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到墨西哥淘金
A. 為什麼中國人要到迦納淘金 就為了發財夢既然是非法淘金怎麼還有這么多人去做這事
金價除在今年出現暴跌在近幾年持續保持增長,中國人懷揣著發財的夢想遠赴非洲迦納淘金希望一夜暴富。迦納是非洲第二大產金國,加上沒有多大的法律限制,造成中國人的一窩蜂。而中國人中廣西上林人占絕大多數。上林是國家級貧困縣,老百姓沒什麼好的經濟收入,當地傳聞有人到迦納淘金歸國後買豪車豪宅,(新聞上說確有很多發財歸國的)加劇了更多的上林人遠赴非洲迦納。由於淘金過多造成環境破壞極大,加上都是打法律的擦邊球進行開采,政府要整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B. 為什麼有許多人選擇偷渡以前的大陸到香港,墨西哥到美國,巴西到美國,我所了解的是,偷渡者
西哥人專門都是抓國外的偷渡客,自己的國家睜隻眼閉隻眼,隨便讓自己的國家人來回出入,都不抓,還為自己的國家出一本書,國人生存手冊!!!!,就是教國人怎樣偷渡。在移民局監獄里有中國人寫的一句話。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川被犬欺,明天乘雷飛出去,笑看墨人狗男女。望採納!
C. 中國公民迦納淘金被捕事件的引發原因
迦納法律禁止外國人從事25英畝以下的小型金礦開采和運營,但有一個法律漏洞,就是允許租用外國設備和聘請外國技術工人。所以不少中國人就以技術指導的方式與迦納的地主進行合作。
據她介紹,在迦納採金的中國人98%都是來自廣西南寧上林縣。他們之前就在黑龍江等地從事採金,本身就具備採金的技術。
後來第一批南寧人到了迦納後,發現在那邊和當地地主合作採金收益較大,於是就將自己家中的勞動力,凡是懂一點採金技術的親戚都招了過去。「情況有點像『一人致富,帶動全家致富』。」莫妮卡說,這些人到了迦納後自己出資購買設備,自己出力進行採金,每個月向地主提供20%的分成。
在當地的中國工人每個月的平均工資是5000元人民幣,每個月還有2%的提成,如果礦場效益比較好的話,一個工人一年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他們多數入境的途徑是不合法的,與迦納人合作的方式也是「打擦邊球」。 迦納礦業部長奧拜恩曾對媒體表示,中國採金者改變了迦納小規模金礦的生態,「他們使用重型機械和有毒物質,破壞嚴重」。
迦納當地人認為外國採金者導致了當地環境惡化、佔了農民的土地,已經與外國採金者形成了很深的矛盾。雙方經常會發生沖突,而為了不受到攻擊,外國採金者很多時候會鳴槍警示。
2013年4月以來,廣西在迦納採金人員發生殺害同胞、開槍打死當地人等事件,引發社會治安問題以及當地群眾的極大不滿。
5月中旬,在迦納總統馬哈馬的主持下,迦納國土資源部、內政部等5部委部長組成清理非法採金專項工作組。隨後,迦納警方、移民警察等安全部門就開始聯合開展清理整頓行動。 迦納採金人的「非法」困境
6月1日,25歲的趙利(化名)從迦納飛回了中國,未作任何停留立馬回了福建老家。
「我早就意識到形勢不好,回來的第二天,國內媒體就開始報道在迦納的同胞的遭遇,不斷被搶劫,躲在山林里不敢出來。」相比沒有脫離危險的同胞,趙利感覺自己是幸運的。
迦納副總統阿米薩-阿瑟昨天說,持續近一個月的迦納打擊非法採金行動並非針對中國人。5月14日,迦納總統宣布成立打擊非法採金的部級聯合工作組,指揮、協調中央及地方各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執法對象包括所有在加從事非法采礦的迦納本國人和外國人以及違反加法律擅自將采礦許可、土地出賣或轉讓給外國人經營的當地人員。包括中國公民在內的多國涉嫌非法採金者被抓捕。
「一夜暴富」傳說
吸引大批採金人
趙利大學畢業後就在迦納工作,憑借語言優勢,他在迦納多個礦區從事翻譯工作,同時也幫助一些國內過去的投資人處理商業糾紛。
近些年來,由於廣西上林等地的投資者集中前往迦納,國內不少地區開始流傳「一夜暴富」的傳說:有人帶去500萬,3年變成一個億。
「正是這種傳言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前往迦納。」趙利分析,受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加之歐美國家遭遇經濟危機,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被稱為「黃金海岸」的西非地區。根據迦納當地法律規定,外國人不得經營25英畝以下的小礦區,同時不得從事一線淘金工作。趙利稱投資者想要迅速投入生產,只能和當地持有正規采礦手續的人合作。
