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是什麼
Ⅰ 法國西班牙兩國邊界線之間著名的夾縫是什麼
那瓦拉王國-在法國和西班牙夾縫中間的王國
潘普洛納是古那瓦拉王國的首都所在地.這個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夾縫中的王國, 從其第一位的伊尼戈國王(阿里斯塔-伊尼戈王朝)在約824年–851年 建立潘普洛納王國(即那瓦拉王國的前身)開始,一直到1841 年那瓦拉降格成為一個西班牙的行省,徹底成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在此期間,那瓦拉王國段段續續存在了一千年.
圖示在公元790年到公元1300年其間的西班牙政治區域的變遷.其中深褐色的部位是古那瓦拉的國土區域. 綠色是由阿拉伯莫爾人佔領地域的變化。
桑喬三世(桑喬大帝, 公元1000 年到1035年在位)的王徽
那瓦拉王國在其第四位國王桑喬三世(桑喬大帝, 公元1000 年到1035年在位)時, 國力達到了頂峰.桑喬三世利用靈活多樣的外交和軍事手段,包括對外聯姻和軍事行動, 不注重光復莫爾人占據的國土而是設法奪取其他基督教國家的領地. 在其最強大時,那瓦拉王國幾乎包容了除莫爾人佔領地區之外的其餘整個西班牙北部的地區. 與此同時,桑喬三世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具有現代化司法雛形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改革, 國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那瓦拉王國的國徽
在此期間, 那瓦拉這個繁榮昌盛和安定的王國施行了當時世界上少見的城邦自治制度(ferous體系),即在君主的保障下每個城鎮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由當地教會和知名人士組成的議會來決定當地的相關事宜.
桑喬三世在1035年去世,他在遺囑中把他建立起來的帝國分歸了他的四個兒子.其中他的第四個兒子-加西亞.桑切斯得到了原來相當於那瓦拉王國國土.而後是歷史上一段混亂的時期.那瓦拉王國不得已地在當時的阿拉貢和卡斯提爾王國的夾縫中搖擺.連那瓦拉王國的王位也經常是由阿拉貢或卡斯提爾的國王兼任.在1234年,到了桑喬七世,他傳位給了法國的著名的行吟詩人,香檳伯爵特奧巴爾多.而後,幾代那瓦拉王國的王位均由法國血統的貴族擔當.國力也大不如前.
後來, 在那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嫁給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後,她把那瓦拉帶到了法國, 腓力四世也就自然而然的兼成為了那瓦拉王國的國王.後來連續幾位那瓦拉王國國王都由法國國王兼任的.
Ⅱ 西班牙周邊國家到法國有多遠
真正與西班牙領土接壤的國家只有葡萄牙和法國。葡萄牙位於西班牙西部,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法國巴黎直線距離1459.55公里。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 以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
(2)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西班牙地理位置:
西班牙全國總面積達505925平方公里 。居歐洲第五位,絕大部份領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隔比利牛斯山脈與法國和安道爾相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面比斯開灣,東臨地中海與義大利隔海相望,西北、西南臨大西洋。
二、西班牙地形特點:
1、西班牙地勢以高原為主,間以山脈。海拔3718 米的穆拉森山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的梅塞塔高原是一個山脈環繞的閉塞性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3/5,平均海拔600米~800米。北有東西綿亘的坎塔布里亞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
2、比利牛斯山脈是西班牙與法國的界山,長430多公里,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西班牙的最高點在南部的內華達山,主峰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屋脊。
三、西班牙首都及主要城市:
1、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是歐洲著名的歷史名城,市區面積為607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3.3萬人,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
2、巴塞羅那,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地中海沿岸,是加泰羅尼亞自治區首府。是伊比利亞半島的門戶,全市面積9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51萬,連同外圍地區人口為400萬。
3、巴倫西亞,西班牙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人口79.7萬,面積135平方公里。是西班牙最大、歐洲第五大集裝箱港口,2009年總吞吐量577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365萬標准箱。
4、塞維利亞,安達盧西亞自治區首府,人口70.2萬,是全國第四大城市,南部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西班牙唯一有內河港口的城市,西班牙南部經濟、貿易、旅遊和文化重鎮
5、科爾多瓦,人口32.88萬,是馬布德拉曼一世建立的科爾多瓦王國首都,迄11世紀初為止是伊斯蘭教主要都市之一。
Ⅲ 法國與西班牙的分界線是那個山脈
法國與西班牙的分界線是比利牛斯山脈 。
