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熙德的故事最後結局如何
Ⅰ 法國戲劇作品《熙德》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五幕詩體戲劇《熙德》(1637)取材於西班牙劇作家卡斯特羅的《熙德的青年時代》,描寫11世紀時貴族青年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的愛情經歷。
羅狄克與施曼娜是一對非常般配的戀人,他們兩人的父親都是為國家建立過赫赫戰功,並被國王倚重的朝廷大臣,然而,因為國王選擇了羅狄克的父親擔任太師,致使施曼娜的父親心存妒忌,言語之間,兩個大臣動了怒氣,施曼娜傲慢的父親竟然給了羅狄克老邁的父親一個巴掌,由此引發了兩個家族間的榮譽之戰。
這件事給兩個年輕人的婚姻蒙上了一層陰影。羅狄克覺得對父親和愛人都欠著同樣的恩情,要成全愛情就得犧牲榮譽,要替父報仇,就得失去愛人。這樣的選擇使他非常痛苦。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為父親雪恥,與施曼娜的父親展開決斗,用劍將其刺死。而如此以來,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也把施曼娜拖入了愛情與榮譽的艱難選擇中。深愛羅狄克的施曼娜心事重重,她說,「我的愛情同我的憤恨對立,我仇人的骨子裡藏著我的情人」。而公主也正暗戀著羅狄克,從情感出發,她希望在復仇事件發生後,羅狄克與施曼娜根本無法相容,這樣就能成全自己的愛情;而從理智出發,她又為兩個情投意合之人的分手而感到惋惜。一個心中暗戀施曼娜的騎士,決心此時挺身而出,為其父報仇,以贏得施曼娜的愛情。羅狄克在完成了家族的復仇使命之後,來到施曼娜身邊,他懇求自己的戀人親手殺死自己,這樣他的心就坦然了。施曼娜對羅狄克說,「你殺了我的父親,顯出你配得上我;我也要殺你,好顯出我也配得上你。」
按照西班牙人的道德觀念,施曼娜只能向國王告發羅狄克,並請求國王懲治他的殺人罪行。國王聞知此事,非常吃驚,他為失去施曼娜的父親這樣一位重臣而遺憾。為了家族的榮譽,施曼娜只能把羅狄克往絕境上推,可是她心中的愛情又讓她下定決心,在羅狄克被處死之後,她要隨他而去,決不多活半個時辰。
這時。摩爾人來攻打西班牙,匆忙間羅狄克帶著騎士隊伍去打擊敵人,結果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首戰告捷的羅狄克受到了國王的嘉許,封他為「熙德」,即君主之意。原來還顧忌門第不合的公主,此時心中暗喜,因為公主嫁給君主,是當時順理成章的事。可是她實在不願損害這兩個人深切的情感,她最終戰勝自己,要成全這一對有情人。施曼娜仍然不放過羅狄克,要國王治罪於他。國王最後決定,讓暗戀施曼娜的騎士與羅狄克決斗,獲勝的一方即娶施曼娜為妻,而施曼娜從此則不再追究往事。
羅狄克見施曼娜對自己決不寬容,決心在決斗中只求一死已遂其心願。施曼娜說服羅狄克不可以甘心受死,應當維護名譽。羅狄克在決斗中本來可以將那個騎士殺死,但卻手下留情,兩人和解。而施曼娜卻顧及父親新喪,不肯立即成婚,羅狄克決定出發去遠征摩爾人,為他的戀人爭取更大的榮譽。
顯然,這部劇作反映了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特徵,高乃依憑著自己的理性,表現了在感情與理性發生矛盾時,其心中的理想人物所應當做出的行為選擇,塑造了所謂「高貴者」的形象。1637年,當此劇在巴黎上演時,卻引發了一場強烈的振動,以首相黎賽留為首的王權利益維護者,攻擊《熙德》沒有嚴格遵守「三一律」這一古典主義戲劇的創作法則。在強大的壓力下,高乃依只得表示屈服。
Ⅱ 歷史上西班牙真的有熙德這個人嗎
熙德編輯羅德里高·迪亞茲·德·維瓦爾(Rodrigo Díaz de Vivar,1043年-1099年7月10日),人稱熙德(El Cid),西班牙鬥士。西班牙英雄史詩《熙德之歌》中的不朽人物。曾為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六世的陪臣,1079年被國王流放。長期為西班牙和摩爾人與敵方作戰,因對國王效忠,召回後受寵,成為護國公和巴倫西亞的統治者。1人物簡介編輯羅德里戈·迪亞茲·德·維瓦爾生於比瓦爾地區的貴族家庭。羅德里戈由於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El Cid(Al-Sayyid,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中文翻譯為:「熙德」。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西蒙娜許配他為妻。1080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摩爾人治下的托萊多城發起進攻,引起阿方索六世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熙德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1094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1099年,熙德在瓦倫西亞與摩爾人作戰時被一支箭射中後去世,他的妻子西蒙娜攜其遺體回到卡斯蒂利亞。2人物生平編輯
埃爾·熙德El Cid(1043-1099)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軍事領袖和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 父親是比瓦爾的小貴族。他在費爾南德一世宮廷里長大,桑喬二世於1065年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後便任命他為近衛軍統帥,1067年,他扈從桑喬征討摩爾人所建立的薩拉戈薩王朝,迫其向卡斯蒂利亞稱臣納貢,1067年桑喬為吞並萊昂王國而於其弟阿方索交戰,熙德在桑喬屢次勝利中發揮重要作用,1072年桑喬在圍攻薩莫拉戰役中陣亡,阿方索成為卡斯蒂利亞唯一的繼承人,稱號為阿方索六世,熙德陷入了難堪的境地,他失去了近衛軍統帥的職務,大概處於阿方索六世的致使和安排,1074年他和阿方索的侄女希梅娜結為夫婦,從而與古老的萊昂王族聯為姻親。但他在宮廷中的處境依然險惡。
1079年,他出使塞維爾摩爾人宮廷,其時正值接任他近衛軍統領的奧多捏斯格拉納達王國進攻塞維爾,熙德捲入這一事件,在塞維爾附近的卡布拉戰役中擊潰格拉納達軍隊,擒獲奧多涅斯,這一勝利導致他進一步遭貶。1080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向受國王保護的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歷事穆爾台米德及其繼承人穆爾台米德二世,時間長達10年之久。 他對復雜的西班牙-阿拉伯政治和穆斯林律法及風俗習慣的了解,對他日後攻佔巴倫西亞大有幫助。1082年,他為穆爾台米德出戰,大敗萊里達的摩爾人及其基督教聯軍,聯軍中就有巴塞羅那伯爵。1084年,他擊潰了阿拉貢王國國王桑喬一世·拉米雷斯統帥的基督教大軍,摩爾統治者對他感激萬分,饋贈豐厚,以旌其功。
1086年,北非穆斯林應邀進入西班牙,在薩格拉哈斯 戰役中大破阿方索六世率領的號稱60萬的基督教聯軍,遭此慘敗後,阿方索六世捐棄前嫌,有意重新召回熙德,熙德覲見阿方索六世後,再度返回薩拉戈薩,並未參加事關西班牙基督教生死存亡的對抗穆拉比特王朝的戰爭,而他開始實施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政治謀略,以期達到自己入主富庶的摩爾人的巴倫西亞王國,首先,他消除巴塞羅那伯爵在巴倫西亞周圍的影響力,以後逐漸加強對巴倫西亞統治者卡迪爾的控制,卡迪爾向熙德納貢而求其保護,1092年10月,巴倫西亞宰相伊本·哈賈夫勾結穆拉比特王朝,發動叛亂弒君,熙德乘機宣布平叛,1094年5月伊本·哈賈夫投降,熙德入住巴倫西亞,成為征服者,他在名義上受阿方索之命統治巴倫西亞,事實上是個獨立的君主。1096年熙德將當地的清真寺改建為基督教教堂,並指派一名法國主教哲羅姆管理這個新教區,大批基督教移民聞風而至。後來熙德的長女嫁給阿拉貢王子拉米羅,次女與巴塞羅那伯爵拉蒙·貝倫格爾三世成婚,更突出了他的王者之尊的形象和地位[1]。
