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有哪些經典戲劇

西班牙有哪些經典戲劇

發布時間: 2022-07-18 17:42:33

① 全程「高能」的西班牙懸疑劇,每一部都「燒腦」,你看過幾部呢

我看過四部。

《黑暗面》

被稱為海上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服化道滿分,演員顏值滿分,隨隨便便就可以拉去演偶像劇。如果有看過《浮華飯店》的小夥伴,一定能眼尖地看出,裡面主角之一是演大飯店裡Alicia的弟弟,花花公子Javier的扮演者。這部劇也是少有的一年兩季都出來的劇,如果硬要說缺點,就是劇情略有些狗血,但是在西班牙的電視劇里,橫向比較還是很不錯的!

② 西班牙戲劇的戰後戲劇

3年的內戰,使西班牙的文化活動中斷了幾乎10年之久。戰前已經嶄露頭角的戲劇家,多數流亡國外,如以幻想抒情劇《擱淺的水中女妖》(1934)著名的A.卡索納(1900~1965)及受了歐洲先鋒派影響的M.奧夫(1903~1972)。他們的最好作品都是後來在國外寫成的。留在國內的有:E.J.龐塞拉(1901~1952),他認為戲劇本身就是似是而非,主張用荒誕和幻想替代真實的和日常的事物,使觀眾陶醉於忘情的大笑之中。
文化活動恢復期間,出現了一種「通俗戲劇」,從40年代流行到60年代。它具有批判社會問題的傾向,然而其風格主要是諷刺、嘲笑、逗趣,題材往往局限於男女愛情、家庭問題、社會弊病,以誤會、密謀、騙局、作弄等等造成戲劇高潮。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J.M.佩曼(1898~),「通俗戲劇」佔了他60餘部作品中的一半以上;J.I.L.de特納(1897~ ),他的兩部劇本《沒有翅膀的鷹》(1951)、《堂何塞,佩貝和佩比托》(1952)獲得了國家戲劇獎;C.de la托雷(1897~ ),運用電影的技巧來使其警探偵破的情節結構更加巧妙;J.卡爾沃-索特洛(1905~),寫過50多部劇本;J.P.盧比奧(1903~),劇本大部分以愛情糾紛為題材,往往現實與幻想相結合,喜歡運用戲中戲的技巧;V.R.伊里亞爾特(1912~)以各種混雜的風格寫了30多部劇本,在鬧劇和喜劇中摻以幻景、魔幻和歌舞,然而其主題卻傾向於嚴肅;M.米烏拉·桑托斯(1905~1977),作品顯示出戲劇藝術的逐步提高、主題的逐步深入,開始擺脫「通俗戲劇」造成的迎合觀眾趣味的傾向,第一部劇本《三頂高統帽》(1952)以悲劇性的幽默、深刻的現實主義以及逗人發笑而深思的情節,超越了「通俗戲劇」,但是他後來的作品卻缺乏真正的獨創性;A.布埃羅·巴列霍(1916~),第一部劇本《一座樓梯的故事》(1949)的演出,使當代戲劇達到了新的水平,該劇不僅主題切近現實生活,而且風格趨於多樣化,富於獨創性,既能為各種觀眾所接受,也為評論家所稱道,從1949~1974年,他一共演出了18部劇本,包括現實的和歷史的題材;A.薩斯特雷(1926~),更加具有戰斗性,銳意對西班牙當代戲劇進行改革,戲劇實踐、戲劇評論和理論都強調戲劇的社會功能,主張在戲劇中揭露暴力、壓迫和不公正的待遇,經常採用歷史和外國的題材進行創作。
1973年以前,盡管存在著嚴格的審查制度,西班牙的當代戲劇仍在迅速地發展。一個方向是繼續「通俗戲劇」的道路,另一個方向是進行獨立的實驗性的戲劇革新。前者有A.帕索(1926~ )、J.薩洛姆(1928~ )、J.J.A.米連(1936~)等劇作家;後者則由於60年代起有許多經濟獨立的劇團出現,如巴塞洛那的演員劇團、大學生組成的戈利亞多斯劇團、反對戲劇商業化的人士組成的塔巴諾劇團等,使新一輩的劇作家有了用武之地,實現向多方面風格發展的理想。1973年以後政治形勢的變化,使這種可能性具備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活躍於當代西班牙戲劇界的人士,比較突出的有:崇尚現實主義的C.穆尼斯(1927~ )、L.奧爾莫(1923~)、安托尼奧·加拉(1936~ );帶有抽象、寓言、諷刺風格的J.魯伊瓦爾(1925~ )、A.G平塔多(1940~ );寫實驗性鬧劇的L.馬蒂利亞(1939~)、L.莫索(1942~);具有強烈社會批判傾向的A.M.巴萊斯特羅斯(1929~);專注於探索新技巧、新方法的M.R.埃斯特奧(1930~)等。
活躍於當代西班牙戲劇界的人士,比較突出的有:
崇尚現實主義的C.穆尼斯(1927~)、L.奧爾莫(1923~)、安托尼奧·加拉(1936~);
帶有抽象、寓言、諷刺風格的J.魯伊瓦爾(1925~)、A.G.平塔多(1940~);
寫實驗性鬧劇的L.馬蒂利亞(1939~)、L.莫索(1942~);
具有強烈社會批判傾向的A.M.巴萊斯特羅斯(1929~);
專注於探索新技巧、新方法的M.R.埃斯特奧(1930~)等。

