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有什麼畫家

墨西哥有什麼畫家

發布時間: 2022-08-31 06:42:37

A. 不鴨世界名畫都是誰的畫

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吶喊》又名《尖叫》
義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抱銀鼠的女子》
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又譯達維特)《馬拉之死》
義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蒙娜麗莎》
荷蘭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自畫像》
墨西哥畫家弗里達·卡洛《自畫像》
荷蘭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耳朵綁著綳帶叼煙斗的自畫像》
德國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B. 費麗達卡洛簡介,她是畫家

弗里達·卡洛1908年生於墨西哥,6歲患小兒麻痹症導致左腳彎曲,成為殘疾人;18歲那年的秋天,弗里達出了嚴重的車禍,造成下半身行動不便,而且不孕,經過多次手術之後,甚至失去了右腿,於是弗里達在苦痛中用繪畫來轉移注意力,畫出了許多她對於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經常充滿了隱喻、具象的表徵、讓觀者震驚於一個女人所承受的各種痛苦。

弗里達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畫家迪亞哥·利弗拉注意,造成了他們兩個糾纏的婚姻,弗里達初時與迪亞哥學畫,後來陷入熱戀,隨即結婚。婚後,迪亞哥風流的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收斂,弗里達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亞哥犯下讓她最痛心的過錯——染指她的親生妹妹才分居。這段期間弗里達到巴黎辦個展,才發現自已對丈夫的愛已勝過愛自己,迪亞哥卻提出離婚的要求。

後來兩人又走在一起,迪亞哥重新向弗里達求婚,直到卡羅的生命終點,迪亞哥一直陪在她身邊。
弗里達·卡羅同時也是墨西哥社會運動的支持者,流亡的蘇聯革命領袖裡昂·托洛斯基來到墨西哥後,曾受迪亞哥·利弗拉招待。當時托洛斯基因為被蘇聯領袖斯大林驅逐出境,而流亡到墨西哥。托洛斯基夫婦先是住在弗里達的家中,傳說中托洛斯基與卡羅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婦搬到了幾條街之外的科瑤坎另一處房子,之後在那裡遇刺。

弗里達的死至今仍眾說紛雲,最普遍的說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但也有人推測其為自殺。她被葬在科搖坎,目前弗里達的故居「藍房子」(La Casa Azul)已成為了博物館。

C.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女畫家

1、松井冬子

松井冬子,是日本知名藝術家。松井於1974年出生於靜岡縣,目前正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攻讀日本風格繪畫博士學位。她利用傳統技藝方法描畫靈魂與魔鬼的世界,這就是從日本傳統的題材自然之美遙遙脫離的題材。她的繪畫風格色彩暗淡而朦朧。

她的代表作包括《被切斷的長期實驗》, 主題是一隻正四處覓食的大狗,和《保持凈相》,展示了一個面色慘白的女子的內臟器官。《夜盲症》是關於一個美麗卻令人毛骨悚然的女鬼,《突然安頓下來然後睡著了》描繪的是一頭瀕臨死亡的大象。

2、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畢業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

3、齊慧娟

白石老人最小的孫女,父親齊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兒子。齊慧娟天資聰穎,年幼時即顯露出良好的藝術稟賦。她三歲時即在父親的指點下習畫練字,誦讀詩文。

白石老人最小的孫女,父親齊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兒子。齊慧娟天資聰穎,年幼時即顯露出良好的藝術稟賦·她三歲時即在父親的指點下習畫練字,誦讀詩文。

4、潘素

潘素,女,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蘇蘇州人。當代女畫家。早年習花鳥,中年轉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

民國時期曾任北平美術分會理事,建國後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藝術顧問,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

5、弗里達·卡羅

弗里達·卡羅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畫家。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瑤坎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歐拉地。

