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哪個藝術家與西班牙藝術家米羅屬於同一流派

哪個藝術家與西班牙藝術家米羅屬於同一流派

發布時間: 2022-08-22 21:30:32

❶ 與西班牙藝術家米羅屬於同一流派的藝術家有哪些

達利,畢加索,塞尚

❷ 油畫分為幾個派系和幾種風格,詳細點

派系:古典主義、後印象主義、巴洛克

1、古典主義:

精華:典雅、庄嚴、理性、嚴謹甚至完美。 弱點:色彩單調,在畫室內閉門造車,輕視情感、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打壓印象主義。

古典主義是從17世紀至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的一種文化思潮和美術傾向,它發端於對古希臘、羅馬古典作品藝術風格的懷舊與模仿之風。

2、後印象主義:

精華:尊重印象派的光色成就,施展個人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弱點:一些形式主義過於主觀。

後印象派並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派別,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後的一些藝術家固然曾經做過印象派的通路人,卻走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3、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藝術風格。

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而在義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在法語中,「Baroque」成為形容詞,有「俗麗凌亂」之意。

二、風格

油畫風格基本為傳統和現代兩種。

傳統油畫: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

現代油畫:後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象徵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

(2)哪個藝術家與西班牙藝術家米羅屬於同一流派擴展閱讀:

油畫的起源: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

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❸ 20世紀所有藝術流派解釋及代表人物作品

20 世紀所有藝術流派解釋

1 、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名詞源於希臘文 Symbolon, 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 主客雙方各執其一, 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 以示友愛」的信物。

幾經演變, 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 即引中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 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

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 它涉及事物的實質, 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 1 9 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 是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的反映。

他們不敢正視現實, 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 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 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 抒發自己的願望, 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

1 886 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 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 波特萊爾, 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

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 個性, 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 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 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象徵主義是 1 9 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 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 並對 20 世紀美學的發展, 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該運動主要在法國, 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 如德國, 比利時等。

2、 前後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分為前象徵主義, 和後象徵主義。

前象徵主義∶

1 9世紀後半葉產生於法國的詩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 波德萊爾、 魏爾倫、 蘭波和馬拉美。 波德萊爾的十四行詩《應和》 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徵主義「應和」論。

後象徵主義: 出現於一次大戰後的世界性文學潮流, 20 年代達到高潮, 40年代接近尾, 其創作手法延續到後來的各種寫作中。 它的主要特點是∶ 創造病態的「美」, 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 運用象徵暗示, 在幻覺中構築意象.

3、野獸派(Fauvism)

是 20 世紀最早出現的新藝術象徵主義的畫派。 特點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常給人不合常理的感覺。

1 905 年一群以亨利·馬蒂斯為首的年輕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自己的形象簡單, 色彩鮮艷大膽的作品, 震驚了畫壇, 人們驚呼「這簡直是野獸! 」從此畫壇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野獸派。

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野獸派的先驅, 他鼓勵他的學生們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畫法, 要根據自己的想像力去作畫, 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獸派的領袖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羅的學生, 他們吸收非洲、 波利尼西亞和中、 南美洲的原始藝術表現手段, 以橫掃千軍的筆力和大膽的構圖模式, 將朱紅、 翠綠、 天藍和嫩黃等驚人的不和諧顏色糅合起來, 使色彩達到一種新的烈度。

野獸派將梵高和高更的畫法更推向極端, 用生硬的線條和大膽的色彩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 顏色變成畫面的主題, 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關系。

野獸派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畫家組織派別, 只是一批有同樣試驗的年輕畫家,但野獸派的壽命不長, 其他畫家有許多放棄了這種畫法, 但亨利·馬蒂斯一直堅持, 他活了 85 歲, 將野獸派的畫法延續了下來。

他偏愛用二維平塗的方法作畫,但由於微妙地運用色彩高光, 不管怎樣平塗, 還是表現出三維的效果來。

他的畫受到塞尚很大的影響, 對於他來說, 主題物體是次要的, 線條、 色彩和形狀都游離到主題之外, 這種過度簡化的形式使他將他的感受可以表達為一個寧靜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4、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 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 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 反對藝術的目的性。

它是 20 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 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 在社會動盪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

在北歐各國的傳統藝術中早就存在著表現主義的因素: 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蠻族藝術、 中世紀的哥特藝術、 文藝復興中的鮑茨、 勃魯蓋爾等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變形誇張的形象、 荒誕的畫面藝術效果, 這些都表露出強烈的表現主義傾向。

1 9 世紀末, 出現了象徵主義的影響和現代風格混在一起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運動, 先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凡·高、 法國人勞特累克、 奧地利人克里姆特、 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 他們通過一些情愛的和悲劇性的題材表現出自己的主觀主義。

20 世紀表現主義的主要基地是德國, 這決定於德國的社會現實, 同時受到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的神秘主義的影響。

5、未來派

未來派, 是由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奈締(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為一個運動而提出和組織的。 他在 1 909 年整個一年中, 向全世界發表了一個宣言, 這個宣言以浮誇的文辭宣告過去藝術(過去派) 的終點和未來藝術(未來派) 的誕生。

他聚集了一群詩人和畫家在他周圍, 其中重要人物有烏姆伯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 882-1 91 6)、 卡洛·卡臘(Carlo Cara,1 881 年生) 和吉諾·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 883 年生) 。

波丘尼寫了一篇「未來派畫家的宣言」, 於 1 91 0 年 2 月 1 1 日發表, 並於 3 月 3 日向都靈的查雷拉戲院的廣大觀眾公開宣布。 同年 4 月 1 1 日發表未來派「繪畫技巧宣言」。 隨後又接二連三的出現一些論證和宣言。

1 91 2 年, 這個集團於巴黎舉辦了他們的作品展覽會(隨後移至倫敦和柏林展出) , 1 91 4 年, 波丘尼出版了一本書, 將他們的觀點做最後一次說明——形式上和事實上都是最後一次, 因為同年爆發的世界大戰, 使這個集團解散了。

波丘尼, 這個運動的推動者, 在 1 91 6 年逐漸恢復傷勢時卻意外的被殺害了。 因此這個集團沒有再組織起來。

塞弗里尼有一段時期轉向了立體派, 卡臘受到了契里科(Chirico) 的形而上學的繪畫的影響, 巴拉終於又回到了學院派的現實主義, 魯索洛本來就是未來派音樂的作曲家 (以「騷撈主義」(Bruitism) 的音樂見稱) , 顯然對繪畫沒有興趣。

代表人物有: 巴拉(Giacomo Balla,1 871 -1 958)、 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1 882-1 91 6)、 塞佛里尼(Gino Severini,1 883-1 966)等。

6、新造型主義

報紙上一格一格的版面,紐約一棟一棟的方形超高大樓,影響這一切風格的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新造型主義出現在超現實主義及達達派之後的 1 920 年的荷蘭。

當時的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提倡一個進一步的抽象主義,後來就稱為"新造型主義",新造型主義是沿續達達派的抽象藝術。新造型主義的畫家放棄一切有形象的造型,企圖以水平線與垂直線及單純色調的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配置來構成畫面。

新造型主義的繪畫看起來呆板,,其實那些大大小小的方格及不同顏色長短不同的線條所產生的和諧和韻律,是極具音樂性的。

新造型主義的主要畫家有: 新造型主義的掌門人 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

7、超現實主義畫派

1 924 年產生於法國。 由法國作家 Andre Breton (布列頓)發起。 在巴黎先後發表兩次《超現實主義宣言》 , 形成了超現實主義畫派。認為「下意識的領域」, 如夢境、 幻覺、 本能等是創作的源泉, 主張從潛意識的思想實際中求得「超現實」。

作品主要描寫潛意識領域的矛盾現象, 把生與死、 過去與未來、 真實與幻覺統一起來, 具有恐怖、 離奇、 怪誕的特點。 代表人物有米羅·恩斯特等。

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意義和表現手法

超現實主義繪畫「反常合道」的特點 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 畫家們開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 以找到新的創作自由。 雖然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情景奇異怪誕, 與現實格格不入, 體現了「反常」的特徵,給人以靈驗、 虛無的感覺。

