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銅盤有什麼意義

墨西哥銅盤有什麼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8-22 05:55:15

① 銅盤和導向銅套,為什麼要用黃銅,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銅盤和導向銅套應該用的是榮昌高力黃銅,榮昌高力黃銅不僅耐磨,硬度能達到210HB,一般錫青銅只有HB90左右,鋁青銅也打不到這個硬度,所以很多銅盤和導向銅套都用榮昌高力黃銅,也可以做成榮昌自潤滑銅套,或者導向套,這種導向套是自潤滑的,所以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免維護。

② 法拉第的科學日記表有什麼秘密

在倫敦博物館里珍藏著的法拉第的科學日記表明,從1820年~1862年,法拉第從未間斷過記日記。英國皇家學會在1932年出版的法拉第日記有7大厚本。當你翻開這厚厚的一摞日記本的時候,會在1821年~1831年這部分的每一頁上,都看到一個醒目的「NO」字。「NO」,在英語里代表否定。為什麼法拉第在每一頁上都否定自己呢。

原來,這里記錄了法拉第10年以來探索磁生電的艱苦歷程。

1821年法拉第在自己的日記里寫下了一個閃光的設想:「從磁產生電!」他確信電和磁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圖案和字樣,是同一事物的兩面。這雖然只是法拉第的一種直覺,但反映了他對自然規律的一種信念。

當時,世界上探索這件事的科學家不止法拉第一個人。德高望重的電學家安培,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安培想到靜電感應現象,當用一根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一個和地面絕緣的導體時,在導體上靠近玻璃棒的地方會聚集著負電荷,而遠端則聚集著正電荷。這就是靜電感應。靜電感應可以使少量的電荷源源不斷地感應出大量電荷,現在中學里使用的靜電起電機就是用這個原理製成的。安培在想,能不能用電流感應出電流來,如果人們可以感應出源源不斷的電流,就可以完全拋開伏打電池了。

安培為了這個偉大的理想不斷地工作著。開始他用一根不通電的導線去靠近一根通電的導線,希望在那根電線里感應出電流來,但是沒有成功。後來,又改用磁鐵,等待他的又是失敗。安培總結經驗後,認為自己使用的磁鐵太小,就到瑞士去訂購了一個大的,因為法國還不會造那麼大的磁鐵。在歸來的途中馬車翻了,安培被摔傷,更嚴重的是磁鐵也摔壞了。

這個不大的打擊,對於安培來說卻有些承受不了。回到法國,傷好之後,安培便終止了自己這項實驗而轉向電的理論研究。戴維從朋友的來信中知道了安培的遭遇,並把信交給法拉第。安培的失敗沒有使法拉第動搖,反而覺得自己的責任更加重大,於是寫信向安培請教。他對安培的智慧一直懷有敬意,也相信安培的思想中蘊藏著有價值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

安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告給法拉第,並鼓勵他繼續幹下去。這使法拉第深受感動。科學家之間的友誼比金子還要珍貴。實際上,當某一個定律前面冠上一位科學家的名字時,這位科學家只是那些忠於科學、奮斗不息的科學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一個科學家如果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是絕對不會有任何成就的,這正如牛頓在晚年說的話:「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1823年,32歲的法拉第,由於他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已經由一名助理實驗員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了,這幾乎是最高的榮譽和學術地位。不少公司和廠家用重金聘請法拉第,他可以得到上千英鎊的酬金。這時皇家學院正處於經濟拮據的窘境,法拉第的妻子經常為衣食發愁。但是,法拉第毅然放棄發財的路而選擇了在荊棘之路上的探索,他為了集中精力進行電磁研究,還辭去了學院的大部分職務。妻子理解他,寧願過清貧的生活。

法拉第的一位同事,科學家丁鐸爾後來感慨地說:「這位鐵匠的兒子,訂書商的學徒,把他的一生概括起來,一方面可以得到15萬英鎊的財產,一方面是完全沒有報酬的學問,要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結果他選擇了後者,終生過著窮困的日子。然而,這卻使英國的科學聲譽比各國都高,獲得接近40年的光榮。」

起初,法拉第的實驗只是仿照安培的做法,安培的磁生電的實驗完全是對靜電感應的模仿。靜電感應時,只要把帶電體靠近絕緣導體,在導體的另一端,就能感應出電荷。法拉第把兩根導線靠在一起,在一根導線里通上電流,希望在另一根導線上感應出電流來,但是,實驗結果是失敗。後來,他又用一個強大的磁鐵靠近接有電流計的導線,但是,導線里也沒有像法拉第想像的那樣出現電流。這樣的實驗許多人都做過,結果都是失敗,惟有法拉第沒有被失敗嚇倒。

法拉第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電和磁的本質知道得太少。他聽說有位名叫阿拉果的科學家把鐵屑撒在通電導線周圍,能形成環形圖案。這些圖案必定包含著什麼秘密。法拉第決定從這神秘的磁力圖案開始研究。

法拉第拿來一張白紙,紙下面放一塊條形磁鐵,把細鐵屑撒在白紙上,輕輕地彈動這張紙,鐵屑立即排列成從磁極出發的許多條美麗的曲線。這件事600多年前佩雷格里努斯就做過,但是理解它的只有法拉第。

