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光復運動趕走了多少摩爾人
Ⅰ 摩爾人與西班牙
1、摩爾人入侵西班牙實在公元711年,一直持續到1492年,將近800年,這800年被西班牙人稱為國土光復運動時期。
2、1492年最後一個摩爾人政權格拉納達投降給伊莎貝爾女王和費迪南國王,西班牙完成統一。是摩爾人在伊比利亞統治徹底結束的標志。
3、摩爾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在伊比利亞將近800年,影響力是可想而知的,今天西班牙的南部幾個大城市仍然保存著完好的伊斯蘭式建築。若說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到1492年以後基本被消除了,因為伊莎貝爾進行宗教改革,大幅驅趕摩爾人,建立了全新的天主教為中心的文化政治體系。
4、摩爾人統治時期相當於唐代到明代。
Ⅱ 西班牙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西班牙歷史 主詞條:布匿戰爭
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創建了加迪爾(加的斯城)。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新迦太基」)。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很快佔領整個半島。
公元前6世紀,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
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
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
公元711年,西哥特人的結束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主詞條:瓜達萊特戰役
公元710年,由於爭奪王位,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歷史。
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稱做「安達盧斯國」,中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初期,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並存,隸屬於大馬士革哈里發帝國。
公元722年,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科瓦東加山打響了光復運動的第一役。在這場戰斗中,基督教軍隊在領袖佩拉約的領導下戰勝了阿拉伯軍隊。歐洲其它國家的基督教徒也紛紛響應教皇的號召,到西班牙參加反阿聖戰。在同阿拉伯人征戰的同時,基督教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爾國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爾多瓦,同時宣布獨立。
公元10世紀,摩爾人統治達到鼎盛時期。後來,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分裂為若干個王國。面對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侵略和佔領,基督教人開始進行反抗。
1085年,基督教軍隊收復了托萊多,卡斯蒂利亞將該城定為首都。
1212年,在阿方索八世的領導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取得了戰勝摩爾人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又收復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加的斯等城市,最後只剩下格拉納達王國。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聯姻,為兩個王國的最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
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 主詞條:西班牙光復運動
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
1519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出身海盜的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與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里薩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費利佩繼位(腓力五世),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費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爭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一場戰爭,並於1713年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只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腓力五世的承認。
