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帆船是什麼意思
『壹』 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歷程
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說起來顯得有些含糊,所能確定的是它出現在16世紀初,公認的最早的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建造於1517年,它是用來對付地中海巴巴利海盜的。和15世紀的威尼斯帆船一樣,那時的西班牙大帆船還是帆槳混合型的帆船。16世紀20年代葡萄牙人也使用著一種類似的更加小巧的帆船游弋在印度洋,到1525年,西班牙大帆船的在冊數量已經達到了21艘。一份文獻保有著在以後年份里的西班牙艦隊中這些一流帆船記錄,不過並沒有更詳細的情況描述。到了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已經逐步明朗化,當法國人首次看到它們時會根據其外表稱其為西班牙戰艦,於是作為戰艦的一種它們被世人所接受。到了這個時期,西班牙大帆船已經不再稱之為槳船了,盡管船槳作為它們的次要動力來源又持續30年。它們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帆船,擁有著與同時代的克拉克帆船不同的獨特外型。
16世紀初,正值海事革新的大航海時代,設計者們努力嘗試著將大炮搬到甲板上,新式的航海設備也不斷涌現。在地中海,有一種又小又輕的裝著三角帆的商船,正是兩艘這樣的地中海式帆船伴隨著更大一點的「聖母瑪利亞」號(哥倫布的旗艦)於1492年完成了大西洋彼岸的發現之旅,它們遂成為最常見的冒險用船。在北歐地區,大量的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被製造出來用於彰顯國力,英格蘭的「大亨利」號和蘇格蘭的「偉大的邁克爾」號便是這他們的代表。和中世紀北歐的船一樣,它們顯得巨大而笨重,不過它們的主桅上掛起了地中海風格的大三角帆,而將北歐風格的方型帆掛在前桅上。兩種式樣帆船的另一個區別是地中海式帆船趨向於使用厚木版平鋪,外板平接的建造方法,而克拉克帆船的建造方法則是厚木版重疊,鱗狀搭造。在西班牙大帆船還沒有出現以前,這兩種是在西班牙最為常見的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可能是由地中海式帆船演變而來的,二者有著很多相似的特徵,例如,早期大帆船的前甲板都不高,船身看起來也都比較小巧。而事實上,從圖片資料上也能發現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的共同之處,比如說類似索具和同樣巨大的船樓。這樣說可能會更好一些,西班牙大帆船是在繼承了地中海的造船工藝和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帆船。 到了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統治期間,西班牙已經將連接本土和新大陸的護航體系推行了30年,最初的護航艦隊僅僅包含一艘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西班牙大帆船出現後,小型的大帆船便成了護航艦隊新的選擇。隨著由於私掠者增多而導致的印度群島護航任務的不斷增加,它們的數量不停的在增長。1536年和1543年的法令中明確規定了西班牙大帆船將如何進行武裝,以及它們所應扮演的角色。對1554年沉沒在今天美國德州海岸的「聖艾斯塔班」號帆船的調查,提供了關於船隻結構和武裝的有利證據,同時,相關圖片證據的不斷增多,也證實了這種新式帆船的發展軌跡。
在菲利普二世執政前的十年裡,大部分的西班牙大帆船都沒有克拉克帆船那麼大,它們的平均噸位大約只有120噸,這使得它們可以象當時描述的那樣帆槳混用。大型的帆船是很難藉助於劃槳前行的,很顯然,槳船的活動范圍就只能局限於沿海地區、地中海或者是其他風平浪靜時候的海洋上。到了1556年,在冊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平均噸位已經上升到了334噸,這大約是十年以前的3倍,在1558年派往法蘭德斯的船中,這個數字達到了367噸。盡管當時的西班牙ZF傾向於將一些其他的武裝船隻也當作西班牙大帆船進行統計,不過經過努力,這些船隻的數量已經能夠被剔除出來了。
西班牙大帆船的理念也同樣為其他列強所接受。英國的亨利八世就曾在1545年誇耀過他的「恐嚇」號(其實只是艘帶著槳的小型巡邏艇),葡萄牙、法國和法蘭德所擁有的大帆船在16世紀中葉的歷史上也都有所記載。一般情況下大帆船在西班牙被視為戰船,在葡萄牙也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戰船,它們不時出現在歐洲的其他地方。
『貳』 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意義
西班牙大帆船可謂是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帆船之一了。作為西班牙16至17世紀的海上霸權的縮影,它們常常使人聯想到寶藏、海盜、征服者和無敵艦隊。然而盡管西班牙大帆船是那樣的引人入勝,它們終究不是像好萊塢大片上所描繪的那樣宏偉壯觀,它們不過是為西班牙海上帝國辛勤勞作的馱馬,保護著帝國在海洋上的利益,確保王室能夠從遙遠的美洲殖民地獲得巨大的財富。本書試圖透過表面將西班牙大帆船真實的呈現出來,並介紹它具體的運作情況。值得慶幸的是在那個時代,西班牙有著大量的文獻記錄者,他們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幫助我們詳細的了解到了西班牙大帆船究竟為何物。
在17世紀初,西班牙當局頒布了一系列詳細的說明,給大帆船做出了明確而詳盡的定義,從中我們得知了船隻在設計、建造、裝備以及人員配備等一系列情況。同時其他大量的圖片和檔案文獻使得我們能夠了解到這個時期大帆船的生產、運行、戰斗等情況。遺憾的是,鮮有考古方面的相關證據能更好的介紹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與大帆船有關的海盜傳說。在考古學上我們的發現十分有限,但大量被廣泛流傳的傳奇故事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讓我們依然能夠了解到那時船隻的裝備情況。
介紹大帆船所扮演角色甚至比介紹它本身更加重要。人們可能不太清楚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但最終都能將它們同印度群島、西班牙以及美洲殖民地聯系起來。擁有著來自秘魯和墨西哥的金銀以及從南美採集的翡翠和珍珠,便是西班牙保持其霸權地位的關鍵所在,正是這些大帆船確保了這樣的財富能夠安全的運回西班牙,它們是各條戰線上西班牙艦隊的急先鋒。在那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西班牙大帆船牢牢控制著歐、美兩塊大陸中的海域,這便是它們的傳奇!
『叄』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隻簡介