在卡蘿的作品中,從未出現崩潰或失控的表情,其實畫中的身體上有無數傷口,它仍然是一幅冷靜堅毅的表情。它直視無畏的眼光,卻隱藏了畫家內心不願承認的脆弱。如《兩個卡蘿》一作中,眼淚與漠然的神情,這不單是觀者感到沖突之處,也是卡蘿作品裡充滿張力的地方。

D. 墨西哥的名畫家有哪些

墨西哥壁畫大師 里維拉

E. 19世紀最後一位古典主義畫家是誰

多米尼克·安格爾(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巴伯羅·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布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於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贊美。由於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畫展列奧納多·達芬奇1(義大利語: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lí,SalvadorDomenecFelipJacintDalíDomenech,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H·保羅·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Delaroche1797年7月17日-1859年11月4日)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愛德華·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Friezeof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郁等主題。文森特·梵谷(VincentvanGogh(發音(說明·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後印象派代表人物。梵谷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像力贏得評論界的贊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約翰·斐拉克曼(JohnFlaxman,1755年7月6日–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斗、為一、卍等。托馬斯·吉爾丁(Thomas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製造商家裡。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後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托納(J.M.W.Turner)。讓-安東尼·華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薩托尼諾·赫蘭(Saturnino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後,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里·阿萊拉諾。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歷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儒略歷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後,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俄國革命之後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後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佔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於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約翰·康斯特勃(John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凱綏·柯勒惠支(KtheKollwitz1867年7月8日-1945年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濛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彼得·馮·柯內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拉斐爾·桑喬(Raffaello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義大利畫家。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和龍搏鬥」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派》(SchoolofAthens)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到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他短短一生創作出不少作品,於1520年早逝。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雷諾阿以畫人物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閑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中雷諾阿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雷諾阿認為繪畫並非科學性的分析光線,也並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繪畫是要帶給觀者愉悅,讓繪畫掛置的環境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感覺。雷內·馬格利特(René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全名是雷內·弗朗索瓦·吉斯來恩·馬格利特(ReneFrancoisGhislainMagritte)。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西奧多·盧梭(tiennePierreThéodore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國巴比松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紀當時,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並成為將巴比松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台灣簡稱為林布蘭特。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愛杜爾·馬奈(douard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胡安·米羅(Joan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生於巴黎,死於巴黎。莫羅的繪畫主要從基督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取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莫羅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包含著文學要素,因此莫羅往往被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尊為先驅。1891年,莫羅成為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在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野獸派先驅的亨利·馬蒂斯和喬治·魯奧。克洛德·莫內(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彼埃·蒙德里安(PietCornelies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奧德·納德盧姆Odd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畫家。他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人物。他宣稱自己的作品不是藝術,只是一種浮躁虛誇。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明顯受到了倫勃朗(Rembrandt)和愛德華·蒙克(EdvardMunch)的影響。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Totto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輕脆感。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以《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常被簡稱做普桑。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法語:Théodore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對浪漫主義畫派和現實主義畫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保羅·塞尚(Paul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人,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系。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復制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羅斯著名畫家,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部分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提香(TizianoVecelli約1477年-1576年8月27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提香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萬尼·貝利尼畫室學畫,與著名畫家喬爾喬涅同學。蒂埃哥·委拉士開茲(又譯委拉斯貴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RodríguezdeSilvay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利亞,父親胡安·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貴族、律師,母親羅里瑪·委拉士開茲是塞維利亞的貴族世家,依據當地習慣,姓隨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隨母姓。安德魯·魏斯(AndrewWyeth1917年7月12日-)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近平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他的全名是AndrewNowellWyeth。又譯作安德魯·奈維爾·維斯。馬克·夏卡爾(俄語:МаркШагал;白俄羅斯語:МойшаЗахаравчШагала;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PierreSeurat,又譯做喬治·修拉,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F. 誰了解畫家弗里達

