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什麼時候佔領的休達
⑴ 西班牙和葡萄牙哪個更早進行殖民侵略
最早殖民的是葡萄牙。
但是最早進行掠奪性殖民侵略的是西班牙。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布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瑪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度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⑵ 西摩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西摩戰爭指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上葉西班牙為侵佔北摩洛哥而進行的戰爭。1860年2月,西班牙軍隊4.4萬人乘蘇丹政權日趨衰弱和法軍從阿爾及利亞入侵摩洛哥之際,突然佔領得土安。3月23日,西軍擊敗摩軍後,向丹吉爾推進。英國不希望西班牙在直布羅陀附近的地位得到加強,在它的壓力下,西班牙只得暫時停止業已開始的軍事行動,並被迫很快將其部隊撤出得土安。
但是,根據1860年4月26日簽訂的西摩條約,摩洛哥被迫賠款1億列阿利;西班牙在休達地區擴大了一點領地,並在西迪伊夫尼獲得了漁業基地。1884~1885年,西軍佔領里奧德奧羅港,該港後來成為殖民地中心,名稱未變。北摩洛哥里夫請部落奮起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西班牙於1891、1893、1897年同這些部落進行了多次戰爭。
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歐洲列強加緊了在摩洛哥的殖民擴張,這種擴張是在帝國主義強盜(主要是法國西班牙和德國)之間的激烈爭斗中進行的。殖民主義列強曾派出大批軍隊同摩洛哥人作戰,其中包括4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1909年,里夫地區的摩洛哥請部落(柏帕爾族)曾數次戰敗西班牙殖民者,但未能阻止它們的擴張。1910年,西班牙殖民者佔領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埃利—阿賴什(今阿賴什)和埃利克薩雷利—克比爾。
根據1912年簽訂的法摩條約和法西條約,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912年11月,西班牙在摩洛哥領土上建立了一個保護區。丹吉爾及其周圍地區被劃為國際共管區。但是,摩洛哥人民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漲——這一斗爭在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更為加強,已成為西班牙佔領者同法帝國主義者在摩洛哥劃地分贓的嚴重障礙。1918年底,西班牙殖民者制訂了詳細的「綏靖」計劃,首先征服保護區西部的安傑拉和吉巴拉諸部落,爾後對里夫地區實施向心突擊。
為此,佔領軍增加到6.3萬人。1921年春末,西軍包圍了西部起義軍的主力。但是,里夫諸部落展開了游擊戰爭,擁有2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在安瓦爾(今安瓦利)戰役和蒙特—阿魯伊特戰役中遭到失敗,西軍指揮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保持其東部地區的陣地上。里夫諸部落於1921年9月在東部地區成立由阿布德·艾爾·克利姆為領導的里夫共和國。共和國軍隊是由正規部隊和16~50歲的所有成年男子參加的部落民軍組成。正規部隊基本上是由過去的殖民地部隊的士兵組建而成的。他們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繳獲來的,包括幾百門火炮和機槍。里夫軍隊的特點是機動性強。里夫軍在堅持進攻戰術的同時,善於利用諸如迂迴和包圍等機動方式,力求對敵部隊、分隊間的結合部實施突擊,並經常襲擊敵後方。至1923年4月,西軍總計達14萬人。1924年6月,里夫軍轉入進攻,於11月底將佔領軍從國家腹地全部趕出。西班牙獨裁者普利莫·德里維拉將軍率領的16萬佔領軍死、傷、俘2.7萬餘人,處於全軍覆沒的邊緣。盡管西軍指揮部動用了飛機、裝甲汽車和大量的海軍兵力,但是在東西部地區各部落不斷加強團結的情況下,未能扭轉戰局。西班牙已無力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里夫共和國的影響幾乎擴大到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整個保護區。法國帝國主義者非常害怕里夫共和國得到鞏固,害怕法國在摩洛哥的保護區各部落及北非其他殖民地的各部落受到影響,於1924年5月開始侵佔共和國南部地區。
1925年4月,里夫軍對法國佔領軍展開攻勢,並在起義的格藻阿和桑哈賈部落的幫助下將軍事行動移到法國保護區。擁有重炮、坦克和飛機的10萬法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在這種形勢下,西法兩國於1925年6~7月在馬德里舉行談判,達成封鎖摩洛哥海岸和對里夫共和國採取共同軍事行動的協議。法國遠征軍的人數達32.5萬人。西班牙佔領軍的人數為14萬人。敵人在兩條戰線上均占絕對優勢,殖民主義者採取「焦土」戰術,造成各起義部落物力人力資源枯竭,部分封建上層分子叛變,里夫軍於1925年9月底又退回到1924年的陣地。
