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貿易逆差從什麼時候開始

西班牙貿易逆差從什麼時候開始

發布時間: 2022-08-04 16:52:59

『壹』 為科學發展觀獻一策(註:房管工作人員)

當前,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風暴正在美國爆發並席捲全球。在3月16日美國第5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收購後,進入7月份金融風暴開始轉變成海嘯,7月15日美國發生了歷史上第三大銀行破產案-加州儲蓄銀行破產,接著是美國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和雷曼兄弟公司被接管和宣布破產,進入到9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出資2000億美元接管「兩房」,又宣布由美聯注資850億美元接管世界第一大保險公司AIG,同時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聯手注資超過1萬億美元,以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
當全球因金融危機而陷入極大恐慌,各國政府為阻止危機深化而疲於奔命的時候,人們也在深思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思考這樣的救市行動是把矛盾推向今後,從而會醞釀出更大的危機?還是會在海嘯發生後進入制度重建,重塑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

一、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十個新現象
人們當然會從理論層面進行這場反思,但我恐怕誰也找不到答案,因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全新的形態了,不論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已經難以解釋這些重大經濟現實問題了。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列舉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十個新現象,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還是「過剩」型經濟嗎?
馬克思和列寧都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是過剩經濟,這是因為,資本為追逐利潤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規模,同時還會不斷壓低工人的工資,由此造成生產規模與消費規模的嚴重不對稱。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開山人凱恩斯也承認,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是「需求不足」,他們對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特徵的表述方式雖有不同,說的卻是同一件事,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是供給大於需求的經濟。但是看看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供大於求的過剩經濟嗎?貿易順差是衡量生產過剩的重要指標,美國自1981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已經持續了20多年的逆差格局,而且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呈現出急劇擴大趨勢,2005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可能高達7800億美元,將佔到當年GDP的7%!而且不僅僅是美國有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英國的貿易逆差也已經持續了十多年,西班牙的貿易逆差也持續了近十年,法國和義大利在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一直在貿易順差和逆差的邊緣波動,最近兩年也已經轉入了穩定的貿易逆差,在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只有德國和日本還是持續的貿易順差國,但日本在2005上半財年(4~9月)的貿易順差已經縮小了30%,並且首次出現了海外投資收益超過貿易順差的格局。這種趨勢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遲早都會轉入持續貿易逆差格局,如此,傳統意義的資本主義過剩形態還存在嗎?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還是商品和資本輸出地嗎?
馬克思和列寧都指出,由於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家殘酷壓榨工人的勞動血汗,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導致在國內市場上消費需求不足和生產規模過大,資本為了尋找出路只能是進行商品和資本輸出,因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商品和資本輸出國,而為了保證商品和資本的順利輸出,資本主義國家就要通過戰爭方式,在海外不斷搶奪殖民地,從而使資本主義走上帝國主義的道路。但是看看當代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已經不僅不是商品凈輸出國,而且早已不是資本凈輸出國了。美國自1985年轉入資本凈輸入國後,已經連續20年成為資本凈輸入國,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海外凈負債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由於有貿易順差才有商品和資本輸出,因此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將逐步轉入到貿易逆差格局,可以預見,就整體而言當代資本主義轉變成商品和資本凈輸入格局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第三、產業資本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還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嗎?
馬克思在偉大的著作《資本論》中曾指出,在資本的各種形態中是產業資本「居高」,因為只有產業資本擔負著創造剩餘價值的功能。但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產業資本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1985年美國製造業產出佔GDP的比重還有28%,1990年就下降到18%,2003年又下降到不到14%。英國製造業產出佔GDP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7%。由於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已經進入到「後工業化社會」,製造業比重的下降似乎是常理,但伴隨著製造業比重的下降,國內的製造業不能滿足本國需求而需要大量進口就超出常理了。例如2003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已經相當於本國製造業產出的近40%了。2005年美國非製造業雇員人數增加190萬人,而工廠職位數減少6.4萬個,同期內美國的貿易逆差從上年的6667億美元增加到7800億美元,說明美國的製造業仍處在萎縮過程中。有人說發達國家貿易逆差的擴大,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的結果,這個認識並不全面,因為以美國為例,在目前美國的全部進口中,來自美國海外公司的進口僅佔到20%,所以發達國家貿易逆差的持續增長,還是生產不足的結果。實際上,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產業資本家,正在經歷著從產業資本家向非產業資本家的大規模轉變。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的第一大破產案「安然」公司,「安然」本來是一家大能源公司,但是在1999年的公司營業額中,傳統的能源生產與貿易經營額卻僅佔到3%,而其他都是金融和衍生產品交易,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家放棄了傳統的物質產品生產,才造成了發達國家相對於需求的生產不足。如果從資本方面看,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就更說不上產業資本仍「居高」位,例如目前每年的國際貨幣交易額高達700多萬億美元,而與商品貿易額只有7萬億美元,說明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僅佔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當代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從產業資本中脫出了。