在過去的兩年間,趙利憑借做翻譯積累的人脈資源,開始給國內的投資者介紹一些資源相對豐富的礦地,並從中獲取中介費用。
「一般一筆生意能拿15萬人民幣左右,我也介紹了一些人從事正規的開采合作。」趙利介紹,自己研究過迦納有關礦業開採的相關法律,對其中的合作模式較為清楚。投資者在迦納可以去辦理正規的開礦手續,但時間很長,而且成本較高,沒幾千萬是辦不下來的。
「工人一般採用到迦納落地獲得旅遊簽證,時間為三個月,在這三個月期間,帶他們過來的老闆會去辦理相應的工作簽證,即便因為政府的官方因素,辦不下來,大部分老闆也會幫助工人辦理延簽手續以保證他們的合法居留。」時間的漫長和程序的繁瑣,使得一些投資者不願意浪費時間去辦理這些手續。趙利說,在迦納,的確存在一些非法居留的工人,但他並不認為違法開採的是中國人。
「礦地開採的手續是當地礦主辦的,中國投資者在工地也只能是提供迦納稀缺的設備和技術支持,然後從中賺取分成。通常情況下,地主要拿走15%至20%的提成,剩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當地工人共同分配。
趙利說,迦納打擊非法采礦,並不是只針對中國人。即便是歐美國家投資的礦區,如果沒有遵守當地的法律辦理相關手續和進行礦地回填,也會遭到處罰。
2012年10月,中國16歲的採金工人陳龍在當地軍警清查採金活動中遭槍擊身亡,這個事件讓趙利感覺投資風險開始從資金風險轉變到生命的安全。「他們說我跑得比兔子還快,我沒有那麼多設備和工人,走得也一身輕松。」趙利說。
「如果能辦手續誰不辦?」
張強(化名)是較早撤離迦納的投資人之一,而他在迦納待的時間還不到半年。進入6月以來,家住北京的張強又把自己的作息時間調成了「迦納模式」,早上八九點鍾入睡,下午三四點鍾起床,時時刻刻關注迦納的動態。
2012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張強籌資300萬人民幣,到迦納「淘金」,僅一台挖掘機就價值140萬元。
「很多時候,你正在施工,軍警的槍就頂在你腦袋上了。」回憶起在迦納的生活,張強依然膽戰心驚,為了保護自己礦區的安全生產,他不得不為工人配備了槍支,以備不時之需。
張強稱,在工地上遭遇搶劫是經常的事情。有時候收工,他會叮囑工人在工棚放一些零散的現金和100-200克左右的黃金,就是為了方便「搶劫是經常的事情
除了搶劫,張強覺得一些中國投資者沒有按照當地要求辦理證件,也成為了被欺負的「把柄」。「他們知道一些中國人沒有正規的工作簽證,所以經常來查驗證件。」遇到查驗,張強說一般交些罰款就能混過去。
「再比如說工作簽證,按迦納要求的收費標准和辦理時間,能辦下來,就是時間成本耽誤不起。如果他們的程序正規,我相信相當多的人還是願意花這個錢去辦的。」張強說。
「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在這里的中國採金人太多,采完沒有回填,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二是因為槍支管理不嚴,搶劫時有發生,中國人的礦區都有槍支,礦區發生搶劫時,有些人會和他們火拚,造成了人員傷亡;再有就是和他們的政局也有關系,其實在迦納民間還是歡迎我們中國人的,因為帶動了他們的就業和生意。」面對這次風波,張強覺得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迦納開始清查採金者以來,張強說一些投資人出於對工人的負責,已經為他們購買了回國的機票,但大部分投資人還得盯著自己的工地和設備,防止被搶劫和燒毀。
迦納清查非法採金被許多人描繪為「瘋狂抓人」。在一些迦納淘金者聚集的QQ群里,不停有人詢問回國機票以及有沒有人收購挖掘機和皮卡車的消息。
「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是處在觀望階段,我還有120萬的投資沒有收回。」剛剛過了半年,張強的生意並沒有像傳說中迅速收回本錢。張強稱,他們工地的情況還不是最糟糕的,有的人變賣了家產湊股份一起來投資,由於當地沒有合適的介紹人等情況,半年沒有開工的礦地有的是。
僅6家中國公司屬合法採金
「之前來投資的人賺到了錢,再帶其他親戚朋友來投資。其實既是幫了他們,也是害了他們。」趙利說,後期來做金礦投資的人,受到巨額利潤的誘惑,往往忽略了當地法律,不按照規則行事,帶去的投資收不回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當地人搶劫。
2012年12月,馬哈馬連任迦納總統,對迦納局勢有準確分析的趙利認為,迦納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不同政黨間對待外資的態度不同,加之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加強對其經濟援助,使得部分「不規范」的開採行為成了迦納政府驅趕中國民間投資者的「把柄」
