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南部是什麼農業

墨西哥南部是什麼農業

發布時間: 2022-08-08 08:31:53

❶ 農業地域類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遷移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各不相同。
二、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有以下特點:一是小農經營;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機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種植經驗豐富。 解決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等。
三、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特點: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 問題:生產、銷售多受發達國家市場和資本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五、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布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解決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植飼料等。
六、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
西歐乳畜業分布
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
七、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布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解決措施: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八、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性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九、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
十、穀物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布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窪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十一、地中海式農業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類型。那裡的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低明顯不一致是其突出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布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現在,歐洲成為工業國家的集中地,對地中海地區有很大影響。因為,這里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業占據重要地位。
十二、熱帶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布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干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里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編輯本段幾種主要地域類型區別
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區位條件 發展條件 生產特點 問題 解決措施

水田農業(季風水田農業) 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①氣候高溫多雨
②地形平坦、土層深厚 ①勞動力豐富
②種植歷史悠久
③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大 ①小農經營
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①經營規模小
②機械化、科技水平低、
③水旱災害頻繁 ①加大科技投入
②適度規模經營
③建設水利工程
高度發達的商品化混合農業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
②平原遼闊、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較少、人均土地數量多
③科技發達 ①種植小麥和玉米
②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經營
④商品率高 ①農業成本較高
②能耗大
③片面追求商品化 ①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發展清潔能源、新能源
牧場畜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地 ①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
②天然草場面積遼闊 ①交通便利
②地廣人稀 ①商品率高
②生產規模大
③經濟效益好 ①靠天養畜
②生態破壞
③載畜率低效益低 ①改善交通運輸條件
②培育良種
③開辟水源
④種植飼料作物
混合農業 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①氣候溫和濕潤,既利於穀物生長又可種植牧草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灌溉便利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稀少 ①小麥、牧羊混合經營
②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經營
④農業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⑤靈活的安排農事
⑥較強的市場適應性 ①位於雨影區,降水少
②水源不足 ①修建水利工程,跨地區調水
②合理安排農事活動

❷ 墨西哥盛產什麼

產品名稱:大紅袍(塘棲枇杷果)
原產於餘杭塘棲,是浙江省最著名的紅砂枇杷。平均單果重30克左右,最大果重65克。果皮橙紅色,厚且易剝,肉質緻密、細膩,汁液中等,風味上等。

還有
龍舌蘭酒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特產,又名提吉拉(Tequila),

❸ 從地形和氣候角度分析墨西哥中北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及成因

墨西哥中北部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為旱作農業,東南部沿海主要為熱帶種植園農業

墨西哥中北部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沙漠氣候,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形平坦,降水較少,適合旱作農業;東南部沿海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位於當地盛行風的迎風坡,降水充足,又緯度低, 熱量充足適合熱帶種植園農業

❹ 墨西哥盛產什麼

墨西哥盛產:石油、天然氣、鈾礦、煤礦、銀礦,墨西哥自然資源十分豐富,199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第6位。銀礦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產量一直居世界之首。鉛、鋅、銅、錳、銻、錫等有色屬也非常豐富。

非金屬礦硫磺、重晶石的藏量佔世界第一。鐵礦的儲量約有6億噸。海岸線長,漁業發展具有潛力。墨西哥盛產咖啡、煙草、甘蔗、橡膠等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種植有玉米、小麥、棉花、豆類等溫帶作物。在南部恰帕斯州生產桃花心木、紫檀木等50多種優質木材。

高原地帶生長著松柏、冷杉翟渾葉林。北部乾旱地區生長著仙人掌,野生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

(4)墨西哥南部是什麼農業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由於多高原和山地,垂直氣候特點明顯。墨氣候復雜多樣。高原地區終年溫和,平均氣溫10~26℃;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

大部分地區分旱(10~4月)、雨(5~9月)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每年最旱月份為2月,降水量僅5毫米,降水最多月份為7月,降水量約170毫米。

❺ 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哪三個

農業起源中心主要包括西亞農業起源中心區、中國農業起源中心區、中南美洲農業起源中心區以及非洲農業起源中心區。

西亞農業起源中心區的農作物主要包括大麥、小麥、豆類、黑麥等,同時馴化出了山羊、綿羊、牛等。

中國農業起源中心區的農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穀子、大豆、糜子、蕎麥等,同時馴化出了家豬、雞、狗等。