19世紀,拿破崙奪取法國政權後,將擴張的目標對准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佔領了西班牙並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源於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主詞條:美西戰爭
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4日王朝復辟。
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失敗而告終,古巴獲得獨立,西班牙向美國割讓了波多黎各、關島並廉價出售了菲律賓(2000萬美元)。西班牙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國際大國地位不復存在。 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同年12月,西班牙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相繼成立。
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1日,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78年12月新憲法正式出台。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1996年至2004年,人民黨連續執政。
2004年至2011年,工社黨重新上台執政。
2011年11月,工社黨在大選中失利,人民黨重掌政權。
Ⅲ 西班牙什麼時候被阿拉伯人統治的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入侵西班牙。阿拉伯人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
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西班牙政治、經濟、文化等再度輝煌。許多經濟作物(如茄子、西瓜、柑桔等)通過阿拉伯人引入西班牙和歐洲,阿拉伯數字的使用促進了科學發展,天文、醫葯、數學、建築等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及聖經、古蘭經通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翻譯傳到了歐洲各地。西班牙語中關於行政、建築、數學、醫葯等領域的詞彙很多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統治對西班牙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西班牙光復運動趕走了多少摩爾人擴展閱讀: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Reconquista),又稱再征服運動、列康吉斯達運動,是公元718至1492年間,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佔領,收復失地的運動。
從 718年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歷了8個世紀。 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原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逃到半島的北部。以後在北部地區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王國,這些王國時有分合,並從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夫里亞山區及比利牛斯山區向南推進,開展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的運動。
718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王佩拉約在科法敦加與入侵的阿拉伯人發生戰斗。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也進行了收復失地的斗爭。
147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合並,共同開展了驅逐阿拉伯人佔領的斗爭。西班牙人先後收復了托萊多(1085)、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1212)、塞維利亞(1248)、薩拉戈薩(1118)、馬約爾(1229)、巴倫西亞(1238)、薩拉多(1340)和阿爾赫西拉斯(1344)。
1492年1月2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王國被打敗,國王穆罕默德十二世(即西班牙稱博阿布迪爾)投降,西班牙統一,收復失地運動勝利結束。
資料來源:網路—收復失地運動