第四、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還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徵嗎?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都反復論證了生產過剩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是資本主義經濟特有的現象。恩格斯指出:「大批資本家投身於工業,生產很快就超過了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到來了」(見《共產主義原理》)。這段對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現象的經典描述用在今天的中國倒有幾分相似,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中,我們還看到過經典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嗎?既然當代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和將要從生產過剩狀態轉變成生產不足狀態,恐怕未來我們將很難再看到經典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了。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經濟新出現的特徵是,在經濟增長中只有需求的增長而沒有供給的增長,例如2001~2004年,美國的GDP增長了10.4%,但工業生產增長率為「0」,同期英國的GDP增長了9.5%,工業生產卻下降了2.6%,正是因為只有需求的增長而沒有供給的增長,才不斷拉大了這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逆差,從而形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特徵,也說明當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從以往的著重於創造供給轉向了著重於創造需求。
第五 ,二戰後的「水平」分工體系與「垂直」分工體系還存在嗎?
二戰後,美歐國家跨越大西洋展開了製造業內部零部件級的產業分工,相對於戰前國際貿易主要是在宗主國和殖民地國家間的部門間貿易體系而言,戰後國際貿易體系的最大變化就是,貿易的主體是在發達國家間進行,貿易的內容也從初級產品貿易為主轉變成製成品貿易為主,由於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與赫-俄模型已經不能解釋這種現象,遂有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產生。至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則仍然維持了戰前初級產品與製成品交換的格局。這個格局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形成,並持續到了90年代初期。但是從今日的國際貿易格局看,戰後已經持續了40多年的「水平」與「垂直」貿易分工體系正在被打破,首先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製成品貿易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其次是以往年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初級產品,開始從部分發展中國家向中國這樣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地區流入,甚至部分發達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也流入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例如有資料說明,目前中國在世界初級產品市場上所吸納的份額已經達到了20%,在中美雙邊貿易所涉及到98大類產品中,中方順差的有75類產品,都是工業製成品,而美方順差的23大類產品中,絕大部分是資源類產品。這種與以往貿易格局不同的製成品和初級產品的「反向」流動格局,已經開始徹底改變了戰後持續了幾十年的「水平」與「垂直」分工體系,使當代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扁平化」勢頭。那麼,我們應當用什麼理論來解釋這種新現象呢?
第六、國際FDI的主體還是在發達國家間流動嗎?
從有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以來直至二戰前,國際產業資本的主要流動方向始終是從宗主國到殖民地,大約佔到國際直接投資的60%以上,戰後新出現的產業資本流動格局,則改變成主要是在發達國家間流動,大約佔到80%。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FDI增長率開始顯著超過流向發達國家的增長率,2004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外直接投資猛增了48%,流入發達國家的國外直接投資卻下降了16%,發達國家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比重,也從以往的超過80%下降到2004年的51%,而按照2004年的增長率格局,大約再用5年時間,發展中國家在國際FDI中的比重就會又回升到二戰前的60%以上。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外資出口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日本的經濟起飛中,外資出口幾乎為「零」,70年代「亞洲四小」開始經濟起飛,外資出口比重也不超過10%,80年代亞洲「五小虎」的經濟起飛中,外資出口比重不超過20%,但是在進入新世紀後在中國的出口中,外資企業比重已經直逼60%。這些情況都說明,我們的確是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產業、投資和貿易格局的大變化時代。
第七、價格還是由供求決定的嗎?
薩繆爾森在其不朽之作《經濟學》中曾說,如果教會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這兩個單詞,鸚鵡也可以成為經濟學家,因為由供求所決定的價格,可以解決市場經濟中的「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為誰生產」等基本問題。總之,供求決定價格似乎是資本主義經濟中恆古不變的規律。但是看看當代的資本主義經濟,供求還是決定價格的唯一尺度嗎?如果還是,為什麼近5年在全球石油基本供求平衡的情況下,國際油價會大漲了7倍呢?當然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有所謂「合理預期」學派,在期貨交易中更講究預期問題,然而如果石油供求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夠基本保持平衡,國際油價脫離基本供求的暴漲能說是基於「合理」的預期嗎?如果石油的價格決定脫離了供求,焉知礦石、鋼鐵、有色金屬、穀物、棉花、油脂、木材等類似的初級產品的價格決定,不會步國際油價的後塵呢?