超現實主義繪畫顯示出不同於以往的最能體現繪畫本質的語言特徵和藝術技巧。

這種創作方法是對以往以理性、 現實為特徵的現實主義繪畫的反動, 目的在於對真實的深層次探索和表現。

超現實主義繪畫多半依靠具象表現形式與抽象畫面情景的巧妙嵌合, 即有意將抽象意境與具象實體搭配, 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 從而給讀者提供了追尋藝術家個體感受的信息。

這與中國古人強調「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的境界吻合, 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藝術效果就在於抽象與具象的適當調配, 在這兩者之間取得恰到妙處的平衡。 在「虛」與「實」的處理中, 「虛」的部分更是藝術家想像力飛翔馳騁之處, 即是繪畫的超現實性。

超現實主義繪畫代表畫家及作品

西班牙畫家達利(1 904—1 989) , 是 20 世紀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 他利用反向思維, 自由拼合想像的畫面, 通過對以往經驗的倒置和回放, 構建出一個意象新奇、 陌生化的超現實主義場景。

其代表作《記憶的永恆》 創作於 1 931 年, 典型地體現了他早期的超現實主義畫風。 畫面展現的是一片空曠的海灘, 海灘上躺著一隻似馬非馬的怪物, 它的前部又像是一個只有眼睫毛、 鼻子和舌頭荒誕地組合在一起的人頭殘部。

怪物的一旁有一個平台, 平台上長著一棵枯死的樹; 最令人驚奇的是出現在這幅畫中的幾只鍾表都變成了柔軟的有延展性的物體, 或掛在樹枝上, 或搭在平台上, 或披在怪物的背上。

好像這些用金屬、 玻璃等堅硬物質製成的鍾表在太久的時間中已經疲憊不堪了, 於是都松垮下來。

那種對時間瘋狂流逝的獨特表現手法, 暗示了個人情感在物質世界擠壓之下迸發出的無法迴避的力量。

《記憶的永恆》 是 20 世紀具有典型意義的視覺形象之一。 達利承認自己在《記憶的永恆》 這幅畫中表現了一種「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 是自己不加選擇的。 他盡可能精確地記下自己的潛意識, 以及自己夢中每一個意念的結果。

20世紀現代藝術流派

20世紀上半葉主要現代藝術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達達派、抽象派)

野獸派代表人物:

馬蒂斯代表作:舞蹈,紅色和諧,帶帽女人

立體派代表人物:

畢卡索代表作:亞維農姑娘,格爾尼卡

未來派代表人物:

巴拉,義大利的畫家。代表作:水星在太陽前

面經過,被拴住狗的動態,在陽台奔跑的女孩

表現派代表人物:

蒙克代表作:生命之舞,聖母瑪利亞,吶喊

達達派代表人物:

杜尚,代表作:下樓梯的裸女,泉,L.H.O.O.Q

抽象派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代表作: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

蒙德里安,代表作油畫第一號,百老匯爵士樂,灰色的樹

波普藝術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爾,代表作:瑪麗蓮.夢露,尋找失落的鞋

歐普藝術代表人物:

瓦薩雷里、凱利、雷黎、斯特拉等。

偶發藝術代表:

戴恩、爾登伯格、勞森伯格、利希滕斯坦、R奧

格魯姆斯、惠特曼、喬治

行為藝術代表:

科拉因、約瑟夫·波伊爾

觀念藝術代表:

杜尚、羅伯特.勞申伯格

大地藝術代表:

克里斯托、沃爾特.德瑪利亞,米歇爾.海澤、丹尼斯.奧本海姆、羅伯特·史密遜和理查德·朗

超級寫實藝術代表:

萊斯利、克洛斯(繪畫)、安德烈、漢森(雕塑)

❹ 關於油畫派別的問題

你說的幾個派別時間都是在19世紀,他們是繪畫走向現代的轉折點。
簡述西方油畫派別(轉)

印象派

油畫出現於歐洲幾百年以來,一直推崇的是學院派的畫風,他們總是只在畫室裡面作畫,講究的是老套的構圖形式,作品總是缺少變化的的陰暗色調,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種和大自然隔絕的做法終於受到了新一派畫家的唾棄,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的法國畫家提倡走出畫室,奔向大自然的懷抱。由於他們的作品追求的是光線和色彩的變化,色調明亮燦爛,造型鬆散,不求嚴謹的筆法,所以被稱之為「印象派」。印象派的代表畫家較多,有莫奈(1840—1926年)、馬奈(1832—1883年)、畢沙羅(1830—1903年)、雷諾阿(1841—1919年)、德加(1834—1917年)、修拉(1859—1891年)等人。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又名《日出·印象》)成為宣告印象派誕生的標志。畫面中,一輪冉冉上升的朝陽噴薄而出,水天共一色,都被暖色的雲霞和淡淡的晨霧浸染得輕盈和神秘,近處的水倒映出似乎透明的橙黃、淡紫、淡藍象是神奇的魔術師在編織光與影的色彩篇章。近處的兩、三葉輕舟,遠處的吊車、林立的煙囪、廠房依稀可見。長短不一、富有活力的筆觸生動活潑地描繪了海邊小城阿爾及爾港口富有朦朧詩意的早晨。
由於對官方沙龍的抗議,印象派畫家從1863年起舉行了落選畫展,共舉行了八次,這八次畫展使得人們對新藝術、新畫風的驚訝、嘲諷逐漸走向對真正藝術的接受、欣賞和喜愛。莫奈的《魯昂大教堂》、《柳樹下的女人》、馬奈的《阿善特拉的橋》、畢沙羅的《休息的農婦》、德加的《芭蕾舞女》等等畫作都是其中的優秀作品。莫奈在晚年眼睛幾乎失明的狀態下,還創作了他的最大的一組油畫《睡蓮》。
印象派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甩掉了學院派沉重的「醬油色調」,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描繪陽光與色彩的永恆魅力。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俄國出現的三位優秀畫家也曾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對印象派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學習、吸取,他們在日後也對中國的美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三位就是現實主義的繪畫大師列賓(1844—1930年)、風景畫家列維坦(1860—1900年)和列賓的學生謝洛夫(1865—1909年)。
伊里亞·列賓有著深厚的繪畫底子和高超的藝術天賦,他的很多作品都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筆下,拉船的纖夫、堅強的革命者、殘暴的沙皇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地再現在觀眾面前。列賓的優秀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拒絕懺悔》以及眾多的寫實肖像。
謝洛夫擅長表現陽光和空氣下的室內景色,作有《少女和桃》、《陽光下的少女》等。
列維坦活了不到40歲,卻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風景油畫,他性格憂郁,創作出來的風景作品卻色調明朗,猶如優美的旋律,畫家的作品飽含了對生命的無限熱愛之情和對祖國廣袤土地的熱情謳歌。《墓地上空》被視為他的力作。