法拉第給這些曲線起了一個名字叫磁力線。法拉第是一個使科學概念精確化的大師,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科學名詞都是由法拉第命名的。法拉第每天都擺弄這些磁鐵和鐵屑,研究磁力線的性質,他畫出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甚至形狀像地球的球形磁鐵的磁力線。他發現了磁力線的許多性質。例如,磁力線從磁鐵一個磁極出發到另一個磁極終止;磁力線之間有排斥的傾向,在空間總有散開的趨勢。當一個線圈通上電流時,磁力線便引發出去;切斷電流時,磁力線就收回消失;而電流接通後,磁力線就不再運動。法拉第對這些磁力線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揭示了磁場的本質,但是不被當時的科學界所接受。因為這里沒有數學,在法拉第所在的19世紀初期,數學已經高度發展,大大超過現在非數學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數學水平。數學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它永遠不能代替物理。從紛繁復雜的物理現象中找出實質,需要的是思想,有時並不需要有高深的數學知識。

著名的科學家湯姆遜在幾十年後曾經評論說:「在法拉第的許多偉大貢獻當中,最偉大的一個就是磁力線概念了。電場磁場的許多性質,依靠它就可以簡明而形象地表示出來。」

法拉第發現,磁力線像一些鏈條一樣把電流和電流、磁鐵和電流之間聯系在一起。如果能從這些拉拉扯扯的線團里理出一些頭緒來,磁生電的願望就會實現。

法拉第發現,磁力線在通過通電螺旋管時,非常順從,就像梳理好的一束秀發。於是法拉第把兩個螺旋管繞在一個鐵環上,像左圖中那樣,一個是右側的A線圈,另一個是左側的B線圈,此時他想,如果給其中的一個線圈通電,磁力線一定會穿過一個螺旋管後,再穿過另一個螺旋管,從而把兩個線圈聯系在一起。

法拉第把線圈A和有10個電流的電池組相接,B線圈和電流計連接,當他合上電鍵時,他看到電流計的指針振動了一下,又回到零的位置,當切斷電源時,電流指針又受到擾動。

法拉第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領地到這種現象的全部意義,他在1831年9月23日的一封寫中寫道:「我現在又忙於電磁的研究,並且認為抓到了一點好東西,但是還不能說明白。它可能是雜草而不是魚。竭盡全力,我終究可以把它拉出來。」

法拉第利用磁力線進行分析,他斷定,當A線圈通電的時候,一束磁力線立即從它發出穿過B線圈;而切斷電源時,磁力線便縮回到A線圈中消失掉。恰是在磁力線伸縮時,產生瞬間電流。

法拉第開始領悟到安培實驗失敗的原因了。原來是靜電感應現象的類比使自己走入歧途。在靜電感應中,一切都是不動的,而這里運動則是關鍵。法拉第把這種運動形象地叫做線圈切割磁力線,只有此時才會有瞬時電流產生。

這些思考大約花去了法拉第3個月的時間,法拉第當時還擔任著皇家學院的講座工作。據說和奧斯特類似,法拉第也是在講座課堂上獲得了磁生電的重大發現。

說起法拉第演講還有一個故事。皇家學院的科學講座一直沒有停止,因為,這樣可以解決學院的部分財政問題。年輕的法拉第一開始是沒有資格來舉行講座的。有一次,法拉第為電學家惠斯頓准備好了實驗儀器,等待他來演講,但是惠斯頓突然有事情不能來,可是大廳里已經坐滿了前來聽講的聽眾,此時只好由法拉第代為演講。毫無准備的法拉第進行了即興演講,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博得了聽眾的好評,從此以後,法拉第代替他的師傅戴維,成為主要的演講人。

在一次演講中,法拉第向人們講述什麼是磁力線。他把一個條形磁鐵插入與電流計相連的線圈之中,就在這個時候,法拉第看到電流計指針的擺動;當把磁鐵從線圈裡抽出來的時候,指針向相反方向擺動。法拉第讓磁鐵不動,把線圈突然套在磁鐵上,電流計的指針也在擺動;把線圈從磁鐵上抽出來,指針又向相反方向擺動。這現象表示磁鐵在線圈中抽動時產生了電流。但如果磁鐵和線圈全不動,則不管磁鐵是不是在線圈裡,均不產生電流。

法拉第在演示磁力線的瞬間,自己切實地看到了,只有當線圈切割磁鐵周圍的磁力線時,才能有感應電流產生。這正是他10年來所追求的結果:只要線圈不斷地切割磁力線,感應電流就會不斷地產生出來。

這是他經過10年奮斗得到的結果。磁生電的理想終於實現了!這不僅是對法拉第,對整個人類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喜訊!

講座結束以後,法拉第回到家裡,立即做了一個更精確的實驗,實驗過程都記錄在1831年10月17日的日記上。

也許有人認為,法拉第的這項發現是出於偶然,法拉第偶然地把磁鐵插入線圈中,又偶然地瞥了一眼桌上的電流計。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在10年前,安培和法拉第都曾觀察到電流計出現的瞬時擺動,但是並不理解它,因此,也就不知道如何進一步去挖掘它。10年的研究使法拉第對電磁場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他建立的磁力線學說,實際上幾乎包含了電磁理論的全部內容,這是導致他發現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在原因。

法拉第並沒有就此停步,他對於把磁鐵從線圈裡不停地拉出來又放進去這種產生電流的方法還不滿意。他想,必須使磁鐵在轉動中就可以產生電流才有意義,因為當時的水輪機、蒸汽機,都是以轉動的方式輸出動力的。