『貳』 在世界近代史早期西班牙掠奪的金銀財富去哪兒了

說起來可笑,那個時候有很多到了中國,讓後後來又賠款出去了。

工業革命以前,西歐國家在對中國的貿易過程中,它們生產的商品,中國人不需要。然而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茶葉卻是他們所必須的。1500年—1600年,西班牙人在對中國明朝的貿易過程中,都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為了購買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西班牙必須使用白銀支付(因為白銀在明朝成為通用貨幣)。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57噸至86頓)。數量之大,令人驚訝。來往貿易的帆船就叫馬尼拉大帆船。載著美洲的白銀來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然後裝載絲綢、瓷器、茶葉回美洲或行銷世界各地。

『叄』 現階段西班牙這個國家主要進口和出口什麼產品西班牙從中國進口什麼產品居多

2019年1-9月西班牙貨物進出口貿易統計

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19年1-9月,西班牙貨物進出口總額為5279.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4.8%。其中,出口2489.7億美元,下降4.6%;進口2789.3億美元,下降5.0%。貿易逆差299.6億美元,下降8.0%。

分國別(地區)看,1-9月,西班牙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和英國的出口額分別為378.8億美元、273.5億美元、194.9億美元、184.4億美元和172.7億美元,分別下降2.4%、2.8%、4.6%、2.5%和5.3%,五國合計佔西班牙出口總額的48.3%。1-9月,西班牙自德國、法國、中國、義大利和荷蘭的進口額依次為385.9億美元、313.6億美元、212.7億美元、181.0億美元和145.4億美元,其中自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的進口下降4.0%、4.1%、7.1%和0.7%,自中國的進口增長6.6%,五國合計佔西班牙進口總額的44.3%。西班牙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中國、德國、荷蘭和奈及利亞,1-9月逆差額分別為159.2億美元、112.4億美元、62.9億美元和43.2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荷蘭和奈及利亞的逆差額增長10.6%、10.4%和0.2%,對德國的逆差額下降7.0%。1-9月,西班牙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葡萄牙、英國和法國,分別為85.9億美元、68.2億美元和65.3億美元,增長5.4%、9.7%和6.2%。਍

分商品看,運輸設備、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礦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是西班牙的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商品,1-9月這五大類商品的出口額為493.8億美元、320.7億美元、270.6億美元、210.7億美元和206.7億美元,分別下降1.6%、6.1%、0.9%、10.4%和9.7%,合計佔西班牙出口總額的60.3%。西班牙主要進口商品為機電產品、礦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1-9月這四大類商品的進口額為495.5億美元、422.9億美元、394.4億美元和351.8億美元,分別下降1.9%、11.0%、1.9%和1.7%,合計佔西班牙進口總額的59.5%。


