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星光會議怎麼樣
❶ miyavi是個怎樣的人
很好,很可愛。
有的時候會很白痴。。。嘿嘿。
給你看我收集的他的語錄~
チャイニーズ仔雅ちゃんたちへ
寫給中國仔雅(CHINESE 仔雅)的各位
誰が何と言おうと、
不管誰說什麼
何がどうなろうと、
不管怎麼樣
俺は愛してる。
我是愛著的
歴史がひっくり返ろうと、
就算歷史翻個跟頭
國どうしがどうなろうと、
國家之間互相變得怎麼樣
日本人である前に
作為日本人之前
いち人間として君らを愛してる。
我作為一個人,愛著你們
ウォーアイニーっての?
是不是說WO AI NI?
漢字で書けんくてスマン。
抱歉我不會用漢字
/魅夜美より
/魅夜美(讀音與MIYAVI相同)上
リハのリハいってきまー。
我去預演咯~.
羨慕白色的雪花,因為自己已經很臟了
不要害怕孤獨,享受這份高傲就可以了。
愛我,因為我愛你。
喜歡感冒,因為那樣就能獲得擁抱
問:如果雅不做音樂的話現在會是干什麼的呢?(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雅:如果不做音樂就不會有雅。(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得到過多的財富,必定會失去很多東西.有過著奢侈生活,卻心靈空虛的人,也有住在很小的房子里,卻能夠感到幸福的人……
對於男人來說,只要有層皮就能入睡。
如果是不會叫的杜鵑就不要叫.
不管誰說什麼,不管怎麼樣,我是愛著的
人生就是一個人的旅行,沒有人能代替你生存下去。
看完了我想應該能有所感觸吧??
❷ CCTV3綜藝節目的廣告,那個和仙女一樣的叫什麼,吹笛子乃個
唐俊喬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笛子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上海音協竹笛專業委員會會長,澳門青年中樂團藝術顧問、音樂指導,曾任上海民族樂團笛子首席、獨奏演員。
自幼隨父親唐德忠學習笛子,少年時代便屢次榮獲青少年器樂大賽金獎、一等獎。1986年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孔慶山教授。1990年十六歲首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1992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師從笛子大師趙松庭和俞遜發,終身受益。199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上海民族樂團。1998年擔任上海民族樂團笛子首席,成為中國第一位在民族樂隊中擔任首席的女性管樂演奏家。2004年調入上海音樂學院工作。她經常受邀擔任全國專業民族器樂大賽評委,所培養的學生也曾多人次獲得全國民族器樂專業比賽金獎、一等獎,近年來由於突出的成績她連續獲得「上海十佳文化新人大獎」、「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獎」、「上海文化藝術人才優秀教師—特等獎」和「中國科技創新獎」等。
唐俊喬的演奏功底深厚、技巧嫻熟、音色圓潤動聽,極富音樂表現力,而其高超的氣息控制能力更是深為業內人士稱道。她經常作為獨奏嘉賓參加各種形式的大型協奏曲音樂會、室內音樂會及電視台的綜藝節目等。其中主要包括「慶祝香港回歸四周年音樂會」、 「為我們喝彩」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開播慶典音樂會、巴黎聯合國總部「華夏樂韻專場音樂會」、柏林「夏洛特皇宮300年慶典音樂會」、「上海APEC會議大型文藝演出」、「CCTV-2008中國新年音樂會」並作為上海申博大使赴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地參加「星光燦爛」申博文藝演出等。2000年她受邀為李安導演、譚盾作曲的影片《卧虎藏龍》錄制笛子、巴烏的獨奏部分(該曲獲得包括奧斯卡獎在內的全球十八項電影音樂金獎和格萊美音樂獎),開始與譚盾、大提琴家馬友友合作《卧虎藏龍》全世界巡演的旅程。此外她還與中國諸多著名作曲家緊密合作是作曲家們首選的最佳合作者,如與郭文景合作笛子協奏曲《愁空山》巡演於法國、德國、美國、西班牙、義大利、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各地;首演楊青民樂版笛子協奏曲《蒼》、首演唐建平交響版笛子協奏曲《飛歌》(獲文化部獨奏金獎),首演朱世瑞為柏林夏季音樂節委約創作的笛子協奏曲《「天問」之問》(獲德國電台年度大獎)以及與何訓田合作繼《阿姐鼓》、《央金瑪》之後的最新唱片力作《波羅密多》《七日談》等,均獲盛贊。柏林愛樂大廳、香榭麗大劇院、梅西安音樂廳、馬賽歌劇院、肯尼迪藝術中心、悉尼大劇院、漢堡國會中心音樂廳、馬林斯基大劇院、馬德里皇家音樂廳、維也納金色大廳、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等著名劇院都曾留下其美妙笛聲,她也是中國國家大劇院開幕後被邀請演出民樂協奏曲的第一位藝術家。
❸ 究竟高爾夫球場和高爾夫球會有什麼區別
球場是打球的地方.球會是個組織,由各個成員組成.
觀瀾湖在於深圳觀瀾鎮。
其實觀瀾湖並沒有湖的,橫跨深圳、東莞的觀瀾湖高爾夫球會,
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把世界高爾夫傳統帶入中國,更把高爾夫時尚發揚光大,先後邀請10位天皇巨星前設計180洞10大球場,是目前世界最大也是唯一匯聚五大洲球場風格的高爾夫球會。幷榮獲「鵬城十景」之一及中國最高等級AAAA旅遊區等榮譽稱號。
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巨星雲集,星光熠熠。球場的10位設計師美國的傑克尼克勞斯、英國的尼克費度、日本的尾崎將司、南非的恩尼艾斯、斐濟的維傑聖爾、澳大利亞的格諾曼、美國的大衛杜瓦爾、大衛利百特、西班牙的奧拉沙寶、以及來自瑞典的女球王安妮卡索倫斯坦,全部是當今世界高壇戰績彪炳,標新立意的天皇巨星。在當今世界財富收入位居前20名的「高球豪門」中,有11位與觀瀾湖結緣。其中有6位是觀瀾湖球場的設計師,還有5位頂級球手到觀瀾湖訪問或參加國際比賽。迄今為止,觀瀾湖已經舉行了逾30次國際大賽和國際巨星到訪活動。包括1995年高爾夫世界盃,2001年11月邀請泰格·伍茲首訪中國,2002年發起創辦亞洲的「萊德杯」——朝王杯亞日職業高爾夫對抗賽。
觀瀾湖作為世界著名的高爾夫勝地,還興建了擁有51片網球場的觀瀾湖鄉村俱樂部、觀瀾湖大衛利百特高爾夫學院、五星級駿豪酒店以及高尚高爾夫別墅項目,運動休閑生活度假設施冠蓋亞洲。
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私人高爾夫度假勝地。球會總投資20億港元,目前擁有五個國際錦標級18洞球場,自1995年開業以來,不斷推出娛樂、餐飲和無與倫比的高爾夫服務設施。由恩尼艾斯(Ernie Els)設計的第五個球場,已於2001年的夏天正式落成,使深圳觀瀾湖成為前所未有的90洞高爾夫球會。因此,深圳觀瀾湖已被視為高爾夫運動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塊里程碑。
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是亞洲唯一一間同時受到美國PGA、TPC和歐洲PGA認可,並入選「世界最優秀高爾夫俱樂部」的球會。1999年獲得亞洲PGA的「最佳比賽場地」獎(Best Host Venue),在球會所獲的多個獎項中再添殊榮。
作為亞洲最優秀的錦標球場,深圳觀瀾球會有幸承辦了第41屆高爾夫世界盃決賽,使中國成為除日本之外唯一舉辦過有「高爾夫的奧林匹克」之稱的高爾夫世界盃決賽的亞洲國家,並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球手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大賽組織者和高爾夫球場之一。深圳觀瀾球會舉辦過的其它大賽還包括1995和1996沃爾沃中國巡迴賽、1998沃爾沃亞洲比洞賽和Hugo Boss四人兩球賽、1998尊尼獲加超級巡迴賽和1999歐米茄PGA錦標賽。
深圳觀瀾球會的每個球道都有黑、金、藍、白和紅5個發球台,分別適合職業、高級業余、業余、初學者和女仕。由高爾夫傳奇天王傑克尼高斯(Jack Nicklaus)設計的著名的世界盃球場(World Cup Course)是1995年第41屆高爾夫世界盃決賽的比賽場地,也是中國第一個獲美國PGA認可的職業大賽場地。根據世界十大高爾夫報刊的讀者投票,世界盃球場的第七洞入選「全球最佳500球洞」,同時亦被還為「亞洲最佳24洞」之一。
新翠谷球場(New Valley Course)現正進行改善工程,特別邀請2000年美國名人賽(US Masters)冠軍聖爾(Vijay Singh),為球手設計更有美感、更具挑戰性的錦標級球場。寬敞茂密的球道、美麗遼闊的湖泊、與大片長型沙坑障礙都是聖爾新設計所引入的刺激原素。
由尾崎將司(Jumbo Ozaki)設計的俊嶺球場(Canyon Course),處處體現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亞洲獨樹一幟,高聳的山峰、樹林茂密的山丘和連綿起伏的球道,完美再現了大自然的壯觀景象。出自尼克費度(Nick Faldo)之手的龍島球場(Stadium Course)則是一個兼具自然美景和挑戰智謀的設計,必將成為亞洲最優秀之錦標球場。
於2001年6月28日正式開幕的好望角球場(Savannah Course)由另一位高球巨星恩尼艾斯設計,以樹木林蔭、綠草如茵為整個球場的設計主題,讓球手仿如置身於優雅瑰麗的花園,深深感受到艾斯家鄉南非的獨特風貌。好望角球場集「美女與野獸」於一身,既風光明媚,又充滿挑戰性,難度極高的球洞考驗球手高超技巧,令人望而生畏,卻又躍躍欲試。
球會獨具的設施還包括三個全碼練習球洞,分別為3桿洞、4桿洞和5桿洞,並有兩個長度為300碼的真草練習場。好望角球場和俊嶺球場中均設9洞的燈光高爾夫,開放至凌晨兩時,將一天內可打球的時間延長至20小時,令會員和嘉賓們盡享高球之樂。
佔地30萬平方尺的會所是亞洲最大的會所,內設游泳池、撞球廳、壁球廳、乒乓球廳兒童游樂區,以及一個可舉行籃球、排球、羽毛球和5人足球賽的標准室內體育中心,健身房全部採用最新「Cybex」設備,一天的運動之後,還可在康體中心洗去一身疲憊,享受這裹的全身、足部按摩、按摩泳池和美容護理。
除了迷人的風景和完備的休閑娛樂設施,會所內還有多間食肆,為客人提供中、西及東洋的風味美食。寬敞的會議室和宴會廳足以舉行大規模的商務會議和各類活動。
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離深港相接的皇崗口岸僅需30分鍾車程。每天在香港和球會之間往返的穿梭巴士超過100班次,方便客人從香港中環、九龍塘、球會新田停車場和羅湖口岸到達球會。
作為一個「環保球會」,深圳觀瀾球會是亞洲首家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球會,顯示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決心。深圳觀瀾球會已成為粵、深、港、澳和外國商界人士娛樂休閑、社交聚會和舉行商務活動的最佳選擇。
❹ 話說相對論(高分酬謝)
1.相對論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2.相對論的推導原理.
相對論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relativism[5relEtivizEm] relativity[7relE5tiviti] theory of relativity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立,分為狹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一般相對論)。相對論的基本假設是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經典物理學基礎的經典力學,不適用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和微觀條件下的物體。相對論解決了高速運動問題;量子力學解決了微觀亞原子條件下的問題。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