法拉第找來一塊大的馬蹄形磁鐵,把一個中心有軸的圓形銅盤固定在支架上,銅盤的一部分伸到馬蹄形磁鐵兩極間。在銅盤的軸線處引出一根導線,銅盤在邊緣通過一個電刷和另一根導線連接,兩根導線連在同一個電流計上。當搖動這個銅盤時,電流計就指示出電流的讀數。

在聖誕節舉行的盛大演講會上,法拉第非常興奮地向聽眾展示了這個新奇玩意兒。法拉第有卓越的演講技巧,演講中充滿了熱情,就連擅長演講的小說家狄更斯都很欽佩他,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親王和兒子愛德華王子也是他的聽眾。

他詳細地介紹了磁生電的原理,並開始搖動那個銅盤,電流計指針偏離了零點,隨著搖動的加快,電流的讀數越來越大。

聽眾中傳來歡呼聲,法拉第的額頭也沁出汗珠。當他輕輕地拭去臉上的汗水時,卻聽到一位貴婦人不以為然的問話:「請問,先生,您發明的這小玩意兒有什麼用呢。」

法拉第不失風度地向這位夫人微微一欠身,從容地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嬰兒又有什麼用呢。」

多麼恰當的比喻,法拉第的銅盤發電機確實只發出了微小的電流。然而,它又是真正的、實用的發電機的原始形態。歷史已經表明,由此導致的發電機的誕生,為人類揭開了電氣時代的第一頁,到現在,任何人也不會否認,這個「嬰兒」已成長為「巨人」。

③ 四大發明什麼時代的誰發明的,有什麼重大意義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④ 世界7大謎團是什麼

世界七大謎團!

不久前,141個國家的1億多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胡夫金字塔的考古發掘工作。一個小機器人通過了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內一條狹窄的通道,試圖揭開4600年前的秘密。它的探秘之行以發現了又一道封閉的石門而告終。世界七大奇觀中最古老的一個仍然有許多秘密等待破解。此外,世界上仍有許多有待破解的神秘事物。例如亞特蘭蒂斯城位於什麼地方?究竟是哪個天才創造了「會說話」的水晶頭顱?德國《星期日圖片報》列舉了7個一直誘發我們幻想的最大的謎團。

一、「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的宮殿

2000多年來,肯定有足夠的關於這位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王的傳說和神話。直到1996年,海洋考古學家弗蘭克·戈迪奧才在亞歷山大東港發現了克婁巴特拉女王沉沒的安蒂亞霍多斯島。

「奢侈豪華、與眾不同、色彩絢麗」,戈迪奧這樣描繪這座充滿了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悲慘命運的水下宮殿。戈迪奧不僅發現了克婁巴特拉和凱撒所生的兒子凱撒里翁的玄武岩上身雕像,而且還發現了安東尼自殺的地點:安東尼是克婁巴特拉的最後一位情人和丈夫,當他的死敵渥大維佔領了亞歷山大後,他可能逃到一個狹長的半島上。據說公元前30年,安東尼就在這個島上拔劍自刎,悲傷的克婁巴特拉與籃子中的眼鏡蛇握手了……

二、亞特蘭蒂斯城在哪兒?

2300多年以來,這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城市之國一直激發著人類的想像力。根據傳說,亞特蘭蒂斯城的城牆和宮殿都是用黃金築成的,並且在公元前11500年沉沒在大海中。這個神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克利梯阿斯篇》和《蒂邁烏斯篇》中第一次提到亞特蘭蒂斯城。根據柏拉圖的記載,是地震讓亞特蘭蒂斯沉入大海。柏拉圖把這個高度發達的富庶國家描述成「被隔開的水域和士地環繞著」――也就是被環形的運河所環繞。從此,熱衷於研究亞特蘭蒂斯城的人們在地球上發現了50多個可能是該城遺址的地方:在大西洋、在黑海、在亞速爾群島、在桑托林島和克里特島,甚至在北海中的德國赫爾果蘭島。目前人們仍在繼續尋找。

三、水晶頭顱

1924年,一位英國考古學家17歲的女兒安娜·米歇爾―赫奇斯在英屬宏都拉斯(今貝里斯)的瑪雅城市盧班圖姆發現了這只水晶頭顱。它至少有3600年的歷史,是用一塊水晶鑿成的。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精緻、並且唯―一隻下顎骨可以活動的水晶頭顱。根據人們今天對水晶結構的了解,這只頭顱根本就不能存在:它的製造違反了水晶的自然屬性。即使利用最現代的技術手段也製造不出這樣的水晶頭顱,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水晶會碎成1000多塊。20世紀70年代初期,惠普公司在反復研究後認定,這只水晶頭顱可能經過了300到800年不停的打磨才達到現在這樣精確和光滑。

迄今為止,人們共發現了21隻水晶頭顱。科學家們估計,以前水晶頭顱可能是被當作祭祀用品。而觀察者們一再說,他們在水晶頭顱里看到了祭祀的場景。
有關瑪雅的傳說還談到了13隻相同的水晶頭顱。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它們就能說話、唱歌。

四、神秘的墓碑

1949年,考古學家阿爾韋托·魯斯在墨西哥帕倫克「銘文廟」的最上層平台發現了一個通向墳墓的台階。他發現了一個3.8米長、2.2米寬、帶有神秘裝飾圖案的石板。50年來,專家們對這個圖案的意義爭吵不休。它展示了一個祭台上的瑪雅少年嗎?是一個遭到原台巨型怪物復仇的人?還是一個從脖子上長出玉米新生命的穀神?作家埃里希·馮·德尼肯基甚至從中看到了一個宇航員。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帕倫克墓的死者是瑪雅侯爵帕卡爾,他死於公元7世紀。根據傳說,他死時「呼出了一口熱氣」。

五、這是諾亞方舟嗎?