弗里達·卡洛,墨西哥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女畫家。她一生經歷坎坷,童年時因患小兒麻痹而左腳彎曲,成了殘疾人,十八歲時又遇重大車禍,留下終身的殘疾,也因此無法實現她作為一個女人最大的心願——生育一個自己的孩子。她以怪異而充滿神秘感的畫風,奠定了她在西方現代藝術中的地位,而她與包括托洛茨基在內的一些名流的情感糾葛,更使得她成為了一個頗有爭議但同時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女性。

正如評論家在書中寫道的:「弗里達腦海里掠過並被她變成藝術的東西,恰恰是20世紀的一些最原汁和迷人的意象。她畫自己流血、哭泣、破碎,將痛苦移植到藝術里,她的畫總是那麼特別,那麼個性化,在視覺上相當深入而非面面俱到。弗里達用顏料所作的自傳有著一種藝術的緊張和力度,因而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

G. 請問拉丁美洲藝術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是誰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墨西哥著名女畫家,也是拉丁美洲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

《簡·懷特夫人的肖像》


弗里達是一位令畢加索都贊嘆不已的女畫家!她到法國時,畢加索熱情地宴請過她。她的畫作是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使她成為了首位被盧浮宮收藏其作品的美洲女畫家。當然,她也是全世界作品賣得最貴的女畫家。

H. 知道有介紹墨西哥女畫家弗利達的書么

墨西哥女畫家Frida Kahlo(弗里達 卡洛)。

她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墨西哥女畫家,她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悲痛,有如她的人生。在她的一生中,她留下了200多幅畫作,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畫自己,她將自己置於舞台的中央,畫面的中心,在她的王國里,「她」就是傳奇。就連她自己也說過這么一句話:「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總是感受到孤身一人的寂寞,也是因為我是最了解我自己的人」。
弗里達的一生充滿著傳奇,或者更貼切地說,悲愴。6歲時弗里達得了小兒麻痹。18歲那年的秋天(1925年9月17日),弗里達出了嚴重的車禍,造成下半身行動不便,而且不孕,經過多次手術。在她懷孕之後又流產,身子日漸虛弱,早期的傷病讓她在生命的晚期失去了右腿。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弗里達在苦痛中用繪畫來轉移注意力,畫出了許多她對於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經常充滿了隱喻、具象的表徵、讓觀者震驚於一個女人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她畢生的畫作中有一半多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此外,弗里達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響,她經常使用明亮的熱帶色彩、採用了寫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風格。
弗里達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畫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們兩個糾纏的婚姻。迪亞哥風流的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收斂,弗里達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亞哥犯下讓她最痛心的過錯——染指她的親生妹妹才分居。當然弗里達也有幾次外遇,其中包括了最能耳熟能詳的流亡的蘇聯革命領袖裡昂·托洛斯基。同時,弗里達也是個雙性戀者,她對同性或者異性都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
弗里達一直都稱自己為20世紀末的女權主義畫家,而不喜歡外界所加的「超現實主義」的稱呼,因她的畫作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畫出女性題材與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現實的。
謹以此幫你熟悉、了解你所關注的傑出女畫家。

I. Dr.Atl(即Gerald Murillo)的詳細資料

Gerald Murillo (October 3, 1875 – August 15, 1964) was a Mexican painter and writer who signed his works "Dr. Atl". He was born in Guadalajara, Jalisco, where he began the study of painting at an early age, under Felipe Castro. At the age of 21, Murillo entered the Academy of San Carlos in Mexico City to further his studies.

After showing his abilities, Murillo was granted a pension by President Porfirio Díaz to study painting in Europe. There he broadened his scope of learning, with study of philosophy and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Rome, and many trips to Paris to listen to lectures about art given by Henri Bergson. His strong interest in politics led him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Socialist Party in Italy and work in the Avanti newspaper.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was baptized "Dr. Atl" (the Nahuatl word for "water") by Leopoldo Lugones.

Dr. Atl became very active in Mexico when he returned. He led art exhibitions sponsoring such artists as Diego Rivera, Francisco de la Torre, and Rafael Ponce de Leon.