1099年,熙德在巴倫西亞的一次戰爭中不幸中箭身亡,他死後,他的妻子希梅娜將其遺體放在馬上,鼓舞軍心。(見《帝國時代2征服者》新版本第二個戰役) 熙德死後,巴倫西亞又被穆斯林包圍,阿方索雖派兵去援救,但無力派重兵駐守,遂在撤退時,將它付之一炬,1102年5月5日,穆拉比特王朝王朝佔領巴倫西亞直到1238年,熙德的遺體運回卡斯蒂利亞,葬於布爾戈斯附近的聖佩德羅-德卡德尼亞修道院,儼然成為瞻仰中心。3熙德之歌編輯《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POEMA DE MIO CID)。「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游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有的文學史研究家認為是教士所作,有的認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於十二世紀的游唱詩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創作的。他們生活貧困,四處飄泊,或在街頭廣場,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貴族府第賣藝度日。當時西班牙民眾都不識字,他們為了娛樂,同時,也為了得到一些歷史知識,很愛聽游唱詩人演唱或朗誦。《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一一四〇—一一五七年之間,全詩長達3700多行,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
基本內容
第一部分
熙德受國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維利亞徵收摩爾國王的貢品,回到卡斯蒂利亞,嫉妒他的朝臣誣告他侵吞貢品,引起國王的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內離開卡斯蒂利亞。熙德不得已率領少數親友和自願與他一起流放的隨從去德卡德尼亞修道院,與在那兒避難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由於國王下令剝奪了熙德的家產,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問題。民眾雖然喜愛他,但國王傳令,嚴禁他們讓熙德的人留宿,誰也不敢違抗王命。為了生存下去,並壯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內離開卡斯蒂利亞國境後,便開始與摩爾人作戰,奪取戰利品。在每次交戰中,熙德總能以少勝多,戰勝強敵,因此,名聲越來越大,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王國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著和巴塞羅那的伯爵作戰,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後,又將他釋放。
第二部分
攻佔巴倫西亞後,熙德從繳獲的眾多戰利品中精選百匹駿馬和其他的珍貴物品派部將阿爾瓦爾·發涅斯去給國王阿方索送禮,請求國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倫西亞團聚。發涅斯完成了使命,將熙德妻女帶回巴倫西亞。熙德戰勝了侵犯巴倫西亞的摩洛哥國王的大軍後,再次派發涅斯給國王送去兩百匹良馬。
熙德在歷次戰役中均獲勝,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名揚四方,消息傳到了卡斯蒂利亞,朝臣們均十分敬仰他。這時,朝中有兩個貴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後代費爾南多和迭哥貪圖熙德的財物和名聲,央請國王做媒,想娶熙德的兩個女兒。國王答應了,他約熙德在塔霍河畔會面,當眾贊揚了熙德,並寬恕了他。熙德本來不同意將女兒嫁給卡里翁兩公子,但國王已答應,不好推卻,只是不願親自主持婚禮,由國王指定的代表發涅斯主婚。
卡里翁兩公子既貪財又膽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們,常常嘲弄他們。兩公子懷恨在心,妄圖報復。他們請求將妻子帶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並贈送他們兩柄名劍和許多金銀財物。熙德當時還沒有識破女婿們的陰險用心,但分別時一種不祥的徵兆使他提高了警惕,決定派自己的侄子費萊斯·穆涅斯護送。
第三部分
兩公子早有預謀,當一行人到了科爾佩斯橡樹林時,便命費萊斯·穆涅斯及隨從們先行,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剝去外衣,打得昏死過去,然後將她們遺棄在林中,讓野獸吞食。幸虧費萊斯·穆涅斯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悄悄返回,及時營救了他的兩個堂姐妹。熙德獲悉後,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兒,一面向國王控訴,請他主持公道。國王在當時的京城托萊多(卡斯蒂利亞王國原來建都於布爾戈斯城,1087年遷都托萊多。)召集貴族和著名的法學家,召開御前會議,親自主持庭審。熙德當眾揭露卡里翁兩公子的罪行,並要還了他贈送給他們的財物,最後,向兩公子挑戰決斗,以報仇雪恥。這時,納瓦拉和阿拉貢兩王國的王子派使者來向熙德的女兒求婚,國王同意她們再嫁。
決斗在卡里翁進行,結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將士將卡里翁兩公子和他們的兄長擊敗,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認失敗,熙德終於替自己報了仇。全詩以熙德女兒盛大的婚禮告終。
《熙德之歌》將主人公熙德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來加以歌頌,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和願望。眾所周知,自從公元七一一年摩爾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後,西班牙人民長期遭受異族的侵略、壓迫和統治,西班牙民眾和侵略者摩爾人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擺脫異族的欺壓,爭取獨立自由,收復國土,統一祖國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願望。作為一名封建騎士,熙德遠非完美無瑕(如他曾幾次在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服役;他也參與過諸侯之間的混戰等),但英勇地抗擊異族入侵,並取得輝煌的戰果這一點畢竟是他一生事跡的主流,因而,人民大眾將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願的體現者,從而在人民中間出現諸多關於熙德的傳說。《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這些民間傳說,突出了他英勇戰斗、抗擊異族入侵、收復國土的一面,將他塑造成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戰士和體現卡斯蒂利亞人民傳統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思想感情