③ 西班牙人洛卜·德·維加的戲劇有何特色

洛卜·德·維加(公元1562—1635),是西班牙最為著名的詩人和最多產的劇作家,他自稱一生寫過1500多個劇本,這自然包括短小的「帕索」,僅保留下來的就有500多個。

維加一生的戲劇創作,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包括了各種題材。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即興喜劇和田園劇,都曾引發過他的創作興趣;而西班牙盛行的「袍劍劇」也是他得心應手的創作樣式;小喜劇「帕索」在他洋洋大觀的戲劇里,佔有相當的比例;而取材於古老的歷史傳說,並從中影射現實問題的歷史劇,也是他創作上的拿手好戲。但是,真正為維加創造了不朽聲名的,則是他所寫的關於農民生活和農民暴動的現實題材的戲劇。

除膾炙人口的《羊泉村》之外,《狗占馬槽》、《馬德里的礦泉水》也是維加重要的戲劇作品,他還寫過戲劇理論文章《今日新的編劇藝術》(1609),主張要打破陳舊的編劇法,反映現實生活,以符合民眾的欣賞趣味。

維加所處的時代,是天主教會和封建貴族對民眾實行獨裁統治的歷史時期,盡管文藝復興的思想意識,已經日漸深入人心,但貴族階級的暴政還沒有從根本上解除,社會上流行的法律制度,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用來壓迫廣大民眾的不滿和反抗的。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並且出身貧寒、經歷坎坷,狂放不羈的維加,自覺地站在人民利益一邊,創作了很多反映現實矛盾和斗爭的劇作,表達了人民的心聲。

統治階級對於維加的戲劇心存嫉恨,在他生前,其劇作被列為禁書。

然而,維加以他高超的戲劇才華,為自己贏得了人生尊嚴和崇高聲譽。1635年,當他在馬德里去世時,許許多多的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人們哀悼這位才華橫溢的劇作家,稱他是「天才中的鳳凰」,「自然界的巨擘」,「最富有的也是最貧窮的詩人」。

