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法國和西班牙發生了什麼意思
① 《一罐水》閱讀理解。 快點,我馬上就要。
從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侵佔了西班牙。到覺得喉嚨口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捧起來就喝。是第一段,說的是士兵們很口渴,要水喝,
從可是維龍沒有喝。到。直到現在,紀念碑還常常有人去敬獻花圈哩。是第二段,說的是母女兩語祖國同歸於盡了
② 法國和西班牙有過戰爭史嗎
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國和西班牙之間一共發生了6次戰爭。被捲入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趕出義大利,他得到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則是法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蘭西斯一世回國後立即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亞克同盟」,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③ 1996年法國與西班牙發生了什麼事
1996年,法國一與西班牙發生了經濟戰爭
④ 1667年法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的原因和結果是什麼
1667年因遺產繼承問題法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荷蘭、英國和瑞典都同西班牙結成聯盟。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1668年,雙方簽訂阿亨條約,法國得到了南尼德蘭的某些地區。
⑤ 100前法國侵略西班牙的時間,地點
1813年6月21日,
說到威靈頓的戰爭,不能不提那個被無數次引用的「將軍與蜘蛛」的故事。這個故事由來已久,主人公也有其他的版本。但也許是因為威靈頓是他們中聲望最高的一個,因此二百年來,這只神奇的蜘蛛主要伴隨的是他。
不幸的西班牙戰爭使我完蛋。它是一個真正的潰瘍,是法國失敗的一個原因。如果我能夠想像這場戰爭會給他帶來如此嚴重的災難,我決不發動它。但是在邁出這一步以後,再後退便不可能了……
--拿破崙·波拿巴於聖赫勒拿島流放時期
⑥ 一道閱讀題
是《一罐水》嗎?
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侵佔了西班牙。一個炎熱的夏天,在一個乾旱地區,西班牙人在井裡下了毒,不讓法國侵略軍喝水。有一小隊法國侵略軍在上尉維龍帶領下,到處找水喝。它們走了很多路,發現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們沖上山坡,來到屋前,只見井已被石頭填沒了。法國兵罵罵咧咧地推門進屋。屋裡有位西班牙婦女,懷里抱著一個小女孩,冷冷地盯著他們。士兵們向她要水喝,她搖了搖頭,什麼也沒說。
維龍上尉命令:「搜!」士兵們在屋裡翻開了。突然,裡屋發出一陣歡呼聲:「搜到啦!」聲音剛過,只見兩個士兵合捧著一隻大罐子,從裡屋走出來。士兵們一擁而上,爭奪水罐。維龍命令他們放下。他走過去,看了看滿罐的清水,覺得喉嚨口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捧起來就喝。
可是維龍沒有喝。他先斟了一小杯,遞給那位西班牙婦女說:「請你先喝!」這位婦女接過水杯,看了看懷里的孩子,然後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維龍又倒了半小杯水遞給女孩:「你也喝一點。」孩子母親的眼睛抽動了一下,緩緩地接過杯子,親了一下女兒,用西班牙語低聲說:「孩子,為了媽媽,你喝吧!」女兒也像母親那樣,雙手捧起杯子,喝乾了半杯水。
維龍見母女倆都喝了水,放心了。他倒了滿滿一杯,一仰脖子,一飲而盡。然後他又讓每個士兵都喝了幾大口清涼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國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個接一個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婦女和她懷里的孩子也死了。原來,這位西班牙婦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葯,母女倆為了祖國,與敵人同歸於盡了。
西班牙解放後,大家為她們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紀念碑。直到現在,紀念碑還常常有人去敬獻花圈哩。
文章可分為三段:
1、第一自然段 發現小屋(交代故事發生時間,地點)
2、第二、三、四自然段 喝水過程
3、最後一個自然段 紀念英雄
⑦ 一罐水 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侵佔了西班牙。一個炎熱的夏天,在一個乾旱地區,西班牙人在井裡下了毒,不讓
你的問題沒有拷貝全~~
罐水來歷
一道閱讀題,主要講一小隊法國侵略軍到一婦女家搜水,水是有毒的。搜到後讓婦女和孩子喝,婦女為了國家,自己喝了,也讓孩子喝了,侵略軍這才喝了。大家同歸於盡。
