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石油泄露多少噸
① 世界各地近五年之內全部的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以下是最近40年來全球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1967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1978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89年3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② 求一篇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思考文章
由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引發的思考
墨西哥灣的這次漏油事故在當今全球性環境危機的現狀下,成為了來自各個領域的批評與謾罵的集中對象。工程技術方面的一次事故,可能將會導致在政策,經濟以及法律制度等層面上的調整變化或者哦是戰略性的轉變。這里我只在法律的角度來詳細的闡述個人關於這次歷史上最大的環境事故的一些感想。
首先要說的是環境與安全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談起。第一,是環境的安全問題。張海濱在其著作《環境與國際關系—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一書中指出:「環境安全」這一概念自1987年聯合國首次使用以來,引起了環境與安全研究領域的熱烈討論。如今,環境安全概念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但是主要在一下兩個問題上存在分歧(1)環境安全的主體而言,環境安全是指誰的安全;(2)環境安全設計的內容和領域而言,哪些問題屬於環境安全的研究范疇。其中第一點的分歧觀點主要有個人的安全,人類的安全還有國家的安全三種。我個人認為應當從人類的角度來分析,因為這是由環境問題的性質所決定的。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是沒有領土和政治邊界的。同時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所提出的人類所面臨的七大安全問題中,環境安全問題赫然在列。這也就說明了無論是何種環境問題都應當從人類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以維系地球脆弱的生態環境為首要目標,而不要將精力分散到各自無畏的利益之爭當中。聯系這次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我認為應當不惜成本的去補救事故發生所帶來的生態價值的損失,在調查確定了責任方之後,本著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來使責任人承擔多數的責任,同時藉以環境保險,以及環境事故救濟基金等資金,結合國際先進技術的援助來盡快的控制漏油的繼續。這第二個方面便是環境所引發的安全問題。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生活在良好環境中的權利,同樣我們也有保護動物和植物的良好的棲息地的義務。然而,當今生態危機局勢的惡化,越來越多的人不能夠享有良好的生存環境,那麼這樣的結果就必然會導致全球性的社會動盪或者引發環境原因所導致的戰爭,從而進而帶來新一輪的對環境的破壞,總終的後果就是在這樣惡性循環的周而復始中,人類漸漸的喪失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以此次漏油事件為例,英國石油公司的這次事故已經讓路易斯安那州的漁業徹底陷入了絕望,這將會造成大量美國國民的失業,同時旅遊業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如此必然會帶來與旅遊業相關的諸如交通,餐飲以及酒店等服務性行業在經濟上的大幅下滑。這樣便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從而導致居民對政府的不滿而引發的社會騷動,以及美國或許會為緩解國內的環境矛盾的壓力而再次發動爭奪資源的戰爭,進而會讓更多的人淪為戰爭難民,同時也會由於經濟前景預期的不理想而導致區域性的金融動盪。
其次,墨西哥灣的這次漏油事件也讓我們對當前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李志輝在其文章《談環境保護與環境保險》中指出這樣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著四個方面:(1)缺乏一個全社會人人關心環境保護的運行機制;(2)受害人利益往往難以保障;(3)有些企業因承擔環境污染資任所造成的巨額賠償金, 使企業經濟狀況陷入困境, 無力恢復生產和發展;(4)由於環境污染問題, 造成群眾與企業、群眾與政府發生矛盾糾紛的件時有發生。我認為其中第二點和第三點是相對來說更難解決的。因為第一點和第四點可以通過政府的行政行為通過行政規章或者立法來設置一種機制或者是通過加強技術的開發來分別解決環保機制的缺乏和環境事件頻發的問題。然而,第二點和第三點則是在已經發生了環境污染事故之後的資金運作的問題。環境問題涉及的領域廣,范圍大,並不是每一個公司都能夠像微軟、宜家或是美孚這樣的公司有足夠的財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當污染責任方的公司資金的欠缺則會導致對受害人的利益的賠償不足,從而令受害人的利益也不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賈愛玲在其著作《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一書中認為確立正確的環境責任保險的概念有著重大的意義。並且在書中詳細的闡述了環境責任保險的定義和特點。即環境責任保險(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是基於投保人(被保險人,即環境侵權人)與保險人之間的責任保險合同,由保險人在保險風險事故(環境侵權損害事實)發生的情況下,想受害人(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的一種民事救濟方式。其特點包括:(1)環境責任保險以填補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承擔環境侵權責任受到的損失為本質;(2)環境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應負的環境侵權責任;(3)環境責任保險承保的損害賠償責任和治理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4)環境責任保險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特定危險的發生。