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班牙皇宮有多少妃子
1. 歐洲古代王宮中一般有哪些人物
皇宮里應該還有太後,皇子什麼的,還有些仆從,侍衛等等,不過西方宮廷,木有我們中國的太監跟後宮三千佳麗(起碼木有那麼多)
至於他的兄弟,當然是搬出去了,王宮是給國王住的(當然兄弟關系好,也是可以依舊住宮中),他的兄弟是親王,是有爵位的,親王有自己的宮殿,部分親王還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新王登基了,他的兄弟沒事的話,是要去往封地,要是有才能或者關系好,也可以留在國都,輔助國王,或者受國王委託,巡視各地,出任各地長官等,還有的皇室成員,比較悲催,沒有封地,就有個爵位,所以他就只能待在自己的宮殿了。
國王的長輩,像叔叔啦,都是住在自己的宮殿或者府邸的,不住王宮。
王宮主要是給國王以及國王一家住的,包括他的父母,子女,配偶等等。實在感情深,加個兄弟也可以。
2. 皇宮里有幾位貴妃
貴妃二位。 清朝的後妃人數: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
貴妃,地位高的妃子,皇帝妾室封號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貴妃是古代皇帝高級妾室的封號,居於內命婦的第一等,地位與外命婦中最高等的親王妃及長公主相當。
演變歷史:
貴妃,古代皇帝妃嬪的稱號。開始是南朝宋孝武帝始置的,位比相國,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後代多沿用其名。
唐宋二朝時,貴妃是僅次於皇後的封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稱四夫人,品級正一品。
明朝時,宮中皇妃的封號有很多,如順妃、寧妃、良妃等,但貴妃仍是最高級的封號,憲宗始置皇貴妃,貴妃成為次等封號。
清朝的後宮品級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秀女。貴妃是後宮第三等封號。
3.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古代帝王究竟有多少個老婆
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妃除了被稱為“三宮六院”之外,也經常被後世人統稱為“七十二妃”。這種稱謂在後世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印象:以為皇帝只有七十二個妃子。皇帝的妃子果真只有七十二個嗎?
事實上,皇帝後宮妃子的數目何止七十二個呢。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僅執掌一個小國的諸侯,其妻妾就成群了。《管子•小匡》中記載到:“九妃六嬪,陳妾數千。”
而到了玄宗開元天寶中,僅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和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即有宮女40000人,可見唐玄宗的宮女是超過四萬個的,而當時唐朝的總人口也就5000來萬,相當於一千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唐玄宗的妻妾,比唐代的官員總數還多。 可見要評歷史上擁有宮女最多的皇帝,唐玄宗當之無愧。
4. 古代皇宮里的妃子的名稱有哪些
隋唐宋元明清時期1、隋唐北魏道武帝開始設立中官,其餘妃嬪稱夫人,沒有定數。孝文改革,恢復古代一百二十人編制。以後直至隋唐都無大變化。當然,無論北魏還是隋唐,這只是名義上的規定,其實際數字則遠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統一全國以後,因為懼怕其妻獨孤皇後,不敢招納新歡,成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沒有妃嬪的帝王。獨孤皇後逝去以後,他才敢稍事增華,納其所愛。其子煬帝則一反乃父之風,追求淫樂,擴充後宮,生活糜爛,其荒淫縱欲,絕不遜於普武帝。唐初兩次遣散隋後宮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煬帝荒淫到何等程度。
唐朝,皇後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下面還有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等名號,共一百○八人。總計一二一人。玄宗時宮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詩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並非虛誇。肅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宮人三千,也足證確屬事實。
2、宋元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又加一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貞佑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葯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葯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 金海陵王當政時,妃子多達十二員: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清宮後妃3、明清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
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
宮人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
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
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5. 皇宮里的妃子有哪些從大到小排列出來。
皇後
皇貴妃
貴妃
正一品:惠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宸妃 庄妃
從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貴姬
從二品:昭儀 昭媛 昭容 昭華
庶二品:淑儀 淑媛 淑容 淑華
正三品:修儀 修媛 修容 修華
從三品:貴嬪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貴儀
從四品:順儀 順媛 順容 順華
庶四品:充儀 充媛 充容 充華
正五品:姬
從五品:容華 婉容
庶五品:婉儀 芳儀 芬儀 德儀 賢儀 微儀
正六品:嬪
從六品:良媛 良娣
庶六品:小儀 小媛
正七品:貴人
從七品:美人 才人 麗人 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選侍 婉侍 勤侍
從八品:娘子 舞涓
庶八品:寶林 娛靈
正九品:芳婉 柔婉 凝婉
從九品:順常 順成
庶九品:承徽 列榮
正十品:御女 采女
從十品:答應
庶十品:表衣 承衣 充衣 更衣
6. 古代皇上後宮有多少妃子
有名分的妃嬪有一百二十一人,各個朝代稍有差異,但最多都是一百多人。《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古人常用「後宮佳麗三千人」來形容古代皇帝嬪妃之眾。因為後宮除去妃嬪,還有更多的侍女,侍女也屬於皇上的。
比如唐朝規定有:
一皇後;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以上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6)古代西班牙皇宮有多少妃子擴展閱讀:
根據皇帝的喜好,他可以滿編運行,也可以不滿編運行,其中皇後和幾個夫人規定必須是諸侯或公卿的女兒。
一百多隻是皇帝後宮中有品級的女人,而事實上和理論上講,後宮中所有的女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這意味著,宮女實際上是潛在的妃嬪。
古代皇帝後宮嬪妃都非常多,我們常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實際人數是達不到那麼多的,後宮嬪妃越多越能給皇帝孕育出優秀個皇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宮 (漢語詞語)
7. 歷朝的開國皇帝有多少妃子呢
歷朝開國皇帝的妃子數量有多有少,其中劉高祖劉邦共有九個妃子,隋文帝楊堅則有五個後妃,唐高祖李淵的妃子數量則多達二十個,而宋太祖趙匡胤則只有三位後妃。
劉邦後妃
