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肯亞到西班牙經過什麼運河
1. 索馬里離肯亞有多遠
索馬里和肯亞交界,兩者的首都大概相距800公里。
索馬里分為18個州,分別為:奧達勒、西北、托格代爾、薩納格、索勒、巴里、努加爾、穆杜格、加爾古杜德、希蘭、中謝貝利、貝納迪爾、巴科勒、拜、下謝貝利、蓋多、中朱巴、下朱巴。各州又分為若乾地區。
索馬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於內戰連綿不斷,社會、教育體系已崩潰多年,因為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所以當地人自2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為業。該國海盜每年勒索各國商船,金額難以估計,以致聯合國對索國海盜基地展開調查打擊。
經濟發展;
索馬里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國有化政策過激,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經濟嚴重困難。80年代,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一度好轉。
1991年後,由於連年內亂,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2012年索聯邦政府成立後,著力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製造業、房地產和建材等行業,經濟發展初現生機,外資開始進入,大批僑民返鄉,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 一帶一路路線從吉隆坡到內羅畢,下一站到什麼運河
「一帶一路」的具體含義: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3. 尼羅河是運河嗎
不是,運河是人工開鑿的,尼羅河不是!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源於非洲東北部蒲隆地高原,流經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扎伊爾、蘇丹、衣索比亞和埃及等9個國家,全長6600多公里。最終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之一。
「尼羅河」一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於拉丁語「尼羅」(nlie)意思是「不可能」。因為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於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二是認為「尼羅河」一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國王)尼羅斯(nilus)的名字演化來的。
尼羅河是由卡蓋拉河、白尼羅河、青尼羅河三條河流匯流而成。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
另外:根據1995年統計,亞馬孫河長度為7100多公里,而不是以前統計的6400多公里,因此,現在尼羅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
給你舉個運河的例子:
巴拿馬運河是通過巴拿馬地峽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通航運河,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兩大洋之間的航程,與蘇伊士運河同樣具有世界戰略意義,因此素有「世界橋梁」之稱。
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里,最窄處為152米,最寬處為304米,從運河中線分別向兩側延伸16.09公里所包括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總面積為1432平方公里。
這條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34年,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就曾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察,並計劃在其最窄的地段開鑿一條運河,但因當時有限的技術條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腳用鵝卵石鋪就了一條穿越地峽的驛道。1881年,曾成功開通蘇伊士運河的法國運河公司首先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但由於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此項工程於1889年被迫中斷。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並與剛剛成立的巴拿馬政府簽定了《巴拿馬運河條約》,根據該條約,美國享有在巴拿馬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佔領及控制」運河和運河區的權利。美國一次性支付給巴拿馬1000萬美元作為所謂「簽約補償」。1914年,50多個國家的勞工終於用他們的血淚換來了巴拿馬運河的通航。
開通後的巴拿馬運河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海運業的發展。目前,已有佔全球貿易運輸量5%的貨物通過該運河被送往世界各地。美國、日本和中國是巴拿馬運河最大的三個使用國。1996年,香港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獲得了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波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的經營權。管理期限為25年,到期後可再延長25年。
4. 七大洲四大洋的具體位置
七大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亞歐大陸的東部,是世界第一大洲.東起白令海峽同北美相望,西至地中海濱.北臨北冰洋,南濱印度洋。
非洲:北瀕臨地中海,東北是紅海東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赤道穿過其大陸中部。
歐洲:位於亞洲西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濱地中海.東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與亞洲的分界。
北美洲:西半球的北部,西瀕太平洋,北靠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部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分界。
南美洲:西半球南部,西、北、東三面分別臨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西北以巴拿馬運河與北美分界。
