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西班牙階梯為什麼那麼有名
㈠ 西班牙大台階的介紹
西班牙大台階(義大利語:Scalinata della Trinità dei Monti)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大台階的頂端。西班牙大台階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1西班牙大台階建於1721—1723年,17世紀時西班牙大使館遷移於此,大台階及其廣場因此而得名。世界上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廣場,但很少有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那樣,其貌不揚,規模不大,但名氣卻大。
㈡ 西班牙大台階的歷史淵源
在1717年的一次設計競賽之後,西班牙階梯決定由默默無名的弗朗西斯科·德·桑克蒂斯(Francesco de Sanctis)來設計,雖然長久以來亞歷山德羅·斯貝奇(Alessandro Specchi)被認為才是贏得這次競賽勝利的功臣。在這之前,許多世代的人們對於這座位在蘋丘(Pincio)上,通往教堂的陡峭山坡應該如何被都市化討論相當的熱烈,不過這些猜測在最後的實行方案決定之後都結束了。
1580年代的檔案草圖顯示當時的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就有興趣在完工不久的聖三一教堂正面來建造一座階梯。荷蘭畫家加斯帕·凡·維特爾(Gaspar van Wittel)也曾在1683年將長滿樹木的坡道作為畫中的主題,他的作品現今則收藏在羅馬的國家藝術美術館中。在17世紀時,接受過羅馬教育的法國政治家儒勒·馬扎然對於這個計劃感到興趣,後來它被紀錄在Gueffier的遺囑中,並且委託它給羅馬的代理人,而他的計劃中包括建造一座路易十四騎馬的紀念碑,因為當時他侵略其他地區的作為在羅馬製造一股狂熱。
馬扎然與額我略十三世分別在1661年及1667年辭世,而Gueffier的遺囑則由外甥成功的奪取,所以這個計劃直到教宗克勉十一世才重新對它感到興趣。波旁王朝的象徵百合花飾與額我略十三世的老鷹及皇冠也被均衡的仔細規畫在細部的雕刻設計中。這個解決方案也是傳統梯形的花園階梯中一個出色的設計。
㈢ 羅馬的名勝古跡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弗拉維圓劇場和科里齊(義大利文Colosseo)。始建於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第一任皇帝韋斯帕辛安時代,完成於托米尼安時期(公元72—80年。上層為 3世紀時加建)。為古羅馬物質文明的象徵和最具代豪性的作品。位於羅馬市內凱里俄斯和埃斯基林兩山丘之間的平谷地帶。平面橢圓形,長軸188米,短軸 156米,周長527米。西班牙廣場和西班牙階梯
西班牙廣場,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以來一直是羅馬文化和旅遊的中心地帶。李斯特、拜倫、歌德、安傑里科、考夫曼、巴爾扎克、司湯達、安德遜和另外一些名人曾在廣場附近的街坊居住過。英國詩人濟慈就是在大台階靠右邊的那間屋子裡與世長辭的。具有藝術特色的大台階是於1723年建成的。由建築師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設計的。西班牙廣場也是最繁榮的商業中心,靠近藝術家集中的地段,不少藝術家就住在馬爾古塔大街和巴布伊諾大街。這兩條街上有很多古玩店和藝術畫廊。西班牙廣場台階前的破船噴泉是彼得羅,貝爾尼尼在十六世紀末創作的。大台階對面是高級商店林立,繁華聞名的水道大街。進到水道大街,右邊就是著名的希臘咖啡館。十八世紀以來,這里是義大利和外國知識界藝術界人士會聚的地方。 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
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 是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
許願池是十八世紀建築師沙爾威(Nicolo Salvi)的傑作,噴泉位在三條街的交叉口,Trevi即是指此意。
這個雄偉的噴線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築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則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噴泉的設計者是沙維(Salvi),於1762年才完工,因此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的一座。
噴泉建築完全采左右對稱,在中央立有一尊被兩匹駿馬拉著賓士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的設計。
在海神的左右兩邊各立有兩尊水神,右邊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