【相對論的提出過程】
除了量子理論以外,1905年剛剛得到博士學位的愛因斯坦發表的一篇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文章引發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另一場革命。文章研究的是物體的運動對光學現象的影響,這是當時經典物理學面對的另一個難題。
十九世紀中葉,麥克斯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並預言了以光速C傳播的電磁波的存在。到十九世紀末,實驗完全證實了麥克斯韋理論。電磁波是什麼?它的傳播速度C是對誰而言的呢?當時流行的看法是整個宇宙空間充滿一種特殊物質叫做「以太」,電磁波是以太振動的傳播。但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理論。如果認為地球是在一個靜止的以太中運動,那麼根據速度迭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傳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樣,但是實驗否定了這個結論。如果認為以太被地球帶著走,又明顯與天文學上的一些觀測結果不符。
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現象進行了非常精確的測量,仍沒有發現地球有相對於以太的任何運動。對此,洛侖茲(H.A.Lorentz)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一切在以太中運動的物體都要沿運動方向收縮。由此他證明了,即使地球相對以太有運動,邁克爾遜也不可能發現它。愛因斯坦從完全不同的思路研究了這一問題。他指出,只要摒棄牛頓所確立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一切困難都可以解決,根本不需要什麼以太。
愛因斯坦提出了兩條基本原理作為討論運動物體光學現象的基礎。第一個叫做相對性原理。它是說:如果坐標系K'相對於坐標系K作勻速運動而沒有轉動,則相對於這兩個坐標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實驗,都不可能區分哪個是坐標系K,哪個是坐標系K′。第二個原理叫光速不變原理,它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
從表面上看,光速不變似乎與相對性原理沖突。因為按照經典力學速度的合成法則,對於K′和K這兩個做相對勻速運動的坐標系,光速應該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要承認這兩個原理沒有抵觸,就必須重新分析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概念。
經典力學中的速度合成法則實際依賴於如下兩個假設:
1.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與測量時間所用的鍾的運動狀態沒有關系;
2.兩點的空間距離與測量距離所用的尺的運動狀態無關。
愛因斯坦發現,如果承認光速不變原理與相對性原理是相容的,那麼這兩條假設都必須摒棄。這時,對一個鍾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另一個鍾不一定是同時的,同時性有了相對性。在兩個有相對運動的坐標系中,測量兩個特定點之間的距離得到的數值不再相等。距離也有了相對性。
如果設K坐標系中一個事件可以用三個空間坐標x、y、z和一個時間坐標t來確定,而K′坐標系中同一個事件由x′、y′、z′和t′來確定,則愛因斯坦發現,x′、y′、z′和t′可以通過一組方程由x、y、z和t求出來。兩個坐標系的相對運動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參數。這個方程最早是由洛侖茲得到的,所以稱為洛侖茲變換。
利用洛侖茲變換很容易證明,鍾會因為運動而變慢,尺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短,速度的相加滿足一個新的法則。相對性原理也被表達為一個明確的數學條件,即在洛侖茲變換下,帶撇的空時變數x'、y'、z'、t'將代替空時變數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達式仍取與原來完全相同的形式。人們稱之為普遍的自然定律對於洛侖茲變換是協變的。這一點在我們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絕對的。它一直充當著不同於三個空間坐標的獨立角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與空間聯系起來了。認為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各個事件組成的,每個事件由四個數來描述。這四個數就是它的時空坐標t和x、y、z,它們構成一個四維的連續空間,通常稱為閔可夫斯基四維空間。在相對論中,用四維方式來考察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很自然的。狹義相對論導致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果是關於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在愛因斯坦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質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們是分別守恆的量。愛因斯坦發現,在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密不可分,兩個守恆定律結合為一個定律。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質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為光速。於是質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計算表明,微小的質量蘊涵著巨大的能量。這個奇妙的公式為人類獲取巨大的能量,製造原子彈和氫彈以及利用原子能發電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對愛因斯坦引入的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學家,其中包括相對論變換關系的奠基人洛侖茲,都覺得難以接受。舊的思想方法的障礙,使這一新的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後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熟悉,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1922年把諾貝爾獎金授予愛因斯坦時,也只是說「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更由於他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定律。」對於相對論隻字未提。
愛因斯坦於1915年進一步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性原理還僅限於兩個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坐標系,而在廣義相對論性原理中勻速運動這個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個等效原理,認為我們不可能區分引力效應和非勻速運動,即非勻速運動和引力是等效的。他進而分析了光線在靠近一個行星附近穿過時會受到引力而彎折的現象,認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認為行星的質量使它附近的空間變成彎曲,光線走的是最短程線。基於這些討論,愛因斯坦導出了一組方程,它們可以確定由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彎曲空間幾何。利用這個方程,愛因斯坦計算了水星近日點的位移量,與實驗觀測值完全一致,解決了一個長期解釋不了的困難問題,這使愛因斯坦激動不已。他在寫給埃倫菲斯特的信中這樣寫道:「……方程給出了近日點的正確數值,你可以想像我有多高興!有好幾天,我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
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把題為「萬有引力方程」的論文提交給了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解釋了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水星軌道近日點移動之謎,而且還預言:星光經過太陽會發生偏折,偏折角度相當於牛頓理論所預言的數值的兩倍。第一次世界大戰延誤了對這個數值的測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給人們提供了大戰後的第一次觀測機會。英國人愛丁頓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進行了這一觀測。11月6日,湯姆遜在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聯席會議上鄭重宣布:得到證實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牛頓所預言的結果。他稱贊道「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愛因斯坦發現的不是一個小島,而是整整一個科學思想的新大陸。」泰晤士報以「科學上的革命」為題對這一重大新聞做了報道。消息傳遍全世界,愛因斯坦成了舉世矚目的名人。廣義相對論也被提高到神話般受人敬仰的寶座。
從那時以來,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檢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太陽系內部引力場非常弱,引力效應本身就非常小,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結果與牛頓引力理論的偏離很小,觀測非常困難。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射電天文學的進展,觀測的距離遠遠突破了太陽系,觀測的精度隨之大大提高。特別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泰勒和他的學生惠斯勒,用305米口徑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進行觀測時,發現了脈沖雙星,它是一個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陽表面強十萬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陽系內不可能獲得的檢驗引力理論的實驗室。經過長達十餘年的觀測,他們得到了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結果。由於這一重大貢獻,泰勒和惠斯勒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獎。
【狹義相對論】