大洋洲:位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對.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絕大部分在南極圈內,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圍。
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東經蘇伊士運河溝通印度洋,西通過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相通。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位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4)從肯亞到西班牙經過什麼運河擴展閱讀: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補充:因為北極沒有陸地,所以不能算洲。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佔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海洋面積太平洋占將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佔一半。由於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其中,海洋3611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3以上達71%分為四大洋;陸地1489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9.2%不到1/3,分為七大洲。南極洲1400萬平方公里無人居住。人類居住的陸地面積實際為1350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26.47%,四分之一多一點。約相當於13個中國國土的面積。
5.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6670公里的尼羅河
尼羅河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70km,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
6. 【地理】世界主要港口、世界主要航線
一:世界十大著名港口及國家
(1)鹿特丹(HAMBURG,GERMANY)-荷蘭
(2)紐約(NEWYORK,NY)-美國
(3)神戶(KOBE,JAPAN)-日本
(4)新奧爾良(NEWORLEANS,LOUISIANA)-美國
(5)橫檳(YOKOHAMA,JAPAN)-日本
(6)馬賽(MARSEILLES,FRANCE)-法國
(7)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
(8)安特衛普(ANTWERP,RELGIUM)-比利時
(9)倫敦(LONDON,UK)-英國
(10)漢堡(HAMBURG,GERMANY)-德國
二:2010年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及其吞吐量
1、上海2907萬TEU
2、新加坡2843萬TEU
3、香港2363萬TEU
4、深圳2251萬TEU
5、釜山1428萬TEU
6、寧波-舟山1314萬TEU
7、廣州1212萬TEU
8、青島1201萬TEU
9、迪拜1150萬TEU
10、鹿特丹1110萬TEU
三:世界主要航線:
1.太平洋航線(1)遠東--北美西海岸航線(2)遠東--加勒比,北美東海岸航線(3)遠東--南美西海岸航線(4)遠東--東南亞航線(5)遠東--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6)澳,新--北美東西海岸航線
2.大西洋航線(1)西北歐--北美東海岸航線(2)西北歐,北美東海岸--加勒比航線(3)西北歐,北美東海岸--地中海,蘇伊士運河--亞太航線(4)西北歐,地中海--南美東海岸航線(5)西北歐,北美東海--好望角,遠東航線(6)南美東海--好望角--遠東航線
3.印度洋航線(1)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2)波斯灣--東南亞--日本航線(3)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運輸線
除了以上三條油運線之外印度洋其他航線還有:遠東--東南亞--東非航線;遠東--東南亞,地中海--西北歐航線;遠東--東南亞--好望角--西非,南美航線;澳新--地中海--西北歐航線;印度洋北部地區--歐洲航線。
4.世界集裝箱海運干線目前,世界海運集裝箱航線主要有:(1)遠東--北美航線;(2)北美--歐洲,地中海航線;(3)歐洲,地中海--遠東航線;(4)遠東--澳大利亞航線;(5)澳,新--北美航線;(6)歐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線。
7. 我很想知道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過程
跟一樓一樣,西洋是哪兒?鄭和下西洋,哪兒是西洋?現在我們說西洋人是我們習慣的說法,我們現在的概念跟當時不一樣,當時西洋在哪裡?如果我們查歷史書,不同時期西洋有不同的地理概念,鄭和所說的西洋是指什麼地方呢?是指在什麼地方分界呢?東西洋在哪裡分界呢?當時跟隨他一起出使的,叫馬歡的人寫的《瀛涯勝覽》,這本書里有一句話怎麼說的?說:「南渤里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名字叫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說這個南渤里國這有一個大山,平頂峻山,名字叫「帽山」,這個帽山的西邊也都是大海,這里往西就是西洋。所以,西洋是什麼地方?就是這個帽山以西,帽山是哪裡呢?帽山就是現在的馬六甲海峽西口的韋島。印度尼西亞馬六甲海峽西口韋島,從這兒往西走就是西洋。這是第一個,我們說鄭和下西洋下哪兒去了,從哪兒走算西洋?就這兒。但是這個西洋的概念,到了明朝中期、後期,不同書里所說的西洋的分界是不一樣的。因為馬歡是跟鄭和一起走的,當時的記錄、當時的概念那裡是西洋,所以我們以馬歡說的為准。鄭和下西洋的航路怎麼走的呢?一般地說是從南京啟航,經過江蘇太倉劉家港,然後集結出海,再向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在那兒再停泊一下,等候東北風,刮東北風就走了。到冬天,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遠洋,這是在中國境內從哪兒開始走。
