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如何建立中央集權
㈠ 為什麼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權是它們率先崛起的原因
答:中央集權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大幅度提高對各種資源分配或整合。
㈡ 高中歷史西班牙資本主義。請解釋一下。
這道題也太簡單了。我給你講講吧,從頭給你講,西班牙為什麼能夠斥資造船派人去美洲,因為西班牙在那個時期迅速統一中央集權,建立帝國。西班牙的地理位置要進行同亞洲各國的經商必須經過地中海,走西亞,而那時咽喉要道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擋,不能通商。由於西班牙要跟亞洲通商,獲得亞洲的香料,瓷器,茶葉等貨物,而此時它又統一中央集權,建立帝國,便於使國家的人力,物力更好集中起來,所以不得以從大西洋東面出海,期望到亞洲。你老師說得對,西班牙那時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封建帝國,那時西班牙也沒嚴格定義的資產階級,沒完成資產階級革命。而當時西班牙主要是殖民掠奪,挖金銀,奴役原美洲居民,並沒有使工廠主,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富起來,強大起來,而是供王室享用,算不得完成了資本積累。而且西班牙鼎盛時期不長,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㈢ 西班牙和葡萄牙什麼時候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十五世紀的時候,他們率先引領了「大航海時代」,不過,成為資本主義要先理解歐洲國家的演變過程。其實,歐洲國家都沒有刻意去向資本主義演變,當時,摩爾人(現居突尼西亞等國)稱霸北非,還佔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半壁江山,西班牙和葡萄牙直到十五世紀,才剛剛統一國土,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皇在最後一戰時都激動地撲倒在地。正是這位女皇支持哥倫布遠航。葡萄牙國土小,比西班牙略早五十年出海。但是,無論怎麼說,他們還都是封建國家。歐洲的封建國家模式,等於我們周朝的模式,這是一種落後的但有貴族民主的制度,知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你就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建立民族國家並實行中央集權,西班牙民族戰爭的完成,實際上已經完成了這兩點,只不過,大航海帶來的巨大利益並沒有用來扶植資產階級的發展。明確的說,資產階級(你可以理解為商人一類)發展不起來,就不會有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晚清就是這樣,為什麼曾國藩李鴻章的改革和辛亥革命在廣義上都失敗了?就是中國資產階級發展畸形的原因。中世紀國家之間矛盾重重,各國王室拉幫結伙,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聯合擠兌法國,法國就聯合沙皇俄國分裂德意志(就是神羅帝國),西班牙在多年航海和殖民的經驗下,想稱霸歐洲,就像我們春秋時吳國向中原進攻,企圖稱霸一樣。本來是角落之國,卻成了歐洲首富,但是厄運接踵而至。先是丟掉了對尼德蘭的控制,導致荷蘭獨立,後又被英國迎頭痛擊,西班牙始終都沒有發展起來。直到二百多年後,1873年才發動資產階級革命,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現在是君主立憲國,原因我就不細講了,因為你問的是什麼時候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至於葡萄牙,我記得是1910年吧?這個國家在近代被西班牙兼並,獨立後和英國結成百年之好,我好羨慕哦!歐洲歷史也很好玩,回答完畢。
㈣ 歐洲國家是怎樣建立中央集權統治的
歐洲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路易十四修建了凡爾賽宮,路易十六巴士底獄就被攻破了
㈤ 西班牙是個小國家,為什麼要分為那麼多的自治區
西班牙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由幾個不同的地區組成,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各異,語言,歷史,政治和文化傳統也不盡相同。1479年,整個西班牙領土統一為一個國家,但這不是民族同化或合並的過程。組成領土,無論是王室,王國,公國還是統治區,都保留了它們以前的大部分制度存在,包括有限的立法,司法或財政自治權。
從18世紀開始,波旁國王和政府試圖建立一個更加集中的政權。領先人物西班牙啟蒙運動倡導建立超越內部領土邊界的西班牙國家。這在1833年達到高潮,當時西班牙被劃分為49個(現在為50個)省,這些省主要是馬德里制定的政策的傳遞地帶。但是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風俗和語言,波旁王朝的行為激起了各地的反對。