Ⅳ 西班牙光復運動的背景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逐漸興起並愈演愈烈。公元80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公元100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
Ⅳ 西班牙文學的轉折點
在這個時期,西班牙驅逐了摩爾人,完成了光復運動。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薩貝爾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的聯姻,標志著西班牙已經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國家。它對外進行擴張,武力征服義大利和非洲北部,對內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異教徒。在文學上的最大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佔主導地位,人文主義思想開始紮根另一個特點是宮廷文學已經形成,改變了教士們在文學領域里占優勢的狀況其主要成就表現為弗朗西斯科?因佩里亞爾(1373~1408)在義大利詩歌的影響下創作的《七種美德的格言》,它開創了但丁式的寓言詩流派。胡安?阿方索?德?拜納在1445年編纂的《拜納歌謠集》、《斯圖尼加歌謠集》,收錄了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朝廷大量優秀的宮廷詩篇。
這個時期的傑出詩人有以桑蒂利亞納侯爵的加冕和《命運的迷宮》而享盛名的胡安?德?梅納 (1411~1456),有以寫諷刺詩著稱的桑蒂利亞納侯爵(1398~1458) 以及以感情熾烈、語言動人聞名的豪爾赫?曼里克(1440~1479)。
民間抒情詩「謠曲」,至15世紀開始盛行。這類詩歌是從古代史詩中最生動、最富有詩意的片斷演變而來,語言簡潔樸素,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流行於這個時期的傷感小說的代表作,有胡安·羅德里格斯·德爾·帕德隆(1395?~1452 的自傳體小說《沒有愛情的奴隸》和迭戈·德·聖佩德羅(生卒年不詳)的書信體小說《愛情的牢獄》。加爾西·羅德里格斯·德爾·蒙塔爾沃的著名騎士小說《阿馬迪斯·德·高拉》,也在這時期出版。
在散文方面,第一次出現了包含大量格言和諺語的通俗口語的作品,其代表作是塔拉貝拉大主教阿方索?馬丁內斯?德?托萊多(1398?~1470?)的《皮鞭》,它的副標題為《對世俗愛情的責難》,以簡明的語言,幽默的筆觸,生動地描寫了西班牙社會的風俗畫面。這種諷刺散文成為以後流浪漢小說的先聲,著名對話體小說《塞萊斯蒂娜》即模仿此書的風格寫成。
到了16世紀,西班牙成為稱霸於歐、美兩大洲的強大王國。在王權鼓勵下,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一度得到繁榮,同時在文化上也開始向文藝復興時代過渡。一批人文主義者創辦學校,批判宗教偏見,模仿古代希臘、羅馬和義大利的文學。詩人胡安?博斯坎·阿莫加維爾(1493?~1542)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1503~1536),開始運用義大利詩歌的新韻律和新風格。後者在模仿義大利詩歌時卻保持著西班牙詩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西班牙的感懷詩。他的作品影響了後來的古鐵雷·德塞·蒂納(1514~1554)和迭戈·烏爾塔多·德·門多薩(1503~1575)等詩人,但同時遭到了克里斯托瓦爾·德·卡斯蒂列霍(1490?~1550)的批評和反對。
這一時期的散文表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自然地表達時代思想,另一種是單純追求形式的優美。前一種傾向的代表是胡安·德·巴爾德斯(1500?~ 1545)和阿方索·德·巴爾德斯(1490~1532)兄弟。在此時期,更深刻地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面貌的是流浪漢小說《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1554)。這部作品揭露了西班牙社會的腐朽,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形象。其後,馬特奧·阿萊曼(1547~1614)寫了《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的生平》兩卷,使這一類作品盛極一時。
Ⅵ 西班牙是怎樣被摩爾人佔領的
當時的歐洲,政治腐敗,經濟蕭條,科技落後,思想愚昧。總而言之,在各方面都無法和鼎盛時期的阿拉伯文明相提並論。所以,這一小支摩爾人部隊居然在八年時間內,佔領了除阿斯圖里亞斯外的整個半島。
在發現了歐洲人的暗弱之後,摩爾人開始試圖向富庶的法蘭克進軍。結果一來是來自北非的他們在翻越寒冷的比利牛斯山時疲病交加,二來是法蘭克畢竟比沒落的西格特王國要厲害許多,三來是自己背後還有大量的城市需要駐軍,摩爾人的前線實際兵力相對不足。
這三大主因,導致摩爾軍隊在圖爾戰役慘敗,失去了向西歐發動全面進攻的第一次機會。
經過幾年的修整,摩爾人准備再度向法蘭克進軍。可是,歐洲人似乎真有上帝的保佑。每逢大難,匈奴王阿提拉也好,蒙古拔都的大軍也好,蒙古帖木爾的雄獅也好,還是突厥人也好,都是眼看要打下歐洲了,背後卻出了問題。不是國王被刺殺,就是老國王死去,大家需要回去爭王位。
