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在明朝叫什麼
① 明朝是被西班牙人搞衰的嗎
明朝是被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神宗搞衰的
② 歷史上的西班牙人真的覺得2萬軍隊就可以征服明朝嗎
歷史上的西班牙人並不是覺得他們可以用僅僅2萬的部隊就能夠征服整個明朝。當時的西班牙人的目的是用2萬人左右的部隊來佔領明朝的東南沿海地區。而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據當時的西班牙的人的素質以及他們那裡的武器先進程度以及作戰能力方面種種比較的話,其實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來說的話,當時西班牙人考慮到他們的軍隊需要長途跋涉那麼遠的距離來明朝和我們戰斗,所以當時他們怕自己的士兵水土不服,所以就放棄了這次攻擊。但是說他們可以派2萬個部隊和我們明朝的士兵對抗,這絕對不是傳言,是真的。
③ 中國歷史上曾與西班牙交戰的海上強盜,漢語拼音是limahong,有誰知道嗎
你說的是林鳳吧。。。
林鳳,廣東潮州人。當時的沿海群眾為反抗明朝的海禁政策,很多挺而走陷進行海洋貿易,林鳳19歲時參加海上綠林泰老翁隊伍,後繼其業,以澎湖為基地,開拓海上貿易,之後到魍洪(台灣)的雞籠(基隆)建立基地。林鳳曾修書向明朝求撫,要求開啟海禁,廣東總兵殷正茂不予接納。
林鳳在台灣北部組建了一支海島隊伍,陸續收編了一些海上活動組織,擁有一支強大的船隊。
1556年西班牙侵佔馬尼拉,隨後呂宋島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改呂宋為菲律賓。西班牙人侵佔呂宋後,污辱屠殺當地華人,華人向林鳳救助,聞知此事的林鳳非常氣憤,決定率艦隊遠征,討伐西班牙人。
呂宋島與台灣一水之隔,宋元以來,僑居呂宋的華人很多,在西班牙人未屠華前,呂宋華人高達十多萬。
明萬曆二年(1574),林鳳率領戰船六十二艘,武裝男丁四千人,婦女一千五百人,從台灣開赴菲律賓,聯合當地華人和土著共同驅逐西班牙殖民者。船隊急航兩天,到達呂宋邊界,立即攻佔密雁,西班牙守將撒示洛駕舟逃走,船隊乘勝前進,直逼馬尼拉。兵貴神速,林鳳即命先鋒率七百精兵乘夜襲擊馬尼拉。不料入夜天氣驟變,風雨交加,巨浪如山,船隻一半沉沒,損失二百餘人,同時因天黑難航,錯登地點,輾轉至馬尼拉時,天已大亮,西班牙人已有準備。先鋒部隊不顧疲勞,奮勇進攻,攻入西班牙人的指揮部,殺死總指揮高第,許多西班牙人束手就擒。
馬尼拉室內的西班牙人見狀,緊急集合,進行堅決抵抗。蕭柯建議是難於攻佔市區,將隊伍撤回船上,向林鳳報告情況。接著林鳳發起第二次進攻,他號召部中奮勇殺敵,奪回馬尼拉。隨即分兵三路,第一路直攻馬尼拉大街,第二隊從海濱進攻,第三隊從河邊進攻。由於室內的西班牙人作殊死抵抗,未能攻進市區。林鳳改變戰略,命令部隊向北轉移,到彭加鍚南駐扎,築城堡及炮台據守,伺機再戰。西班牙人視林鳳為大敵,實行緊急動員,組織了一支數千人的軍隊,以薩羅塞多為元帥,進行反攻,襲擊林鳳艦隊與駐地。林鳳指揮部中擊退了西班牙人的進攻。
林鳳在班詩蘭建立都城。幾個月間,他率部眾建立城寨,寶塔,並憑險築壘,設炮台多處,准備對抗西班牙殖民者。林鳳被擁為國王,國號漢,在菲律賓華人和土著的支持下,林風率林部眾一邊戰斗,一邊乘戰隙之機,補充給養,建造戰艦,充實戰備,以期再戰,徹底將西班牙人趕出呂宋。
在關鍵時刻,西班牙與視林鳳為心腑大患明朝勾結,聯合進攻林鳳艦隊。1575年春,明朝調吳慕康率明朝海軍,追剿林鳳至菲律賓彭加鍚灣。明朝朝廷以允許西班牙人在廈門通商為條件,急切地要求西班牙人共同擊敗林鳳。
西班牙人見林鳳築城建國,視為心腹之患。駐菲總督勒比撤里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調集艦隊兵員六千多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三月協同明軍潮州把總王望高聯合圍剿林鳳。林鳳率眾抗擊,戰斗激烈,相持四個多月。西兵及軍械源源不斷,而林鳳卻孤軍作戰,糧械不繼。