在佛朗哥將軍獨裁政權時期,中央集權制度被最有力地執行,以維護「西班牙民族統一」。他的政權將周邊民族主義以及共產主義和無神論視為主要威脅。他企圖用粗暴而零星的鎮壓來對抗分裂主義,並經常嚴重地壓制語言和地區身份,結果適得其反。佛朗哥(Franco)於1975年去世,西班牙進入了向民主過渡的階段。新民主選舉的科爾特斯將軍鎮最艱巨的任務(西班牙議會)在1977年以制憲會議的身份從單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過渡到權力下放的國家,其方式可以滿足外圍民族主義者的要求。
㈥ 西班牙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有什麼
近代以來的殖民主義,大體上經歷了產生、發展、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四個時期。殖民主義的產生時期大致從15世紀初至19世紀初,這一時期的殖民列強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等。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葡萄牙、西班牙,本文試對葡、西兩國早期殖民活動的有關方面作一歸納對比,歡迎指正。
一、關於相同方面
葡萄牙、西班牙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封建國家,由於這一共同因素,再加上他們殖民活動的歷史背景和目的大致相同,因此,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有許多相同之處。
1、時間上,在近代所有殖民國家中,葡、西兩國最早走上海上探險和殖民擴張的道路。
早在15世紀,葡、西兩國就開始了殖民探險活動,到16世紀中葉,這兩國已建立起各自殖民帝國的基本輪廓,第一次世界瓜分是在葡、西兩國之間進行的。而荷、英、法的殖民擴張則要到16世紀晚期17世紀初才開始。那麼葡、西兩國為什麼能夠最早走上殖民征服的道路?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當時兩國已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是他們能夠首先進行殖民征服的政治前提。15世紀後半葉,歐洲其他國家剛剛結束百年戰爭,又陷入玫瑰戰爭、義大利戰爭或大封建主反抗的漩渦里而難以自拔,他們雖有探索新航路的強烈願望,卻不得不落在葡、西兩國之後來實現。第二,葡、西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第三,他們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先進的航海技術。
2、組織方式上和手段上,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主要是國家出面組織的,武力征服是他們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
當時葡、西兩國還處在封建統治之下,國內工商業基礎薄弱。由於商人力量弱小,尚未有能力單獨組織對外擴張,因此兩國的殖民探險活動主要是國家出面組織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領導的人類歷史上三次最重要的航行都是政府組織的。可以說,封建政府是當時殖民活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和資助者。又由於兩國國內商品少,無法用更多的商品與殖民地進行貿易,所以武力征服是他們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貿易只不過是個副產品。掠奪黃金、屠殺土著、搶占土地,成為哥倫布及其後繼者們的三部曲。而後起的殖民國家荷、英、法諸國,由於商業資本的發達,他們對外殖民不是政府包辦,而是在國家政權的支持下,由商業公司(如英國組建了倫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單獨組織進行;主要手段也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商業殖民。
3、性質上,葡、西兩國殖民活動屬於封建殖民征服,算不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擴張。
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第一,兩國的殖民征服是歐洲中世紀後期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當時,歐洲社會商品的性質基本上仍是封建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只表現為一些零星的幼芽,根基是不牢固的。第二,兩國的殖民征服都是在封建王室直接策劃與控制下由貴族為主體進行的。第三,兩國王室組織和支持殖民征服的目的,是擴大封建統治范圍。第四,兩國都建立了封建性的龐大的帝國,在殖民土地上,著重掠奪金銀、土地,極少從事資本主義經營,且所得財富沒有在本國化為資本,而是花在封建主的奢侈享樂上。
