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帝國之前是什麼帝國

西班牙帝國之前是什麼帝國

發布時間: 2022-08-23 12:58:20

『壹』 誰能詳細說說西班牙帝國發展史

西班牙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外族侵略史。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西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西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一、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顏色鮮艷、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將葡萄和橄欖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里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斗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欖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採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於爭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西班牙民族比較單一,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若干少數民族構成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是卡斯蒂利亞人,講西班牙語,約占人口的73%。少數民族主要有加泰羅尼亞人,約占人口15%,主要居住在巴塞羅那及周圍地區;加利西亞人約占人口近7%,主要居住在西部大西洋沿岸;巴斯克人約佔5%,生活在北邊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

此外,也有稱為巴倫西亞人和安達盧西亞人的,因早與其他民族同化,已不算單獨民族。即使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加泰羅尼亞人、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亞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卡斯蒂利亞人也無大的區別,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在西班牙境內,還生活著約1萬名吉卜賽人。西班牙政府以前不願承認他們為境內合法的少數民族。近十幾年,政府與周圍鄰國一樣,也專門撥出巨款為他們建造房屋,使其安居樂業。

加泰羅尼亞大區有六萬人口,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和四個省份:巴塞羅納省,萊達省,葛羅納省,以及塔拉國納省。自治政府。完全獨立的語言: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對它的獨立自治的自豪感。
大區呈三角狀,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大區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資源。從地中海海岸到內陸山脈和比利牛斯山,無論是景色還是植物都表現出無盡的多變性。還要加上地理地貌上的驚人的多樣化,從蒙塞拉高原到噶羅查的火山區。
運動愛好者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福音:出色的運動地,帆船,滑雪,高爾夫,冒險運動項目以及徒步漫遊都有著高品質的設施。
藝術愛好者也並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加泰羅尼亞有著極為多變的建築風格和藝術運動大幅度選擇面:羅曼式,哥特式以及巴洛克式,浪漫派以及離我們更近些的現代派的火暴。它產生了擁有廣大民眾擁戴的著名(或不太著名的)的藝術家:古蒂,達里,米羅,保·卡薩爾斯。。。。。。
加泰羅尼亞也是一方有著驚人豐富的歷史的水土,從新石器時代起這里就開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臘人,後來是維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後是穆斯林,都佔領過這塊土地。公元800年摩爾人在波提耶的失敗標志著法蘭克人對加泰羅尼亞的再征戰的開始。十世紀末,巴塞羅納公爵布萊爾二世王從加泰羅尼亞公國得到了獨立。1200年到1550年間,這里有過政治,商務和經濟的極大擴張。傑穆王於1229年佔領了馬爵克,1245年佔領了瓦倫西亞。
基督教王之間的姻聯標志著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盡管兩個王國各自保持著自己文化和語言上的獨特性。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王國之間很快出現了首次紛爭。1640年民眾起而反抗中央政權,即"收割者戰爭"。西班牙王權繼承戰期間,加泰羅尼亞支持奧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敗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頒布法令,取消獨立政府機構,禁止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關閉大學。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於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吸收加泰羅尼亞語。
到1932年才恢復了自治政府,加泰羅尼亞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獨立。內戰期間(1936 - 39年)佛朗哥派的勝利使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而復失,加泰羅尼亞語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復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權(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權)。
如今的加泰羅尼亞人向新生鮮事物和現代敞開了大門,同時又忠實於它的傳統,它的民歌,因而顯得特別活躍。它必須為爭取它的獨立身份得到承認而戰,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結局是有說服力的:1990年,加泰羅尼亞語被承認是一種歐洲語言,並成為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使用的官方語言的一種。

『貳』 西班牙以前是日不落帝國,但是現在的領土卻這么點呢

日不落帝國名號可以說是西班牙的,在英國沒有殖民地以前,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橫掃大西洋和地中海,但是在格瑞福蘭海戰中英國艦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此英國成為海上帝國,也就是日不落帝國

