背靠法國,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掌握了西班牙和西屬摩洛哥,既可以形成對法國的戰略包圍,又能夠控制地中海,切斷英法與其海外殖民地的聯系,同時可獲得西班牙的鐵、煤等重要戰略物質。因此無論是英法美同盟國或德意法西斯國家都極力拉攏西班牙。二戰爆發後,英國和美國都一直在努力使西班牙保持中立。如從西班牙購買物資以縮小其對納粹的供應量,減輕納粹對西班牙經濟的影響。1940年3 月,英國與西班牙簽署了一個為期半年的貿易協定,英國向西班牙提供石油產品和化肥,西班牙向英國供應礦石、橘子和檸檬。在整個戰爭期間,該貿易協定每隔半年續簽一次。他們向西班牙提供穀物和石油。
丘吉爾就任英國首相後,專門撥出一筆資金用於收買一些對佛朗哥有影響力的西班牙高級指揮官,向那些表明准備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聯合意願的西班牙軍官送錢。比如,被認為是佛朗哥的繼承人之一的,當時西班牙軍事學院院長安東尼奧?阿蘭達將軍就得到了200萬美元。
同時,佛朗哥向德國提出的參戰條件,如:保證將直布羅陀、法屬摩洛哥以及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包括奧蘭在內,劃歸西班牙,並且要擴張西屬非洲殖民地的某些領土。此外,還需要適當的軍事援助特別是西班牙面對直布羅陀的炮台所需的15英寸口徑榴彈炮。強調西班牙需要現代武器、糧食、石油和經濟援 助,而且還必須等到德國人在英國登陸後,西班牙才能參戰。遭到希特勒的拒絕。這也促使西班牙與法西斯德國之間的距離拉大,走向中立。
四、利用中立地位與交戰雙方進行貿易
在一份1939年簽訂的德西秘密協定書中,西班牙承諾從南美幫德國進口牛肉和穀物。1940年5月,西班牙與義大利簽訂了為期3年的食品合作計劃,承諾提供必要的糧食。到1942年,德西貿易的重點由食品轉向戰爭必需的礦產資源。西班牙擁有豐富的優質鐵礦石,德國還從西班牙進口鋅、鉛、水銀、螢石、天青石、雲母、軟木和羊毛,以及最重要的鎢砂。從1942年初開始,英美開始聯合買斷西班牙所有的鎢礦出產,價格也從原來每噸75美元飆升至 16800美元。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葡萄牙一直向雙方出口鎢礦石,直到1944年6月,盟軍登陸法國,才停止對德國的物資出口。佛朗哥政府利用中立地位與交戰雙方進行貿易,獲利頗豐。
而法西斯方面出於防止將西班牙推向盟國的懷抱的考慮,沒有向西班牙發動軍事進攻。因此,在上述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西班牙在二戰期間採取了中立的政治態度。
⑨ 二戰結束後的西班牙,為何要倒行逆施復辟君主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所有戰爭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它改變了世界的局勢。所以很多國家的君主制也都在二戰之後廢除了,也可以說是在一戰和二戰中間,世界上許多國家改變了自己國家的制度。
是因為在二戰結束後不久,佛朗哥就把胡安·卡洛斯接回西班牙了,宣布卡洛斯會成為新的繼承人,那麼這個卡洛斯是什麼人呢?是前國王的孫子。這也就是說,在卡洛斯登基後會成為新的國王,而有了國王,這也就意味著西班牙會復辟君主制。所以事情就在公元1975年卡洛斯登基,正式成為了西班牙的國王,隨後君主制被復辟。令人震驚的是,復辟君主制居然得到了西班牙人民的支持,這在歐洲歷史上可以說是無法想像會發生的事情。
你們覺得西班牙在復辟君主制後還會廢除君主制嗎?
⑩ 歐洲大國都捲入了二戰,西班牙憑什麼能保持中立
西班牙內戰自顧不暇,已經無法在進行侵略,但因為地理原因左右逢源,不明確自己的立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讓整個歐洲遭遇了生靈塗炭之苦,英法德意蘇等歐洲大國幾乎都被捲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國內局勢不穩定。中立政策為西班牙爭取了全身而退的資本,讓西班牙免於戰火。
由於西班牙和蘇聯矛盾太深,面對蘇聯的威脅,所以西班牙才向美國靠攏,拚命的抱美國的大腿,向美國妥協,加入北約,做了美國的小弟。歐洲各國開放投資移民之後賺的讓人眼紅,在其中,西班牙的黃金簽證項目一直獨占鰲頭。有許許多多的移民客戶,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很多人獲得了在西班牙工作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