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佔領過美國哪些

西班牙佔領過美國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02 03:44:42

1. 基於美西戰爭及其後續條約,美國獲得了哪些割讓土地

1898年10月1日,美國以勝利者的姿態和西班牙政府進行談判。

12月10日,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在古巴人民和菲律賓人民完全被蒙蔽的情況下,美國同西班牙簽訂了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巴黎和約》。

合約規定:

「第一條:西班牙放棄對古巴主權的一切要求和權利。

第二條:西班牙將其管轄的波多黎各島、西印度群島中的其它島嶼以及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讓給美國。

第三條:西班牙把菲律賓群島讓給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二千萬美元。」

2. 美國建國初國土面積是多少有哪些是通過戰爭吞並的又有哪些是通過購買的

1776年7月4日,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獨立。此時,美國領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個州的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並先後把13個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劃歸美國,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公里,約占現在美國本土面積的30%。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剛剛成立的美國很快就走上了領土擴張的道路,除了用戰爭,金錢成了獲得領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崙的盤算便宜美國

1800年,法國剛剛上台執政的拿破崙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西班牙手中奪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區。路易斯安那地區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相當於現在美國中西部的13個州。強大法國的存在使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感到非常不安,因為拿破崙極有可能會盤算北邊的加拿大,然後還會讓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騷擾美國邊境。18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傑斐遜與法國談判,希望以高價買到這一大片土地。美國也作了最壞打算,如果談判失敗,就夥同英國孤立法國。

結果,談判出乎意料的順利和迅速,拿破崙竟以8000萬法郎(當時約合1500萬美元)的價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賣給美國,連美國都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拿破崙有難言的苦衷。當時,拿破崙派2萬人入侵海地全軍覆沒,急需要資金來重整旗鼓。另外,拿破崙盤算過,如果美國和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英國必將進攻路易斯安那地區,與其讓它們落入宿敵英國之手,不如賣給美國,而且賣了這個地區,法國可解除後顧之憂,全力以赴控制歐洲。1803年4月,美法簽訂和約,美國輕而易舉地獲得了2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毗鄰路易斯安那的佛羅里達便成了下一個目標,因為,那裡是發展種植園經濟的理想區域。美國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購買也包括佛羅里達,但遭到了佛羅里達的擁有者西班牙的嚴詞拒絕。

美國政府正在考慮是否要對西班牙動武時,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國拿破崙佔領。趁此機會,大批美國人遷入佛羅里達。1809年,當地效忠於美國的居民已佔總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羅里達的統治搖搖欲墜。1814年,美國人大規模進軍佛羅里達。終於,西班牙意識到對這一區域的統治已力不從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簽訂條約,美國僅花了500萬美元就獲得15萬多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美法、美西這兩項交易使美國在不到20年之內,領土面積一下子擴大了1倍多。

「買」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羅里達的擴張使美國嘗到了甜頭,接著,美國又相繼通過策反與威脅的方式從墨西哥和英國手中得到了得克薩斯和俄勒岡地區,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時,加利福尼亞又勾起了美國的興趣。1542年,西班牙僱用的葡萄牙探險家首先發現加利福尼亞。之後,墨西哥從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下獨立時,將其變為一個省。1841年,美國陸續向加利福尼亞移民。這些移民以農為生,成為墨西哥人在經濟上的競爭對手,一直不受當地人歡迎。但是,美國人還是源源不斷地進入加利福尼亞。為了得到這塊土地,美國政要屢屢出高價購買。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說,為了得到加利福尼亞,美國願意付出高於得克薩斯州20倍的價錢。不過,墨西哥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禮的要求。

於是,美國萌生了以武力滿足領土慾望的念頭。美國先在輿論造勢,一會宣傳英國企圖來爭奪這塊土地,一會又宣傳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劃反美運動,目的就要把美國民眾引上戰爭之路。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同時,美國又開始了軍事挑釁行為。1846年,美國總統波爾克派軍隊進入兩國邊境有爭議地區。墨方提出強烈抗議,卻沒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軍隊與美軍發生小規模沖突,打死3名美國人。這一事件正好給美國以開戰的借口。5月,美國正式向墨西哥宣戰,派出5萬軍隊從陸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軍隊缺乏訓練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快就敗下陣來,加利福尼亞順理成章地歸並美國。