一罐水
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侵佔了西班牙。一個炎熱的夏天,在一個乾旱地區,西班牙人在井裡下了毒,不讓法國侵略軍喝水。有一小隊法國侵略軍在上尉維龍帶領下,到處找水喝。它們走了很多路,發現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們沖上山坡,來到屋前,只見井已被石頭填沒了。法國兵罵罵咧咧地推門進屋。屋裡有位西班牙婦女,懷里抱著一個小女孩,冷冷地盯著他們。士兵們向她要水喝,她搖了搖頭,什麼也沒說。
維龍上尉命令:「搜!」士兵們在屋裡翻開了。突然,裡屋發出一陣歡呼聲:「搜到啦!」聲音剛過,只見兩個士兵合捧著一隻大罐子,從裡屋走出來。士兵們一擁而上,爭奪水罐。維龍命令他們放下。他走過去,看了看滿罐的清水,覺得喉嚨口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捧起來就喝。
可是維龍沒有喝。他先斟了一小杯,遞給那位西班牙婦女說:「請你先喝!」這位婦女接過水杯,看了看懷里的孩子,然後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維龍又倒了半小杯水遞給女孩:「你也喝一點。」孩子母親的眼睛抽動了一下,緩緩地接過杯子,親了一下女兒,用西班牙語低聲說:「孩子,為了媽媽,你喝吧!」女兒也像母親那樣,雙手捧起杯子,喝乾了半杯水。
維龍見母女倆都喝了水,放心了。他倒了滿滿一杯,一仰脖子,一飲而盡。然後他又讓每個士兵都喝了幾大口清涼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國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個接一個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婦女和她懷里的孩子也死了。原來,這位西班牙婦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葯,母女倆為了祖國,與敵人同歸於盡了。
西班牙解放後,大家為她們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紀念碑。直到現在,紀念碑還常常有人去敬獻花圈哩。
1,當法軍上尉倒了一杯水要那位西班牙婦人喝時,那位婦女是怎麼做的?他可能會想些什麼?
A:把杯里的水喝光了。 法國上尉怕水裡有毒,那個婦女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就把水全喝了。
2,當法軍上尉要小女孩喝的時候母親的舉動與要自己喝水時有什麼不同?說明了什麼?
"孩子母親的眼睛抽動了一下,緩緩地接過杯子,親了一下女兒",說明母親不想自己的孩子也犧牲,但是為了祖國,她選擇和孩子一起捨生取義。
3,」孩子為了爸爸你喝吧「母親這句話什麼意思?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應該是為了媽媽? 如果是為了爸爸 說明孩子的爸爸可能已經犧牲在抵抗侵略的途中,也可以引申為為了祖國父親~
⑧ 西班牙王位爭奪戰對法國的歷史有什麼影響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爭奪戰。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發生於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爭奪戰爭,表面上看來是英、法、荷、奧等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展開的激烈爭斗,然而,其實質則是諸列強借機進行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奪。戰爭結束,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也隨之終結了。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辟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按照親屬關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活動結果,查理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了。
這次戰爭,實際上是同盟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1701年兩國在海牙締結所謂「大同盟」,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成同盟)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達6萬人)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約6萬人),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土倫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地區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地方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哈布斯堡王朝,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在西班牙勢力加強。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的王位為條件,並規定法西兩國不能合並。同時由於在戰爭中法國屢遭失敗,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破產,民不聊生,國力大為削弱,盛極一時的法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⑨ 普魯士,法國和西班牙的故事