《熙德之歌》在描繪主人公與國王阿方索的關系方面也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熙德是個忠臣,盡管遭到國王不公正的待遇——將他流放,但他對君王始終忠貞不貳;後來佔領了巴倫西亞,成了實際上的一方之主後,他仍然對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稱臣。從歷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誠完全和民眾的願望一致,因為在民眾的眼裡,國王是驅逐異族入侵者、統一祖國的領頭人,只有諸侯藩臣忠於國王,君臣團結,才能戰勝敵人。事實上,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在領導民眾抗擊摩爾人,收復國土方面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因此,他們竭力頌揚忠於國王的臣屬,而對竊據一方,飛揚跋扈的封建貴族則深惡痛絕。另外,以阿爾瓦爾·發涅斯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屬對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樣體現了這種關系。史詩的作者還將忠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兩公子為代表的某些封建貴族的丑惡行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寬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贊揚,而卡里翁兩公子等人的怯懦貪婪、奸詐殘暴受到了無情的揶揄和揭露。
藝術價值
《熙德之歌》從藝術角度看是一部貫穿著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它不僅描寫人物異常生動真實,具有典型意義,而且還如實地反映了西班牙當時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語言淳樸自然,筆法簡練生動,許多場景,寥寥幾筆,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例如,關於激烈的戰爭場面的描繪:
人們只見到刀槍在上下飛舞,
許多面盾牌被刺穿,
許多件鎧甲被撕爛,
許多面白旗被血染紅,
許多匹無主的駿馬在狂奔。
摩爾人高呼:「穆罕默德!」
基督徒高呼:「聖雅各!」
又如描述熙德與妻女告別的情景:
美髯公這時伸出雙手,
將一對女兒抱在懷里,
讓她們緊緊地貼著自己的前胸——
他是多麼疼愛她們!
一聲長嘆,兩眼早已淚如泉涌。
「堂娜·希梅娜啊,我的賢妻,
我愛你猶如愛我自己。
我將遠行,你卻留在此地,
生生分離已昭然若揭。
求主和聖母馬利亞同意,
讓我親自辦理女兒的婚事。
願我此生有幸得到長生,
好回來陪伴你——我忠誠的夫人。
這兒我們看到了熙德這個赳赳武夫性格的另一面——對親人無比深沉的愛。
基本特徵
就語言藝術而言,《熙德之歌》作為西班牙文學史上的早期作品,和當代的作品相比,不免顯得有些粗糙。上文已講到,它是游唱詩。游唱詩的寫作是為了進行口頭吟唱,因此,主要要求順口動聽,並不太注意韻律,每行的音節也不固定,有時相差很大。由於演唱沒有固定的場所,聽眾十分龐雜,秩序又不好,演唱者為了將故事的情節交代清楚,常常將某些重要的段落重復吟唱。這都是游唱詩的基本特徵。
歷史意義
《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從世界文學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視的作品。文學史家們常常將它與法國的《羅蘭之歌》(1080)、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1200)並列,統稱為中古歐洲的三大英雄史詩。
4劇本《熙德》編輯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名劇,取材於西班牙史。熙德是歷史上的英雄,此劇作於1636年公演時轟動了巴黎。
故事是這樣的: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相愛,這對情人的父親,卻因國王選太子師傅一事而爭吵起來,話不投機時,施曼娜父親乾脆打了對方一記耳光。唐羅狄克的父親跑回家中,向兒子說明了經過。兒子心中頓時矛盾起來,父仇不可不報,但對方又是愛人的父親,要父親還是要愛人?終於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親,並在決斗中殺死了愛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竟被愛人所殺,施曼娜心中也萬分矛盾。最後她下決心要向國王請求處死唐羅狄克。正當她打定主意時,唐羅狄克手裡拿著劍請求施曼娜殺死他。劇情的發展是,唐羅狄克在阻擊摩爾人的戰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愛唐羅狄克而原諒了他。
法國戲劇家高乃依在1636年,基於西班牙戲劇家卡斯特羅、貴連(Guillén de Castro,1569-1631)的《熙德的青年時代》(Las Mocedades del Cid)寫下悲喜劇《熙德》。 《熙德》1637年初上演,引起激烈爭論並遭禁演。高乃依為此沉默了三年之久,1640年才動筆創作了《賀拉斯》(1660年)《西娜》(1641年)、《波利厄克特》(1643年)。這三部戲劇均取材於古羅馬,與《熙德》一起成為高乃依的「古典主義四部曲」。
此劇上演時雖轟動了巴黎,但也遭到了當時的紅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報復,在他的授意下,法蘭西學院在1638年發表了《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批評》。小小的劇本,竟由法蘭西學院出面干涉,這在法國戲劇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2]從1629年開始,高乃依的一生共寫了30多部劇本。晚年,他曾與年輕的拉辛進行過抗衡,終於在悲劇《蘇連娜》(1674)失敗後,永遠地退出了舞台。
