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班牙殖民南美
1. 南美洲前西班牙殖民地為什麼沒有像巴西那樣統一成一個國家
因為當時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面積非常大,地域跨度廣,在當時劃分為好幾個總督區,在行政上各有不同。如果劃歸一個國家不切實際,就按照當時各區的大致邊界劃分為幾個國家。現在拉美的許多國家就是以當時為基礎形成的。
2. 提問: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為什麼沒形成一個統一的
首先,初期的西班牙殖民,主要在中美洲,那裡有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比如阿茲特克,瑪雅,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還有一個統一部落聯盟,是印加,所以必然伴隨的武力征服,西班牙甚至抓到了國王,然後逼迫其簽城下之盟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巴西,非洲沿岸和遠東個別島嶼,基本也是靠更蒙拐騙一紙公文騙土著玩、後來居上的英國,還有馬車夫,主要殖民地集中在北美,南非,還有遠東,在沒有強大土著的情況下,都是靠坑蒙拐騙就可以的還有,修正你一個認識,英國對印度的征服,完全就是一部物理征服的歷史,全世界殖民列強中,最兇殘的就是西班牙,不列顛其實你的認識是對的,我概括一下,就是,沒有遇到統一而強大的當地土著時,商人的合同詐騙往往很奏效,或者利用北美那種部落間斗爭,發戰爭財,但是遇到瑪雅,印加,印度莫沃爾帝國之類的,殖民者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3. 西班牙的殖民給西班牙語美洲帶來了什麼影響
西班牙的殖民給西班牙語美洲帶來了什麼影響;美洲是原本只有印第安人居住的一塊原始大陸,16世;首先,殖民者至始至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與征服;不斷掠奪的同時並不斷擴大征服美洲其它地區,西班牙;二,文化與宗教;西班牙向他所殖民的地帶去了文化與宗教,並最終影響;當然,如今的拉美的文化也有別於西班牙,因為在殖民;三,科學與技術;西班牙殖民者由於需要不斷從美洲地區獲取資
西班牙的殖民給西班牙語美洲帶來了什麼影響
美洲是原本只有印第安人居住的一塊原始大陸,16世紀初伊始不斷受大歐洲殖民主義擴張而淪為歐洲殖民帝國的殖民地。拉美主要是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因而稱之為拉丁美洲。拉美的兩大原宗主國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中西班牙殖民地最廣,其范圍是除巴西以外的絕大部分,其餘為英法所控制。
一,掠奪與征服
首先,殖民者至始至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與征服。殖民者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原材料用暴力推行各種奴役制度,強迫印第安人在種植園或礦場作無償勞動,大肆掠奪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銀財富。印第安人的家園被破壞,古文明遭摧毀,人口銳減。為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又從非洲販入大量黑奴。宗主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強迫殖民地人民專門生產一、二種能在國際市場牟取暴利的農礦產品,形成單一產品制,導致社會經濟畸形發展。
不斷掠奪的同時並不斷擴大征服美洲其它地區,
西班牙統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廣大地區和墨西哥地區。西班牙先後在南美洲建立了秘魯和智利,新格拉納達,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和委內瑞拉和拉普拉塔: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幾個個總督轄區,稱霸大部分美洲世界。
二,文化與宗教
西班牙向他所殖民的地帶去了文化與宗教,並最終影響著現在的拉美地區。天主教的影響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和西西班牙人一樣,而如今拉美地區眾多的天主教堂是每一個家裡周末的必到之處,宗教同樣也影響著拉美人。由於長期殖民的影響,如今世界上有了3.5億多人在使用西班牙語,而且大部分是美洲的人們,他們大多過著西班牙式的生活方式,也像西班牙一樣有鬥牛探戈。
當然,如今的拉美的文化也有別於西班牙,因為在殖民之初殖民者帶來了非洲黑奴。印地安文化並未消失,且融入了黑人非洲文化,文化間彼此沖突與融合,形成合成文化,使地區的文化更加豐富。
三,科學與技術
西班牙殖民者由於需要不斷從美洲地區獲取資源而輸送了一些先進的種植,采礦等技術。而最後的殖民者定居下來則留下了西文的眾多科學技術,例如建築,商業貿易等。使得地區有了農業,畜牧業,礦產,工業和市場經濟。推動了拉美地區向現代文明的發展。
西班牙的殖民給拉美造成深遠的影響,殖民是一個大國在國外尋求並獲得對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不發達地區的佔有權的過程,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
殖民者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原材料用暴力推行各種奴役制度,強迫印第安人在種植園或礦場作無償勞動,大肆掠奪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銀財富。印第安人的家園被破壞,古文明遭摧毀,人口銳減。為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又從非洲販入大量黑奴。宗主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強迫殖民地人民專門生產一、二種能在國際市場牟取暴利的農礦產品,形成單一產品制,導致社會經濟畸形發展。侵略、掠奪、剝削、壓迫必然使另外一個文明受到沖擊,資源源源不斷地被掠奪,民族受到不公正的邊緣化,甚至於的原住民被無情屠殺。留給拉美的也許永遠是痛。
當然不可置否殖民者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宗教信仰,語言等,使地區文明進步。
4. 為什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獨立後成立了諸多小國
從歷史來看,這不難理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是由四個總督區組成的,同時又設立五個都督區,而葡萄牙在南美則是一個統一的葡屬美洲殖民地(巴西).
由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行政分開而且相互獨立,因此在美洲獨立風潮期間,各個政治實體依照原本的行政管轄范圍分裂成各個國家;而葡萄牙巴西作為一個完整的殖民地,加之葡萄牙王室曾逃至美洲(拜拿破崙所賜),進一步加強了殖民地的集權,因此巴西獨立也是團結在一個政權之下的,最終形成的是一個巴西.
5. 新航線開辟以來在南美洲地區除哪國外都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16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入侵。葡萄牙侵佔了巴西,西班牙統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廣大地區。16世紀末,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者經過激烈爭奪,分割了蓋亞那地區和近海一些島嶼。
6. 為什麼英國殖民造就了富裕國家,而西班牙殖民南美卻沒有
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 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 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7. 為什麼到十八世紀前整個南美大陸除巴西外都成為西班牙殖民地,所有印度群島和非洲大部分都屬於葡萄牙人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494年6月7日(距今522年),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
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00里格(約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由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29年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確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8. 18世紀西班牙很衰落,為什麼還佔有美洲大片殖民地。
那是更早之前佔領的,西班牙以前的無敵艦隊世界無敵,英國只能是海盜去騷擾一下。後來英國才戰勝西班牙。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西班牙已經在南美站穩腳跟。英國等國主要去北美,大洋洲,非洲和印度。
9. 西班牙是由什麼時候侵佔南美的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是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