後印象派

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潛心研究,以及不管貧病疾苦仍然追求健康、光明和歡樂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很多畫家,如梵谷、塞尚、高更、畢加索、馬蒂斯等偉大畫家在早期都曾經深受影響。梵谷、塞尚、高更便是在印象派影響下的產生的後印象派的三位先驅。
荷蘭畫家凡·高(1853—1890年)一生坎坷,大部分時間都在窮困潦倒的狀態中度過,但是一切都無法阻擋這位天才畫家對光明和美好的追求和憧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把稻田、向日葵甚至星空都描繪成紅色的,橙黃色的,畫家手中的筆象是急促運動的波浪,總是滿懷激情地描著陽光下燦爛的景緻。凡?高一生都處於一種狂熱的創作沖動之中,所以在他自成一派的作品中,我們會很容易被他充滿激情的、甚至有些痙攣的狂熱所感染。如《向日葵》,瓶中一簇怒放的向日葵,從橙黃到淡黃的,各種豐富的黃色調子,鮮艷燦爛,充分展示了陽光下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村莊》、《有房子和農夫的風景》中紅色的田地、雲朵流溢的天空,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即使是在描繪夜晚景色時,凡·高也情不自禁地將星雲籠上太陽的光環,在《星月之夜》中,流動的星雲斑斕多彩,象一朵朵彩色的夢,哪裡還有黑夜的荒涼和恐懼?梵谷在不過十年左右的繪畫生涯中,共創作了1400幅油畫和素描,這位藝術史上並不多見的用自己的心靈和生命作畫的天才畫家,在37歲的時候,由於精神失控用手槍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有著秘魯血統的高更(1848—1903年)生於巴黎,當過水兵和和交易所金融職員,25歲開始啟蒙學習繪畫,35歲時為了藝術毅然拋棄了所擁有一切。家庭生活的失敗、都市文明生活下掩蓋的虛偽使高更先是遠離法國到了偏遠的大洋州上的塔希提島,後來更是遠涉重洋,去到尚未受到所謂「文明」熏染的熱帶島嶼,去尋找他追求的「原始、純潔、自由」的世外桃園,最後病死在孤島上。高更在塔希島上的創作時期是他一生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他吸取了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畫、壁畫、日本版畫等各種創作元素,創造了「綜合」畫法。高更很重視形式美,在他的後期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對色塊之間的關系和布局已經拋開了早期印象派那瑣碎的筆法表現,顯得純粹得多了的色塊與色塊之間表現出一種接近平面的裝飾美。在高更的作品中,強烈體現出他對土著人原始自由的生活狀態、黝黑健康的皮膚的熱愛,體現出他對工業文明的強烈憎惡。高更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主義色彩,被後人稱之為繪畫史上的「象徵主義之父」。其代表作有《遊魂》、《姊妹倆》未完成的大型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塞尚(1839—1906年)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其作品大多以妻子的肖像或蘋果、麵包等靜物為題材。早期作品受到印象派的影響較大,後期專注於表現物體的質感和體積,擯棄了印象派過於瑣碎的造型筆觸和受自然限制的束縛,更加註重自身主觀意識的表現,並著重解決色彩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其作品有《蘋果盤》《玩撲克牌的人》《馬賽灣》《聖維多克山》等等。在油畫的里程碑上,塞尚是「完成了色彩——結構的革命」的「現代繪畫之父」。

(蘋果盤)

原始主義

(睡眠中的吉普賽女郎)

野獸派

(紅色的和諧)

立體主義

1908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1881—1973年)在巴黎展示的一幅作品《亞威農的少女》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問世之作。在反傳統的意義上,立體派比野獸派可謂向現代美術更進了一步。畢加索一生所受的影響較多,其中塞尚的晚期作品和非洲的雕刻藝術對其形成立體主義的影響最大。塞尚把物體概括成結構和體積給了畢加索將自然物體概括成圓錐、三角、圓球、圓柱的啟示;非洲雕刻使得畢加索找到了反自然特徵的靈感,解決了在單個形象中如何並存幾個不同視點的難題。在作品《亞威農的少女》中,畢加索用不同的透視方位和不同的光源打破傳統的空間表現的法則,用飽滿的構圖將五個女人體擠壓在表不同視點的空間里,給人以種全新的空間感受。油畫《格爾尼卡》表達的是畢加索對1937年德國對西班牙人民犯下的的罪行的憤怒。油畫中大量使用了蘊含痛苦和恐懼意義的淺青、淺灰色調,畫面人物仍採用了立體派的表現手法,將人物悲慘、絕望的各種神態和形象加以誇張變形並進行透疊,人物的質感猶如岩石般凝重。《格爾尼卡》充滿了了一種緊張的張力,簡明的黑白色調渲染了畫面的悲壯情調,強烈地震撼了觀眾。
在畢加索一生中,始終高漲著澎湃的創作熱情,他總是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進行表現,油畫、雕刻、拼貼、陶瓷等手法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又稱為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和新古典時期,其中立體主義時期的成就對現代美術的影響最大。

(格爾尼卡)

抽象主義

(構圖)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產生於一戰時期的反戰情緒。達達主義所提倡的是無政府、無理想的、破壞性的虛無主義,他們嘲笑一切既定的價值標准和所有的傳統觀點,認為當前的所謂文明社會正在作垂死的掙扎。雖然在思想上,達達主義帶有一定的消極性,但是他們看似荒唐的一些作品其實正是對傳統的叛逆、對新觀念的表達以及對新材料的創新使用,這些對現代派美術都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達達主義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生活在紐約的法國藝術家杜尚(1887—1968年),其作品《帶鬍子的蒙娜麗莎》是達達主義向傳統審美觀念的挑戰;現成品作品《泉》是對「完全麻木的狀況」諷刺,畫家的創作目的並不是「建立在能否在其中發現審美本質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這些物品使人們思考的審美的問題上」。
超現實主義的一些思想雖然來源於達達主義,但是超現實主義克服了達達主義的虛無主義,受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超現實主義畫家嘗試著把「夢與現實這兩類表面矛盾的狀態」轉變成為「一種絕對的現實,一種超現實」。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有兩位傑出的西班牙藝術家,一位是才華橫溢的達利,另一位是米羅。
達利(1904—1989年)的傑出作品很多,創作領域主要在油畫和攝影當中,攝影作品集有《達利的鬍子》,油畫作品有《記憶的永恆》、《一個頭充滿雲朵的人》、《〈看海的卡拉〉——在18米外看變成林肯的肖像》等等。深受弗洛伊德學說的達利,其油畫作品充滿了魔幻世界的荒誕意味,猶如在迷幻怪異而又似曾相識的夢境里尋找著某種暗示或象徵。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設計思想有極深遠的影響。
米羅(1893—1983年)先後經歷了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幾次藝術風格的轉變。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加泰隆風景》、《蔚藍的金色》、《哈里昆的狂歡》等等常常出現一些奇異的有機體和有趣的符號,作品中往往洋溢著一種神秘的靈性和兒童般的稚趣。但米羅在1938年所創作的晚年作品《婦女頭像》卻與以前的作品迥然不同,畫中有些邪惡的頭像象阿米巴蟲體一樣讓人感到恐懼與無助,這是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對戰爭的恐慌感。

(記憶的永恆)