Ⅲ 西班牙有沒有熙德這個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POEMA DE MIO CID)。「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游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有的文學史研究家認為是教士所作,有的認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於十二世紀的游唱詩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創作的。他們生活貧困,四處飄泊,或在街頭廣場,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貴族府第賣藝度日。當時西班牙民眾都不識字,他們為了娛樂,同時,也為了得到一些歷史知識,很愛聽游唱詩人演唱或朗誦。《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一一四〇—一一五七年之間,全詩長達3700多行,是根據歷史事實寫成的。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於比瓦爾村,父親是比瓦爾的貴族。由於他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熙德」(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許配他為妻。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倫西亞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攜其遺體回卡斯蒂利亞。 《熙德之歌》便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熙德受國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維利亞徵收摩爾國王的貢品,回到卡斯蒂利亞,嫉妒他的朝臣誣告他侵吞貢品,引起國王的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內離開卡斯蒂利亞。熙德不得已率領少數親友和自願與他一起流放的隨從去德卡德尼亞修道院,與在那兒避難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由於國王下令剝奪了熙德的家產,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問題。民眾雖然喜愛他,但國王傳令,嚴禁他們讓熙德的人留宿,誰也不敢違抗王命。為了生存下去,並壯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內離開卡斯蒂利亞國境後,便開始與摩爾人作戰,奪取戰利品。在每次交戰中,熙德總能以少勝多,戰勝強敵,因此,名聲越來越大,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王國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著和巴塞羅那的伯爵作戰,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後,又將他釋放。 攻佔巴倫西亞後,熙德從繳獲的眾多戰利品中精選百匹駿馬和其他的珍貴物品派部將阿爾瓦爾·發涅斯去給國王阿方索送禮,請求國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倫西亞團聚。發涅斯完成了使命,將熙德妻女帶回巴倫西亞。熙德戰勝了侵犯巴倫西亞的摩洛哥國王的大軍後,再次派發涅斯給國王送去兩百匹良馬。 熙德在歷次戰役中均獲勝,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名揚四方,消息傳到了卡斯蒂利亞,朝臣們均十分敬仰他。這時,朝中有兩個貴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後代費爾南多和迭哥貪圖熙德的財物和名聲,央請國王做媒,想娶熙德的兩個女兒。國王答應了,他約熙德在塔霍河畔會面,當眾贊揚了熙德,並寬恕了他。熙德本來不同意將女兒嫁給卡里翁兩公子,但國王已答應,不好推卻,只是不願親自主持婚禮,由國王指定的代表發涅斯主婚。 卡里翁兩公子既貪財又膽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們,常常嘲弄他們。兩公子懷恨在心,妄圖報復。他們請求將妻子帶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並贈送他們兩柄名劍和許多金銀財物。熙德當時還沒有識破女婿們的陰險用心,但分別時一種不祥的徵兆使他提高了警惕,決定派自己的侄子費萊斯·穆涅斯護送。 兩公子早有預謀,當一行人到了科爾佩斯橡樹林時,便命費萊斯·穆涅斯及隨從們先行,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剝去外衣,打得昏死過去,然後將她們遺棄在林中,讓野獸吞食。幸虧費萊斯·穆涅斯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悄悄返回,及時營救了他的兩個堂姐妹。熙德獲悉後,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兒,一面向國王控訴,請他主持公道。國王在當時的京城托萊多(卡斯蒂利亞王國原來建都於布爾戈斯城,1087年遷都托萊多。)召集貴族和著名的法學家,召開御前會議,親自主持庭審。熙德當眾揭露卡里翁兩公子的罪行,並要還了他贈送給他們的財物,最後,向兩公子挑戰決斗,以報仇雪恥。這時,納瓦拉和阿拉貢兩王國的王子派使者來向熙德的女兒求婚,國王同意她們再嫁。 決斗在卡里翁進行,結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將士將卡里翁兩公子和他們的兄長擊敗,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認失敗,熙德終於替自己報了仇。全詩以熙德女兒盛大的婚禮告終。 《熙德之歌》將主人公熙德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來加以歌頌,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和願望。眾所周知,自從公元七一一年摩爾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後,西班牙人民長期遭受異族的侵略、壓迫和統治,西班牙民眾和侵略者摩爾人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擺脫異族的欺壓,爭取獨立自由,收復國土,統一祖國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願望。作為一名封建騎士,熙德遠非完美無瑕(如他曾幾次在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服役;他也參與過諸侯之間的混戰等),但英勇地抗擊異族入侵,並取得輝煌的戰果這一點畢竟是他一生事跡的主流,因而,人民大眾將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願的體現者,從而在人民中間出現諸多關於熙德的傳說。《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這些民間傳說,突出了他英勇戰斗、抗擊異族入侵、收復國土的一面,將他塑造成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戰士和體現卡斯蒂利亞人民傳統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在描繪主人公與國王阿方索的關系方面也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熙德是個忠臣,盡管遭到國王不公正的待遇——將他流放,但他對君王始終忠貞不貳;後來佔領了巴倫西亞,成了實際上的一方之主後,他仍然對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稱臣。從歷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誠完全和民眾的願望一致,因為在民眾的眼裡,國王是驅逐異族入侵者、統一祖國的領頭人,只有諸侯藩臣忠於國王,君臣團結,才能戰勝敵人。事實上,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在領導民眾抗擊摩爾人,收復國土方面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因此,他們竭力頌揚忠於國王的臣屬,而對竊據一方,飛揚跋扈的封建貴族則深惡痛絕。另外,以阿爾瓦爾·發涅斯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屬對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樣體現了這種關系。史詩的作者還將忠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兩公子為代表的某些封建貴族的丑惡行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寬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贊揚,而卡里翁兩公子等人的怯懦貪婪、奸詐殘暴受到了無情的揶揄和揭露。
