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佛陀節是什麼節
1. 世界佛陀日是哪一天以及它的由來,
相傳二千多年前,在喜瑪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漢語「甘蔗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凈飯王」),妻子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按當時風俗,婦女懷孕後必須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臨產前回娘家,途中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悉達多(漢譯「成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答摩,所以太子全稱為喬答摩·悉達多。傳說,太子誕生下地,就不須別人扶接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佛教將佛祖在無憂樹下降生之日稱為佛誕日。
關於佛誕日的具體日期,雖然在印度南、北傳的《佛傳》里都有明確記載,但說法不一。《大唐西域記》卷六、卷八曾述上座部和諸部所傳的不同。另外,在諸多佛教經典中,關於佛誕日的說法亦多有出入。《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定佛誕日為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經》卷上,記載佛誕日為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贊》卷一、《十二游經》、《灌洗佛形像經》,定佛誕日為四月八日。縱觀我國歷史記載,北朝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自南朝梁經唐至於遼初,大抵定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卻改為十二月八日(臘八);元代以來,南北趨於統一,均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南傳、藏傳佛教則歷來以公歷五月的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歷即月之十五日)為佛誕日,並且於1954年在緬甸仰光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上,定此日為「世界佛陀日」。因此為了既尊重我國的歷史傳統,又體現佛法的庄嚴性和一致性,我國各大寺院除了仍以農歷四月八日為佛誕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歷五月月圓日為佛陀吉祥日。
佛誕日是佛教的一個重大節日,與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歷來被稱為「佛歡喜日」。歷史上,寺院內外於此日往往舉辦大型的慶祝儀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等(詳見浴佛、行像、放生諸條)。明清以來,寺院於佛誕日舉行佛誕儀。晚近通行的佛誕儀則如下:
眾集大殿,唱「寶鼎爇名香」香贊,主法拈香禮拜畢,大眾合掌唱、誦《聖無量壽光明王咒》三遍。主法居中跪下,監院(或齋主)居後跪下,押磬,悅眾白:金鍾才叩,繞龍象一班齊;梵音演處,祝如來之聖壽。維那跪呼:哇地一聲,塵剎國中現妙相,周行七步,(眾接)人間天上獨稱尊。(維那呼)偏設六度慈航,(眾接)拔濟眾生苦惱。(維那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證某寺,(白)當代住持宏法沙門,(眾接)監院比丘等(引磬二下,維那呼)於今某年四月初八日恭逢世尊降誕良辰,雲集僧眾,登臨寶殿,諷演秘章,(眾接)稱揚嘉號。(維那呼)所集功勛,端為慶祝南無娑婆教主,(眾接)釋迦如來,(維那呼)釋迦如來,(眾接)釋迦如來,(維那呼)本師釋迦如來,(眾接)金蓮座下,(維那呼)伏願扇慈風於末世,揭慧日於中天,百億山河,(眾接)全彰法王妙相,(維那呼)大千剎海,灌沐我佛金身,指出本有菩提,(眾接)圓成眾生種智,(維那呼)仰勞大眾,稱念金剛無量壽。(主法等皆起,悅眾押磬舉)護國仁王菩薩摩訶薩,接《楞嚴咒》從「薩怛他」起,念畢接《心經》,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唱《佛寶贊》,接《贊佛偈》,眾齊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號繞行歸位,拜願,宣疏,三皈依畢。
明清以來,除在寺院舉行佛誕儀另外還形成了一些與佛誕日有關的民風民俗。
食結緣豆是明朝開始的一種風俗。明朝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雲:「四月八日舍豆兒,曰『結緣』。……先是,拈豆念佛,一豆號佛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編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婦不見容於夫姑婉若者,婉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舍豆兒,不結得人緣也。』」可見明代民間已有食結緣豆之風俗。此俗至清代而大為流行,據《餘墨偶談》稱:「京都浴佛日,內城廟宇及滿洲宅第,多煮雜色豆,微漉鹽豉,以豆蘿列於戶外,往來人撮食之,名『結緣豆』。」另據查嗣琛《查浦輯聞》記載:「四月八日,都人煮豆,任人掬取之,謂之『結緣』。」可見清代食結緣豆之俗在民間流行之盛,甚至發展到了「任人掬取」的程度。食結緣豆之俗主要流行於都城北京。