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à)
這是一具古代流傳下來的雕有河神頭像的大理石雕像,曾用作蓋子。相傳,若誰不說真話,它就會咬住他的手。
㈣ 羅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啊
羅馬旅遊景點:斗 獸 場(Mighty Colosseum)
斗獸場又名競技場,那是因為這兒也曾舉辦過馬車及文藝表演之類的競賽。斗獸表演分為三種,即獸與獸斗、獸與人斗、人與人斗。角鬥士博斗時,場地上鋪滿了沙子。獸與獸、獸與人斗時,為了使場景美麗以便吸引觀眾,場上布置了一些灌木叢、樹木和假山。夏季在斗獸場演出時,為使觀眾免受酪熱,劇場頂端用一個中間開孔的帆布遮蓋。
角鬥士相鬥時,場面十分殘忍。雙方必須作出生死決斗,直至一方取勝為止。敗者的性命操縱在看台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們手中,他們將大拇指向下,敗者遭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於一死。一直到公元405年,這種野蠻的娛樂活動才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宣布停止。
羅馬旅遊景點:西班牙廣場(Plaza Spagana)
無論是羅馬的旅遊淡旺季,無論何時來到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都可見到滿坑滿谷的人潮,常常因此而見不到西班牙階梯的全貌,底下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也圍滿了人。
在十七世紀時,這里曾是西班牙的領土,到了十八世紀,這里就已經是羅馬最繁榮的中心了,四周圍的旅館幾乎都是給有錢的英國貴族住的,也因此一間出名的茶店,乾脆就取名Tea Rooms,歷史調調十足。
破船噴泉是巴洛克大師貝尼尼的父親彼得(Pietro)改建的。彼得將原來的噴泉外圍作了一條破破的船,半淹在水池中,噴泉的水於是先流入破船,再從船的四邊慢慢溢出,成了西班牙廣場觀賞的重點之一。夏天時,除了西班牙廣場坐滿人外,破船噴泉旁也常是朋友互約的定點。
(西班牙廣場的破船)
聖三一教堂
從西班牙廣場往上看,山坡上的教堂就是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這間教堂是1495年由法國人所建,從教堂的一對鍾塔和窗子,可以看得出它是屬於哥德式的建築,不同於在羅馬較常見到巴洛克式的豪華和精雕細琢的感覺。
連結這座教堂和廣場之間的西班牙石階,其實也是觀光重點,這個階梯是有曲線的,從下而上結合了曲線和直線,以優美的線條連結而上,中間還有一座花台,在春天開滿了杜鵑花,更增添美感。
(聖三一教堂)
波波洛廣場
波波洛廣場(Piazza del Popolo)的面積非常廣闊,是由兩個半圓形所拼出的一個大的橢圓形廣場。附近有三條主要的街道在此會合,最大的一條是Via del Corso,另外兩條分別是Via del Babuino和Via di Ripetta。廣場中央的方尖碑是遠從埃及運送回來的,其歷史可追朔至西元前12世紀。
雙子教堂
波波洛廣場、Via del Corso路口兩邊,各有一座聖瑪麗亞教堂,外觀很相似,從廣場的方向看過去,右手邊的那一座是奇跡的聖瑪麗亞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另外一座則是蒙特桑托的聖瑪麗亞教堂(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其實當初為了要讓這個廣場上有些焦點或是特色,於是在十七世紀時建了這兩座幾乎一模一樣的教堂,非常有對稱性,不過左邊的那座教堂圓頂是橢圓形的,右邊則是圓形的。
下面是一個遊人寫的,關於西班牙廣場的台階。
在西班牙台階
西班牙台階,因為羅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此相遇而蜚聲海外。據導游講,西班牙台階是個發呆的好地方。天氣晴好的日子,許多人或仰或坐,在這里享受陽光的愛撫。
台階以西班牙廣場的破船噴泉為起點,拾級而上至頂端的聖三山教堂。這里的台階寬大舒緩,造型起伏錯落,與周圍的建築景緻和諧統一,有一種安寧平和的氣質透徹其間。我們遠遠地走過來,坐下,把手支住下頜。陽光溫暖著我們的四肢,心就這樣沉靜下來,人潮和喧囂從我們耳邊掠去,只剩下思緒隨著自由的心翩然於無邊的寂靜。
還有一個適合發呆的地方――麗江。很多人在那裡流連忘返,忘記時間,甚至忘記傷痛。其實,發呆也好,忘記也罷,環境永遠都只是個載體,而人內心的覺悟和洞然可能才是回歸心靈平靜的根本路徑。這不能不讓我久久地記住那一幕: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一個白發的神父在角落處一方不足一米的懺悔屋內,專注的,閱讀著一本厚厚的書,頭頂的一盞射燈照耀著他的全身,他的表情安詳而寧靜。
㈤ 西班牙大台階的建築特徵
西班牙大台階建於1723年,是由法國人出資,義大利人設計建設的,具有巴羅克風格的建築。大台階由鈣華石砌成,由3個大平台分為3層組成,台階分12段共137個石級,兩側的弧形台階將各平台連接起來,台階平面如同一隻花瓶,形成動人的曲線,台階寬窄的變化,踏步分和的搭配,走在上面讓人感到緩急張弛的韻律。