馬赫和休謨的哲學對愛因斯坦影響很大。馬赫認為時間和空間的量度與物質運動有關。時空的觀念是通過經驗形成的。絕對時空無論依據什麼經驗也不能把握。休謨更具體的說:空間和廣延不是別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見的對象充滿空間。而時間總是又能夠變化的對象的可覺察的變化而發現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邁克爾遜和莫雷實驗實際上說明關於「以太」的整個概念是多餘的,光速是不變的。而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是錯誤的。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照物,時間測量也是隨參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提出了洛侖茲變換。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四維時空觀上的一個理論,因此要弄清相對論的內容,要先對相對論的時空觀有個大體了解。在數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現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學意義,在此不做討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於高維真實空間,至少現在我們還無法感知。我在一個帖子上說過一個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里(不含時間)轉動,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坐標值均發生了變化,且坐標之間是有聯系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坐標,它與空間坐標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四維時空不僅限於此,由質能關系知,質量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質量(或能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四維時空里,質量(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質量與運動狀態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里,動量和能量實現了統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里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可以說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乾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系。在今後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系。
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
物質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恆的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由於物質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運動的,因此,必須在物質的相互關系中描述運動,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必須有一個參考物,這個參考物就是參考系。
伽利略曾經指出,運動的船與靜止的船上的運動不可區分,也就是說,當你在封閉的船艙里,與外界完全隔絕,那麼即使你擁有最發達的頭腦,最先進的儀器,也無從感知你的船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更無從感知速度的大小,因為沒有參考。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整個宇宙的整體運動狀態,因為宇宙是封閉的。愛因斯坦將其引用,作為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分。
著名的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徹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學說,得出了光與參考系無關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地上,還是站在飛奔的火車上,測得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由這兩條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導出相對論的坐標變換式,速度變換式等所有的狹義相對論內容。比如速度變幻,與傳統的法則相矛盾,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比如一輛火車速度是10m/s,一個人在車上相對車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車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明顯增大,比如,火車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麼地面觀測者的結論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車上的人看到後面的射來的光也沒有變慢,對他來說也是光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無論在那個參考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速度變換已經被粒子物理學的無數實驗證明,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光的這一獨特性質,因此被選為四維時空的唯一標尺。
狹義相對論效應
根據狹義相對性原理,慣性系是完全等價的,因此,在同一個慣性系中,存在統一的時間,稱為同時性,而相對論證明,在不同的慣性系中,卻沒有統一的同時性,也就是兩個事件(時空點)在一個慣性系內同時,在另一個慣性系內就可能不同時,這就是同時的相對性,在慣性系中,同一物理過程的時間進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用同一物理過程來度量時間,就可在整個慣性系中得到統一的時間。在今後的廣義相對論中可以知道,非慣性系中,時空是不均勻的,也就是說,在同一非慣性系中,沒有統一的時間,因此不能建立統一的同時性。
相對論導出了不同慣性系之間時間進度的關系,發現運動的慣性系時間進度慢,這就是所謂的鍾慢效應。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運動的鍾比靜止的鍾走得慢,而且,運動速度越快,鍾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時,鍾就幾乎停止了。
尺子的長度就是在一慣性系中"同時"得到的兩個端點的坐標值的差。由於"同時"的相對性,不同慣性系中測量的長度也不同。相對論證明,在尺子長度方向上運動的尺子比靜止的尺子短,這就是所謂的尺縮效應,當速度接近光速時,尺子縮成一個點。
由以上陳述可知,鍾慢和尺縮的原理就是時間進度有相對性。也就是說,時間進度與參考系有關。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相對論認為,絕對時間是不存在的,然而時間仍是個客觀量。比如在下期將討論的雙生子理想實驗中,哥哥乘飛船回來後是15歲,弟弟可能已經是45歲了,說明時間是相對的,但哥哥的確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確認為自己活了45年,這是與參考系無關的,時間又是"絕對的"。這說明,不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它本身所經歷的時間是一個客觀量,是絕對的,這稱為固有時。也就是說,無論你以什麼形式運動,你都認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規律都沒有被打亂,但別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從放下杯子到壽終正寢只用了一秒鍾。
時鍾佯謬或雙生子佯謬
相對論誕生後,曾經有一個令人極感興趣的疑難問題---雙生子佯謬。一對雙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際旅行,經過漫長歲月返回地球。愛因斯坦由相對論斷言,二人經歷的時間不同,重逢時B將比A年輕。許多人有疑問,認為A看B在運動,B看A也在運動,為什麼不能是A比B年輕呢?由於地球可近似為慣性系,B要經歷加速與減速過程,是變加速運動參考系,真正討論起來非常復雜,因此這個愛因斯坦早已討論清楚的問題被許多人誤認為相對論是自相矛盾的理論。如果用時空圖和世界線的概念討論此問題就簡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許多數學知識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語言來描述一種最簡單的情形。不過只用語言無法更詳細說明細節,有興趣的請參考一些相對論書籍。我們的結論是,無論在那個參考系中,B都比A年輕。
為使問題簡化,只討論這種情形,火箭經過極短時間加速到亞光速,飛行一段時間後,用極短時間掉頭,又飛行一段時間,用極短時間減速與地球相遇。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減速造成的影響。在地球參考系中很好討論,火箭始終是動鍾,重逢時B比A年輕。在火箭參考系內,地球在勻速過程中是動鍾,時間進程比火箭內慢,但最關鍵的地方是火箭掉頭的過程。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由火箭後方很遠的地方經過極短的時間劃過半個圓周,到達火箭的前方很遠的地方。這是一個"超光速"過程。只是這種超光速與相對論並不矛盾,這種"超光速"並不能傳遞任何信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光速。如果沒有這個掉頭過程,火箭與地球就不能相遇,由於不同的參考系沒有統一的時間,因此無法比較他們的年齡,只有在他們相遇時才可以比較。火箭掉頭後,B不能直接接受A的信息,因為信息傳遞需要時間。B看到的實際過程是在掉頭過程中,地球的時間進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來,A先是比B年輕,接著在掉頭時迅速衰老,返航時,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時,自己仍比A年輕。也就是說,相對論不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狹義相對論小結
相對論要求物理定律要在坐標變換(洛倫茲變化)下保持不變。經典電磁理論可以不加修改而納入相對論框架,而牛頓力學只在伽利略變換中形勢不變,在洛倫茲變換下原本簡潔的形式變得極為復雜。因此經典力學與要進行修改,修改後的力學體系在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稱為相對論力學。
