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帝國控制了哪些資源

西班牙帝國控制了哪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30 01:26:10

⑴ 西班牙歷史的帝國時代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陣(tercios)在歐洲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盡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並(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斗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並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占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范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並。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⑵ 西班牙帝國的介紹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它主宰歐洲戰場。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斗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沖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義大利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其歐陸帝國的歷史。

⑶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

我是個高三畢業生,我用我學的東西回答行么?

第一點,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在亞洲):主要是巴西,非洲海岸和印度(局部),安哥拉、莫三比克、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中國澳門地區,。

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南北美洲):中南美洲智利、哥倫比亞、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墨西哥、古巴和牙買加,加勒比海地區等,在亞洲,他們也開始在菲律賓建立據點,逐步佔領群島,到16世紀末除南部的巴拉旺島、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等地以外,都被殖民者征服。

第二點,對當地人民肯定是血腥的大屠殺了。有著雙重影響,一方面加速殖民地資源的掠奪和產品的輸出,另一方面是建設性的影響吧。

第三點,當然是促進近代工業的發展咯。你看殖民地要建設「鐵路」等基礎設施吧?

第四點,但,他們用掠奪的財富並沒有用與資本原始積累而是用與王族享樂,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終衰落。

⑷ 有哪位大神知道西班牙帝國,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 是並列存在的關

西班牙帝國的統治區主要在伊比利亞半島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一度控制那不勒斯和尼德蘭地區。與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沒有多大關系。
拜占庭帝國極盛時控制巴爾干,小亞細亞,中東,北非等地區。被奧斯曼帝國攻滅。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控制小亞細亞,巴爾干,中東,阿拉伯半島,埃及,黑海沿岸等地區。

⑸ 西班牙的資源有哪些

西班牙是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經濟和發展組織第8位,世界第11位。主要礦產有煤88億噸,鐵19億噸,黃鐵礦5億噸,銅400萬噸,鋅190萬噸,汞70萬噸。森林總面積1179.2公頃。主要工業部門有造船、鋼鐵、汽車、水泥、采礦、建築、紡織、化工、皮革、電力等行業。服務業是西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包括文教、衛生、商業、旅遊、科研、社會保險、運輸業、金融業等,其中尤以旅遊和金融業較為發達。由於氣候宜人和多歷史文化古跡,旅遊業發達。國外旅客年達390萬人(1983)。旅遊業是西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農業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甜菜、油橄欖、葡萄、柑橘等。橄欖油產量居世界前列。乳、肉畜牧業和捕魚業發達。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輸出工業品、柑橘、橄欖油、葡萄酒和軟木等。輸入石油、棉花、機器等。著名旅遊勝地有馬德里、巴塞羅那、塞維利亞、太陽海岸、美麗海岸等。

⑹ 西班牙殖民地有哪些

西班牙殖民地有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即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

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即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

(6)西班牙帝國控制了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從1492年哥倫布踏上新大陸開始,西班牙就陸續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設立據點並向內陸推進。當西班牙人發現落後的新大陸文明根本無力抵抗歐洲人後,軍事征服就一直伴隨著探險活動。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並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古巴島,同年登陸墨西哥並建立韋拉克魯斯,此後西班牙殖民者科爾蒂斯帶兵深入內陸並於1521年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

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馬地峽南岸建立巴拿馬城,並開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1533年印加帝國被皮薩羅征服,兩年後西班牙人在秘魯建立利馬城並以此作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區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並開始逐步深入北美內陸。

在西班牙統治的幾個世紀里,西屬美洲的原住民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驅趕和屠殺。同時,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來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為減少。後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新大陸的資源,如貴金屬、蔗糖、棉花、煙草、咖啡、可可、染料等,又不得不從非洲引進大量的黑人奴隸來從事種植和開采,從而促成了興盛一時的奴隸貿易。

與英國殖民地不同,西班牙並不發展殖民地的加工業而只把其作為原料產地加以掠奪,所有西屬美洲的特產和資源都會通過船隻運回本土。這也造成了後來從西班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是較落後的農業國,這和獨立自英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⑺ 西班牙帝國統治過哪幾個國家地理圖片

上圖當中綠色部分都是當年西班牙的殖民地。

因為當時的西班牙吞並了鄰國葡萄牙,所以葡萄牙的大片海外殖民地在名義上也屬於西班牙。

澳門、東帝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莫三比克、蘇丹、阿曼、巴西、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秘魯、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都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另外西班牙在歐洲,在名義或實際上擁有過葡萄牙、撒丁、西西里、那不勒斯、米蘭、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荷蘭、威尼斯、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瑞士、捷克等國家或地區的全部或部分土地,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

