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如何學西班牙語的
⑴ 楊絳的基本資料
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二人結成夫婦。 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瑗(1937-1997)。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 楊絳
《堂吉訶德》翻譯得更准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 ,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游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著作譯作
散文類:《幹校六記》、《將飲茶》(含《回憶我的父親》《 楊絳
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老王》(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小說類:長篇小說《洗澡》;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老王》《小陽春》、《大笑話》、《玉人》、《ROMANESQUE》、《鬼》、《事業》、《我們仨》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楊絳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致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被迫。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抗議,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凈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⑵ 楊絳的經典事例
1,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
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2,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孩提時代的楊絳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
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
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
3,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
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2)楊絳如何學西班牙語的擴展閱讀: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⑶ 楊絳的身世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3)楊絳如何學西班牙語的擴展閱讀: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⑷ 作家楊絳的生平簡介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作家楊絳的生平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楊絳生平簡歷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43、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作品《吉爾·布拉斯》經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發表的《幹校六記》,已有三種英語、兩種法語和一種日本譯本。
1984年,她寫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語譯本。
1986年,她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法譯本《洗澡》及《烏雲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雜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十月》發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月,出版《從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們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3年7月17日,楊絳102歲生日。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如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虛歲演算法,是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趣事
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作家楊絳的語錄
1.你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3.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
4.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5.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6.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7.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柞。
8.你的問題在於讀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9.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10.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11.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就是修養。
12.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
13.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丑,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14.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15.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6.名聲,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17.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18.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19.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裡走漏的一干二凈。
20.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21.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22.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23.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24.「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我從未後悔。
25.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26.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7.人能夠凝煉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28.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29.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0.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31.「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32.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33.一個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謊言說過三次就自己也信以為真的。
34.人類並不靠天神教導,人的本性里有靈性良心。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於物質的要求。
35.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36.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37.假如「心如明鏡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塵埃。
38.「我只怕人不如書好對付。他們會看不起你,欺負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負又嫉妒…」
39.「假如說,人事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那麼,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於禽獸無異。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呢。」
40.據說,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誤解的基礎上。戀愛大概也是如此。
41.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42.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43.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44.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聲未響,電光先照透了烏雲。
45.肉體包裹的心靈,也是經不起炎涼,受不得磕碰的。
46.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
47.可惜能用粗繩子纏捆保護的,只不過是木箱鐵箱等粗重行李;這些木箱、鐵箱,確也不如血肉之軀經得起折磨。
48.再過幾天是默存虛歲六十生辰,我們商量好:到那天兩人要吃一頓壽面慶祝。再等著過七十歲的生日,只怕輪不到我們了。
49.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50.所謂窮,無非是指不置辦家產,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沒有保障的,不僅病不得,老不得,也沒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干自己喜歡或專長的事。
⑸ 楊絳是不是在四十歲左右為了翻譯書而學習西班牙語
為翻譯《唐吉訶德》 60歲開始學西班牙文
1957年,楊絳接到翻譯《唐吉訶德》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五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後,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於是,近六旬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文。1961年才著手翻譯。1978年人文社出版。這個譯本被鄧小平作為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至今印了68次,售出98萬套。