1848年2月2日,美國與墨西哥簽訂條約,美國只象徵性地支付1500萬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地區在內的近140萬平方公里土地。接著,在1853年,美國駐墨西哥公使加茲登又以1000萬美元購得美墨邊境近10萬平方公里土地(後以「加茲登」命名此地)。在這次美墨戰爭中,墨西哥喪失了大半領土。墨西哥戰爭之後,美國本土已經比1783年剛剛被承認獨立時的領土擴大了兩倍。不過,美國擴張道路並沒有停止。

國務卿的遠見使美國受益無窮

阿拉斯加成為美國領土的過程非常滑稽。19世紀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國人接連進行了兩次戰爭,最終被火力強大的俄國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元氣大傷,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決心賣掉這塊不掙錢的土地。他把買主鎖定在美國人的身上。

由於擔心美國對購買阿拉斯加不感興趣,俄國花了10萬美元收買美國一些新聞記者和政客,試圖通過他們來游說美國政府。1867年3月,俄國派官員到美國洽談出售阿拉斯加問題。當時,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是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他在同俄國談判時,開始出價500萬美元,後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同俄國在一夜之間達成了購買協議,並且急不可待地於第二天凌晨在協議書上正式簽字。終於,美國以絕對低廉的價格買到了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島及其周邊的阿留申群島。

當時在美國,只有少數漁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權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亞商人謀求在那裡從事毛皮貿易的特權,而多數人對阿拉斯加一無所知。西沃德簽訂購買阿拉斯加協議後,立即在國內引起一陣反對聲,說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評這是「一筆糟糕的交易」,「一個異乎尋常的錯誤。」西沃德被國內輿論罵得躲在家裡許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還是堅持不懈地爭取到了國會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參眾兩院分別以多數票通過了這項協議。現在看來,美國人的確應該感謝西沃德這位政治家的遠見。據估計,阿拉斯加地下埋藏著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300億桶原油,現在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隨著國際油價不斷升高,它的身價肯定不止這個數字。俄國人一定為當初這個魯莽的決定悔斷了腸。

19世紀末,美國還通過戰爭等許多方式獲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如夏威夷。這樣,美國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萬美元,卻奪取了相當於獨立初期3倍多的領土。領土擴張對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今天「超級大國」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1903年 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面積約215萬平方公里
1810年 侵佔了西班牙殖民地佛羅里達的西部
1918年出兵侵入東佛羅里達
1919年500萬美元將東佛羅里達強行購買
1846年美國迫使英國放棄北緯49度以南,英美有爭議的西北部俄勒岡地區
1846~1848年對墨西哥發動侵略戰爭,墨西哥戰敗,正式割讓格蘭得河以北的墨西哥全部領土,包括了今天的加里福尼亞,內華達、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四州以及科羅拉多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國僅以「補償金」形式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
1853年 1000萬美元從墨西哥「購買」了亞利桑那州南部希拉河流域。

1876年,用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買得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
1889年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美國奪取了夏威夷群島、波多黎各和關島。
1898到1899年美國佔領了東薩摩亞、中途島及威克島等。
1917年,2500萬美元從丹麥手中得到維爾京群島。

3. 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爭,為什麼被稱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因為這場戰爭是美帝國開始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所以才會被稱為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和西班牙來說,都是一場不公正的殖民地戰爭。美西戰爭首先是在菲律賓爆發的,1898年5月1日,美國向西班牙宣戰後的第六天,美國遠東艦隊襲擊了馬尼拉,僅用兩個小時的轟炸就消滅了停泊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海軍艦隊。然而,由於缺乏後援,美國遠東艦隊不敢貿然登陸,經過休整後,他們直到8月13日才登陸佔領了馬尼拉。

美西戰爭持續了3個月,以西班牙的徹底失敗告終。1898年12月在巴黎締結的和平條約,西班牙承認古巴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將波多黎各和關島割讓給美國。這實在是很令人惋惜的,因為關島在當時是佔有重要戰略地位的。

4. 美國歷史上所有的戰爭,按時間順序列出

1、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2、1783年,西進運動。美國1783年獲得了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土地,1803年從拿破崙手中收購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1845~1853年通過美墨戰爭收購了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1867年從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1898年吞並夏威夷群島。