在定義和特點的基礎上,陳冬梅在其文章《環境責任保險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給予了環境責任保險的重大意義:在環境損害救濟中引入責任保險制度,既可以迅速有效地填補受害方的損失,又可以分擔企業的經營風險,即以較小的確定性代價獲得未來可能遇到的不確定性巨額損失賠償的分攤權,從而避免了因賠償負擔過重設置破產而影響經濟活動的正常發展。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創立減少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也減輕了政府的環境負擔。聯系此次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我認為在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和超級基金將會發揮重大的作用。美國和英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之後都已經擁有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因而無論是這次事故的發生地美國還是污染公司的所在國英國,都會充分的發揮其風險事故分攤的優勢,在事故責任認定之後的賠償救濟階段在對受害者和生態環境的充分的賠償和恢復的基礎上,運用環境責任保險這樣的優秀模式來避免英國石油公司因這項重大事故而倒閉破產。
再次,是有此次事件所引發的對我國石油開采和運輸的安全問題的思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在 2010年6月6日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將會嚴格操作程序,從根源上避免事故發生」。中海油質量健康安全環保部總經理宋立崧介紹說,「把BP公司的事故當作中海油自己的事故去重視、去研究,以獲取經驗和教訓,」同時他還指出「預計隨著事故原因的明晰,全球海上油氣作業安全標准將會有所改進和提高。」那麼通過此次事故除了相關的石油公司會在自己的公司制度中更多的加入事故預防性的條款之外。在我國當今石油工業環境保護現狀堪憂的現實條件下,我們又應當在政策和立法上去規制那些規定來預防事故的發生或者是在事故發生後能夠及時有效的解決的呢?董文兵和郝紅梅在其文章《我國石油工業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問題》一文中提到:「通過制訂石油工業領域突發環保事件緊急預案,明確規定企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其他社會組織(如醫院、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的責任,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和職能的聯動機制,切實保證在事故發生後能夠有效救助受災群眾,最大限度的降低災難後果。石油工業企業應針對企業自身的生產特徵和產品特性制定相應的預案,報當地政府審核,同時報石油企業集團總部備案。油氣生產和加工密集的地方政府,應將所制定的石油工業突發環保事件應急預案,納入到地方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預案中。」聯系此次漏油事件,我認為之所以漏油沒有能夠及時的解決,除了有剛性的技術原因之外,更為致命的是缺乏完善的事故應急措施,以及英國BP石油公司的隱瞞消息的做法。所以,從國家到地方,自上而下制定一套有著詳細規定但又賦予地方自由行動權利的靈活的事故應急制度是大勢所趨,且勢在必行。同時通過立法要求污染公司的要將污染事故發生的消息第一時間的進行通報,從而保障受損害區域居民的知情權,進而充分保障其環境權。對在事故出現便積極採取措施進行營救措施的污染責任方要適當的減輕處罰力度,而對那些之情不報且不採取任何措施,任由污染情勢無限擴大的污染責任方則要加大處罰力度,甚至不惜動用刑事手段來進行處罰,從而令此問題的解決更具有及時性,進而挽回更多的損失。
最後,聯系歷史上重大的漏油事故所引發的法律思考。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引發的原油泄漏事故,無疑是一起重大生態災難,但它與歷史上最嚴重的幾次原油泄漏災難相比,它又能排名第幾呢?如以美國政府估計的每天1.2萬至1.9萬桶(1噸原油約有7.35桶)原油泄漏的速度計算,原油泄漏量早已超過1989年的「瓦爾迪茲」號事故,而對環境造成的災難,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瓦爾迪茲」號觸礁事故。1989年3月23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的超級油輪「瓦爾迪茲」號的船長飲酒後出現指揮失誤,油輪在通過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灣時,與水下礁石相撞,船體裂開。超過5萬噸原油流入海水中。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乎滅絕,迄今仍未恢復,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曾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和海洋污染事故。據估計,此次事故造成約28萬只海鳥、2800隻海獺、300隻斑海豹、250隻白頭海雕以及22隻虎鯨死亡。
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1977年4月22日,位於挪威和英國之間的北海曾發生過一起原油泄漏事故,不失為「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災難的可怕序曲。在挪威埃科菲斯克油田,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B-14號油井發生井噴,8天時間內共有約26.3萬噸的原油泄漏到大海中,直至B-14號油井被完全撲滅。熾熱的原油、泥漿和海水混合物噴射到50多米高處。
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灣的「伊克斯托克-I」油井爆炸,向墨西哥卡門城附近的坎佩切灣泄漏了大量原油。原油繼續向外流至墨西哥灣,一直到1980年3月油井才被封住,共漏出原油45.4萬噸。。「伊克斯托克-I」油井井噴期間及事故發生後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沖擊,尤其是泄漏的原油總量,使得人們希望此類災難永遠不再發生。