Ⅳ 關於熙德死後退敵
是很早就流傳的說法。
關於愚人節的傳說,西班牙也有自己的說法。9-15世紀,西班牙在摩爾人的統治下,進行了長期的爭取獨立的斗爭。西班牙民族英雄愛爾熙德領導人們抗擊摩爾人,他作戰英勇,治軍有方,多次擊潰摩爾人,令他們聞風喪膽。
熙德犧牲後,摩爾人聽到消息展開大規模進攻,戰爭發生在4月1日,西班牙軍將把熙德的屍體綁在馬上,並讓那馬匹沖鋒陷陣,摩爾人以為是熙德殺了過來,於是掉頭就跑,潰不成軍。西班牙人成功的騙了摩爾人,並取的了戰爭的勝利。這件事情成為西班牙人津津樂道的功績,在西班牙民間廣為流傳,於是4月1日便產生了以愚弄別人為樂的節日。但是很多人指出這可能只是民間根據當時的愛國事跡而生造出來的故事而已,大體相當於中國的「死諸葛嚇走活司馬」的傳說。
Ⅳ 西班牙的史詩《熙德之歌》講述了什麼故事
《熙德之歌》,全詩長3730行,分《放逐》、《嫁女》、《橡樹林里的凌辱》三章。史詩描寫了羅德利戈·狄亞斯被國王不公正地放逐,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英勇抗擊阿拉伯人,並取得了勝利,最後迫使阿拉伯王臣服於西班牙國王的故事。在熙德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所理想的愛國英雄的品質。
Ⅵ 熙德的有關資料
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於比瓦爾村,父親是比瓦爾的貴族。由於他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熙德」(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許配他為妻。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倫西亞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攜其遺體回卡斯蒂利亞。 《熙德之歌》便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熙德受國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維利亞徵收摩爾國王的貢品,回到卡斯蒂利亞,嫉妒他的朝臣誣告他侵吞貢品,引起國王的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內離開卡斯蒂利亞。熙德不得已率領少數親友和自願與他一起流放的隨從去德卡德尼亞修道院,與在那兒避難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由於國王下令剝奪了熙德的家產,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問題。民眾雖然喜愛他,但國王傳令,嚴禁他們讓熙德的人留宿,誰也不敢違抗王命。為了生存下去,並壯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內離開卡斯蒂利亞國境後,便開始與摩爾人作戰,奪取戰利品。在每次交戰中,熙德總能以少勝多,戰勝強敵,因此,名聲越來越大,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王國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著和巴塞羅那的伯爵作戰,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後,又將他釋放。 攻佔巴倫西亞後,熙德從繳獲的眾多戰利品中精選百匹駿馬和其他的珍貴物品派部將阿爾瓦爾·發涅斯去給國王阿方索送禮,請求國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倫西亞團聚。發涅斯完成了使命,將熙德妻女帶回巴倫西亞。熙德戰勝了侵犯巴倫西亞的摩洛哥國王的大軍後,再次派發涅斯給國王送去兩百匹良馬。 熙德在歷次戰役中均獲勝,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名揚四方,消息傳到了卡斯蒂利亞,朝臣們均十分敬仰他。這時,朝中有兩個貴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後代費爾南多和迭哥貪圖熙德的財物和名聲,央請國王做媒,想娶熙德的兩個女兒。國王答應了,他約熙德在塔霍河畔會面,當眾贊揚了熙德,並寬恕了他。熙德本來不同意將女兒嫁給卡里翁兩公子,但國王已答應,不好推卻,只是不願親自主持婚禮,由國王指定的代表發涅斯主婚。 卡里翁兩公子既貪財又膽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們,常常嘲弄他們。兩公子懷恨在心,妄圖報復。他們請求將妻子帶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並贈送他們兩柄名劍和許多金銀財物。熙德當時還沒有識破女婿們的陰險用心,但分別時一種不祥的徵兆使他提高了警惕,決定派自己的侄子費萊斯·穆涅斯護送。 兩公子早有預謀,當一行人到了科爾佩斯橡樹林時,便命費萊斯·穆涅斯及隨從們先行,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剝去外衣,打得昏死過去,然後將她們遺棄在林中,讓野獸吞食。幸虧費萊斯·穆涅斯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悄悄返回,及時營救了他的兩個堂姐妹。熙德獲悉後,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兒,一面向國王控訴,請他主持公道。國王在當時的京城托萊多(卡斯蒂利亞王國原來建都於布爾戈斯城,1087年遷都托萊多。)召集貴族和著名的法學家,召開御前會議,親自主持庭審。熙德當眾揭露卡里翁兩公子的罪行,並要還了他贈送給他們的財物,最後,向兩公子挑戰決斗,以報仇雪恥。這時,納瓦拉和阿拉貢兩王國的王子派使者來向熙德的女兒求婚,國王同意她們再嫁。 決斗在卡里翁進行,結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將士將卡里翁兩公子和他們的兄長擊敗,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認失敗,熙德終於替自己報了仇。全詩以熙德女兒盛大的婚禮告終。
Ⅶ 高乃依《熙德》的理論資料
論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義悲劇的典範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的代表作,關於這部戲劇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長期以來學界就有爭論。我們普遍認為該劇屬於悲劇范疇,本文主要從高乃依本人的悲劇理論以及古典主義的特徵出發,分別從題材、沖突、人物、語言、社會功效、「三一律」等角度加以論證和鑒賞。