嗣後,在胡塞馬地區登陸的18500名西班牙登陸兵,攻佔了共和國首都阿季迪爾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共和國繼續英勇抵抗,拒絕了英國政府通過暗中調停而強加給它的旨在鞏固殖民統治的所謂「自治」。1926年5月,法西兩國軍隊在克爾特河地區轉入進攻,包圍了里夫軍的主要集團,並對其大本營塔爾吉斯特城實施突擊。被分割成幾部分的里夫軍於5月27日停止抵抗。阿布德·艾爾·克里姆被俘,後來被流放到留尼汪島。但是,很多地區的武裝斗爭仍在繼續。直到1934年武裝斗爭的最後一些據點才被除掉。
里夫共和國同西法殖民聯軍所進行的多年的英勇斗爭,是當時民族解放運動的極為重大的事件。正如伏龍芝所指出的,在軍事學術領域里,它表明,裝備低劣的小部隊在山地沙漠地帶,同正規軍大兵團作戰時,採用機動性強和靈活果斷的游擊戰,是行之有效的。
里夫人民所進行的戰爭,使北非人民解放運動獲得了革命武裝斗爭的經驗。里夫人民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社會矛盾尖銳,部落分散,起義具有地區局限性,同時也是由於法西帝國主義者在軍事上占優勢。
⑶ 西班牙和葡萄牙走上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道路是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後
早在15世紀,葡、西兩國就開始了殖民探險活動。葡萄牙人最早殖民活動是1415年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地區,此後一直向南探航,致力於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87年,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行,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這是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突破。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卡里庫特,他們開辟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西班牙探索新航路是從資助哥倫布開始的。哥倫布的航行計劃遭到葡萄牙王室拒絕兩年後,被西班牙王室採納。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起航,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後來又有3次前往美洲,但都沒有找到黃金、珠寶、香料、絲綢,西班牙王室深感失望,直到1506年去世,哥倫布始終認為到達的地方是亞洲的印度。1519年,西班牙王室資助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繞過好望角,1522年返回西班牙,完成了環球航行,葡萄牙、西班牙在世界舞台上崛起了。
⑷ 西班牙為何會占據非洲的兩座城市
西班牙一共佔領了非洲大陸上兩塊土地,一是梅利利亞;二是休達。
西班牙的主體部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佔領了這個島的80%。而他所佔領的非洲大陸上的土地面積也並不大。休達約18平方公里,梅利利亞約12平方公里。雖然現在這兩塊地方表面上都屬於西班牙,但是,由於這兩塊領土都被摩洛哥包圍,摩洛哥認為這兩個城市的歸屬權應該屬於他們,這也成為了摩洛哥和西班牙的心結。
在1497年在佔領梅利利亞的行動中,佩德羅·埃斯托皮年沒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梅利利亞。沒過多久,梅利利亞就受到穆斯林重新佔領的威脅,在1694-1696年和1774-1775年兩次受到穆斯林軍隊的圍攻。在1936年弗朗哥將軍將梅利利亞納入囊下成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休達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被葡萄牙統治到後來的1668年1月1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和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六世在里斯本簽訂了《里斯本條約》,葡萄牙把休達割讓給西班牙。
⑸ 求1859年西班牙與摩洛哥戰爭的資料
西班牙-摩洛哥戰爭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侵略北摩洛哥的數次殖民戰爭。
15世紀後,西班牙強占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亞和休達,並以此為基地向內地擴張。1859年10月,西軍出動5萬人進攻得土安。1860年2月,得土安陷落。4月,雙方簽訂《得土安條約》,西擴展休達領地,占據伊夫尼地區。
在此後半個世紀中,西不斷蠶食摩北部領土,並在里奧-德奧羅港建立行政中心。1912年11月,西、法在摩洛哥劃分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班牙開始對北摩洛哥發動大規模進攻,採取先西後東戰略,首先鎮壓西部傑巴拉人部落起義,爾後集中兵力於1920年開始進攻東部里夫地區。1921年7月,西軍1.4萬人(由F.西爾韋斯特雷將軍統率)在里夫地區的安瓦勒被阿卜杜·克里姆指揮的起義軍殲滅。8月,退守阿魯伊山的3000餘西軍投降。9月,里夫各部落通過《民族誓約》,並於翌年2月成立以克里姆為埃米爾的里夫共和國。里夫軍隊約有6.5萬人,其中正規軍僅六七千人,但機動性強,運用迂迴、包圍、奇襲等戰術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取得重大戰果。1924年8月,里夫軍民粉碎10萬西軍進犯,至年底共殲敵2.7萬餘人,將西軍逐出國土。1925年7月,西、法殖民者簽訂關於封鎖摩海岸和對摩聯合作戰協定;9月,西班牙獨裁者M.普里莫·德里維拉和法軍元帥H.P.貝當率西法聯軍40萬人南北夾擊里夫共和國。聯軍實行殘酷的"焦土政策",到處燒殺搶掠、狂轟濫炸,於1926年5月以絕對優勢兵力合圍里夫軍主力,並向其總部所在地塔爾吉斯特突擊。里夫軍隊戰敗投降,但里夫軍民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山地沙漠地區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提供了寶貴經驗。(胡述寶《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歷史卷》)