中南美洲農業起源中心區的農作物主要包括玉米、馬鈴薯、紅薯、花生、棉花、西葫蘆、南瓜、辣椒以及多種豆類,同時馴化出了駝羊、荷蘭豬等。

非洲農業起源中心區的農作物主要包括高粱和兩種非洲小米,同時馴化出了毛驢。

作物起源中心:

1、作物起源中心主要包括中國起源中心、印度起源中心、中亞起源中心、近東起源中心、地中海起源中心、衣索比亞起源中心、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南美起源中心等。

2、起源於中國的主要農作物包括黍、稷、粟、稗、大豆、紅小豆、大麥、蕎麥、薴麻、大麻、茼麻、山葯、紫雲英等。

3、起源於印度的主要農作物包括稻、龍爪稷、甘蔗、綠豆、黃麻、芝麻、芋等。起源於中亞的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豌豆、蠶豆、亞麻等。

4、起源於近東起源中心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普通小麥、硬粒小麥、二棱大麥、黑麥、燕麥、圓錐小麥、波斯小麥、紫花苜蓿等。

5、起源於地中海起源中心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斯卑爾脫小麥、地中海燕麥、二粒小麥、波蘭小麥、大粒蠶豆、羽扇豆、大粒豌豆、甜萊、三葉草等。

6、起源於衣索比亞起源中心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有高粱、豌豆、芝麻、蓖麻、亞麻、硬粒小麥、圓錐小麥、二粒小麥、波斯小麥以及多種大麥。

7、起源於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的主要農作物包括玉米、甘薯、陸地棉等。

❻ 農作物的八大起源中心是什麼

1926年瓦維洛夫提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亞洲(中亞細亞)、地中海區域、東南亞洲和熱帶美洲高原 4個作物起源中心的觀點。隨著考察地區范圍的擴大和對考察材料的進一步分析,又在1935年提出以下8個作物起源中心:

1、中國-東部亞洲;

2、印度-熱帶亞洲,包括馬來亞補充區;

3、中亞細亞;

4、西部亞洲;

5、地中海沿岸及鄰近區域;

6、衣索比亞;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8、南美洲,包括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和智利契洛埃島補充區。

他認為這 8個中心在古代由於山嶽、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農業都是獨立發展的,所用農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個中心都有相當多的有價值作物和多樣性的變異,是作物育種家探尋新基因的寶庫。

(6)墨西哥南部是什麼農業擴展閱讀

農作物種植

1、歐洲和東南亞

農作物栽培的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

2、古希臘和羅馬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3、中世紀的歐洲

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間,歐洲進入庄園時代,這種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更是如此。在庄園時代,農奴們生活在地主庄園附近的村子裡,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重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還安排有休閑土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也有。