「你要用柏木造一隻方舟,舟內建造一些艙房,內外都塗上瀝青。你要從一切有血肉的生物中,各帶一對,即一公一母,進入方舟,與你一同生活」,上帝用這幾句話命令諾亞造一艘船,用它來拯救他的全家和動物免遭大洪水的淹沒。在150天的大水之後,諾亞方舟停靠在今天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上。

1949年,人們在亞拉臘山西北翼5000米高處測繪地形時發現了一個罕見的石頭形成物。這個形成物像個船身,其183米的長度和《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的規格大致吻合。它在研究界引起了「方舟熱」。80年代,業余考古學家羅恩·懷亞特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並根據這個物體上的大量線痕來證明它就是諾亞方舟。它的形成「只是」因為地陷還是更多地涉及科學家們今天所說的「亞拉臘山反常」?現在也許只有通過地質衛星的照片才能展示清楚。大洪水的神話繼續流傳。

六、星象盤

在德國內布拉附近的米特爾貝格山發現的星象盤是直徑為32厘米的青銅盤,重達兩公斤,有3600年的歷史。青銅團和銀河。它價值1500萬歐元。

3年前,兩個盜墓賊發現了這只星象盤並試圖將其賣掉,後在瑞土巴塞爾被查封。內布拉的星象盤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只出土文物就像英國著名的巨石陣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重要」,德國考古學家哈拉爾德·梅勒博士說。

這只星象盤是在252米高的米特爾貝格山的頂峰上的一堵環形的圍牆里發現的。「我們不知道它是侯爵的墳墓還是存放聖物的地方」,梅勒猜測道。對於天文學家沃爾夫哈德·施洛瑟來說,這只星象盤是有關宇宙的最古老的表現形式。「很有可能是當時祭司用這只星象盤來預測下一次月食的發生。他一定是拿著這個銅盤站在那個小丘上。月亮一旦位於昂星團上方,幾天後就會出現月食。」在過去長達1000年的時間里,在米特爾貝格山這只星象盤的出土地方有可能被用作天文觀測台。目前,這個星象盤已經存放在哈雷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立博物館里。

七、恐龍隕石坑

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地脊椎動物。它們突然滅絕的謎團看來已經被慢慢地揭開。原因可能是因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撞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美國最近的計算機模擬也表明了這一點。直到12年前,這個巨大的隕石坑才被發現。從2001年12月起,德國波茨坦地理研究中心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這個天體可能以相當於100億顆原子彈的沖擊力在地球表面撞出了幾公里深的裂縫。撞擊的碎片紛紛散落,引起了強烈地震、海嘯、大洪水和大火災。這次碰撞產生的大量灰塵和氣體混合到大氣中,遮天蔽日,使氣候出現反常。先是大火,再是冰川期,接下來又是難以忍受的炎熱。這場生態災難造成了植物群和動物群的滅絕,其中包括恐龍

要不樓主去買一本關於這方面的書,我有一本,挺不錯的,叫世界未解之謎

⑤ 銅盤子盛放食物有什麼利弊

沒利只有弊,有利的話,現在的盤子就不是不銹鋼的了,銅離子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金屬
銅有極強的抗癌功能,並以得到確認。
銅的吸收
一般情況下,銅的攝入量嬰幼兒期為0.4~1.0mg/日,成人為1.5~3.0mg/日,吸收率30~40%。胃、十二指腸和小腸上部是銅的主要吸收部位,其腸吸收是主動吸收過程。膜內外銅離子的轉運體為ATP酶,依靠天冬氨酸殘基磷酸化供能,能將主動吸收的銅與門靜脈側枝循環中的白蛋白結合,運至肝臟進一步參與代謝。
銅的排泄
銅主要通過膽汁排泄,膽汁中含有低分子和高分子量的銅結合化合物,前者多存在肝膽汁中,後者則多在膽囊膽汁中。銅可以通過溶酶體的胞吐作用或ATP酶的銅轉移作用而進入膽汁內,膽汁中的銅也可是肝細胞溶酶體對存在於膽汁中銅結合蛋白分解的結果。血漿中銅大多與銅藍蛋白結合或存在於腎細胞內,很少濾過腎小球,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含銅量甚微。當銅的排泄、存儲和銅藍蛋白合成失衡時會出現銅尿。
在人體的作用
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是人體內血藍蛋白的組成元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銅主要從日常飲食中攝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為了維持健康,成人每公斤體重每天應攝入0.03毫克銅。孕婦和嬰幼兒應加倍。缺銅會引起各種疾病,可以服用含銅補劑和葯丸來加以補充。
銅在人體內含量約100~150mg,血清銅正常值100~120μg/dl,是人體中含量位居第二的必需微量元素。含銅的酶有酪氨酸酶、單胺氧化酶、超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血銅藍蛋白等。銅對血紅蛋白的形成起活化作用,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在傳遞電子、彈性蛋白的合成、結締組織的代謝、嘌呤代謝、磷脂及神經組織形成方面有重要意義。
銅缺乏可引起如下疾病:
1.貧血
一般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皮膚黏膜及指甲等顏色蒼白,體力活動後感覺氣促、心悸。嚴重貧血時,即使在休息時也出現氣短和心悸,在心尖和心底部可聽到柔和的收縮期雜音。
2.骨骼改變。
臨床表現為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
3.銅與冠心病。
4.銅與白癜風病。
5.女性不孕症。
缺銅會使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失調,使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而導致失眠,久而久之可發生神經衰弱。
人體缺銅可適量增加攝入含銅較高的食物,如魚、蝦、蟹、玉米、豆製品等。
銅離子可以消毒殺菌、衛生防疫。例如:可以殺滅易於在水中滋生的大腸桿菌和痢疾等病菌,清除水中傳播血吸蟲病的蛞蝓和螺等軟體動物,以及傳播瘧疾的蚊子幼蟲等疾病攜帶體。它還可以應用在游泳池內,防止綠藻污染和通過地板傳染足癬等等。

