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地震多
Ⅰ 西班牙地震
西班牙南部一座古鎮11日下午和傍晚連續遭遇兩次地震襲擊,致使至少10人死亡,多人受傷。
兩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說,西班牙南部古鎮洛爾卡11日18時47分(北京時間12日0時47分)發生里氏5.1級地震,震源深度大約1公里。不到兩小時前,洛爾卡鎮剛剛發生一次里氏4.5級地震。
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政府一名官員告訴路透社記者:「居民受到驚嚇,不敢回家。洛爾卡鎮中部遭到嚴重破壞。」
當地電視畫面顯示,不少當地居民聚集在鎮內一座廣場暫避,一些人相互擁抱,哭泣。磚瓦散落在街道上。
一名女子告訴媒體記者:「我們就坐在這里,然後所有東西開始移動。裝飾畫掉在地上,電視機掉在地上……」
居民克里斯蒂娜·塞爾瓦現年32歲,地震發生時正與兩個兩歲女兒玩耍。
「房屋開始搖晃,我們三人躲在桌子下,等待地震過去,」塞爾瓦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長的20秒。」
地震後,不少記者前往洛爾卡鎮采訪。一座教堂鍾塔吊塔,險些砸中正在那裡報道的一名電視記者。
傷亡
洛爾卡鎮有大約9萬居民,歷史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鎮內古老部分由小巷構成的網路組成。法新社報道,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集中在洛爾卡和托塔納。
一些媒體報道,距離震中大約350公里的首都馬德里也有震感。
西班牙首相辦公室確認,兩次地震致使10人死亡。
穆爾西亞自治區政府官員說,數十名傷者正在接受治療,一家野戰醫院已經成立。
一名自稱為比爾圖德斯的醫生告訴西班牙《國家報》記者,許多人在地震中受傷。
「我剛剛結束對一名病人的治療,」他說,「我們都去街道上救治病人,一些人傷情嚴重,許多人昏迷不醒。救護車到達需要40分鍾。」
援助
西班牙國王和首相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已與穆爾西亞自治區政府取得聯系。薩帕特羅立即命令派遣軍隊前往震區。
路透社報道,大約1萬人受到地震影響。政府已動員200名軍人前往災區。
首相辦公室說,第一副首相兼內政大臣阿爾弗雷多·佩雷斯·魯瓦爾卡瓦定於12日趕赴震區。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學家朱利·達頓說,這次地震發生在地震活躍區域,震中靠近地中海下一個大斷層。
這是西班牙自1956年來致死人數最多的地震。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省當時發生地震,11人喪生。蔣驄驍(新華社特稿)
Ⅱ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國家最容易受到地震危害
相對來說是義大利把
這些國家多處於地中海地區,而地中海地區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所以地震頻發,而且多火山。像當年羅馬著名古城-龐貝古城就是因為維蘇威火山噴發毀於一旦的。
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樓主可以網路一下,這里就不細說了。
Ⅲ 據圖分析,西班牙有可能發生地震災害嗎並闡述你的判斷理由 急
西班牙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位於地中海沿岸的穆爾西亞大區是西班牙地震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在2005年時曾經爆發過4.6級地震。
Ⅳ 為什麼西班牙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多地震
這些國家多處於地中海地區,而地中海地區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所以地震頻發,而且多火山。像當年羅馬著名古城-龐貝古城就是因為維蘇威火山噴發毀於一旦的。
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樓主可以網路一下,這里就不細說了。
Ⅳ 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是如何蔓延的
地震穿過歐洲進入非洲。摩洛哥的費茲和米奎納斯近10000人死亡。阿爾及爾也有震感,許多建築物都被毀掉。在阿姆斯特丹港和鹿特丹港,船錨被拔起。地震使近1400英里之外的波希米爾溫泉枯竭。英格蘭的德比都出現了難看的裂溝。另一條15英里寬的大裂溝穿過比利牛斯山脈。挪威、瑞典、德國、瑞士、科西嘉島以及西印度群島都感到大地在移動。當時正在噴發的維蘇維火山突然停止怒吼。西班牙的加的斯被地震抬高幾英尺。西印度群島一條船上的人被海嘯托高1英尺。
一個60英尺高的海浪拍打加的斯,50英尺高的大浪沖擊康沃爾、英格蘭、加那利群島、亞迷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這股海浪不到一小時就到了荷蘭的萊頓,幾小時後到了芬蘭海灣。高22英尺的一道「黑色水牆」倒向小安的斯群島。在馬提丁尼群島和巴貝多,水漫上房頂然後又消退。
Ⅵ 歐洲西部南部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歐洲南部地區多火山多地震,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就分布在這里。這一地帶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南部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地帶,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地球內部的能量容易從這里釋放出來。
Ⅶ 西班牙發生地震了
5月11日,當地時間夜西班牙東南部的洛爾卡市發生5.1級地震。當地政府表示,多處建築物受損,目前有10人喪生。
法新社報道稱,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18:47時,震源深度1公里。隨後2小時同一地方又發生4.4級餘震。據悉,這是該地方半個世紀以來因地震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報道稱,在此次地震中受損的還包括該市一個中世紀的教堂,碎片砸毀數十輛汽車。目前,該市已被警察封鎖,市民被疏散。據目擊者稱,有很多人受傷但官方還未公布具體數字。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已前往災區視察,並參加救災工作。
Ⅷ 世界上的地震分布在哪些地方