④ 西班牙戲劇的19世紀戲劇

浪漫主義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出現在歐洲各國。它強調個人感情的重要性,要求創作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創作法則。依次,黃金世紀的戲劇遺產重新受到重視,民族戲劇傳統得以在新一代作家的作品中承襲發揚。浪漫主義的思潮復甦,其標志是F.馬蒂內斯·德·拉·羅薩(1787~1862)的《威尼斯的魔法》(1834)的上演。同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浪漫主義悲劇《馬西亞斯》,作者為M.J.de拉臘(1809~1937)。1835年,A.de薩阿維德拉(1791~1865)的《堂阿爾瓦羅,或命運的力量》演出,把浪漫主義戲劇推至高峰。
同時期一種新的短劇赫內羅·奈科,或名鍾頭戲從1868年開始興起,為諷刺當代社會弊病的滑稽劇,由於其題材通俗、幽默,受到廣大觀眾喜愛。後期浪漫主義戲劇在這種劇目的影響下轉向現實主義題材。
黃金世紀的戲劇遺產重新受到重視,民族戲劇的傳統得以在新一代劇作家的作品中承襲發揚。浪漫主義思潮復甦,其標志是F.馬蒂內斯·德·拉·羅薩(1787~1862)的《威尼斯的魔法》(1834)的上演。同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浪漫主義悲劇《馬西亞斯》,作者為M.J.de拉臘(1809~1837)。1835年,A.de薩阿維德拉(1791~1865)的《堂阿爾瓦羅,或命運的力量》演出,把浪漫主義戲劇推到了高峰。這部劇本具有典範的意義,表現出西班牙浪漫主義戲劇的豐富抒情性、崇尚古代題材以及色彩絢麗的特點。
浪漫主義戲劇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 J. 索里拉(1817~1893),他從古代的謠曲和民間故事取材,傳世傑作是《堂胡安·特諾里奧》(1849),以浪漫主義的觀點再一次塑造了堂胡安的性格。他最好的作品是早期的《鞋匠和國王》(1840)。同時代人M.B.delos埃雷羅斯(1796~1873),以風俗主義的諷刺和寫實取代了浪漫主義的傷感。《馬爾塞拉,或三人中的哪一人?》(1831)以各種當代人物和風俗細節表現出了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方面。
輕歌劇的流行,吸引了劇場的大部分觀眾。一種新的短劇(赫內羅·奈科,或名「鍾頭戲」)從1868年開始興起,它是諷刺當代社會弊病的滑稽劇,題材通俗,逗人發笑,大受觀眾歡迎。於是後期浪漫主義戲劇在其影響下轉向缺乏抒情性的當代題材。這個潮流的代表人物有:M.塔馬約·伊·巴烏斯(1829~1898),他出身於演員家庭,熟悉舞台藝術,傑出作品是《一種新劇》(1867),以演員生涯為題材,在舞台上演出戲中之戲;路易斯·德·埃吉拉斯(1830~1874),主要寫歷史劇和當代生活的喜劇,後者以《婚姻的十字架》(1861)為代表;A.洛佩斯·德·阿亞拉·伊·埃雷拉(1828~1879)以政治家的犀利筆鋒,撰寫諷刺社會現象的劇本,如《新的堂胡安》(1863)。
19世紀與20世紀交替之際,是西班牙戲劇的浪漫主義向多方面轉化的時期。其代表人物是J.埃切加賴(1832~1916)。他能充分運用各種舞台技巧,取得出色的戲劇效果,並且精心安排結構,往往在困難的境遇中出現高潮。然而他的語言和人物過於做作,只求用來為吸引觀眾的情節服務。埃切加賴的戲劇,被稱為新浪漫主義流派,屬於這一流派的還有:E.塞利斯(1844~1926)和萊奧波爾多·卡諾(1844~1934)。與此同時,現實主義戲劇也逐漸形成為一股浪潮,著名小說家B.P.加爾多斯(1843~1920),把他創作的小說改寫成劇本,堅持現實主義的風格,在人物性格的發展方面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如《堂娜佩費克塔》(1896)、《祖父》(1904);E.加斯帕爾(1842~1902)在問題劇《兒子們的罷工》(1893)、《永恆的問題》(1895)中,揭露了中產階級道德的墮落;J.迪森塔(1863~1917)寫了一部描寫工人生活的悲劇《胡安·何塞》(1906)和一部反映農村貧富斗爭的悲劇《封建老爺》(1896)。