因此,無論是從兩國殖民征服的原因、組織、目的,還是結果上看,兩國殖民活動均是封建性的。
二、不同方面
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盡管有許多相同之處,但由於兩國國情不盡相同,他們的殖民活動又各有特點。
1、時間上,葡萄牙的殖民活動早於西班牙。
葡萄牙人最早殖民活動是1415年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地區,此後一直致力於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而西班牙的殖民活動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開始的,1493年佔領愛斯班諾爾(今海地),這是西班牙第一塊殖民地。為什麼葡萄牙比西班牙率先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首先,葡萄牙較早形成統一國家和建立中央集權。7世紀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後,當地居民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建立自己的國家。其中,葡萄牙王國形成於12世紀中期,而西班牙王國則形成於15世紀晚期。其次,葡萄牙疆域不大,三面為西班牙領土所包圍,從國王阿方索三世(1248-1279年)和迪尼什(1279-1325年)的時代起,歷代國王都致力於海上勢力的發展,無意介於歐洲大陸的紛爭。最後,葡萄牙掌握了更多的航海知識,地理知識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進。例如,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請求資助時,遭到拒絕。因葡萄牙人確信地球比哥倫布所認為的還大,海洋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結果哥倫布是在西班牙王室贊助下成行的。
2、空間上,葡萄牙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向是由西向東,重點在亞非地區;西班牙則是自東往西,重點在美洲地區。
葡萄牙王室支持了由西向東殖民探險的迪亞士、達·伽馬遠航活動,殖民重點在亞非;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自東往西殖民探險的哥倫布、麥哲倫遠航活動,殖民重點在美洲。葡、西兩國殖民活動在空間上的差異,是兩國爭奪殖民霸權斗爭的結果。早在15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剛剛在西非海岸進行殖民探險時,就以一副霸主的面孔出現。葡萄牙政府三令五申,宣告任何國家的任何船隻,未經葡萄牙下令許可,不準在西非沿岸航行。1455年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也頒布了授予葡萄牙海上霸權的特權令,其大意是:葡萄牙殖民者已經侵佔的地方是它的勢力范圍,還未侵佔而准備侵佔的地方也是它的勢力范圍。根據教皇的諭令,葡萄牙統治者便以「海上霸主」自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葡萄牙的海上霸權受到了西班牙的挑戰,於是葡、西兩國互不相讓,走上了爭奪殖民霸權的道路。在教皇的調停下,兩國在1494年6月簽訂了《托德西里雅斯條約》,議定以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一里格約合6公里)處,自北極至南極劃一條線,即所謂教皇子午線,線東屬葡萄牙勢力范圍,線西屬西班牙勢力范圍。但這條「子午線」忽視了地球是圓的,世界上任何地方既處於線東,也處於線西。所以,麥哲倫船隊環航全球後,兩國在太平洋又發生了爭執,為此於1529年簽訂《薩拉戈薩條約》,規定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劃一條線,線西和線東分別屬於葡萄牙、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根據上述兩條分界線,地球已一分為二,西班牙幾乎獨霸美洲,而葡萄牙則獨霸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巴西。這兩個條約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葡、西兩國殖民活動的理論依據。
3、掠奪方式上,葡萄牙主要佔「點」據「線」,以欺詐性貿易掠奪財富為主;而西班牙則搶佔大片土地(即「面」),直接掠奪金銀。