在中西兩國艦隊夾擊下,林鳳海陸作戰相繼失利,林鳳軍及呂宋華人土著武裝戰死近萬人。
1576年初,吳慕康率艦隊與西班牙殖民者共同進攻林鳳,林鳳被擊敗後,曾重返澎湖,後來相傳遠走印度洋,不知所蹤。
中國海外第二次大規模的開拓又以內戰的形式告終。英國近代向海外開拓,往往以英國海盜為先鋒。英國政府招撫了著名的海盜德雷克,以對抗西班牙,結果打敗了西班牙,取得了海上霸權。
④ 西班牙曾經想二萬人征服明朝,為什麼最後卻沒有實施
在進攻明朝前,西班牙就集結了130艘戰艦去進攻英國,但是並沒有取得勝利,實力受到削弱,自然進攻明朝的計劃也沒有得到實施。
⑤ 明朝比較著名的海盜有哪幾個!
1浙東「海精」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東台州黃岩縣洋山澳人,出身貧苦。史書說他「身長七尺,貌魁梧,面黑體白,堅毅沉勇,力逐奔馬」,有歌謠「楊嶼青,出海精」,為方國珍起義作輿論准備。元朝未年,公元1348年方國珍海上起兵,轉戰浙蘇,二十年間分居浙東三郡,威行海上阻搶糧運,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裝斗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國珍後歸順朱元璋,被朱稱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傑。
2東南私商領袖——凈海王王直
王直,《明史》誤作汪直徽州歙縣人,少任俠,多智謀。 眾所周知,明王朝閉鎖國,實行海禁。汪直長期從事海外走私貿易,開辟寧波雙嶼港,他既是海商集團首領,又是海盜魁首。那時候,江浙海上海盜分群分黨,形勢復雜。「素有沉機勇略」的汪直依仗強大實力,攻滅多股海盜,千裏海疆悉歸王直控制。汪直靖海有功,多次上疏請求朝廷開放海上通商貿易,被拒絕,反遭官府水師圍攻。王直突圍逃到日本,重振旗鼓,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 1552 年,率龐大的武裝船隊進犯東南沿海,攻城掠地,江浙為之動搖,官軍望風披靡。汪直占據定海,自稱「凈海王」,後稱「徽王」。
明朝廷武力征剿失敗,就改換手法,逮捕了汪直徽州老家的妻兒母做為人質, 派員日本,欺騙汪直同意解除海禁開市通商,設計誘捕汪直,汪直入獄後兩年,被朝廷下令斬殺於杭州官巷口,至死不屈。當時人言汪直以威信雄海上,無他罪狀,殺之無理。徐光啟為他鳴不平說:「汪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十分明顯,捕殺汪直是不得人心的。汪直臨死前預言: 「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汪直是明嘉靖時期徽州商人和東南海商代表人物,東海梟雄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3七海霸主——陳祖義
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盤踞馬六甲十幾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之一,成員最鼎盛時期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在日本、中國台灣、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隻,攻陷過五十多座沿海城鎮,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明太祖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裏手下當上了大將。
國王死後,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為王,陳祖義成為了渤林邦國的國王。明永樂五年,他詐降鄭和,鄭和識破他陰謀,施巧計發動突然襲擊,當場殺死海賊5000多人,並將陳祖義活捉。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回國,並把陳祖義押回朝廷,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