抽象主義的產生與當時工業發展較快的社會背景有較大的關系,機械化工業產生的速度、效率等抽象因素使一些藝術家逐漸懷疑現代工業文明,同時受到神秘主義的影響,抽象主義者開始希望用一種純靈性、純精神的新手法去概括和提煉自己的精神世界。康定斯基就曾提出過:「以色彩影響精神」。抽象主義者嘗試著用簡潔單純的線條、色塊作符號藉以表達某種情緒和神秘的宇宙;又用幾何形式分割著畫面構圖,幻想以一種明晰的井然秩序去規范不可知的神秘世界。
俄國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年)早期受過表現主義的影響,從1910年開始他就對抽象主義作了不懈地探索,在繪畫的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都對抽象主義作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被稱為「現代抽象繪畫之父」。他作於1913年的早期作品《即興30號》,似乎是隨興揮灑著抽象的視覺符號,在表達著一種跳躍的、愉悅的、「純視覺音樂」的激情;是而作於12年後的晚期作品《綠與紅》中的幾何形體的組合,則將抽象主義所追求的有序性表達得更加明朗。
將這種有序性的幻想發揮到極致的是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1872—1944年)。在他的著名作品《有紅、藍、黃的構圖》中,非常單純的紅、黃、藍三原色被黑色的線條分割,畫中沒有任何具象的可視對象,透出的是一種高度理智的穩定感,充分表達了抽象主義最終提倡的和諧性、有序性和平衡性。相對康定斯基而言,蒙德里安喜歡的色彩要偏向灰雅一些,他的繪畫作品更具有一種冷峻的理性美,所以蒙德里安被劃分為「冷抽象」,而康定斯基則成了我們常說的「熱抽象」。 1905年,巴黎的一個畫展上,一群年輕畫家展出了令人吃驚的作品,這些作品的色彩濃烈刺目、表現手法粗獷,帶給畫壇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人們把這個年輕的畫派稱之 「野獸派」。(「野獸」,特指色彩鮮明、隨意塗抹。)實際上,野獸派從未形成過任何運動,也還沒來得及形成系統的藝術理論就解體了。野獸派存在的時間很短,大約只有三年左右,但是作為早期的現代藝術流派,其影響是久遠的。它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畫家馬蒂斯(1869—1954年),其代表作有《舞蹈》、《紅色的和諧》。在處理線條和色彩塊面之間的手法上,野獸派追求一種強烈的「蓄意的不調合」的對比效果,在透視上拋棄傳統的透視法則,在造型上追求形象的誇張性,這些力求打破傳統的藝術法則的創作手法給人帶來了隨意而又強烈的視覺效果;又由於受到非洲藝術和東方藝術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雅稚、淳樸的意味。在色彩表現的技法上,野獸派畫家常常採用類似平塗的手法,使得色彩之間不但對比鮮明,而且還具有較強烈的裝飾美。馬蒂斯曾在《畫家札記》中寫道:「總之,我追求的是表現。」野獸派的另外一名畫家德蘭(1880—1954年)也提出「放棄自我,為色彩而色彩」。現代美術的特徵是象徵性、抽象性、表現性,野獸所提出的這些以前從未有人明確提出的畫論都體現了野獸派畫家對主觀意識表現的重視,他們勇於向傳統挑戰的意識也開辟了現代派美術的先河。 原始主義畫派的中堅人物是出生於法國諾曼底半島的亨利·盧梭(1844—1910年)。從中年才開始作畫的海關職員盧梭一生從未受過任何繪畫訓練,他的作品全然不顧西方傳統繪畫中所重視的透視原理,各個畫面元素之間根本沒有「近實遠虛」的關系,人物形象也有些近似木偶;他畫樹葉是一片一片地畫,畫樹桿和草叢是一根一根地畫,畫頭發也是一根一根地畫得很清楚,色彩的使用比較單純,這使得他的畫看上去有點像通過拼貼手法獲得的平面裝飾效果,而且他的畫總是透出一股濃濃的原始氣息。在盧梭到底有沒有離開過巴黎這一點上,美術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從未離開過巴黎,有的則認為他曾在墨西哥的熱帶叢林中服役一年多。不管怎樣,盧梭筆下常常出現的神秘的熱帶叢林和有些古怪的人物形象,根本就沒有精心雕琢的痕跡,他似乎在自然而然地描繪著一個孩子的夢幻世界,描繪著一個未受污染的美麗原始世界。從他的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他作畫時的認真和固執。這位被稱為天才的「雅拙藝術家」,其作品對「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派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加索就曾把自己收藏的盧梭的大量作品和一些非洲雕塑和面具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巴黎當時的著名詩人阿波里奈(1880—1918年)曾寫道,只要一看到盧梭的畫,他就「不得不推開窗子逃避」以逃避盧梭那神秘而荒誕的「自我誘惑」。抽象派的大畫家康定斯基的評價也很高,他認為盧梭開辟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道路。」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❺ 從文藝復興至20世紀的, 藝術流派名稱 代表作家 主要藝術作品 藝術特點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畢加索的和平鴿及油畫《朝鮮的屠殺》、《戰爭》、《和平》等作品的反對
侵略戰爭、歌頌和平的內容,在他的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還涌現了一批新的繪畫流派,如發端於美國、波及全歐的抽象表
現主義、在奧地利形成的幻想現實主義、萌發於英國的波普藝術、產生於法
國的塔希主義、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奧普藝術、人體藝術思潮、地景藝術、
新表現主義等等。總之,現代主義繪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繪畫更是高潮迭起,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現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現實主義繪畫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達達主義內部分化出來的一個藝術流
派,它吸收了達達主義反傳統的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揚棄了達達主義那否定一切的偏頗之處,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下,強調偶然的結合,無意識的發現,夢境的真實再現,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超現實的情境,其手法是寫實、象徵和抽象等,20世紀30年代後,超現實主義在經過一段冷寂的時期後,50年代又在歐洲再度興旺起來。這時的代表人物,在法國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達達主義的鼓吹者,曾作《帶胡須的蒙娜麗莎》,以表示對眾人崇拜的名畫的蔑視而聞名,這時也成了超現實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在義大利有卡臘和基里科。在德國有厄爾萊等人,他們都創作了較好的作品。超現實主義繪畫在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強調優先考慮造型而忽視繪畫內容之風盛行的時候,刻意揭示作品內涵以及復興奇特的異國情調風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超現實主義有兩個支系,一支是絕對超現實主義,以不受意識控制的無意識行動為主,其作品雖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化,但卻接近抽象派的特徵,創作強調偶然機遇或自動行動。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羅,他的繪畫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當生動。他筆下的植物、動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

都充滿一種勃勃生機,似乎比在生活周圍的真實對象更加真實。其它藝術家還有馬宋、馬塔等人。另一個支系是叫做超級現實主義。這派表現的大多是可以認識的場面或物體,注重細致地描繪事物的細部。但從整體而言,卻又脫開物體的自然結構,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繪對象變形,並結合成夢境中的東西,以創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潛意識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比利時的馬格里特、德沃爾等人。達利的作品往往表現兇殘的夢幻或奇特的寧靜氣氛,愛用雙重的或隱藏的形象。馬格里特的繪畫世界,充滿了日常瑣事的各種幻境,善於誇大突如其來的精神感覺,創造幻覺想像。
抽象主義繪畫
抽象主義繪畫在歐洲十分盛行。抽象主義或稱抽象藝術,並不是一個有宣言、綱領的社團,而是一種反對模擬自然形態,主張抽象表現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徵是不描繪具體物象,而通過線條、色彩、塊面、形體、構圖等手段來表現各種情緒,激起觀眾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抽象藝術有兩類:一是將自然的外形加以簡化、變形,形成極為簡單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為基礎的幾何構成。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創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抽象藝術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還有荷蘭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視感情表現的抽象藝術叫抒情抽象或熱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現理念的抽象藝術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主義在歐洲不僅盛行,而且還有發展。1952年,法國美術評論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義」一詞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藝術的新樣式。塔希就是斑污、斑點的意思。而塔希主義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點和色塊所形成的繪畫。法國的阿特蘭、布仁、馬蒂卮、阿勒、迪比費等人,就是塔希主義抽象畫派的畫家。這時抽象藝術的成績突出的藝術家英國的戴維、尼科爾森,霍克尼的《強調安靜的畫》、《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義的作品。60年代後,他轉向寫實風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舉辦了抽象畫展,德國中青年藝術家積極開展了非傳統藝術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後形成的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阻隔的牆壁,使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接軌,其中特別活躍的沃爾斯、哈通、溫特爾等就是較為出色的抽象藝術的畫家。當代歐洲的抽象繪畫,應該特別提到的是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喚起以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演變為符號作為藝術構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國畫不求形似的傳統,使其50年代後期的創作獲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風格。
波普藝術及與之有聯系的其它藝術
波普是英語單詞的縮寫,意指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52年,萌發於英國,後遍及歐美。現代主義藝術避開都市文明的壓力,反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而波普藝術家則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重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漢密爾頓在「這是明天」的展覽會上,陳列了握著「POP」
字母的網球拍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彩?》,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舉辦的《當代青年藝展》,更表現了波普藝術強大的沖擊力。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保羅齊、蒂爾森、霍克尼、史密斯、瓊斯等。法國的波普藝術家代表應推雷塞。波普藝術雖以英、美兩國為主,但旁支迭出,影響極廣。一般認為:偶發藝術和集合藝術就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與生活結