諾魯茲海上油田事故。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泄漏了大量原油。1983年2月10日,一艘油輪與諾魯茲油田鑽井平台相撞,造成油井以每天1500桶的速度漏油。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發生事故的鑽井平台又遭到伊拉克直升機的襲擊,引發火災。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
科威特漏油事故。迄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發生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的科威特南部。1991年1月晚些時候,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試圖為避免軍事失敗做最後的掙扎。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科威特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136萬至150萬噸原油。
一次次的漏油事故無論是在經濟價值上更是在生態價值上都給我們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然而事故的發生如果說是不可預測和不可估量的,那麼在當這些事故發生後從法律這個領域和層次上,我們又能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呢?聯系我國的實際,周玉華、王麗華和吳金梅在其文章《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中石油吉化公司污染事故的若干環境法律問題》一文中指出:「(1)要分別通過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分別對事故責任方的政府行政監管者和事故責任方來進行責任認定,從而嚴格各項責任的承擔。(2)通過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來完善公民的維護自己環境權的制度。(3)建立環境侵權的責任保險制度,這一點已經在之前詳細介紹過了。
總之,通過在美國墨西哥灣的這場可以號稱是史上最為嚴重的生態災難的漏油事故,我們可以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進而無論是在基礎層面的經濟救濟手段上,還是在意識層面的政策和法律救濟手段上都創立出更為先進和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從而在吸收和借鑒當中不斷的完善我國的環境事故風險預防和處置的模式,最終達到不重蹈他人覆轍的目標。
③ 海上油井事故知多少
1896年,美國人以棧橋連陸方式在加利福尼亞距海岸200多米處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標志著海洋石油工業的誕生。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產量已佔世界石油產量的1/3。我國大陸近海也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之一,2005年,渤海油田建成年產原油2000萬噸的大型海洋油田。隨著全球范圍大規模海洋石油的開發,海上油井事故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些油井事故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還使海洋環境面臨巨大威脅。從1955至1988年,世界上較大的海上油井事故就多達131起。
1969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聖巴巴拉灣井噴12天,漏油1.3萬噸。
1977年2月23日,北海發生井噴,漏油2.2萬噸。
1977年4月22日,挪威埃科菲克油田的布拉沃油井發生井噴,8天漏油2.8萬噸。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的油井發生噴油事故。關閉油流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油井失去控制。到8月初,一條長640千米的粘稠原油膜向北漂往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南海岸。在這起嚴重的噴油事故中,約有8億升油被噴出。
1979年6月3日至1980年3月24日,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號油井發生爆炸,漏油60.3萬噸,為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噴油事故。
1985年11月6日,美國得克薩斯州蘭傑地區,油井發生井噴,漏油2.1萬噸。
2001年3月15日巴西鑽井平台爆炸(轉載自:BBC網站http://newssearch.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7000/12276211.stm)
1988年7月16日晚9時31分,西方石油公司在英國北海的帕爾法採油平台發生爆炸火災,死亡166人,受傷20人。該石油平台於1976年耗資9億美元建成。
設置漂浮障礙防止油污染擴散
(轉載自:中國石油網http://www.oilnews.com.cn/gb/tpbda/2002-11/20/content_145894.htm
圖片說明:這是2002年11月13日「威望號」油輪斷裂時泄漏出了大量的燃料油後,營救人員設置漂浮障礙試圖防止油污染擴散)
1988年7月2日,我國渤海七號鑽井平台發生持續28小時的井噴,大量原油泄漏大海中。
1989年山東營象油庫爆炸起大火,630噸石油流入膠州灣。
巴西石油公司在里約熱內盧州坎普斯灣海上油田作業的P-36號平台長112米,高119米,相當於一棟40層高的大樓。平台耗資3.56億美元,於1999年1月建成,2000年3月投入使用。根據設計方案,使用壽命為19年,能開采1360米深的海底石油。設計生產能力為日產石油18萬桶 *1桶≈0.14噸(原油,全球平均)。,天然氣7500萬立方米。該平台是巴西最大的海上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浮動式海上油井平台之一。2001年3月15日凌晨,P-36號平台發生爆炸,2人當場死亡,1人重傷,9人失蹤。20日,鑽井平台沉沒,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僅事故造成的油井停產就使巴西每天損失300多萬美元。這次事故迫使巴西增加石油進口,導致貿易赤字增加,使巴西實現石油自給的目標推遲。
赴湯蹈火
(轉載自國家文化網—全國首屆網路優秀攝影作品展http://www.nationculture.com/news/pic/html-50/0246.htm)
④ 世界海洋漏油事件 急!!!