❼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分布

書本上講的不全面,而且同意農業地域類型可能有不同名稱。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農業就是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不僅能獲得食物,還可獲得飲料、纖維、工業原料、葯物、花卉等。農業與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但是各地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可種植和飼養的動植物不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一致,使各地的農業差別很大。先進的農業已成為高度多樣化的生產活動。就目前世界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十二種不同類型的農業。它代表著環境條件、動植物種類、發展階段與生產方式的不同組合。現分述如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shifting cultivation)這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農民先把地上的樹木全部砍倒,對一些大樹有時先割去一圈樹皮,讓它枯死,然後再砍倒。已經枯死或風乾的樹木被火焚燒後,農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鋤,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獲得糧食。當這片土地的肥力減退時,就放棄它,再去開發一片,所以稱為遷移農業。
在過去,這種農業分布比較廣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中的低地與丘陵地區還能見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進行著的一種農業耕作類型。我國海南島和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也還有採用這種耕作方式的。我國稱這種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它生動而又形象地表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
用這種方式種植的作物各地並不相同,在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種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東南亞山區的叢林的部族,種的是山葯、旱稻等。遷移農業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種的作物的品種不一,種植的方式雜亂無章,不成壟也不成行,作物長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種落後現象,其實也是對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熱帶雨林雨量大,雨點密集。混雜種植,作物高矮不齊,高的植株遮蓋和保護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層植物又逐層地阻止了熱帶暴雨對作物及對地面的襲擊和沖刷。另一方面,多種作物混雜,成熟的時間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時間先後交錯,避免了儲存糧食的困難。但是這種耕作方式是種上以後,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由於不向土地施肥,經過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養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沖刷和細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燒植被留下的灰分營養元素消耗殆盡。結果,農民們不得不被迫轉移到另一塊土地上去,開辟新的農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廢棄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復,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農民們周圍的土地充裕的話,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復以後再行刀耕火種;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復,就再行刀耕火種。這樣,火燒後留下的灰分營養就逐步減少,維持生長的年限就不斷縮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農民們就只好遷往他處。
影響更替速度的因素還有人口數量。人口數量增加就需要擴大其耕地面積。與其他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刀耕火種式的遷移農業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積更大。遷移農業是一種自給性的自然農業,它只能滿足人們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沒有剩餘的產品進行交換。在遷移農業中,飼養動物很少。所飼養的動物只是在宗教性節日或其他節日才能食用,所以人們的營養構成缺乏蛋白質。捕魚和狩獵可以部分地補充其不足。
這種農業生產方式雖然落後,但它是長期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人對這種環境適應的結果,也是長期實踐的總結。
(二)熱帶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布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干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里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三)熱帶種植園農業
在熱帶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上佔有重要地位。在飲料方面,有咖啡、可可、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蘿、芒果;在原料方面,有橡膠、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此外像甘蔗、椰子等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作工業原料。隨著世界各國對這些產品需要量的增加,在熱帶地區出現了新型的,大規模的、單一作物型的集約化農場——各種種植園。
這些產品的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分布。茶主要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和印度、斯里蘭卡;咖啡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和非洲;香蕉集中分布在中美洲;橡膠集中分布在東南亞;油棕分布在西南非洲與馬來西亞;劍麻多數分布在東非,可可則主要在西非南部。種植園的產品都是作為出售的商品,而銷售市場大多是較遠的世界各地,所以種植園多選址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及其附近地區,特別是距市場較近的沿海地區,以利外運和銷售。
種植園的發展與歐洲的殖民主義有緊密的聯系。它起源於15世紀的西非熱帶海岸外為葡萄牙人占據的島上。而後,種植園又傳到美洲。雖然現在種植園的生產方式已遍布熱帶各地,但是最集中的還是美洲的熱帶地區。在美洲種植園最初是利用當地的印第安人或非洲的黑人作為奴隸,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奢侈食品與纖維原料。現在這些種植園占據了大片的土地,實行集約化生產某種作物。吸收當地大量的勞動力,居住在農場附近,以便集中管理。這些工人的工資低,生活條件差;而農場主與負責管理的白人收入高,生活條件優越。這就形成對比鮮明的兩個不同的社會階級。由於美洲的種植園的主人多是外國人,其所獲得的大量利潤被轉移到國外,使當地的經濟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為了解決這種與當地經濟發展上存在的矛盾,一般對這種出口到西方工業國家的產品進行就地半加工,以提高其產值。但是,如果遇到產品豐收,市場飽和,或西方市場經濟處於衰退時期,對產品需要下降,這些都對種植園經濟帶來影響。
(四)水稻種植農業(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如水熱條件適合水稻種植,也可擴大到暖溫帶的某些地區。但它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從日本開始,經朝鮮、中國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恆河流域,以及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由於水稻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區,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兩岸與三角洲地區;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區,多依山勢沿等高線建成層層梯田。不論是在平原還是在丘陵地區,一塊塊平整的由田埂圍築成的稻田,碧綠的稻苗、潺潺的流水,加上頗具特色的村落,與常綠的樹叢或竹林形成一種色調明快而又別具風採的文化景觀。