舉辦善會,這是清代時興的一種佛誕日新風俗。善會亦稱齋會,即由僧家作主人,邀請善男信女在佛誕日這天到寺內來吃齋。這個風俗本與佛誕日無必然聯系,實際上是寺院舉辦的一種旨在集資募捐的活動,不過是以四月八日佛誕日為借口罷了,但此俗風行甚盛。北京俗曲《闊大奶奶出善會》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風俗,曲中說:「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觀寺院都辦佛事,尼姑廟里擺席筵,請的是些大門子,指佛吃飯,賴佛穿衣,叫下了學號徽班兒一台戲,善會辦的出奇。」這種善會有三個特點:其一,客人要在寺院里吃兩頓飯,早飯與中飯,「早飯吃些,不過是點景而已,嗽口喝茶」,到了中午,再「重新入座,擺酒安席」。其二,要請客人看神戲,先「參拜佛像,瞻仰神只」,然後,「歸座安席」聽「三出神戲」。戲是由戲子「呈上戲單」,由客人自點。其三,請吃飯,看戲的目的是要客人捐款出份子,稱作「布施」。善食既以集資募捐為目的,寺院請客自然注重大戶,不過一般群眾亦在參加善會之列,一般群眾「施財」往往稱為「湊份子」,錢叫「會印錢」,這些湊份子的人被稱作「善台」或「猴頭」。在佛誕日舉辦善會,已難以體現紀念佛祖之初衷,而且因為它以集資募捐為目的,亦誘發出許多弊端。這一問題,清代已為人們注意,《風俗門》引《京都竹枝詞》雲:「堪笑時逢芍葯開,上方善會請將來。禪堂酒肉公然吃,二百猴頭是善台。」注雲:「名曰齋,其實則葷菜、燒酒、切面。赴會者名為善台,不過制錢二百,攜去便吃面矣,名曰『會印錢』,近日皆呼之為猴頭,不知何解,可笑。」
2. 佛誕是北傳佛教紀念和慶祝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佛誕節又稱什節
佛誕節又稱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
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據考證佛祖誕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即公元前565年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節又名佛誕節。
3. 佛教節日有哪些
主要節日:有佛誕節(亦稱浴佛節)、成道節(亦稱佛成道日、臘八節)、涅槃節、觀音節(中國漢族地區於農歷二、六、九三個月的十九日為紀念觀音菩薩的節日)、世界佛陀節(亦稱衛塞節,即南傳佛教將釋迦的誕生、成道、涅槃並在一起紀念的節日)。
驅鬼節和跳神節(藏族地區佛教節日)、潑水節(傣族佛教節日)、佛牙節(斯里蘭卡的佛教節日)等。其中有些節日已成為民俗。
經典:
佛教典籍共分為經、律、論三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東西的竹篋,有容納、收藏的含義,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經是釋迦本人所說的教義;律是佛陀為教徒制定的必須遵守的規則及其解釋;論是為闡明經、律而作的各種理論的解釋和研究。
尚有一部分佛教僧侶、學者對三藏所作的註疏、撰述,稱為「藏外典籍」。三藏在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後稱「大藏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佛教
4. 各國特色節日及內容
世界各國傳統節日
韓國的傳統節日
通常在陽歷1月底或2月初到來的被韓國人稱作新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是傳統上最盛大的節日。全家人聚集一堂,穿最好的衣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祀後,享用豐盛的家宴,家庭中的晚輩向長輩拜年。盡管人們都繼續慶祝農歷新年,但陽歷的元旦也有兩天的法定假期。
其他的重要節日包括:元宵節,即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滿月,此時農民和漁夫們裨求豐收並進行特殊的游戲;端午節,陽歷五月初五,農民們休息一天共同娛樂;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是一個豐收和感恩的節日;還有浴沸節,農歷四月初八,信徒們在寺廟中舉行特別儀式並舉行燈會。
有幾個家庭節日對所有韓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總是要設案慶祝,它們是:百日,就是嬰兒出生後第100天;周歲,第一個生日;花甲,60歲生日,這一天被認為特別重要,因為在這一天一個人已經度過了一個年甲子的歲月;此外,還有古稀,即70歲生日。
新加坡農歷春節
農歷春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著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徵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發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新加坡衛塞節
在農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桀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綵,大放光明,象徵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伊朗人「跳火」迎新年