⑹ 楊絳從法語還是西語翻譯堂吉訶德的
是從西語翻譯《堂吉訶德》的。因為《堂吉訶德》原本是西語,所以楊絳先生為了更加忠於原著,自學了西班牙語進行翻譯。
相關知識延伸:
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的故事
在1957年,當時國家計劃翻譯出版「三套叢書」(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成立了「三套叢書編委會」,《堂吉訶德》被列為《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選題之一,「編委會」的負責人、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同志因讀過楊絳先生譯的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對其譯筆大為贊賞,於是就決定請楊絳先生重譯《堂吉訶德》,並告訴楊絳由她自己決定從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楊絳先生一直是研究西洋小說的,這次翻譯和研究《堂吉訶德》,是研究所安排給她的科研項目。先生找了《堂吉訶德》三個英譯本和兩個法譯本進行比較和研究,發現這幾個譯本各有所長和不足,很難確定用哪一個更好。為了更為忠實地譯介這部世界文學名著,她毅然決定從西班牙文直接翻譯。已經精通英文和法文的楊絳先生,此時又開始下苦功夫自學西班牙語。她學習西班牙語,目的只是為了翻譯,她認為她沒有必要學習口語。她是一個文學作品的翻譯者,不是口譯者,這兩者的要求不同。楊絳從60年代就開始著手翻譯,「文革」中盡管譯事幾度中斷,但她自學西班牙語卻始終堅持不輟。將近20年後的1977年5月,她將《堂吉訶德》全書譯稿交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部。這是國內第一個從西班牙文直接翻譯的中譯本。
《堂吉訶德》簡介:
《堂吉訶德》一書全名是《拉曼卻的機敏堂·吉訶德傳》,共兩部,第一部出版於1605年,第二部出版於1615年。
小說的情節非常奇持:拉曼卻地方一個鄉村的小紳士叫吉桑諾,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還有—支長矛.一面舊盾,家中有—個四十來歲的女管家,一個二十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一般生活可以維持,但並不大富裕。他有—個嗜好是喜讀騎士小說,讀得入迷了,不打獵,不管家事,後來竟然把土地賣了去買這類書,並見人就與人議論書中的義理。從黑夜到白天,從白天到黑夜,他每天這樣談,以致腦汁漸漸枯竭下去,終於失掉了理性。他腦子里滿是魔法、戰車、決斗、挑戰、受傷、漫遊、戀愛、風波以及書中種種荒唐無理的事,凡是書中所寫的他都信以為真。於是發生奇想,為了增進自己的聲名利謀求公眾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俠騎士,把書中見到的都實行起來,去解救苦難,去親歷危險,去建立功業。他於是結馬起了名為羅齊南脫,意為從前勞役的馬,找出矛和盾,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身為騎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俠仗義,遊走天下。
在客店裡,他把店主認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後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個富農拷打—個小牧童,是因為牧童放羊時丟了羊,堂吉訶德見狀不平,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叫郝屠多,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吉何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後來,他回家來了,約見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播薩,約請其為侍從,答應將來叫他做海島總督。於是懷著夢想的桑丘,騎著小毛驢,作為侍從與他一起「建功立業」去了。在兩次外出遊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奮,最後是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裝做—個騎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隱居一年,堂吉訶德這才履行諾言,回到了家。之後又外出冒險游俠,以善良願望做了許多荒誕之事。最後在垂危中理智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條遺囑,一是過去付給桑丘的一筆錢,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給他用,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做事忠實;二是遺產全部歸甥女,但如果嫁人時,那個人要讀過騎士文學,就不要嫁給這樣的人,遺產全部收回,撥給宗教充做宣傳費用;三是向以他為題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寫出了這部荒唐的書,自己為此有良心負擔。最後,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⑺ 楊絳的資料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為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並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為我用了葯,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里,腳後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護士:「怎麼回事兒?」護士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護士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為可不必理睬,但後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鍾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鍾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她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後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鍾書,不過,是後話。
【楊絳: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鍾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盡量讀我工作范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未引起注意。鍾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後又來了個「雙反」,隨後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鍾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鍾書於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後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藉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鍾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鍾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鍾書正在寫後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為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著什麼。
於是錢鍾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鍾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圍城》後改為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為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錢、楊二位先生對受獎的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建立以來,由錢鍾書、楊絳作品出版收入積累的資金目前已近200萬元,有九名學生獲得獎勵。隨著《錢鍾書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詩紀事〉補正》(十二冊)《圍城》英文版、漢英對照本的陸續出版,基金總額將相當可觀。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晚年時光,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著手寫作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此時此刻,《我們仨》樸素而干凈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2個年頭!
她真的老了,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後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鍾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依然清新優雅,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楊絳現在開始漫不經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裡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不要緊了,即使現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224.htm
⑻ 楊絳的事跡成就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⑼ 楊絳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9)楊絳如何學西班牙語的擴展閱讀:
楊絳先生經歷過三反,五反,鳴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過幹校,住過窩棚,掃過廁所,剃過陰陽頭,戴過高帽子,游過街,出過丑,經歷過很多人世變故,天災人禍,但她總能處亂不驚,安然度過。悲傷或是歡喜,逆境或是順境,在楊絳的筆下終究都沉定為一種恬靜與淡然。
1937年,唯一的女兒「阿圓」出世,楊絳的主要任務除了照顧錢鍾書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更是疊加了帶孩子。每當錢鍾書被燈泡壞了等生活瑣事困擾時,楊絳依舊總是溫柔地說「不要緊,有我呢」。就連錢鍾書因為枯燥不喜歡而考不及格時,也是楊絳幫助他復習過關。
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十年文革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
而在此期間,楊絳不僅輔佐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自己也自學西班牙語,歷盡周折,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這套譯本後被鄧小平作為禮物送給西班牙國王。
⑽ 你覺得楊絳先生哪些方面最值得學習為什麼
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就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勇於直面困難,勇於直面挑戰,而不是輕易的放棄,這種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