3、1861—1865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亞伯拉罕·林肯領導北方的自由州戰勝了南方的蓄奴州。美國從此結束了「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開始全面實行自由資本主義,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1803年~1959年間,通過購買和戰爭的手段,領土不斷擴張。

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5、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為太平洋戰場主力軍。

6、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參戰並與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進行了交戰,戰爭雙方以三八線為界簽署停戰協議告終。戰後,冷戰逐步升級。

5. 哪一年西班牙建立北美殖民地佛羅里達

1513年西班牙人胡安·彭斯·德里昂為了尋找「青春泉」 來到這里,取名「佛羅里達」。
佛羅里達州(Florida)是美國東南部的一個州。位於東南海岸突出的半島上。東瀕大西洋,西臨墨西哥灣,北與亞拉巴馬州和喬治亞州接壤。面積為15167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3500公里,僅次於阿拉斯加州,居全美第二位。首府塔拉哈西(Tallahassee)。「佛羅里達」 源於西班牙語,意為「鮮花盛開的地方」。

6. 美國以前是不是被西班牙,法國,丹麥,義大利入侵過

在美國還沒成立之前,西班牙,法國,英國,葡萄牙都佔領過美洲,後來是因為反抗 英國才成立美國,所以美國自成立到現在沒被侵略過

7. 西班牙和美國打過仗嗎

打過仗

8. 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人民,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5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引子
19世紀末,美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美國壟斷資本財團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於是各種宣傳機器大造對外擴張的輿論。但是正當美國准備向海外擴張時,整個世界已為老牌殖民大國瓜分完畢。美國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還無力同英法等國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國西班牙是個好目標。這時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龐大帝國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亞洲的菲律賓。美國決定首先拿西班牙開刀,奪取這幾個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並取得向亞洲首先是遠東擴張的基地。
這時,西屬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也給美國創造了有利環境。菲律賓和古巴先後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圍了馬尼拉。古巴起義軍則牽制了西班牙的20萬大軍。美國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借1898年2月15日的「緬因」號事件,大造戰爭輿論,於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開戰。
美國早就為戰爭做好了准備。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強大艦隊,部署在世界各戰略要點上,其中駐香港的亞洲艦隊早已升火待發。國會已徵兵20萬,並擁有速射野戰炮、電報、電話等先進裝備。反之,西班牙毫無准備,在古巴的20萬西軍只有1.2萬人能打仗,其餘多是老弱病殘。
海軍僅有一些舊式木殼軍艦。在菲律賓也只有4.2萬軍隊,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亂,軍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同美國作戰沒有獲勝希望。
菲律賓方面戰斗
美國宣戰後,戰爭在菲律賓和古巴兩個方向展開。戰斗首先在菲律賓打響。1898年,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國土,包圍了馬尼拉。美國趁此機會,以支援菲律賓人民的名義,出兵參戰。
4月27日,杜威率領早已在香港待命兩個月的美國亞洲艦隊啟航駛往菲律賓。5月1日拂曉前到達馬尼拉港外。不久,西班牙軍艦首先開火,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國共有6艘新型裝甲蒸汽戰艦及5艘輔助船隻,而西班牙有7艘木殼戰艦,均破舊不堪,其中旗艦還漏水。美艦在火力和速度上占絕對優勢。美方一次齊射可發射3700磅炮彈,而西班牙艦一次齊射僅1273磅。而且西艦甲板上堆滿了鍋爐用的木柴、煤等易燃物,被炮彈一擊中便會燃起熊熊烈火。戰至中午,7艘西艦全被擊沉,西軍傷亡381人,美方僅輕傷8人。馬尼拉灣海戰決定了西班牙在菲律賓的結局。