「大多數人在開采過程中還是守法的,即便是非法居留,也是迦納本身的法律漏洞。他們允許外國人落地簽,允許開礦合作,也允許延簽。至於一些不遵守法律的投資者和工人,不辦理相關手續,對當地居民的不尊重,破壞當地環境,確實給當地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同時也給其他投資者帶來了困擾。」趙利說。
「最近兩年,相對好的礦地越來越少了,來的人越來越多,資源就越來越少。」張強介紹,去迦納投資的人基本都是熟人介紹過去的,但也很難確定投資的礦地是否有開采價值,有時候就是看運氣。
「目前,中國在迦納僅有6家公司屬合法採金,有正規手續,其他的都是零散的投資人,中小企業比較多。國內的投資者仍需要提高素質,不能只想來了遍地是黃金,該做的事情就不做。我都看到有些礦地,泥土被翻出來,原來的綠色叢林已經變成白皚皚的一片荒地。」趙利說。
民間投資者的尷尬
和普通打工者不同,除了承擔資金風險,諸如張強這樣的投資者,還要承擔工人的生活費用以及往返國內的機票,包括辦理出入境手續的費用。
「迦納不行了,大家還能去別的地方,不至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與張強同在迦納從事淘金管理的曹先生,擔憂著未來投資的出路。與他聯系密切的投資者,很多人的工棚被燒毀,只能和工人一起躲在山上或者租的房子里,現在面對漫山遍野被迫遺棄的挖掘機,愁得頭都大了。
「如果形勢不好,這些設備就只能賤賣了。當地人買不起,中國人也不要。這個關頭,命比錢重要,就是白扔給迦納人了。迦納的移民局和稅務局的人看到黃色皮膚的人就查,甚至撕毀你的護照,直接要錢。」趙利說即便是正規的企業,在這個階段多少也受到了影響,何況相對鬆散的民間投資人士。 是繼續留在迦納還是去其他國家,曹先生希望,國內去往西非的民間投資者能夠「抱團取暖」,形成「聯動」。曹先生說,面對這樣的風波,一些投資人並不打算回國,稱「富貴險中求」,等待風波過後的新機會。
D. 淘金是什麼意思
淘金,指淘金者們打撈起河裡或湖裡的淤泥後,在淘盤將淤泥洗滌,以便找出淤泥里的天然金沙。淘金曾是眾多冒險家眼中的致富手段,歷史上曾經掀起過幾度的淘金浪潮。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100年前,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大部分來自哪裡來美國後他們大部分都做什麼工作
美國華人歷史
■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有少量中國人因貿易原因前往美國,用瓷器、絲綢等運抵美國換取墨西哥白銀。
■1849年美國西部發現「金山」後,始有大量的中國人僑居舊金山淘金。其後,美國開發西部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華工又成為築路的主力,許多人在艱險繁重的勞動中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全美已有華僑10萬之眾,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廣東。
■1882年,美國國會首次通過內容包括停止華工入境、不準華僑入籍等15條條款的排華法案(該法案在1904年成為永久法案)。獲准移居美國的中國人為數極少。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上萬旅美華僑入伍作戰,華僑婦女也進入工廠工作。鑒於華僑的傑出表現以及戰時中美關系的重要性,羅斯福總統任上廢除了排華法案,並象徵性地允許每年全世界華人有105名移民美國的名額。
■1965年以後美國頒布新的移民政策,給予各國包括中國每年2萬個移民配額。至1979年中美建交後及1997年香港回歸前,美國華僑華人數量大增,至 2002年時已達到250萬,其中70%以上為第一代。文化知識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據統計,美國約300萬華僑華人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目前已佔三分之一強。在有些地區,華僑華人中具有高學歷者的比例甚至已經超過了其他族裔。
西海岸著名城市舊金山,是華人影響力最大的城市。
F. 去墨西哥工作靠譜嗎
哥們,看你的描述,我就納悶了,你連公司派你到墨西哥干什麼都不知道?你們公司主營業務是什麼?公司要你派你來,肯定會告訴你要做什麼的吧?