狹義相對論建立以後,對物理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深入到量子力學的范圍,成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論,而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背後,卻有兩個遺留下的原則性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個是慣性系所引起的困難。拋棄了絕對時空後,慣性系成了無法定義的概念。我們可以說慣性系是慣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參考系。慣性定律實質一個不受外力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然而"不受外力"是什麼意思?只能說,不受外力是指一個物體能在慣性系中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樣,慣性系的定義就陷入了邏輯循環,這樣的定義是無用的。我們總能找到非常近似的慣性系,但宇宙中卻不存在真正的慣性系,整個理論如同建築在沙灘上一般。第二個是萬有引力引起的困難。萬有引力定律與絕對時空緊密相連,必須修正,但將其修改為洛倫茲變換下形勢不變的任何企圖都失敗了,萬有引力無法納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當時物理界只發現了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兩種力,其中一種就冒出來搗亂,情況當然不會令人滿意。
愛因斯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建立起了狹義相對論,然而為解決這兩個困難,建立起廣義相對論卻用了整整十年時間。為解決第一個問題,愛因斯坦乾脆取消了慣性系在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因此第一個問題轉化為非慣性系的時空結構問題。在非慣性系中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慣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慣性力後,提出了著名的等性原理,發現參考系問題有可能和引力問題一並解決。幾經曲折,愛因斯坦終於建立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讓所有物理學家大吃一驚,引力遠比想像中的復雜的多。至今為止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也只得到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確定解。它那優美的數學形式至今令物理學家們嘆為觀止。就在廣義相對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由哥本哈根學派創立並發展的量子力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學家們很快發現,兩大理論並不相容,至少有一個需要修改。於是引發了那場著名的論戰:愛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學派。直到現在爭論還沒有停止,只是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更傾向量子理論。愛因斯坦為解決這一問題耗費了後半生三十年光陰卻一無所獲。不過他的工作為物理學家們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種作用力的超統一理論。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有希望的候選者是超弦理論與超膜理論。
【廣義相對論】
相對論問世,人們看到的結論就是:四維彎曲時空,有限無邊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鏡,大爆炸宇宙學說,以及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黑洞等等。這一切來的都太突然,讓人們覺得相對論神秘莫測,因此在相對論問世頭幾年,一些人揚言"全世界只有十二個人懂相對論"。甚至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更有甚者將相對論與"通靈術","招魂術"之類相提並論。其實相對論並不神秘,它是最腳踏實地的理論,是經歷了千百次實踐檢驗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
相對論應用的幾何學並不是普通的歐幾里得幾何,而是黎曼幾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歐幾何,它分為羅氏幾何與黎氏幾何兩種。黎曼從更高的角度統一了三種幾何,稱為黎曼幾何。在非歐幾何里,有很多奇怪的結論。三角形內角和不是180度,圓周率也不是3.14等等。因此在剛出台時,倍受嘲諷,被認為是最無用的理論。直到在球面幾何中發現了它的應用才受到重視。
空間如果不存在物質,時空是平直的,用歐氏幾何就足夠了。比如在狹義相對論中應用的,就是四維偽歐幾里得空間。加一個偽字是因為時間坐標前面還有個虛數單位i。當空間存在物質時,物質與時空相互作用,使時空發生了彎曲,這是就要用非歐幾何。
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發現了引力場與引力波都是以光速傳播的,否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當光線由恆星發出,遇到大質量天體,光線會重新匯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觀測到被天體擋住的恆星。一般情況下,看到的是個環,被稱為愛因斯坦環。愛因斯坦將場方程應用到宇宙時,發現宇宙不是穩定的,它要麼膨脹要麼收縮。當時宇宙學認為,宇宙是無限的,靜止的,恆星也是無限的。於是他不惜修改場方程,加入了一個宇宙項,得到一個穩定解,提出有限無邊宇宙模型。不久哈勃發現著名的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膨脹學說。愛因斯坦為此後悔不已,放棄了宇宙項,稱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在以後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們驚奇的發現,宇宙何止是在膨脹,簡直是在爆炸。極早期的宇宙分布在極小的尺度內,宇宙學家們需要研究粒子物理的內容來提出更全面的宇宙演化模型,而粒子物理學家需要宇宙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和理論來豐富和發展粒子物理。這樣,物理學中研究最大和最小的兩個目前最活躍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竟這樣相互結合起來。就像高中物理序言中說的那樣,如同一頭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被拋棄了,但它的有限無邊宇宙模型卻是宇宙未來三種可能的命運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近年來宇宙項又被重新重視起來了。黑洞問題將在今後的文章中討論。黑洞與大爆炸雖然是相對論的預言,它們的內容卻已經超出了相對論的限制,與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的相當緊密。今後的理論有希望在這里找到突破口。
廣義相對論基本原理
由於慣性系無法定義,愛因斯坦將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所有參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時都是等效的。這與狹義相對性原理有很大區別。在不同參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價,沒有任何描述上的區別。但在一切參考系中,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說不同參考系可以同樣有效的描述自然律。這就需要我們尋找一種更好的描述方法來適應這種要求。通過狹義相對論,很容易證明旋轉圓盤的圓周率大於3.14。因此,普通參考系應該用黎曼幾何來描述。第二個原理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在任意參考系內都是不變的。它等效於在四維時空中光的時空點是不動的。當時空是平直的,在三維空間中光以光速直線運動,當時空彎曲時,在三維空間中光沿著彎曲的空間運動。可以說引力可使光線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個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質量有兩種,慣性質量是用來度量物體慣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頓第二定律定義。引力質量度量物體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定義。它們是互不相乾的兩個定律。慣性質量不等於電荷,甚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關系。那麼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引力荷)在牛頓力學中不應該有任何關系。然而通過當代最精密的試驗也無法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嚴格成比例(選擇適當系數可使它們嚴格相等)。廣義相對論將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完全相等作為等效原理的內容。慣性質量聯系著慣性力,引力質量與引力相聯系。這樣,非慣性系與引力之間也建立了聯系。那麼在引力場中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引入一個很小的自由降落參考系。由於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在此參考系內既不受慣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狹義相對論的一切理論。初始條件相同時,等質量不等電荷的質點在同一電場中有不同的軌道,但是所有質點在同一引力場中只有唯一的軌道。等效原理使愛因斯坦認識到,引力場很可能不是時空中的外來場,而是一種幾何場,是時空本身的一種性質。由於物質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時空變成了彎曲的黎曼時空。在廣義相對論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條原理,慣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體做慣性運動。在黎曼時空中,就是沿著測地線運動。測地線是直線的推廣,是兩點間最短(或最長)的線,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測地線是過球心的平面與球面截得的大圓的弧。但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建立後,這一定律可由場方程導出,於是慣性定律變成了慣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認為勻速圓周運動才是慣性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總會閉合為一個圓。這樣提出是為了解釋行星運動。他自然被牛頓力學批的體無完膚,然而相對論又將它復活了,行星做的的確是慣性運動,只是不是標準的勻速圓周而已。
螞蟻與蜜蜂的幾何學
設想有一種生活在二維面上的扁平螞蟻,因為是二維生物,所以沒有第三維感覺。如果螞蟻生活在大平面上,就從實踐中創立歐氏幾何。如果它生活在一個球面上,就會創立一種三角和大
❺ Vitra是什麼
VITRA(維特拉)是一家瑞士家族企業,其專注於通過設計之力來提升家居、辦公室和公共場所的環境品質。
自從公司與原創設計師的早期合作開始,如Charles & Ray Eames和George Nelson,這種哲學理念已經塑造了公司文化.
