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金融危機損失多少錢

墨西哥金融危機損失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8-21 22:55:08

『壹』 08年金融危機哪個國家損失最大

美國了啦~~~
1.美國的金融危機的原點是什麼??
由於房地產的突然下跌,貸款購房者以房屋上漲所帶來差價還款方式的斷裂,從而造成大量的房貸壞賬,而這些房貸又由像雷曼兄弟這樣的金融公司打包,以證券化的方式銷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這就是所謂的「次級債」風波。只要購買了「次級債」的投資者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這樣的投資者遍布全世界。
2.基本的發展過程
首先是房地產壞賬造成雷曼兄弟的倒閉,緊接著傳導至投資銀行與對沖基金,各種的投資風險被迅速放大,銀行間的拆借利率大幅提高,對實體經濟融資造成了巨大影響,各國央行不得不大幅度的向本國市場注資。但人們對次級債的損失誰拿錢來填補,怎麼填補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並沒有及時給出答案,股票市場最終喪失人心,開始暴跌,從而造成整個社會資產的快速縮水,現在是一發不可收拾。
3.對中國的影響
應該說基本都是負面的,出口受打擊,外匯儲備的安全也受到極大的威脅,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匯率沒有放開,外資的金融投資還較低,基本不會出現韓國那種外資大量逃離,本國貨幣快速貶值最終造成經濟崩潰的情況。

『貳』 請問有沒有關於 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視頻

不好意思 目前找不到視頻 只有資料 希望能幫助你 呵呵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墨西哥金融危機概述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

為了穩定墨西哥金融市場,墨西哥政府經過多方協商,推出了緊急經濟拯救計劃:盡快將經常項目赤字壓縮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將通貨膨脹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緊急貸款援助等。為幫助墨西哥政府渡過難關,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損失, 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決定提供巨額貸款,支持墨西哥經濟拯救計劃,以穩定匯率、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動盪才於1995年上半年趨於平息。

金融危機爆發原因

(1)根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該是投機性較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迴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2)社會經濟原因再分析
墨西哥金融危機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總結於以下三點:
①金融市場開放過急,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
墨西哥通過金融開放和鼓勵外資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赤字在230億美元的高水準徘徊,使得整個墨西哥經濟過分依賴外資。
②政局不穩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農民武裝暴動接連不斷,執政的革命制度黨總統候選人科洛西奧和總書記魯伊斯先後遇刺身亡,執政黨內部以及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爭權斗爭十分激烈。政局不穩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進入墨西哥的外資開始減少,撤資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來填補巨額的外貿赤字,造成外匯儲備從1994年10月底的170億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億美元,不到兩個月降幅達65%。
③忽視了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貨幣貶值的本意在於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躍。股市下跌反過來又加劇墨西哥貨幣貶值,致使這場危機愈演愈烈。

金融危機的影響

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也產生沖擊作用。由於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經濟結構與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債務沉重、貿易逆差、幣值高估等經濟問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這些國家。由於外國投資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機擴展到全拉美國家,紛紛拋售這些國家的股票,引發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貨幣危機發生的當天,拉美國家的股票指數同墨股票指數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數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價指數與1月初相比,巴西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證券交易所分別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魯利馬證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證券交易所下跌3.8%。同時拉美國家發行的各種債券價格也出現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資者從阿根廷抽走資金16億美元,從巴西抽走資金12.26億美元,相當於外資在巴西投資總額的10%,整個拉美證券市場損失89億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1995年1月歐洲股市指數下跌1%,遠東指數下跌6.5%,世界股市指數下降1.7%。作為墨西哥鄰國的美國受到巨大沖擊,美國在墨的200億美元股票就損失了70億美元,加上比索貶值,損失近100億美元。

金融危機的教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
第一,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
第二,只有在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
第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

中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政府有責任保持匯率穩定。中國的這種安排的可行性在於:首先,浮動匯率允許政府更靈活地控制匯率。其次,人民幣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中國政府仍保持對資本帳戶強有力的控制。