西班牙進口商品海關數據

『肆』 貿易差額論

貿易差額論又稱「貿易平衡論」。晚期重商主義的主要學說。強調一國應使貿易輸出超過輸入,形成有利的差額,即順差,才能增加本國的金銀財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國的托馬斯·孟等。貿易差額論鼓勵輸出貨幣從而輸入更多的貨幣,這在資本原始積累後期,對西歐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曾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歷史背景
貿易差額論是16~17世紀由一些巨商、律師、政府官員等在實際的貿易、工業、航運和行政工作中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16世紀是封建社會晚期,商品貨幣關系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封建自然經濟已趨於瓦解。在社會制度解體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僱傭勞動關系普遍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商品生產的需要,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消除封建市場割裂狀態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不斷發展,在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為擴大產品銷路,商業資本不滿足於國內市場,積極尋求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於是便出現了反映商業資本向外擴張的思想,即重商主義。 商業資本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卻不能創造出任何新的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僅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成為工業資本的先驅,而工業資本的出現才真正能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就是在封建經濟逐漸崩潰和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形成的過程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的。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通過「販運貿易」來獲取商業利潤的,目的在於互通有無和增加財富。當時的一些地理大發現也為對外貿易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理論思想
重商主義的財富觀
貿易差額論是以重商主義的財富觀為基礎的。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代表財富,一國是否富裕,主要取決於該國所擁有的金銀數量,金銀的增加就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國家一切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應是為了獲取金銀。 重商主義這種財富觀的主要錯誤是把貨幣(金銀)與財富混為了一談。這反映了當時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狂熱和追求金銀的強烈願望。
認為對外貿易順差是增加金銀的主要途徑
貿易差額論者從重商主義的財富觀出發,認為增加一國的金銀擁有量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開採金銀礦藏;二是通過對外貿易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內。他們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各國金銀蘊藏量差別很大,並且數量是一定的,即使金銀礦藏豐富的國家,也有開采枯竭的一天。 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的取得主要來自於貿易領域。他們又認為,國內貿易雖然也對國家有利,但由於貿易發生在一國之內,一人之所得,則為他人之所失,並不能增加一個國家的金銀總量,因而不能成為財富的來源。只有通過對外貿易並保持順差,才會使外國的金銀流入國內。因此,這種理論被稱作貿易差額論。
貿易差額論的兩個階段
1、早期的貿易差額論。早期的貿易差額論也被稱作「貨幣差額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1554~1612年)和法國的安徒尼·德·蒙克列欽(1575~1622年)。其代表作有斯塔福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和蒙克列欽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概論》等。 早期的貿易差額論者非常片面地解釋和實施「外貿順差」政策,極力主張通過國家嚴厲的行政手段來增加金銀財富。嚴格控制外國工業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國產品價格大大低於本國也不準進口。金銀一旦流入國內就絕對不允許再流出,違者處以重罰。如當時的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都頒布了法令,制定了懲罰措施,禁止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同時規定外國商人在出售貨物後必須購買當地商品,而本國商人在國外出售商品,必須直接換回金銀貨幣。早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特點,是要求對外貿易中的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許出現逆差,以此達到增加貨幣財富的目的。 2、晚期的貿易差額論。晚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曼(1571~1641年)和法國的讓·柯爾培爾(1619~1683年)。其代表作是托馬斯·曼的著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這本書曾被稱作「重商主義的聖經」。 晚期貿易差額論者也認為應盡量爭取外貿順差,以防止貨幣外流和增加金銀財富。但他們與早期貿易差額論者的一個明顯區別是不反對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認為在對外貿易中只要始終堅持多賣少買的方針,即付給外國的貨幣始終少於從外國收回的貨幣,那麼金銀就會以外貿順差的形式流入國內,就能達到保持本國貨幣收入不斷增長的目的。衡量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否盈虧,金銀是否流入國內,要視總的貿易收支狀況,不贊同早期貿易差額論的「每筆貿易都要求順差」的思想。17~18世紀,英、法、德等國都陸續採用了這種重商主義理論,使用關稅保護、獎出限入及轉口貿易等方法,對殖民地區進行賤買貴賣、少買多賣來維持貿易順差和積累金銀財富。