⑥ 嫁妝的意義是什麼

嫁妝的意義是: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娘家為新娘准備的結婚用品,如車子房子、衣被、傢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准備的嫁妝也會不同。在古代嫁妝是女人和丈夫的私人物品,又稱為「陪嫁」。

婦女在結婚時帶到她丈夫家裡的錢、物。亦稱「陪妝」、「妝奩」。發送後,女方即准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

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來嫁妝都是遠遠比彩禮豐厚的,到了21世紀,在部分農村地區彩禮和嫁妝的分量出現顛覆性變化,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嫁妝依然比彩禮豐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轎車和房子。

(6)墨西哥銅盤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古代嫁妝習慣:

1、彩禮、聘禮是男方給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將聘禮加上自己積蓄作為嫁妝給女兒。

2、嫁妝是給新娘子的,屬於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動媳婦的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而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正當的。在古代,侵佔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利。

3、女人去世後,她的嫁妝只能由親生子女繼承,如果沒有子女,則要由娘家後人繼承。中國女子實際上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對娘家財產的繼承就是通過嫁妝來體現,所以如果她沒有後人要返還給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佔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離或者離開夫家,嫁妝自己帶走,沒有分割一說。

5、古代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媳婦還是會因為軟弱被婆家霸佔嫁妝,但這種事情如果有人告或傳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價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妝來補貼家用(小家庭),資助丈夫讀書或經商,養育並傳承給孩子,也有特別賢惠的還用自己的嫁妝給丈夫納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⑦ 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的意義

定義
因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
發現者
1820年H.C.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後,許多物理學家便試圖尋找它的逆效應,提出了磁能否產生電,磁能否對電作用的問題,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測量地磁強度時,偶然發現金屬對附近磁針的振盪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喇戈根據這個現象做了銅盤實驗,發現轉動的銅盤會帶動上方自由懸掛的磁針旋轉,但磁針的旋轉與銅盤不同步,稍滯後。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是最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但由於沒有直接表現為感應電流,當時未能予以說明。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顯示了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對其本質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電、磁場之間的聯系,對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電磁感應現象在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以及電磁測量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

法拉第的實驗表明,不論用什麼方法,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這種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現象,所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
法拉第根據大量實驗事實總結出了如下定律:
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變化率成正比。
感應電動勢用ε表示,即ε=nΔΦ/Δt
這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揭示了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重要意義在於,一方面,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人們製造出了發電機,電能的大規模生產和遠距離輸送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電磁感應現象在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以及電磁測量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社會從此邁進了電氣化時代。

⑧ 世界未解之謎

世界未解之謎,即人們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或者按照正常的思維邏輯,推理得出的世界上無法解釋的自然、天文、歷史等現象。

