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新石器時代發生了什麼
『壹』 新石器時代主要是什麼文化
新石器時代主要是什麼文化?
主要文化是原始社會的繁榮時期向有階級社會過渡 ,在這時人類文化有較快的發展, 雖然說歷史悠久。有些我們沒有辦法去取證,有的是依靠神話傳說和歷史的關系來求證 。認為神話傳說的發生時代先後次序與真實的古史是相反 ,或者通過舊書籍 。現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已經發現一千多處遺址,有石器,骨器,陶器 。早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晚期則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這個就是仰韶文化 。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南部,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良渚文化,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貳』 新石器時代使用的是什麼石器過什麼生活
你用的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吧,課程設置比較特別,還有點難度.但仔細看看書,都答得上來.
1.新石器時代的特點:(1)使用 磨製 石器;
(2).出現原始 農業 和 畜牧 業;
(3).會建造 房屋,開始 定居 生活.
(4).發明了 陶 器.
2.河姆渡居民:
自然條件:處於長江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干欄式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利於通風、防潮.
農作物:水稻
陶器:黑陶
半坡居民:
自然條件:處於黃河流域,氣候比較乾燥,冬季比較寒冷,夏季炎熱,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涼.
農作物:小麥和粟(小米)
陶器:彩陶
3.位於西班牙的 阿爾塔米拉洞穴 壁面反映了距今 3萬至1萬年 前的人們 狩獵 生活.我國出土於 山頂洞 人的項鏈,反映了人們的 審美 觀念.能反映遠古人類的科學知識的器物是出土於 半坡 遺址的 小口尖底瓶.在 河南 省 濮陽 縣的墓葬中發現了我國早期龍的形象.
『叄』 歐洲新石器時代產生在什麼時間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公元前6千年至公元前3千年止。這個時代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人類文明取得長足進步。這個時期的文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磨製石器的出現;二是種植經濟的發展;三是畜牧業的發展;四是陶器的發明;五是人類構屋而居。
『肆』 在新石器時代當時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為研究歷史而設定的一個特定的時間階段,大約從1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上指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是主要來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的發展階段。下面就來說一說在新世紀時代當時的背景是什麼。
考察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就必須要從那個時代的各方面來調查,可能有些缺漏,但歡迎補充。
『伍』 誰能詳細說說西班牙帝國發展史
西班牙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外族侵略史。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西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西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一、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顏色鮮艷、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將葡萄和橄欖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里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斗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欖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採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於爭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西班牙民族比較單一,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若干少數民族構成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是卡斯蒂利亞人,講西班牙語,約占人口的73%。少數民族主要有加泰羅尼亞人,約占人口15%,主要居住在巴塞羅那及周圍地區;加利西亞人約占人口近7%,主要居住在西部大西洋沿岸;巴斯克人約佔5%,生活在北邊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
此外,也有稱為巴倫西亞人和安達盧西亞人的,因早與其他民族同化,已不算單獨民族。即使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加泰羅尼亞人、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亞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卡斯蒂利亞人也無大的區別,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在西班牙境內,還生活著約1萬名吉卜賽人。西班牙政府以前不願承認他們為境內合法的少數民族。近十幾年,政府與周圍鄰國一樣,也專門撥出巨款為他們建造房屋,使其安居樂業。
加泰羅尼亞大區有六萬人口,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和四個省份:巴塞羅納省,萊達省,葛羅納省,以及塔拉國納省。自治政府。完全獨立的語言: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對它的獨立自治的自豪感。
大區呈三角狀,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大區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資源。從地中海海岸到內陸山脈和比利牛斯山,無論是景色還是植物都表現出無盡的多變性。還要加上地理地貌上的驚人的多樣化,從蒙塞拉高原到噶羅查的火山區。
運動愛好者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福音:出色的運動地,帆船,滑雪,高爾夫,冒險運動項目以及徒步漫遊都有著高品質的設施。
藝術愛好者也並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加泰羅尼亞有著極為多變的建築風格和藝術運動大幅度選擇面:羅曼式,哥特式以及巴洛克式,浪漫派以及離我們更近些的現代派的火暴。它產生了擁有廣大民眾擁戴的著名(或不太著名的)的藝術家:古蒂,達里,米羅,保·卡薩爾斯。。。。。。