杜威在消滅了西班牙艦隊後,因無陸軍,便封鎖馬尼拉,等待國內陸軍到來。7月底,W·麥里特率領美遠征軍第八軍1.5萬人從美國趕來。此時馬尼拉已被2.5萬菲律賓起義軍所包圍。美軍為獨占馬尼拉,便玩弄狡猾伎倆。杜威與起義軍首領達成協議,允諾承認菲律賓的獨立。起義軍輕信了美國的許諾,答應與美軍共同作戰。卻不知麥金萊總統早已下令美軍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阻止革命軍進占馬尼拉。而且美軍私下裡早與西班牙總督達成了秘密協定,在不許菲軍入城的情況下,西班牙把馬尼拉「轉讓」給美國。為照顧西班牙人的面子,由美軍發動假進攻。8月13日,美菲軍向馬尼拉發起總攻。
西軍略作抵抗後,便繳械投降。美菲軍傷亡僅119人,西軍傷亡300人。美軍繳獲武器2. 2萬件,子彈1000萬發,俘虜1.3萬。戰斗剛一結束,杜威便撕毀協議,以武力逼起義軍撤至郊區。美軍建立了軍政府,獨佔了馬尼拉。馬尼拉之戰結束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
古巴方面戰斗
古巴是美西戰爭的主戰場。美國組建了2.5萬人的遠征軍,在佛羅里達的坦帕進行緊張訓練。美海軍由兩支分艦隊封鎖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西班牙艦隊成功地進行了戰術機動、避開美艦的封鎖,抵達聖地亞哥港。由蛛網般的水雷陣掩護,並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備抗擊美軍攻擊。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駛抵聖地亞哥港外,幾天後又與另一支美艦隊會合,共有艦艇24艘,形成嚴密的封鎖。美軍隨後出動陸軍開往古巴。美陸軍本想攻擊哈瓦那,但因海軍請求,便同意與海軍合攻聖地亞哥。6月22日,美第五軍近1.7萬人在海軍炮火掩護下,於聖地亞哥以東順利登陸。此時,古巴起義軍也已解放大部分國土,並包圍了聖地亞哥。美軍在與古起義軍經過會談後,開始協同作戰。6月29日,美軍抵達關塔納摩郊外。7月1日,向城東制高點埃爾卡內和聖胡安山發起猛攻。
西奧多·羅斯福指揮的義勇軍驍勇善戰,經激烈的白刃戰攻佔了聖胡安山,埃爾卡內也被攻佔。西軍7月2、3日展開反攻,雙方展開拉鋸戰,美軍終於擊退了西軍的反撲。美軍傷亡達1700人。
在陸軍激戰的同時,7月3日西班牙艦隊企圖突圍。雙方在聖地亞哥灣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海軍24艘艦,西軍僅9艘。美海軍艦艇先進攻,火力既猛又打得遠。每次齊射的炮彈總重量為1.9萬磅,西軍齊射一次僅6000磅。美軍以猛烈而准確的火力打得西艦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燒沉沒。經4小時激戰,西艦隊又全軍覆滅,被擊沉艦艇7艘,被俘2 艘,陣亡600人,艦隊司令塞爾維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軍僅有2艦輕傷,死傷各1人。
美軍殲滅了西艦隊後,和古起義軍圍攻聖地亞哥。7月16日,西軍彈盡糧絕,2.4萬軍隊放下了武器。美軍同在菲律賓一樣背信棄義,撇開起義軍而單獨與西班牙談判與受降,禁止起義軍入城,美軍獨享了勝利果實。
其他方面戰斗
在戰爭過程中,美軍還奪取了其他一些戰略要點。6月20日,美軍攻佔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戰略島嶼關島。7月4日,又佔領威克島。7月25日,納爾遜·邁爾斯指揮3000美軍登陸波多黎各建立了軍事基地。8月初,美又增兵1萬,分四路圍攻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經過小規模戰斗,付出50人的傷亡後,攻佔了波多黎各全島。

戰爭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1898年12月10日,美西兩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美國在1899—1901年又向菲律賓起義軍發動進攻,血腥鎮壓了菲律賓人民的反抗,把菲律賓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古巴雖然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是美國利用《普拉特修正案》把古巴變成了美國的「保護國」。
美西戰爭作為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而載入史冊。這場戰爭規模不大,時間不長,雙方參戰不超過5萬人。在戰爭中,美軍付出了5000人死亡的代價,但戰死者不超過400人,多為傷病而死。美軍是第一次去海外遠征作戰,戰爭勝負取決於海戰。當美國海軍分別在馬尼拉灣和聖地亞哥灣殲滅西班牙分艦隊後,戰爭大局就已決定。美國迅速戰勝西班牙,還得力於古巴和菲律賓兩國人民起義軍的配合。這兩國起義軍均解放了大片國土,殲滅了大批西班牙軍隊,為美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戰爭中也暴露出美軍的許多軍事弱點:軍隊對海外作戰准備不足,後勤供應混亂,尤其是醫療保障差,使軍中黃熱病死亡人數為陣亡者的10倍。此外,陸海軍協同很差,登陸作戰的組織混亂,促使戰後美國進一步加強海軍,並力圖克服戰爭中暴露的問題,為繼續向海外擴張作準備。
戰爭大大助長了美國的侵略氣焰。美國把加勒比海變成了「內湖」,在太平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此後,美國積極參與了列強對遠東及太平洋地區霸權的角逐。