古代地名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航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統治政權,毀滅了當地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打敗了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即開始稱霸歐洲。從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菲利普二世時期,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國家所取代,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日不落
來自網路

『叄』 西班牙歷史的帝國時代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陣(tercios)在歐洲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盡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盡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並(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斗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並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占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范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並。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肆』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帝國

世界歷史上帝國非常之多,僅我華夏就有秦、漢、隋、唐、元、明、清等多個,更別說全世界了,老柳勉強排幾個給大家看看,以下排名不分先後,只是舉幾個例子哈。

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正在掙扎不休,而北方的馬其頓已經崛起,年輕帝王亞歷山大,滅亡希臘諸國,繼而向東滅亡波斯帝國,向南佔領埃及,並繼續向東推進到阿富汗,建立起版圖空前遼闊的亞歷山大帝國,而亞歷山大則成為重要名詞,不僅成為埃及第一大港口的名字,還成為很多歐洲帝王的名字,而希臘文化也隨著亞歷山大的遠征傳播東方。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是在當時的歐洲,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有持續1500年的歷史,羅馬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在公元115年的時候,(大概是我們漢朝的時候),在“圖拉真“時期,當時的羅馬帝國空前繁華,兵力眾多,國土面積達到了500萬平方公里,可要知道現在的歐洲總面積也不過1000萬平方千米,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就佔了一半,

『伍』 世界上有過幾個帝國,還有其先後順序!

首先.公元前550年興起的波斯帝國.. 為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在不斷的西征中.被希臘城邦打敗.
同時期的國家很少.希臘為城邦制.我國為古代的東周時期.
公元前333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徹底打敗,前330年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此時興起的是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第二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死.他的帝國迅速分裂..而亡. 此時的中國是戰國亂世時期.
此時.羅馬共和國開始發展.先後擊敗了當時強大的迦太基王國和馬其頓-希臘聯盟.軍事上的勝利.奴隸制度的發展讓共和政體瓦解.逐漸發展成羅馬帝國. 這是第三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此時的古國也沒有多少..中國為秦-西漢時期.西漢人稱羅馬人為大秦.羅馬帝國後期.蠻族大量入侵.西漢人擊敗匈奴人.迫使匈奴人西遷.來到了歐洲.匈奴王阿提拉.率軍橫掃西羅馬帝國.阿提拉死後.西羅馬帝國為了加強軍事實力.大量招募蠻族傭兵.逐漸.西羅馬帝國的權力被蠻族傭兵領袖掌控. 公元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只有6歲的西羅馬皇帝羅慕洛。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仍在繼續.此時我國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抵擋住蠻族入侵後開始征服原羅馬帝國的地區.於公元6世紀末恢復了大量羅馬的統治.成為第四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後稱之為拜占庭帝國.我國當時為隋唐時期.中國的鼎盛時期.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在拜占庭帝國的中期.就開始衰弱 . 阿拉伯帝國開始興盛.八世紀初的712年兵取西班牙被認為其鼎盛時期的開端,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為第五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1258年.蒙古帝國西征.阿拉伯帝國滅亡. 蒙古帝國的西征.讓蒙古帝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橫跨亞歐兩洲.此時東西方文明開始碰撞.中國的火葯等發明傳入歐洲.後來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大汗國.繼蒙古帝國之後興起的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了.前面介紹了.1453年他們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成為第六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帝國在17世紀開始不斷衰落.一戰中的戰敗更加劇了矛盾.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領導的革命中.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1526年.印度的莫卧兒帝國開始發展.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1721年彼得大帝與瑞典進行的北方戰爭勝利後,使俄羅斯參政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國成為正式意義上帝國。後領土不斷擴張成為世界性大帝國,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共記304年。

美洲歷史..