❻ 史上哪屆奧運會體育明星最多你最喜歡哪個
2008年的奧運會體育明星最多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姚明還有劉翔。其實每年的奧運會,因為他四年舉行一次。奧運會都會出現好多的體育明星。在賽場上,他們都會發揮得特別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競技水平狀態,各個方面表現得都特別好。像國球乒乓球每年的奧運會我們的國家都會得好多的金牌,還有夢之隊,舉重這些都是國家的強項,所以出來的體育明星會很多。
❼ 比較一下世界盃和歐洲杯,看你到底是不是真球迷
世界盃(World Cup,FIFA World Cup,國際足聯世界盃,世界足球錦標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賽,與奧運會、F1並稱為全球三大頂級賽事。每四年舉辦一次,任何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都可以派出代表隊報名參加,而世界盃主要分為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
世界盃冠軍獎杯--大力神杯
世界盃起源
中國春秋戰國齊國的故都臨淄就出現「足球」的競技比賽,當時叫「蹴鞠」。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隨後風靡世界。由於足球運動的快速發展,國際比賽也隨之出現。1896年雅典奧運會舉行時,足球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丹麥以9:0大勝希臘,成為奧運會第一個足球冠軍。因為奧運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足球比賽已無法持續。 1928年奧運會結束後,FIFA召開代表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舉辦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錦標賽。這對於世界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初這個新的足球大賽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1956年,FIFA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上,決定易名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運動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擔任國際足聯主席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錦標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有人建議將兩個名字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於是,在赫爾辛基會議上決定更名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
[編輯本段]世界盃獎杯
是1928年FIFA為獲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勝利女神尼凱,她身著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雕像由純金鑄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為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屆杯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此杯。雷米特金杯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賽時,烏拉圭、義大利、巴西都已獲 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佔有此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捷足先得,佔有了此杯。 為此,國際足聯還得准備一個新獎杯,以發給下屆冠軍。1971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經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義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力士雙手高擎地球的設計方案。這個造形象徵著體育的威力和規模。新杯定名為「大力神杯」。該杯高36厘米,重5公斤,當時價值2萬美元。1974年第十屆世界盃賽,西德隊作為冠軍第一次領取了新杯。這回,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為流動獎品,不論哪個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佔有此杯了。
[編輯本段]世界盃賽程
世界盃賽程分為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 世界盃預選賽階段分為六大賽區進行,分別是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賽區,每個賽區需要按照本賽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預選賽規則,而各個已報名參加世界盃的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代表隊,則需要在所在賽區進行預選賽,爭奪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目前是32個,決賽階段主辦國可以直接獲得決賽階段名額,除主辦國外,其他名額由國際足聯根據各個預選賽賽區的足球水平進行分配,不同的預選賽賽區會有不同數量的決賽階段名額。註:國際足聯規定:從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起,衛冕冠軍需要參加其所屬區域內的世界盃預選賽,從而只有東道主可以入圍決賽圈32強的比賽.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主辦國必須是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而且會員國(地區)需要向國際足聯提出申請(可以兩個會員聯合申請承辦),然後通過全體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投票選出。 通過世界盃預選賽獲得決賽階段名額的國家代表隊,加上主辦國的代表隊一共32支球隊將會到主辦國進行決賽階段的比賽爭奪冠軍。決賽階段32支球隊通過抽簽被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4支球隊,進行分組積分賽,各個小組的前兩名共十六支球隊將獲得出線資格,進入復賽;進入復賽後,十六支球隊按照既定的規則確定賽程,不再抽簽,然後進行單場淘汰賽,直至決出冠軍。
[編輯本段]世界盃歷史回顧
第1屆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 本屆杯賽沒有預選賽,只有13支國家隊報名參賽,兩個南美國家烏拉圭和阿根廷攜手進入決賽。烏拉圭國家足球隊成為第一個世界盃冠軍。 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為世界足球運動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第2屆 1934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第一次進行了電台的實況轉播。 義大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爭奪冠軍,義大利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第3屆 1938年法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上,上屆冠軍和東道主球隊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上屆冠軍在世界盃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的規定直到2002年韓日世界盃後才被取消。在2006年的德國世界盃上,上屆冠軍巴西也參加了南美區預選賽。 最終決賽在義大利和匈牙利之間進行,義大利隊以4比2的比分蟬聯冠軍。義大利隊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蟬聯冠軍的球隊。 第4屆 1950年巴西世界盃 經過第一輪小組循環賽,巴西、烏拉圭、西班牙和瑞典進入四強,他們需要再次以循環賽的形式決出冠軍。巴西隊與烏拉圭隊的比賽就是事實上的最後決戰,這場比賽在馬拉卡納球場上演,老道的烏拉圭隊頂住了場上和場外的壓力,第二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榮譽。 本屆杯賽的觀眾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並創造了平均每場6萬名觀眾的世界盃記錄。巴西球員阿德米爾榮獲最佳射手獎,在比賽中,他共攻入7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杯賽過程,沒有一名隊員被罰出場,大概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人們更加珍視和睦友善了。 第5屆 1954年瑞士世界盃 本屆杯賽在瑞士的五個城市進行, 26場比賽總共打進140個進球,令球迷大飽眼福。平均每場進5.38球的記錄也是歷屆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最高的。本屆杯賽,球員們首次穿上了印有號碼的球衣。另外,電視首次運用於世界盃賽的轉播。 聯邦德國隊逆轉戰勝了被譽為「無冕之王」的匈牙利隊最後獲得冠軍,開始了他們在世界盃賽上的輝煌歷程。 第6屆 1958年瑞典世界盃 這屆比賽的大明星是巴西隊年僅17歲的天才球員貝利,他司職左邊鋒,與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組成世界上最鋒利的前鋒線。