到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已佔領了非洲西岸、非洲東岸、印度洋西岸的一些據點,控制了歐洲繞非洲到印度的航路。接著,葡萄牙佔領了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進而壟斷歐洲到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貿易線。後來,又在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因此,葡萄牙在亞非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則在中、南美洲侵佔大片土地。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中、南美洲的廣大地區,除巴西外,都被劃入西班牙龐大殖民帝國的版圖之內。葡、西兩國掠奪方式的差異主要原因是:第一,兩國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不同。葡、西兩國由於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的差異,相對來說,葡萄牙的軍事力量弱小,西班牙的軍事力量強大。第二,兩國殖民對象不同,葡萄牙所侵略的對象大多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封建國家。而西班牙的侵略對象是遠遠落後於歐洲、地廣人稀的美洲,且當時美洲的一些主要地區(如墨西哥、秘魯)的印第安人之間不團結、鬧分裂的程度,遠比當時某些非洲人的情況嚴重。所以,相對弱小的葡萄牙面對的是強大的封建國家,難以深入亞非內地、征服廣大的內陸地區,只能佔領一些比較偏僻的沿海港口和島嶼作據點,以欺詐性貿易進行間接掠奪。相對強大的西班牙面對的是地廣人稀、又不團結的美洲,能夠比較輕易地佔領大片土地,直接掠奪金銀。
㈦ 西班牙是個小國家,為什麼要分為那麼多的自治區
西班牙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由幾個不同的地區組成,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各異,語言,歷史,政治和文化傳統也不盡相同。1479年,整個西班牙領土統一為一個國家,但這不是民族同化或合並的過程。組成領土,無論是王室,王國,公國還是統治區,都保留了它們以前的大部分制度存在,包括有限的立法,司法或財政自治權。
從18世紀開始,波旁國王和政府試圖建立一個更加集中的政權。領先人物西班牙啟蒙運動倡導建立超越內部領土邊界的西班牙國家。這在1833年達到高潮,當時西班牙被劃分為49個(現在為50個)省,這些省主要是馬德里制定的政策的傳遞地帶。但是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風俗和語言,波旁王朝的行為激起了各地的反對。
在佛朗哥將軍獨裁政權時期,中央集權制度被最有力地執行,以維護「西班牙民族統一」。他的政權將周邊民族主義以及共產主義和無神論視為主要威脅。他企圖用粗暴而零星的鎮壓來對抗分裂主義,並經常嚴重地壓制語言和地區身份,結果適得其反。佛朗哥(Franco)於1975年去世,西班牙進入了向民主過渡的階段。新民主選舉的科爾特斯將軍鎮最艱巨的任務(西班牙議會)在1977年以制憲會議的身份從單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過渡到權力下放的國家,其方式可以滿足外圍民族主義者的要求。
㈧ 西班牙的國光復運動
簡史: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
西班牙位於西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西南部臨大西洋,西北鄰靠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東北部與法國和安道爾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臨地中海,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佔有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面積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萬。天主教為國教。當葡萄牙成為獨立王國,開始進行探險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其他地方在為光復西班牙而努力。當葡萄牙人開始從探險中得到收益時,西班牙人心情復雜地看著葡萄牙人不斷地向南開拓,卻只能在幾個群島上與之展開爭奪。但在偉大的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憑借殖民美洲所獲得的財富,很快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
一、光復伊比利亞
光復運動迅猛發展