合,因此便對人們周圍的事物以及大眾文化寄予關注。集合藝術就是把機械文明和大家消費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重新組合,並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的藝術。集合藝術家的作品,常常把現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機器的廢舊物等結合起來,製成平面或立體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藝術品。將這些在室內、室外環境中布置出來,產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環境藝術了。將藝術和大自然結合,直接藉助大自然的景觀而不藉助造型藝術的傳統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從中獲得異於平常的審美體驗,便是「大地藝術」了。在歐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曼、謝乍,德國的史維塔斯、爾麥斯特,西班牙的塞爾拉諾、齊吉達,義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們的作品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塑,但許多時候卻很難按傳統的方式劃分類別了。
偶發藝術出現於60年代,它是以表現偶發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機遇為手段,重視人的行為過程,揭示人的本能反應的藝術,是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的繼續和發展。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還藉助物質材料,偶發藝術卻強調活動的機遇性,藝術活動在於即興發揮,往往變成無情節的表演,而藝術家的身體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所以也稱「表演藝術」。如法國的畫家馬修帶上盔甲進行繪畫表演,並給在畫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紀的戰斗」。法國另一位畫家克萊因,他從二樓的窗口爬出,伸展雙臂,平衡身軀,冒著死傷的危險,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體創作的「繪畫」作品。1970年,法國還出現了「零社」的藝術組織,到處演出他們的藝術。
觀念藝術是60年代從偶發藝術及環境藝術中逐漸演化出來的藝術。它排除傳統藝術的造型性,認為真正的藝術品並非藝術家創造的那種物質形態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觀念的組合。因為觀眾從物質形態作品上所獲得的信息量,不會比從概念及事件的意義中獲得的信息多,這樣,觀念藝術家便以圖表、文字說明、錄相以至自己的身體為媒介,以表現觀念的形成、發展及變異過程,使觀眾通過這些而在自己頭腦里形成、完成藝術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芒,荷蘭的布朗,義大利的曼佐尼,英國的阿納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亞德等人。最早的觀念藝術以語言為媒介,後從達達主義藝術家杜桑用小便池製作的《泉》中得到啟發,表現手法便日趨豐富了。如1960年阿爾芒在巴黎辦個人畫展,展品是兩卡車垃圾;布朗展覽的作品是份文字說明,上寫「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舉行我的作品展覽」。
人體藝術是以藝術家本人的身體或別人的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創作的藝
術。它是由波普藝術的分支偶發藝術發展而來的。這種藝術不敘述事件,也不表現藝術家的感情,只是那沒有個性的身軀活動的現場記錄而已。觀眾通過觀看錶演過程,去體會藝術家的作品。1961年,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讓兩個女模特,渾身塗滿油彩,在畫布上互相拖拽滾打以製作繪畫作品,這是歐洲人體藝術的序幕。此後,人體藝術在歐洲便風行起來,而且越到後來就越離奇,引起人們的非議。
波普藝術及與之相聯系的集合藝術、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大地藝術、
表演藝術、觀念藝術、人體藝術都屬後現代主義范疇,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很難界定,因為它們本身便是互相摻雜的,只是由於出現的時間略有不同,或是側重點有點差異,便往往出現不同的名稱。這些藝術,目前還在發展。
新表現主義等藝術

這是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國出現,並在歐、美藝術界引起較大的震動。新表現主義是在過去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場繪畫的色場層次組織、最少數派藝術的直接表現法及波普藝術的形象等,運用繪畫語言傳達強烈感情的藝術。其特點是追求自由表現,自由聯想,表現強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緒。實際上,它是對缺乏個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弱點的反撥,是現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巴澤利茨,他的作品聯想自由,想像奔放,色彩鮮明,甚至塑造人頭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現強烈的內心活動見長,整個畫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爾克運用波普手法,使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伊門多夫的作品,在整體上給人的感受是虛幻的,但在細部又注意寫實。新表現主義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能反映藝術家的個性。
寫實主義繪畫
歐洲有著寫實主義的傳統,19世紀30至70年代,以法國為中心掀起過強大的現實主義繪畫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庫爾貝。20世紀以來,盡管現代派繪畫日漸成為主潮,但現實主義仍綿延不絕,放出自己的異彩。在英國,代表現實主義或社會現實主義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熱衷於抽象主義,60年代後,他也轉向寫實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線作為描繪對象,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人物和道具。法國的富熱隆是社會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遠在1936年起,他便不斷有表現工農、市民生活和斗爭的作品問世,如油畫《1943年的巴黎街頭》,揭露納粹佔領期間的悲慘生活。
50年代,他在諾爾省煤礦居住一段時間,創作了組畫12幅的《礦鄉》,以深沉嚴峻的筆觸,表現出惡劣環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繼承了庫爾貝等寫實主義畫家的傳統手法,也吸收了現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獨特風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觀眾的面前,如《地鐵——工作——睡覺》(1978)等。著名畫家熱萊原是抽象主義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創作了寫實的作品。德國在戰後初期,曾出現過描繪戰爭災難、痛恨法西斯罪惡的現實作品,但很快轉向現代派的繪畫。60年代後,現實主義又掀起了復興的熱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爾、伊門多夫、基費爾等人。格羅斯在戰後的作品中,相當的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揭露專制政權、腐敗道德及戰爭的殘暴、恐怖的內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現實內容也是明顯的。
當代歐洲的現實主義畫家中,成就突出的還有義大利的古圖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間,就發表素描和速寫集,揭露法西斯納粹佔領期間的罪行。1946年與卡西納里、科爾波拉等11位藝術家簽署宣言,共同發起新藝術陣線,表明其堅持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態度。他的作品總是圍繞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取材,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如《佔領西西里荒地》、《討論會》(1960)、《陶里亞蒂的葬禮》等。
西歐的繪畫流派很龐雜,除上述列舉的外,還有抽象表現主義、新達達主義,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說,當代西方有什麼繪畫流派,歐洲便有什麼流派,很難一一介紹。不過,上述所舉的內容,也足以概括歐洲當代繪畫的基本面貌了。
(2)東歐的繪畫
前蘇聯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在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現代

繪畫興起於西歐時,蘇俄出現過構成主義的繪畫。抽象派繪畫的創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國畫家。但是十月革命後,蘇聯批判了形式主義、構成主義等繪畫流派,規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從此,在漫長的歲月里,現實主義繪畫便成為蘇聯繪畫的主流,其它繪畫流派,特別是現代主義繪畫幾乎在蘇聯絕跡了。
在當代,前蘇聯繪畫主要是現實主義的繪畫,以60年代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前後時期的繪畫有不完全相同的特點。
1941年,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聯進入全民性的衛國戰爭時期,藝術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衛祖國的斗爭,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
內容大多是反對戰爭、保衛祖國、歌頌英雄、宣傳團結對敵等,充滿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頑強的戰鬥力。戰後一段時期,這種主題的宣傳畫仍佔有顯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萬諾夫、普羅科夫等。
伊萬諾夫創作了100多幅宣傳畫,普羅科夫的《爭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風靡一時。此外,反映蘇聯人民高昂的革命熱情的油畫,特別是軍事題材的油畫,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謝延科、克里沃諾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歷史畫、風俗畫,以謝羅夫的《農民代表訪問列寧》(1950)、
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節》(1945)、女畫家亞布隆斯卡婭的《糧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後,前蘇聯繪畫仍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在風格、樣式方面出現了新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出現了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和嚴肅風格繪畫。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現普通群眾的生活習俗、精神風貌。代表人物為科爾熱夫、特卡喬夫兄弟等人。嚴肅風格繪畫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經濟的繁榮及民主空氣的淡化,蘇聯畫壇上出現了一種曲意美化,粉飾太平,甚至阿諛諂媚的不良風氣,其作品華麗、浮泛、空洞。這時,「60年代一代人」的畫家涌現畫壇,力矯時弊。因此,他們提倡的嚴格現實主義、嚴格風格都是針對上述不良風氣而發的,具有一種明顯的戰斗性。
70年代,一批藝術家從歐洲文藝復興和俄羅斯民間藝術中汲取經驗,塑造現實和理想結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熱潮。如亞布隆斯卡婭的《傍晚,古老的佛羅倫薩》(1973)、《亞麻》(1977),就帶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這正是她對古典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並從中汲取養料,追求古典式嘗試的結晶。
80年代,前蘇聯社會進一步開放,西方現代派繪畫如潮水般湧入,蘇聯藝術家也大批出國訪問、交流,現代派的藝術便在蘇聯畫壇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長期以來現實主義繪畫一統江山的局面。
前蘇聯繪畫長期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深刻的特點,同時樣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油畫、水粉畫、版畫、鑲嵌畫、政治宣傳畫、肖象畫、風景畫、漫畫、插圖畫等等,各個畫種都有舉世矚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謝延科的油畫很出名,作品有《勝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普羅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畫家,他們的作品《啊,這就是美國》(1949)、《國際新聞》(1968)等,就聞名於世界。傑伊涅卡的鑲嵌畫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宮會議大廳的畫就是他的代表作。薩里揚以熱衷為知識分子作肖象畫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藝術興趣廣泛,他除了以肖象畫擅長外,其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大壁畫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