於是,摩爾人在半島建立的被稱作安達盧斯的大區漸漸被蠶食。1085年,西格特人的故都托萊多被攻佔。十三世紀,摩爾人被完全趕出半島中部。
1236年,曾經的摩爾人在西班牙的首都科爾多瓦淪陷。到十五世紀末,也就是著名的1492年,半島最後的摩爾人領地格拉納達陷落。摩爾人退回非洲。現代歐洲最初的兩個封建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誕生。
Ⅶ 求大大幫助求西班牙守護聖人聖詹姆斯的事跡和資料,咱只查到他曾經抵抗過摩爾人
聖詹姆斯·馬塔莫羅斯(摩爾殺手),是西班牙著名的神話人物幫助基督徒戰勝穆斯林。據傳說,馬塔莫羅斯是耶穌基督使徒的聖雅各的兒子,。西班牙傳說講述他出現在844年5月23日克拉維霍的爭斗,騎著一匹白馬以及帶著一面白旗幫助基督徒擊敗摩爾人(穆斯林),發動收復失地運動(「光復運動」)。這場戰役首次被提到是在13世紀的托雷多總主教羅德里哥·希梅內斯·德拉達所編纂的史書中。
在十七世紀前,他是西班牙民間崇拜的聖人,稱他為西班牙的守護聖人。直到1760年11月,當教皇克萊門特十三世撤銷這一榮譽,並正式宣布無原罪聖母作為西班牙的守護聖人。
在馬德里三一一連環爆炸案後,他不再被稱國家聖人,但雕像仍保留在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
Ⅷ 葡萄牙西班牙興起衰敗的原因
1、興起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先於歐洲其他國家崛起,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先於其他國家建立了民族性國家;相較於當時歐洲其他封建王國基於基督教世界共同信仰的最高原則,民族國家更能將國運與國民的世俗利益放在首位。也是基於這一點原因,兩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才牽頭,鼓勵和資助了兩國的冒險家前去海上探險。
不管是達伽馬、麥哲倫還是哥倫布,均是接受葡萄牙或兩班牙王室的資助,領了王命前去開拓新航路的。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葡萄牙和兩班牙在進行海上貿易的同時,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兩國殖民者通過赤裸裸的掠奪,將大量真金白銀運回本國。葡萄牙和兩班牙幾乎是以「暴發戶」的姿態登上彼時的歐洲歷史舞台中央的。
2、衰敗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斗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沖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
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和西班牙的軍隊進佔葡萄牙,王室全體成員和國王去巴西避難。14年後,葡萄牙人在英國軍隊的幫助下趕走了法國人,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將佩德羅王子留在巴西繼續執政,他自己回了國。
第二年也就是1822年,若昂六世寫信給佩德羅王子要他回葡萄牙,但佩德羅王子撕毀了父親的信,向周圍的人宣布說:巴西從此脫離葡萄牙。他說這話時,是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伊皮蘭加河。從此,佩德羅成為巴西帝國的首任皇帝。葡萄牙在東方帝國崩潰之後,在美洲的這一大塊殖民地也失去了,從此它走向衰落。
(8)西班牙光復運動趕走了多少摩爾人擴展閱讀:
葡萄牙的發展史: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也是歐洲最西端的國家,與北非隔海相望。土地面積9.2萬平方公里,15世紀末其人口僅110萬。11世紀前曾經先後置於羅馬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之下。1143年,教皇承認葡萄牙王國獨立,它是歐洲最早實現民族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國家。
1147年,阿豐索一世奪取了摩爾人佔領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里斯本。葡萄牙在立國初期就非常注重發展航海事業,將之作為傳統國策,並用王權來保證實施。1375年,猶太制圖家賈•克雷斯奎父子在葡萄牙繪制出當時歐洲最完備也是最准確的世界海圖-「加塔蘭地圖」,成為葡萄牙航海者的指路明燈。
1420年前後,亨利在薩格雷斯半島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航海學校,為葡萄牙培養了大批熟練的航海者。1420年,馬德拉群島發現,此前發現的加那利群島則不得不讓給西班牙。1431年,亞速爾群島發現,成為大西洋航行的補給基地。
1434年,亨利的遠征船隊首次越過西非的博哈多爾角。1445年,貢薩爾維斯發現維德角(葡萄牙語「綠色之岬」)群島。同年,葡萄牙人開始闖入黑非洲。1448年,亨利在阿爾金建立了葡萄牙在西非的第一座堡壘,作為大規模擄掠的根據地。從黑非洲掠得的黃金、象牙、黑奴使葡萄牙人得以繼續在摸索中向東方擴張。
以後葡萄牙每進至一地,就建立起商站或據點,並用當地獲得的收益來支持下一步的行動。「航海家」亨利畢生從未參加過任何探險遠航,他扮演的是葡萄牙這艘航船的領航員。到1460年亨利去世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進入繁榮期。