⑤ 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和代表作

洛貝·費力克斯·德·維加·卡爾皮奧,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古典劇作家、戲劇批評家。維加出身於馬德里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年輕時曾參加過對英作戰,1614年當了僧侶。維加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平民思想,但他把國王看成是農民利益的保護者。他的一生作品極多,他的劇本竟達一千八百多部,現存462部。在觀眾中維加建立了很高的信譽,號稱「西班牙戲劇之父」。維加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戲劇的奠基人。他的唯一的理論作品是《編寫戲劇的新藝術》,其實是在馬德里學會的演講稿,主要談的是喜劇的創作問題。
維加在《編寫戲劇的新藝術》中,為了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提出戲劇必須革新。認為民族戲劇應該以滿足當代觀眾的要求為准則,不必拘泥於古代的陳規戒律,說「把時間限於一天雖然是亞里斯多德的意見,但是這樣做是無益的」。他承認悲劇和喜劇的傳統區別:喜劇摹仿卑微小民的行動,悲劇摹仿帝王貴人的行動,但認為二者完全可以相提並論,喜劇所講的也是真理,同樣有它的崇高地位。他重視戲劇與時代、與人民的血肉聯系,這是他主張革新的出發點。所以,他提出以民間戲劇為基礎進行創新;要求喜劇具有針砭時弊,歌頌真理的教育作用,這是他理論的核心。當時社會認為喜劇是「題材卑下的鄙俚小戲」,維加卻提出喜劇是「風俗的鏡子,真理的活生生的形象」,在「嚴肅的思考中摻和了嬉笑,有趣的笑談里帶著正經」。喜劇演的是平民間的事,很有群眾性,一面嚴肅,一面滑稽,藉此譴責罪惡和當時習尚,充滿趣味,同樣會給人以美感和教益。

他認為戲劇的教育作用來自對現實的忠實的、逼真的反映。把真實作為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說:「除了真實以外,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有任何的虛假,不管是為了教諭的目的或者是為了藝術的『規律』和『規則』!但這種真實並不是浮淺的和無關緊要的,而是巨大的,有意義的,有關重要問題的真實,經過廣泛概括的真實,也是整個人民生活的真實。」因此,他要求喜劇必須「反映人生」。他和其他人文主義藝術家一樣,始終堅持「藝術的目的是逼真地反映現實」,「可以和自然一樣」的原則。他要求題材多種多樣,認為總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榮譽」題材,二是「美德」題材。要求戲劇以情節為主,性格服從情節的需要;情節要完整統一,不許夾雜與主題不相容的東西;還要巧妙復雜多變,抓住觀眾,「除非到了最後的一幕,不允許把結局揭曉」。他的「情節論」基本上是繼承和發揮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此外,他還要求把戲劇人物寫成典型。他說的典型就是類型。他說:「如果是一位國王在說話,就須盡量摹仿王侯的嚴肅;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在說話,就要顯出他謙虛,肯思考;如果寫男女相愛,就要寫出動人的情感。」並要求語言要合乎人物身分。

維加以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在《編寫戲劇的新藝術》中明確表述了自己的戲劇創作觀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該書是難得的一篇關於戲劇創作理論的寶貴論文。

他的代表作是《羊泉村》、《最好的法官是國王》、《比塞奧公爵》、《塞維利亞的星》、《傻姑娘》等(北京昆侖出版社200年出版)。

⑥ 西班牙人卡爾德隆的戲劇有何藝術特色

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公元1600—1681),是繼維加之後,西班牙最著名的劇作家,也是西班牙戲劇處於黃金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馬德里的貴族家庭,曾在馬德里耶鮮會學院接受教育,後來在薩拉曼卡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1623年,他創作了第一部戲劇《愛情,榮譽和權力》,從此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1635年,他應邀進宮,負責管理宮廷劇院,其間創作了大量劇本。他曾作為軍人參加戰斗,退役後繼續從事戲劇活動。1651年,他入籍成為教士,歷任托萊多和馬德里教堂的主持,並寫了很多宗教劇,晚年在馬德里病逝。他一生寫過120部劇作,另有80部宗教劇和20篇幕間劇。

在卡爾德隆的早期創作中,主要是一些以維護榮譽為主題的「袍劍劇」,《精靈夫人》(也譯作《隱居夫人》,1629)和《扎拉美亞的長老》(1640—1644)是其中的代表。