在大台階建成之前,東面的教堂和過往接到與西面的廣場處於無序狀態,曲線形大台階將不同標高、軸線不一的廣場與街道有機地統一起來,建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大台階之上,一座16世紀的雙塔式教堂俯瞰著廣場;台階前「小舟噴泉」,點點水珠給廣場播撒著清涼,是貝爾尼尼父親的作品。只有多情浪漫的義大利設計師才會有如此負有想像力的創意,西班牙大台階體現出巴羅克建築自由靈活的風格在城市整體布局方面的優勢。
㈥ 羅馬西班牙廣場的廣場簡介
西班牙廣場有兩個,一個是義大利羅馬三一教堂的西班牙廣場;一個是舊時西班牙總督舊址的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NA)是舊時西班牙總督舊址,位於阿迦納市關島1號與4號公路交叉口。廣場內有包括總督邸宅、花園、巧克力屋、西班牙拱門等建築物。
總督邸宅已在二次大戰時被損毀,只剩下基座部份;巧克力屋是一間六角型的小房子,傳說是因西班牙總督夫人在此邀請貴族喝下午茶、品嘗巧克力而得名。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位於義大利羅馬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所在的山丘下,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階梯而聞名。這座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VIII命法國人建造,階梯共有137階,名稱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館,電影「羅馬假期」即在此拍攝。階梯下左側的牆壁上記載著:1821年詩人濟慈於此亡故。階梯上特有的法國風味設計和廣場上的一些英國咖啡館,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氣氛。
㈦ 羅馬台階的名稱
羅馬台階的名稱是西班牙台階。
西班牙廣場位於羅馬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以其登上教堂的西班牙台階而聞名。西班牙廣場的大台階是巴洛克大師貝尼尼的傑作。
1725年,法國大使出資修建了台階,卻因為西班牙使館坐落在此而得了個西班牙台階的名字。
當初本來是打算建造一座媲美許願池的噴泉,但是經費龐大,於是改變主意建造了美麗宏偉的大台階。
現在的台階上永遠是人山人海,不僅有旅遊者,賣花小販和畫像的街頭藝術家也聚集在這里,
當地人也喜歡把這里作為約會碰頭的地點,大概因為「在第幾級台階上等」是非常明確的目標,不會找不到人吧。
㈧ 神奇的羅馬文化
宗教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像義大利其他地方一樣,羅馬的主要宗教是羅馬天主教。世界天主教中心,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就位於羅馬市中心的西部,但是羅馬的主教座堂是位於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在羅馬共計大約有900座教堂,除了主教座堂,其他最著名的教堂還包括: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格來孟大殿、四泉聖嘉祿堂和耶穌教堂。在城市的地下還有古老的殉道者墓窟。許多非常重要的宗教教育機構也設在羅馬,如宗座拉特朗大學、宗座聖經學院、宗座額我略大學和宗座東方學院。
羅馬的主教座堂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梵蒂岡領土是「梵蒂岡山坡」(Mons Vaticanus)和鄰近的昔日的梵蒂岡原野的一部分,那裡有聖伯多祿大殿、宗座宮殿、西斯廷禮拜堂、博物館,以及其他各種建築。在1929年以前,這一地區屬於羅馬的Borgo區。這一地區位於台伯河西岸,與市中心隔開,是教宗利奧四世修築保護羅馬的城牆的突出部分,後來教宗保祿三世、庇護四世和烏爾班八世擴建了目前的城牆。1929年的拉特蘭條約賦予該國目前的狀態,其領土的邊界大部分由圍牆環繞,但是也有一部分邊境沒有圍牆,而是由一排建築物構成部分邊界。
梵蒂岡領土包括聖伯多祿廣場,以廣場邊緣的一條白線標志與義大利領土的邊界,在那裡銜接庇護十二世廣場(Piazza Pio XII)。到達聖伯多祿廣場需要經過從台伯河延伸到此的協和大道。這條大道由墨索里尼在締結《拉特蘭條約》後興建。根據《拉特蘭條約》,位於義大利領土內的某些教廷產業,特別是岡多菲堡(教宗夏日別墅)和特級聖殿,都享有類似於外國使館的治外法權地位。
建築和旅遊
羅馬歷史中心,該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聖座房地產和城外聖保祿大殿
世界遺產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羅馬競技場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Historic Centre of Rome, 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法文名稱* Centre historique de Rome, les biens Saint-Siège situés dans cette ville bénéficiant des droits d'extra-territorialité et Saint-Paul-hors-les-Murs