比利牛斯山脈是歐洲西南部最大山脈。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界山,安道爾公國位於其間。西起大西洋比斯開灣畔,東止地中海岸,長約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東端寬僅10公里,中部最寬達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按其自然特徵,可分為3段:西比利牛斯山,從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構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豐沛,河流侵蝕切割,形成山口,成為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從松波特山口往東至加龍河上遊河谷,群峰競立,山勢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結晶岩組成,最高點阿內托峰海拔3 404米;東比利牛斯山,從加龍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稱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有海拔較高的山間盆地。離地中海岸約48公里處有海拔僅300米的山口,為南北交通要道。
從靠近東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奧里(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嶽崛起;僅有遠靠西面的少數幾個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通過此山脈。山脈較低的東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將地面切割成許多小的盆地。山脈的兩翼都連著廣闊的窪地--北有亞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羅(Ebro),兩翼窪地接納來自山脈的大河(法國的加倫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羅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Ⅳ 法國與義大利西班牙的天然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法國與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 法國與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
Ⅳ 國界依據什麼來劃定
國界的劃分類型方法有(經緯線),(山脈)和(河湖),埃及與利比亞的國界是(經緯線),法國與西班牙的國界是(山脈),寮國和泰國的國界是(河湖)
國界決定國家領土范圍,也是國家政治主權的限界線(它包括領土,領海及領空)。從地圖上看,國界是一條線,實際上國界是立體柱面,深入地下,高入天空,與地面垂直。今日的國界是幾千年世界政治地圖演變的結果。國界是國家行使絕對的、排他性主權的界限,因之它應是阻擋與分割各國間的封閉的界牆。但是由於信息和物質交流的加劇,使國界有了很大的滲透性。通常國界具有防衛、法律、稅收、監督和貿易等方面職能。國界的劃定,一般有如下兩類:
一類是自然邊界,又稱天然邊界。往往以自然實體作為劃分邊界的標志,包括河流、湖泊、山脈等。過去認為以自然劃分國界有防衛價值;現代化戰爭使山脈、沙漠、沼澤、森林與河流在防衛上的作用日趨降低。
以河流為界者,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線劃分。但是,河流隨著洪水與枯水的變化河道也容易變化。另外,平原河有襲奪現象,也易引起糾紛。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由於河道變化,產生多次糾紛。確定河流國界時通航河流從主航道中間劃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奧德河為德國與波蘭國界;多瑙河為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等國的國界;鴨綠江、圖們江為中國與朝鮮的國界;格蘭德河為美國與墨西哥國界;拉布拉塔河為阿根廷與烏拉圭的國界;黑龍江為中俄邊界等。
以湖泊為界者,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自然對象。劃分湖泊國界是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兩國平分。五大湖是美國、加拿大的國界;的的喀喀湖是秘魯與玻利維亞的國界;維多利亞湖是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的國界,坦噶尼喀湖是坦尚尼亞、尚比亞、扎伊爾、蒲隆地的國界;日內瓦湖是法國與瑞士的國界等。
以山脈為界者,通常按山脈分水嶺劃分。山脈作國界隔離性強,交通性差。目前利用山洞修鐵路或者公路,也加強了兩國間的交流。山脈難攻、易守,有重要的防衛價值。山頂與分水嶺如果一致的話,山脈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差別的話,就易產生糾紛。例如阿根廷與智利的國界劃分時阿根廷主張用主嶺線、智利主張用分水嶺線劃界,由於兩國主張不一致而產生糾紛。阿爾卑斯山為瑞士,義大利、法國的國界;喜馬拉雅山為印度、尼泊爾、不丹,中國的國界;比利牛斯山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國界等。
以海洋為界者,海洋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界的設立。如朝鮮海峽為日本和朝鮮國界;多佛爾海峽為英國和法國的國界等。
第二類是人定的邊界。這類邊界又分幾何 邊界,數理邊界和文化邊界。
幾何邊界,是沿邊界上某一固定點到另一固定點所劃的直線。非洲的許多國家都是用這種方法來劃定邊界的。這是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非洲瓜分非洲造成的。由於當時地形測量不全,殖民主義者為了便於達成交易,他們就在地圖上用尺子來劃分各殖民地的邊界,從而形成了非洲許多國家直線邊界的特點。
數理邊界,又稱天文邊界,是以地圖上的經緯度作為劃定國界的依據。如美國與加拿大的中區部邊界就是北緯49度線。