《精靈夫人》寫年輕的女人安哲娜寡居之後,她的兩個兄弟為了維護所謂的榮譽,對她嚴加管束,將其幽閉在房間里,不見世人。一次,她耐不住寂寞,悄悄溜出家門,去觀賞游戲,不料她的一個兄弟因為不明就裡,竟然追逐起自己的姐姐來。困境中,她向一個路人求救,此人是個胸襟坦盪,維護正義的人,他與她的兄弟展開決斗,安哲娜趁勢逃走。安哲娜的另一個兄弟及時趕來。制止了決斗。原來他與過路人是朋友,為了暢敘友情,他將此人請到家中,安排他住在安哲娜的隔壁,這無意中為這對有緣人情感的遞進埋下了伏線。經過一番周折,有情人終成眷屬。

劇中的兄弟為了所謂的榮譽,竟然讓自己的姐姐像囚徒一樣生活;而庭院深深的代價是芳容不識,險些背謬了倫理,真是滑稽可笑,愚蠢可悲。

卡爾德隆的《扎拉美亞的長老》,是一個與維加的《羊泉村》題材類似的劇作。駐扎在扎拉美亞的軍官,是個橫行霸道的傢伙,他強奸了長老的女兒,當長老表示不滿時。他就濫施淫威,對其大肆侮辱。長老忍無可忍,就把這個十惡不赦的傢伙抓了起來。國王得知消息後,親自前來交涉,下令放人。長老一氣之下,反而把這個軍官殺了。國王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後,沒有追究長老的抗君之罪,卻贊許他為維護榮譽而採取的勇敢行動,為此,還任命他做了終身長老。

該劇描寫了善良對邪惡的斗爭,以國王對長老的嘉許,來顯示維護正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像維加一樣,卡爾德隆將建立一個有秩序、有公理的西班牙社會的願望,寄託在有作為、開明、賢達的國王身上。

卡爾德隆與宗教似乎有著不解之緣,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他往往會顯得與眾不同。在進入而立之年之後,他曾經寫過一個劇本叫《人生如夢》(1631—1632),這可以看作是他潛藏於心底的宗教情結的無意識的流露。

劇中,波蘭國王巴西略曾經得到過一個預言:他的兒子生性不馴,將會成為一個暴君,國王對此深感惶恐。無奈之下,他只得在小王子年幼的時候,把他送到荒郊野外的城堡,將其羈押在那裡。在他稍稍年長以後,國王為了檢測小王子的性格是否變好,就把他麻醉之後帶回宮中,不想,王子醒來後,性情與從前一樣,仍然凶暴異常。國王失望了,就再次將他麻醉後送回城堡。

王子醒來,他不明白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回憶起在宮中的情景,宛如前生的一場幻夢。既然人生是一場夢,又何必在乎它的榮辱得失呢?王子彷彿一下悟透了人生,從此,他淡漠世事,收心斂性。

後來,宮廷之中發生了政變,有人把國王趕下台,把王子從城堡里救出來,讓他登上王位。而此時的王子卻與從前大不相同,他彷彿已度盡劫波,故心靜如水。他無意於國王的權柄,正像無意於榮華富貴一樣,最後,他把皇冠交還給父親,而甘心坦然地走過平凡的人生。

卡爾德隆利用戲劇這個魔杖,將人生巧妙地分成了現實與幻境,或曰今生與來世,尊貴榮耀是現實人心中的法寶,可是它卻如夢一樣飄忽即逝;平靜與安詳是來自天堂的福音,而人們卻對此漠不關心。劇中,害怕王子殘暴的國王,自己卻由於實行暴政而被趕下了台,而生性暴躁的王子,卻在親歷了尊貴榮耀和平靜安詳的對比之後,摒棄了俗務,徹悟了人生。

到了晚期,卡爾德隆開始潛心於宗教劇的創作,不過,他所寫的宗教劇,與中世紀流行的宗教劇不盡相同,他所感興趣的不是神的受難或神所創造的奇跡,而是熱衷探討人性與神性的問題。

醉心於宗教問題的卡爾德隆,曾嘗試再造此類戲劇的輝煌。他編寫過場面十分壯觀的宗教劇,並將義大利人發明的多層次透視布景和暗藏式燈光設備,運用於宗教劇的演出。在他晚年,除了宗教劇,他幾乎不再寫些別的東西了。《世界大舞台》,是卡爾德隆最著名的宗教劇,它所揭示的主題就是: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充其一生,只能扮演上帝最初賦予他(她)的角色。