據說,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這種大帆船,但卻是西班牙人開始大規模修造大帆船,並利用它們組成了強有力的艦隊。著名的西班牙寶物船隊即是由這種船隻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聲在於其龐大的船體和載重量,在於其源源不斷從新大陸運回黃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貴族揮霍。通常它都攜帶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兩到三層甲板,多數裝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國,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沖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桿,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沖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斗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志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肆』 帆船的象徵意義或是含義
有一種符號,隨時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不經意地便躍入我們的眼簾,而我們也早已習於它的存在而不會多看一眼。它會出現在紙盒上、廣告看板上、鑰匙圈甚或建築物的形狀上,有三個邊,各自彎成一道優美的弧形。講到這里,聰明的您可能已經猜到,它就是帆船的帆。而除了帆以外,各種圖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在角落點綴著一兩艘帆船。當一個符號如此頻繁的被使用時,似乎已經成為某種精神圖騰,它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伍』 帆船運動是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帆船運動是什麼
帆船運動是由運動員操縱,憑借作用於帆上的自然風力使船前進,從而在各種風向和航向上行駛競賽的一項水上運動。作為娛樂活動的帆船起源於17世紀的荷蘭,當時人們乘著這種小船在荷蘭航道旅行。1660年英國王政復辟,查理二世回國時,荷蘭贈送他一條帆船「瑪麗」號,從此帆船運動在英國貴族中開展起來。1870年美國和英國舉行了第一屆著名的橫渡大西洋美洲杯帆船比賽。
帆船運動在世界各地開展比較普遍,尤以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帆船運動開展得更為廣泛。一些海濱國家的海灣大都有專門的帆船港口和駛帆的良好海面。美國約有各種類型的帆船1000多種,參加帆船運動人數約40萬。在亞洲,日本也開展得較好,約有30多萬人參加這項運動。1978年在曼谷舉行的八屆亞運會上帆船比賽中,日本獲得「火球」型及「奧克」型冠軍,巴基斯坦和泰國分獲得「企業」型及「蛾」型冠軍。
『陸』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隻特點
在結合了圖片資料、模型、考古發現和歷史的相關記載後,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大帆船的模樣。它的典型特徵是高船弦、高尾樓(往往超過兩層)、前甲板低、船尾平,船首處有一塊突起,猶如槳劃船的撞角一般,那裡有著一個獨立的炮位。船身呈明顯的等邊梯形(船身兩側自下而上向內傾斜)並且這種斜度一直延伸到尾樓。大帆船的線條是很優美的,船尾則更是出奇的精美,從而使得它那有些單調的船首相形見絀。克拉克帆船的長寬比大約是3:1,而這個時期大帆船的長寬比為4:1,因而在速度上更加占優勢。從前面的講述中了解到16世紀50年代大帆船的噸位已經達到了300噸,這樣的外型使得它能為大炮提供穩定的發射平台,同時高聳的船樓也為船上的士兵提供堡壘般的掩護,使得它在近戰中獲得優勢。炮台下面的是貨艙,上面的船樓里住著乘客和士兵。
西班牙大帆船的典型特徵還包括:擁有船艏斜桅、前桅、主桅和後桅,上面掛著方型的帆布,那些超大型的大帆船(噸位往往超過800)通常都會有兩個後桅,被稱之為第四桅。船艏掛著一塊方型的帆布,前桅和主桅上掛著三塊方帆布(從上到下分別叫上桅帆、中桅帆和主帆),後桅上一般都掛著一塊大型的三角帆。盡管樣式發生著變化,但西班牙大帆船的這個基本特徵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
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最大的便是尺寸了,500的噸位在16世紀70年代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了,在1588年組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時候,ZF徵集到了3艘超過1000噸和8艘800噸左右的巨型大帆船。1588年以後的海軍重建以及西班牙北部日益嚴重的造船危機使得大帆船的尺寸普遍變小,500噸左右,作為一種常見的尺寸一直持續到了17世紀中葉大帆船時代結束。尺寸的變化也導致新大陸往西班牙資金輸入方式的變化,ZF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經過武裝的大帆船而不是普通的商船來負責資金的運送,這樣的安排更加有利於統治者對來自美洲的貴重商品的控制。
『柒』 西班牙人開辟了跨越太平洋的什麼大帆船航線
西班牙人開辟了跨越太平洋的大型三桅大帆船航線。
『捌』 西班牙大帆船的艦隊體系
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解決了從新大陸到本土的財富回運的滯後以及護航需求上升等問題,這成為西班牙海軍在歐洲海域的主要成就,還有另外的一項進步,大帆船常常是一支艦隊的組成部分。在西班牙剛剛開始在新大陸展開殖民的十年間,船隻常常是獨自穿越大洋,1522年,西班牙的船主們開始請求獲得王室的保護,於是,艦隊體系誕生了。往來於大洋間的商船需要支付一項稅收,這筆錢被用來建造戰艦來保護航行的商船。起初只是給西班牙和亞述爾群島之間的航線提供護航的,但1526年,國王頒布了護航法令,護航戰艦提供了更好的保護,整個大西洋航線的商船都能夠被艦隊保護。從那以後,護航戰艦有序的從西班牙出發,直達美洲,每次都由一艘武裝克拉克帆船提供保護。盡管還是有一些船隻冒險單獨航行,但不斷加重的經濟處罰使得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少。
1555年左右,不斷增加的私掠威脅迫使稅收被提高用於維持每次四艘戰艦的護航。到了下一個世紀,一個正規的高度組織化的越洋護航體系為西班牙本土和新大陸間的兩條每年一度的航線提供服務,一條是航行到加勒比海岸的,另一條是到新西班牙(今天的墨西哥)的。每年四月護航艦隊啟航開往新西班牙,八月的時候開往加勒比海岸的艦隊也起錨了,它們都往西南方向進發前往克拉瑞斯並越過伍德沃德群島的南端。裝滿了墨西哥的白銀、東方的香料、瓷器和其他商品後,新西班牙的艦隊將在維拉克魯茲過冬,第二年夏天,它們會航行到哈瓦那。同樣的,在波爾圖收集了秘魯白銀製品年稅後,加勒比海的艦隊前往卡塔赫納過冬,然後,在返回本土前,它們也會先停留在哈瓦那。一般來說,兩只艦隊會在十月和十一月間分別回到西班牙,來年它們又將出航。西班牙王權越來越倚重這種年度遠航所帶來的白銀、黃金以及貴金屬礦石,收入的增長支撐著西班牙在歐洲的霸權。
艦隊中西班牙大帆船的航線並不是和商船完全一樣的,當艦隊到達加勒比海後,作為艦隊中的護航戰艦,西班牙大帆船將直接前往哈瓦那和前一年到達的艦隊匯合,這意味著大帆船往往不需要在美洲過冬。艦隊本身常常是只由商船組成的,在得到大帆船加入後,它才會成為有保護的護航艦隊。