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別》(1975)等等,蘇聯許多畫家都是插圖畫的高手,如法沃爾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在50年代,
為高爾基的《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及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等所作的
插圖,曾轟動畫壇,被認為是傑作。
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家的當代繪畫也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導,波蘭的科瓦爾斯基的《無產者》(1948)、匈牙利多馬諾夫斯基的《出鋼前》(1954),都是表現工人題材的作品。庫列塞維奇曾創作了大量組畫,如《華沙,1945》、《革命與和平戰士》(1952)。他是波蘭世界知名的版畫家。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馬伊斯托拉,長期深入農村,以農村題材的作品見長,作品有《保加利亞姑娘》(1952)等。保加利亞的版畫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視形式上的變化和探索,具有當代造型風格。羅馬尼亞的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為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後,民族特色日益濃烈。捷克的繪畫,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曾經活躍的現代主義作品便大量減少。藝術家或揭露納粹的罪行,或表現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傾向日趨強烈。70到80年代,新現實主義繪畫風靡起來,代表人物為依洛德克、費夏雷克等等。這些國家也象前蘇聯一樣,在80年代的末期,繪畫藝術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這是我所能給你找到的最好答案了,至於表格形式,我也不太好編排,有點麻煩。不好意思哦!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西方油畫 被認可派別分類 各個派別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這個問題有些寬泛,個人知識有限,以下是從一位雅昌博客的資深人士那裡復制來的,希望是你需要的。

印象派

油畫出現於歐洲幾百年以來,一直推崇的是學院派的畫風,他們總是只在畫室裡面作畫,講究的是老套的構圖形式,作品總是缺少變化的的陰暗色調,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種和大自然隔絕的做法終於受到了新一派畫家的唾棄,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的法國畫家提倡走出畫室,奔向大自然的懷抱。由於他們的作品追求的是光線和色彩的變化,色調明亮燦爛,造型鬆散,不求嚴謹的筆法,所以被稱之為「印象派」。印象派的代表畫家較多,有莫奈(1840—1926年)、馬奈(1832—1883年)、畢沙羅(1830—1903年)、雷諾阿(1841—1919年)、德加(1834—1917年)、修拉(1859—1891年)等人。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又名《日出?印象》)成為宣告印象派誕生的標志。畫面中,一輪冉冉上升的朝陽噴薄而出,水天共一色,都被暖色的雲霞和淡淡的晨霧浸染得輕盈和神秘,近處的水倒映出似乎透明的橙黃、淡紫、淡藍就象是神奇的魔術師在編織光與影的色彩篇章。近處的兩、三葉輕舟,遠處的吊車、林立的煙囪、廠房依稀可見。長短不一、富有活力的筆觸生動活潑地描繪了海邊小城阿爾及爾港口富有朦朧詩意的早晨。

由於對官方沙龍的抗議,印象派畫家從1863年起舉行了落選畫展,共舉行了八次,這八次畫展使得人們對新藝術、新畫風的驚訝、嘲諷逐漸走向對真正藝術的接受、欣賞和喜愛。莫奈的《魯昂大教堂》、《柳樹下的女人》、馬奈的《阿善特拉的橋》、畢沙羅的《休息的農婦》、德加的《芭蕾舞女》等等畫作都是其中的優秀作品。莫奈在晚年眼睛幾乎失明的狀態下,還創作了他的最大的一組油畫《睡蓮》。

印象派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甩掉了學院派沉重的「醬油色調」,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描繪陽光與色彩的永恆魅力。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俄國出現的三位優秀畫家也曾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對印象派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學習、吸取,他們在日後也對中國的美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三位就是現實主義的繪畫大師列賓(1844—1930年)、風景畫家列維坦(1860—1900年)和列賓的學生謝洛夫(1865—1909年)。伊里亞?列賓有著深厚的繪畫底子和高超的藝術天賦,他的很多作品都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筆下,拉船的纖夫、堅強的革命者、殘暴的沙皇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地再現在觀眾面前。列賓的優秀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拒絕懺悔》以及眾多的寫實肖像。

謝洛夫擅長表現陽光和空氣下的室內景色,作有《少女和桃》、《陽光下的少女》等。

列維坦活了不到40歲,卻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風景油畫,他性格憂郁,創作出來的風景作品卻色調明朗,猶如優美的旋律,畫家的作品飽含了對生命的無限熱愛之情和對祖國廣袤土地的熱情謳歌。《墓地上空》被視為他的力作。

印象派在中國不但吸引了劉海粟、吳冠中、孫建平等較老一輩的美術教育家對色彩進行積極的探索,同時也影響了許多年輕的畫家,並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孫為民的《人間七月》等等。

後印象派

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潛心研究,以及不管貧病疾苦仍然追求健康、光明和歡樂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很多畫家,如梵谷、塞尚、高更、畢加索、馬蒂斯等偉大畫家在早期都曾經深受影響。梵谷、塞尚、高更便是在印象派影響下的產生的後印象派的三位先驅。

荷蘭畫家凡·高(1853—1890年)一生坎坷,大部分時間都在窮困潦倒的狀態中度過,但是一切都無法阻擋這位天才畫家對光明和美好的追求和憧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把稻田、向日葵甚至星空都描繪成紅色的,橙黃色的,畫家手中的筆象是急促運動的波浪,總是滿懷激情地描著陽光下燦爛的景緻。凡?高一生都處於一種狂熱的創作沖動之中,所以在他自成一派的作品中,我們會很容易被他充滿激情的、甚至有些痙攣的狂熱所感染。如《向日葵》,瓶中一簇怒放的向日葵,從橙黃到淡黃的,各種豐富的黃色調子,鮮艷燦爛,充分展示了陽光下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村莊》、《有房子和農夫的風景》中紅色的田地、雲朵流溢的天空,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即使是在描繪夜晚景色時,凡·高也情不自禁地將星雲籠上太陽的光環,在《星月之夜》中,流動的星雲斑斕多彩,象一朵朵彩色的夢,哪裡還有黑夜的荒涼和恐懼凡·高在不過十年左右的繪畫生涯中,共創作了1400幅油畫和素描,這位藝術史上並不多見的用自己的心靈和生命作畫的天才畫家,在37歲的時候,由於精神失控用手槍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有著秘魯血統的高更(1848—1903年)生於巴黎,當過水兵和和交易所金融職員,25歲開始啟蒙學習繪畫,35歲時為了藝術毅然拋棄了所擁有一切。家庭生活的失敗、都市文明生活下掩蓋的虛偽使高更先是遠離法國到了偏遠的大洋州上的塔希提島,後來更是遠涉重洋,去到尚未受到所謂「文明」熏染的熱帶島嶼,去尋找他追求的「原始、純潔、自由」的世外桃園,最後病死在孤島上。高更在塔希島上的創作時期是他一生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他吸取了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畫、壁畫、日本版畫等各種創作元素,創造了「綜合」畫法。高更很重視形式美,在他的後期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對色塊之間的關系和布局已經拋開了早期印象派那瑣碎的筆法表現,顯得純粹得多了的色塊與色塊之間表現出一種接近平面的裝飾美。在高更的作品中,強烈體現出他對土著人原始自由的生活狀態、黝黑健康的皮膚的熱愛,體現出他對工業文明的強烈憎惡。高更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主義色彩,被後人稱之為繪畫史上的「象徵主義之父」。其代表作有《遊魂》、《姊妹倆》未完成的大型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塞尚(1839—1906年)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其作品大多以妻子的肖像或蘋果、麵包等靜物為題材。早期作品受到印象派的影響較大,後期專注於表現物體的質感和體積,擯棄了印象派過於瑣碎的造型筆觸和受自然限制的束縛,更加註重自身主觀意識的表現,並著重解決色彩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其作品有《蘋果盤》《玩撲克牌的人》《馬賽灣》《聖維多克山》等等。在油畫的里程碑上,塞尚是「完成了色彩——結構的革命」的「現代繪畫之父」。

原始主義

原始主義畫派的中堅人物是出生於法國諾曼底半島的盧梭(1844—1910年)。從中年才開始作畫的海關職員盧梭一生從未受過任何繪畫訓練,他的作品全然不顧西方傳統繪畫中所重視的透視原理,各個畫面元素之間根本沒有「近實遠虛」的關系,人物形象也有些近似木偶;他畫樹葉是一片一片地畫,畫樹桿和草叢是一根一根地畫,畫頭發也是一根一根地畫得很清楚,色彩的使用比較單純,這使得他的畫看上去有點像通過拼貼手法獲得的平面裝飾效果,而且他的畫總是透出一股濃濃的原始氣息。在盧梭到底有沒有離開過巴黎這一點上,美術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從未離開過巴黎,有的則認為他曾在墨西哥的熱帶叢林中服役一年多。不管怎樣,盧梭筆下常常出現的神秘的熱帶叢林和有些古怪的人物形象,根本就沒有精心雕琢的痕跡,他似乎在自然而然地描繪著一個孩子的夢幻世界,描繪著一個未受污染的美麗原始世界。從他的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他作畫時的認真和固執。這位被稱為天才的「雅拙藝術家」,其作品對「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派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加索就曾把自己收藏的盧梭的大量作品和一些非洲雕塑和面具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巴黎當時的著名詩人阿波里奈(1880—1918年)曾寫道,只要一看到盧梭的畫,他就「不得不推開窗子逃避」以逃避盧梭那神秘而荒誕的「自我誘惑」。抽象派的大畫家康定斯基的評價也很高,他認為盧梭開辟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道路。」