4大洋波濤中的匪徒僧侶——徐海
徐海的別號叫做普靜,這個稱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號,而實際上,它確實是一個和尚的法號。。從本質上看,汪直是一個一流的商人,二流的海盜,通俗點說,他最擅長的是經濟,之後才是軍事。而徐海卻恰恰相反,在成為一個成功商人之前,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徐海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算是自學成才,但他有著驚人的天賦,極具組織才能,而且十分精於海上作戰,和那些死腦筋的日本人比,他實在是個過於突出的人,所以沒多久他就加入了倭寇搶劫公司,成為了正式成員,獲得了自由,之後還曾一度躋身管理層,當上了高級領導。 後被總督胡宗憲用計誘降,縛同黨陳東以獻,終受困投水死。
5明末「海上大王」鄭芝龍
鄭芝龍,字日甲,福建南安縣石井鄉人,明末著名海盜兼大海商,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拼搏幾十年,演出獨具特色的三部曲:早年離鄉背井闖世界;繼而當海盜,兼營海商,亦商亦盜;最後由盜而官,亦商亦官。像他這樣一身商、盜、官三種名份與經歷的人,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鄭芝龍從事海商活動范圍廣泛,從海上到陸地,從國內到國外,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有過接觸。在海外商業競爭中,他善於經商,大獲其利,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海商。當海盜時,擁有千艘艦船與十萬部眾,入仕明王朝後控制各種海船萬艘,能號集大海船三千艘,可稱之為世界史上第一個船王。明末,鄭芝龍率領武裝船隊縱橫海上,沖擊閉關鎖國的明王朝,屢敗官兵,擊退荷蘭殖民者幾次入侵福建沿海,消滅其它海盜集團,統一海洋,威震東南海上;後入仕任海疆將官,「坐論海王,奄有數郡」,專制海濱,壟斷海外貿易.
⑥ 明朝時期西班牙人屠殺菲律賓華裔是怎麼回事.明朝
萬曆這人好大喜功,三大征耗費大明無數財力。。也導致大明財政窘迫。。萬曆也是因為缺錢所以開始打起菲律賓的注意(因為他聽說那邊有金山)。。
後來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屠殺華人數千以報復大明的覬覦。。萬曆一怒之下下令出兵報復、、
但大臣們勸阻到:本來國力窘迫,覬覦菲律賓以為那邊有金山。哪知吊毛都沒有,,現在出兵也搞不到錢不說還要浪費錢,講白了,這仗不能打。打了沒好處,還損耗國力,但面子還是要的,於是派個太監拿著聖旨到菲律賓嚴重譴責這種屠華行為(原來譴責外交辭令那時候就有了),並表示大明對菲律賓沒有任何企圖。。然後菲律賓道歉了。這事就完了。。
⑦ 請問明朝時期西班牙人屠殺菲律賓華裔是怎麼回事。
下西洋後是禁海制度,大地主文官集團壟斷海洋貿易,大量走私,獲取巨額利潤,沿海平民百姓受禁海政策影響不吃海沒活路,就大量逃逸到南洋,繼續還中求生存,以閩廣人為主,國人普遍忍耐較強,西班牙人來後就沒反抗,而西班牙人把華人當成羊,一茬一茬的宰割,第一次屠殺時指使土人殺人,怕大明報復一直提心吊膽,結果大明掌權階級本就不看重華人,更別說跑到海外的,後老西班牙人有恃無恐殺的更凶,並且海盜也為虎作倀,幫西班牙人運漢人去呂宋……
⑧ 誰知道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在南洋屠殺華裔具體是怎麼回事