在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斗爭中,基督徒逐漸形成了幾個小王國,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逐漸聯合起來,形成幾個較大的天主教國家。11世紀至13世紀是收復運動大發展的時期。11世紀前半期,形成的國家有雷翁、卡斯提、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1076年~1134年,納瓦拉並入阿拉貢;1134年阿拉貢與加泰羅尼亞合並為統一的阿拉貢王國;1230年雷翁王國合並於卡斯提王國。這種聯合過程的發展,使卡斯提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從12世紀前期起,就成為西班牙光復運動斗爭中心。天主教國家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統治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的分裂和大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在基督徒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的穆斯林向北非摩爾人求援。約兩萬北非的摩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的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伊比利亞半島。在這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阿方索六世大敗,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伊本·優素福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北非,壘成一個金字塔以誇耀戰功。到了1090年,伊本·優素福一度佔領西班牙大部,只有幾個城市還在基督徒手中。在重大失敗面前,基督徒不屈不撓,13世紀初,基督教諸王國(雷翁、卡斯提、阿拉貢、納瓦爾)聯軍在西歐各國十字軍的支援下,在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中(1212年7月16日)使穆瓦希德王朝的軍隊遭到決定性的失敗。摩爾人被殺的至少有16萬人。此後,斗爭形勢發展迅速。到13世紀,半島上形成三個較大的基督教國家納瓦拉繼12世紀並入阿拉貢後,後來又分裂出來,13世紀時成為法國的一個省,到了14世紀中葉又獨立,1512年歸並於西班牙。:卡斯提、阿拉貢和葡萄牙,阿拉伯人僅剩下格拉納達一個小王國偏居一隅。
光復運動的混亂時期
在光復運動的大好形勢面前,各個基督教王國內卻為爭權奪利混亂不堪。納瓦爾王國在查理三世死後就陷入了分裂。雄心勃勃的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十世在晚年陷入兒子桑什為保證繼承王位而發動的叛亂中。1350年逝世的阿方索十一世留下了一個兒子佩德羅和五個私生子。在佩德羅統治時期,阿拉貢向卡斯提宣戰,佩德羅決定在討伐阿拉貢之前把那五個私生子都除掉。軍事行動為殘忍的報復提供了借口。亨利要把佩德羅的老婆和女兒拿來取樂,佩德羅則處死了所有與亨利接觸過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阿拉貢和卡斯提媾和後,亨利始終沒有放棄向佩德羅復仇的念頭。他攛掇阿拉貢國王再起戰端,並從法國搬來雇傭兵,佩德羅則與格拉納達的穆斯林結成聯盟。支持阿拉貢和亨利的法國與支持卡斯提和佩德羅的英國的干預使戰爭越發激烈起來。法國派遣的僱傭軍輕易地攻佔了卡斯提,亨利加冕為卡斯提國王,佩德羅逃到了托萊多。但後來,亨利和迪·吉斯蓋克蘭進入西班牙的法國僱傭軍的指揮官。的軍隊與英軍遭遇,亨利戰敗,迪·吉斯蓋克蘭被俘,但不久在付出了巨額贖金後被釋放。迪·吉斯蓋克蘭發誓要報仇,他與亨利會合後,圍攻托萊多,佩德羅被捉。亨利和他進行了一場肉搏,真正的肉搏,佩德羅最後被亨利殺死。私生子亨利成為了亨利二世,他與法國合作,對葡萄牙人作戰。很快他就死了,據傳是被納瓦拉人毒死的。其子胡安一世被葡萄牙人打敗,1390年墜馬身亡。其後王位相繼由亨利三世和胡安二世繼承。
胡安二世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貢王國的瑪麗亞,她於1425年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伊莎貝拉,她於1451年生下了女兒伊莎貝拉,1452年生下兒子阿方索。亨利四世是個平庸無能的人。面對全國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他對此一籌莫展。在與格拉納達的戰爭中也屢戰屢敗,平時對其下屬又賞罰失衡,用人不當,國內各貴族都抱反抗之心。亨利四世也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納瓦拉的布蘭卡,因為沒有生育被休。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胡安娜,生下了一個女兒貝爾特拉尼婭。由於亨利四世太過無能,一部分貴族宣布廢黜亨利四世,擁立未成年的阿方索為王。但阿方索很快死亡,年僅15歲,據說是被亨利四世派人殺死的,於是這部分貴族轉而支持伊莎貝拉。兩方勢力展開內戰,1468年7月,亨利四世雖鎮壓了貴族們的反叛,但考慮到反對者們仍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仍與他們簽訂了《托洛斯·德·基桑多和約》。根據和約,亨利四世承認伊莎貝拉公主為其合法王位繼承人;國王不得強迫伊莎貝拉公主與某人結婚,但伊莎貝拉公主的婚事須經由國王恩准;所有阿方索派貴族必須向亨利四世宣誓效忠;雙方應停止內戰,共同為卡斯提王國強盛而努力。