【關鍵詞】高乃依 悲劇理論 《熙德》 古典主義 「三一律」
高乃依及其作品簡介
彼埃爾·高乃依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少年時代受到很好的拉丁文化教育。1628年擔任律師職務,並開始寫作抒情短詩和戲劇創作,他的處女作是喜劇《梅麗特》,從1635年起嘗試悲劇的創作。他的第一部悲劇是《梅黛》。他在1636年創作的《熙德》發表並演出後產生了轟動,隨即便招致猛烈的抨擊並引發激烈的爭論。沉默了幾年,高乃依按照新古典主義的規則寫出了悲劇《賀拉斯》(1640)、《西拿》(1640)、《波里厄克特》(1643)、《龐貝之死》(1643)、《羅多古娜》(1644)等,此後,他的創作一直下滑,盡管也寫出了類似《俄狄浦斯王》(1659)這樣的優秀的作品,但都沒達到他所預期的成功。但在理論上,高乃依長期的創作所積累的經驗使他堅信自己的信念,在1636年-1638年的那場爭論之後很久,1660年高乃依發表了著名的「戲劇三論」等三篇論文,正面闡明了他的較成熟的戲劇美學觀點。高乃依的《戲劇三論》由《論悲劇》、《論戲劇的公用及其組成部分》、《論三一論,即行動、時間、地點的一致》三篇論文組成。
本文主要從他的悲劇理論出發,並結合劇本本身,從題材、沖突、人物、語言、社會功效、「三一律」等幾個角度論證《熙德》是一部古典主義悲劇的傑出代表。
《熙德》 作品簡介
《熙德》是高乃依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節取材於十七世紀初期的一個西班牙劇本,但兩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卻完全不同。作品的主人公唐羅狄克是西班牙貴族青年,卡斯第開國王唐菲南的老臣唐傑葛的兒子。他和伯爵唐高邁斯的女兒施曼娜相愛。唐傑葛被任命為太子的師傅,唐高邁斯出於嫉妒打了他一記耳光,使他覺得蒙受了莫大的侮辱。唐傑葛要兒子為他報仇,這使唐羅狄克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中:要家庭的榮譽還是愛情?但他沒有猶豫很久,便下決心為父報仇,並在一場決斗中殺死了唐高邁斯。父仇報了,但愛情卻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和打擊。按照封建貴族的習俗,施曼娜有責任報復殺父之仇,因此她要求國王馬上把唐羅狄克處死。但她要求處死未婚夫的心情愈切,她對他的愛也就愈深。而施曼娜在履行自己義務時所表現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勇氣愈大,唐羅狄克內心燃燒著的愛火也就愈烈。正在雙方都很痛苦的時候,傳來了摩爾人入侵卡斯第開的消息。唐傑葛要求正想自殺的兒子抑制自己的痛苦,奮起保衛祖國。唐羅狄克領兵擊退敵人,拯救了國家,獲得了「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稱號。國王耐心說服施曼娜不要懷念舊恨,而要服從愛的呼聲。在國王的開導下,這一對青年終於結為眷屬。
《熙德》是古典主義悲劇的傑出代表
一、從題材論證《熙德》區別於喜劇
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奠基者,高乃依的戲劇,尤其是悲劇,體現了十七世紀法國封建社會向絕對君權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精神風貌。高乃依在《論詩體劇》中指出:悲劇「要以有名的、不同尋常的、嚴肅的情節作為題材。」這句話概括了他的悲劇的基本內容,三個形容詞規定了他的悲劇的取材原則。所謂有名的情節,指的是取自歷史或傳說的有名的插曲,這就排除了隨意杜撰的情節。而《熙德》取材於西班牙歷史,這一點顯然是符合了作者對於悲劇的取材要求。所謂不同尋常的情節,指的是重大題材,「它強烈地掀起人的激情,使之同責任准則和血緣親情產生激烈的沖突,始終應該超過逼真,如果觀眾不在具有巨大威望的歷史權威的支持下,或者不在一致輿論的考慮的支持下,那是找不到相信者的。」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指明悲劇應該描寫重大事件,以維護責任、榮譽為戲劇沖突。這句話的後半部分表明,高乃依的悲劇一旦不是建立在人人接受的歷史或傳說的基礎上,那就可能超過了真實性。在《熙德》中,情節的劇烈發展,主人公的思想斗爭始終被置於理性與情感的矛盾之中,榮譽與愛情,到底選擇誰?作品描述的也是貴族青年男女,也是關於國家,關於榮譽,關於復仇,關於愛情,甚至牽涉了戰爭,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重大題材。從這點上看,《熙德》顯然也是符合高乃依關於悲劇情節的要求的。
就悲劇本身而言,悲劇表現的是人的生命的死亡和人生中巨大的苦難。高乃依自己的悲劇題材都是重大的、表現情與理的沖突的。其中主人公都是以公民的義務感戰勝個人的情慾,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利益,通過這種痛苦的選擇,顯示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超常的人格力量。這正是理性時代和專制王權所需要和贊賞的。
此外,高乃依在他豐富的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悲劇觀:從題材上來看,悲劇的題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嚴肅的行動,應當表現人物情感在外來壓力下的猛烈的程度;喜劇則只需要尋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從人物來看,悲劇應當表現主人公所遭遇的巨大的危難,喜劇則滿足於對主要人物的驚慌和煩惱的模擬。如此看,《熙德》很明顯不屬於喜劇的范疇,主人公為榮譽而放棄了愛人,為國家英勇出征的這些行動是高尚的、不平反的、嚴肅的,他們的內心世界的矛盾斗爭也是猛烈的不可調和的,這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讓他們都痛苦不堪。整個故事,沒一處可以讓我們發笑,整個事件,一點都不尋常,一點都不可笑,它是嚴肅的,悲壯的。一個是父親的受辱,一個是父親被自己所愛的人殺害,這於他們的人生都是巨大的危難,他們的情感的波動也決不是什麼小小的驚慌和苦惱,而是刻骨銘心的強大的復仇與矛盾情緒。應該說:《熙德》是一部實實在在的悲劇。
另外,在悲劇題材的選用上高乃依提出了幾點:一、「超越論」。主張悲劇創作題材應該當超越古希臘的題材范圍。主張悲劇可以虛構。二、主張盡可能地採用重大題材。他指出:「悲劇的庄嚴要求表現出某種巨大的國家利益和某種比愛情更高尚更強烈的情慾。例如爭取權利和復仇,它要求表現出比失去情婦更嚴重的不幸,以引起恐懼之情。把愛情事件定入悲劇也是完全適宜的,因為它本身包含著不少的快樂,並能作為國家利益一級我在上面所說的那些情慾的基礎;但必須使愛情事件安於劇中的次要地位,而不受邀地位讓給國家利益和其他情慾。」[4]高乃依的這一思想既符合悲劇的基本特點,也符合了理性時代及專制政治的審美需要。我認為這段話簡直就是對《熙德》悲劇情節及其主題意蘊的最好的描述。