明朝政權是在異族統治後光復中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正統性最強的朝代之一,與漢朝相匹敵,唐宋皆有所不及,而我們所說的王朝的正統性,實際上就是政權來源的合法性。這種立國基礎既給明朝打上了鮮明的漢族民族主義烙印,同時也使這個朝代更具有國家民族責任感。明朝建國之初的政治綱領就是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是將漢族民族主義,重建中華傳統道德、民本主義結合在一起做為立國之本的,在明太祖時代,這些綱領基本得到了全面的實行。儒家思想,特別是提倡民族大義和民本思想的程朱理學,在明朝是做為憲法性意義的存在,是政權合法性的源泉。而儒家核心的「華夷之辨」和「仁」的思想,都要求是否維護漢族廣大人民的利益,是關乎這個政權是否屬於合法政權的重要標准。同時,科舉制度在當時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公平化和廣泛化的社會階層流動,使政權中樞能向認同中華的各階層人士敞開,使基層民意最少阻礙的進入上層。而明朝政治的公開性,在中國也可能是空前絕後的,這加強了政權與民間輿論的互動性,明朝社會輿論對國家決策的影響同樣是以後很難達到的。同時也有很重要的一點,按照儒家思想,明朝最高統治者是不可以將國家的、漢族的利益與自身利益視為對立面,而且明朝內閣權力的增加和制度的完善,也使在大多數情況下,皇帝的能力不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且在重大決策上是很難做出明顯違背基本民族利益、道德和意願的行為。尤其不可能做出站在外族和外國立場上損害漢族和中國利益的決策。
對於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和菲律賓土著屠殺華人的事件,我要對背景進行一番介紹。最初對華人的屠殺發生在1603年,此時中國在同一時期內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戰爭,即萬曆三大征。在西北的寧夏,西南的播州,特別是從萬曆二十年(1592)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長達七年,與日本在朝鮮進行的戰爭。雖然這三場大戰明朝都取得了全勝,體現了明朝政府和萬曆皇帝的傑出決策能力。但戰爭對國家軍事和財政能力的損耗也是極大的。建州通古斯酋長奴兒哈赤正是利用這時機擴展自己勢力的。因此,在明朝處於財政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萬曆皇帝決定允許平民開礦,通過徵收礦稅來緩解財政危機。但由於工商業階層的抵制,以及代表工商業利益的官僚們的反對,同時也有執行方面的問題,使這一措施收效甚微。而此時,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銀通過菲律賓的大量流入,使明朝誤以為菲律賓有銀山可采,再加上一些人的誘導,明朝派官員來呂宋調查,試圖在此開辟財源。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恐懼,擔心這是明朝征服的前兆,他們將失去菲律賓。西班牙人通過詭計先高價收購華人的武器,然後夥同土著人幫凶對華人進入了大規模屠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必須說明:無論明朝當時有沒有進攻菲律賓的打算,西班牙人屠殺華人都是不可饒恕的的。國家和民族的正義就是維護本國和本民族的利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民族尊嚴和立場問題。
這一次屠殺的消息傳到中國,萬曆皇帝的第一反應是「帝曰:『嶷等欺誑朝廷,生釁海外,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死有餘辜,即梟首傳示海上。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既懲罰了導致事態惡化的責任人,同時准備對西班牙人興師問罪。但是此時,中國剛剛結束與日本在朝鮮的戰爭,實在無力真正執行這一命令。所以明政府官員只能以發文的方式責問西班牙人。
下面是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的原文:
「議照呂宋通商一節,原因漳、泉濱海居民鮮有可耕之地,航海商、漁乃其生業;往往多至越販諸番,以窺厚利。一行嚴禁,輒便勾倭內訌;嘉靖季年,地方曾受蹂躪之慘。維時當事議以呂宋素不為中國患者,題奉欽依許販東、西二洋;華夷相安,亦有年矣。顧一旦屠戮逋商至萬計者,變出異常,法應討罪。但究其禍端,良由張嶷妄奏采榷,為之歷階;及奸商前年殺其酋長,積怨蓄憾,有以激之:情似可原。擬提師渡海遠征,勝負難料!國體攸關,何敢輕率啟釁,以廑皇上南顧之憂!(這一段是徐學聚說給萬曆皇帝聽的,緩解皇帝的情緒,說明出征的困難。)
臣隨會檄傳諭佛郎機國酋長呂宋部落知道:(下面的才是說給西班牙人的)『我高皇帝統一方夏,表則千古;禮樂威信,世守如一。迄我今上皇帝陛下,允奮天綱,該覽八紘;北極沙漠、南及爾等東南諸夷所有之海,日照月臨,共成正朔。如日本諸島犯我屬國,朝廷三遣吏兵屠釜山,恢復朝鮮,還直其王,以守宗廟;鬼方楊酋不畏王章,奪父、賊弟、棄妻,擅殺其民,南檄吏士驅兵進縛,千里之國夷宗翦土,鞠為茂草:非爾等所耳而目之者乎?(用三大征的勝利來顯示國威,恐嚇西班牙人)
去年海外奸民張嶷,妄稱爾呂宋機易山有礦金可采,有司覆聞;皇帝以為驚擾海邦、貽爾憂戚,遂付法曹斬之西市,傳首海上以告姦宄。乃聞張嶷去後,爾呂宋部落無故賊殺我漳、泉商賈者至萬餘人。有司各愛其民,憤怒上請,欲假沿海將士加兵盪滅如播州例;且謂「呂宋本一荒島、魑魅龍蛇之區,徒以我海邦小民行貨轉販,外通各洋、市易諸夷,十數年來致成大會;亦由我壓冬之民教其耕藝、治其城舍,遂為隩區,甲諸海國。此輩何負於爾!有何深仇,遂至戕殺萬人!蠻夷無行,負義如此,曷逭天誅」!堅乞再三。(說明事件的來由,顯示中國無征服之意,指西班牙人所為理屈。同時表達明朝政府對此事的憤怒,仍然是一種威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皇帝以呂宋久相商賈,不殊吾民;不忍加誅!又海外爭斗,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游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終不聽有司言。(為了不顯示此時明朝無力出兵的困境,給自己找了個台階,拿皇帝當借口,看來明朝皇帝素來被用來背黑鍋,當時也如此。)
爰降旨特行令所在遣使傳諭爾等酋長部落,令咸改悔,畏天守善;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爾等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張嶷一誑口,輒不憚梟示,以謝爾等;爾等非木石,獨不思灑濯其心,以報中國乎?若前事訛傳,未有兵革,投款效順;商舶往來,交易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讎殺,可將該島所有漳、泉遺民子孫追歛各夷。」(對中止通商的暗示,其實質也是對西班牙人的威脅,也是防止西班牙人進一步屠殺華人,最後則要求西班牙人將倖存者送回,也是帶有斷絕與西班牙關系的意味。)
雖然力有不逮,但明朝也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表示,雖然做的並非完善,但至少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而1639年菲律賓西班牙人第二次屠殺華人距離崇禎皇帝殉國只有五年了,明朝政府已經內憂外患,無力聲討了。可見中國之強弱,與海外華人也關系菲淺。
而鄭成功在收復<b>台灣</b>後,屢受西班牙人屠殺和迫害的菲律賓華人請求鄭成功維護在菲華人的利益,也提出為鄭氏進攻菲律賓提供幫助。但鄭成功錯誤的在給西班牙人的警告中,不慎表露了自己的意圖,使的西班牙人提前警覺,第三次對菲律賓華人進行屠殺。此事讓鄭成功憤怒悔恨,一心欲發兵復仇,但因為連受內外部精神打擊造成其英年早逝而中止。但明鄭政權對此並未忘懷,直至滿清滅亡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前夕,很多明鄭人士仍然力主雖然台灣守不住,但可以用主力攻擊菲律賓,占據呂宋以為後圖,只是鄭克(土爽)輩喪志,終未被採納。