Ⅸ 西班牙的國光復運動
簡史: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
西班牙位於西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西南部臨大西洋,西北鄰靠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東北部與法國和安道爾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臨地中海,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佔有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面積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萬。天主教為國教。當葡萄牙成為獨立王國,開始進行探險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其他地方在為光復西班牙而努力。當葡萄牙人開始從探險中得到收益時,西班牙人心情復雜地看著葡萄牙人不斷地向南開拓,卻只能在幾個群島上與之展開爭奪。但在偉大的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憑借殖民美洲所獲得的財富,很快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
一、光復伊比利亞
光復運動迅猛發展
在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斗爭中,基督徒逐漸形成了幾個小王國,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逐漸聯合起來,形成幾個較大的天主教國家。11世紀至13世紀是收復運動大發展的時期。11世紀前半期,形成的國家有雷翁、卡斯提、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1076年~1134年,納瓦拉並入阿拉貢;1134年阿拉貢與加泰羅尼亞合並為統一的阿拉貢王國;1230年雷翁王國合並於卡斯提王國。這種聯合過程的發展,使卡斯提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從12世紀前期起,就成為西班牙光復運動斗爭中心。天主教國家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統治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的分裂和大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在基督徒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的穆斯林向北非摩爾人求援。約兩萬北非的摩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的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伊比利亞半島。在這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阿方索六世大敗,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伊本·優素福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北非,壘成一個金字塔以誇耀戰功。到了1090年,伊本·優素福一度佔領西班牙大部,只有幾個城市還在基督徒手中。在重大失敗面前,基督徒不屈不撓,13世紀初,基督教諸王國(雷翁、卡斯提、阿拉貢、納瓦爾)聯軍在西歐各國十字軍的支援下,在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中(1212年7月16日)使穆瓦希德王朝的軍隊遭到決定性的失敗。摩爾人被殺的至少有16萬人。此後,斗爭形勢發展迅速。到13世紀,半島上形成三個較大的基督教國家納瓦拉繼12世紀並入阿拉貢後,後來又分裂出來,13世紀時成為法國的一個省,到了14世紀中葉又獨立,1512年歸並於西班牙。:卡斯提、阿拉貢和葡萄牙,阿拉伯人僅剩下格拉納達一個小王國偏居一隅。
光復運動的混亂時期
在光復運動的大好形勢面前,各個基督教王國內卻為爭權奪利混亂不堪。納瓦爾王國在查理三世死後就陷入了分裂。雄心勃勃的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十世在晚年陷入兒子桑什為保證繼承王位而發動的叛亂中。1350年逝世的阿方索十一世留下了一個兒子佩德羅和五個私生子。在佩德羅統治時期,阿拉貢向卡斯提宣戰,佩德羅決定在討伐阿拉貢之前把那五個私生子都除掉。軍事行動為殘忍的報復提供了借口。亨利要把佩德羅的老婆和女兒拿來取樂,佩德羅則處死了所有與亨利接觸過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阿拉貢和卡斯提媾和後,亨利始終沒有放棄向佩德羅復仇的念頭。他攛掇阿拉貢國王再起戰端,並從法國搬來雇傭兵,佩德羅則與格拉納達的穆斯林結成聯盟。支持阿拉貢和亨利的法國與支持卡斯提和佩德羅的英國的干預使戰爭越發激烈起來。法國派遣的僱傭軍輕易地攻佔了卡斯提,亨利加冕為卡斯提國王,佩德羅逃到了托萊多。但後來,亨利和迪·吉斯蓋克蘭進入西班牙的法國僱傭軍的指揮官。的軍隊與英軍遭遇,亨利戰敗,迪·吉斯蓋克蘭被俘,但不久在付出了巨額贖金後被釋放。迪·吉斯蓋克蘭發誓要報仇,他與亨利會合後,圍攻托萊多,佩德羅被捉。亨利和他進行了一場肉搏,真正的肉搏,佩德羅最後被亨利殺死。私生子亨利成為了亨利二世,他與法國合作,對葡萄牙人作戰。很快他就死了,據傳是被納瓦拉人毒死的。其子胡安一世被葡萄牙人打敗,1390年墜馬身亡。其後王位相繼由亨利三世和胡安二世繼承。