一、「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的宮殿
2000多年來,肯定有足夠的關於這位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王的傳說和神話。直到1996年,海洋考古學家弗蘭克·戈迪奧才在亞歷山大東港發現了克婁巴特拉女王沉沒的安蒂亞霍多斯島。 「奢侈豪華、與眾不同、色彩絢麗」,戈迪奧這樣描繪這座充滿了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悲慘命運的水下宮殿。戈迪奧不僅發現了克婁巴特拉和凱撒所生的兒子凱撒里翁的玄武岩上身雕像,而且還發現了安東尼自殺的地點:安東尼是克婁巴特拉的最後一位情人和丈夫,當他的死敵渥大維佔領了亞歷山大後,他可能逃到一個狹長的半島上。據說公元前30年,安東尼就在這個島上拔劍自刎,悲傷的克婁巴特拉與籃子中的眼鏡蛇握手了……
二、亞特蘭蒂斯城在哪兒?
2300多年以來,這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城市之國一直激發著人類的想像力。根據傳說,亞特蘭蒂斯城的城牆和宮殿都是用黃金築成的,並且在公元前11500年沉沒在大海中。這個神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克利梯阿斯篇》和《蒂邁烏斯篇》中第一次提到亞特蘭蒂斯城。根據柏拉圖的記載,是地震讓亞特蘭蒂斯沉入大海。柏拉圖把這個高度發達的富庶國家描述成「被隔開的水域和土地環繞著」——也就是被環形的運河所環繞。從此,熱衷於研究亞特蘭蒂斯城的人們在地球上發現了50多個可能是該城遺址的地方:在大西洋、在黑海、在亞速爾群島、在桑托林島和克里特島,甚至在北海中的德國赫爾果蘭島。目前人們仍在繼續尋找。
三、水晶頭顱
1924年,一位英國考古學家17歲的女兒安娜·米歇爾—赫奇斯在英屬宏都拉斯(今貝里斯)的瑪雅城市盧班圖姆發現了這只水晶頭顱。它至少有3600年的歷史,是用一塊水晶鑿成的。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精緻、並且唯—一隻下顎骨可以活動的水晶頭顱。根據人們今天對水晶結構的了解,這只頭顱根本就不能存在:它的製造違反了水晶的自然屬性。即使利用最現代的技術手段也製造不出這樣的水晶頭顱,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水晶會碎成1000多塊。20世紀70年代初期,惠普公司在反復研究後認定,這只水晶頭顱可能經過了300到800年不停的打磨才達到現在這樣精確和光滑。 迄今為止,人們共發現了21隻水晶頭顱。科學家們估計,以前水晶頭顱可能是被當作祭祀用品。而觀察者們一再說,他們在水晶頭顱里看到了祭祀的場景。 有關瑪雅的傳說還談到了13隻相同的水晶頭顱。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它們就能說話、唱歌。
四、神秘的墓碑
1949年,考古學家阿爾韋托·魯斯在墨西哥帕倫克「銘文廟」的最上層平台發現了一個通向墳墓的台階。他發現了一個3.8米長、2.2米寬、帶有神秘裝飾圖案的石板。50年來,專家們對這個圖案的意義爭吵不休。它展示了一個祭台上的瑪雅少年嗎?是一個遭到原台巨型怪物復仇的人?還是一個[1]從脖子上長出玉米新生命的穀神?作家埃里希·馮·德尼肯基甚至從中看到了一個宇航員。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帕倫克墓的死者是瑪雅侯爵帕卡爾,他死於公元7世紀。根據傳說,他死時「呼出了一口熱氣」。
五、這是諾亞方舟嗎?
在150天的大水之後,諾亞方舟停靠在今天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上。 1949年,人們在亞拉臘山西北翼5000米高處測繪地形時發現了一個罕見的石頭形成物。這個形成物像個船身,其183米的長度和《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的規格大致吻合。它在研究界引起了「方舟熱」。80年代,業余考古學家羅恩·懷亞特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並根據這個物體上的大量線痕來證明它就是諾亞方舟。它的形成「只是」因為地陷還是更多地涉及科學家們今天所說的「亞拉臘山反常」?現在也許只有通過地質衛星的照片才能展示清楚。大洪水的神話繼續流傳。
六、星象盤
在德國內布拉附近的米特爾貝格山發現的星象盤是直徑為32厘米的青銅盤,重達兩公斤,有3600年的歷史。青銅團和銀河。它價值1500萬歐元。 2001年,兩個盜墓賊發現了這只星象盤並試圖將其賣掉。2004年2月,它在瑞土巴塞爾被查封。內布拉的星象盤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只星象盤是在252米高的米特爾貝格山的頂峰上的一堵環形的圍牆里發現的這只星象盤是有關宇宙的最古老的表現形式。「很有可能是當時祭司用這只星象盤來預測下一次月食的發生。他一定是拿著這個銅盤站在那個小丘上。月亮一旦位於昂星團上方,幾天後就會出現月食。」在過去長達1000年的時間里,在米特爾貝格山這只星象盤的出土地方有可能被用作天文觀測台。目前,這個星象盤已經存放在哈雷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立博物館里。
七、恐龍隕石坑
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地脊椎動物。它們突然滅絕的謎團看來已經被慢慢地揭開。原因可能是因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撞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美國最近的計算機模擬也表明了這一點。直到12年前,這個巨大的隕石坑才被發現。從2001年12月起,德國波茨坦地理研究中心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這個天體可能以相當於100億顆原子彈的沖擊力在地球表面撞出了幾公里深的裂縫。撞擊的碎片紛紛散落,引起了強烈地震、海嘯、大洪水和大火災。這次碰撞產生的大量灰塵和氣體混合到大氣中,遮天蔽日,使氣候出現反常。先是大火,再是冰川期,接下來又是難以忍受的炎熱。這場生態災難造成了植物群和動物群的滅絕,其中包括恐龍。
http://ke..com/view/172359.html?wtp=tt

⑨ 裝修風水之「風水羅盤」有什麼象徵意義

羅 盤
經天緯地的神秘工具 風水師探尋吉地,除靠眼睛觀察外,還要使用一些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羅盤,被尊奉為"羅經",取包羅萬象、經緯天地之義。羅盤的出現及其復雜化,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代時期,人們通過占卜選擇宮室基址,選定後,需要確定右心,當時大概是依靠揆日瞻星來測定的。《詩·國風·定之方中》有雲:"定之於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據解釋,定即定星,又叫營星,當豐歷十月的時候,此星在黃昏時分出現在天之正中,古人認為這時可以營建宮室。"揆之於日",就是依靠日影測定東西南北方位,這實際上就是"土圭法"。從甲骨文的有關資料來看,商代已掌握了這種技術,卜辭中有"臬"字,是樹立木竿以為標桿,"甲"字是木午上端有交橫木,"丨""*"二字是指立木,"士"如木棒插土之形,這些東西都可用來測量日影。至周代,應用更廣,《周禮》一書中多次提到土圭,如《夏官·司馬》說:"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土圭究竟如何使用,從《冬官·考工記下》的記載可以推知:"匠人建國,水地以縣(懸),置*以縣(懸),*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陽。""水地以縣,"就是觀察木桿的影子,"為規",就是以柱長為半徑、柱立處為圓心畫圓,"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就是測量日出日入的影子,"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就是白天依據太陽的影子,晚上依據極星,以則定方位的正確性。可見,所謂土圭法,就是在水平的地中央豎柱,並通過懸繩使之垂直於地面,然後觀察太陽在日出與日落時柱子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這兩個影子以柱為圓心、柱長為半徑所畫的圓的兩交點線即正東西方向,再參考正午時的柱影或夜晚極星的方位來校正。