⑻ 西班牙帝國自從1492年到1898年怎麼鞏固內部統治以及對美洲的統治的

(1402—1521年)阿拉貢王國、勃艮第王國和葡萄牙王國是西班牙日後成為帝國的模範。
這個時候,在收復失地運動末期期間,卡斯蒂利亞的國王收取其附庸摩爾人的格拉納達王國(Taifa)進貢之黃金(Parias),並容許其存在,因此讓黃金能從非洲尼日運送到歐洲。卡斯蒂利亞也開始向北非擴張,與葡萄牙帝國爭雄。
1402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三世在1402年派遣諾曼底探險家讓·德貝當古,開始在加那利群島建立殖民地。
阿拉貢國王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兩位天主教君主(Reyes Católicos)聯婚,使得兩國變成一個共主邦聯,仍有其獨立管理,卻由同一個君主政體統治。根據亨利·卡門,西班牙由帝國締造,而非西班牙締造帝國。卡斯蒂利亞在新大陸、菲律賓和非洲迅速擴張殖民地,故此創造帝國,分別在1497年和1509年佔領梅利利亞和奧蘭。
1491年開始,兩位天主教君主決定支持那不勒斯的阿拉貢王室,在義大利戰爭對抗入侵的法蘭西王國的查理八世。身為阿拉貢國王的斐迪南與法國和威尼斯競爭,以爭奪義大利,使這些沖突稱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在這些戰役,西班牙步兵壓倒法蘭西騎兵,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將會締造在16和17世紀初期幾乎無敵的西班牙軍隊。
1492年,西班牙驅逐格拉納達最後一位摩爾人國王。
image.png

西班牙取勝後,其君主與熱那亞水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商討,希望能向西方航行到Cipangu(日本)。當哥倫布向伊莎貝拉一世提出其大膽的航行計劃,卡斯蒂利亞正在與葡萄牙展開探險競賽,以最先到達遠東。哥倫布不經意地「發現」了美洲,讓西班牙開始開拓美洲殖民地。東印度群島則預留給卡斯蒂利亞。
這無疑給予西班牙在美洲建立廣大殖民地的權利。自此,西班牙便開始在把目光投向新大陸的發展。
1493年,教皇詔書Intercaetera確立了西班牙對這些土地的宣稱;在翌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將全球西葡宣稱擁有的土地分成兩半球。這使西班牙獲得獨有權利,能在整個新世界建立殖民地,從阿拉斯卡到合恩角(巴西除外),以至亞洲西部。
伊莎貝拉女王死後,其夫斐迪南二世獨掌政權,並推動比以前更積極的對外政策,擴大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勢力范圍,並對抗法國。在康布雷聯盟戰爭,他首次派出西班牙軍隊,與威尼斯共和國戰斗。
法軍在1509年的阿尼亞代洛戰役取得勝利,與西班牙軍隊同樣享有盛名。僅一年之後,斐迪南為了奪得其王朝宣稱擁有的米蘭和納瓦拉,而加入義大利天主教聯盟抵抗法國。不過,結果並不比對威尼斯一役好。
1516年,法國簽署停戰協定,繼續控制著米蘭,並確認西班牙控制上納瓦拉。
1500年代初,伊斯帕尼奧拉島殖民地成功建立。之後,殖民者開始到處找尋新殖民地。一些人來自不太繁榮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渴望在新殖民地取得新成就。其中,胡安·龐塞·德萊昂征服波多黎各,而迭戈·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則奪得古巴。
image.png

1512年,巴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在巴拿馬達連建立首個美洲大陸殖民地。
1513年,巴爾沃亞橫越巴拿馬地峽,展開歐洲首次從新大陸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險行動。他宣稱大西洋和所有毗連的土地為西班牙王室所有,甚具歷史意義。
在商業方面,卡斯蒂利亞帝國的早期表現不好。其殖民擴張,的確刺激西班牙的貿易和工業,並且讓一些大城市發展,但直到1546年,當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和上秘魯(今玻利維亞)波托西的大銀礦開業,卡斯蒂利亞及其王室才能從航運得到大量白銀,以之為會增加的主要收入。但最終,這些進口使其他工業的投資萎縮,令西班牙在16世紀後期經歷通貨膨脹。而猶太人和摩里斯科人(Morisco)被驅逐,更令商業和手藝行業流失人才,使情況更壞。大量白銀流入,使西班牙過度依賴外來的原料和製成品。
image.png

富人喜歡將其財富用來買公債(juros)。公債由這些進口白銀支持,而非製造業的生產和農業之改進。公債使西班牙貴族階級一直認為勞動工作是可恥的,而這時其他西歐國家正逐漸摒棄這種偏見。在低地國家、法國、英格蘭及其他歐洲地區,金銀之流通促成經濟及社會變革,在西班牙卻不然。薩拉曼卡學派和規劃者(Arbitrista)對通貨膨脹問題提出建議,但他們未能左右哈布斯堡政府的政策。