加泰羅尼亞也是一方有著驚人豐富的歷史的水土,從新石器時代起這里就開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臘人,後來是維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後是穆斯林,都佔領過這塊土地。公元800年摩爾人在波提耶的失敗標志著法蘭克人對加泰羅尼亞的再征戰的開始。十世紀末,巴塞羅納公爵布萊爾二世王從加泰羅尼亞公國得到了獨立。1200年到1550年間,這里有過政治,商務和經濟的極大擴張。傑穆王於1229年佔領了馬爵克,1245年佔領了瓦倫西亞。
基督教王之間的姻聯標志著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盡管兩個王國各自保持著自己文化和語言上的獨特性。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王國之間很快出現了首次紛爭。1640年民眾起而反抗中央政權,即"收割者戰爭"。西班牙王權繼承戰期間,加泰羅尼亞支持奧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敗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頒布法令,取消獨立政府機構,禁止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關閉大學。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於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吸收加泰羅尼亞語。
到1932年才恢復了自治政府,加泰羅尼亞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獨立。內戰期間(1936 - 39年)佛朗哥派的勝利使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而復失,加泰羅尼亞語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復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權(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權)。
如今的加泰羅尼亞人向新生鮮事物和現代敞開了大門,同時又忠實於它的傳統,它的民歌,因而顯得特別活躍。它必須為爭取它的獨立身份得到承認而戰,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結局是有說服力的:1990年,加泰羅尼亞語被承認是一種歐洲語言,並成為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使用的官方語言的一種。
『陸』 新石器時代有什麼特點
新石器時代,在歐洲大約開始於公元前10000年至7500年左右。這是一個充滿進取和創造的躍進時代。過去的採集經濟和狩獵經濟被農耕和畜牧所代替,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資料有了可靠的保證;石器工具更加進步;陶器的發明,建築的出現是人類造型活動的嶄新領域,手工紡織也開始發展,從而使人類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用建設性的、創造和增長財富的勞動來代替過去那種破壞性的、竭澤而漁式的謀取生活資料的時代出現了。在藝術領域里,如果說舊石器時代是一個以繪畫和雕刻為中心的模仿性藝術時代,那麼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以制陶和建築為中心的實用美術的時代。
『柒』 新石器農業革命對人類起源的影響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約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過渡時期稱為中石器時代。從這時起,人類的經濟活動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中石器時代,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隨著第四紀最後一次冰期(北歐為魏舍爾冰期,阿爾卑斯山區為伏爾姆冰期,北美大陸為威斯康星冰期)的結束,冰河開始溶化、冰川後撤、全球氣候轉暖。歐亞兩洲的冰原地區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時的多雨氣候轉為乾旱氣候。植被和動物群也發生變化。舊石器時代的不少大型動物滅絕,數量大為減少,適於森林草原地區生活的中小動物和鳥類增多。這時,不僅人類狩獵的對象發生變化,而且經濟活動的內容擴大,江河湖海地區,漁獵經濟有了發展。
經濟活動的變化促使生產工具發生變革。石器製作技術提高,普遍出現細小石器,如石箭頭、石刀、雕刻器等。這些細小石器通常鑲嵌在復合工具上使用。在漁叉、投擲尖矛、標槍等復合工具廣泛使用的基礎上,人類發明了可供遠射的弓箭。弓箭是攜帶方便、命中率較高的遠射程武器。它的製造,促進了狩獵的發展,這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德國北部漢堡附近的斯坦爾莫,發現人類最早使用弓箭的證據,時代約為公元前8500 年。
中石器時代文化,在歐洲南部以法國、西班牙的阿齊爾文化為代表(公元前9000—8000年),居民使用帶雙尖的石葉,帶倒刺的魚叉。北部以馬格爾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為代表,其分布范圍是從波羅的海向西跨西北歐到英國。居民以漁獵採集為生,製造的細石器以斜鈍邊尖狀器最為常見,單列排刺的骨制魚叉是典型的漁獵工具。在非洲、北美都出現過以細小石器和弓箭為特徵的中石器文化。如南非的威爾頓文化和斯密斯菲爾德文化,中非的奇托利文化,北美北極地區的「細石葉傳統」文化。我國的中石器文化,以黃河流域的遺存比較重要。中石器時代在各地出現和持續時間不一,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在不同地區表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
革命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採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由於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農業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大約為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時代仍長期以採集和漁獵為生。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
西亞的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大麥、小麥、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對伊朗西部阿里·庫什、蓋·達勒、伊拉克的耶莫、土耳其的恰約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等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公元前8000年代末,這些地區的居民已從事原始農業並馴養動物。