胡安二世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貢王國的瑪麗亞,她於1425年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伊莎貝拉,她於1451年生下了女兒伊莎貝拉,1452年生下兒子阿方索。亨利四世是個平庸無能的人。面對全國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他對此一籌莫展。在與格拉納達的戰爭中也屢戰屢敗,平時對其下屬又賞罰失衡,用人不當,國內各貴族都抱反抗之心。亨利四世也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納瓦拉的布蘭卡,因為沒有生育被休。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胡安娜,生下了一個女兒貝爾特拉尼婭。由於亨利四世太過無能,一部分貴族宣布廢黜亨利四世,擁立未成年的阿方索為王。但阿方索很快死亡,年僅15歲,據說是被亨利四世派人殺死的,於是這部分貴族轉而支持伊莎貝拉。兩方勢力展開內戰,1468年7月,亨利四世雖鎮壓了貴族們的反叛,但考慮到反對者們仍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仍與他們簽訂了《托洛斯·德·基桑多和約》。根據和約,亨利四世承認伊莎貝拉公主為其合法王位繼承人;國王不得強迫伊莎貝拉公主與某人結婚,但伊莎貝拉公主的婚事須經由國王恩准;所有阿方索派貴族必須向亨利四世宣誓效忠;雙方應停止內戰,共同為卡斯提王國強盛而努力。
1276年,阿拉貢國王雅各一世死後,留下遺囑將王國平分給兩個兒子,這帶來了災難。兄弟、堂兄弟之間時常相互打仗。1410年,由於沒有繼承人,阿拉貢國王的王冠落到了卡斯提王子斐迪南頭上,史稱斐迪南一世。斐迪南死後,其子阿方索五世繼位,他於1442年征服那不勒斯王國,把版圖擴大到義大利半島。阿方索五世把王位留給了弟弟胡安二世(與卡斯提的胡安二世不是同一人),他由於其父而為卡斯提人,由於其兄而成為阿拉貢國王,由於其妻而成為納瓦拉國王他的妻子是納瓦拉女王布蘭卡一世,也就是亨利四世第一任妻子的母親。妻子死後,胡安二世成為納瓦拉國王。。胡安二世懷有統一西班牙的野心。由於他與第一個妻子生的兒子卡洛斯不承認繼母的納瓦拉王後的稱號,胡安二世把他投入監獄,剝奪了其王位繼承權,把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兒子斐迪南立為王位繼承人,實際上就是王子。胡安二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法國伯爵加斯頓·福阿,並向他表示了支持法王的意思。此舉引發了各國大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怕法國勢力加強而危及自身利益,從而選擇支持卡洛斯。因為加泰羅西亞支持卡洛斯,胡安二世與之作戰,納瓦拉因為內戰四分五裂。形勢在對卡洛斯極為有利的情況下,他卻突然死去,據推測很可能是被毒殺。
伊莎貝拉女王
17歲的卡斯提王位繼承人,漂亮的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伊莎貝拉,未來的卡斯提女王成了歐洲眾多王孫貴族眼中的香餑餑。圍繞她的婚事,各方勢力展開激烈角逐。亨利四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將妹妹嫁給與卡斯提王室有血緣關系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此舉得到了大貴族的支持,因為他們怕卡斯提與阿拉貢合並後王權會得到加強,他們的獨立地位得不到保障,封地也有可能會被沒收。支持西班牙統一的貴族則支持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希望用阿拉貢的勢力保住伊莎貝拉的繼承權,進而實現兩國的合並。阿拉貢的胡安二世全力支持兩人成婚。伊莎貝拉具有十分清醒的頭腦,中意於精明強乾的阿拉貢王子斐迪南,她要權力更多於愛情。1468年秋,她派人秘密地與斐迪南談判,隨後於1469年1月7日簽訂了婚約。亨利四世得知妹妹不經他允許私訂終身,十分氣憤,決定在結婚以前把她囚禁起來。但伊莎貝拉機警地逃脫了,並且寫信向斐迪南求援,要他立即前來完婚。1469年10月19日,兩人在巴利亞多利德完婚。根據當時的法律,堂姐弟結婚必須得到教皇的許可,顯然這是來不及的,於是阿拉貢的大主教只好偽造了一紙許可,這日後又成為內亂的一個緣由。