⑹ 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開始殖民掠奪
15世紀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兩國都處於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兩國都曾是義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兩國王室都熱衷於新航路開辟的海上探險活動。
在1415年,葡萄牙士兵佔領了北非港口城市休達,並在1418年擊敗了企圖奪回休達的摩爾人。而一年後,葡萄牙國王航海家亨利的兩名船長在風暴下駛進馬德拉,而其他葡萄牙航海家更在1427年發現了亞速爾群島。葡萄牙殖民帝國就因而開始發跡。
⑺ 西班牙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有什麼
近代以來的殖民主義,大體上經歷了產生、發展、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四個時期。殖民主義的產生時期大致從15世紀初至19世紀初,這一時期的殖民列強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等。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葡萄牙、西班牙,本文試對葡、西兩國早期殖民活動的有關方面作一歸納對比,歡迎指正。
一、關於相同方面
葡萄牙、西班牙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封建國家,由於這一共同因素,再加上他們殖民活動的歷史背景和目的大致相同,因此,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有許多相同之處。
1、時間上,在近代所有殖民國家中,葡、西兩國最早走上海上探險和殖民擴張的道路。
早在15世紀,葡、西兩國就開始了殖民探險活動,到16世紀中葉,這兩國已建立起各自殖民帝國的基本輪廓,第一次世界瓜分是在葡、西兩國之間進行的。而荷、英、法的殖民擴張則要到16世紀晚期17世紀初才開始。那麼葡、西兩國為什麼能夠最早走上殖民征服的道路?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當時兩國已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是他們能夠首先進行殖民征服的政治前提。15世紀後半葉,歐洲其他國家剛剛結束百年戰爭,又陷入玫瑰戰爭、義大利戰爭或大封建主反抗的漩渦里而難以自拔,他們雖有探索新航路的強烈願望,卻不得不落在葡、西兩國之後來實現。第二,葡、西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第三,他們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先進的航海技術。
2、組織方式上和手段上,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主要是國家出面組織的,武力征服是他們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
當時葡、西兩國還處在封建統治之下,國內工商業基礎薄弱。由於商人力量弱小,尚未有能力單獨組織對外擴張,因此兩國的殖民探險活動主要是國家出面組織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領導的人類歷史上三次最重要的航行都是政府組織的。可以說,封建政府是當時殖民活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和資助者。又由於兩國國內商品少,無法用更多的商品與殖民地進行貿易,所以武力征服是他們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貿易只不過是個副產品。掠奪黃金、屠殺土著、搶占土地,成為哥倫布及其後繼者們的三部曲。而後起的殖民國家荷、英、法諸國,由於商業資本的發達,他們對外殖民不是政府包辦,而是在國家政權的支持下,由商業公司(如英國組建了倫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單獨組織進行;主要手段也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商業殖民。
3、性質上,葡、西兩國殖民活動屬於封建殖民征服,算不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擴張。
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第一,兩國的殖民征服是歐洲中世紀後期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當時,歐洲社會商品的性質基本上仍是封建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只表現為一些零星的幼芽,根基是不牢固的。第二,兩國的殖民征服都是在封建王室直接策劃與控制下由貴族為主體進行的。第三,兩國王室組織和支持殖民征服的目的,是擴大封建統治范圍。第四,兩國都建立了封建性的龐大的帝國,在殖民土地上,著重掠奪金銀、土地,極少從事資本主義經營,且所得財富沒有在本國化為資本,而是花在封建主的奢侈享樂上。