在《熙德》中,我認為有兩個主題意蘊:對理性的宣揚以及對愛情的肯定。一對情人在理智與情感的較量中,不惜以犧牲愛情為代價來維護責任與義務,可見理性的威力確實不容低估。高乃依固然強調理性,但同樣給與愛情以很高的地位。我們以兩位主人公羅狄克和施曼娜為例。他們固然有很強烈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但對於自己內心的那份熱烈的愛情卻也是不能輕易割捨的。比如羅狄克,父親、情人、榮譽、愛情,使他舉步為艱,不知所從。後來,他雖然為了家族榮譽殺死了情人的父親,卻由此陷入深深的自責,難以自拔。他跑到施曼娜那裡,請求她殺了自己,以求得她的寬恕。當父親勸慰他「愛情不過是一種娛樂」,「情人不妨換一個」時,他毫不客氣地反駁:「我以為可恥的事情種種不一,戰場無勇,情場無信,都一樣可鄙。」 在極端的痛苦之下,他甚至想到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和苦難。而此時正值摩爾人入侵,國家危難,在父親的鼓勵、提醒,羅狄克才重新振作起來,為國效命。在愛情的打擊下,英勇無畏的羅狄克儼然一個俘虜,幾乎喪失了理性,把責任和義務全拋了。施曼娜又怎樣呢?她固然不斷地宣稱要殺掉羅狄克,要為父報仇,但卻總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甚至有點荒唐可笑。「我要他的頭,我又怕得到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懲罰他!」她從來沒有真正想要殺死羅狄克,只是出於責任,出於義務才不得不做此表白。當最終施曼娜選擇用「比武招親」來決定自己的歸宿時,羅狄克想藉此機會向自己的情人謝罪。這可嚇壞了她,忍不住脫口而出:「如果你覺得你的心還鍾情於我,在這個以我為獎賞的決斗里,你只准打勝,不準打敗。」至此,施曼娜深沉強烈的真摯的愛情表露無遺。可見高乃依也是充分地肯定了愛情的力量。正土羅狄克所感嘆的「愛情真神妙!」 因此,對於該劇的主題意蘊的探索,我們應該從兩方面著手,才是全面的、恰當的。即使雙方看似矛盾,但作者力圖把它們和諧的統一在一起,並且也做到了。
二、從悲劇沖突論證《熙德》符合悲劇沖突的特徵
眾所周知,悲劇沖突以其尖銳性,不可退讓性而著稱。悲劇沖突的特徵可以概括為:必然性,兩難性,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的背反性。對理性的呼喚和理性的回歸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普遍要求,羅狄克不得不選擇為榮譽而站,這是必然的。而且,不論他做何選擇,失去愛人的必然結果也讓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理性與愛情的不可得兼,置他於兩難選擇的境地。而施曼娜的決定也體現了她的理智戰勝了情感,即使她內心的掙扎令她苦不堪言。誰也不能做出退讓。從這點上說《熙德》是完全和乎悲劇沖突的全部特徵的。
而且,高乃依認為:真正的悲劇並不在於主人公高貴的身份地位,而在於它是否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使命意識和庄嚴風格,是否表現了某種巨大的國家利益,或者某種比簡單的愛情更高尚更強烈,因此也更容易引起人們恐懼的情感。他的悲劇同榮譽、責任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劇中人物思想的斗爭和彼此的沖突圍繞著它而展開,構成了劇本的主要矛盾。《熙德》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在這部劇作中,是維護封建榮譽和社會責任還是成全一對貴族青年男女的愛情的矛盾貫穿了全劇。這個矛盾看來不可調和。根據傳統的觀念,必須絕對服從榮譽和責任的要求,愛情、婚姻、個人利益只能拋在一邊。男女主人公的行動確實把榮譽和責任放在第一位,致使最後國王出面干預,那女主人公的愛情才得以實現。劇本既照顧到榮譽和責任觀念,又顧全個人利益和個人幸福,體現了時代精神,表現了兩種意識形態的妥協調和。正是如此,《熙德》成為古典主義悲劇的一部典範。高乃依的《熙德》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代表,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理性與感情的較量。在種種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責任與愛情,理智與情感,都顯示了強大的威力。
三、從人物角度論證《熙德》中的主人公的悲劇性
高乃依主張各種人物都可以充當悲劇人物。他在悲劇創作中十分注重渲染悲劇沖突的尖銳性,而對人物的刻畫則尤其注重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矛盾,使他們形象的悲劇性在心理的沖擊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在《熙德》中,他把男女主人公放在情於理、愛情與責任的矛盾沖突中。這沖突尖銳而不可退讓。在劇本里是這樣描寫唐羅狄克的內心激烈的兩難沖突的:
要成全愛情就得犧牲我的榮譽,
要替父報仇,就得放棄我的愛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嚴厲的責任,
一方面是可愛而專橫的愛情!
復仇會引起她的怨恨和憤怒,
不復仇會引起她的蔑視。
復仇會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
不復仇又會使我不配愛她。
同樣,施曼娜也處在激烈的斗爭之中:
可詛咒的虛榮心,也厭惡的瘋狂,
最明達的人也難免受你們的殘酷折磨,
榮譽呀,你一點都不顧我那最親切的願望。
聽到如此強烈的告白,我們怎麼能不為之所動?
從高乃依本人的悲劇理論中,他對悲劇人物有以下幾點審美要求:1、任何人都可以充當悲劇人物,只要他擁有高尚的非凡的激情,並在情感的驅使下付諸行動。2、悲劇人物在尖銳的沖突中顯示出了堅定性和豐富的人性內容。3、悲劇人物以自己的苦難或者死亡展示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它所產生的震撼力給觀眾以強烈的情感沖擊,使人從中獲得快感和教益。對比這些要求,《熙德》中的男女主人公羅狄克和施曼娜,他們的心理斗爭過程以及行動都確實的與它們相吻合了。成功地塑造了一對可以殺身成仁,為成全和遵循封建道德觀而舍棄個人愛情的貴族青年的形象。即使是公主這一配角形象,也體現了這一點,她極力剋制了自己對羅狄克的愛情「你聽我說一說,我曾經怎樣奮斗,聽我說一說我須怎樣努力才能保持我的品德!」「我正是記得太清楚了,所以流盡我的血,也不能墮落到不顧我的身份。」在這上,公主也是一個悲劇的角色。這段插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反襯了羅狄克的優秀,也表現了理性下的愛情的崇高和可貴,是對封建道德觀的極大的贊美。
四、從社會功效上論證《熙德》的悲劇性
作為觀眾在閱讀和感受劇中人物的悲與無奈之時,心靈上肯定或多或少也得到了凈化和感染,這就實現了悲劇的社會功效。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或強或弱都具有憐憫與恐懼之情,而悲劇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通過對悲劇的審美鑒賞,使觀眾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從而令其感情得到凈化,以此達到道德教育的作用。高乃依認為這里的「憐憫」是指,當看到與我們相似的人遭受厄運時,我們對遭受同樣的厄運的心懷恐懼並避免厄運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出示我們從心裡凈化、節制、改正,甚至根除那在我們面前,把我們憐憫的人的投入這一厄運的激情。這種對激情的凈化,在高乃依看來,必須和懲惡揚善的道德教育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悲劇應該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應對於社會人生有所教益。當我們閱讀劇本或者欣賞《熙德》時,一定會受到深深的震撼,這於當時的社會秩序的崩潰,道德的敗壞是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的。因此,我們說《熙德》起到了悲劇的凈化人類心靈的功效。