我覺得在墨西哥工作沒有什麼靠不靠譜。
前提是,你有商務簽證,到了墨西哥想合法的工作,那你必須到移民局申請辦理工作簽證FM3,前提是你們在墨西哥有注冊的分公司。如果你們公司在這邊沒有注冊的合法公司,在墨西哥工作只能說想像了。
不知道樓主是男生還是女生,我感覺你們公司蹊蹺的很。最好多加考察。這里是講西班牙,不知道樓主的西語水平如何,或者你講很棒的英語也可以,那就是做外貿。在墨西哥這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做鐵礦。
墨西哥與美國的邊境的幾個省都比較亂,毒品泛濫。但是我覺得還好。至少我在的地方,治安很好,很祥和。總之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子。不管如何,在國外是很辛苦的,遠離親人,朋友和自己熟悉的生活。
PS你們拿到簽證了嗎?如果是公司派遣的肯定有商務邀請函和派遣函?內容是什麼?你居然自己不知道公司派你們來幹麼....
G. 淘金的起源發展
十九世紀初,美國展開一場向西部擴張的西進運動,一批批冒險家紛紛向太平洋西岸推進。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被證實後,引發另一波的移民潮,人們放下手邊的工作湧向聖弗朗西斯科,試圖一圓淘金的夢想。
十九世紀初,美國開始了勢不可當的西進運動,使美國的邊疆從密西西比河不斷向太平洋西岸推進。一八四八年,前進到加利福尼亞的人們在這里發現了金礦,立刻引起世界的轟動,迅速形成規模空前的淘金熱,並對西進運動和美國西部的開發產生了極大的刺激。淘金熱是西進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猶如是一幅壯麗畫卷上一個亮麗的片段。 加利福尼亞淘金熱與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有著不解之緣。它直接起源於西進運動中人們的一系列活動:首先,一八四八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的金礦位於新赫爾維蒂亞的薩特社區,這里地處薩克拉門托河與美利堅河的交會處,是太平洋沿岸兩個最大的美國移民早期殖民地之一,由美國移民薩特在一八四八年開始修建;其次,金礦的發現者馬歇爾正是那些征服太平洋沿岸的美國移民,他出生於資本主義發達的新澤西,在一八四四年踏上了「西進」的征途,從密蘇里遷入俄勒岡,次年定居薩特社區;復次,金礦發現點處於馬歇爾與薩特合營的鋸木場的水車引水溝,淘金熱爆發時,這里的木材加工立即解決了淘金者在生產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其實,在這以前,在太平洋沿岸已多次發現金礦。據記載,較大的金礦發現是一八四一年在洛杉磯附近和一八四二年在南加利福尼亞。這兩次都沒有引起震撼性影響,盡管一八四二年的那次金礦發現也吸引了幾百位淘金者,但很快就無聲無息了。這是因為在一八四八年以前的幾次發現均發生於印第安人的區域,印第安人的社會還處於相當原始的狀態,他們並不懂得黃金的經濟價值。再者,當時這里的移民很少,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較低,與外界的聯系也很有限,以致發現金礦的消息傳播不出去。
然而,時至一八四八年,情況則因西進運動而大為改觀。隨著移民的不斷進入、經濟生產的持續發展以及與外界交往的愈加密切,使得發現金礦之類的事情不會再「始終是地方性的」。一八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金礦被發現;三月十五日,聖弗朗西斯科的《加利福尼亞人報》首先刊登這一消息;五月十二日,商人布蘭納帶著金沙樣品從金礦區來到聖弗朗西斯科,使發現金礦的消息得到證實;八月十九日,一封描述這次發現的信件在美國東部紐約的《先驅報》上刊載,消息隨之幾乎傳遍了全世界。淘金熱由此開始。
西進運動不僅僅是意味著美國領土面積的擴大,更為深刻的是使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北美得以廣泛的傳播和移植。一八四○年代,美國人在加利福尼亞的發展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人際關系構成了淘金熱得以如火如荼的文化背景。上述提及的鋸木場就是按照現代的經營方式運行的。根據合同,薩特為鋸木場提供必要的資金,而負責經營的馬歇爾則以四分之一的產品作為報酬,人員管理實行僱傭勞動方式。而使金礦發現的消息「最終擴大到全世界」的布蘭納是一個「冒險商人、操縱者和土地投機家」,他在加利福尼亞創辦有一系列企業,並在薩特社區設有一家「總店」。一八四八年三月,這個總店的老顧客們開始提出用黃金支付威士忌和其他商品的價錢,布蘭納馬上領悟到這次發現的意義。於是,意識到將有無限商機來臨的他立即千方百計地去籌集貨源,以滿足顧客們對其商品的需求,進而換取大量金沙。這三人的活動與關系是當時的一個社會縮影,反映出淘金熱的興起與市場經濟的刺激和調劑是相聯系的。而這種聯系是西進運動造就的。