1.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三萬五千噸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滿載礦砂,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行經台灣南部海域時,阿瑪斯號失去動力。漂流12小時後,當晚20時左右,在墾丁海域擱淺。台灣交通部和國軍搜救中心接報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於23時將船上25名船員全數救出。1月15日,花蓮港務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准備防止漏油的相關措施,並要求船東及保險公司盡快出面處理。18日,阿瑪斯號船身出現破裂情形,並開始漏油;環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過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定,函請花蓮港務局限制所有阿瑪斯號船員出境。
2.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發生於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長灘的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泄漏了一千一百萬加侖原油。這起事件被認為是當時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該事故導致威廉王子港的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捕魚業亦不復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後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說,他們幾乎花費了二十億美元清理水面,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爭法院的賠償裁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於2007年發現,威廉王子港海灘下仍然有兩萬五千多加侖的原油殘留。負責監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茲漏油事件信託理事會」報告提到,某些區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質。根據環保報告,部分野生動物回到該地,但是大部分漁民已經遷往別處或另尋謀生途徑。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說,他們已經清除了漏油,並且自稱是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惟環保人士說,那裡的海水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而該處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甚至是當地居民,仍舊沒有從災難中恢復過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甫接任美國聯邦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女士,於事件發生同年八月親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對漏油後續處理進行督導視察。
3.河北精神號溢油事件是一個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駁船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號(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韓國當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時間上午七點半,一首駁船與河北精神號在黃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約10000噸原油。韓國時報稱它是韓國的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越發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這事件,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專家相信溢油的面積不會擴大。然而因為異常的天氣,加上強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風向,使得漏油的擴展面積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預測的,並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2]。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鍾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鍾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鍾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康菲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業方。
據悉,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根據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報,來自渤海灣的石油以及石油液體產量佔到總產量比例超過57%,天然氣產量超過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在北京通報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灣漏油事件初步結果,並首次公布此次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關畫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證實了漏油這一消息。不過,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應。國家海洋局介入調查。
7月1日 中海油稱渤海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萊19-3油田出現油膜,中海油有關部門回應。
7月2日 國家海洋局方面告訴記者,將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調查情況。昨晚,記者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於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對對溢油數量、原因等仍未有說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麵積和其他途徑披露的相差也較大。有專家稱,可能情況比較嚴重。
7月5日 國家海洋局通報中海油漏油情況稱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裏海域水質被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對涉事公司立案。
針對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時,國家海洋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介紹,發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經開始少量溢油。油田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
此前媒體報道,漏油事故從6月17日開始。但根據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早在6月4日便已開始少量溢油。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稱,此次發生泄露的有兩個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夥伴康菲石油公司報告,稱發現海底溢油點,在蓬萊19-3油田海面發現少量油膜帶,隨即命該公司開展自查。
而後,6月17日上午,C平台發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當日停止所有平台作業。
⑤ 全球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
2006年3月10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該州北部普拉德霍海灣地區發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過1000噸(共6357桶)原油從輸油管中泄漏並污染了附近約84畝的苔原地帶。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圍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漁業損失近千萬美元。同時油輪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噴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頭。近20年來,已發生多起超級油輪事故,如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號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失事是一起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該輪觸礁後,10天內所載的11.8萬噸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轟炸沉船時燃燒掉外,其餘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嚴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隻海鳥死亡,50%~90%的鯡魚卵不能孵化,幼魚也瀕於絕跡。