他經過占城,現在是越南南方,爪哇,印度尼西亞,今天在印度尼西亞,滿剌加,當時就是滿剌加,現在的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喇、南巫里這幾個地方,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還到了錫蘭山,現在的斯里蘭卡,到了小葛蘭,現在印度奎隆,到了柯枝,現在印度的科欽,最後到達了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返航。這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第二次下西洋呢?他還到了汶萊、泰國、柬埔寨,當時叫做渤泥、暹羅,真臘。第三次下西洋到了淡馬溪、加異勒,就是新加坡,還有印度半島的南端,阿拔巴丹,甘巴里這些地方。第四次下西洋到了彭亨、急蘭丹,現在的馬來西亞半島,經過溜山,就是馬爾地夫群島,到了忽魯謨斯就是到了波斯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這是第四次航行。第五次到了木骨都束,木骨都束是哪裡?是現在的非洲的摩加迪沙,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剌瓦,現在的索馬里,在索馬里。麻林就是現在的馬林迪,祖法兒、阿丹、剌撒都在葉門,這是第五次航行。第六次航行,到竹步,現在索馬里的朱巴河,幔八薩,現在肯亞的蒙巴薩。第七次航行從竹步再往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這是鄭和的航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 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哥倫布的船隊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哥倫布把裝有羊皮紙信的木桶扔入大海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8. 達馬伽航線經過什麼地區和海洋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又譯達·伽馬。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於印度科欽。青年時代參加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戰爭 ,後到葡宮廷任職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里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好望角,經莫三比克等地,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離開印度,於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兩次到印度,後一次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前,歐洲對印度洋沿岸各國和中國的貿易 ,主要通過這條航路。這條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歐洲其他國家在亞洲從事殖民活動的開端。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之命,率領四艘船共計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啟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開始他循著10年前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路,迂迴曲折地駛向東方。水手們歷盡千辛萬苦,在足足航行了將近4個月時間和4500多海里之後,來到了與好望角毗鄰的聖赫勒章灣,看到了一片陸地。向前將遇到可怕的暴風襲擊,水手們無意繼續航行,紛紛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時達·伽馬則執意向前,宣稱不找到印度他是決不會罷休的。聖誕節前夕,達·伽達率領的船隊終於闖出了驚濤駭浪的海域,統過了好望角駛進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聖誕節時,達·伽馬來到南緯3l°附近一條高聳的海岸線面前,他想起這一天是聖誕節,於是將這一帶命名為納塔爾,現今南非共和國的納塔爾省名即由此而來,葡語意為「聖誕節」。繼後,船隊逆著強大的莫三比克海流北上,巡迴於非洲中部贊比西河河口。4月1日當船隊抵達今肯亞港口蒙巴薩,當地酋長自認為這批西方人是他們海上貿易的對手態度極為冷淡。然而,當達·伽馬船隊於4月14日來到馬林迪港口拋錨停泊時,卻受到馬林迪酋長的熱情接待。他想與葡萄牙人結成同盟以對付宿敵蒙巴薩酋長,並為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導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邁鎔·伊本·馬吉德。這位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阿曼地區的導航員馬吉德,是當時著名的航海學專家,由他編著的有關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達·伽馬率領的船隊依靠經驗豐富的領航員馬吉德的導航。於4月24日從馬林迪啟航,乘著印度洋的季風,沿著他所熟知的航線,一帆風順地橫渡了浩瀚的印度洋,於5月20日到達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該港口正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是我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所經過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29日,達·伽馬帶著香料、肉佳和五六個印度人率領船隊返航,途中經過馬林迪,並在此建立了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至今還矗立著。1499年9月帶著剩下一半的船員勝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1502年2月,瓦斯科,達,伽馬再度率領船隊開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險,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權地位。船隊途經基爾瓦時,達,邊馬背倍棄義把該國埃米爾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脅埃米爾臣服葡萄牙向葡萄牙國王進貢。船隊在坎納諾爾附近海面上,達·邊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將船上幾百名乘客,包括婦女兒童全部燒死。據一名葡萄牙目擊者敘述:「……在持續了長時間的戰斗之後,司令以殘暴和最無人性的手段燒毀了那隻船,燒死了船上所有的人。」為了減弱和打擊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島上的利益,達,迦馬下令卡利卡特城統治者驅逐該地阿拉伯人,爾後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戰斗中,擊潰了阿拉伯船隊。1503年2月,達,伽馬滿載著從印度西南海岸掠奪來的大量價值昂貴的香料,乘著印度洋的東北季風,率領13艘船隻向葡萄牙返回,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據說,達·伽馬此次航行掠奪而來的東方珍品:香料、絲綢、寶石等,其所得純利競超過第二次航行總費用的60倍以上。
當達· 伽馬完成了第二次遠航印度的使命後,得到了葡萄牙國王的額外賞賜,1519年受封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屬印度總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達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於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