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爆發」和進行還直接受到美國政府的推動。從大局來看,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進運動,一向全力支持美國的牛仔們向西部披荊斬棘;具體而言,美國政府在淘金熱興起前後正在准備正式兼並加利福尼亞。當時,美國剛剛打完以實現「天定命運」為目的的墨西哥戰爭,把加利福尼亞變成美國國旗上的又一顆星的設想已是大勢所趨。政府正需要有美國人能大量進入加利福尼亞,使這地區的人口能達到以州的名義申請加入聯邦的法定數額規定。一八四八年六月,美國駐加利福尼亞總督梅森專門向總統波爾克送交了一份報告,稱金礦的價值「足以支付幾百倍以上的墨西哥戰爭的費用」。十二月五日,波爾克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正式公布了這份報告,證實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許多原本半信半疑的美國東部人恍然大悟,立即西進,湧向加利福尼亞。當淘金熱導致人口劇增,進而影響商品匱乏時,美國政府又想方設法調劑和統籌商品貨源,甚至還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到中國,要求中國商人能直接將商品運到加利福尼亞。這些都體現出了政府的作用與影響。 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被證實後,美國沸騰,世界震撼。近在咫尺的聖弗朗西斯科最先感受到淘金熱的沖擊,「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停了業,海員把船隻拋棄在聖弗朗西斯科灣,士兵離開了他們的營房,僕人離開了他們的主人,湧向金礦發現地」;「農民們典押田宅,拓荒者放棄開墾地,工人扔下工具,公務員離開寫字台,甚至連傳教士也拋棄了他們的佈道所,紛紛前往加利福尼亞」。在一八四八年六月時,聖弗朗西斯科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樓空,兩家報刊因排字工人離去和訂戶的離散而不得不停刊,連在美國海軍「安妮塔號」軍艦上也僅剩下六名水兵。這股熱潮接著席捲聖弗朗西斯科北部的俄勒岡和南部的墨西哥。在俄勒岡,僅在一八四八年夏季,就有一半的成年男子,約三千多人,拋下即將收獲的穀物南下加利福尼亞。與此同時,有四千多墨西哥人北上加利福尼亞。這年的八月十七日,梅森寫道:在加利福尼亞前往礦區的路上,由於人們都趕向礦區,特別是男子勞動力,「沿途工廠閑置在那裡,麥田任牛羊去啃食,一幢幢房屋空無人煙,農場也變得荒蕪了」。整個世界似乎都在放歌〈哦!蘇姍娜〉:「哦!加利福尼亞,那是為我安排的地方;我到薩克拉門托去啦,臉盆兒放在膝蓋上。」
成千上萬來自北美、歐洲及天涯海角的淘金者使加利福尼亞的人口猛增。一八四九年初,加利福尼亞大約有人口二萬六千人,到年底已達十一萬五千人,而且不少新近出現和形成的城鎮很快就「幾乎成了國際性的」。聖弗朗西斯科是當時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一八四八年三月只有八百一十二人,一八四九年初已接近五千人,一八五○年增至二萬五千人。
星羅棋布的採金點分布在以聖弗朗西斯科為起點,沿薩克拉門托河向北和聖諾昆河向南,形成扇形,再向東一直延伸到內華達山脈。《加利福尼亞人報》描述了當時的氣氛:「從聖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磯,從沿海到內華達山麓,整個地區都響徹著喊聲:『黃金!黃金!』」起初,由於金沙在地表層,所以,只要用一個普通的洗臉盆,就可以從沙里淘洗出黃金。那時,平均每人一天能有二十美元的收入,這相當於美國東部工人日工資的二十倍。在一個富礦區,人均日收入是二千美元。一八五三年,淘金熱達到頂點,加利福尼亞的黃金產值由一八四八年的五百萬美元增加到一八五三年的六千五百萬美元;一八五一至一八五五年美國的黃金產量幾乎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五。美國由此很快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金國,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滿了聖弗朗西斯科的倉庫。據當時人的描寫,梅爾斯和霍華德的商行「被金沙堆包圍」,該行「從運抵這里的金沙中獲得大量租金」,這筆收入達四十至五十萬美元。布蘭納的庫房從一八四八年五月一日至七月十日,就獲得了價值三萬六千美元、被用作支付庫房租金的金沙。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一年,美國的金幣鑄造增加了二十倍。