另一位明星是法國隊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盃決賽階段每場比賽都有進球的球星,創造了至今無人打破的一屆世界盃進13球的最高記錄。 東道主瑞典隊發揮出眾,進入冠軍決賽,與爭奪冠軍。但巴西藝術足球很快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隊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中國隊首次參加了世界盃預選賽,但未能獲得出線權。 第7屆 1962年智利世界盃 這屆杯賽被稱為歷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盃賽,幾乎每場比賽都有球員被罰出場外。開賽三天,竟然有34名球員是被抬下場的。 巴西隊戰勝捷克斯洛伐克隊成為第三個兩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隊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黃色風浪」。 第8屆 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 本屆杯賽上的最大黑馬屬於朝鮮隊,他是世界盃賽上首次進入復賽的亞洲球隊。 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軍爭奪戰中,英格蘭隊的赫斯特成為了東道國的英雄,他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決賽中上演「 帽子戲法 」的球員,現代足球隊發源國第一次登上了冠軍獎台。英國人在本屆比賽中創新使用了「442」陣型,這個經典的陣型到目前仍然被很多球隊所採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亞軍決賽中的爭議進球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懸案和經典。 第9屆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 隨著各大洲足球運動的發展,國際足球聯合會首次決定在歐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區舉辦世界盃賽,最後選中了墨西哥。 冠軍爭奪戰中巴西最後以4比1戰勝義大利隊,取得劃時代的勝利,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三次奪冠的隊伍,並永久佔有了「雷米特杯」。 第10屆 1974年德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正值世界足球技術革新的熱潮,以荷蘭人創造的「全攻全守」為代表,為足球帶來了新的活力。 聯邦德國隊與荷蘭隊踢了一場永垂史冊的決賽,在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中,聯邦德國隊2-1獲勝,第二次登上了冠軍領獎台。 第11屆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賽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預選賽的參賽隊伍第一次超過了100支。 阿根廷隊與上屆亞軍荷蘭隊爭奪桂冠。最後,阿根廷隊以3比1的比分使荷蘭隊再次屈居「老二」。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五次由東道主奪魁。 第12屆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 本屆杯賽擴軍至24支球隊。 義大利與西德進行冠軍爭霸戰。義大利成為繼巴西後,第二個獲得三次世界盃冠軍頭銜的國家。羅西也以6球獲得本屆杯賽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獎。 第13屆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 這屆世界盃的主辦國哥倫比亞因財政困難宣布放棄。墨西哥代替哥倫比亞承辦世界盃比賽,並成為了第一個舉辦過兩屆世界盃賽的國家。在此世界盃舉辦前,曾經歷過巨大地震。 阿根廷隊與聯邦德國隊爭奪冠軍,巨星馬拉多納顯示出他作為本屆杯賽最佳球員的風采,本屆杯賽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後獲得冠軍。 第14屆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的英雄人物當屬老將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門神戈耶切亞。冠軍最後屬於聯邦德國隊,聯邦德國與義大利、巴西一樣,成為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本屆杯賽吸引了近267億次電視觀眾,門票收入達1.4億美元。 第15屆 1994年美國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決賽圈比賽充滿了精彩刺激的場面和令人叫絕的進球。沙烏地阿拉伯隊闖入了16強,為亞洲足球贏得了榮譽。本屆杯賽上最大的悲劇是哥倫比亞球員埃斯科巴因將球打入自家球門,回國後慘遭殺害。 最後的決賽的雙方是巴西隊和義大利隊,兩隊都分別獲得過三屆世界盃冠軍。比賽在120分鍾內沒有分出高低,點球決戰,巴喬射失點球,巴西人再次捧杯,成為世界上第一支獲得四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第16屆 1998年法國世界盃 本屆杯賽擴軍到32支球隊,最大的黑馬是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克羅埃西亞隊,前南解體後首次參賽的他們最終獲得第3名,隊中球星蘇克成為本屆世界盃最佳射手。而英阿之戰成為了經典,歐文橫空出世。 7月12日成為了法國人的節日,在決賽中,中場大將齊達內在上半場兩次頭槌破門,為法國隊奪冠早早奠定了勝局。最終,法國隊以3比0擊敗巴西奪魁。人們不解羅納爾多在決賽中的低迷表現。 第17屆 2002年韓日世界盃 世界盃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辦。本屆杯賽以弱勝強的冷門頻出,數個奪標熱門隊伍止步於小組賽。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巴西隊第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東道國韓國隊獲得第4名,創造了亞洲球隊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新紀錄。 中國隊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但小組賽三場未進球,以失9球、積0分的成績無功而返。 第18屆 2006年德國世界盃 德國、南非、英格蘭、摩洛哥和巴西參與了2006年世界盃的申辦,但是巴西在最後時刻退出。在最後的投票中,德國以12票比11票,以一票的優勢戰勝了南非,獲得了2006年世界盃的舉辦權。這是德國第二次舉辦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德國上次舉辦世界盃是在1974年。 齊達內復出後的法國隊的發揮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當然由於他的影響也帶來了一些巔峰不在的老將(巴特茲等);而更加超出人們預料的是義大利隊,他們依靠強大的凝聚力以及鏈式防守出人意料的打進了決賽,並最終捧杯。 這屆杯賽上,四強全為歐洲球隊,亞非球隊表現不佳,最終義大利以點球大戰戰勝法國,獲得冠軍。齊達內在加時賽下半場因為用頭撞擊義大利隊後衛馬特拉齊,被紅牌罰下,震驚了世界。賽後輿論紛紛將矛頭指向馬特拉齊,但是真相也許要等待很久才能為世界球迷所知。 第19屆 2010年南非世界盃 第19屆世界盃將在南非舉行,這是非洲國家第一次舉辦世界盃賽,預示著非洲足球事業逐步踏入顛峰。 第20屆 2014年巴西世界盃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30日,國際足聯在總部蘇黎世宣布:巴西將承辦2014年世界盃。
1953年,國際足聯在巴黎舉行的特別代表大會上批准舉辦歐洲聯賽,1954年6月15日,歐足聯成立。次年,開始舉辦歐洲冠軍俱樂部杯聯賽,1956年,開始籌備舉行由歐洲各國國家隊參加的比賽。兩年後,第一屆歐洲國家杯(歐洲杯前身)資格賽開始進行。 1960年,第一屆歐洲國家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法國舉行,共有16支代表隊參加。決賽最後在前蘇聯隊和南斯拉夫隊之間進行,雙方90分鍾內打成1-1,最後進入加時賽,前蘇聯隊最終憑借終場前7分鍾的進球,以2-1險勝南斯拉夫隊,奪得冠軍。著名球星勒夫-雅辛因此屆比賽而聲名大振。 1964年,第二屆歐洲國家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西班牙舉行。最後決賽在東道主西班牙隊和衛冕冠軍前蘇聯隊之間進行。在主場79115名觀眾的大力支持下,西班牙隊最後以2-1的比分奪取冠軍獎杯。 1968年,歐洲國家杯正式更名為歐洲足球冠軍杯(歐洲杯)。有31個國家參加了資格賽。決賽階段比賽在義大利舉行。本屆比賽首次實施種子隊制度,參加決賽階段比賽的隊伍共分為8個組,每組安排一個種子隊,小組前兩名進入四分之一決賽。小組賽中,阿爾巴尼亞隊大爆冷門,通過加時賽將奪冠熱門聯邦德國隊淘汰。決賽在南斯拉夫隊和東道主義大利隊之間進行,義大利隊最後以2-0獲勝。 1972年,第四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比利時進行。決賽在聯邦德國隊和前蘇聯隊之間進行,聯邦德國隊最後以3-0大勝前蘇聯隊奪冠。兩年後,這支隊伍又奪得了世界冠軍。 1976年,第五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南斯拉夫舉行。決賽在捷克斯洛伐克隊和聯邦德國隊之間進行,捷克斯洛伐克隊最終以4-3力克對手,舉起了冠軍獎杯。 1980年,第六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再次在義大利舉行。本屆比賽的規程有所變化。規定經過小組賽後,8支隊伍進入下一輪,然後分成兩個小組捉對廝殺,每組的第一名將自動獲得決賽權。冠軍決戰在聯邦德國和比利時兩隊之間進行,德國人成為最後的贏家。 1984年,第七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法國舉行。