在地球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從46億年前地球形成並出現地質構造運動開始,就有地震發生。而人類對地震的認識只有幾千年的歷史,使用近代地震儀器觀測記錄地震則僅僅100年,究竟地球上發生過多少次地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有多少財富付諸東流,恐怕是永遠揭不開的謎。
1981年,美國地震學家統計分析了全世界近80年發生的地震,得出每年全球平均發生各級地震的次數大致為:包括零級地震在內,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地震500萬次左右,每年死於地震災難的人數平均為1萬人左右。
地球上不是到處都發生大地震,大地震只發生在地質構造活動很強烈的地區,特別是地球岩石層圈不牢固的地帶。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認識到,地球固體外層厚70~100公里左右的這一層,是緊緊包圍著地球的堅固的岩石層,但它不像天衣無縫的蛋殼那樣完整,而是由許多巨大的岩塊——地球岩石板塊緊密拼接在一起構成的。板塊大小不等,構成全球岩石層圈的六大板塊是:歐亞大陸板塊、美洲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大洋洲(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完全是海洋的太平洋板塊。各大板塊又由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例如,我國大部分版圖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中的東南亞板塊,從中還可以再劃分出更小的東南亞半島板塊、中國東部板塊、中國西部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等等。我國東臨太平洋板塊中的菲律賓板塊,西接歐亞大陸板塊中的土耳其板塊,南連大洋洲板塊中的印度半島板塊。各板塊不但大小不一,它們各自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都不一樣,在板塊交接帶附近就形成了高聳的山脈、海底山嶺,深邃的海溝、峽谷和水平錯動的巨大深斷層帶,這些地方就是大地震的策源地。大地震沿海嶺、海溝和水平大斷層帶等的巢穴分布,形成鮮明的大地震帶——地球的黑色飄帶。
九十多年來,各國地震台共觀測到全世界7級以上的大地震兩千多次,它們主要集中發生在以下三個地震帶上:第一,太平洋周圍地震帶:地震沿太平洋周圍的島弧。海溝和水平大斷層帶分布,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經美國阿拉斯加海岸、阿留申群島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轉向千島群島到日本,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南經馬里亞納群島至伊里安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至伊里安島,兩支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湯加至南太平洋的紐西蘭。
這一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最強烈,全球76%的地震能量從這里釋放出來。幾乎全部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里,因此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屢遭大地震的襲擊和浩劫。
第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歐亞)地震帶:西起大西洋中的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及其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北非沿岸國家,再向東經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塔吉克、印度北部、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經過緬甸至印尼與太平洋周圍地震帶相匯。
這一地震帶的地震活動雖不如太平洋周圍地震帶那麼強烈,特大地震不多,地震釋放的能量只佔全球地震能量的22%,但它橫貫人口眾多的歐亞大陸,震源一般都不深,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其重要性和危害性與太平洋周圍震帶相比都毫不遜色。
第三,海嶺地震帶:沿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綿延幾萬公里的海底山嶺分布。
這一地震帶的大地震雖然數量不多,震級不特別高,震源也不深,但它們完全沿狹長的海嶺和水平大斷層分布,對於研究地球岩石層圈的構造和板塊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台灣位於太平洋周圍地震帶上,新疆南部、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則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是科學家公認的我國著名的大地震巢穴。
Ⅸ 為什麼最近地震頻繁,是什麼原因,好幾個國家都在發生
中國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都有分布,自然地震頻發。舉例說明如下:
1、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中國台灣(幾乎每年都有),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2、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西藏、新疆西部和南部、甘肅與四川陝西交界處、四川貴州雲南西部等,屬於歐亞地震帶;
3、還有一個大陸斷裂地震帶:渤海灣一帶
汶川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屬於歐亞地震帶,地殼受兩大板塊擠壓變形,級不穩定,所以才會發生地震。
唐山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較汶川穩定,但唐山是重要的重工業中心,人口密集,所以唐山地震造成很嚴重的損失。
台灣也經常發生地震。
西藏、新疆西部和南部地殼極其活躍,經常地震,有時一年幾次地震。但由於此處人口極少又多是住帳篷的少數民族,所以造成損失極少,基本不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