但要充分發揮悲劇的懲惡揚善的作用,在悲劇創作上還必須找到一種促使憐憫之情產生的有效辦法。憐憫之情的產生有賴於戲劇中矛盾沖突的產生與解決。悲劇要求矛盾的不可調和,但他找到了化解沖突的辦法。那就是先將矛盾的雙方置於高度緊張的情境之中,雙方矛盾尖銳似乎難有迴旋的餘地,然而由於「更高力量」的出現,原本無法調和的矛盾得到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解決,使情節安排顯示高度的藝術技巧。縱觀高乃依的悲劇,尤其是《西拿》《賀拉斯》《波里厄克特》,都體現了兩種力量處於平衡狀態的理想。高乃依往往通過劇本的結局來表現這個理想。而《熙德》,也體現了這樣的規律和安排,是和其他的悲劇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的。在《賀拉斯》中,也是由國王出面,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原諒了賀拉斯殺死妹妹的行為。而《熙德》中,在國王的干預下,讓施曼娜接受了妥協的安排,她同意了和唐羅狄克結婚,不過是推遲了婚期而已。這種表現調和、妥協的思想,正是當時政治的基本特點,也是高乃依的悲劇反映時代強音的體現。
五、從《熙德》的語言上看它符合古典主義悲劇的崇高風格
高乃依的戲劇藝術還表現為雄辯與抒情的相結合的特點。他對雙方的政治爭執場面尤其偏愛。在這種雄辯的語言中,高乃依糅進了抒情的色彩。這種抒情蘊含在對話之中,它常常出現在兩人對峙的場面里,他們各自表達了見解以後不再爭論下去。於是抒情的對華產生了和諧的效果。在《熙德》的第三幕第四場中,兩個情人做了政爭辯之後,發現他們比以前更加靠近了。在夜幕降臨的溫馨里,他們互訴衷腸,互相表達各自的不幸。從這種雄辯和抒情的特點中,高乃依的悲劇形成崇高的風格。他比其他劇作家更善於「突出美好行動的光輝」,通過完美的、尖端而富有提示性的、動人而又不浮誇的、能給人深刻印象的語句,表達出崇高的理想。崇高風格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最高理想,在這上也很好地證明了《熙德》不愧為古典主義戲劇的典範。
六、從高乃依的《熙德》看他對「三一律」的突破與發展
高乃依把悲劇建立在個人愛情與對國家或家族的義務的沖突上,因此特別需要較為錯綜復雜的情節,也就比較不易遵守「三一律」。這也是他的這部作品遭到猛烈抨擊的主要原因所在。
關於「三一律」,主要有三點:一、情節一致律。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說道:悲劇是「對於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高乃依認為亞氏所說的行動的一致,不應該被理解為悲劇之隊觀眾表演一個孤立的行動。而且這種一致對於悲劇和喜劇來說又是不一樣的。於悲劇是危局的一致,於喜劇則是傾軋的一致。即使將幾種危局同時寫入悲劇,也並不必然會破壞該劇的整體一致性的效果,關鍵要看行動是否是一個能夠撫慰觀眾心靈的完整行動。所以,在《熙德》里,它的主要情節是理性與情感的較量,這並不違反。但其中也加入了公主對羅狄克的愛慕等的這些插曲,反對派認為是不必要的,但正如我們上面說過了,這些插曲都是有益於主題的,其實也不算是違背情節一致的原則,反而體現了高乃依的創造性。二、時間一致律。高乃依對這一規定亦持靈活態度。他主張有限度地突破該律中的時間限量。他既反對僵化,又反對散慢;既要求超越於突破,又要求限度和范圍。《熙德》的故事情節基本在24小時內進行,所以反對派在這上面也沒什麼大的異議。三、地點一致律。高乃依表示「我支持盡可能地努力做到絕對的地點一致的意見;但由於這個意見不可能適用於一切題材,所以我也欣然同意用發生在同一城市的行動來滿足地點一致的要求。」[1]很明顯,該劇以王宮作為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所。此外還出現幾次在施曼娜家的場景,這固然違反了地點一致的原則。但如果我們仔細再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幾次的地點轉換都是羅狄克在內心極度痛苦彷徨,無法排遣的情況下跑去尋求解脫而安排的。是情節的要求,而它之所以招來如此大的非議,不過是羅狄克的行為違背了理性至上的原則,那麼反對派固然要從理性角度加以批判了。但如果丟開主題,單考慮愛情,這些安排又使情節深刻曲折,是值得贊賞的了。這些其實並不能說高乃依沒遵守「三一律」,只能突顯了他的非凡的創造和改革的勇氣。正如他自己認為的:悲劇創作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必恪守古人的規則。
結語
最後,《熙德》由於以男女主人公的和好為結局在當時被稱為悲喜劇,但是它表現了深刻的主題以及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並且貫穿著古典主義悲劇的創作原則,因此我們認為它是一部古典主義悲劇的典範。在對待古典主義創作原則上,高乃依採取既恪守又靈活的做法,充分體現出了他的創作個性,我們以為還是應該肯定的。
【參考文獻】
[1]高乃依著.論悲劇[A].
[2]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C].(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林文和主編.文學鑒賞導讀[C].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馬奇主編.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C].(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周熙良主編.外國文學作品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Ⅷ 熙德是誰,他的生平如何
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於比瓦爾村,父親是比瓦爾的貴族。由於他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熙德」(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許配他為妻。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倫西亞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攜其遺體回卡斯蒂利亞。
Ⅸ 高乃依的<熙德>內容簡介
故事是這樣的: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相愛,這對情人的父親,卻因國王選太子師傅一事而爭吵起來,話不投機時,施曼娜父親乾脆打了對方一記耳光。唐羅狄克的父親跑回家中,向兒子說明了經過。兒子心中頓時矛盾起來,父仇不可不報,但對方又是愛人的父親,要父親還是要愛人?終於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親,並在決斗中殺死了愛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竟被愛人所殺,施曼娜心中也萬分矛盾。最後她下決心要向國王請求處死唐羅狄克。正當她打定主意時,唐羅狄克手裡拿著劍請求施曼娜殺死他。劇情的發展是,唐羅狄克在阻擊摩爾人的戰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愛唐羅狄克而原諒了他。
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名劇,取材於西班牙史。熙德是歷史上的英雄,此劇作於1636年公演時轟動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