9. 歐洲各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要統計,只可能去統計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數量。我統計了一下(在整個殖民時期從來沒有淪為殖民地的,且當時就是獨立的國家):

非洲只有衣索比亞一個國家沒有淪為殖民地;

大洋州、美洲全部都淪為殖民地;

亞洲:查閱了所有亞洲國家歷史,只有中國、日本、朝鮮、泰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總共7個從來不曾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朝鮮曾淪為日本殖民地,但不曾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其餘亞洲國家,要麼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或名存實亡的「保護國」,要麼當時是屬於中國(蒙古)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非獨立國家。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

現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起源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編輯本段]殖民地的歷史作用
由於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較早,因此殖民地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1853年,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義有「雙重使命」,即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兩者都是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
殖民地的「建設性使命」,即積極意義,通常表現在以下方面: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現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對於殖民地歷史作用的評價,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意見。左派的和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學者通常認為,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對於當地的文明、文化、經濟和政治只起到負面的、破壞的作用。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為例,在早期奴隸販賣時期,殖民地對非洲文化起了毀滅性的破壞作用;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隸貿易,是功大於過;在帝國主義時期,對非洲的資源掠奪加劇,是過大於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殖民地的建設時期,既有對殖民地的投資和發展,也有對殖民地民族運動的鎮壓,功過相等[8][9]。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的歷史貢獻大於它對當地造成的損害。
[編輯本段]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蘭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從未實現的殖民地體系——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與納粹德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兩者有別於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理論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華北與滿州國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日本這種體系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系的混合物:日本成為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其陸海軍「保護」它們。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並且是一個「共榮圈」,即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並為日本人謀利益。納粹的殖民地問題專家則宣稱,在納粹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德國統治者只是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德國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小酋長的行政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納粹德國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絕不向其宣講非洲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土著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於各殖民地。土著學校不得講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當地人會「視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著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游戲與娛樂場所。顯然這兩種統治方式仍不過是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的變種而已。
[編輯本段]前宗主國對原殖民地的援助
20世紀50年代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廣泛獨立後,一些宗主國對原殖民地進行了廣泛的援助。援助的內容既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政治、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
經濟援助是宗主國援助的最主要形式,包括直接的經濟援助、以及貸款、投資等形式的財政援助。以法國對非洲前法屬殖民地國家的援助為例,1997年和1998年,法國向剛果提供了2.42億和2060萬美元,分別占當年剛果外援總額的90%和31.9%。1998年法國對多哥的援助達149億非洲法郎。比利時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財政援助在1999年為2280萬歐元,至2002年為4440萬歐元。此外,前宗主國通常還與原殖民地國家簽署技術、軍事、文化等合作協定,為這些國家提供留學生獎學金,派遣技術專家,提供軍事顧問和武器。
[編輯本段]殖民地定義的爭議
與本國原有領地相連的、但是具有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的新征服地區是否可以被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歷史上俄國對中亞、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殖民,美國的西進運動,條頓騎士團對東歐的殖民,以及古代中國某些朝代對中原周邊地區(如嶺南、百越、中亞、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徵服殖民地的性質。一些歷史學家也將這些對新領地的征服算作殖民運動。但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地區被征服後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成為與宗主國其他行政區劃地位相等的新省份(或州),並採納了宗主國的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因此不應該算作殖民地。
一種折中的看法是,將征服行動本身看做是殖民行為,但被征服地區作為與宗主國其他政治實體(如省、州)地位相同的實體加入宗主國、其居民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後,該地區作為殖民地的時期即告結束。以美國歷史為例,即從西部新領土歸美國統治時開始,到該領土作為州加入合眾國的那段時期為止,這段時期可以算是該地區的殖民地時期(例如1867-1959年的阿拉斯加)。歷史上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藩屬關系也不同於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系,因為這些國家政治上實行內部自主,經濟和軍事也完全獨立。事實上這種關系有些類似於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德意志諸邦與帝國皇帝、以及宗教改革之前歐洲各國對羅馬教廷的臣服關系。
第二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是海外領地與殖民地的區別。一些面積很小、原為荒涼無人地區的殖民地(大多是海島),其居民為宗主國移民,享有完全、充分的政治權利,與宗主國具有相同的文化,對宗主國有認同感,或者由於太過荒涼而無常住人口,這樣的地區不能夠算做殖民地。具體來說,比如英國的福克蘭群島、聖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以及挪威的布韋島。法國的一些海外省雖然人種與法國本土不同,但對法蘭西文化也有很強的認同感,並且不願獨立。
與之相反,如果一個殖民地被列為「海外領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因膚色、種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則該地區仍被作為殖民地看待。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三比克等非洲殖民地為「海外省」後,由於當地的黑人無法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不承認這些地區為非殖民地地區。同樣的例子是,1965年11月11日伊恩·史密斯宣布羅得西亞(今辛巴威)獨立後,由於國內的黑人政治地位仍與獨立之前相同,因此除南非和葡萄牙等少數國家之外,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不承認羅得西亞為獨立國家,英國還提出了被稱為「NIBMAR」的原則,即「(實現)非洲人的多數統治之前沒有真正的獨立」(No Independence Before Majority African Rule)
作為參照標准,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列出的「非自治領土」名單中,只列入了存在著土著爭取獨立運動的新喀里多尼亞,而將瓜德羅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等法國海外省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蘭由於獲得了高度內部自治,也未被加入該名單。
各國對南極洲均不能提出領土要求或宣布其為殖民地。
[編輯本段]現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英國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安圭拉、百慕大、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已歸還的殖民地:香港
法國
海外省: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海外地方行政區: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海外行政實體:馬約特
海外國土: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地位的地方實體: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荷蘭
內部自治領地:阿魯巴、荷屬安的列斯
已歸還的殖民地:台灣
丹麥
自治地區:法羅群島
內部自治地區:格陵蘭
挪威
南極領地:布韋島
西班牙
海外省:加那利群島
海外領土:休達、梅利利亞
葡萄牙
海外省: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已歸還的殖民地:澳門
美國
自由聯邦:波多黎各、北馬里亞納群島
無建制自治領地:關島
殖民:美屬薩摩亞、美屬維爾京群島
澳大利亞
海外領地:聖誕島、諾福克島、麥誇里島、赫德島、科科斯群島
紐西蘭
完全的內部自治領地:庫克群島
內部自治領地:紐埃島、托克勞群島
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公布的「非自治領土」名單
非洲
西撒哈拉
歐洲
直布羅陀(英)
大西洋地區
安圭拉(英)
百慕大
英屬維爾京群島
福克蘭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英)
開曼群島(英)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
蒙特塞拉特(英)
聖赫勒拿(包括戈夫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英)
太平洋地區
美屬薩摩亞
關島(美)
新喀里多尼亞(法)
皮特凱恩群島(英)
托克勞群島(紐西蘭)