東亞的早期農業發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和泰國。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很早就種植粟和水稻。公元前53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遺址中有粟的堆積。公元前4900年,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種植水稻。古印度約於公元前4500年開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年,泰國北部已種植豆類、胡蘆、黃瓜等作物,至遲於公元前3500年已學會種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現代的許多主要栽培作物,如大麥、小麥、稻、粟、玉米、馬鈴薯、甘蔗、豆類、甘蘭、向日葵等,在新石器時代已為不同地區的居民種植。早期農業極為原始,最早的農具僅僅是一根一端削尖的木棒。人們用木棒、開叉的樹枝、極簡陋的石犁、木鋤來開墾,然後播種。也用砍倒樹木、焚燒樹林的辦法來擴大耕地。早期農耕階段,採集、狩獵在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人們在農耕的同時,還輔之以採集狩獵活動。
『捌』 西班牙歷史(從古至今)
古代歷史 西班牙是一個文明古國,在伊比利亞半島發現了距今約20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還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古代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居住著伊比利亞人,公元前9~前8世紀克爾特人從中歐遷來,進入半島,逐漸與伊比利亞人融合,稱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公元前6~前5世紀,半島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伊比利亞文化,有了文字。後來,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也在西班牙建立僑居地。公元前 6世紀時,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定居。公元前 218年羅馬帝國興盛並開始進攻迦太基,發生羅馬-迦太基之戰,公元前206年羅馬人佔領加的斯,統治西班牙達兩個世紀。西班牙逐漸羅馬化。
中古歷史 公元 4世紀末 5世紀初羅馬帝國衰落後,居住在中歐的蘇維匯人、西哥特人相繼侵入西班牙。西哥特人瓦利亞( 415~419在位)於415年建立了以圖盧茲為都城的西哥特王國。西班牙逐步封建化。711年阿拉伯人瓜達萊特打敗西哥特人,西哥特王國滅亡。西班牙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任命的總督治理, 756年,阿卜杜·拉赫曼一世(731~788)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後倭馬亞王朝。在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時期,逃亡的西哥特貴族聯合山區人民在半島的北部逐漸形成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納瓦爾、加泰羅尼亞和葡萄牙等信奉天主教的王國。這些小王國逐漸合並,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於1137年合並,卡斯蒂利亞和萊昂於1230年合並。146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與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1479~1516在位)結婚,1479年兩國合並。羅馬教皇 亞歷山大正式授與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天主教國王」的稱號。這些合並起來的王國進行了長達8個世紀的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運動。1492年,天主教國王的軍隊在格拉納達打敗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王朝,統一了西班牙。
1492年在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此後半個世紀內,西班牙向美洲擴張,建立殖民地,對美洲進行掠奪。國內工商業發展,出現了手工工場。
近代歷史 1516年查理一世繼西班牙王位,1519年又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稱查理五世。查理一世將王位傳給其子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在位時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和領地有美洲大部分土地、菲律賓、荷蘭、加那利、米蘭、西西里、撒丁、葡萄牙和尼德蘭等。1571年西班牙在希臘的勒班陀打敗了土耳其艦隊。1588年,腓力二世派出「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結果在英吉利海峽遭到慘敗。1580年,腓力二世征服葡萄牙,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在西班牙統治之下。1581年,尼德蘭革命爆發。1609年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1668年葡萄牙重新獨立。西班牙日益衰落。1700年查理二世死後無嗣,1701年西班牙發生了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戰爭(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4年戰爭結束,法國路易十四之孫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1700~1724,1724~1746在位),從此在西班牙建立起波旁王朝的統治。西班牙的經濟逐漸恢復。農業、畜牧業已很發達,工業中心在塞維利亞,擁有近代棉紡織工業,已能生產呢絨、絲綢、毛織品等,煉鐵工業也緩慢地近代化了。16~17世紀是西班牙文學藝術的「黃金世紀」,出現了《唐吉訶德》等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
1807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西班牙北部和中部的要塞,1808年任命其兄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於5月2日在馬德里爆發反對法國人的起義 (見彩圖)。起義很快遍及西班牙,各地先後建立新的地方政權「洪達」。1811年A.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在西班牙游擊隊的配合下,將法軍趕出西班牙。1812年西班牙議會在加的斯通過憲法。1814年國王斐迪南七世(1808,1814~1833在位)復辟,廢除1812年憲法,導致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長期斗爭。1820年爆發激進主義者 R.del雷戈·伊·努涅斯領導的革命。1833年斐迪南七世去世後,王室發生內戰(見卡洛斯戰爭)。1868年9月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往法國。1873年 2月11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阿馬德奧退位,同一天,王宮議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在位)執政。1886年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在位)繼位。西班牙此時已完全衰敗。