伊朗人過新年是在公歷3月21日前後,伊朗人視火為吉祥的象徵,可驅邪逐厄,迎來福神。所以,除夕之夜,家家要舉行「跳火」的活動。人們要曬幹了的駱駝刺在門口點三堆或七堆火,稱為「祝火」,老老少少都要從「祝火」上跳來跳去像跨欄一樣,中口還要念念有詞:「黃的歸你,紅的歸我。」祈求健康、興旺。伊朗人在除夕夜喜吃七道菜,每道菜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象徵一家人全年吉祥。
緬甸的潑水節
緬甸人在陽歷四月中旬過年,他們用潑水來慶祝新年,所以新年也叫潑水節。傳說有一年,緬王在宮口遇到神仙下凡,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滌舊除污,迎新納福。這以後,人們相互潑水便成了辭舊迎新的傳統。
馬來人的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干凈,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漢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印度人的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嬌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房屋周圍點上燈,迎新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和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馬達加斯加人年前不吃肉
馬達加斯加人在新年到來前的一周內不準吃豬肉、羊肉、牛肉等,表示五畜興旺。直到除夕晚餐,才允許吃一些禽類,如雞、鴨、鵝等。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送雞尾,表示對雙方長者的尊重和敬愛;向兄弟姐妹和至親好支贈送雞腿,表示友誼深厚、真摯和關心,以祝賀新年愉快。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在德國的傳統節日中,慕尼黑啤酒節是個盡人皆知、載譽全球的節日。
慕尼黑啤酒節源於1810年,是為慶祝賀巴伐利亞儲君盧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德國的10月正值大麥和啤酒花豐收的時節,人們在辛勤勞動之餘,也樂得歡聚在一起,飲酒、唱歌、跳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這一傳統節日一直延續至今。啤酒節的許多活動至今仍廷襲古風。節日的第一天上午,來自巴伐利亞、德國其他州以及奧地利、瑞士、法國的遊行隊伍聚集在一起,人們身穿艷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及傳統古裝在慕尼黑市長及酒長老闆乘坐的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馬車引領下,浩浩盪盪、威武雄壯地湧向黛麗絲草場。中午12時,隨著禮炮12響,頓時鼓樂齊奏、彩旗飛揚、人場沸騰。慕尼黑市長在作簡短致辭後,打開第一桶啤酒,啤酒節便在沸騰的歡呼聲中揭開了序幕。這時身穿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用單耳大酒杯將新鮮啤酒不斷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飲客面前。許多身穿鹿皮短褲、背心等民族服裝有巴伐利亞人手舉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們逢人便高喊「乾杯」,氣氛十分熱鬧。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涼,整個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飾得五彩繽紛。人們背靠背坐在一起,開懷暢飲,並在樂曲的伴奏下,即興地唱呀跳呀,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賀,使得可以裝一公升啤酒的大口有柄啤酒杯發出「當、當」悅耳的碰撞聲。
啤酒節期間除暢飲啤酒之外,人們還舉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如賽馬、射擊、雜耍、各種游藝活動及戲劇演出、民族音樂會等。
但2001年的慕尼黑啤酒節開幕五天來,處處顯示出不足。
開幕的前三天,光顧啤酒節的共有75萬人。這個數字聽起來其實已經相當壯觀了,但比起去年卻差得遠了,至少少了5萬人。不論是賣酒還是表演、娛樂,都會有不小的影響。在所有想藉此機會小賺一筆的生意人中,最慘的應該是經營兒童汽車游戲的,估計銷售額將會比去年下降90%。
盡管參加啤酒節的人數少了,可喝得爛醉如泥等著人抬的貪杯者卻有增無減。三天之內,巡邏隊花了大把時間叫醒了104個醉漢,送820人到醫院,還有155人因為醉酒而受了傷。警察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借酒滋事的有、趁亂偷竊的有,三天時間已經拘捕了30人。政府方面只得站出來,提醒學校和幼兒園的學生、小朋友不要到啤酒節上去玩兒。
蘇格蘭人新年習俗