1978年超級油輪"阿莫戈·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布列斯特海灣觸礁,22萬噸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直至目前,最嚴重的海上油田井噴事故是墨西哥灣「Ixtoc-I」油井井噴,該井1979年6月發生井噴,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萬噸,使墨西哥灣部分水域受到嚴重污染。
1999年12月,在馬爾他注冊的"埃里卡"號油輪在法國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風暴而斷裂沉沒。2萬多噸重油瀉入海中,導致該地區400多千米的海岸線受到污染,是法國遭遇的最嚴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在巴哈馬群島注冊的"威望號"油輪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省海域擱淺後船體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嚴重污染。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輪與瓦爾河築堤相撞,造成30多噸石油泄漏。
2007年11月10日晚,亞速海和黑海突起風暴,結果發生了創紀錄的集體海難,共有7艘船沉沒或擱淺。第一起海難發生在11日凌晨,裝載4700噸燃油的 「伏爾加石油139」號油輪斷為兩截,致2000 噸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裝燃油的「伏爾加石油123」號油輪船體出現裂縫,幸虧被及時拖入港口,沒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靠近燃油泄漏事故發生地的海岸上,大約3萬只鳥死亡,近4萬只鳥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行政長官說:"漏油污染破壞巨大,損失還無法估算,這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2009年3月11日一艘貨輪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附近海域遭遇風暴,導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載的部分裝有化學品的集裝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亞東北部數十個觀光海灘被污染,周圍養蝦場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2009年9月15日,因受台風"巨爵"襲擊,一艘巴拿馬籍集裝箱船在中國珠海高欄島水域擱淺,根據船方自報泄漏燃油50噸。事發海域被迫封閉,數千條漁船受影響。
石油污染對海洋環境、海洋生物危害極大,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的交換;影響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還會讓風光綺麗的海濱沙灘滿目瘡痍,大煞風景。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進海水的能量,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油膜玷污皮毛的海獸和海鳥,將失去保溫、游泳、飛行的能力。石油還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它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正常的生理、生化過程。
很難找的啊,求採納。
⑥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
非常大!
從生態環境來說,溢油對鳥類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潛水攝食的鳥類。這些鳥類接觸到油膜後,羽毛浸吸油類,導致羽毛失去防水、保溫能力,另一方面它們因不能覓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攝取溢油,損傷內臟。最終它們會因飢餓、寒冷、中毒而死亡。海上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級生物,一方面它們對油類的毒性特別敏感,另一方面它們與水體連成一體,大量吸收海面浮油,影響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海面上休眠或運動的海洋哺乳動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況是不同的,如鯨魚、海豚和成年海豹對油非常敏感,它們能及時逃離溢油水域,免受危害。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棲息海灘時,會被油污染所困,以至於死亡。
溢油對漁業的危害也不少,成魚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們一旦嗅到油味,會很快游離溢油水域。而幼魚生活在近岸淺水水域,容易受到溢油污染。養魚場網箱里的魚因不會逃離,受溢油污染後不能食用。近岸養殖的扇貝、海帶等也是如此。另外,養殖網箱受溢油污染後很難清潔,只有更換才能徹底消除污染,費用十分昂貴。此外,溢油對漁業造成的危害也會引起公共飲食安全危機。
溢油對淺水岸線也會產生影響,淺水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動最集中的場所,如貝類、幼魚、珊瑚等活動在該區域,也包括海草層。溢油對該類水域的污染異常敏感,造成的危害在社會上反應強烈。溢油對岸線沙灘的污染威脅,直接影響到靠海濱浴場、沙灘發展的旅遊業。
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時,捕撈出的魚有油味,其食用價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為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為0.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率仍高達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魚的比例僅7%~10%)。裏海由於遭到石油污染,魚類賴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數量減少,致使1969年鱘魚的產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魚則幾乎滅絕。英國和荷蘭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萬只海鳥死亡。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後在這一海域捕到的魚95%是死的。
石油類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鏈中不再分解並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魚和貝類)中富集,就可能進入人體,石油污染物中長效的致癌物質在人體中聚集會危及健康。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通過海上運輸的原油量急劇增加,油輪遭遇海難受損導致原油泄漏的事故也頻頻發生。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陸地上的人類活動造成每年大約6萬噸清潔劑、100噸水銀、3800 噸鉛和3600 噸磷酸鹽等化學物質排入地中海。這些污染,已使得海岸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極易遭受外來生物屬種的侵害。近年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報告顯示,傳染病對海洋生物的威脅不斷增加。這些傳染病導致魚類、海洋哺乳動物、珊瑚礁和海水植物的大量死亡。科學家認為,1938 年以來10%以上的海洋生物已經滅絕。多數的海洋生物大批死亡事件都發生在過去20年間。
環境
就在英國石油公司加緊施工進行堵漏的同時,此前泄露出的大量原油,污染范圍繼續擴大。除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亞拉巴馬州等海岸外,美國昨天首次證實,佛羅里達州西北部海岸附近海域,最近不斷有油膜和污油團出現。
佛州政府已派出清理小組,並著手制定進一步應對污染的計劃,力求減少廢油對沿岸生態和旅遊經濟造成的影響。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三次視察了受原油泄漏事件影響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在得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已成功蓋住漏油油井後,奧巴馬表示,雖然最新舉措似乎有效,但講樂觀,仍為時過早。他還嚴厲批評了英國石油公司試圖向股東發放105億美元股息的計劃。
據美國政府估計,今年4月起的原油泄漏,已導致2000至4400萬加侖原油,湧入墨西哥灣海域。
世界油輪泄漏大事故
時間 事故情況
2007年11月 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02年11月 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1999年12月 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 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2年12月 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1年1月 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89年3月 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 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78年3月 賴比瑞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 賴比瑞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⑦ 世界上還有哪些原油泄漏事件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89年3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78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⑧ 各次著名石油污染事件(帶圖片)著名!