基本資料
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跡,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從幾乎保存完好的萬神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118年至128年重建)——地中海古代文明唯一保留下來的園頂建築,到宏偉的羅馬斗獸場(完工於80年)——古代最大的圓形露天劇場,是角鬥士角斗和其他表演的舞台,整個城市到處可見由著名藝術家建造的宏偉歷史建築、廣場、噴泉和方尖碑。
萬神廟(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艷後」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里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由韋帕薌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里觀賞猛獸與斗獸士或者斗獸士之間凄慘悲壯的角斗,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國立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是由米開朗基羅在可同時容納3000多人入浴的4世紀的蒂奧庫勒茲阿諾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上所建造的,因此別名又叫特魯美(浴場)博物館。這里陳列著從浴場遺跡出土的文物,希臘、羅馬時代的雕刻、鑲嵌物,都是古代藝術的世界級珍品。現在管藏除了浴場原址之外,還分別收藏在Crypta Balbi、Palazzo Altemps與Palazzo Massimo alle Terme等三個地方。
在羅馬城內除了古城牆,還遺留下來多座凱旋門、城堡宮殿、大型廣場和教堂。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可以容納約2000人的卡拉卡拉浴場(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發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其他著名的建築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和威尼斯廣場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曾是電影《羅馬假日》的經典取景地。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和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羅馬的其他教堂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教育
巴洛克風格的Sant'Ivo alla Sapienza教堂,建於1642年至1664年,曾是羅馬第一大學的大學禮拜堂。羅馬共有3座公立大學,羅馬第一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1303年)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有約147000名學生,是歐洲最大的一所大學,另外兩所是羅馬第二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Tor Vergata,1982年)和羅馬第三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Roma Tre,1992年),此外羅馬還有多所天主教大學,也是美術學院、國家舞蹈學院、國家戲劇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和藝術品復原中心研究所的所在地。
體育
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羅馬市曾經於1960年舉辦第十七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34年、1990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是目前唯一一個舉行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盃的義大利城市,羅馬可能會申辦2016年的第三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上的第一屆殘疾人奧運會1960年夏季殘奧會也在羅馬舉行,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坐落在城市的北部。