野獸派

1905年,巴黎的一個畫展上,一群年輕畫家展出了令人吃驚的作品,這些作品的色彩濃烈刺目、表現手法粗獷,帶給畫壇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人們把這個年輕的畫派稱之 「野獸派」。(「野獸」,特指色彩鮮明、隨意塗抹。)實際上,野獸派從未形成過任何運動,也還沒來得及形成系統的藝術理論就解體了。野獸派存在的時間很短,大約只有三年左右,但是作為早期的現代藝術流派,其影響是久遠的。它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畫家馬蒂斯(1869—1954年),其代表作有《舞蹈》、《紅色的和諧》。在處理線條和色彩塊面之間的手法上,野獸派追求一種強烈的「蓄意的不調合」的對比效果,在透視上拋棄傳統的透視法則,在造型上追求形象的誇張性,這些力求打破傳統的藝術法則的創作手法給人帶來了隨意而又強烈的視覺效果;又由於受到非洲藝術和東方藝術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雅稚、淳樸的意味。在色彩表現的技法上,野獸派畫家常常採用類似平塗的手法,使得色彩之間不但對比鮮明,而且還具有較強烈的裝飾美。馬蒂斯曾在《畫家札記》中寫道:「總之,我追求的是表現。」野獸派的另外一名畫家德蘭(1880—1954年)也提出「放棄自我,為色彩而色彩」。現代美術的特徵是象徵性、抽象性、表現性,野獸所提出的這些以前從未有人明確提出的畫論都體現了野獸派畫家對主觀意識表現的重視,他們勇於向傳統挑戰的意識也開辟了現代派美術的先河。

立體主義

1908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1881—1973年)在巴黎展示的一幅作品《亞威農的少女》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問世之作。在反傳統的意義上,立體派比野獸派可謂向現代美術更進了一步。畢加索一生所受的影響較多,其中塞尚的晚期作品和非洲的雕刻藝術對其形成立體主義的影響最大。塞尚把物體概括成結構和體積給了畢加索將自然物體概括成圓錐、三角、圓球、圓柱的啟示;非洲雕刻使得畢加索找到了反自然特徵的靈感,解決了在單個形象中如何並存幾個不同視點的難題。在作品《亞威農的少女》中,畢加索用不同的透視方位和不同的光源打破傳統的空間表現的法則,用飽滿的構圖將五個女人體擠壓在表不同視點的空間里,給人以種全新的空間感受。油畫《格爾尼卡》表達的是畢加索對1937年德國對西班牙人民犯下的的罪行的憤怒。油畫中大量使用了蘊含痛苦和恐懼意義的淺青、淺灰色調,畫面人物仍採用了立體派的表現手法,將人物悲慘、絕望的各種神態和形象加以誇張變形並進行透疊,人物的質感猶如岩石般凝重。《格爾尼卡》充滿了了一種緊張的張力,簡明的黑白色調渲染了畫面的悲壯情調,強烈地震撼了觀眾。

在畢加索一生中,始終高漲著澎湃的創作熱情,他總是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進行表現,油畫、雕刻、拼貼、陶瓷等手法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又稱為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和新古典時期,其中立體主義時期的成就對現代美術的影響最大。

抽象主義

抽象主義的產生與當時工業發展較快的社會背景有較大的關系,機械化工業產生的速度、效率等抽象因素使一些藝術家逐漸懷疑現代工業文明,同時受到神秘主義的影響,抽象主義者開始希望用一種純靈性、純精神的新手法去概括和提煉自己的精神世界。康定斯基就曾提出過:「以色彩影響精神」。抽象主義者嘗試著用簡潔單純的線條、色塊作符號藉以表達某種情緒和神秘的宇宙;又用幾何形式分割著畫面構圖,幻想以一種明晰的井然秩序去規范不可知的神秘世界。

俄國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年)早期受過表現主義的影響,從1910年開始他就對抽象主義作了不懈地探索,在繪畫的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都對抽象主義作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被稱為「現代抽象繪畫之父」。他作於1913年的早期作品《即興30號》,似乎是隨興揮灑著抽象的視覺符號,在表達著一種跳躍的、愉悅的、「純視覺音樂」的激情;是而作於12年後的晚期作品《綠與紅》中的幾何形體的組合,則將抽象主義所追求的有序性表達得更加明朗。

將這種有序性的幻想發揮到極致的是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1872—1944年)。在他的著名作品《有紅、藍、黃的構圖》中,非常單純的紅、黃、藍三原色被黑色的線條分割,畫中沒有任何具象的可視對象,透出的是一種高度理智的穩定感,充分表達了抽象主義最終提倡的和諧性、有序性和平衡性。相對康定斯基而言,蒙德里安喜歡的色彩要偏向灰雅一些,他的繪畫作品更具有一種冷峻的理性美,所以蒙德里安被劃分為「冷抽象」,而康定斯基則成了我們常說的「熱抽象」。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產生於一戰時期的反戰情緒。達達主義所提倡的是無政府、無理想的、破壞性的虛無主義,他們嘲笑一切既定的價值標准和所有的傳統觀點,認為當前的所謂文明社會正在作垂死的掙扎。雖然在思想上,達達主義帶有一定的消極性,但是他們看似荒唐的一些作品其實正是對傳統的叛逆、對新觀念的表達以及對新材料的創新使用,這些對現代派美術都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達達主義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生活在紐約的法國藝術家杜尚(1887—1968年),其作品《帶鬍子的蒙娜麗莎》是達達主義向傳統審美觀念的挑戰;現成品作品《泉》是對「完全麻木的狀況」諷刺,畫家的創作目的並不是「建立在能否在其中發現審美本質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這些物品使人們思考的審美的問題上」。

超現實主義的一些思想雖然來源於達達主義,但是超現實主義克服了達達主義的虛無主義,受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超現實主義畫家嘗試著把「夢與現實這兩類表面矛盾的狀態」轉變成為「一種絕對的現實,一種超現實」。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有兩位傑出的西班牙藝術家,一位是才華橫溢的達利,另一位是米羅。

達利(1904—1989年)的傑出作品很多,創作領域主要在油畫和攝影當中,攝影作品集有《達利的鬍子》,油畫作品有《記憶的永恆》、《一個頭充滿雲朵的人》、《〈看海的卡拉〉——在18米外看變成林肯的肖像》等等。深受弗洛伊德學說的達利,其油畫作品充滿了魔幻世界的荒誕意味,猶如在迷幻怪異而又似曾相識的夢境里尋找著某種暗示或象徵。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設計思想有極深遠的影響。

米羅(1893—1983年)先後經歷了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幾次藝術風格的轉變。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加泰隆風景》、《蔚藍的金色》、《哈里昆的狂歡》等等常常出現一些奇異的有機體和有趣的符號,作品中往往洋溢著一種神秘的靈性和兒童般的稚趣。但米羅在1938年所創作的晚年作品《婦女頭像》卻與以前的作品迥然不同,畫中有些邪惡的頭像象阿米巴蟲體一樣讓人感到恐懼與無助,這是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對戰爭的恐慌感。

❼ 西班牙的著名畫家有哪些

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委拉斯開茲、胡安·米羅等。

1、薩爾瓦多·達利

薩爾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達利-多梅內克,普波爾侯爵(西班牙語: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 Marqués de Púbol,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一般簡稱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把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

在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2、胡安·米羅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之一。

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難的一些方面,從《哈里昆的狂歡》的復雜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鳥一石子》這類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單純性。