在淘金熱期間,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衣、食、住等生活物資供應陡然緊張,特別是服務性行業的發展無法滿足社會需要,這導致物價飛漲。在聖弗朗西斯科,一片在美國東部只值四至五美分的麵包要賣到五十到七十五美分;洗衣店洗一打衣服要價二十美元,這使得加利福尼亞的一些工人乾脆將衣服用輪船送到夏威夷去洗滌;原先一塊只要十五美元的地皮,價格上漲到八千美元。許多商店直接要求顧客用金沙支付貨款。由於受淘金熱的影響,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五一年,美國批發商品的價格指數(以一九一三年為一○○)從八十四七提高到一○二五。這些情況反映出這次淘金熱對美國西部乃至整個美國市場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一八五四年起,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出現降溫的趨勢,黃金的產值降至六千萬美元,次年又降到五千五百萬美元。但是,整個採金業則開始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採金範圍遍及整個西部地區,在內華達、亞利桑那、科羅拉多、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猶他、新墨西哥等地都發現並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金礦區,使新的採金高潮在一八五九年前後再度興起,並持續到七○年代末。可見,淘金熱不僅推動了西進運動,而且有力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建設和發展。
同樣重要的是,採掘礦種由採金發展到采銀等多種礦物。位於內華達華紹地區的康斯托克,距離加利福尼亞東部邊境僅二十英里,此地不僅金礦資源豐富,而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銀礦蘊藏地」。這新一輪的淘金熱持續到一八七六年,大大小小的礦區幾乎遍布西部各州。正是由於這些新的發展,使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產金國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一八九八年。據統計,從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三一年,在美國西部,共產金四十二億美元,產銀三十一億美元。此外,還有大量其他礦物被開采,例如,蒙大拿的銅產量在一八八二年達到九百萬磅,十年的產量則又增長了十七倍。
然而,十九世紀後半期採金業的大發展並非是重復前一時期淘金的轟轟烈烈,而是在深度上有所深化,廣度上有所擴大,即採金業的進一步資本化。前一時期的淘金主要表現為群眾性的淺層採金,礦工及夥伴或家人利用簡陋的機械,甚至是手工,就能進行採掘;而金礦採掘轉入深層開發,需要更多的設備和更復雜的技術,這是礦工個人或群體所無能為力的。於是,商人、工業家和銀行家紛紛組成采礦公司,並逐步控制了西部的包括採金在內的采礦區。亞利桑那的希拉和圖森礦區,就是由一個名叫「亞利桑那采礦和貿易公司」投資和控制的,該公司由聖弗朗西斯科商人所組成。又如,康斯托克礦區的主要投資者是一個名叫羅爾斯頓的人,這里使用的機器、木材等設備是他從加利福尼亞運進的。後來,羅爾斯頓還同他人一起組成「聯合工業和采礦公司」,並控制了這一帶的富礦區。在西部采礦業資本化的過程中,外國資本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據估計,從一八六○一九○一年,英國在美國西部采礦業中的資本,大約在五千萬英鎊左右。