總的來看,卡爾德隆的戲劇結構完整,情節緊湊,以人的榮譽和命運為主題,具有抒情性和傳奇色彩。他的戲劇,對於18世紀的法國戲劇和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產生過影響。

⑦ 西班牙戲劇的近代戲劇

近代西班牙戲劇風格更為多元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合的題材逐漸豐富起來,同時以民族史詩和歷史軼事為題材的詩劇也在創作者們的筆下復甦,表達形式千變萬化,柔情與激烈,浪漫與寫實並存。
近代西班牙戲劇中最重要的人物是J.貝納文特(1866~1954)。他以對歐洲當代戲劇的深刻了解、多方面的才華、敏銳的思考和觀察,創作了大量各種不同風格的戲劇,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如《利害關系》(1907),既露出辛辣的諷刺,也飽含撫慰的仁慈,其戲劇藝術和舞台技巧均達到無懈可擊的地步。他的後繼者M.L.里瓦斯(1878~1938)和G.M.西埃拉(1881~1947)在戲劇藝術和題材選擇方面均未能有所超越。堪與貝納文特相比的唯有阿爾瓦雷斯·金特羅兄弟。他們的劇本充滿笑料,冷嘲熱諷,偏重於風俗的描繪和人情味的氣氛。
另外一方面,以民族史詩和歷史軼事為題材的詩劇,在E.馬爾基納(1879~1946)的筆下復甦。他在「九八年一代」強調文藝的民族化現代化思潮影響下,以現代主義的詩風,轉向本民族的主題,力圖發揚西班牙的民族精神。然而這種思潮,在小說家 R.M.del巴列-因克蘭(1866~1936)所作的劇本中,卻以完全不同的風格體現。他的劇本重於主題的闡釋,而不重於戲劇的技巧,運用誇張、怪誕的手法進行諷刺和嘲笑,從「荒唐」中求得戲劇的效果。
後來的F.G.洛爾卡(1898~1936),帶領劇團深入民間,以演出黃金世紀的名劇為其特色。他的劇本傾向於民間題材,富於抒情性,能夠在抒情中體現激越的戲劇沖突。另一位詩人R.阿爾韋蒂(1903~)的早期劇作以抒情手法描寫民間傳說,後來也寫了以現實政治為題材的劇本。

⑧ 西班牙戲劇的18世紀戲劇

波旁王朝王室成員即位後,著重加強法國新古典主義對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西班牙民族戲劇被法國名作的仿製品取代。優秀劇作的匱乏使義大利歌劇在西班牙大為流行。義大利式的和法國式的劇院也取代了原來古老的西班牙劇場,以豪華裝飾、奢侈燈光、復雜布景裝點劇院每個角落。盡管如此,散發著強烈新古典主義的歌劇雖得到王室青睞卻不受到本國民眾的歡迎。
好劇本的缺乏,使義大利歌劇大為流行。義大利式的和法國式的劇院,代替了原來古老的西班牙式劇場,引進了豪華的裝飾、奢侈的燈光、復雜的布景。1765年起,聖禮劇的演出被禁止。然而,當時崇尚新古典主義的劇作,雖然受到宮廷供奉和評論界的好評,卻不受群眾的歡迎。只有 V.G.de la胡埃爾塔(1734~1787)的《拉克爾》(1778)由於成功地吸收了浪漫主義的因素而爭取到較多的觀眾。
廣受群眾歡迎的是 R.de la克魯斯(1731~1794)所寫的小型鬧劇,以滑稽的對白和辛辣的嘲笑諷刺馬德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弊病。L.F.de莫拉廷(1760~1828)遵循「三一律」,作品嚴謹,感情樸素,觀察敏銳,具有獨特的風格。他給新古典主義規定了新的內容,主張民族的和外來的兩種因素相結合,代表作為《女孩子們的允諾》(1806)。當時著名的女演員有:羅薩里亞·費爾南德斯、馬里亞·安托尼亞·巴耶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5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4