通過1993年和1996年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在這四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占其總資產的比例的比較,我們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每一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超過了10%,1993年與1996年在這四種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達到總資產的一半以上;而商業銀行遵循保守性的原則,投資風險業務比較 謹慎,其在抵押品貸款和證券投資這兩種業務上均未作投資,即使在不動產貸款與消費者貸款上的投資比例也遠低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很明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資產遠遠高於商業銀行的。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遭受風險的可能性極大。

另外,由於政府管制鬆弛和非金融機構難以進入公司借貸業務,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承受力極低。當泰國中央銀行於1995年中期開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 以抑制經濟過熱時,股票市場和不動產市場馬上大受打擊。從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國證券交易指數跌幅超過60%。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不動產和消費者貸款方面的壞帳急劇上升。它們所持有的證券大大貶值。另外,盡管非金融機構80%的貸款是完全抵押的,但這些抵押品在一個下降的經濟體中價值很低。這些因素都使非金融機構在經濟出現困難時馬上陷入困境,從而引發整個金融部門的危機。如何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一點中國與墨西哥和泰國非常相像,即三國都存在一個潛在的危險:銀行系統中有大量的呆帳。如果一個突發事件使得人們預期國有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存在問題,銀行擠兌就有可能發生。銀行擠兌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通脹率上升,人民幣貶值,甚至銀行系統崩潰。從這一點來看,盡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銀行系統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潛在的威脅是現實的。

從中國的實踐來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有一個順序,可能最先是政府借款為主,接著是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然後是外國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逐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再是有限度地允許證券組合投資,最後是一個有較高監管水平的高效資本市場的全面形成。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各國經驗來看,逐步開放資本市場成功的可能性大。日本、台灣、韓國等的金融開放相對其經濟發展都是滯後的(盡管當時美國對它們的壓力很大),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成功的。墨西哥、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金融開放盡管速度很快,但它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人說泰國的金融開放是吃虧還是佔了便宜,目前還說不清,理由是沒有金融開放就沒有泰國前一段的高速發展。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這樣一條路,它可以使我們走向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而不發生這樣大的危機?我們對金融監管一定要加強。金融開放要漸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建立好金融監管體系。發展中國家對金融業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的操作水平、內部監控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一下子就把發達國家的銀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放進來,政府不知如何去監管,也沒有手段去監管, 國內的金融機構只學洋人其表(現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內部監控系統、激勵制度)。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如果金融監管滯後,就可能發生問題。

中國是一個大國,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政策有利於相對獨立地實施本國的貨幣政策,從而不斷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問題的積累和不良預期所可能產生的劇烈振動

『叄』 請問在08年金融風暴中,全世界一共損失多少錢(以人民幣計算)

首先告訴你,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損失是無法用貨幣來計量的。因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也不會有什麼機構來推算這個數字,因為這個數字將是一個天文數字不再是用萬億來表示了。如果你想了解金融危機的危害你可以從多方面去考察。像金融機構的破產、對社會失業率的影響、對國際貨幣兌換比例的影響等等方面來看

『肆』 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危機影響

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也產生沖擊作用。由於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經濟結構與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債務沉重、貿易逆差、幣值高估等經濟問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這些國家。由於外國投資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機擴展到全拉美國家,紛紛拋售這些國家的股票,引發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貨幣危機發生的當天,拉美國家的股票指數同墨股票指數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數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價指數與1月初相比,巴西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證券交易所分別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魯利馬證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證券交易所下跌3.8%。同時拉美國家發行的各種債券價格也出現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資者從阿根廷抽走資金16億美元,從巴西抽走資金12.26億美元,相當於外資在巴西投資總額的10%,整個拉美證券市場損失89億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1995年1月歐洲股市指數下跌1%,遠東指數下跌6.5%,世界股市指數下降1.7%。作為墨西哥鄰國的美國受到巨大沖擊,美國在墨的200億美元股票就損失了70億美元,加上比索貶值,損失近100億美元