在十九世紀美國西進運動和西部開發中,就發展速度和創造價值而言,難有哪個生產部門能和由淘金熱帶動起來的采礦業相匹敵,或媲美。因此,采礦業在美國歷史上,特別在西部開發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採金業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增長迅速,不僅使西部的社會面貌發生變化,而且為其他產業的發展積累和提供了資金;其次,采礦業帶動了加利福尼亞等西部地區的相關工業的形成與發展,如木材加工、機械製造、冶金鑄造等等;第三,大量人員的擁入,刺激了西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加利福尼亞的耕地從一八五二年的十一萬多英畝增加到一八五五年的四十六萬多英畝,這使糧食供應從供不應求,變為綽綽有餘;第四,采礦業帶動西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礦區為中心和聯系各礦區的交通運輸線從加利福尼亞逐步向外擴展,進而形成西部的交通網路,從而加快了西進運動的最終完成和西部的深入開發。美國歷史學家格雷斯利寫道:「采礦業是西部定居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西部貿易中心的創立,廣大的交通運輸的完成和為農產品提供市場」。 雖然,從一八二○年起,美國就有中國移民入境的記錄,但在一八五○年以前,華人在美國居留者可謂寥若晨星。然而,洶涌澎湃的淘金熱很快影響到中國沿海的廣東和福建等地區,其中尤以廣東的「四邑」為最。關於金山的傳聞可能是激發黃金夢的最重要的動力,相對與澳洲墨爾本被稱為「新金山」,貧窮的中國農民把聖弗朗西斯科稱為「舊金山」,這稱呼一直沿用至今,以致這已成為中國人對聖弗朗西斯科的習慣稱呼。
為了尋找生計,許多中國人透過中間人的安排,以實為賣身的方式,簽定契約,以「賒單制」的形式來到美國,即中國人所稱的「賣豬仔」。他們由珠江三角洲直運到聖弗朗西斯科金門橋下,暗中交予當地的同鄉會照看,然後前往深山裡的金礦區。他們長期生活在荒山僻野,風餐露宿,不管是初期開礦,還是以後築路或在農場工作,都是一天忙到晚,一年累到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生活十分簡朴。稍有閑暇,也因語言不通和受到歧視,只能與周圍的中國人在一起排遣,久而久之,在一些美國城市裡形成了中國人相對集中的區域唐人街。
從一八四九至一八八二年,共有三十萬華人進入美國,大多集中於西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在初期,其中絕大部分人是為採掘黃金而來,而後來,則主要是從事築路。一八五0年,第一批作為廉價勞動力的華人到達加利福尼亞,他們隨即為這里的淘金者建造了住所和家宅,受到美國人的贊譽,「沒有中國人的幫助,這些淘金者很難在加利福尼亞生活下去」。在加利福尼亞等西部金礦區,華工被稱作「可以依賴的唯一的勞動力來源」。一八七三年美國出版的一本書中寫道:「在礦區、農場、工廠以及加利福尼亞的勞工中,僱用華人是最理想的。華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來做,那將不能持續下去。」華人大多數只是暫居美國,工作一段時間便返回中國,而新來的中國人則替代了他們,使得勞動力不斷更新,始終基本上是青壯年男性。
華人首先是在加利福尼亞的礦山工作。據美國財政局統計,一八六二年加利福尼亞有大約二萬華人礦工。按每人每月交納四美元的開采稅計算,他們一年要向加利福尼亞政府交納近一百萬美元;假如華人每人每天花費三十美分買水,那一年就是二百一十九萬美元。直到一八八0年,加利福尼亞華人的五分之一仍在礦山工作。一八四八至一八八三年,加利福尼亞開采了價值十二億美元的黃金,相當於美國同期黃金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華人所採挖。這是美國社會所公認的事實。
如前所述,淘金熱帶動了加利福尼亞等地的經濟發展,而在這些發展起來的經濟部門中,華人也發揮出了重大作用。在西部製造業中,華人是主要勞動力,一八七二年,加利福尼亞工廠中百分之五十的工人是華人。當時的一位牧師說道:「沒有華人勞工,加利福尼亞的製造業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與此同時,華人也是西部農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淘金潮的發源地薩克拉門托,華人農業工人占該地農業勞動力的百分之八十六。一八九三年,美國《太平洋鄉村報》評論道:華人農業工人「是專業的採摘者和包裝者,如果沒有華人,我們就難以看到我們每年的水果收獲並運往市場的。」