戰國時期,人們根據磁石指南的特性,發明了司南。《韓非子·有度》說:"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穀子·謀》亦謂:"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可知當時司南已得到普遍運用。司南是最早的指南針,形制比較簡單,主要是由勺和*組成。勺用磁鐵製做,底部呈圓形,可以在平滑的盤上自由旋轉,當勺靜止時,勺柄就指南方。*是一個方形盤,用銅質或木質材料製成,盤的四周刻有天干、地支和八卦,其中天干中戊已應在中心不刻,八天干、十二地支再加上乾坤巽艮四維共有二十四向,作為司南的定向。

在漢代,"六壬術"很盛行,這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的一種占卜術。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以水為首;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中,壬、癸皆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舍陰取陽,故名為"壬";在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位,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子、壬戌,故名"六壬"。當時,人們創造了一種供六壬占卜使用的工具,這就是六壬式盤,近代考古中屢次出土六壬式盤,現存尚有七具。六壬式盤分為天盤與地盤兩部分,天圓地方,天盤嵌在地盤當中,中有軸可以自由轉動。北宋楊維德《景佑六壬神定經》記載造式之法雲:"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列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維局。地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天門、地戶、人門、鬼路,四隅訖。"也就是說,天盤中央為北斗七星,次列十二辰或十二神將(十二月將為:征明,亥將,正月將;天魁,戌將,二月將;從魁,酉將,三月將;傳送,申將,四月將;勝先,未將,五月將;小吉,午將,六月將;太一,巳將,七月將;天罡,辰將,八月將;太沖,卯將,九月將;功曹,寅將,十月將;大吉,丑將,十一月將;神後,子將,十二月將。)象徵十二月,外列二十八宿,代表列宿。地盤列天干,代表五行: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分寄於天、地、人、鬼四隅。地盤上的十二辰,象徵八方及日出之方位。楊維德所言是後來形制,較漢制稍繁。從出土實物看,漢代六壬式盤天盤中繪北斗七星,周邊有兩圈篆文,外圈為二十八宿,內圈為十二個數字,代表十二月將。地盤有三層篆文,內層是八干四維,中層為十二支,外層為二十作宿。使用時,轉動天盤,以天盤與地盤對位的干支時辰判斷吉凶。在初期,六壬式盤大約只用於卜算做某事日子的吉凶,後來其用途不斷推廣,也用於判斷方位的吉凶,與風水術發和關聯。《唐六典》卷十四記六壬術用於九個方面,"一曰嫁娶,二曰發病,三曰歷法,四曰屋子宇,五曰祿命,六曰得官,七曰祠祭,八曰發病,九曰殯葬",其中第四和第九個方面肯定與風水有關。

在唐代或其後出現的《黃帝宅經》中,以陰陽八卦配干支,分為二十四路為建宅的指導原則,是將六壬式盤應用到相宅中。該書中載有陰陽二宅圖並有較詳細的說明,陽宅圖如下所示。 書中說:"二十四路者,隨宅大小中院分四面,作二十四路,十干(應為八干,戊己不用)、十二支、乾、艮、坤、巽,共為二十四路是也。""二十四路"又稱"二十四山",也就是住宅四面的二十四個方位,其表示法與司南同。據《宅經》解釋,乾、震、坎、艮以及辰屬於陽位,坤、巽、離、兌以及戌屬於陰位,陽以亥為首,巳為尾,陰以巳為首,亥為尾,所有方位均與吉凶有關,順之者"一家獲安,榮華富貴",逆之則"家破逃散,子孫絕後"。 大約在晚唐時期,羅盤發明出來,並被廣泛用於風水。卜應天《雪心賦》中有"立向辨方,應以子午針為正"之說,據後人解釋,子午針就是指南針。《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說:"玄女晝以太陽出沒而定方所,夜以子宿分野而定方氣,用蚩尤而作指南,是以得分方定位之精微。始有天支方所、地支方氣,後作銅盤合局二十四向,天干輔而為天盤,地支分而為地盤。"這段話所說羅盤起源出於神話附會,但從中可以知道羅盤的最初型制,是由天盤和地盤組成,上面主要刻有二十四向。大體說來,羅盤是司南與六壬式盤結合的產物,其後在風水家們的手中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神秘。

天盤和地盤是風水羅盤的兩大部年,象徵著天圓地方。地盤是正方形,中間鑿有一個凹圓;天盤為圓形,盤底略凸,置於地盤的凹圓上可以旋車,中間裝有一根指南針,也叫磁針、金針。從各種風水書上所載及實物來看,風水羅盤的型制很多,簡單的只有二三層,復雜的有多至四十餘層者。如羅經圖分五層:一層天池,風水家認為天池是羅經中之太極,中藏金水,動而陽,靜而陰;二層先天八卦,又名內盤,所指適當子午之正;三層後天八卦;四層正針二十四位,分陰龍和陽龍,陰龍是亥、丑、艮、卯、巽、巳、丙、丁、未、庚、酉、辛,陽龍是壬、子、癸、寅、甲、乙、震、午、坤、申、戌、乾;五層七十二穿山,即六十甲子加上八天乾和四維,共七十二,以應七十二候。據王振鐸先生研究,羅盤可以按製造地域劃分為沿海和內地兩大式,前者如福建之洋州、廣東之興寧,後者如江蘇之蘇州、安徽之休寧等。下面以休寧所制的羅經盤為例,略作介紹,羅盤中的概念前面已解釋過的,茲不再熬。