東道主法國隊在天才球星普拉蒂尼的率領下一路高歌猛進,並在決賽中以2-0干凈利索地擊敗西班牙隊,奪得冠軍。 1988年,第八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聯邦德國舉行,擁有古力特和范-巴斯藤等足球天才的荷蘭隊一路勢不可擋,他們在決賽中擊敗前蘇聯隊後第一次舉起了冠軍獎杯。 1992年,第九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瑞典舉行。因南斯拉夫隊退出而獲得比賽資格的丹麥隊出人意料地殺入決賽,並以2-0擊敗德國隊奪冠。 1996年,第十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英國舉行,此前,共有史無前例的48個國家參加了資格賽。16個進入決賽階段比賽的隊伍被分為4個小組,小組前兩名進級。決賽首次以「金球」決出勝負,德國隊最後憑借比埃爾霍夫的一粒進球第三次奪冠。 2000年,第十一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由荷蘭和比利時聯合承辦。世界冠軍法國隊在決賽中憑借一粒金球獲得冠軍,成為首支獲得世界盃後又再次獲得歐洲杯冠軍的球隊。 2004年,第十二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由葡萄牙承辦。04歐洲杯由黃金一代領銜的東道主葡萄牙隊隊在決賽中一球不敵本屆杯賽大黑馬希臘隊,飲恨而歸。希臘隊驚人地首奪冠軍。 08歐洲杯的標志 2008年,第十三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由瑞士和奧地利聯合承辦。 2012年歐洲杯主辦國由波蘭烏克蘭合辦 2008歐洲杯電視視頻直播
❽ 求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介紹
西班牙館西班牙+西班牙館基本信息
場館主題: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
國家館日:8月30日
展館位置:C片區
官方網站
目錄
·概況
·展館外觀
·展示內容
·亮點
·展館風采
·最新動態
概況
展館是一座復古而創新的「藤條籃子」建築,外牆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支撐,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陽光可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展館內設「起源」、「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間。參觀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嘆西班牙光輝燦爛的歷史、人民的智慧和創新,品味眾多知名的城市規劃家、社會學家、電影工作者和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盛宴。
展館解讀展館外觀
西班牙國家館佔地7600多平方米,為上海世博會面積最大的自建館之一,參展規模之大也創下西班牙參加世博會的新紀錄。整座建築採用天然藤條編織成的一塊塊藤板作外立面,整體外形呈波浪式,看上去形似籃子。8524個藤條板不同質地顏色各異,面積將達到12000平方米,每塊藤板顏色不一,它們會略帶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漢字,表達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詳細>>
展示內容在西班牙著名導演比格斯·魯納的講解下,西班牙館的第一部分展廳「起源」展露了它的全貌。參觀者彷彿置身「岩洞」,頭頂有點點「星光」,視聽設備將影像打在「岩壁」上,奔騰的海洋、遠古的化石,弗拉明戈舞者在激昂的鼓點中翩翩而至,穿著原始服裝的舞者將從屏幕里「舞出來」。接著,揮舞著紅布的人群把參觀者帶入奔牛節的現場,經歷一場沸騰般的狂歡,NBA球員加索爾和網球選手納達爾也會出現,與遊客「近距離接觸」。第二展廳「城市」的設計者巴西里奧·馬丁·帕蒂諾將在《彼得大師的木偶戲》的旋律中,以獨特的萬花筒方式展現西班牙城市從近代到現代的變遷。第三展廳「孩子」中,伊莎貝爾·庫伊謝特將以「西班牙國家館的孩子」——吉祥物「米格林」的視角遙想未來生活,小米寶寶將和遊客們一起暢想明日城市。西班牙館由「從自然到城市」、「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間組成。展示從遠古時期的野蠻和文明到現在的變化,再到暢想未來。西班牙館設有能容納300人同時用餐的西班牙餐廳,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紀念品商店、多功能劇院、商務中心也是展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文化藝術節目也是西班牙館的展示重點。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將為上海帶來最知名的西班牙藝術家,包括歌劇、弗拉門戈、舞蹈、音樂等等,展示一個最真實的西班牙。
亮點藤條外牆藤板用鋼絲斜向固定,像魚鱗一樣排列,既牢固又美觀。這些深淺各異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鄉山東製作完成的,不經過任何染色,藤條用開水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就是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訣」。
「激情西班牙」歌舞秀上海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每天都將在展館的圓形劇場舉辦名為「激情西班牙」的歌舞秀。演出由西班牙著名導演、馬德里著名的price馬戲團總導演perepinvol任總導演,將有五十餘名來自西班牙的知名藝人參與表演。在可容納一百人的西班牙館圓形劇場,每天將上演兩場「激情西班牙」歌舞秀,一場下午6點開始,另一場則在晚上8點開演,將演出包括ylana的啞劇、SolPicó的現代舞、MiriamMéndes的融合了莫扎特、巴赫名曲的弗拉明戈舞,以及魔術表演、牽線木偶表演等在內的極具西班牙特色的劇目。
❾ 第一屆世界盃在哪舉行
屆數:1 年份:1930
東道主:烏拉圭 參賽球隊數:13
冠軍:烏拉圭
1930年正逢烏拉圭獨立100周年,烏拉圭足協在1929年國際足聯巴賽羅那會議上提出申請主辦第一屆世界盃並獲得批准,於次年主辦了第一屆世界盃。由於歐洲受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影響,在雷米特主席和秘書長狄拉納的努力下,歐洲的法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比利時四國參加了比賽,加上阿根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烏拉圭、秘魯、美國共13支隊伍角逐第一屆世界盃。
東道主烏拉圭隊借1924、1928兩奪奧運會冠軍的餘威,所向披靡,加上主場作戰優勢明顯,一路過關斬將。1930年7月30日,最後的決賽在烏拉圭隊和阿根廷隊之間進行,地點在蒙得維的亞。上半場比賽,阿根廷隊表現出色,在第20分鍾和第37分鍾連進球,烏拉圭隊只在第12分鍾攻入一球。下半場,烏拉圭隊利用高水平的集體配合,第57分鍾、第68分鍾和第89分鍾各入一球,最後以4比2逆轉獲勝,奪得首屆世界盃桂冠,捧起雷米特杯。
屆數:2 年份:1934
東道主:義大利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義大利
第二屆世界盃很難不和政治聯系起來,雖然早在四年前,義大利曾拒絕參加第一屆世界盃,但是由於當時墨索里尼執政的法西斯政府看到世界盃是其鼓吹法西斯政權的好機會,於是義大利竭力爭取到了1934年世界盃的舉辦權。由於第一屆世界盃的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盃在不少球迷的盼望聲中如期舉行,本次大賽第一次進行了電台的實況轉播。
這是世界盃賽第一次在歐洲大陸舉行,32個國家參加了此次賽事,16支獲勝的球隊有資格參加最後決賽階段的比賽。但作為對四年前一些歐洲球隊拒絕參加首屆世界盃的報復,部分南美球隊沒有參加本屆賽事,上屆冠軍烏拉圭根本沒有參加這屆比賽,放棄了衛冕的機會。
東道主義大利連克美國、西班牙和奧地利後進入決賽,決賽的對手是捷克,90分鍾內雙方1比1打平,加時賽中義大利隊的斯奇亞維奧破門,義大利人以2比1戰勝捷克奪冠,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二次由東道主奪冠。
屆數:3 年份:1938
東道主:法國 參賽球隊數:15
冠軍:義大利
1938年世界盃前,歐洲大陸的很多地方已經被戰爭的硝煙所籠罩,不少球隊沒有參加本次大賽。在法國土地上舉辦的這屆世界盃是一屆充滿火葯味的世界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足球最後一次聚會,第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爆發。
由於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雷米特是法國人,法國戰勝阿根廷成為主辦國,這讓阿根廷非常不滿。從這屆世界盃賽作出了一項新的規定,前一屆的冠軍隊和東道國球隊直接進入決賽圈,其中東道國球隊直接進入決賽圈這項制度從此沿用至今。35支球隊按照地域分成11組進行預選賽,選出了14隊入圍決賽階段,加上東道主法國和衛冕冠軍義大利,有16隊進入決賽圈,又因為阿根廷的退賽最終只有15隊。
被認為奪冠熱門的巴西隊因受傷病影響半決賽中負於衛冕冠軍義大利,義大利和匈牙利在1938年6月19日在巴黎角逐最後的冠軍。義大利隊以4比2戰勝匈牙利再次捧得雷米特杯,也成為首支蟬聯世界盃冠軍的球隊。
屆數:4 年份:1950
東道主:巴西 參賽球隊數:13
冠軍:烏拉圭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世界盃賽整整停辦了12年之久。1946年7月國際足聯在盧森堡召開會議,決定恢復世界盃賽,並將獎杯改名為雷米特杯。作為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終於加入了國際足球大家庭,而且是以英倫三島四個足球聯邦的名義分開參加。在盧森堡會議上決定由巴西主辦第四屆世界盃賽,為此巴西政府專門修建了能容納20萬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