政策主張
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貨幣管制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生活,特別是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一定要由政府進行嚴格管制。主張嚴禁金銀輸出,貴金屬一旦進口以後,就必須留在國內。當時英國規定輸出金銀為大罪,西班牙則最為嚴厲,輸出金銀者最高可判死刑。另一方面,各國又都在利用各種方式盡力吸收外國金銀。晚期的貿易差額論者的貨幣政策有所松動,著重追求貿易順差。
對外貿易壟斷政策
當時西歐各國都對國際貿易實行國家控制和壟斷的政策。通過貿易壟斷,西歐各國從殖民地獲取廉價原料,運回本國加工成製成品,然後高價向殖民地國家出售。如葡萄牙政府就直接控制本國與東方的貿易,西班牙政府則壟斷從美洲殖民地獲得的廉價原料。
獎出限入政策
各國都採取種種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政策。比如,當本國貨在國際或國內難以與外國貨競爭時,可以退還對原料徵收的各種稅款,必要時還給予補貼。也有的國家以各種措施阻止原料或半製成品的出口,鼓勵製成品的出口,並用現金獎勵在外國市場上出售本國商品的商人。各國對進口消費品則幾乎無一例外地徵收重稅,這樣使其價格高到讓消費者難以購買的地步,同時對重要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則減免進口稅。
鼓勵發展本國航運的政策
重商主義者認為,強大的商船隊是一個國家外貿發達和經濟強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積極發展航運事業,為本國商品出口及轉運創造有利條件。還主張應禁止外國船隻從事本國沿海航運及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航運。如英國在17世紀制定的航海法案最為典型,規定沿海貿易必須使用英國船舶,從其他國家運到英國和英國殖民地的貨物也必須使用英國船舶。
發展本國工業的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認為,只有多賣商品,才能實現貿易順差。因此,一定要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增強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保持出口優勢。因而,當時各國都制定有鼓勵本國工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內容有:(1)向工場手工業者發放條件較優惠的貸款;(2)為發展本國的技術性產業而高薪聘請外國工匠並禁止本國熟練技術工人外流;(3)對進口的新技術設備減免關稅並限制本國的新技術設備輸出;(4)為了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各國普遍實行低工資制;(5)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制定各種工業管理條例,加強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

意義
1、貿易差額論的理論和政策適應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要求,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理論和政策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的矛盾,由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變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2、貿易差額論實際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假定前提,即認為世界的物質財富是固定的、有限的。這個固定的物質財富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分配,一國之所得必為他國之所失。這種對世界資源的靜態認識,必然導致將國際貿易作為一種只對單方有利的競爭。所以為了在競爭中得益,就必須採取損人利己的方法,最終的目標是使本國的實力得以增強,使對方的實力得以削弱。
3、貿易差額論認為財富和利潤都產生於流通過程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流通及外貿是財富和價值增值的源泉,將黃金和白銀當作唯一的財富。這一切都反映了商業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難以洞察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僅限於簡單描述他們從社會生活表面見到的那些經濟現象。真正的現代經濟學則是將研究領域由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
4、貿易差額論是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但是在理論上是膚淺不成熟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這種理論只是研究如何從國外得到金銀,沒能進一步探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為所有參加國帶來貿易利益。因此,它也認識不到國際貿易有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5、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有著積極意義。貿易差額論產生於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距今雖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張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如積極發展出口工業,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禁止奢侈品進口和對一般製成品獎出限入;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保護本國的民族工業等。

『伍』 西班牙和葡萄牙衰弱的原因

西、葡的衰弱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先建立殖民帝國稱霸於世界的兩個國家,那他又是怎麼從興盛走向衰弱的呢?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秘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一)無休止的戰爭耗盡了國力

「權利越大,責任越多」整個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中葉,西班牙都在同歐洲很多國家打仗,雖然西班牙在美洲擁有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領土,但是歐洲的事務他們也同樣會插手。同時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航海線和貿易,西班牙還要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較量。而後西班牙與法國人,義大利人打仗,又干涉了德國新教徒改革,鎮壓尼德蘭起義,又在法國的教派內戰中派兵作戰,常常都是敗多勝少,而當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時,英國作為一個新的敵人出現了,直接向西班牙的霸權提出了挑戰,並最終以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而告終。由於戰爭的失利,許多從殖民地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都消耗殆盡了。

(二)西班牙是腰纏萬貫的大老闆,其他歐洲各國都是他的打工仔?