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適應了西班牙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統一進程起了加速作用。但這一違反和約的行為使亨利四世極為惱怒,他剝奪了伊莎貝拉的王位繼承權,把貝爾特拉尼婭確立為自己的繼承人,還派出軍隊逮捕伊莎貝拉。逮捕行動遭到了渴望統一安定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人民的反對,他們走上街頭,揮舞兩國的旗幟,高喊「卡斯提—阿拉貢」的口號阻擋國王的軍隊,伊莎貝拉趁機逃脫。為了藉助法國抗衡阿拉貢,亨利四世又把女兒貝爾特拉尼婭許配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弟弟吉恩斯基公爵。1470年兩個人訂婚,就在要舉行婚禮的前夕,公爵突然死去。公爵之死是因為路易十一深恐公爵娶了卡斯提的王位繼承人之後勢力強大,因此派人將他毒死的。1474年12月11日,亨利四世逝世,第三天,伊莎貝拉宣布繼承王位。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真正的王位繼承人究竟是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從法律上講,王位應該屬於貝爾特拉尼婭,但她的血統卻遭到了懷疑,認為不是國王所生。而且一些大貴族為保住自己的特權,讓年僅15歲的貝爾特拉尼婭與年過半百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訂婚,借重葡萄牙的勢力對抗伊莎貝拉。讓一個葡萄牙人來統治卡斯提是讓人不能接受的。在此情況下,伊莎貝拉純粹的血統、良好的道德和顯而易見的能力讓她得到了廣泛的擁護。為了得到卡斯提王位,阿方索五世率兵兩萬跨過邊境,並且宣布自己為卡斯提國王。伊莎貝拉麵臨嚴峻挑戰,這時的她既缺少軍隊也缺少金錢。但在保衛家國的號召下,40000人的隊伍很快組織起來,雙方開始了激烈爭奪。戰爭持續了四年,直到1479年,斐迪南繼承阿拉貢王位後,卡斯提和阿拉貢的聯軍才把葡萄牙軍隊打敗。貝爾特拉尼婭後來在一個修道院中度過了她的五十年餘生,直到68歲時死去。
1479年斐迪南繼承王位,使兩國實現合並,但這並不是統一,兩國仍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獨立,沒有通用的貨幣,沒有通用的法律和稅收制度。使西班牙聯合起來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政府和法律,只不過是西班牙王國擁戴這一對夫婦共主而已。當時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之間還互征關稅,所有的阿拉貢的海外領土,伊莎貝拉無權過問,同樣,卡斯提發現的新大陸,阿拉貢也不得染指。但是這樁婚姻仍然標志著「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形成」。
伊莎貝拉是一個充滿活力,很有才乾的統治者,在兩人的聯合統治中,她是主角。伊莎貝拉嚴厲打擊割據分裂的大貴族,西班牙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伊莎貝拉和斐迪南被稱為「天主教國王」,王權和神權得到充分結合,西班牙也從專制王權和教會的雙重利益出發,強化了對「異端」指的是猶太人、已皈依天主教的摩爾人(被叫做摩里斯科人)、反對國王和教會的人。的鎮壓和破壞。從1477年開始,在全國遍設宗教法庭,任何人一旦成為被告,輕則查抄財產,重則處以火刑,由於原告同時也是證人,所以沒人敢為被告辯護,被告若是不認罪名就會遭到嚴刑拷打,直到承認為止。從1483年起的15年間,有8000多異教徒和異端分子被處以火刑。這個政策雖有利於政權的鞏固,但消極面也非常大,1492年以後的幾個世紀里,西歐思想文化界群星燦爛,而西班牙卻一片沉寂, 因為在審判制度下, 任何一種與官方不一致的學說都會被視為異端, 並且會招致殺身之禍。在這樣一個社會里, 不可能有思想家出現。
攻佔格拉納達
經過250多年的內部混亂後,光復運動終於又走上了正軌。作為正統的天主教徒,在實現兩國合並後,伊莎貝拉立即著手實現夙願:打敗阿拉伯人,徹底光復伊比利亞。在加強國內統治的同時, 於1482 年開始同格拉納達的阿拉伯人進行戰爭。在戰爭中,伊莎貝拉表現出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大無畏勇氣。她聯絡西歐各基督教國家以取得支持, 同時分化瓦解敵人陣營而屢屢得手, 她動員全國的力量投入戰爭, 典押自己的金銀首飾以籌集軍費, 並經常親臨前線鼓舞士氣。1485 年她建立了歐洲第一所軍事醫院——女王醫院, 以加強軍事後勤工作。這些措施都激發了西班牙軍隊的鬥志。
另一方面,格拉納達這時陷入內亂之中。蘇丹寵信外室索拉雅,一個皈依了穆斯林的基督徒,把王後愛恰趕走。愛恰逃到瓜迪斯,把自己的兒子保布迪爾加冕為格拉納達國王,並組成一支軍隊同她的丈夫作戰,把他逐出格拉納達,讓兒子登基為王。局勢非常混亂。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看到了這個極好的機會,他們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從議會中得到了100萬銀杜卡托的支持。教皇西克塔斯四世授予他們教皇諭旨,組織了十字軍進軍,還給他們送來一個銀十字架。在重重圍困下,最終經過談判穆斯林投降了。1492 年1 月2日,西班牙軍隊進入格拉納達——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王國, 從此結束了穆斯林在西歐的統治, 長達七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宣告結束。為了共同慶祝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光輝勝利, 當時整個歐洲幾乎所有的天主教堂都鍾樂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