有個著名的印加帝國.十三世紀末期,蓋丘人開始取得權利和聲望,最後打敗了昌蓋人建立了塔萬廷蘇約帝國。塔萬廷蘇約帝國從傳說中的締造者曼可喀巴科到最後一任帝王、即於1553年死於西班牙人之手的阿塔華爾帕。

大航海時代.發展出了幾個強國.
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殖民帝國和僅次於他的葡萄牙殖民帝國.當然這些國家都沒有滅亡.只是漸趨衰落.代替西班牙葡萄牙而起的是尼德蘭聯邦(荷蘭海上帝國).取得了將半個世紀的海權.再代之而起的是英國和法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為拿破崙所創建.其領土鼎盛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於滑鐵盧會戰敗於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之手。6月22日,拿破崙第二次退位。第一帝國滅亡.

英國限制好法國後.逐漸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帝國.大英帝國, 幾乎把日不落帝國當成了自己的專有名詞. 再後來的強大的帝國為 德意志第三帝國.希特勒所創建. 1945年盟軍攻入柏林.第三帝國滅亡.

還有許多的帝國.但是他們並不是非常強大.或並沒有凌駕於其他國之上. 但也具有一定的實力.

比如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地利帝國. 奧匈帝國. 查理曼帝國等等.

『陸』 歐洲歷史上的帝國順序是什麼

1、古羅馬

自公元前510年羅馬共和國建立伊始,到打敗迦太基,再到後來前三巨頭和後三巨頭打下環地中海的大面積領土,再到屋大維創立羅馬帝國,再到東西羅馬分裂,匈奴人入侵,再到日耳曼人掀翻了羅馬人的統治,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

古羅馬對於世界的影響甚至一直流傳至今,這個從台伯河岸七個山丘開始走出來的文明,最終成為了歐洲文明的象徵。羅馬最強盛的時期是在羅馬帝國的前期,地中海是其內海,疆域北至英格蘭中部,西至葡萄牙,南至埃及南部,東至幼發拉底河流域。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古帝國之一。

『柒』 古代各個洲以前的帝國國家

古代地中海、歐亞文明
馬其頓帝國(大亞歷山大帝國)(Empire of Alexander the Great)
埃及帝國(Egyptian Empire)
塞琉西帝國(Seleucid,統治亞洲)
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
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古代美洲文明
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在墨西哥)
印加帝國(Incan Empire,在秘魯)
瑪雅帝國(Maya Empire,在墨西哥南部)
中世紀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395年-1453年)
尼西亞帝國(Empire of Nicaea) (1204年-1261年)
特拉比松帝國(Empire of Trebizond)
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Latin Empire of Constantinople)
西羅馬帝國(IMPERIVM·ROMANVM·PARS·OCCIDENTALIS)
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843年-1806年)
哈布斯堡帝國(Habsburg Empire) (1282年-1867年)
阿拉伯帝國,中亞
莫卧兒帝國,南亞
馬里帝國,非洲
查理曼帝國
東法蘭克帝國
中法蘭克帝國
西法蘭克帝國
帖木兒帝國,亞洲
貴霜帝國,中亞
赫梯帝國,亞洲
西班牙帝國
孔雀帝國,南亞
帕提亞帝國
桑海帝國,非洲
葡萄牙帝國
笈多帝國,南亞
可薩帝國,西伯利亞
托勒密帝國,北非
戒日帝國,南亞
第一保加利亞帝國
塞爾柱突厥帝國,中亞
烏爾帝國,中亞
阿提拉帝國
隆達帝國,非洲
米底帝國,中亞
圖依湯加帝國,大洋洲
迦納帝國,非洲
近代、現代
大韓帝國,東亞
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 (1871年-1918年)
德意志第三帝國
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大英帝國
日本帝國
安南帝國,東南亞
奧地利帝國
奧匈帝國
俄羅斯帝國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4世紀到20世紀)
杜蘭尼帝國Durrani Empire (1747年-1823年)
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臨時存在在(1977年-1979年)的中非共和國期間。
巴西帝國-1822年巴西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推翻帝制,建立聯邦共和國。