作為護航艦隊中護航戰艦的大帆船往往是從西班牙本土艦隊(從1580年起被稱為大西洋艦隊)中淘汰下來的二等戰艦。在葡萄牙分艦隊(本土艦隊的主力)擁有了大帆船後,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大西洋艦隊發展成為一支常備的海軍力量。除了核心的葡萄牙分艦隊外,艦隊還包括三個以上的分艦隊,基地分別在塞維利亞、卡蒂茲等地。艦隊由王室的戰艦和租賃的戰艦組成,雖然艦隊中大帆船的數量往往不多,但它們卻成為了整個艦隊進攻的核心力量。舉例說來,1588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擁有120艘戰艦,其中西班牙大帆船隻有20艘(剩下的都是些克拉克帆船、武裝商船、地中海帆船和其他小型帆船)。盡管大帆船的數量在17世紀早期有所上升,不過艦隊中帆船的種類依然很繁多,這意味著西班牙大帆船僅僅被小股的作為護航戰艦在加勒比海使用,更多的主力成為了西班牙艦隊的一部分駐守在本土。另外,在1625年和1629-1630年,從本土艦隊分離出來的完全由大帆船組成的艦隊還被派往過美洲執行一些特別的任務。作為一種通用的戰艦,西班牙大帆船可以出現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它是維護西班牙王權利益的仲裁者也是西班牙海洋帝國保衛者。
『玖』 介紹一下帆船的知識
利用風力前進的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公元13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建造一種名叫「caravel」輕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漁船(fishingves鄄sels),由於性能良好,不久就廣泛應用於其他方面。迪亞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發現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發現新大陸,達·伽馬(VascodaGama)1498年穿過印度洋到達亞洲,麥哲倫(FerdinandMag鄄ellan)1519-1522年間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船。不應該忘記的是,歐洲人能夠造出這樣的船,與他們學了許多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長技」有關。
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第一件「長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鄄gularsail)。歐洲人原來使用的一直都是「橫帆」(squaresail),即橫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後(公元6世紀),由於受到印度洋、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阿拉伯人「獨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逐漸改用這種比較容易操縱的三角帆來代替橫帆。到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已經幾乎見不到橫帆的身影。附帶說說,盡管這種帆的發明權理應屬於阿拉伯人,但在歐洲它卻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歐洲人學去的第二件「長技」是「縱帆」(fore and aftsail),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這種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裡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斗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鄄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柂、柁、杕,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杕,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說是歐洲人學去的第三件「長技」。
學會使用三角帆、縱帆和舵以後,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風力了,這就導致桅與帆數目的增加,尤其是風帆數目的增加,因為使用多個比較小的帆,比使用單個大帆操作起來容易。「caravel」正是一種輕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桿,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掛橫帆,後桅(mizzen)掛三角縱帆。有的還立了第四根桅桿,也掛三角帆。還有一些船從船頭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掛一張小帆,並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頂帆(top鄄sails)。這樣就既能充分利用風力,有速度,又比較靈活,便於操縱,可以在各種風向條件下行駛。應該注意,吹在風帆上部的風,除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還產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較小的時候有利於船隻航行,但如果升力過大,就有可能使船隻傾覆。使用三角帆和頂帆,可以減小升力,有助於船隻穩定航行。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根據官方統計,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里,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計了。除此以外,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後來,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布廢除,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從1650年起,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但到1750年,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就屬於這種類型。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難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從我們這里學去第五件「長技」,時間就更晚了,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原來,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但模仿的對象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游,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里,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公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幺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里,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已經是「後帆船時代」,除體育運動外,已經基本上見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艙、船體形狀這三項技術仍在繼續應用,而且毫無疑問還將一直應用下去。