西班牙歷史 現代歷史 1898年美西戰爭中西班牙失去了最後的殖民地。古巴、菲律賓和波多黎各相繼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12日,王朝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逃往國外,西班牙建立第二共和國(史稱第二共和國)。1936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得到德國A.希特勒和義大利B.A.A.墨索里尼的軍事援助。經歷3年內戰,1939年4月佛朗哥任國家元首,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佛朗哥為擺脫在國內外孤立的窘境,在國內對民主勢力作出一些形式上的讓步,1947年通過《王位繼承法》。對外投靠美國,雙方簽訂軍事協定,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一世繼承王位。 西班牙歷史 1976年 7月,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任命A.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進行改革,制定新憲法,舉行議會普選,承認各政黨和工會的合法地位,實行各民族、地區自治體制,對軍隊進行改革和調整。1978年12月29日,西班牙宣布實行議會君主制。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獲勝執政。政局基本穩定。1985年7月,政府進行改組,F.岡薩雷斯·馬克斯任首相。1986年 6月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再次獲勝,蟬聯執政。西班牙於1973年3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玖』 西班牙歷史的綜述
關於人類在歐洲居住的最早記錄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爾卡山發現的,這里出土的化石大約來自於120萬年前。現代人種中的克羅馬農人於3萬5000年前開始從比利牛斯山脈北部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上人類居留地最明顯的標志是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畫,這批岩畫完成於公元前15世紀,並認為是岩畫藝術的傑出代表。此外,在阿爾梅里亞地區的Los Millares和穆爾西亞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就已經有較為發達的文明存在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
在其後的幾個世紀里,揚帆而來的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並建立了商業據點。大約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了商業據點加的斯。公元前9世紀,第一批希臘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臘人以埃布羅河(Iber,西班牙名為Ebro)為這片地區取名伊比利亞(Iberia)。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人抵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初與希臘人,不久之後又與初來乍到的羅馬人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納(新迦太基)。
羅馬人在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遇見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居住在從半島西南部到半島東北部的一帶地區;而凱爾特人則大多居住在半島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島內陸地區,兩個種族相互接觸,產生了一種混合的、別具特色的文化,擁有這種文化的居民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強大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和近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間發生了戰爭,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戰爭(或被稱為西班牙戰爭)。
『拾』 哪位高人介紹一下西班牙的傳說、寓言、神話故事等很著急。
看維基網路
早期歷史
人類在歐洲居住的最早記錄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爾卡山發現的,這里出土的化石大約來自於120萬年期。[2]現代人種中的克羅馬農人在3萬5000年前開始從比利牛斯山脈北部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上人類居留地最明顯的標志是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畫,這批岩畫完成於公元前15世紀,並認為是岩畫藝術的傑出代表。[3]此外,在阿爾梅里亞地區的Los Millares和穆爾西亞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就已經有較為發達的文明存在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
在其後的幾個世紀里,揚帆而來的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並建立了商業據點。大約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了商業據點加的斯。公元前9世紀,第一批希臘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臘人以埃布羅河(Iber,西班牙名為Ebro)為這片地區取名伊比利亞(Iberia)。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人抵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初與希臘人,不久之後又與初來乍到的羅馬人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納(新迦太基)。[4]
羅馬人在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遇見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居住在從半島西南部到半島東北部的一帶地區;而凱爾特人則大多居住在半島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島內陸地區,兩個種族相互接觸,產生了一種混合的、別具特色的文化,擁有這種文化的居民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2]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強大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和近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間發生了戰爭,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戰爭(或被稱為西班牙戰爭)。[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