還要說明的一點,在明朝,由於海關稅少,走私盛行,海商對明朝政府並無太多經濟上的貢獻,也就是說明朝這種反應更多是出於民族責任感。而鄭氏集團本身就是海商出身,與海外商人關系密切,彼此利益關系緊密。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中央政府更多的是從民族大義考慮,而鄭氏更多的具有商業利益考慮。但無論,無論哪一個漢族政權,對海外華人的態度都有血濃於水的感情。
滿清時期則是完全是相反的情況,在滿清的眼中,在其控制之外的海外漢族人,是推翻其殖民統治的潛在威脅,被其視為心腹大患,欲滅之而後快的。為了困死明鄭,滿清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惜將從中國從遼東至廣東全部沿海地區用武力來進行史無前例的「遷海」,使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沿海變成無人區,為此屠殺的中國人數以百萬計,對最沿海富庶地區的經濟破壞,以及中國與世界聯系的中斷更是不在話下。滿清執行鎖國政策,嚴厲防止漢族與外界的交往。注意,滿清的防漢性鎖國,與明朝為了防範倭寇及加強對海關控制的海禁是兩個概念,除了洪武年間和嘉靖年間較為嚴格外。明朝的海禁就象明人王抒所雲「國初立法,……不許下海,百八十年以來,……每遇捕黃魚之月,巨艘數千,俱屬於犯禁,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與其絕之為難,孰若資之為用」。請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以漢族為根本的明朝是做不出滿清那種靠屠殺來斷絕海外貿易的行徑的。而滿清既沒有什麼在乎「勢有難行」,為了自己殖民統治還有什麼難行的吧?至於「情亦不忍」,更對滿清沒有任何作用,對於在中國屠殺至少數千萬漢族及其它民族人民的滿清,有什麼「不忍」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滿清勾結<b>荷蘭</b>等外國殖民者,攻打明鄭政權。許諾成功之後將台灣送給荷蘭,來聯合圍剿反清義軍。滿清所在意的,是消滅威脅其統治的漢族反清力量,至於某些人主動送來的「收復台灣」和「統一祖國」的高帽還真是無意而得。只是因為那一次沒有成功,否則當時台灣就已經被滿清予了「友邦」了,也不必等到甲午戰後。在漢奸施琅等人的幫助下,滿清最終攻陷了台灣,但為了便於控制和奴役漢族人,意欲將台灣人全部內遷後放棄台灣島,任其荒蕪或為西方佔領。只是由於漢奸施琅垂涎於台灣的土地財富力阻,再加上擔心會引起更大的動亂方才罷手,從此施琅家族成為台灣最大的地主和剝削者。既使如此,滿清也嚴格限制海峽兩岸的往來,使的台灣與大陸的聯系相對薄弱,這導致台灣與內地始終有疏離,這也正是造成目前台獨理念的一個重要原因。滿清是以防漢、制漢作為基本國策的,任何會導致漢族進步、強大和影響擴大都是其所要竭力避免的,滿清嚴格禁止漢族人移民東北,限制漢族人進入蒙、疆、藏等地,並嚴格防止其它民族漢化都是出於認為漢族是其統治最大威脅這一認識出發的。
滿清乾隆的1740年,在所謂「康乾盛世」。荷蘭人在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因為嫉妒華人在荷屬東印度的商業才能和財富,就勾結土著人對華人進行大屠殺,華人的鮮血染紅了河水,史稱「紅河屠殺」。荷蘭此時尚未摸清滿清對華人的態度,因為需要與中國通商,也擔心有所妨礙,所以派人到滿清朝廷為自己開脫。但沒想到乾隆表現讓荷蘭人明白了滿清對華人的態度,乾隆說海外華人「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滿清欲殺之而不能的海外華人,被荷蘭人所殺讓其非常痛快。有了滿清的贊許鼓勵,荷蘭人越發肆無忌憚,在明朝時期華人在南洋建立的政權及商業優勢都逐漸喪失。而滿清政權為此與荷蘭人的關系不但沒有倒退,反而越發緊密了。
到了滿清末年,漢族民族主義興起,反滿復漢的革命黨紛起。對於中華光復,海外華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這也正是源於對國家民族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