歷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賴比瑞亞籍超級油輪「托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觸礁失事或標志著現代極其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開始,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長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擅自改變航道,釀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泄漏26.3萬噸,事故原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被稱為井噴預防器)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號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茲」號滿載160.45萬桶原油,23萬噸原油。因方向舵被一個巨浪損壞導致失控,撞上90英尺(約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這艘油輪斷為兩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時,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風和潮水的聯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野生動物因此遭遇重創,共計有2萬只海鳥、9000噸重的牡蠣以及數百萬像海星和海膽這樣棲息於海底的動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共漏出原油1.4億加侖。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島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兩艘船被困在風暴中:滿載原油的超級油輪「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和「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西洋女皇」號和「愛琴海船長」號發生碰撞導致大爆炸,結果發生了迄今歷史上最嚴重的油輪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國籍油輪「奧德賽」號就在那裡遭遇一起災難性事故。當「奧德賽」號距離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的時候,突然發生爆炸,船身斷裂變成兩截。火舌迅速吞沒了船上13.2萬噸的原油,回顧這起事故,原油燃燒或許是件幸事: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泄漏的原油沒有被沖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遭遇了像「奧德塞」號一樣的狀況,事發地區的風向和氣候條件令泄漏的原油遠離海灘和海岸線,雖然泄漏25.2萬噸原油,但是對環境影響不是特別深刻。
1983年,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泄漏了大量原油。由於該地區當時屬於戰區,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此時距事故已經過去了兩年,造成73.3萬桶(相當於10萬噸)的原油泄漏。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試圖撲滅燃燒的油井時遇難。
1989年3月23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號在伊朗哈爾克島裝上了26萬噸的重油,5月28日,火災引發了大爆炸,「ABT夏日」號被摧毀,船上的32名船員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經燃燒掉,「ABT夏日」號殘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1年1月晚些時候,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灣戰爭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800萬桶原油。浮油覆蓋的最大區域達到101X42英里(約合163X68公里),厚度達5英寸(約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兩天後沉入墨西哥灣,造成11人死亡。爆炸沖擊力撕裂了連接鑽井平台和井口的長5000英尺(約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開始泄漏原油。美國當局很快便認定,每天有5000桶(約1萬噸)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可能會引發一場破壞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事故的環境災難。至於最終泄漏的原油總量,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2010年7月17日,遼寧大連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起火,雖然歷經15個小時撲救,至17日9時左右火勢基本被撲滅,但是該次爆炸卻導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時許,一艘30萬噸級外籍油輪在泄油附加添加劑時引起陸地輸油管線發生爆炸引發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續至今已經六個月了,造成的危害無法估計。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
⑨ 石油污染的污染事件
1967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1978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89年3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1 0 年4 月,位於美國南部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形成了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污染帶,造成嚴重污染。
2010年7月16日18時20分,在「宇宙寶石」油輪已暫停卸油作業的情況下,輝盛達公司和祥誠公司繼續向輸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強氧化劑的原油脫硫劑,造成輸油管道內發生化學爆炸,大火頃刻而發,迅速殃及大連保稅區油庫,一個10萬立方米油罐爆裂起火。導致1500噸原油泄露,曾經碧波盪漾的大連灣油污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