『伍』 1990年到1012年世界的幾次經濟危機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世界先繼發生多次經濟危機,除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
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涉及范圍較廣,
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還包括那些影響相對較小的金融動盪,這些震盪在巴西,
阿根廷,俄羅斯等國一直沒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響最大的三次做一個簡要的介
紹: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經濟衰退
此期間發生了冷戰後的第一次戰爭——海灣戰爭.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
科威特.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
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美國的表現:
本次美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歷程應該從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國聯儲局局長一職後,美國逐漸結束低利率時代,
開始步入加息周期.隨著加息進程的推進,美國股市便因銀行收緊信貸受到影響.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一天之內急跌508.32點,
下跌幅度達 22.6%,下跌的點數和幅度都在這之前的最高記錄,超過了 1929 年
10月28日美國經濟大危機前夕創下的一天之內下跌12.8%的記錄.其實在這次
危機爆發前幾個星期,股市已開始下滑,1987年最高點是在8月25日的2722.42
點,到10月19日大爆發前下滑了17.5%.
這次股災在其他國家也產生了連鎖反應,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價格
指數19日下跌183.70點,跌幅為10.1%,創下了一天內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貸
銀行股票指數的跌幅為11.3%;聯邦德國DAX股票指數下跌3.7%;法國CAC股票
價格指數下跌6.1%.亞洲日本東京日經225種股票價格指數在19日跌620點之
後,20日再跌3800點,跌幅分別為2.35%和14.76%.香港恆生股票指數在19
日下跌 1121 點,創下日跌幅 33.3%的歷史最高記錄.不過這次股災對這些國家
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
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
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
聯邦儲備銀行在1987年比1929年更積極地採取措施拯救經濟.聯邦儲備銀
行通過擴大貨幣公共供應量,推動經濟增長.里根總統並不是像胡佛總統只是在
一邊靜觀形勢,而是積極採取措施,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在1987年股市暴跌後,
立即放鬆銀根,向銀行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商業銀行也降低了利率以保證向企業
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從而避免信用危機的發生.同時,由於建立了聯邦存款保
險公司,人們不必擔心由於銀行倒閉而血本無歸,因此沒有發生擠提銀行存款的
現象,使銀行系統保持穩定.
這次危機經歷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經
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歷了歷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歷時
五年又三個季度,呈現W+W型.