33個國家經過預選賽,最終有13隊進入決賽圈。1950年世界盃的賽制比較特殊,第一階段小組賽後,4支球隊小組出線,巴西、烏拉圭、西班牙和瑞典晉級了最後的循環圈賽,4支球隊通過單循環比賽,以積分高低決定冠軍歸屬。這也讓該屆比賽成為了唯一一次沒有真正決賽的世界盃。最後的循環賽,巴西隊前兩輪2勝而烏拉圭1勝1平,東道主只要最後取得平局即可奪冠,但烏拉圭2比1逆轉戰勝巴西奪冠。賽後,組委會甚至沒有為冠軍舉辦頒獎儀式。
本屆比賽也有一些花絮非常有趣,現代足球鼻祖的英格蘭0比1不敵美國,但賽後英國記者報道該場比賽時自說自話的把比分改為10比1大勝,這讓英國媒體提起世界盃報道尷尬了很多年。
屆數:5 年份:1954
東道主:瑞士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西德
1954年第5屆世界盃在瑞士舉行,這是世界盃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屆賽事。選擇瑞士承辦1954年世界盃,是因為國際足聯總部在該國的蘇黎世,而且適逢FIFA成立50年慶典。本屆賽事是歷史上進球最多的賽事,更因為這屆世界盃決賽中的「伯爾尼奇跡」永載世界盃史冊。
36支國家隊參加了預選賽,16支隊伍晉級決賽圈,由於上屆巴西世界盃奇怪賽制飽受詬病,從1954年世界盃起,賽制基本改成與現在世界盃比較接近。普斯卡什和科奇士領銜的匈牙利隊是這屆世界盃的最大熱門,所有人都看好他們奪冠,從小組賽殺入決賽匈牙利一路根本沒有遇到敵手。另一支打入決賽的球隊是前西德隊,西德首場小組賽就3比8被匈牙利打得體無完膚,但1954年7月4日在伯爾尼進行的決賽中,匈牙利一度2比0領先,但西德隊連追三球獲得冠軍。從0比2到3比2、從3比8到3比2,西德隊不可思議的逆轉打倒了強大的匈牙利,創造了世界盃歷史上最神奇的決賽。2003年11月,以西德隊1954年世界盃奪冠為題材拍攝的電影《伯爾尼奇跡》上映,讓不少球迷熱淚盈眶。
本屆世界盃首次引入了電視轉播機制,這不僅大大地增加了影響力,而且還為主辦方和國際足聯開辟了新的財源,主辦國瑞士還發行了本屆杯賽的特種紀念幣,賽事的商業運作初具雛形。
屆數:6 年份:1958
東道主:瑞典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巴西
星光熠熠的一家世界盃,方丹、雅辛、加林查、扎加洛,還有不到17歲的球王貝利迎來了自己的首屆世界盃。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家,蘇聯也首次躋身世界盃大家庭。英國的四支球隊(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一齊出現在瑞典,16支球隊參加了最後的角逐。
法國隊的進攻三叉戟——方丹、科帕和皮安托尼的組合讓觀眾如痴如醉,憑借強大的進攻火力,法國隊進球最多(23球),法國射手方丹創下了單屆世界盃13球的紀錄讓後人只能仰望。另一個亮點就是巴西隊,特別是17歲的貝利小組賽階段還是替補,到了淘汰賽突然成了巴西的最可怕武器。1/4決賽1比0勝威爾士貝利打進唯一進球、半決賽5比2挫敗華麗的法國貝里更是上演帽子戲法,決賽中巴西5比2大勝東道主瑞士貝利再入一球,幫助足球王國巴西首度捧起雷米特杯,世界盃歷史上最偉大的巴西王朝由此拉開序幕。 賽後,貝利伏在隊友肩上哭泣成了本屆世界盃最經典的一個鏡頭。
屆數:7 年份:1962
東道主:智利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巴西
繼1950年的巴西世界盃後,時隔12年世界盃又回到了南美洲,智利獲得主辦權。骯臟的殺傷戰術成為本屆世界盃的主調,有人甚至將這屆世界盃的綠茵場比喻作拳擊場。本屆世界盃決賽圈一共有34名球員受傷,平均每場比賽都要抬下一名受傷的球員,小組賽東道主智利與義大利的比賽更是導致大規模的球迷騷亂。
衛冕冠軍巴西憑借超強的實力殺入決賽,曾在1934年義大利殺入決賽的捷克隊則再次飲恨,再先進一球的局面下被巴西隊逆轉,巴西隊獲得冠軍,也成為繼烏拉圭和義大利之後第三支兩奪世界盃冠軍的球隊。
該屆世界盃的平均進球數也達新低,最後的最佳射手只打進了4個球,但卻有6人並列獲得此榮譽,加林查(巴西)、瓦瓦(巴西)、阿爾伯特(匈牙利)、伊萬諾夫(蘇聯)、傑爾科維奇(南斯拉夫)、桑切斯(智利)。由於貝利在首場比賽中就傷重告別世界盃,加林查成為巴西隊的核心球員,也把智利世界盃變成自己一個人的舞台,他率領球隊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奪魁。
屆數:8 年份:1966
東道主:英格蘭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英格蘭
1966年世界盃再回歐洲,現代足球鼻祖英格蘭成為主辦國。賽前,冠軍獎杯雷米特金杯在展出期間失竊讓主辦方遭遇極大尷尬,幸好一條小狗在灌木叢找到了金杯,避免了更大的麻煩。
10支歐洲隊、4支南美隊、1支亞洲隊和1支中北美球隊參加了本屆大賽的決賽圈。由於非洲球隊集體抵制本屆世界盃,朝鮮隊便成為唯一的亞非球隊代表,這也是他們首次參加世界盃,但這支公認的魚腩爆冷擊敗義大利殺入八強。黑豹尤西比奧率領葡萄牙奪得了該國在世界盃上的最好成績(第3名),其本人更是以9粒進球榮膺最佳射手。
作為現代足球發源地,英格蘭隊從未在世界盃上有過太輝煌的成績不免令人尷尬,但在功勛主帥拉姆齊的率領以及博比·查爾頓等核心球員的引領下,這支英格蘭隊在主場表現勇猛,順利打入決賽。英格蘭和西德在溫布利的決賽成為了世界盃上的經典,這場比賽不但產生了世界盃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決賽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赫斯特),還造就了一個世界足壇最著名的歷史懸案:赫斯特在加時賽的第二粒個人進球在彈中門楣後到底進了沒有?這場懸案也讓此後英、德兩國成為了有名的足球冤家。
屆數:9 年份:1970
東道主:墨西哥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巴西
世界盃的版圖第一次來到北美,預選賽上中美加勒比海地區的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兩國在比賽場上直接對抗,雙方大打出手,薩爾瓦多拉拉隊鮮血滿地撤出場外。兩隊主客場更勝一場,在第三場中立場地(墨西哥)的比賽中,薩爾瓦多加時賽擊敗宏都拉斯,賽後宏都拉斯國內開始屠殺住在自己國家的薩瓦爾多僑民,結果薩瓦爾多向宏都拉斯宣戰,經過數天的戰爭,宏都拉斯有3000人在戰場上戰死。
世界盃還是順利的在墨西哥舉行,西德隊盡管沒有打進最後的決賽,但依然是一大亮點,25歲的貝肯鮑爾和蓋德·穆勒將西德隊變成一支充滿激情的球隊,轟炸機蓋德·穆勒在5場比賽中攻進10球成為最佳射手。西德和義大利的半決賽成為那屆世界盃進球最多的比賽,兩隊在90分鍾以1比1打成平手,在加時賽兩隊一共打入5球,貝肯鮑爾肩膀脫臼仍堅持比賽的場景深深地感動了不少人。雖然打入決賽,義大利隊最終在決賽中1比4輸給了更過完美的巴西隊,巴西隊在墨西哥的奪冠歷程非常輕松,最後第三次奪得世界冠軍,這也是貝利的最後一屆世界盃,他在該屆世界盃上獲得金球獎
屆數:10 年份:1974
東道主:西德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西德
由義大利人加扎尼亞設計的「大力神杯」成為該屆世界盃冠軍獎杯並延續至今。世界足球錦標賽也正式易名為國際足聯世界盃賽。
在本屆世界盃上,國際足聯首次採用凈勝球方式,用來區分相同積分情況下兩隊的排名。人造地球衛星首次運用於體育比賽轉播,這開創了世界轉播的一個先河。
1974年6月13日,第十屆世界盃賽在聯邦德國的啤酒城慕尼黑開幕。在本屆杯賽上,荷蘭隊展示了一種嶄新的戰略戰術——全攻全守,這是足球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以隊長克魯伊夫為代表的荷蘭隊員不再有固定的位置,人人皆為自由人,進攻時如潮水猛漲,勢不可擋,退守時如蛟龍潛底,暗藏殺機。
1974年7月7日,克魯伊夫領銜的荷蘭隊與貝肯鮑爾領銜的東道主西德隊上演了世界盃歷史上最經典的一場決賽。開場55秒,荷蘭隊就以點球1比0領先。第25分鍾時,西德隊也用點球還以顏色。最終西德隊憑借穆勒在第43分鍾的進球在本土捧起大力神杯。穆勒兩屆杯賽共進14球,也成為當時世界盃賽上進球最多的運動員。而全攻全守一路奉獻精彩比賽的荷蘭隊被譽為「無冕之王」。
根據統計,第10屆世界盃一共進行了38場比賽,總共打入97粒進球,平均每場進球2.55個。
屆數:11 年份:1978
東道主:阿根廷 參賽球隊數:16
冠軍:阿根廷
1976年,就在第11屆世界盃開始前兩年,阿根廷國內發生內亂,好在阿根廷政府平息內亂並承諾給世界一個安全、精彩的世界盃。該屆世界盃共16支球隊參加決賽階段比賽,但克魯伊夫、貝肯鮑爾等名將均因故缺席。
荷蘭隊延續1974年世界盃的神勇狀態,一路殺進決賽。東道主阿根廷隊在最後一場小組賽必須以4比0以上的比分擊敗秘魯方能晉級的情況下,6比0橫掃對手並擠掉勁敵巴西晉級決賽。盡管這場比賽使阿根廷陷入「假球黑幕」的爭議之中,但他們仍在河床體育場與荷蘭隊共同奉獻了一場經典的決賽。兩隊大打攻勢足球,阿根廷最終3比1擊敗荷蘭,歷史上首次獲得世界盃冠軍。阿根廷球員肯佩斯在決賽中梅開二度成為球隊首奪世界盃的頭號功臣,他還包攬了當屆世界盃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兩個頭銜。另外國際足聯從該屆世界盃開始首次設立公平競賽獎,阿根廷隊在該屆世界盃上獲此殊榮。
屆數:12 年份:1982
東道主:西班牙 參賽球隊數:24
冠軍:義大利
1982年第12屆世界盃在西班牙舉行。參賽的24支球隊被分成6個小組,阿根廷、巴西、西德、荷蘭、西班牙和義大利成為種子隊伍。揭幕戰即上演冷門,衛冕冠軍阿根廷竟然0比1負於比利時。
屆數:13 年份:1986
東道主:墨西哥 參賽球隊數:24
冠軍:阿根廷
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第13屆世界盃於1986年5月31日到6月29日在墨西哥舉行,這是馬拉多納和阿根廷隊的世界盃,「上帝之手」和連過六人的世紀進球被永遠載入史冊。
屆數:14 年份:1990
東道主:義大利 參賽球隊數:24
冠軍:西德
1990年,第14屆世界盃在義大利進行。防守成為該屆杯賽一大特點,平均每場2.21個進球達到歷史最低。但西德鐵軍、神奇的米拉「大叔」、斯基拉奇和戈耶切亞的橫空出世,加斯科因和英格蘭的悲劇命運,馬拉多納的世紀一傳和決賽後的眼淚都讓「義大利之夏」永遠難忘。
屆數:15 年份:1994
東道主:美國 參賽球隊數:24
冠軍:巴西
1994年美國世界盃,巴西人笑到了最後,而球迷們忘不了憂郁王子巴喬的背影。
本屆世界盃24支球隊入圍決賽圈。來自東歐的保加利亞是最大的黑馬,憑借著斯托伊奇科夫和巴拉科夫的出色發揮,保加利亞讓法國無緣世界盃決賽圈,最終,他們歷史性的贏得了第四名的歷史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