因此,無論是從兩國殖民征服的原因、組織、目的,還是結果上看,兩國殖民活動均是封建性的。
二、不同方面
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盡管有許多相同之處,但由於兩國國情不盡相同,他們的殖民活動又各有特點。
1、時間上,葡萄牙的殖民活動早於西班牙。
葡萄牙人最早殖民活動是1415年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地區,此後一直致力於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而西班牙的殖民活動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開始的,1493年佔領愛斯班諾爾(今海地),這是西班牙第一塊殖民地。為什麼葡萄牙比西班牙率先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首先,葡萄牙較早形成統一國家和建立中央集權。7世紀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後,當地居民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建立自己的國家。其中,葡萄牙王國形成於12世紀中期,而西班牙王國則形成於15世紀晚期。其次,葡萄牙疆域不大,三面為西班牙領土所包圍,從國王阿方索三世(1248-1279年)和迪尼什(1279-1325年)的時代起,歷代國王都致力於海上勢力的發展,無意介於歐洲大陸的紛爭。最後,葡萄牙掌握了更多的航海知識,地理知識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進。例如,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請求資助時,遭到拒絕。因葡萄牙人確信地球比哥倫布所認為的還大,海洋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結果哥倫布是在西班牙王室贊助下成行的。
2、空間上,葡萄牙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向是由西向東,重點在亞非地區;西班牙則是自東往西,重點在美洲地區。
葡萄牙王室支持了由西向東殖民探險的迪亞士、達·伽馬遠航活動,殖民重點在亞非;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自東往西殖民探險的哥倫布、麥哲倫遠航活動,殖民重點在美洲。葡、西兩國殖民活動在空間上的差異,是兩國爭奪殖民霸權斗爭的結果。早在15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剛剛在西非海岸進行殖民探險時,就以一副霸主的面孔出現。葡萄牙政府三令五申,宣告任何國家的任何船隻,未經葡萄牙下令許可,不準在西非沿岸航行。1455年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也頒布了授予葡萄牙海上霸權的特權令,其大意是:葡萄牙殖民者已經侵佔的地方是它的勢力范圍,還未侵佔而准備侵佔的地方也是它的勢力范圍。根據教皇的諭令,葡萄牙統治者便以「海上霸主」自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葡萄牙的海上霸權受到了西班牙的挑戰,於是葡、西兩國互不相讓,走上了爭奪殖民霸權的道路。在教皇的調停下,兩國在1494年6月簽訂了《托德西里雅斯條約》,議定以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一里格約合6公里)處,自北極至南極劃一條線,即所謂教皇子午線,線東屬葡萄牙勢力范圍,線西屬西班牙勢力范圍。但這條「子午線」忽視了地球是圓的,世界上任何地方既處於線東,也處於線西。所以,麥哲倫船隊環航全球後,兩國在太平洋又發生了爭執,為此於1529年簽訂《薩拉戈薩條約》,規定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劃一條線,線西和線東分別屬於葡萄牙、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根據上述兩條分界線,地球已一分為二,西班牙幾乎獨霸美洲,而葡萄牙則獨霸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巴西。這兩個條約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葡、西兩國殖民活動的理論依據。
3、掠奪方式上,葡萄牙主要佔「點」據「線」,以欺詐性貿易掠奪財富為主;而西班牙則搶佔大片土地(即「面」),直接掠奪金銀。