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
第三階段:1998 年 8 月初,危機開始擴散到其他國家.美國股市出現動盪
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
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俄羅斯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由於國
際投機資金在香港與俄羅斯市場損失嚴重,從此無力再次逞威.
產生的原因:
其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例如泰國大量資金投資於
房地產,由於房地產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債務危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其二,過分強調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毫無疑問,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東南亞經濟快
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經濟比重太大,因而國際市場的變動,尤其是匯率
的變動對經濟發生重大影響.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由於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國際
競爭激烈,導致貿易狀況惡化,經常項目出現巨大赤字.1996 年經常項目下各
國赤字是:泰國 145 億美元,馬來西亞 51 億美元,菲律賓 36 億美元,印尼 82
億美元,分別占本國GDP的8.0%,5.2%,4.3%,3.8%.其三,債務結構不合理,短
期債務多,還債率高,還本付息壓力大.其四,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金融開放
力度超過本國經濟實力,外匯儲備數量和監管能力,脆弱的金融體系難以抵禦強
大的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其五,長期景氣掩蓋了經濟運行中的深層矛盾,弱化
了人們對潛伏危機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機發生,無論政府和公眾都缺乏思
想准備和應急准備,陷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政府的措施: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牽頭組織下,東亞國家採取了種種措施,統稱IMF策
略,主要措施是實行銀根緊縮政策和財政支出緊縮措施.但這種方法並沒有起到
多大作用.於是馬來西亞改變策略,1998 年9月宣布了加強了對資本的管制,
資本管制的措施備受當時西方國家的批評,被他們認為是有背時代潮流的,但這
項措施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後人們不得不承認馬來西亞的資本管制是經濟小
國不得已採取的防衛手段或者是一種選擇,進而人們說它是恢復經濟的成功范
例.
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給世界投資者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7000億美元,
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損失的2倍多.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長率1998年為1.5%,菲律
賓GDP增長率1998年僅輕微下挫,為-0.5%,香港的真實GDP增長率1998年為
-5.1%,印尼酉亞經濟增長率跌至-13.7%.馬來酉亞跌-6.7 %,韓國跌至-5.8%,
泰國跌至-9.4%.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恆生從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點,到1998年8月
6544點,下跌過程維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為慘烈,10
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點,22日則
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下跌達10.41%,28日香港恆生指數
狂瀉1400多點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
日經一共經歷兩次較大的下跌.一次發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發生在1998
年8月.從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點到1998年的最低12788點,跌幅是38.75%.
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在1997年10月27日,道瓊斯指
數狂跌近554.26點,創出新記錄,隨後的道瓊斯指數只是在1998年8月的時
候有過較大的跌幅,從7月份的9028點,下挫到8月的7550點,再在9月下探
到7400點,跌幅18.03%.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三次降息,股市隨後一路上升.
我國則在危機期間不僅沒有貶值貨幣,而且還保持了7.8%的經濟增長速度,
對東亞經濟的復甦作出了為世人所稱贊的貢獻.
東亞金融危機來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復增長,
除政治上動盪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場也已恢復,甚至超過危機前的水平.
三,2000年美國新經濟危機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新經濟繁榮後,進入新千年美國經濟再次遭受了衰退.
本次股市調整的直接誘因是:
(1)時間安排上的巧合或制度上的陷阱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和規定,納斯達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必須在6個月
後才能拋售股票.由於很多高科技股票是 1999 年下半年後陸續上市的,因此在
2000的3月份以前,納斯達克市場股票為流通量較小,拋壓相對較輕,但這種運作
制度也為 6 個月凍結期滿後市場可能出現的股票拋售潮埋下了隱患.2000 年 4
月份,正好是眾多網路股的凍結期滿之時,加上報稅季節來臨,納斯達克市場股票
籌碼松動程度陡然增大,從而造成股市的震盪調整.
(2)微軟訴訟案點燃的擔憂情緒
4月3日,微軟反壟斷法訴訟和解未果消息的宣布,使投資者對高科技特別是