水稻種植地區的北部溫度較低,冷熱季節性較強,大都實行水旱兩作,即冬季種麥,麥收後種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種兩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則可一年種收三次。在水稻種植地區,往往兼種其他經濟作物,如茶、甘蔗、蠶桑、黃麻等。在牲畜方面,養有豬、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濕熱地帶多養水牛。在我國及其他地方還在水田中養魚。印度人由於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隻用於耕作和運輸。在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創造出的「桑基魚塘」和「蔗基魚塘」,這是一種適合熱帶地區,而且生產水平相當高的農業生態系統工程。水稻耕作與旱地不同,不僅一塊地每年可以收種幾次,而且在田間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田埂、育種、插秧、中耕除草、防病除蟲等,其勞動強度要比旱地大得多。雖然機耕可以減除一部分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受地形、地塊等限制,耕作的進展也比較慢。在稻米生產占重要地位的國家,現除日本在稻田機械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還多靠人力和畜力。
水稻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同時,水稻是單位面積產量很高的農業。所以水稻農業地區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一般也大於其他地區。例如,我國的人口密度比較高的潮汕地區,每個農民平均只有幾分地。在亞洲地區,許多水稻耕作區,每戶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農制度也是水稻地區的一個普遍特徵。
由於水稻是一種高產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其分布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如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水稻農業也都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發展了大片稻田,那裡採用科學的大規模的旱地直播技術進行生產。由於,飲食習慣,美國的大米大多用於出口。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選育耐低溫品種,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擴大到華北、東北,甚至黑龍江省。
(五)穀物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也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布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窪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六)地中海農業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地區。那裡的氣候,夏季熱而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的明顯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布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現在,歐洲成為工業國家的集中地,對地中海地區有很大影響。因為,這里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農業占據重要地位。
(七)市場園藝農業
市場園藝農業(market gardening)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業性的農業。有時也稱為商品園藝業(truck farming)。這種農業的興起與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從事商品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專業化、集約化生產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飼養牲畜。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萊,有的甚至只生產某一種專門用途的果品,以葡萄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釀酒葡萄、制葡萄乾的葡萄。為了生產與市場需要相協調,農民組織起來與銷售商共同商定生產計劃。
這種商品園藝業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圍發展起來。但是,在氣候條件不利於蔬菜和水果生長的地方,城市對蔬菜與水果的需要不能不依賴於遙遠的地方。特別是在長途快速保鮮等運輸技術不斷改善的條件下,大大刺激了遠距離大型蔬菜、水果生產基地的形成。例如,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與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及其附近地區,已成為供應全國的蔬菜與水果相當部分的重要基地。
(八)商業乳品農業(乳畜業)
與市場園藝業一樣,商業乳品農業也是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的另一種商業性農業。影響這種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的遠近;二是飼料的供應。商業乳品農業其產品是為城市而生產的,城市需要流質的牛奶、乳酪、黃油等各種乳製品,共中新鮮的流質牛乳特別重要。因此,以生產牛奶為主的農場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離近的優勢。而生產加工的乳製品的農場則受地理距離條件的影響較少,可以分布在離開城市較遠的地方。在飼料方面,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飼料,也需要含蛋白質較多的精飼料。為了保證青飼料供應,農場多自種優質牧草。現在農場主為提高生產效率而採用圍欄飼養的辦法,飼料從別處購買,甚至乳牛也改變過去自己繁育良種的辦法,改從市場購買。在美國,這種大規模的自動化的工廠式的生產,在競爭中超過了家庭式的乳業農場,使家庭式的乳業農場處於沒落中。
從世界范圍來說,商業乳品農業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連界的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和中歐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東南與紐西蘭等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由於距歐美市場較遠,乳品經加工為製品後運銷國際市場。在歐洲,商業性乳品農場現仍以家庭式農場為主。
(九)商業牲畜育肥農業
商業牲畜育肥農業是指專門靠購買仔畜經過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場肉食的商業性經營農場。其飼養的牲畜是牛和豬。城市的規模擴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這些條件大大促進了專門育肥牲畜的農場的發展。
該類型農業在歐洲,從愛爾蘭、英國、一直分布到前蘇聯,在北美洲則從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兩岸,以及南非,澳大利亞東南和紐西蘭的局部地區。這種農業是把飼養牲畜與穀物生產結合起來,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在美國,這類農場除種植牧草以外,更主要是播種玉米和大豆用作飼料。由於機械化水平高,所以從播種到收獲都已不用人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加上化學肥料、新的雜交玉米品種、除草劑、殺蟲劑等用於田間管理,使穀物產量有所提高,而成本卻隨之下降。在牲畜方面,牛是從專門繁育的農場中買來的幼畜,有的豬則是農場自己繁育的。為了加速牲畜的生長,採用欄飼的辦法進行飼養。由於選用優良品種,加上科學的飼養方法,牲畜生長速度很快,育肥時間縮短,為農場帶來較大的收益。美國每年生產的2億噸玉米、5000—6000萬噸大豆,除一部分供出口外,大多用作優質飼料,轉化成肉類和乳類供應市場。為了使圍欄育肥取得更大的效益,有的則向專門生產育肥飼料的公司購買,自身不再生產飼料。在地域分布上,為了避免冬季低溫對育肥的不利,專門進行牲畜育肥的農場則向冬季溫暖的地區轉移。