到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已佔領了非洲西岸、非洲東岸、印度洋西岸的一些據點,控制了歐洲繞非洲到印度的航路。接著,葡萄牙佔領了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進而壟斷歐洲到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貿易線。後來,又在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因此,葡萄牙在亞非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則在中、南美洲侵佔大片土地。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中、南美洲的廣大地區,除巴西外,都被劃入西班牙龐大殖民帝國的版圖之內。葡、西兩國掠奪方式的差異主要原因是:第一,兩國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不同。葡、西兩國由於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的差異,相對來說,葡萄牙的軍事力量弱小,西班牙的軍事力量強大。第二,兩國殖民對象不同,葡萄牙所侵略的對象大多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封建國家。而西班牙的侵略對象是遠遠落後於歐洲、地廣人稀的美洲,且當時美洲的一些主要地區(如墨西哥、秘魯)的印第安人之間不團結、鬧分裂的程度,遠比當時某些非洲人的情況嚴重。所以,相對弱小的葡萄牙面對的是強大的封建國家,難以深入亞非內地、征服廣大的內陸地區,只能佔領一些比較偏僻的沿海港口和島嶼作據點,以欺詐性貿易進行間接掠奪。相對強大的西班牙面對的是地廣人稀、又不團結的美洲,能夠比較輕易地佔領大片土地,直接掠奪金銀。
⑻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等群島。
2、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3、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4、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
(8)西班牙什麼時候佔領的休達擴展閱讀:
1、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還有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
2、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都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體系也不復存在。
⑼ 休達的歷史
從公元前五世紀迦太基人統治時期開始,休達的地理位置就讓他成為了商路上的重鎮以及軍事要地。但在公元42年羅馬帝國佔領休達之後,這座貧窮的城市就只有了軍事上的作用。約400年後,汪達爾人趕走了羅馬人,之後西班牙的西哥特人和拜占庭帝國又相繼佔領這塊地方。
710年,一支穆斯林的軍隊逼近休達,但在休達的西哥特王國統治者朱利安的勸說下,這支軍隊轉而進攻西班牙----據阿拉伯的史書記載,朱利安仇恨西班牙的原因是西班牙的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虐待他的女兒。因此,休達成為了這支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將軍率領的柏柏爾軍隊進攻伊比利亞半島的根據地。
朱利安死後,阿拉伯人開始統治這座城市,這招致了城市周圍柏柏爾部落的仇視。740年,在馬薩拉·阿爾·哈希爾的領導下,一場以「聖戰」為名義而進行的叛亂摧毀了休達。直到公元9世紀,柏柏爾人的馬哈克薩部落在首領馬哈克斯的領導下重建了休達,並建立了短暫的巴努·伊薩姆王朝。之後在他的孫子的領導下,伊薩姆王朝曾短暫地向馬格裡布的阿拉伯伊德里斯王朝效忠。最終在公元931年,伊薩姆王朝的國王讓位於科爾多瓦的倭馬亞王朝哈里發阿爾·拉蒙三世,伊薩姆王朝終結。1031年,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逐漸失去統治權,王朝逐漸陷入混亂,最終在1084年被柏柏爾人建立的穆拉比德王朝取代。之後休達再次成為侵略西班牙的基地,1147年,取代穆拉比德王朝的阿爾摩哈德王朝終於佔領了西班牙。阿爾摩哈德王朝的統治持續到1242年被哈福西斯王朝取代,在1232年曾經歷了伊本·胡德的叛亂。哈福西斯王朝很快就衰弱了,1249年他們被驅逐出休達。此後休達在政治上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1309年至1415年間,統治休達的是菲茲王朝。1415年,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佔領了休達,以消除伊斯蘭教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影響,同時傳播基督教。
1668年1月1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和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六世在里斯本簽訂了《里斯本條約》,葡萄牙把休達割讓給西班牙。
在文化上,現代的休達可以看作安達盧西亞的一部分,它距離安達盧西亞的加迪斯省海岸只有12英里。同時休達是一座國際性的城市,這里居住著大量的柏柏爾穆斯林、猶太人以及印度教徒。
⑽ 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如何征服殖民地的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布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瑪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度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地區,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人奴隸種植園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