第一層是天池,即太極。磁針居於中,紅頭指向南方,黑頭指向北方。風水家認為,太極化生萬物,一為太極,二為兩儀(陰陽、乾坤),三為三才(天、地、人),四為四象(東、西、北),五為五行(金、木、水、火、土),六為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七為七政(日、月、五緯星),八為八卦(乾、坤、艮、巽、震、坎、兌、離),九為九星(貪、巨、祿、文、廉、武、破、輔、弼),十為洛書成數九加一。在風水理論中,天池與金針非常重要,立規矩、權輕重、成方圓,莫不由之而定,金針動而為陽,靜面為陰,子午中分為兩儀,兩儀合卯酉為四象,四旬合四維為八卦,八卦定方位,於是天道成,地道平,人道立。

第二層是先天八卦(多數羅盤為後天八卦)。

第三層是九星,有兩種提法:一種以唐代楊筠松《撼龍經》所說為代表,名為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武曲星、廉貞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一種以宋代廖*《九星轉變》所說為代表,名為太陽星、太陰星,金水星、木星、天財星、天罡星、孤曜星、燥火星、掃盪星。本羅盤所刻為箭者,簡稱貪、巨、祿、文、武、廉破、輔、弼。九星與二十四山向、五行相配合,組成艮丙貪狼木、巽辛巨門土、乾甲祿存土、坤乙輔弼木、坎辰申癸破軍金、兌丁巳丙武曲金、離壬寅戌文曲水、震庚亥未廉貞火。

第四層是天星,共二十四個,即天皇、天廄、天鬼、天乙、少微、天漢、天關、天帝、南極、天馬、太微、天屏、太乙、天罡、天官、天苑、天*、天市、天廚、天漢、天壘、天輔。《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風水家認為二十四天星下映二十四位,星有美惡,故地有吉凶。如天皇在亥上應紫微,艮應天市,酉應少微,丙應太微,為"四垣",乃為天星之最貴,又稱"天星四貴",除少微外,三貴均有立國建都之驗。凡星下照地穴,金木水火土合局則吉,不合局則不吉。

第五層是地紀二十四位,即二十四向,這是內盤,又稱正針。二十四位上應天時二十四節氣,下行地中二十四山方,其排列次序是:正北坎卦壬子癸、東北艮卦丑艮寅、正東震卦甲卯乙、東南巽卦辰巽巳、正南離卦丙午丁、西南坤卦未坤申、正西兌卦庚酉辛、西北乾卦戌乾亥。在風水術中,二十四向用來定山向,辨水向。盤中指數如指某節氣,則生氣臨在其對應的一方。另外,以洛書之數推卦氣的陰陽,如乾南得九,坤北得一,離東得三,坎西得七,皆為奇數,故該四卦為陽,所納之干支亦為陽,即乾納甲,坤納乙,離納壬寅戌,坎納癸申辰,均用紅字標示,余為陰,用黑字標示,故又稱紅黑陰陽。

第六層是二十四節氣,立春始艮,大寒終丑,以推五過金、木、水、火、土,以察少陰、少陽、太陰、太陽。

第七層是七十二穿山,分布於二十四位之下,第位分三龍十二支,如與亥位對應為丁亥、巳亥、辛亥,與子位對應為丙子、戊子、庚子等。穿山即穿定來龍,搞清了來龍屬何干支,才可辨別吉凶,如亥山只可坐丁亥、辛亥兩方,子山只可坐丙子、庚子兩方。八干四維處於空格中,如指數在此幾格為凶。

第八層是分金,在正針二十四山之下,每山各設五位,合為一百二十,用以避免孤虛龜甲。

第九層是中盤人極二十四位,又稱中針人盤,子午對准內盤的壬子和丙午之間,處於二十四山方位向右錯開半路,指向北極子午。風水家認為中針上關天星厘度氣運進退,下關山川分野地脈賴否。

第十層與第八層相同,但錯開。

第十一層是透地六十龍。風水家認為,透加管吹灰,氣由竅出。五氣行之地,發生萬物。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氣透於地中,氣雄則地隨之而高坐,氣弱則地隨之而平狀,氣清則地隨之而秀美,氣景則地隨之而凶惡。

第十二層是口訣,配合透地六十龍解釋吉凶

第十三層是十二次。

第十四層是十二分野。

第十五層是外盤縫針,子午對准內盤的子癸、午丁之間,處於二十四山方位向左錯開半路,指向*影子午。

第十六層與第八層相同,但錯開。

第十七層與第十一層相同,但錯開。

第十八層是宿度五行。

第十九層是周天宿度,即二十八宿。

以上介紹的是一個十九層羅盤的情況,至於三十餘圈、四十作圈的羅盤,又加上八煞黃泉、八路四路黃泉、陰陽龍、劫煞取用、透地奇門、秘授正針二百四十分數、納音五行、登明十二將等等名目,不要說局外人看起來目迷神眩,就是一般的風水師也未必弄得明白。如果將風水羅盤簡化一下,其基本框架不外乎三盤三針:即內盤正針,起指南針的作用,所指方向為磁極子午;人盤中針,指向北極子午;外盤縫針,指向臬影子午,與正針之間形成磁偏角,用以確定正南方向。其餘層次,或多或少,都是微調輔佐的數據,且其功用在風水中說法不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