在歐洲,由於氣溫低,其飼料大多是低溫型的飼草、土豆與甜菜。在農場的經營規模上要比美國的小些。
(十)商業穀物農業(商品穀物農業)
商業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穀物農業,其作物以小麥占絕對優勢,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這種農業的分布區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前蘇聯。應當指出,前蘇聯與其他國家不同。它的穀物農場是屬於國營或集體經營性質的。
這種農業的特徵是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生產的小麥是世界糧食市場上的主要穀物。該類型農業的分布區原來是大片的曠野,到了近代才開發成為穀物生產基地,加上這些國家人口較少、工業發達,所以採取大規模的經營方式,每個農場所佔的面積都相當大。以美國大平原上家庭經營的穀物農場為例,一般都有400公頃(即4平方公里)或6000市畝。農業機械的不斷改善與動力的加大,為商業性穀物農場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但是伴隨而來的是成本的大大提高。為發揮機械的效率、農場主們在農業地帶由南到北購買幾個農場,彼此相距一定距離,這樣可利用南北氣候的差別,贏得小麥種植、收獲等田間作業上的時間差,可以使農業機械由南向北一個農場,一個農場地進行作業,通過增加農業機械利率,降低成本。這類農場,不僅農場主不在農場居住,就是農場用的工人除適耕的勞動季節來到農場外,平時也不在農場居住。這種農場由於經營的方式獨特,被稱為農業企業。由於這樣組織生產效率高,這類農場,通過合並,其范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在美國,商業穀物農業生產的小麥,總產量達7000多萬噸。其中50%以上是供出口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小麥出口量在世界小麥貿易中占絕對優勢。這類商業穀物農場多數生產的是小麥,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有經營水稻的,不過所佔比重甚微。
(十一)游牧業
游牧業(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雖然現在從事游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佔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在世界上用於游牧業的乾旱地區主要分布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印人(Bedouins),東非的馬賽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為生的民族。
從歷史上看,游牧業過去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比狩獵採集階段先進,但是比定居農業落後。現在認為游牧業是定居農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其前驅。它是農民通過放牧牲畜以適應降水不足的乾旱地區的一種經營方式。
游牧業雖然驅趕牲畜,逐水草而流動,但是它絕不是隨機的漫遊。牧民們是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所積累的經驗為依據而遷移。大體上,每一個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駱駝,最耐粗飼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極地區牧民們放牧的馴鹿。
牧民雖然從牲畜的放牧中獲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必須與農業民族進行物物交換,以獲得糧食、衣著等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游牧民族由於具有強大的機動性,經常侵襲農業地區,建立一個個王朝,在世界歷史上有過很大影響。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則因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正處於衰落之中。很多地區的牧民已轉向定居,家庭成員中只有個別人隨牲畜到遠處放牧,其他成員則過著常年定居生活。中東地區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牧民們大都放棄其傳統生活,轉向城市,只有邊遠地區,牧民們仍保持其原來的生活方式。
(十二)大牧場放牧業
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那裡,植被稀疏,只能用於放牧牲畜,適於經營大牧場(livestock ranching)。
雖然這里放牧著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卻與傳統的游牧業有很大不同。大牧場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財產,而是牧主為出售而經營的一種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帶眷,而是受雇於牧主不帶眷屬的個體勞動者,一般稱為牛仔或牧童。
在美國,大牧場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政府的土地上放牧。後來,由於條件稍好的土地被政府出售給農場主種植作物,大牧場乃向西遷移,面積縮小,而且需付給政府租金後才能放牧。原先放的是長角牛,這種牛耐粗飼,而且經長途驅趕不掉膘,但其缺點是易長牛蜱,肉質差。後來,改飼養歐洲的海福特肉用牛,在飼料等飼養條件上要求比較高,遂改變早先粗放式的放牧。有的牧場則不再把牛養肥後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賣給農場育肥。
在阿根廷,由於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優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場比美國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大牧場上,養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產量超過世界羊毛產量的一半以上。
(十三)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即個別地區和個別農場,同時生產農作物和牲畜兩種產品。該農業類型由來已久,是在經歷了植物培育和動物馴化後開始出現的。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以栽培農作物、從事農耕活動為主,把經營畜牧業放在次要地位,將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農耕休閑地上,以此滿足自身對農畜產品的需要。在工業化帶動下的農業大發展時期,發達國家開始專門種植飼草料,使種植業和畜牧業愈益向專門化方向發展。
混合農業生產有多種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農業是將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的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這種類型的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豬、羊等。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市場,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因地制宜,將甘蔗、果樹、桑蠶的生產與養魚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形式新穎的混合農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國,混合農業仍是主要的農業類型。中國東部農業區和中西部半農半牧區也多屬混合農業范疇。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農業是自耕農業的基礎。

❽ 墨西哥中北部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為旱作農業,東南部沿海主要為熱帶種植園農業。從地形和氣候角度,分析這

墨西哥中北部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形平坦,降水較少,適合旱作農業;東南部沿海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位於當地盛行風的迎風坡,降水充足,又緯度低,熱量充足適合熱帶種植園農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9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1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7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6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