Dr. Atl then returned to Paris, where he analyzed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Mexico. He founded a journal and wrote abou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Mexico, and criticized Victoriano Huerta. Dr. Atl supported constitutionalists, leaning towards biblical socialism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art, literature, and science.
Dr. Atl's love of the outdoors and his active nature are easily seen in his many paintings which portray the landscapes of his era. Among his interests was the study of volcanoes, and he spent much time climbing both Popocatépetl and Iztaccíhuatl. A book he wrote in 1950, Cómo nace y crece un volcán, el Paricutín ("How a Volcano is Born and Grows – Paricutín"), told of his experience of witnessing the eruption of Paricutín in 1943. His time spent with volcanoes was the cause of a disease which led to the amputation of one of his legs.

His literary writings including Cuentos de todos los colores ("Stories of All Colors"), which focuses on the themes of the Mexican Revolution and has been hailed as one of the best narrations of that historical period. His book La Perla ("The Pearl") inspired the writing of the novella, much the same, by John Steinbeck.
Dr. Atl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for his literature and art, including the National Arts Award in 1958 and the Belisario Domínguez Medal of Honor. He died in Mexico City in 1964.
He gave the Nahuatl name "Nahui Olin" (a symbol of Aztec renewal meaning "four movement," the symbol of earthquakes) to Carmen Mondragón (1893-1978), a Mexican poet and painter with whom he established a very intense love relationship which ended in hate.