yachting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拾』 急求各種帆船的介紹
利用風力前進的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公元13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建造一種名叫「caravel」輕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漁船(fishingvessels),由於性能良好,不久就廣泛應用於其他方面。迪亞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發現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發現新大陸,達•伽馬(VascodaGama)1498年穿過印度洋到達亞洲,麥哲倫(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間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船。不應該忘記的是,歐洲人能夠造出這樣的船,與他們學了許多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長技」有關。
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第一件「長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歐洲人原來使用的一直都是「橫帆」(squaresail),即橫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後(公元6世紀),由於受到印度洋、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阿拉伯人「獨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逐漸改用這種比較容易操縱的三角帆來代替橫帆。到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已經幾乎見不到橫帆的身影。附帶說說,盡管這種帆的發明權理應屬於阿拉伯人,但在歐洲它卻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歐洲人學去的第二件「長技」是「縱帆」(fore and aftsail),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這種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裡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斗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柂、柁、杕,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杕,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說是歐洲人學去的第三件「長技」。
學會使用三角帆、縱帆和舵以後,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風力了,這就導致桅與帆數目的增加,尤其是風帆數目的增加,因為使用多個比較小的帆,比使用單個大帆操作起來容易。「caravel」正是一種輕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桿,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掛橫帆,後桅(mizzen)掛三角縱帆。有的還立了第四根桅桿,也掛三角帆。還有一些船從船頭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掛一張小帆,並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頂帆(top鄄sails)。這樣就既能充分利用風力,有速度,又比較靈活,便於操縱,可以在各種風向條件下行駛。應該注意,吹在風帆上部的風,除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還產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較小的時候有利於船隻航行,但如果升力過大,就有可能使船隻傾覆。使用三角帆和頂帆,可以減小升力,有助於船隻穩定航行。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根據官方統計,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里,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計了。除此以外,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後來,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布廢除,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從1650年起,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但到1750年,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就屬於這種類型。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難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從我們這里學去第五件「長技」,時間就更晚了,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原來,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但模仿的對象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游,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里,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公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幺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里,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已經是「後帆船時代」,除體育運動外,已經基本上見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艙、船體形狀這三項技術仍在繼續應用,而且毫無疑問還將一直應用下去。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