⑼ 為什麼亞洲只有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16世紀時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領土遼闊,橫跨了整個中美洲,大部分南美洲,一部分非洲和亞洲的菲律賓。西班牙全盛時期的軍隊勢力強大,就連南美洲那麼大的帝國都能被殲滅,所以亞洲的大部分土地西班牙也可以佔領。然而,西班牙只得到了菲律賓這杯羹,似乎是奇怪的現象。要知道為什麼西班牙只佔領了菲律賓,就要知道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經過。

地理大發現主要的推動力有中東穆斯林帝國的貿易壟斷和歐洲義大利的商人貿易壟斷。由於穆斯林帝國在歐洲人發現亞洲前就已經和東南亞諸國和中國進行貿易,所以很多來自東方的奢侈品,如茶,絲,香料,中國瓷器等都要通過阿拉伯人才能在歐洲上市。而阿拉伯人往往都把這些貨品賣給義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威尼斯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繁忙,最大的國際港口)。而威尼斯的義大利人就把從阿拉伯人手中得到的東方奢侈品轉賣給歐洲其他國家。這樣的貿易方式使歐洲人買到的奢侈品高出原價幾百倍。

此外,文藝復興也促使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推動人文主義,注重思考和實踐。文藝復興也修復了歐洲中古時代封建制度的衰弱經濟。歐洲經濟復甦推動了貨品市場擴大,也就因此,來自東方的奢侈品需求量也大增。然而,專賣多次的昂貴東方物品使歐洲人吃不消,所以他們覺得要以最便宜的價格得到東方的奢侈品就是直接和東方進行貿易。

馬可波羅東游雖然促進了歐洲和中國的關系,也開發了新陸路貿易航線,可是中途關卡重重,政治不穩定和路線不安全都使到陸路貿易活動受到嚴重打擊。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封鎖威尼斯港口使歐洲人覺得迫切需要開通一道通往東方的海上路線。

在這樣的背景摧使下,歐洲人積極的進行探險活動。由於當時歐洲科技進步,造船術,地圖學和航海術都比中古時期進步許多,所以歐洲人要進行探險活動不會很困難。

首先進行探險活動的歐洲國家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哥倫布,達伽瑪,迪亞士等探險家陸續發現了加勒比群島,好望角和通往印度的航線後,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賣命地擴大帝國版圖。他們如此行就是希望能夠發現並控制出產香料的「香料群島」。葡西的探險活動在巴西遇到挫折,為了調和紛爭,著名的《托爾的西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就簽訂了。這項條約規定巴西以西的地區為西班牙勢力范圍,西班牙可以隨意征服;巴西以東地區就是葡萄牙的領土。也就因此,大部分的南美洲,就是巴西除外,成了西班牙帝國的版圖。

南美洲蓄藏豐富的資源,致富了西班牙人。然而,他們所嚮往的「香料群島」卻不是做落在南美洲。南美洲也不出產香料。西班牙為了控制這個群島,就在次積極進行探險。

就在那時候,葡萄牙就已經佔領了非洲一部分地區,印度的果亞,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印尼的一些群島,中國澳門;葡萄牙人也抵達了台灣和日本。

1521年,西班牙探險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批准和贊助下進行環球航海活動。就在越過太平洋後,麥哲倫在印尼的摩鹿加群島遇到了葡萄牙人。而摩鹿加群島就是所謂的香料群島。就這樣,兩國開始進行談判,結果就在1523年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修訂勢力范圍,將摩鹿加群島以東地區歸為西班牙勢力范圍,以東為葡萄牙地區。西班牙同意撤離摩鹿加群島,葡萄牙同意給西班牙35萬金葡萄牙幣做賠償。至於位於位於摩鹿加群島以西的菲律賓群島則繼續成為西班牙領土。

所以,亞洲只有菲律賓是西班牙殖民地。由於17世紀開始歐洲其他國家,如荷蘭,英國,法國等都開始進行探險活動,而領土小的葡萄牙不低檔不過荷蘭的勢力,就將印尼,馬六甲和台灣等地讓給荷蘭。後來也就來了英國人和法國人,東南亞也被他們瓜分了。

葡萄牙的勢力范圍雖然包括整個非洲和亞洲,可是由於本土國家小,資源貧乏,人力資源不足,導致他們不能像西班牙那樣佔領遼闊的領土。所以,亞洲國家並沒有給西班牙殖民並非和明朝有關。其實,澳門就是在明朝時期被割讓給澳門的。而當時的馬六甲也是明朝的屬國,可是最終也被葡萄牙人佔領了。法國也佔領了印度支那這個龐大的中國屬國。

其實中國就在明朝末期,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時就沒落了。當時許多的反叛,革命和滿人入關使中國不堪一擊。雖然清朝中期乾隆等皇帝的統治復甦了中國的經濟,然而從軍勢和科技來說,還是比不上歐洲人。所以,中國其實不是在歐洲人瓜分中國時衰弱的,而是早在明朝末期就開始沒落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4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89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3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2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18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6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