色當戰役是普法戰爭的一個重大戰役。
普奧戰爭結束以後,普魯士日漸強大,但是,緊靠法國南部的四個小國還仍然沒有被俾斯麥統一,而俾斯麥是下決心要統一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國家。
所以要實現德意志的最後統一,必須統一這個小邦國。可是,俾斯麥知道,這四個小國緊靠法國,法國也早懷有吞並之心,一旦普魯士強行佔領,法國豈會善罷甘休?更何況,法國離德國最近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俾斯麥也早就瞄準它們了。
對於正處高峰時期的俾斯麥來說,找個借口與法國打一仗,既統一了南部四小國,又佔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是,與法國開戰的機會遲遲未到,俾斯麥等得手癢癢的。
再說法國一方,當時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皇帝,史稱拿破崙三世。這個人是個政治陰謀家和軍事冒險家。1848年法國革命失敗後,他竊取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大權,又於1851年12月發動政變,恢復帝制,建立了歷史上所說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是個獨裁、殘暴、狂妄之徒,總希望通過戰爭稱霸歐洲,當時皇後歐仁妮就直言不諱地說:「不發動戰爭,我們的兒子怎麼當皇帝?」
這樣一個人,當然不會坐視普魯士的強大而不顧。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該統一,應分成三個部分,南北德國應該對立起來。這樣法國才可以從中漁利。」
不僅拿破化三世如此,當時法國的另一位大臣梯也爾也哀嘆:「奧地利的失敗意味著法國400年來遭到的最大災難。從此,失去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
這樣,普、法雙方各懷鬼胎,開始了明爭暗鬥,都在尋找挑起戰爭的契機。
法國率先一步,普奧戰爭剛結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魯士兌現戰前許下的諾言,要求普魯士同意法國侵佔比利時和盧森堡。並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國的領土劃分問題。這無異要從普魯士身上咬去一塊肥肉,「鐵血宰相」俾斯麥當然不會同意。不過他使了個心眼兒,沒有明確予以拒絕,而是要求法國把這事寫成備忘錄,「我好回去給我們國王商量」。法國大使不知是計,就照辦了。
俾斯麥拿到備忘錄,沒有去見皇帝,而是把它送給了同樣想稱霸歐洲的英、俄,試圖挑起英、俄與法國的矛盾。拿破崙三世知道了俾斯麥的做法,火冒三丈,決心與普魯士決一雌雄!
盡管如此,法國並未立刻動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終於使戰爭爆發了。
原來,西班牙女王伊沙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國外,王位空缺,俾斯麥看到有利可圖,就派人收買了新成立的西班牙臨時政府,提議讓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繼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麥的意圖很明顯,普魯士的親王做了西班牙的國王,法國腹背受敵,打起仗來,普魯士前後夾擊。
拿破崙三世也看到了這種危險,隨即就把抗義書遞到了普魯士國王手中,抗議書說,西班牙王位應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則,法國也可派去一個國王!對此,俾斯麥非常氣憤。同時,法國政府內部議論紛紛,不少人要求普魯士收回成命,否則將把這件事視為戰爭的原因,雙方劍拔弩張。突然,事情卻有了轉機,利奧波德親王在別人勸說下,宣布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他說:「本來,只要西班牙人擁戴,我可以去作他們的國王。但我不想為此引發一場歐洲戰爭。」
於是,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就告結束。可是,拿破崙三世看到事情這么簡單就完結了,認為普魯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進尺,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國駐柏林大使去面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魯士作出書面保證,保證今後決不再派任何普魯士國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國王。