足球運動不但是羅馬市內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羅馬亦是義大利國內足球氣氛最濃厚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的是羅馬有兩家馳騁義大利和國際賽場的足球俱樂部——羅馬足球俱樂部(1927年)和拉齊奧足球俱樂部(1900年),兩支球隊共享可以容納85000名觀眾的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主場,是義大利入座人數第二大的足球場(僅次於米蘭的聖西路球場),曾經舉辦過世界田徑錦標賽、歐洲國家杯、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及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等重要體育賽事。
羅馬足球俱樂部是3次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41/1942年,1982/1983年,2000/2001年)、8次義大利杯冠軍(1963/1964年,1968/1969年,1979/1980年,1980/1981年,1983/1984年,1985/1986年,1990/1991年,2006/2007年)、1次歐洲聯盟杯冠軍(1960/1961年)和1次義大利超級杯冠軍(2000/2001年)。拉齊奧足球俱樂部是2次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73/1974年,1999/2000年)、4次義大利杯冠軍(1958/1959年,1997/1998年,1999/2000年,2003/2004年)、2次義大利超級杯冠軍(1997/1998年,1999/2000年)、1次歐洲超級杯(1999年)和1次歐洲優勝者杯冠軍(1998/1999年)。兩支球隊現時屬於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們在意甲聯賽的同場競技被稱為「羅馬市德比」,已經成為每年義大利球壇最精彩的足球比賽之一。兩支球隊曾培養了多名著名義大利國腳,包括保羅·迪卡尼奧、弗朗切斯科·托蒂、亞歷山德羅·內斯塔、安傑洛·迪利維奧及安傑洛·佩魯齊等。
雖然橄欖球在羅馬市的受歡迎程度不及足球運動,但仍然被廣泛接受,主要原因是義大利國家橄欖球隊的主場設於羅馬市的Stadio Flaminio,自2000年開始成為義大利隊參加六國橄欖球錦標賽(Six Nations Championship)的主場館,可惜至今從未成功奪標。市內的地區橄欖球俱樂部包括Unione Rugby Capitolina、Rugby Roma及S.S. Lazio。
此外每年5月,羅馬市主辦網球ATP大師系列賽,羅馬大師系列賽於1930年創辦,直至1990年成為網球大師系列賽分站之一。
飲食
羅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多樣性,從世界頂尖水平的廚藝,到典型的羅馬餐飲,有猶太人的貝殼水產、拉齊奧的特產和美味的魚宴。羅馬餐桌上最典型的菜餚有「coda alla vaccinara」(浸在葡萄酒中的牛尾巴肉,用西紅柿和辣椒燉)、「pajata」(小牛腸配西紅柿醬)、「abbacchio alla scottadito」(牛奶燒小羊肋排)和「trippa alla romana」(豬腸配西紅柿薄荷醬),都是羅馬的特色。此外還有「Supplì al Telefono」(乳酪炸凍丸子),莫薩里拉乾酪丸子,西葫蘆花,烤白麵包片配大蒜、橄欖油或西紅柿,大蒜和薄荷蒸嫩朝鮮薊,還有猶太式的鱈魚片「Baccalà」。
義大利面在羅馬也相當受歡迎,比較著名的有「bucatini all』amatriciana」(帶一個孔的粗面,配培根和西紅柿醬),「spaghetti alla carbonara」(義大利面配培根、雞蛋和乳酪)。
交通
羅馬有兩座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和Rom-Ciampino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位於海岸上,是除米蘭馬爾彭薩國際機場外義大利最重要的航空交通樞紐。羅馬作為義大利鐵路交通的中心樞紐點,還擁有多座客運與貨運火車站。
羅馬的公共交通系統完善,由巴士、有軌電車、地鐵等組成,交通繁忙。因為擔心建造過多的地鐵會損壞羅馬市內的眾多歷史建築和設施,羅馬與其他大城市不同,地鐵規劃工程相當保守,目前只鋪設了兩條地鐵線,高峰時間經常超負荷運營,而城市的其它各個節點之間由巴士網路連結。羅馬的第一條地鐵線竣工於1955年,現在的兩條地鐵線總長36.6千米,其中一條正在進行延長工程,另外第三條地鐵線正在建造中。羅馬的有軌電車系統啟用於1877年,共6條線路,構成總長51.31千米的有軌電車網路。1937年至1972年間,羅馬公交系統曾通行無軌電車,在停運了33年後,2005年起再次運營,總長11.3公里。
羅馬道路的交通堵塞是惡名昭彰的,由於羅馬的街道大多歷史悠久,寬度無法容納龐大的交通流量,且市中心古跡眾多,道路難以拓寬,而車輛的數量又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加,再加上人車時常互不相讓,因此街上的交通經常一片混亂,毫無章法。環城高速公路同樣無法擺脫每天的塞車困擾,城市的中心城區受到交通管制,未經批准私家車每天6點至18點不允許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