10. 西班牙殖民地有哪些

西班牙殖民地有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即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

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即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

(10)西班牙佔領過美國哪些擴展閱讀:

從1492年哥倫布踏上新大陸開始,西班牙就陸續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設立據點並向內陸推進。當西班牙人發現落後的新大陸文明根本無力抵抗歐洲人後,軍事征服就一直伴隨著探險活動。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並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古巴島,同年登陸墨西哥並建立韋拉克魯斯,此後西班牙殖民者科爾蒂斯帶兵深入內陸並於1521年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

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馬地峽南岸建立巴拿馬城,並開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1533年印加帝國被皮薩羅征服,兩年後西班牙人在秘魯建立利馬城並以此作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區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並開始逐步深入北美內陸。

在西班牙統治的幾個世紀里,西屬美洲的原住民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驅趕和屠殺。同時,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來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為減少。後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新大陸的資源,如貴金屬、蔗糖、棉花、煙草、咖啡、可可、染料等,又不得不從非洲引進大量的黑人奴隸來從事種植和開采,從而促成了興盛一時的奴隸貿易。

與英國殖民地不同,西班牙並不發展殖民地的加工業而只把其作為原料產地加以掠奪,所有西屬美洲的特產和資源都會通過船隻運回本土。這也造成了後來從西班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是較落後的農業國,這和獨立自英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19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