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度假地埃姆斯會見了法國大使。對法國的要求,威廉一世也感到無理,所以斷然予以拒絕。然後威廉一世把會談結果用電報告訴俾斯麥。
俾斯麥本來對法國這種節外生枝之舉十分不滿,如果沒有法國干預,恐怕利奧波德親王已經成為西班牙國王了。正在俾斯麥難以咽下這口氣時,威廉一世的電報到了。電文的內容主要有:法國大使提出的無理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經予以拒絕;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已經通告了法國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經過去;關於此事,我不準備再接見法國大使了。
俾斯麥饒有意味地仔細閱讀著電文,突然他抬起頭來問身旁的參謀總長毛奇和陸軍總長房龍:「如果與法國開戰,我們能否取勝?」
這兩個人也是「鐵血政策」的得力執行人,立即說:「一定取勝,我們會全力支持您的。」
「好!」俾斯麥喜形於色,立刻手指電文,「我們可以……」說完,三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報紙公布了威廉一世的「埃姆斯急電」,但內容已經變味了。原來俾斯麥為了挑起戰爭,故意激怒拿破崙三世,他把電文作了改動,然後拿去發表。
法國人看了電文,感到普魯士國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尤其是拿破崙三世,認為普魯士是在讓自己出醜。這樣在議會的支持下,拿破崙三世終於忍耐不住,於1870年7月19日,宣布對普魯士開戰。狂妄的拿破崙三世還說:「我們這只不過是到普魯士作一次軍事散步!」
戰爭開始時,拿破崙三世充滿了信心,他把號稱40萬的大軍調到前線,准備採用先發制人的策略一舉沖入德意志境內,打敗普魯士。於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線視察。可是,當他到前線後卻發現,前線只有20萬軍隊。軍事要塞麥茨的兵力不足10萬,而且裝備不齊,物資不足,編制混亂。作戰命令已經下達了,不少官兵還未找到自己所屬的部隊。根本無法投入戰爭。戰機一個個失去了。
法軍坐失良機,普軍卻贏得了時間。
8月2日,法軍闖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魯士軍隊的迎頭痛擊。
8月4日,普軍轉入反攻,向法軍發起凌厲的攻勢,攻入法境內法軍前哨陣地維桑堡,法軍敗退。拿破崙三世大怒,急忙電令麥克馬洪奪回他丟失的陣地。8月6日,麥克馬洪率軍開到維桑堡西南的維爾特村。被普軍攔截,雙方展開激戰,結果,法軍全線潰敗,繼續撤退。普軍乘勝追擊,戰場全部移入法國境內。
拿破崙三世看到情況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帥印交給元帥巴贊,自己乘上一輛馬車向西逃竄。8月14日,巴贊又被普軍嚴密包圍在麥茨要塞孤城,已無反抗之力。
拿破崙三世見事不妙,又隨麥克馬洪所率的12萬大軍逃向東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當。普軍隨即也向色當集結。
9月1日,色當會戰開始了。普軍700門大炮猛轟法軍營地,炮彈像雨點一樣落向法軍陣地。色當全城一片火海,硝煙彌漫。法軍死傷無數,餘下的急忙鑽進堡壘。麥克馬洪幾次受傷。
接著,普軍20萬人向色當發起猛攻,下午3時,法軍終於支撐不住,在色當城樓舉起了白旗,拿破崙三世還向普魯士國王寫了一封投降書,竟無恥地說:「我親愛的兄弟,因為我未能死在我的軍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劍獻給陛下。我希望繼續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崙。」
9月2日,拿破崙三世會見德國首相俾斯麥,正式簽署了投降書。拿破崙三世、法軍元帥以下的39名將軍,10萬士兵全部做了普軍的俘虜。650門大炮也被普軍繳獲。
9月3日,拿破崙三世向巴黎發電:「軍隊已被擊敗,全體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為俘虜。」
1871年1月28日,普法簽訂《巴黎停戰協定》,宣布法國投降。5月10日,雙方在法蘭克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償50億法郎,宣告戰爭結束。
色當戰役在歷史上被稱為「色當慘敗」,它使德國最後完成了統一。
⑩ 1494年到1559年,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目的是什麼
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自1494年到1559年,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它以法國對義大利的入侵開始,以西班牙獲得對意的控制權而告終。這場戰爭,破滅了法國南擴的美夢,加速了義大利自身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