就漢高祖劉邦的妃子來說,其九位妃子之中地位最為顯赫的當屬呂雉。呂雉是劉邦的正妻,同時也是劉邦建漢之後冊立的皇後。貴為後宮之主的呂雉在劉邦去世之後還曾掌控漢朝國政大權多年,其手中權勢是非常巨大的。而劉邦最為寵愛的妃子則是戚夫人,她的兒子劉如意也因此一度威脅呂雉之子劉盈的儲君之位。也正是劉邦如此偏愛戚夫人,才會致使戚夫人在他死後慘遭報復,最後被製成人彘後去世。而身為劉邦妃子之一的薄姬則因不受寵而得以保全性命,後來又因兒子劉恆的登基而尊為皇太後。
趙匡胤妃子
趙匡胤只有三位妃子,分別是賀氏、王氏以及宋氏。其中賀氏是趙匡胤的結發妻子,後於958年逝世。而待趙匡胤於960年黃袍加身之後,賀氏被追封為皇後,謚號為孝惠皇後。在賀氏逝世之後,趙匡胤迎娶了王氏為繼室。等到趙匡胤登基,王氏隨即被立為皇後,但是三年之後她便香消玉殞,年僅22歲。王氏逝世之後,宋氏於968年被納入後宮並被立為皇後。宋氏與趙匡胤相差25歲,待趙匡胤離奇駕崩之後她曾一度被要求移居至西宮。995年時,宋氏去世。
8. 西班牙政府王宮14名內閣成員是哪些
14名內閣成員:首相馬里亞諾·拉霍伊·佈雷,副首相兼首相府大臣、政府發言人索拉亞·薩恩斯·德聖瑪麗亞(女),經濟及競爭大臣路易斯·德·金多斯,財政及公共管理大臣克里斯托瓦爾·蒙托羅,外交與合作大臣何塞·曼努埃爾·加西亞馬加略,司法大臣阿爾韋托·魯伊斯·加利亞東,國防大臣佩德羅·莫雷內斯,內政大臣豪爾赫·費爾南德斯·迪亞斯,發展大臣阿娜·帕斯托爾(女),教育及文體大臣何塞·伊格納西奧·沃特,就業及社會保障大臣法蒂瑪·巴涅斯(女),工業、能源及旅遊大臣何塞·曼努埃爾·索里亞,農業、食品及環境大臣米蓋爾·阿里亞斯,衛生、社會服務和平等大臣阿娜·馬托(女)
9. 皇宮內有哪些妃嬪
致地說,夏殷以前,中國後妃制度比較簡略,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大率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後,正嫡便叫王後。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後五宮。後五宮指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後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御序王燕寢。
秦王贏政兼並六國,統一天下,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後。
漢帝國後妃制度繼承秦制,並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母親稱皇太後,中國後妃制度的母後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
嬪御制度漢代時確立,漢代後宮制歷漢初四帝,以後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西漢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後,其餘嬪御名號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又加婕妤、 娥、容華、充依。
元帝時加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東漢的後宮人數沒有什麼減少,但鑒於西漢外戚權重,改革後宮,嬪御名號只設四等。東漢光武帝並省前制,皇後之外,只立貴人、美人、彩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後宮只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依舊,但奉祿不過是數十斛粟。又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但卻沒有爵秩,只是賞賜充給而已。)
曹魏時出於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分成12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後之下分後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
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後。始立中宮。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後,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宮: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
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後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後,又設正陽宮皇後、天皇太後、天皇後、天右皇後、天左皇後,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
尊天元皇後為天無皇太後,天皇太後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後,天元皇後楊氏為天元大皇後,天皇後朱氏為天大皇後,天右皇後元氏為天右大皇後,天左皇後陳氏為天左大皇後,正陽宮皇後稱皇後。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後,鑒於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後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後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後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台,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後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遊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製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呂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後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開元時期,以皇後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後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後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復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後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後宮嬪妃沒有名號。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後宮寢多,寵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後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
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後宮除了正皇後以外,不有所謂的第二皇後、第三皇後,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後都行。
明代的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後,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後宮除了皇後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代宮廷的後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後;母親為皇太後;太皇太後、皇太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後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
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六宮。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