英國的蘇格蘭人非常相信來年的運氣好壞,全看半夜後第一個走進屋子的人,稱為「第一隻腳」。如果來的第一個客人是一位淺黃色頭發的發性便是壞兆頭;如果第一個踏進門檻的是一位黑眼珠、黑頭發、膚色黝黑、年輕漂亮而又健壯的客人,那就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所以,每年的除夕,客戶的家長都出門遊逛,直到午夜時分才雇一個把臉塗得很黑的人帶路回家。元旦那天,人們要「卜蛋」,盛一盒清水,將蛋清放入水中,從蛋清的形狀來卜吉凶。新年裡到別人家去作客,要帶上一塊煤,向主人獻上這樣的祝詞:「啊,您家的火爐燒得旺旺的。」隨後將煤塊放入爐膛中,用火鉤將爐火撥旺。爐火燒得越旺,主人會越高興,因為這預示著主人一家驅逐了所有的妖孽,將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感恩節中的美國孩子
美國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感恩節,顧名思義,就是感因的日子。早期乘船來到美國新大陸的英國人,在海上顛簸掙扎了幾個月後,終天在酷寒的11月里,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期間由於飢鋨和傳染病,許多人相繼死亡。活下來的開始播種。轉年,終於迎來豐收,而且出現了「救命」食物:火雞。後來,人們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感謝上帝的恩典,而火雞更是節日中不可缺少的食物,那麼就從火雞說起吧。對於每年都要重復的歷史,孩子們早已習以為常,然而,能讓他們流連忘返的是學校活動。對於節日的慶祝,學校並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啟發學生的重任,就要靠班主任了。上幼兒園的孩子,有的會提前幾十天拿回一個白紙剪好的火雞形,這是孩子和全家人一起完成的作業,發揮所有人的想像力,採用任何材料都可以,惟一的目的是給火雞穿上衣服。裝扮出來的火雞,真可謂千「雞」齊放啊!最讓人好笑的是,一個班的孩子把自己想像成火雞,寫出不要讓別人吃掉自己的理由,另一個班的孩子,把自己當作火雞廣靠,極力宣傳自己如何如何的可口。
有個班上的老師,提前三個星期讓學生畫了一個邀請函,請父母參加他們班上的感恩節的「盛餐」。兩個星期前,每個孩子又帶回一張清單,上面羅列著要准備的各式食物用品,包括油炸的小雞塊、土豆片、玉米、蘋果醬、紙巾、紙碟,還有你的主意等等,請父母自告奮勇地獻力獻食物。這哪裡是孩子的邀請?分明是由大人來做,孩子享受。
那天,20多位父母全部上陣,老師是司令員,大人給孩子端水送飯,孩子盡情地享受。老師突然問孩子:「吃完飯後,誰來整理干凈?」「我們自己。」孩子異口同聲地喊著。不到40分鍾的「盛餐」,要准備籌劃幾天,結果時,孩子跟著老師的樣子「謝恩父母,謝恩同學,謝恩學校」。之後,美國學校的星期四、星期五開始放個長周末。一年裡,美國孩子的假期多得不得了,而且,每個節假期間,甚至每個周末,學校都不留給學生任何功課。
美國「感恩節」後的第一天,也就是星期五早晨,是所有商店一年中幾乎最便宜的促銷日,特別趕在聖誕節送大禮物之前,這一天意義重大。因為限制在早晨的幾個小時,而且,拿出來的貨品有限,所以人們不顧嚴寒,不怕早起,四五點就站在商店門口排隊。
現具店5點開賣,5點半時,已經有100多個人站在商店門口等待進去。因為顧客太多,所以必須限制流量。為了進商店人們還得排一個多小時,進去後,付錢時要再排上一個多小時,而且,真正要買的流行玩具,早已被「搶」光。最後買下的玩具,與平日的價錢相差無幾。感恩節後,還要勞累一場,但為了孩子,家長都甘心情感。
美國大學生過聖誕節
在美國與中國的春節相當的節日是聖誕節。美國大學生的聖誕節在節日開始時主要是與家人一起度過。節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給家人和最好的朋友買聖誕禮物。按理說,聖誕節禮物應該是保密的,要等到大家都坐在聖誕節樹下,由負責分發禮品的扮演聖誕老人的主持人分到各位手中,打開禮物時才知道自己的禮物是什麼。而為了經濟起見,現在不少人在購買聖誕節禮物時都會設法打聽對方到底缺什麼,從而有針對性地購買禮物。除了送禮物外,全家人的主要活動是聚餐,到各處去看聖誕節裝飾,到商店去買折價物品,此後他們喜歡或者與同學一起開車到其他地方旅行,或者到商店租很多自己喜歡看的電影與同學一起分享,或者閱讀自己喜歡看的閑書,或者看電視看電影。不少學生也會乘這個時候多打工掙零花錢。
瑞典的傳統節日
瑞典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在重大的節日當中,第一個是在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二日之間舉行的狂歡節。人們稱四月三十日的晚上為沃爾帕吉斯夜,據說在這個晚上生命和春天的力量將戰勝死亡和冬天。在慶祝節日時,人們每天晚上都要點燃箐火—首先是在山頂上,然後作為回應,人們在山谷里也將燃起箐火。這些箐火是節日慶祝開始的信號,它們將一直持續在天亮。在瑞典南部,人們還有箐火旁舉行詩歌和唱歌比賽,優勝者不僅能獲得獎品,還能得到當地最漂亮女孩的親吻。
除了沃爾帕吉斯夜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節日:比如太陽節是在六月進行的盛大夏季節日;龍蝦節是八月份的一個節日,在那一天,人們可以盡情享用龍蝦;而鵝節則在陰冷的十一月里,節日那天,傳統的習谷是喝鵝血湯。瑞典人的聖誕節里沒有聖誕老人,但他們卻有一個聖誕守護神。為了歡迎他的到來,孩子們擺出一大份聖誕蛋糕請他吃。在鄉下,人們會從家裡敞開的窗口往外扔禮物,同時扔出的還有稻草人和稻草編織的動物,以此祈求好運。
------------------------------------------------------------------------------------------------------
http://morija.spaces.live.com/blog/cns!2e8f7310d150a6eb!605.entry
世界各國傳統民間節日
巴西的狂歡節:
每年2月下旬的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奔放的狂歡節,尤以里約熱內盧最著名。期間,全城上下傾巢而出,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艷抹,狂歌勁舞,盡情宣洩。盛大的桑巴遊行是狂歡節的高潮。艷麗的服飾、強勁的音樂、火辣辣的桑巴舞和風光旖旎的巴西美女讓人流連忘返。
日本的筷子節:
為感謝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為人們效勞,每年的8月4日為「筷子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以感謝筷子一日三餐地為他們服務。農村在播種、插秧、收獲、生日或婚嫁的喜慶筵席上,都要換上新筷子,以表愉悅之情。
泰國的宋干節:
每年4月13日~15日是泰國的宋干節,又名潑水節,也是泰歷新年。節日來臨,舉國歡慶。人們為佛像灑香水、燒香、獻花,並舉行護佛遊行;青年人身穿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男女老少相互潑水,以示祝福。此外,節日期間還舉辦風箏比賽、劃船競賽、廟會、文藝演出、選美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節日氣氛異常濃烈。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1810年10月,巴伐利亞加冕王子路德維希和特蕾瑟公主完婚,官方的慶祝活動持續了5天。人們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觀看賽馬和痛飲啤酒。從此,這個深受歡迎的活動便被延續下來,流傳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就固定成為啤酒節。
西班牙西紅柿狂歡節:
西紅柿狂歡節起源於一次街頭斗毆。此後,每年8月,人們都會穿上泳衣,戴上潛水鏡和浴帽湧上街頭,互相投擲熟透的西紅柿,歡度西紅柿狂歡節。狂歡結束後,布諾居民和渾身黏糊糊的「西紅柿鬥士」們一起加入了街道清潔工作。
5. 釋迦牟尼的八大節日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槃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5)西班牙佛陀節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6. 釋迦牟尼佛節日
陰歷十二月初八(12月20日)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釋迦牟尼佛是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
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
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
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
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
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
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圓寂。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
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
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
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
的一節中指骨。
又:在密宗里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毗盧遮那」,梵文
Mahavairocana 。音譯; 摩訶毗盧遮那,「摩訶」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 故
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
照,又作「凈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
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7. 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什麼節日
臘月初八是佛教臘八節,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
農歷十二月(臘月)初八日釋尊成道日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粟、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我國在南北朝定夏歷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於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於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
節日飲食
1、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
2、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