1276年,阿拉貢國王雅各一世死後,留下遺囑將王國平分給兩個兒子,這帶來了災難。兄弟、堂兄弟之間時常相互打仗。1410年,由於沒有繼承人,阿拉貢國王的王冠落到了卡斯提王子斐迪南頭上,史稱斐迪南一世。斐迪南死後,其子阿方索五世繼位,他於1442年征服那不勒斯王國,把版圖擴大到義大利半島。阿方索五世把王位留給了弟弟胡安二世(與卡斯提的胡安二世不是同一人),他由於其父而為卡斯提人,由於其兄而成為阿拉貢國王,由於其妻而成為納瓦拉國王他的妻子是納瓦拉女王布蘭卡一世,也就是亨利四世第一任妻子的母親。妻子死後,胡安二世成為納瓦拉國王。。胡安二世懷有統一西班牙的野心。由於他與第一個妻子生的兒子卡洛斯不承認繼母的納瓦拉王後的稱號,胡安二世把他投入監獄,剝奪了其王位繼承權,把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兒子斐迪南立為王位繼承人,實際上就是王子。胡安二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法國伯爵加斯頓·福阿,並向他表示了支持法王的意思。此舉引發了各國大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怕法國勢力加強而危及自身利益,從而選擇支持卡洛斯。因為加泰羅西亞支持卡洛斯,胡安二世與之作戰,納瓦拉因為內戰四分五裂。形勢在對卡洛斯極為有利的情況下,他卻突然死去,據推測很可能是被毒殺。
伊莎貝拉女王
17歲的卡斯提王位繼承人,漂亮的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伊莎貝拉,未來的卡斯提女王成了歐洲眾多王孫貴族眼中的香餑餑。圍繞她的婚事,各方勢力展開激烈角逐。亨利四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將妹妹嫁給與卡斯提王室有血緣關系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此舉得到了大貴族的支持,因為他們怕卡斯提與阿拉貢合並後王權會得到加強,他們的獨立地位得不到保障,封地也有可能會被沒收。支持西班牙統一的貴族則支持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希望用阿拉貢的勢力保住伊莎貝拉的繼承權,進而實現兩國的合並。阿拉貢的胡安二世全力支持兩人成婚。伊莎貝拉具有十分清醒的頭腦,中意於精明強乾的阿拉貢王子斐迪南,她要權力更多於愛情。1468年秋,她派人秘密地與斐迪南談判,隨後於1469年1月7日簽訂了婚約。亨利四世得知妹妹不經他允許私訂終身,十分氣憤,決定在結婚以前把她囚禁起來。但伊莎貝拉機警地逃脫了,並且寫信向斐迪南求援,要他立即前來完婚。1469年10月19日,兩人在巴利亞多利德完婚。根據當時的法律,堂姐弟結婚必須得到教皇的許可,顯然這是來不及的,於是阿拉貢的大主教只好偽造了一紙許可,這日後又成為內亂的一個緣由。
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適應了西班牙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統一進程起了加速作用。但這一違反和約的行為使亨利四世極為惱怒,他剝奪了伊莎貝拉的王位繼承權,把貝爾特拉尼婭確立為自己的繼承人,還派出軍隊逮捕伊莎貝拉。逮捕行動遭到了渴望統一安定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人民的反對,他們走上街頭,揮舞兩國的旗幟,高喊「卡斯提—阿拉貢」的口號阻擋國王的軍隊,伊莎貝拉趁機逃脫。為了藉助法國抗衡阿拉貢,亨利四世又把女兒貝爾特拉尼婭許配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弟弟吉恩斯基公爵。1470年兩個人訂婚,就在要舉行婚禮的前夕,公爵突然死去。公爵之死是因為路易十一深恐公爵娶了卡斯提的王位繼承人之後勢力強大,因此派人將他毒死的。1474年12月11日,亨利四世逝世,第三天,伊莎貝拉宣布繼承王位。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真正的王位繼承人究竟是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從法律上講,王位應該屬於貝爾特拉尼婭,但她的血統卻遭到了懷疑,認為不是國王所生。而且一些大貴族為保住自己的特權,讓年僅15歲的貝爾特拉尼婭與年過半百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訂婚,借重葡萄牙的勢力對抗伊莎貝拉。讓一個葡萄牙人來統治卡斯提是讓人不能接受的。在此情況下,伊莎貝拉純粹的血統、良好的道德和顯而易見的能力讓她得到了廣泛的擁護。為了得到卡斯提王位,阿方索五世率兵兩萬跨過邊境,並且宣布自己為卡斯提國王。伊莎貝拉麵臨嚴峻挑戰,這時的她既缺少軍隊也缺少金錢。但在保衛家國的號召下,40000人的隊伍很快組織起來,雙方開始了激烈爭奪。戰爭持續了四年,直到1479年,斐迪南繼承阿拉貢王位後,卡斯提和阿拉貢的聯軍才把葡萄牙軍隊打敗。貝爾特拉尼婭後來在一個修道院中度過了她的五十年餘生,直到68歲時死去。