憑借著殖民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紀實現了自己經濟的繁榮和霸權。當時,資本的力量的確令人陶醉。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特羅在 1675 年自誇說,整個世界在為西班牙工作: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棉吧;讓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生產它們的亞麻布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惟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當時包括整個國家人民都沉醉在這種暴發戶的心態當中,許多人寧願去殖民地冒險,也不願意當窮鬼,然而他們的目的不是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工業和製造業的生產當中,而是用於奢侈消費,比如香料貿易;上至貴族,下至很多民眾都想去殖民地去掠奪財富,個個都想發家當地主,然而本地的手工業誰干?當然是留給那些外國人去做。錢來得快,花得也快,當然不存錢的人,不勞動的人遲早會坐吃山空。掠奪來的財富變成了奢侈性消費,沒有變成可形成產業和進行技術創新的資本。這也是西班牙雖然富了,但國家自身的工業卻沒有增長。而那些「打工仔」國家的手工業水平會比這個「暴發戶」發展得更好。將來西班牙會更加依賴這些歐洲國家的商品和市場資源。而「暴發戶」奢侈的消費只不過是給「打工仔」坐嫁衣罷了。

(三)最初的貪婪,導致帝國的危機

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受到嚴重損害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於貧困破產;另一部分人是城鄉的雇傭工人,由於他們處於被僱用的地位,而國家為保護僱主的利益,一再頒布限制提高工資的法令,使得工資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而在手工業發達的國家就能較順利地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勢力逐漸衰落。但西班牙國內封建勢力仍相當強大,面對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封建貴族只是一味加強封建剝削,城市中的行會繼續控制著手工業生產。使得物價不斷上升,手工業難以為繼,西班牙商品與別的國家商品相比更加失去市場,下層階級走向破產和災荒,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銀,而英國卻能他它轉化成為財富。

1588年,海上霸主西班牙派遣自己的「無敵艦隊」入侵英國,最後失敗,西班牙衰落,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到了十九世紀,敗局已定時,西班牙已無力保有自己的殖民地,隨著殖民地的紛紛獨立,帝國隕落了

葡萄牙

1、享樂之風蔓延

香料和奴隸貿易及在美洲等地地殖民沒有給葡萄牙國內帶來生產地高漲,這是的葡萄牙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也就是說它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條件尚不具備,居民手中的金錢一般還不是投入生產,而是投入消費。

葡萄牙的整個生產沒有什麼變化。薩拉伊瓦說,「16世紀結束時,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與13世紀相差無幾,仍然是鐵匠鋪、瓦窯、土布紡織、製鞋、做馬具、紡麻、造船等」。但進口的東西卻越來越多。1526年上演的一部諷刺劇講到,葡萄牙的生肉從不列顛進口,白菜從比斯開進口。實際上各種提高有錢人生活質量的東西都要從外國進口,有的材料還提到,連雞蛋都要從外國進口。

2、不可靠的經濟繁榮

葡萄牙開辟了到東方的航線並在一定時間內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但葡萄牙並沒有能力使自己成為西方的經濟中心

3、宗教迫害的加劇

在整個16世紀里,宗教勢力在不斷加強。這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宗教改革及由此引起的反宗教改革導致了宗教勢力的強化,這在歐洲所有天主教國家裡都是一言的;一個是由於教會在海外擴張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一個是由於當時葡萄牙人,特別是農民把進入教會看成是拜託日益貧困的基本出路。當時農民的出路有三條:出海謀生、服侍王室成員或大貴族、入教。1533年上演的一出關於農民的劇本中,農民主人公痛心地說他窮得像條狗,他唯一得希望是把兒子送進教堂,這樣好讓他活得好一點。為什麼進入教會生活會變得好一些呢?因為教會佔有大量得土地,特別是教會對任何土地徵收十一稅的權力。