網路股上升的預期大大降低.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微軟一直是高科技股的旗幟和
先鋒.正是微軟上市以來良好的業績表現和股價的強勁飆升,才有了納斯達克的
長期牛市和其它高科技股的快速拉升.在消息公布後,由於擔心微軟可能面臨被
肢解的危險,宣布次日美股劇烈震盪,納斯達克當日震幅超過500點,道瓊斯工業
指數震幅超過700點,整個市場籠罩在一片下跌的陰影之中.
(3)科恩講話的火上加油
在美國股市搖搖欲墜之時,素有"股神"之稱的美國高盛公司首席分析師科
恩 10 年來首次對投資者發出減持高科技股比例,提高現金部位的評論和建議,
緊接著包括新興市場教父坦伯頓公司的莫比爾斯在內的數位分析師的言論也開
始偏空,新經濟股的拋壓氣氛進一步彌漫市場.
3月13日至4月17日,美國股市出現了自1987年股災以來最大的震盪,以
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由3月間的最高點5048點猛跌至4月15日的
3321點,累計跌幅高達34.2%,道瓊斯指數在此期間也累計下跌了805點,跌幅
為8.16%.
股市調整的過程:
在調整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市盈率已達到35倍以上,道瓊斯30種工業股
票的市盈率為26倍左右,標准普爾500種股票的市盈率則接近27倍.
除去2000年3月的開始的那次大幅下挫後,股市又進行了3次比較大的調
整.
第一次:2001年3月.這次是由於人們對投資下降和經濟衰退的預期,以及
對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正常反應引起的.
第二次:2001年9月.下跌是由9.11恐怖襲擊事件引起的.9.11襲擊事件
後的首日開市,當時"道指"下跌684.81點,下跌7.1%,創出歷史記錄.至周
末收市,道指總共下跌1369.70點,下跌14.3%.
第三次:2002 年 3 月以來的這次股市下跌的導火索則是一系列大企業假賬
丑聞被接連曝光,導致人們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引起的繼安然事件被揭露後,
又有相當一批大企業串通會計,審計機構做假賬,虛報贏利的事件被曝光,並在
6月至7月間達到高潮,終於引發了人們對股市的信任危機.
這三次下跌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持續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最後一次下跌
經過短暫的回升後又加速下跌,到2002年10月道瓊斯指數一度下探到7197點,
然後經歷了4個月的築底,在2003年3月才企穩反彈.如果從2000年3月納斯
達克股市下跌算起,這次美國股市的調整持續了三年的時間.道瓊斯從最高的
11749.9點一直跌到7197點,跌幅達到38.74%.
其他國家的情況:
世界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股市與美國股市下跌幾乎是同步發生的"從下跌
幅度看,在日本股市經歷二次下跌的階段,第一個是 2000年4月從最高20327
點開始,一直延續到2001年9月10153.33點,在經歷短暫幾個月的反彈後,第
二輪下跌在2002年6月開始了,這輪下跌最低下跌到7604點,回到80年代中
期以來的最低點,跌幅到達62.59%.
恆生指數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點後,4月出現大跌,到03年4月份最
低到達8338點,跌幅54.68%.
由於當時我國證券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國際化的程度.A股市場尚未對外開
放,B股市場雖允許外資進入但規模有限,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未啟動,從而
有效地構築了一道規避國際金融風險和股市動盪的"防火牆".雖然在2001年7
月之後出現暴跌,到當年的10月19日, 滬指已從 6月14日 的2245點 猛 跌
至 1514點,從此開始了5年熊市行情,但這主要是由於國內的體制上的原因,
即國有股減持.
美國當時的經濟面:
2000 年是美國經濟與股市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在連續九年經濟繁榮,股
市大幅上漲之後,去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第一季度成長率7%,第二季度
的 5.7%,第三季度的 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 1.4%,幾近於零,顯示美國經濟
已經放緩並呈衰退跡象.到了2001年,經濟衰退顯現,前3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
分別為-0.6%,-1.6%和-0.3%,盡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別恢復到2.7%
和5.0%,但第2季度則降至1.3%.
總結
從歷次來的經濟衰退中我們看到經濟危機發生前主要國家經濟都連續多年
快速發展,市場投資過熱,房地產市場炒作過度.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往往會引
起經濟衰退(2000美國新經濟危機除外),90年至92年的經濟危機即是由日本
房產泡沫破裂導致,97 年泰國房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大幅下跌,居
民財富縮水,大量資金外逃.
每次經濟危機的發生往往導致主要國家股市30%以上,甚至是60%的跌幅.
90 年開始的日本經濟衰退致使日本股市最大跌幅達到 63%,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導致恆生跌幅達到61%,日經38%,2000年新經濟破裂道瓊斯跌38%.
2007年7月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到現在為止已使美國房價跌了6%,股市
由2007年10月11日最高的14198點到1月22日的最低點11634點,跌幅為
18%.
如果美國經濟最終由於次貸危機而走向衰退,那麼根據以往經濟危機的經驗
(房產價格價格跌20%,股票市場跌幅超過3030%),那麼道瓊斯將至少跌到10000
點,現在還只跌了一半.

『陸』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6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8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2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57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1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4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3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