英文維基網路上的

J. 有關墨西哥女畫家佛里達的介紹

弗瑞達1907年生於墨西哥城,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她父親是一位有匈牙利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生於德國;母親則是西班牙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後裔。她的一生長時間受到身體損傷的侵害。6歲時就得小兒麻痹,從此成了拐子。然而,少年時期的弗瑞達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這也使得她父親特別鍾愛於她。父親對於她的教育有著開明的理念,1922年時將她送進Preparatoria就讀,這是一所墨西哥最好的預備學校,當時才剛剛開始招收女生,弗瑞達就是2000男生中35位女生其中之一。也就是在這所學校里弗瑞達認識了她將來的丈夫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他是墨西哥壁畫運動三傑之一,當時剛從法國回來,受託在此做壁畫。弗瑞達深深被他吸引了,由於不知道如何面對突然降臨於她的感情,她就戲弄他,和他開玩笑,並試圖激起畫家妻子的嫉妒。1925年,弗瑞達經歷了一生最大的一次事故,這件事改變了她的命運。9月17日,弗瑞達乘坐的巴士與一輛電車相撞,她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頸椎碎裂,右腿嚴重骨折,一隻腳也被壓碎。一根金屬扶手穿進她的腹部,這次事故使她喪失了生育努力,並且一生都要與銘心的痛苦為伴,盡管她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正視這一切。她後來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繪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讓我失去了童貞」。多年以後,她當年的男朋友回憶起來仍是不寒而慄:「劇烈的沖撞撕開了她的衣服。車上有人帶著一包金粉……那金粉撒滿了她血淋淋的身體。」整整一個月,她渾身打滿了石膏,躺在一個棺材一樣的盒子里,沒有人會相信她會活下來。1926年,在病癒過程中她畫了第一張自畫像,從此她開始以繪畫記錄自己和生活與情感。1928年弗瑞達再次遇到婚姻剛剛破裂的里維拉。他們發現除了相同的政治觀點外(此時他們共產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兩個人還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於是在1929年8月正式結婚。弗瑞達後來說:「我一生經歷了兩次意外的致命打擊,一次是撞倒我的街車,一次就是遇到里維拉。」由於墨西哥的政治氣候對於左翼同情者來說逐漸惡化,許多壁畫項目被迫停止,1930年,里維拉夫婦來到美國,先到San Francisco,然後又到紐約舉辦由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的Rivera回顧展。在這一時期,弗瑞達僅被看作一位偉大畫家的迷人陪襯,然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1932年,里維拉受託為底特律博物館創作壁畫,而在此期間弗瑞達流產了。休養中弗瑞達畫了《底特律的流產》,首張真實而敏銳的自畫像。她從此發展出來的風格完全不同於她的丈夫,主要從墨西哥民間藝術以及小型祭壇畫中汲取營養,而里維拉對此表示理解和尊敬。自此弗瑞達著手於一系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的創作,它們庄嚴地表現著女性真實、現實、殘忍、苦楚的品質。以前還從來沒有人像弗瑞達一樣將如此痛楚的詩歌寫在油畫的畫布上。她至少經歷了32次大小手術。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在此期間,她就穿著由皮革、石膏和鋼絲做成的支撐脊椎的胸衣這對夫婦於1935年返回墨西哥,之後里維拉與弗瑞達的妹妹開始偷情。雖然最終他們停止了爭吵,但此事成為二人關系的轉折點。里維拉從未忠情於任何女子,弗瑞達也從此與眾多男女開始了紛繁復雜的戀情關系。其中有一位是超現實主義者布雷東。他1938年到墨西哥,他驚訝於這個國度,稱之為「自然的超現實主義國家」,並且驚訝於弗瑞達的繪畫。部分由於他的原因,弗瑞達於1938年末在紐約舉辦展覽,布雷東親自寫前言。展覽獲得巨大成功,半數作品售出。1939,布雷東又建議在巴黎再舉行一次展覽。這次展覽在商業上不是很成功,但評論非常好。盧佛宮收藏了一張,而且獲得了來自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贊揚。然而弗瑞達非常不喜歡她稱之為「一幫母狼的瘋狂兒子」的超現實主義者,她說:「他們認為我是個超現實主義者,但我不是。我從來不畫夢境,我話的是自己的現實。」40年代早期,弗瑞達與里維拉離婚,原因至今是個迷,盡管他們還成雙入對出入與公眾場合。不到兩個月,他們又在美國復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里維拉認識到弗瑞達的健康將無情地惡化,一定需要有個人來照顧她。這位墨西哥女畫家,「折翼的天使」在生命中最後一年才舉辦了首次個展。那時她已一身傷殘,躺在一張五彩斑斕的大床上被抬進畫廊。她粲然一笑:「請注意,這具屍體還活著。」她的周圍簇擁著無數的崇拜者——當然,這是2002年威尼斯開幕片《弗里達》里的情景,遠不能概括真實的弗里達一生的風光與苦痛。

然而,這個特立獨行的女人是註定要引人注目的。她那絢麗的墨西哥頭飾下兩道幾乎連成一線的濃眉,已成為她獨特的標志。眾多有名的男女情人和仰慕者、數不清的風流故事,也使她聲名遠播。在社交場上,弗里達總是最出風頭的。她喜歡喝龍舌蘭酒,舉辦狂歡的宴會,不停地說臟話,和女人擁吻跳舞。她到巴黎時,畢加索宴請她,還登上了《Vogue》的封面。然而,痛苦還是不依不饒地吞噬著她的生命。在她開完第一次畫展後,由於軟組織壞死,弗里達不得不截去膝蓋以下的右腿。她情緒也變得極端憂郁,好幾次試圖自殺。她的日記里最後的話是:「我希望離世是快樂的,我不願意再來」。

弗瑞達受到組織壞死的威脅,對右腿膝關節以下進行了截肢,這對於一個精心營造自我形象的人來說無疑是個致命打擊。她嘗試著用假腿走路,甚至還在朋友的慶典上跳舞。但是終點臨近了。1954年7月,她最後一次在抗議打倒瓜地馬拉左翼總統Jacobo Arbenz的共產主義遊行中公開露面,之後不久便在睡夢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與她親近的朋友都懷疑她是自殺。她在最後的日記上寫著:「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來。——Frida.」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4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89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2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18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5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6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