1479年斐迪南繼承王位,使兩國實現合並,但這並不是統一,兩國仍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獨立,沒有通用的貨幣,沒有通用的法律和稅收制度。使西班牙聯合起來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政府和法律,只不過是西班牙王國擁戴這一對夫婦共主而已。當時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之間還互征關稅,所有的阿拉貢的海外領土,伊莎貝拉無權過問,同樣,卡斯提發現的新大陸,阿拉貢也不得染指。但是這樁婚姻仍然標志著「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形成」。
伊莎貝拉是一個充滿活力,很有才乾的統治者,在兩人的聯合統治中,她是主角。伊莎貝拉嚴厲打擊割據分裂的大貴族,西班牙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伊莎貝拉和斐迪南被稱為「天主教國王」,王權和神權得到充分結合,西班牙也從專制王權和教會的雙重利益出發,強化了對「異端」指的是猶太人、已皈依天主教的摩爾人(被叫做摩里斯科人)、反對國王和教會的人。的鎮壓和破壞。從1477年開始,在全國遍設宗教法庭,任何人一旦成為被告,輕則查抄財產,重則處以火刑,由於原告同時也是證人,所以沒人敢為被告辯護,被告若是不認罪名就會遭到嚴刑拷打,直到承認為止。從1483年起的15年間,有8000多異教徒和異端分子被處以火刑。這個政策雖有利於政權的鞏固,但消極面也非常大,1492年以後的幾個世紀里,西歐思想文化界群星燦爛,而西班牙卻一片沉寂, 因為在審判制度下, 任何一種與官方不一致的學說都會被視為異端, 並且會招致殺身之禍。在這樣一個社會里, 不可能有思想家出現。
攻佔格拉納達
經過250多年的內部混亂後,光復運動終於又走上了正軌。作為正統的天主教徒,在實現兩國合並後,伊莎貝拉立即著手實現夙願:打敗阿拉伯人,徹底光復伊比利亞。在加強國內統治的同時, 於1482 年開始同格拉納達的阿拉伯人進行戰爭。在戰爭中,伊莎貝拉表現出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大無畏勇氣。她聯絡西歐各基督教國家以取得支持, 同時分化瓦解敵人陣營而屢屢得手, 她動員全國的力量投入戰爭, 典押自己的金銀首飾以籌集軍費, 並經常親臨前線鼓舞士氣。1485 年她建立了歐洲第一所軍事醫院——女王醫院, 以加強軍事後勤工作。這些措施都激發了西班牙軍隊的鬥志。
另一方面,格拉納達這時陷入內亂之中。蘇丹寵信外室索拉雅,一個皈依了穆斯林的基督徒,把王後愛恰趕走。愛恰逃到瓜迪斯,把自己的兒子保布迪爾加冕為格拉納達國王,並組成一支軍隊同她的丈夫作戰,把他逐出格拉納達,讓兒子登基為王。局勢非常混亂。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看到了這個極好的機會,他們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從議會中得到了100萬銀杜卡托的支持。教皇西克塔斯四世授予他們教皇諭旨,組織了十字軍進軍,還給他們送來一個銀十字架。在重重圍困下,最終經過談判穆斯林投降了。1492 年1 月2日,西班牙軍隊進入格拉納達——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王國, 從此結束了穆斯林在西歐的統治, 長達七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宣告結束。為了共同慶祝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光輝勝利, 當時整個歐洲幾乎所有的天主教堂都鍾樂齊鳴。
㈨ 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中央集權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觀條件嗎
是的
1 新航路開辟的主觀條件。
15世紀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兩國都處於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兩國都曾是義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兩國王室都熱衷於新航路開辟的海上探險活動。
2.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
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地圖繪制技術進步;造船技術進步,出現適於遠洋航行的海船;羅盤針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海船上裝上了火炮。這些客觀條件的具備,使新航路的開辟成為可能。
㈩ 西班牙是如何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
西班牙位於西歐,20世紀30年代前是一個半封建的君主制國家。1931年4月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