文化邊界,是以人文因素為主要考慮對象來劃定的一種國界。有的依民族分布來劃定;有的按民族信仰宗教區來劃定。如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邊界就是以民族分布狀況來劃分的。
歷史上由於戰爭或其他原因,國界線幾經變化,有些國家在地圖上消失了(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有些新的國家則在地圖上出現了(如原蘇聯的各個共和國),有些原來沒有獨立的地區,後來成為獨立的國家。因此,世界政區地圖幾經變化,才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政區。
Ⅵ 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是哪個國家
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是安道爾
Ⅶ 西班牙和法國之間橫跨著一條什麼山脈
西班牙和法國之間橫跨的是比利牛斯山脈。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界山。
比利牛斯山,位於歐洲西南部,山脈東起於地中海,西止於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緻壯觀,包括了大量蝴蝶飛翔的草地和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海拔的高度和氣候的變化頗大,因而區內擁有多樣化的動植物。
(7)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是什麼擴展閱讀:
比利牛斯大地構造
地理學中,將比利牛斯山脈由西到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西比利牛斯山、中央比利牛斯山以及東比利牛斯山。
西比利牛斯山從臨近比斯開灣的巴斯克山脈向東,海拔逐漸升高。而中部比利牛斯山脈則從Somport一直向東延伸至西班牙阿泰羅尼亞境內的阿蘭山谷。Somport源於拉丁語系,是一個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的山口。
中部比利牛斯山也包含了該山脈中海拔最高的幾座山峰:包括第一高峰阿內托峰(Aneto海拔3,404米);第二高峰波塞次峰(Pico Posets 海拔3375米);以及第三高峰佩爾迪多峰(Monte Perdido 海拔3355米)。東部比利牛斯山地區海拔整體較為平緩,一直延伸到最東段的阿爾貝拉山脈,海拔急劇下降。
Ⅷ 國界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叫做國界線。在國界線上,有很多的界碑,作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界線的標志。
③河流上的橋梁以橋的中間為界。
④海峽分為通航與不通航兩種,其劃界辦法與河流同。
⑤湖及內海均以中間線為界。
拉丁美洲國家由於歷史原因,採用「按照已佔有」的原則來劃分彼此的邊界,即以「西班牙」統治時期各省的行政區劃作為它們彼此之間的邊界。非洲和亞洲從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的國家,一般也襲用殖民地時期的邊界作為國際邊界。此外,還有以民族分布而劃分的民族疆界;以居民宗教信仰而劃分的宗教疆界;由戰爭或實力而劃分的強權疆界。
Ⅸ 按自然要素劃分的國界都是什麼
山脈 河流 經緯線 海峽 湖泊
國界的劃分類型方法有(經緯線),(山脈)和(河湖),埃及與利比亞的國界是(經緯線),法國與西班牙的國界是(山脈),寮國和泰國的國界是(河湖) 國界決定國家領土范圍,也是國家政治主權的限界線(它包括領土,領海及領空)。從地圖上看,國界是一條線,實際上國界是立體柱面,深入地下,高入天空,與地面垂直。今日的國界是幾千年世界政治地圖演變的結果。國界是國家行使絕對的、排他性主權的界限,因之它應是阻擋與分割各國間的封閉的界牆。但是由於信息和物質交流的加劇,使國界有了很大的滲透性。通常國界具有防衛、法律、稅收、監督和貿易等方面職能。國界的劃定,一般有如下兩類: 一類是自然邊界,又稱天然邊界。往往以自然實體作為劃分邊界的標志,包括河流、湖泊、山脈等。過去認為以自然劃分國界有防衛價值;現代化戰爭使山脈、沙漠、沼澤、森林與河流在防衛上的作用日趨降低。 以河流為界者,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線劃分。但是,河流隨著洪水與枯水的變化河道也容易變化。另外,平原河有襲奪現象,也易引起糾紛。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由於河道變化,產生多次糾紛。確定河流國界時通航河流從主航道中間劃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奧德河為德國與波蘭國界;多瑙河為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等國的國界;鴨綠江、圖們江為中國與朝鮮的國界;格蘭德河為美國與墨西哥國界;拉布拉塔河為阿根廷與烏拉圭的國界;黑龍江為中俄邊界等。 以湖泊為界者,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自然對象。劃分湖泊國界是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兩國平分。五大湖是美國、加拿大的國界;的的喀喀湖是秘魯與玻利維亞的國界;維多利亞湖是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的國界,坦噶尼喀湖是坦尚尼亞、尚比亞、扎伊爾、蒲隆地的國界;日內瓦湖是法國與瑞士的國界等。 以山脈為界者,通常按山脈分水嶺劃分。山脈作國界隔離性強,交通性差。目前利用山洞修鐵路或者公路,也加強了兩國間的交流。山脈難攻、易守,有重要的防衛價值。山頂與分水嶺如果一致的話,山脈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差別的話,就易產生糾紛。例如阿根廷與智利的國界劃分時阿根廷主張用主嶺線、智利主張用分水嶺線劃界,由於兩國主張不一致而產生糾紛。阿爾卑斯山為瑞士,義大利、法國的國界;喜馬拉雅山為印度、尼泊爾、不丹,中國的國界;比利牛斯山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國界等。 以海洋為界者,海洋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界的設立。如朝鮮海峽為日本和朝鮮國界;多佛爾海峽為英國和法國的國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