最為壯闊的是在受淘金熱刺激而發展的鐵路修築中,逐步從金礦轉業而來的華人工人為修建橫貫美國的鐵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一九四三年五月,美國的《基督教世紀》還發表了一位當時的鐵路工程師的文章:「我想提醒你們,不要忘記華工為開發這個國家的西部所做的一切。」美國學者海因茨評價道:「加利福尼亞的華人對加利福尼亞早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與其他任何一個民族至少是同樣的貢獻。在加利福尼亞很多主要行業的形成時期,華人曾經起過強有力、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原本就種族主義意識濃厚的美國白人,並沒有正視華人的貢獻和尊重華人的人格,認為工作勤奮努力和待遇要求不高的華人對他們形成了競爭,對他們的就業構成威脅,造成他們生活水平下降。於是,對華人的排斥、攻擊、侮辱等事件此起彼伏,仇華居然形成一股頗有影響的思潮和勢力。從十九世紀八○年代起,美國政府也不惜動用法律來限制華人入境。在美國社會上,抹殺和貶低華人在美貢獻的事已屢見不鮮,習以為常。在美國的一本歷史教科書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當時兩條鐵路貫通時的情景,圖上每一個人下面都標注有姓名,唯獨兩個人沒有註明,這兩人都是華人。
H. 為什麼中國人老想著到國外掏金呢歐洲和美國真的有那麼好嗎
這個問題 你就不懂了
好不好沒辦法一概而論
不過可以給你舉點例子
比如東京的消費 是全球最高的
從大阪坐新干線到東京要1000多塊RMB
不要以為很高 日本人均收入是我們的20多倍
也就是說500多公里坐全球最爽的列車 只需要我們掏50塊錢RMB
而我們喃
從石家莊到北京 2個多小時 我們就得掏80多(而且還是二等艙 動車組還趕不上新干線)
在說中國的房價 甚至比美國 比澳洲還貴
所以說 有的人說 我們要趕上發達國家 必須要收入乘以2 消費除以2就差不多了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 很多人們遠走他鄉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叫尊嚴的東西
一般人是不能體會的
I. 中國在中非什麼地方淘金人多
這個地方被稱為非洲的黃金海岸,很多中國人在這里淘金!迦納位於非洲西部,被稱為「黃金海岸」,黃金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三,是一塊名副其實的黃金之地。
在迦納,存在大量的淘金者,每個人都懷揣著發財夢,其中還有不少中國人。2005年,廣西上林一個生意人帶著500萬到迦納淘金,短短三年的時間里,500萬的本錢變成了1個億。這個故事在廣西口口相傳,很快,大量的淘金者湧入迦納。
現在迦納活躍著上萬名中國採金者,逾九成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廣西上林縣。現在上林人已經在迦納闖出一番天地,當地幾乎所有中小型淘金礦都是上林人的天下,有金子的地方就有上林人。
在迦納的上林商人絕大多數為男性,有的人直接在當地娶妻生子,生個黃黑相加的孩子,講著一口流利的壯話。但是由於採金公司的劇增,森林破壞嚴重。為了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當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盡量避免破壞植被。而中國人在迦納淘金的習慣是,如果一塊土地的儲金數量不多,馬上轉移到第二塊土地,這對於環境破壞是很嚴重的,所以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反對,近幾年頻頻出現中國人因非法淘金而被逮捕的消息。
迦納中國礦工組織負責人曾講述,當地軍警會鼓勵或慫恿當地村民對中國人進行洗劫,造成很多老鄉被當地劫匪,搶劫和受到人身侵害。在被抓捕的過程中他們的護照、證件有的被銷毀,有的丟失。中國大使館方面也則勸諭國人不要為利益驅使到當地參與非法采礦,並指導在迦納的採金工人盡早回國。
巷賢鎮是上林縣赴迦納淘金人數第二多的鄉鎮,外出從事採金工作的有731人,其中在迦納的有659人,但表態願意回國的人數有347人,其他的人怎麼勸都不回。回來的不少人也是等事態平息後又借債重返迦納,繼續以採金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