在歐洲西北部,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它的面積只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蘭。 荷蘭

在八百年以前,這里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復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荷蘭的興盛。其關鍵詞是:貿易、信用、股份制公司、資本市場、銀行。總之一句話,荷蘭人開創了現代意義的金融和商業體制,並籍此成就了大國地位。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管轄下的尼德蘭發生了人類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脫離西班牙並成立了尼德蘭共和國,也就是後來的荷蘭。荷蘭獨立後,幾十年間後來居上,成為海上強國,掌握了世界商業霸權,人稱「海上馬車夫」。它具有當時最大的商船隊,幾乎壟斷了歐洲各國之間的對外貿易,並且瘋狂地進行殖民地擴張。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頒布了「航海條例」,開始向荷蘭挑戰。

『陸』 關於一道歷史題的疑問

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很大部分來自於美洲的金銀,這與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對東方貿易有關。……在對東方的貿易中,西班牙國王要徵收20%的貿易稅,這樣,西班牙就從海外貿易中獲得了巨額財富。但是,西班牙國王卻不能保住這些財富。這是因為,首先,西班牙的軍事開支龐大,……從海外得來的金銀只能作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沒有什麼商業和工業基礎……。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絨、橄欖油,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無法平衡西班牙的進口。在國際貿易中出現巨額逆差,西班牙就用從美洲獲得的金銀來彌補。這樣,美洲的金銀就通過西班牙流到了熱那亞、尼德蘭、英國、法國和南部德國。海外的財富沒有被西班牙用來進行工業和農業建設,卻通過西班牙變成其他國家的原始資本,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摘自朱孝遠《近代歐洲的興起》

西班牙殖民擴張的方式和性質:
1、兩國的海外探險和殖民征服都是在封建王室的控制下,以貴族為主體,利用商人的貪欲和航海人才的技術而進行的。
2、兩國在征服中都舉起了相同的「傳播基督文明」的旗幟。
3、兩國都採用暴力征服的手段,搶劫掠奪殖民地的財富。
4、兩國殖民政策的推行都由封建國家出面(英、荷等國直接從事征服活動的並不是該國政府,而是得到政府支持的大型海外貿易公司),按照宗主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結合殖民需要進行殖民統治。
西班牙的殖民征服是(封建性)的。西國當時是封建主專政,海外擴張受到王室直接控制且以貴族為主體;殖民征服的目的仍在於擴大封建統治的范圍,且建立起來的也都是封建性的帝國;在殖民擴張中掠奪的財富只是花在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享樂上,並未在本國轉化為發展資本主義所必需的資本。

因為西班牙本國沒有什麼工業和商業基礎,其封建性質的殖民征服並沒有給本國帶來發展資本主義資本,反而轉變成西歐周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資本。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

『柒』 貿易順差和逆差是什麼意思、

貿易順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相反,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貿易順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順差、逆差與貿易平衡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

『捌』 西班牙經濟危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10年財政赤字佔GDP的9.8%

『玖』 西班牙現在經濟怎麼樣

一、2006年西班牙經濟形勢

無論是以前的人民黨政府還是現在的工社黨政府基本採取了相同的經濟政策,即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提高生產率;抑制通貨膨脹;創造高質量的就業;推動企業國際化,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正是由於西班牙政府經濟政策到位,西班牙經濟已連續十多年保持高於歐盟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就業不斷增加,失業率不斷下降,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第八大、歐盟第五大經濟強國。

1、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西班牙國內生產總值為9761.8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3.9%,遠遠高出歐盟平均水平。2006年內需對西班牙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9個百分點,是西班牙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外需對西班牙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個百分點。

2、就業成績顯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為西班牙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提供了有利條件。2006年西班牙創造了68.76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增長了3.56%,失業率從2005年的8.7%下降到2006年的8.3%;其中新創造的全日制凈就業崗位為55萬個,比上年增長了3.1%。最近十年間西班牙新創造就業崗位絕對數在歐盟國家中居首位,相當於歐盟15國的1/3強。