米羅認為,情慾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現象,是生命的原動力。

他對女性的魅力十分著迷,可以說他終生探討最多的也是女性和關於男女性生活。但在生活中,米羅不沾女色,他一生只愛過兩個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

1983年12月25日,米羅因心臟病突發,永遠告別了他深愛的妻子比拉和女兒多蘿娜。

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藝術大師,歐洲文化藝術界把1993年定為「米羅」年,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作品展覽和藝術活動。如果大師地下有知,一定會得到莫大的安慰。

3、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

畢加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

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4、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出生於西班牙薩拉戈薩,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

戈雅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

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代表作有《裸體的瑪哈》、《著衣的瑪哈》、《陽傘》、《巨人》等。

5、委拉斯開茲

委拉斯開茲,又譯名委拉斯貴支,全名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1599年6月6日-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

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安·米羅

網路——委拉斯開茲

網路——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

薩爾瓦多·達利

網路——巴勃羅·畢加索

❽ 西方繪畫所有流派的特點和代表人物

從16世紀開始整理----------------------------------

西方美術史
近代美術(公元15世紀~公元19世紀)
U2 巴洛克與洛可可美術
1. 巴洛克美術(baroque)17th盛行 葡萄牙語「不合常規的 特別是那些外形有疵點的珍珠」 隱含有貶抑之色彩
義大利|
拉卡瓦喬《聖母之死》《基督的埋葬》《聖彼德的受難》《召喚聖馬太》
貝爾尼尼《聖德麗莎的幻覺》《聖彼得大教堂廣場》
荷蘭|
哈爾斯《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圖》《杜普老師的解剖課》
維米爾《讀信的少女》
弗蘭德斯|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velasquvz)《教皇英洛森十世》《紡織女》
格列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牟利羅《吃甜瓜與吃葡萄的孩子》
2. 洛可可美術 法語「貝殼形」 法國大革命前置園林中用以裝飾店堂的嶙峋的假山石。原為對洛可可藝術纖細溫柔的嘲笑和鄙視,所以時而稱之為洛可可時而稱之為「蓬芭杜式」
法國|
華多(wedau)《愛情島朝聖》
布歇《浴後的黛安娜》
弗拉戈納爾《鞦韆》
夏爾丹《餐桌上的廚具》《蘇比士別墅》
英國|
庚斯博羅《藍衣少年》
巴洛克在藝術的語言上,多採用具有強烈運動感的波狀曲線,波徑的幅度達,色彩厚重熱烈。力求使建築、繪畫、雕刻、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具有幻覺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在藝術語言上,多採用委婉的波狀曲線,波經的幅度比巴洛克笑,室內裝飾多以貝克、藤蔓、卷葉和花卉為主題。喜用青、黃和嬌嫩的色調,造成一種現實人間的生活享受。
巴洛克和洛可可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上流社會審美趣味的反映,但藝術手法和技巧卻非上層社會所專有,同樣可用來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義大利的卡拉瓦喬、荷蘭的弗朗斯哈爾斯、法國的夏爾丹、西班牙的牟利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不過總的來說,巴洛克仍然是維護教權和王權,反宗教改革和炫耀皇家貴族威嚴的藝術,洛可可仍然是皇家貴族享樂的案情說愛的藝術。
U3 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美術
1. 學院派的基本特徵:重規范 重典雅 重傳統 重技巧
2.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
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重古代 重理性 重道德 重格律 重宮廷
法國|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大衛(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賀拉斯兄弟的宣誓》
安格爾(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泉》
U4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
1. 浪漫主義(romanticism)美術: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浪漫主義強調主觀、個性、感情和非理性。作為藝術發展歷史的概念,它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的常理和冷漠的說教,是對嚴謹、規范、自覺的否定和破壞。
基本特徵:重中古 重自然 重感情 重形式 重對比
法國|
籍里柯《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
西班牙|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
2. 現實主義(realism)美術特徵:重現實 重科學 重客觀 重批判
法國|
庫爾培《石工》《奧爾南的葬禮》
米勒《拾穗》《晚鍾》
杜米埃《三等車廂》
俄羅斯|
克拉姆斯柯依 「巡迴展覽協會」-打破了當時美術展覽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覽的格局,不斷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稱為「巡迴展覽畫派」 主張是堅持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藝術思想,反對俄羅斯藝術上的西歐化,強調民族特點。以反映本國人民的生活與苦難為己任,堅持民主主義的現實主義精神。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蘇里柯夫《近衛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巡迴畫派創始人之一)
列維坦

U5 印象主義與新印象主義美術
1. 印象主義美術(impressionism):印象主義在1860th-1870th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鋒芒直指反對古典畫派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名字的由來是源於1874年莫奈的展品《印象日出》被一位保守的記者借用嘲諷,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注重繪畫中對光的研究表現。摒棄了從16th以來的褐色調子,並根據畫家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象主義美術特徵:重外光 重瞬間 重視覺 重氣氛
法國|
馬內《浴》《奧林匹亞》
雷諾阿
德加《歌舞團芭蕾舞學校的舞蹈課》
莫奈《印象日出》《池塘睡蓮》
美國|
惠斯勒《藝術家母親的肖像》
2. 新印象主義美術(new impressionism):這個名稱,表示是最近的而且是改造和革新過的印象主義
特徵:重科學 重和諧 重理性
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現代美術(公元20世紀)
U1 現代美術的前奏
3. 現代美術的基本特徵: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即是印象派之後背離了印象派風格的藝術流派,一般指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和雷東等人的繪畫。
塞尚、梵高、高更
納比派(nabi)
波納爾、維亞爾
U2 現代美術中的現代主義美術
一戰前
1. 野獸派(Fauvism):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派。1905年,以馬蒂斯為首的一群在象徵派大師莫羅畫室中學習的青年,送作品參加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這些作品大多色彩曠野、筆觸飛揚、形象怪異,使觀眾們大吃一驚,頓時轟動了巴黎。當時有位評論家比喻這批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那些溫文爾雅學院派美術,從此「野獸派」之名傳播開來。這些畫家認為繪畫最重要的是色彩,強調色彩的對比,大膽使用純色,敢於突破形體的拘束,追求強烈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解放成為他們的共識和行動宗旨。其實他們既無明確綱領,也無嚴密組織,只是在野獸派這個名稱下的一個多派系的鬆散組織。野獸派繪畫運動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頂峰期很短,但對後來的現代派藝術,尤其是德國的表現主義影響極大。之後他們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現相同的面貌,野獸派也就自行解體。代表畫家有馬蒂斯、德蘭、杜飛、弗拉芒克、凡東根、魯奧、雅弗林斯基等。
馬蒂斯、弗拉芒克、德蘭、
2.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蒙克、克里姆特、凱爾希納
3. 立體主義: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
勃拉克
4. 未來主義(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 達達主義(dadaism):
杜尚《下樓梯的裸女》《LHOOQ》
兩次大戰之間
1. 超現實主義(super realism)
達利《記憶的持續性》
恩斯特、馬格麗特、米羅
2.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
4.包豪斯: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
二戰之後
1.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個出現於美國的重要現代主義繪畫流派和藝術思潮。繼承了從梵谷到超現實主義追求藝術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動性和表現潛意識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強調作者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為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現主義思潮適應了二戰後美國人的心理狀態和審美要求。
戈爾基、波洛克、德庫寧、紐曼、路易斯
2. 極少主義(minimalism):發端於抽象主義,又反叛於抽象表現主義
3. 波普藝術(pop art):波普一詞(pop)含通俗、大眾、流行之意,這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阿勞威提出的,他在給利用大眾影像為內容的美術命名時所作的一個統稱,後來被評論界所接受而廣泛採用。
勞申柏、沃霍爾
4. 照相寫實主義: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厭倦,於是一部分從事波普藝術的畫家轉向殘酷似而逼真的對現實的復制,這顯然是朝保守迴流。
克洛斯、漢森、
5. 歐普藝術(op art):歐普藝術為光效藝術之簡稱,是60年代同波普藝術一同發展起來的,但較晚才獲得社會的注意。它植根於抽象主義藝術,是由抽象主義發展起來的新圖式。一般通過靜態色彩圖案,使觀眾產生錯覺、旋動、發光等視覺效果。是抽象美術在幻覺上的新發展。
瓦薩萊利
6. 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科蘇恩
8. 大地藝術:克里斯托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