西漢
東漢
曹魏
蜀漢
東吳
西晉
東晉
劉宋
南齊
南梁

前秦
後秦
西燕
漢趙
成漢
前燕
冉魏
後燕
後涼
南燕
桓楚
胡夏
吐蕃
匈奴
突厥(後來分東西兩帝國,還有後突厥)
回紇
北魏
西魏
東魏
北齊
北周


武周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西遼
北宋
南宋
蒙古(最大的帝國之一)

北元

南明


其他就不知道了。

『捌』 歷史上有多少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時間分別是什

歷史上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總共有11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公元前553年—公元前330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歷史政權,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被米底王國統治。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滅掉米底王國。

居魯士二世和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先後攻滅米底王國、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王國,擴大了波斯帝國疆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佔色雷斯,波斯帝國疆域橫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三大洲。

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改革,波斯帝國達到鼎盛。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爾塔薛西斯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為征服希臘城邦,發動了波希戰爭,最終失敗,消耗了波斯帝國綜合國力,波斯帝國從此衰落。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征,進攻波斯帝國。衰敗的波斯帝國一潰千里,丟失大片領土。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二、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指約前800年-前146年間,小亞細亞及希臘地區的國家,尤指從前333年伊蘇斯戰役之後,由安提柯·貢納克建立的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馬其頓及希臘地區。

前168年,古代馬其頓本土亡於羅馬,至前146年,羅馬佔領希臘全境,標志著馬其頓王國的徹底瓦解和希臘化時代的結束。

三、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四、拜占庭帝國

拜占廷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譯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1]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一稱呼。

五、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阿拉伯語: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英文:Ottoman Empire;1299-1922年),為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

領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蘇丹與葉門。

七、葡萄牙殖民帝國

葡萄牙帝國(葡萄牙語:Império Português),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全盛時期面積達1040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建立最早、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八、西班牙殖民帝國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

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它主宰歐洲戰場。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斗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沖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

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亞平寧半島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其歐陸帝國的歷史。

九、荷蘭殖民帝國

1581年,中國已經進入明朝後期,荷蘭人剛剛在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中草草成立了一個國家,這個當時比北京市大不了多少的國家和強大的西班牙打了80年,打成了17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建國還不到100年,荷蘭的對外貿易額佔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蘭的商船橫行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包括從17世紀到20世紀,荷蘭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繼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之後,特別是從西班牙獨立出來之後,荷蘭憑借著航海技術和對外貿易,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海上,開始建立其殖民帝國。

從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下半葉,隨著荷蘭海軍力量的迅速崛起,荷蘭建立起全球貿易市場,並伴隨著文化輸出。這段時間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

但是在對英戰爭和對法戰爭失敗之後,荷蘭海外殖民地開始萎縮,主要剩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等殖民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荷蘭允許其殖民地獨立。當代,在荷蘭王國旗下,還有阿魯巴和荷屬安的列斯。

十、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為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殖民帝國。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在1919至1939年這個巔峰時期,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里。若將法國本土也計算在內,則達到1289.8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8.6%。

殖民地獨立運動後,只保留了分布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一百多個島嶼及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總面積只有12.315萬平方公里,僅剩1939年所擁有殖民地的1%。

十一、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志著英國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玖』 曾經的八大帝國都是哪些如今還存在嗎

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的帝國,他們各自在當時可以說都是雄霸一方,在世界上的各個不同的角落成就了自己的霸業,也正是因此,它們才被人們稱作是帝國。其中有八大帝國憑借著領土面積與人口數量,被後人稱之為“八大帝國”。

這八大帝國有著類似的道路。都是通過對外擴張,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王朝,而後由於時代的變革、新思想的影響,逐漸走向了衰敗之路。這八大帝國分別是“英吉利帝國”“法蘭西帝國”“蒙古帝國”“俄羅斯帝國”“清王朝”“唐王朝”“西班牙帝國”“倭馬亞帝國”,這八大帝國有的是憑借著領土面積,有的是憑借著人口數量,有的是憑借著軍事實力,每個帝國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而被後人熟知。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19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