3、建築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功不可沒。2006年西班牙建築業產值達1852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建築業新創造了18.6萬個就業崗位,佔西班牙新創造就業崗位的1/4。近年來,西班牙建築業成為西班牙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6年西班牙經濟增長了3.9%,其中建築業對經濟的推動力為1個百分點。

4、通貨膨脹率有所好轉。西班牙能源匱乏,消費量不斷增加,對外依賴嚴重。專家分析,國際石油價格每上漲5美元,西班牙通貨膨脹率將上升0.3個百分點。去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下跌,西班牙通貨膨脹壓力有所減輕。2006年西班牙通貨膨脹率仍高達2.7%,比歐盟25國平均水平(2.1%)高0.6個百分點,嚴重影響西班牙產品的競爭力。

5、外貿逆差繼續擴大。2006年西班牙外貿總額為4294.31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11.56%;出口為1698.72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10.6%,為近6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是2005年增速的2倍多;進口為2595.5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12.2%;外貿逆差896.87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15.3%,僅為2004年增幅的一半,也遠低於2005年的28.3%,但西班牙仍為西方國家外貿逆差第二大國家。

6、企業、家庭負債沉重。2006年西班牙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大企業兼並數量大增,從而導致企業債務增加。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企業負債高達1.025萬億歐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8.1%,西班牙企業負債遠遠高出國內生產總值。由於西班牙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喜歡負債消費;使用抵押貸款購房的人也越來越多。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家庭負債達7760億歐元,其中5700億歐元是購房抵押貸款。另外,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公共債務為3885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8%,比上年減少了3個多百分點,為最近20年來最好水平。2006年歐洲央行5次加息,官方利率從年初的2.25%提高到3.50%,大大加重了企業和家庭負擔。

7、公共開支盈餘繼續增加。近年來,西班牙政府加快稅收體制改革,經濟加速增長,稅收收入增長較快。2006年西班牙所得稅增長了14.8%,公司稅增長了14.5%,增值稅增長了9.6%;同時中央政府嚴格抑制公共開支,因此中央政府收支出現大量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2%。通過非法移民身份合法化,大量外來移民加入社會保險體系,加上西班牙新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社會保險體系也出現大量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0%。另外,2006年各自治區政府公共收支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02%,市政府公共收支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1%。因此,2006年西班牙公共收支連續第二年出現盈餘,達178.98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

8、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旅遊強國地位。2006年西班牙共接待外國旅客5850萬人,比上年增長了4.5%,僅次於法國;旅遊外匯收入387.46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0.7%,僅次於美國。

9、西班牙對外投資大幅增長。2006年由於西班牙企業在海外進行大規模的並購,對外投資比上年增加了80.8%,達588.38億歐元。同期,西班牙吸引外資為132.46億歐元,比上年下降了23.78%。

二、2007年西班牙經濟預測

西班牙經濟已連續十多年快速增長,在西方國家中是少見的。最近十年,西班牙平均經濟增長率為3.65%,在歐盟15國中,只有愛爾蘭的經濟增長速度與西班牙相媲美。據西班牙經濟財政部預測,2007年西班牙經濟增長率將達3.4%;在今後3年,西班牙經濟仍將會以高於3%的水平增長,到2009年人均收入將超過義大利,與法國和德國持平。盡管如此,西班牙在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抑制通貨膨脹、改革勞動市場、控制債務風險、減少巨額外貿逆差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拾』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為什麼清朝向英國賠償西班牙銀元

1840年6月,舉世聞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兩年後的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裡布、牛鑒來到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影響深遠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島之外,清朝還必須支付鴉片煙價、商業欠款、英軍軍費共2100萬銀元。



這是因為,《南京條約》之後,清朝的對外貿易,從貿易順差轉換成貿易逆差了。西班牙銀元極少流進中國來,反而是中國的白銀,嘩啦啦地流到國外去。這時,清朝就算想拿西班牙白銀作為賠償貨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1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8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